第一篇: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案例
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位置与顺序——前后》
教学案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经验”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怎样才能使数学活动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数学理解、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下面选取《位置与顺序——前后》一课中一些典型活动作为案例,谈谈自己一些思考。
一、案例背景: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的第一课时。从学生熟悉并十分感兴趣的运动会这一实际场景出发,教材创设了在“森林运动会”中小动物赛跑等情境,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建立起扎实的“前后”位置概念,学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过程描述:
典型活动一:创设情境,感知前后
播放《运动员进行曲》(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师: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开始了,看,森林里可热闹了(课件)。动物们早早地布置好了会场,小鸟和长颈鹿鹿挂好了标语。首先进行的是跑步比赛。咦?弯弯的跑道上怎么没有运动员?你们想知道谁是参赛选手吗?
生: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样学生一下子被吸引,跃跃欲试。)师:请同学们看书,说出运动员的名字
生:(学生认真看书,仔细思考,勇于表达,不知不觉用前后知识把比赛描述地准确,精炼)
生:跑道上有小鹿、松鼠、兔子、乌龟、蜗牛 师:谁在最前面,它的后面谁? 生:小鹿跑在最前面,它的后面有小松鼠,小白兔,小乌龟,小蜗牛,蜗牛跑最后一名。
师:小松鼠的前面是小鹿,小松鼠的后面有谁? 生:小松鼠的后面有兔子、乌龟和蜗牛 生:„„„
师:跑步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大家想一想它们的顺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小松鼠刚才跑在小鹿后面,后来用力了,它会跑到了小鹿的前面。生:蜗牛虽然落后,但不怕慢,只怕站,所以它一直很努力,可能会跑到乌龟的前面。
生:小兔子又像以前那样骄傲,就可能落到乌龟后面,乌龟会再一次战胜小兔子
„„
(启发学生求异思想,激发学生想像力,学生在想像中尽情地体会前后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模仿喜欢的动物动作,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加油,为自己认为获胜的动物唱歌表示祝贺
(全班敲桌子伴奏歌唱歌曲《擂起大鼓》,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跑步比赛,学生获取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无穷乐趣。)
典型活动
二、花样练习,丰富体验 1. 面是谁?
(学生可自信可高兴了,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声音洪亮,表达准确)2.火眼金睛:
师:每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看教室里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生:教室里前面有黑板,流动红旗,作业本„„教室里后面有评比台,黑板报,清洁工具,听课老师„„
(学生仔细观察,生怕漏掉什么,这不仅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而且在活动中体验前后知识。)3:形体展示:
师:请同学们站起来,和老师一起伸出双臂,依次向左转动90度,看看你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师生共同体会位置的相对性)生:马上发现问题:咦,我们前面和后面怎么变了 生:大叫,我们换了方向。
生:我知道了,方向变了,前和后也发生了变化。真情告白:
师:同学们和睦相处,亲密无间。谁愿意按座位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我们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前后是有一定相对性的。
(在活动中体验前后的变化,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4.快速行动:
师:哈哈动起来,听口令:向前跳,向后退,请XXX跑到xxx前面,请XXX站到最后一个。
生:积极配合,气氛热烈 5.老生常谈:
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的有关前后的事情 生:后门上车的乘客,请您从前门投币上车。生:骑车用好前后闸。
生: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下午放学,面向太阳,前面是西,后面是东。
生:青蛙先长后腿,再长前腿。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生:预防手口足疾病,饭前便后要洗手。„„
(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生活中有关前后的知识可真不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6.用心思考:
师:我前面有6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几人?
生:用心思考,用喜欢的方式:排队,画图„„回答6+5+1=12人 7.世说新语:
《龟兔赛跑》中曾经失败的小白兔再一次向乌龟发起挑战,进行爬山比赛,以决输赢,谁能看图发挥自己的想像,编一个新的《龟兔赛跑》,说说谁又会得第一?
三、案例分析:
这节课,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数学课要取得教学的成功,关键要教师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
在本案例中,我遵循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很好地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数学。
经典活动一,通过播放音乐、出示挂图,粘贴动物,把静态的课本画面变成了动态的比赛过程,使得学生的童真童趣一下子有机会释放出来,如“老师,不对不对!小鹿应该在最前面,它的后面才是小松鼠,小白兔,小乌龟,小蜗牛”,“蜗牛虽然落后,但不怕慢,只怕站,所以它一直很努力,可能会跑到了乌龟的前面”,“小兔子又像以前那样骄傲,就可能落到乌龟后面,乌龟会再一次战胜小兔子”。敲桌子伴奏歌唱《擂起大鼓》,掀起学习高潮。
经典活动二,通过形体展示,师生两臂平伸依次转动90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前后的意义和相对性。同时,教师把自己看成学习的参与者,在师生互动中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同时,通过“老生常谈,用心思考”的活动,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又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用经典的新故事《龟兔赛跑》为前后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学生在一次次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昂的热情,很好地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正常的6岁儿童能完全正确地辨别前后上下四个方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最重要地是了解学生已知道了什么,再根据学生原的知识状态进行教学。经典活动一,从学生富有个性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前后”的知识不但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结合自身的思维方式说出具有人文气息的见解,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在本案例中,我没有对 “前后”多加讲解,而是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经典活动二的丰富体验及应用,使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得以总结和升华。真正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三)重视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活动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好的问题一经出示做便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本案例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如有意贴错动物顺序,这个隐形问题意在激活学生思维,“不对不对”,学生一下子被深深吸引;“请同学们站起来,和老师一起伸出双臂,依次向左转动90度,看看你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转动中体会位置的相对性;“我前面有6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几人?”
用你喜欢的方式解答。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又是排队又是画图,忙得不亦乐呼!可以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思维碰撞时时激起,创新火花常常闪现,课堂的生命活力得以焕发。
第二篇: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
《我很整洁》案例分析
新疆呼图壁县一小
黄玉玲
在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中有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作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正在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新课程标准也指明了活动性是本课程的重要性质之一,也是别与以往思品课单纯说教的地方。如何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门课程的活动性是值得许多教师探讨和深思的地方。
一、案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教材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我很整洁》。
在本课堂的设计中,始终体现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这样一个主题思想。现截取几个片断,来说明体现这一主题思想的具体做法。
活动
二、议一议,做一做,我会整洁
师:老师来问一问这位小朋友,你今天这么整洁,早上起来都做了些什么呢?
生:我洗了脸刷了牙,穿了整齐的衣服,还梳了头。(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用课件展示每天要做的内容)
师:(面向全体)小朋友们想一想,除了刚才这位小朋友说的以外,你们觉得鳘在还要做些什么?能让自己变的整洁呢?除了我们鳘在要做到这些外,经常还要做什么?
(把课件的表格补充完成)生:我每天还要洗 手、洗脚 生:经常要洗头
生:经常要洗澡,换衣服 生:头发生了还要理理发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你们还忘了一件事,看看(老师伸出双手)如果我们的„„
生:(抢)还要经常剪指甲
师:对极了!指甲长了容易长细菌,(出示课件:长满细菌的手指)这样就会很不卫生。
师:以上这几样是我们为了整洁而每天和经常要做到的。在这些事情中,哪些是你自己会做的?
生:我会自己刷牙、洗手、洗脸、梳头、穿衣服。师:你真行!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呢? 生:我会自己刷牙、洗手、洗脸、梳头、洗澡、剪指甲。师:你也很能干,那老师问问你们,(问那个刚回签问题同学)你平时是怎么洗脸的?你来做一做。(学生示范只洗一个脸面)。
师:像你这样是不是能把脸都洗干净了?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还要洗耳朵,耳朵后面。师:真好,还有吗?
生:还要冼眼睛,脖子,还有鼻孔呢? 师:好极了!
生:洗完脸还要擦干净手。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加起来就完整了,老师请一个小朋友给大家示范正确的洗脸方法。
师:这就是正确洗脸方法,小朋友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遍,两只手并起来当毛巾,来,我们先洗 脸,再洗眼睛,耳朵擦一擦,耳朵后面洗一洗,还有脖子别忘记了,最后擦擦鼻孔。好了小脸洗干净了吗?
生:(齐答)洗干净了。
师:你们平常是自己洗脸的吗?在洗脸的时候,你有什么麻烦吗?大家一起想办法帮帮他。
生:我毛巾老是拧不干。
生:你可以用小毛巾,也可以把毛巾摊开来,一点一点拧。
师:你的办法真不错,以后你就可以照他的办法试一试了。
生:我脖子后面擦不到怎么办?
生:我有一个好办法,用手拉住毛巾的两头,把毛巾放在脖子后面,再来回拉就行了。(边说边示范)
师:(老师鼓掌)这个办法真是太妙了。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正确地洗脸,也解决了洗脸中碰到的麻烦事。接下去让我们再来说说怎样正确的洗脸,也解决了洗脸中碰到的麻烦事。接下去让我们再来说说怎样刷牙?你平常是怎么刷的?(学生示范横横地刷),你们是怎么刷的?(大多数学生示范的都是横横地刷,也有人认为要上下刷)。
师:你们平时的刷牙方法对吧?老师请来范晓萱姐姐来告诉我们正确的刷牙方法。小朋友可要睁大眼睛,认真学哦!(课件播放:范晓萱的刷牙教学)
师:看了录像,大家知道正确地刷牙了吗? 生:知道了。
师:好像还不是很确定哦!来拿出小牙刷跟着老师一起再做一做。小朋友们来刷牙,先来刷上排牙,从上往下刷刷刷,再来刷刷下排牙,从下往上刷刷刷,牙齿的里面别忘记,要把牙刷竖起来,后面的牙齿这样刷。
师:唉!老师觉得这样刷牙好像太麻烦了,有时候我来不及了,我就这样乱刷刷几下好咧!你们说行不行?
生:不行!不行!
师:为什么 ?(假装很奇怪,很不明白)生:这样你就刷不干净牙齿了。
生:你这样乱刷的话,牙齿里面的虫子就不能杀死了,你的牙齿就要被穹蛀掉了。
师:是啊!我们不认真刷牙的话,就不能保护好牙齿了。我们和别人说话,张口露小洁白的牙齿,给人的印像多么好,(课件出示整齐洁白的牙齿)相反的如果张口出现在别人面前的是满口蛀牙,那多难看啊!牙齿好坏跟我们健康也很有关系么!所以小朋友可千万不要跟老师一样有偷懒的想法,我们每天认认真真的刷牙,把不正确的刷牙方法改过来,不要让蛀牙危害到我们。
二、课后反思
1、引活动于教学中,突出课程“活动性”的特点。新课程有三个特点,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本课程的显现形态的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所以在教案的书写形式上也跟以前有所不同,是以“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的方式来安排的,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五一节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活动性”这一特点,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如:先让他们谈怎样流行洗脸,如何解决洗脸中的麻烦事,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教会学生正确的洗脸方法。把学生融入教6学中,让他们参与学习,而不是成为知识的接收者。
2、在与儿童生活世界联系中,构建课程的意义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最大程度上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本环节也体现教师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镜头,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忘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通过切身的体会,学生的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品德得到发展。
3、教师角色和任务的转变
在本课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第三篇: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王丽娟
在学校教育中,每门学科在向学生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感受是在特定的数学情景中获得的一些初步的经验,而体验是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记忆、操练,而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体验、合作交流。
一、在学习中体验中乐趣。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认识角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借助了具体的事物或图形来帮助学生认识角。在上课时利用学生喜欢的魔术表演“变角”,从他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参与学习。然后再安排“小小魔术师”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不同的方法用圆形的纸片折角,并找出角,充分感知角的特点。学生通过的“折角活动”,沉浸在操作的喜悦中,专注而又高兴,体验到了“做”的乐趣,培养了操作技能,有效地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现实生活,在体验中理解概念。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素材应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感受到的现实积淀,直接影响其知识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许多物体,这是他们理解几何图形、建立几何概念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资源,教师应善于借助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几何学习,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积极思考,初步认知立体图形的相关特点。新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牙膏盒、魔方、茶叶罐、乒乓球等)。通过课前的收集活动,使学生知道这些图形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上课时,我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把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物体放在一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想一想等多种实践活动,真实感知各种物体的特点。这样既不用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也能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立体图形的概念,同时又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
三、解决实际问题,在体验中发展能力。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数学中,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再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学生也能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知识点时,我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的升空为主线,创设了一个现实生活的情境,并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当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时,我再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数学信息:
神舟飞船的高大约是9米 教室的高大约室3米
飞船舱内面积约是6平方米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4平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和解答方法。在学生汇报时,重点讲解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做出反馈:
(1)9÷3=3,神舟飞船真高啊!有三层教室楼那么高呢!
(2)54÷6=9,神舟飞船的船舱好小呢!我们的教室面积就相当于9个神舟飞船舱内的面积!
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实践操作,在体验中建构知识。
数学活动中的动手操作,既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又可以实现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充分体验,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进而抓住知识的关键,更能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因此,学生的学习体验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质量。
所以开展体验性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认识知识的本来面目,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能让学生深化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使他们积累时间活动的经验,掌握有效学习的途径,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总之,“体验学习”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主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探索,在体验中发展。
第四篇: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 吴汝萍
【摘要】 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兴趣了,这种兴趣才会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并受益终身。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育中,要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挖掘数学自身的魅力上,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喜爱学习,并在喜悦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智趣,从而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究数学的良好品质。
【关 键 词】 数学;内在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作者简介】 吴汝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在多个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并获奖。
【案例呈现】一年级(上)册“9 加几”
师: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来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想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大家欢迎吗?
生:欢迎。
教师在课件上点出孙悟空的头像,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的热情高涨。孙悟空的头像边出现一组口算题:9+1=10+2= 10+4= 10+7= 10+8=师:孙悟空想考考大家,看小朋友们以前学习的口算还会不会算。孙悟空给我们带来了几道口算题,小朋友们能又对又快算出来吗?
生:能!
教师指名学生一一口算出得数。
师:大家都算对了,孙悟空见没有难倒大家,又带来了一道难一点的题目,你们有信心接受孙大圣的挑战吗?
生:有!
师:孙悟空带来的难一点的题目是什么呢?请大家看屏幕。
教师出示主题图: 个青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一题你们还会算吗?
生:会,9+4=13,一共有13 个苹果。师: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生:拿一个放到盒子里,盒子里就是10个,外面还有3 个,一共就是13 个。师:为什么要拿一个到盒子里去呢?生:盒子里差一个就满了。
教师讲解“凑十”法。
师:孙悟空发现还是没有难倒你们,又给你们出了一题,大家还会做吗?
生:会。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写,填写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用课件校对。
师: 孙悟空说你们太聪明了,又给大家出了两题,大家还想做吗?
生:想。
师: 孙悟空说你们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学生,又出了两题,大家还想做吗?
学生被动地说出“想”,声音明显小了很多。
师:做得又对又快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
学生似乎又有了一些积极性。
【问题分析】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恰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所以,当下的数学教师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上述案例中,数学教师创设了孙悟空进课堂的学习情境,这样的兴趣激发有什么问题呢?
(一)兴趣激发的短暂性
上课伊始,教师说:“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来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想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大家欢迎吗?”学生一看到孙悟空的头像,立即鼓掌表示欢迎,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兴奋不已。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题,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一开始的口算题,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最浓,到学习例题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始逐渐消退,到后面的巩固练习,几乎了无兴趣。因为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每道题目都说成是孙悟空出给小朋友们思考的,这样的兴趣是短暂的,维系不了多长时间。
不少教师为了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经常用一些物质奖励或设计一些游戏来吸引学生。刚开始使用这些方法时非常有效,但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就感到厌烦了。靠外在的形式激发的兴趣,这种兴趣不在数学本身上,所以它的功效会很短暂,对今后的数学学习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二)兴趣激发的浅层性
有效创设数学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但上述案例中,孙悟空的头像,只不过是个“摆设”,对激发兴趣的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题目”,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深层兴趣。
平时,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教学“数学知识”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必然导致“兴趣”丧失。情境的创设不是课堂教学的“摆设”,不能只局限于表层,情境的创设要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兴趣激发”不只是 “点缀”一下,给教学过程加点“味精”。如果兴趣激发不能提高学生深层次的学习热情,如果兴趣激发不能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解决问题,这样的兴趣激发必然层次浅而低效。
【教学理解】
学生对数学本身发生兴趣了,这种兴趣才会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并受益终身。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育中,要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挖掘数学自身的魅力上,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喜爱学习,并在喜悦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智趣,从而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究数学的良好品质。
(一)魅力之一:数学的完美
历史上许多学者、数学家对数学的美从不同的侧面作过生动的阐述。普洛克拉斯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亚里士多德也曾讲过:“虽然数学没有明显地提到善和美,但善和美也不能和数学完全分离。
因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些正是数学研究的原则。”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数学家徐利治说:“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字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既所谓数学美。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关系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
数学的完美,体现在方方面面:美在她是探求世间现象规律的出发点,美在她用几个字母符号就能表示若干信息的简单明了,美在她大胆假设和严格论证的伟大结合,美在她对一个问题论证时殊途同归的奇妙感受,美在数学家耗尽终生论证定理的锲而不舍,美在她在几乎所有学科中的广泛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探索、去发现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和奇异美,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美的享受,学生就会不断深入其中,乐此不疲地去欣赏美和创造美。
(三)魅力之二:数学的奇妙
有人说:“数学真美好,十个数字颠来倒,变化无穷最奇妙!”的确,数学的奇,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绝!它所蕴含的奇妙和奇趣,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相比的。
数学的奇妙在于它的规律性,比如12345679,这个数中没有8,叫“缺8 数”。将“缺8 数”乘以3 的倍数,马上就会惊奇的发现:
12345679×12=148148148,是148 三位一体重复出现; 12345679×***5,是185 三位一体重复出现;
12345679×33=407407407,是407 三位一体重复出现;
„„
再用“缺8 数”乘9 的倍数,它们的结果是同一个数字的重复。12345679× 9=111111111 ; 12345679×18=222222222 ; 12345679×27=333333333 ;
„„
人们已经发现各种各样非常奇特的数:完美数、音乐数、奇异数、魔术数„„还发现运算中出现的数字山、数字塔、数字黑洞、数字旋涡„„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如同进入一个奇妙世界,呈现眼前的尽是数、形变幻的奇妙景观,一个个“枯燥”的数字活蹦乱跳地作精彩表演,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娓娓动听地讲述生动的故事。数的变幻,形的奇妙,有的会令学生追根究底,有的会令学生流连忘返,有的会令学生惊讶感叹,有的会令学生拍案叫绝„„
引领学生走进这个奇妙的数学世界,学生必将如咀嚼一枚橄榄果,品尝到数学的浓浓趣味,感受到数学王国奇妙之趣,使学生眼界大开,令学生惊呼:“哇!数学原来是这么好玩有趣啊!”
(四)魅力之三:数学的思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支撑思维的则是数学思想。有了数学我们的思维会变得高效、变得美妙。如,学习相遇问题后,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一道题目:
一只蜗牛,每天它都待在一棵梧桐树下面。一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蜗牛便开始从树根向树梢上爬,它爬得忽快忽慢,甚至有时还停下来四处望望,或者躲避可能的危险,于是,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这只蜗牛终于爬到了梧桐树的树梢,在树梢上睡了一觉。到了第二天清晨,也正好是太阳出来的时候,蜗牛又开始它的爬行计划,这次它是从树梢向下爬,它沿着昨天爬行所留下来的印痕,同样是忽快忽慢地朝向下爬,有时它也停下来望望,或者吸食一点儿树汁,总的来看,朝下爬要比朝上爬轻松多了,所花费的时间也少一些,这样当太阳还没有落山的时候,蜗牛就已经爬到了梧桐树的根,也就是昨天它出发的地点。
问题是:在蜗牛上下爬行的途中,会不会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点:蜗牛第一天上树经过这一点的时候,和蜗牛第二天下树时经过这一点的时候完全相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较为简单的办法便是运用数学的假设思想,把第一天的情形和第二天的情形重合为一天蜗牛变为两只。它们分别从树根和树梢同时出发,沿着同一条路相对爬行,两只蜗牛肯定要在中途相遇,相遇的那一点就是问题的答案。数学思维方法是不是太有魅力了?
自古以来,人们常把解决数学问题看成是对于人类智慧的考验。因为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正是数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而思维能力乃是智力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数学学得好的学生,人们常夸他们“聪明”、“头脑灵活”也正是这个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发挥这一特点,用好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思维,让数学思维的火花时时迸发,学生的思维波澜起伏,不断体验到挑战的成功,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数学知识,更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
(五)魅力之四:数学的应用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华罗庚曾说“: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价值的精彩描述。科学愈发达,需要的数学工具就愈多,哪里有“形”,哪里就有“数”,哪里也就少不了数学。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数学如此广泛的应用魅力,能吸引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内在需求。
平时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魅力。还可以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在生活中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真实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数学应用的魅力。
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努力营造具有“应用”氛围的数学课堂,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根据实际情况,恰当提出任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经常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应用的价值,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能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数学课堂要摆脱平淡、庸常,就要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让数学课堂成为转“知”成“识”、转“识”成“智”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盈生命活力、洋溢生活气息、呈现灵动色彩、促进智慧生成,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第五篇: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学习
《品德与生活》课题研究总结
品德与生活课的设置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兼容了《思想品德》《生活与劳动》《常识》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带给老师和学生的感受也是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品行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根据这一课程性质,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探索,粗浅地谈几点个人感受。
一、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活动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全面提升活动型综合课程的理念 如《祖国妈妈在我心中》一课,事先让同学们去生活中找找国旗国徽。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已经感受到国旗、国徽并不是随处可见的。稍一整理他们又发现国旗、国徽在代表国家尊严的执法机关中有,如军队、法院等,国旗在事关祖国荣耀的时候有,如奥运会上运动健儿得了冠军。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活动并感受着。课堂上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明理说教,多了同学兴奋不已的交流汇报,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二、新教材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开拓和创造的空间,体现了开放性
如《欢欢喜喜过春节》一课,通过舞狮、观花灯、贴窗花、南方春节花市等一系列活动展示了春节期间热闹的场面和人们的欢欣喜悦之情。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课本所提供的五幅图在小朋友的日常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不一定要等到过春节。春节逛庙会的内容与南方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一定的距离。如何找准过春节的切入点,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呢?我从年的传说引入到老师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拜岁”,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因为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流行给街坊邻居拜年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年的习俗,如大扫除、放鞭炮、拿压岁钱、贴春联福字、吃年糕、吃汤圆等等具有地域特色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习俗,并究一究这些习俗的起源或缘由。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问题还藏着这么多的知识,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最后在教师让“我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揭题声中学生分组演习过年的情景,教室里那可真叫热闹,每一张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三、新教材重视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低年级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有无好的生活习惯对其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记者曾问过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回答:“我小时候老师教过的饭前要洗手,东西要放齐,要按时作息,要与小伙伴友好相处。”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新教材用夸张的手法再现儿童的现实生活,用孩子的口吻与学生平等探讨行为习惯的对否,趣味性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第三单元《我的一天》就针对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起居、卫生等内容的介绍,让儿童在角色扮演、对话、讨论和其他活动中实际体会良好生活习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愉悦。
儿童先天具有探索性学习方式,就像婴幼儿时期他们靠触觉或感觉来探索周围的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社会经验,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这种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使儿童兴奋不已,他们在每项活动中都表现得十分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