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5篇

时间:2019-05-13 02:5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第一篇: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 吴汝萍

【摘要】 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兴趣了,这种兴趣才会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并受益终身。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育中,要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挖掘数学自身的魅力上,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喜爱学习,并在喜悦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智趣,从而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究数学的良好品质。

【关 键 词】 数学;内在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作者简介】 吴汝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在多个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并获奖。

【案例呈现】一年级(上)册“9 加几”

师: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来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想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大家欢迎吗?

生:欢迎。

教师在课件上点出孙悟空的头像,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的热情高涨。孙悟空的头像边出现一组口算题:9+1=10+2= 10+4= 10+7= 10+8=师:孙悟空想考考大家,看小朋友们以前学习的口算还会不会算。孙悟空给我们带来了几道口算题,小朋友们能又对又快算出来吗?

生:能!

教师指名学生一一口算出得数。

师:大家都算对了,孙悟空见没有难倒大家,又带来了一道难一点的题目,你们有信心接受孙大圣的挑战吗?

生:有!

师:孙悟空带来的难一点的题目是什么呢?请大家看屏幕。

教师出示主题图: 个青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一题你们还会算吗?

生:会,9+4=13,一共有13 个苹果。师: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生:拿一个放到盒子里,盒子里就是10个,外面还有3 个,一共就是13 个。师:为什么要拿一个到盒子里去呢?生:盒子里差一个就满了。

教师讲解“凑十”法。

师:孙悟空发现还是没有难倒你们,又给你们出了一题,大家还会做吗?

生:会。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写,填写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用课件校对。

师: 孙悟空说你们太聪明了,又给大家出了两题,大家还想做吗?

生:想。

师: 孙悟空说你们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学生,又出了两题,大家还想做吗?

学生被动地说出“想”,声音明显小了很多。

师:做得又对又快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

学生似乎又有了一些积极性。

【问题分析】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恰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所以,当下的数学教师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上述案例中,数学教师创设了孙悟空进课堂的学习情境,这样的兴趣激发有什么问题呢?

(一)兴趣激发的短暂性

上课伊始,教师说:“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来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想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大家欢迎吗?”学生一看到孙悟空的头像,立即鼓掌表示欢迎,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兴奋不已。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题,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一开始的口算题,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最浓,到学习例题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始逐渐消退,到后面的巩固练习,几乎了无兴趣。因为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每道题目都说成是孙悟空出给小朋友们思考的,这样的兴趣是短暂的,维系不了多长时间。

不少教师为了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经常用一些物质奖励或设计一些游戏来吸引学生。刚开始使用这些方法时非常有效,但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就感到厌烦了。靠外在的形式激发的兴趣,这种兴趣不在数学本身上,所以它的功效会很短暂,对今后的数学学习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二)兴趣激发的浅层性

有效创设数学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但上述案例中,孙悟空的头像,只不过是个“摆设”,对激发兴趣的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题目”,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深层兴趣。

平时,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教学“数学知识”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必然导致“兴趣”丧失。情境的创设不是课堂教学的“摆设”,不能只局限于表层,情境的创设要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兴趣激发”不只是 “点缀”一下,给教学过程加点“味精”。如果兴趣激发不能提高学生深层次的学习热情,如果兴趣激发不能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解决问题,这样的兴趣激发必然层次浅而低效。

【教学理解】

学生对数学本身发生兴趣了,这种兴趣才会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并受益终身。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育中,要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挖掘数学自身的魅力上,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喜爱学习,并在喜悦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智趣,从而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究数学的良好品质。

(一)魅力之一:数学的完美

历史上许多学者、数学家对数学的美从不同的侧面作过生动的阐述。普洛克拉斯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亚里士多德也曾讲过:“虽然数学没有明显地提到善和美,但善和美也不能和数学完全分离。

因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些正是数学研究的原则。”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数学家徐利治说:“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字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既所谓数学美。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关系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

数学的完美,体现在方方面面:美在她是探求世间现象规律的出发点,美在她用几个字母符号就能表示若干信息的简单明了,美在她大胆假设和严格论证的伟大结合,美在她对一个问题论证时殊途同归的奇妙感受,美在数学家耗尽终生论证定理的锲而不舍,美在她在几乎所有学科中的广泛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探索、去发现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和奇异美,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美的享受,学生就会不断深入其中,乐此不疲地去欣赏美和创造美。

(三)魅力之二:数学的奇妙

有人说:“数学真美好,十个数字颠来倒,变化无穷最奇妙!”的确,数学的奇,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绝!它所蕴含的奇妙和奇趣,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相比的。

数学的奇妙在于它的规律性,比如12345679,这个数中没有8,叫“缺8 数”。将“缺8 数”乘以3 的倍数,马上就会惊奇的发现:

12345679×12=148148148,是148 三位一体重复出现; 12345679×***5,是185 三位一体重复出现;

12345679×33=407407407,是407 三位一体重复出现;

„„

再用“缺8 数”乘9 的倍数,它们的结果是同一个数字的重复。12345679× 9=111111111 ; 12345679×18=222222222 ; 12345679×27=333333333 ;

„„

人们已经发现各种各样非常奇特的数:完美数、音乐数、奇异数、魔术数„„还发现运算中出现的数字山、数字塔、数字黑洞、数字旋涡„„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如同进入一个奇妙世界,呈现眼前的尽是数、形变幻的奇妙景观,一个个“枯燥”的数字活蹦乱跳地作精彩表演,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娓娓动听地讲述生动的故事。数的变幻,形的奇妙,有的会令学生追根究底,有的会令学生流连忘返,有的会令学生惊讶感叹,有的会令学生拍案叫绝„„

引领学生走进这个奇妙的数学世界,学生必将如咀嚼一枚橄榄果,品尝到数学的浓浓趣味,感受到数学王国奇妙之趣,使学生眼界大开,令学生惊呼:“哇!数学原来是这么好玩有趣啊!”

(四)魅力之三:数学的思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支撑思维的则是数学思想。有了数学我们的思维会变得高效、变得美妙。如,学习相遇问题后,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一道题目:

一只蜗牛,每天它都待在一棵梧桐树下面。一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蜗牛便开始从树根向树梢上爬,它爬得忽快忽慢,甚至有时还停下来四处望望,或者躲避可能的危险,于是,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这只蜗牛终于爬到了梧桐树的树梢,在树梢上睡了一觉。到了第二天清晨,也正好是太阳出来的时候,蜗牛又开始它的爬行计划,这次它是从树梢向下爬,它沿着昨天爬行所留下来的印痕,同样是忽快忽慢地朝向下爬,有时它也停下来望望,或者吸食一点儿树汁,总的来看,朝下爬要比朝上爬轻松多了,所花费的时间也少一些,这样当太阳还没有落山的时候,蜗牛就已经爬到了梧桐树的根,也就是昨天它出发的地点。

问题是:在蜗牛上下爬行的途中,会不会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点:蜗牛第一天上树经过这一点的时候,和蜗牛第二天下树时经过这一点的时候完全相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较为简单的办法便是运用数学的假设思想,把第一天的情形和第二天的情形重合为一天蜗牛变为两只。它们分别从树根和树梢同时出发,沿着同一条路相对爬行,两只蜗牛肯定要在中途相遇,相遇的那一点就是问题的答案。数学思维方法是不是太有魅力了?

自古以来,人们常把解决数学问题看成是对于人类智慧的考验。因为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正是数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而思维能力乃是智力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数学学得好的学生,人们常夸他们“聪明”、“头脑灵活”也正是这个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发挥这一特点,用好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思维,让数学思维的火花时时迸发,学生的思维波澜起伏,不断体验到挑战的成功,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数学知识,更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

(五)魅力之四:数学的应用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华罗庚曾说“: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价值的精彩描述。科学愈发达,需要的数学工具就愈多,哪里有“形”,哪里就有“数”,哪里也就少不了数学。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数学如此广泛的应用魅力,能吸引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内在需求。

平时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魅力。还可以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在生活中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真实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数学应用的魅力。

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努力营造具有“应用”氛围的数学课堂,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根据实际情况,恰当提出任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经常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应用的价值,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能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数学课堂要摆脱平淡、庸常,就要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让数学课堂成为转“知”成“识”、转“识”成“智”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盈生命活力、洋溢生活气息、呈现灵动色彩、促进智慧生成,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第二篇: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案例

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位置与顺序——前后》

教学案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经验”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怎样才能使数学活动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数学理解、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下面选取《位置与顺序——前后》一课中一些典型活动作为案例,谈谈自己一些思考。

一、案例背景: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的第一课时。从学生熟悉并十分感兴趣的运动会这一实际场景出发,教材创设了在“森林运动会”中小动物赛跑等情境,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建立起扎实的“前后”位置概念,学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过程描述:

典型活动一:创设情境,感知前后

播放《运动员进行曲》(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师: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开始了,看,森林里可热闹了(课件)。动物们早早地布置好了会场,小鸟和长颈鹿鹿挂好了标语。首先进行的是跑步比赛。咦?弯弯的跑道上怎么没有运动员?你们想知道谁是参赛选手吗?

生: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样学生一下子被吸引,跃跃欲试。)师:请同学们看书,说出运动员的名字

生:(学生认真看书,仔细思考,勇于表达,不知不觉用前后知识把比赛描述地准确,精炼)

生:跑道上有小鹿、松鼠、兔子、乌龟、蜗牛 师:谁在最前面,它的后面谁? 生:小鹿跑在最前面,它的后面有小松鼠,小白兔,小乌龟,小蜗牛,蜗牛跑最后一名。

师:小松鼠的前面是小鹿,小松鼠的后面有谁? 生:小松鼠的后面有兔子、乌龟和蜗牛 生:„„„

师:跑步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大家想一想它们的顺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小松鼠刚才跑在小鹿后面,后来用力了,它会跑到了小鹿的前面。生:蜗牛虽然落后,但不怕慢,只怕站,所以它一直很努力,可能会跑到乌龟的前面。

生:小兔子又像以前那样骄傲,就可能落到乌龟后面,乌龟会再一次战胜小兔子

„„

(启发学生求异思想,激发学生想像力,学生在想像中尽情地体会前后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模仿喜欢的动物动作,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加油,为自己认为获胜的动物唱歌表示祝贺

(全班敲桌子伴奏歌唱歌曲《擂起大鼓》,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跑步比赛,学生获取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无穷乐趣。)

典型活动

二、花样练习,丰富体验 1. 面是谁?

(学生可自信可高兴了,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声音洪亮,表达准确)2.火眼金睛:

师:每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看教室里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生:教室里前面有黑板,流动红旗,作业本„„教室里后面有评比台,黑板报,清洁工具,听课老师„„

(学生仔细观察,生怕漏掉什么,这不仅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而且在活动中体验前后知识。)3:形体展示:

师:请同学们站起来,和老师一起伸出双臂,依次向左转动90度,看看你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师生共同体会位置的相对性)生:马上发现问题:咦,我们前面和后面怎么变了 生:大叫,我们换了方向。

生:我知道了,方向变了,前和后也发生了变化。真情告白:

师:同学们和睦相处,亲密无间。谁愿意按座位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我们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前后是有一定相对性的。

(在活动中体验前后的变化,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4.快速行动:

师:哈哈动起来,听口令:向前跳,向后退,请XXX跑到xxx前面,请XXX站到最后一个。

生:积极配合,气氛热烈 5.老生常谈:

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的有关前后的事情 生:后门上车的乘客,请您从前门投币上车。生:骑车用好前后闸。

生: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下午放学,面向太阳,前面是西,后面是东。

生:青蛙先长后腿,再长前腿。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生:预防手口足疾病,饭前便后要洗手。„„

(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生活中有关前后的知识可真不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6.用心思考:

师:我前面有6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几人?

生:用心思考,用喜欢的方式:排队,画图„„回答6+5+1=12人 7.世说新语:

《龟兔赛跑》中曾经失败的小白兔再一次向乌龟发起挑战,进行爬山比赛,以决输赢,谁能看图发挥自己的想像,编一个新的《龟兔赛跑》,说说谁又会得第一?

三、案例分析:

这节课,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数学课要取得教学的成功,关键要教师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

在本案例中,我遵循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很好地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数学。

经典活动一,通过播放音乐、出示挂图,粘贴动物,把静态的课本画面变成了动态的比赛过程,使得学生的童真童趣一下子有机会释放出来,如“老师,不对不对!小鹿应该在最前面,它的后面才是小松鼠,小白兔,小乌龟,小蜗牛”,“蜗牛虽然落后,但不怕慢,只怕站,所以它一直很努力,可能会跑到了乌龟的前面”,“小兔子又像以前那样骄傲,就可能落到乌龟后面,乌龟会再一次战胜小兔子”。敲桌子伴奏歌唱《擂起大鼓》,掀起学习高潮。

经典活动二,通过形体展示,师生两臂平伸依次转动90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前后的意义和相对性。同时,教师把自己看成学习的参与者,在师生互动中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同时,通过“老生常谈,用心思考”的活动,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又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用经典的新故事《龟兔赛跑》为前后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学生在一次次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昂的热情,很好地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正常的6岁儿童能完全正确地辨别前后上下四个方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最重要地是了解学生已知道了什么,再根据学生原的知识状态进行教学。经典活动一,从学生富有个性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前后”的知识不但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结合自身的思维方式说出具有人文气息的见解,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在本案例中,我没有对 “前后”多加讲解,而是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经典活动二的丰富体验及应用,使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得以总结和升华。真正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三)重视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活动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好的问题一经出示做便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本案例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如有意贴错动物顺序,这个隐形问题意在激活学生思维,“不对不对”,学生一下子被深深吸引;“请同学们站起来,和老师一起伸出双臂,依次向左转动90度,看看你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转动中体会位置的相对性;“我前面有6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几人?”

用你喜欢的方式解答。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又是排队又是画图,忙得不亦乐呼!可以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思维碰撞时时激起,创新火花常常闪现,课堂的生命活力得以焕发。

第三篇: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王丽娟

在学校教育中,每门学科在向学生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感受是在特定的数学情景中获得的一些初步的经验,而体验是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记忆、操练,而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体验、合作交流。

一、在学习中体验中乐趣。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认识角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借助了具体的事物或图形来帮助学生认识角。在上课时利用学生喜欢的魔术表演“变角”,从他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参与学习。然后再安排“小小魔术师”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不同的方法用圆形的纸片折角,并找出角,充分感知角的特点。学生通过的“折角活动”,沉浸在操作的喜悦中,专注而又高兴,体验到了“做”的乐趣,培养了操作技能,有效地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现实生活,在体验中理解概念。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素材应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感受到的现实积淀,直接影响其知识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许多物体,这是他们理解几何图形、建立几何概念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资源,教师应善于借助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几何学习,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积极思考,初步认知立体图形的相关特点。新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牙膏盒、魔方、茶叶罐、乒乓球等)。通过课前的收集活动,使学生知道这些图形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上课时,我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把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物体放在一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想一想等多种实践活动,真实感知各种物体的特点。这样既不用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也能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立体图形的概念,同时又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

三、解决实际问题,在体验中发展能力。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数学中,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再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学生也能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知识点时,我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的升空为主线,创设了一个现实生活的情境,并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当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时,我再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数学信息:

神舟飞船的高大约是9米 教室的高大约室3米

飞船舱内面积约是6平方米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4平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和解答方法。在学生汇报时,重点讲解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做出反馈:

(1)9÷3=3,神舟飞船真高啊!有三层教室楼那么高呢!

(2)54÷6=9,神舟飞船的船舱好小呢!我们的教室面积就相当于9个神舟飞船舱内的面积!

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实践操作,在体验中建构知识。

数学活动中的动手操作,既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又可以实现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充分体验,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进而抓住知识的关键,更能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因此,学生的学习体验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质量。

所以开展体验性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认识知识的本来面目,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能让学生深化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使他们积累时间活动的经验,掌握有效学习的途径,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总之,“体验学习”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主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探索,在体验中发展。

第四篇: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

——“克的认识”案例及反思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这里的“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体验学习,则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学生要想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下面就以“克的认识”一课来说明我是如果用前面所提到的理论去证明的。

案例

师:(课前准备好)请你从带来物品的包装上找一找他们的重量是多少。[因为“克”这一重量单位比较抽象,所以这一课最主要的思想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去体验]。

生1:小包的榨菜净含量15克。生2:一盒饼干重40克。生3:一块香皂重100克。

(师板书:15克、40克、100克。)

师:这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有多少重,请小朋友用手去掂一掂,到底有多重,然后把感觉告诉其他小朋友,好不好?(生认真的用手掂着,互相讨论着)

师:(拿出一颗没有写出克数的糖)请大家估计一下他的重量? 生1:大概2克重。

生2:我认为一粒糖比2克重,也许没有2克重。

师:请看桌上的喜糖,你估计一下一盒喜糖有多少重吗?(外包装上已写明24克重)。生:看包装盒的外面写着24克。师:现在知道一颗糖有多少重吗?

生:一颗糖重3克。因为24里面有8个3。(多么可喜的发现!通过这么简单的观察和初步思考,就得出了一颗糖有3克重。同学们都投以赞许的眼光。)

(每一个学生都分到一颗3克重的糖,在认真的掂着,有的同学闭着眼睛在感觉糖的重量。)

师:你估计一个2分的硬币有多重?请你掂一掂,想一想,可以跟这颗糖比较一下。生1:一个2分硬币重2克。我是把硬币和糖比一下。

生2:一个2分硬币重一克,刚才我掂了一下,糖比硬币重好多。

师:那怎么办?有没有一个标准来比较呢?几个2分硬币和一颗糖一样重呢?请小朋友想想办法。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生基本上都在苦想,有的在小组里轻声的讨论,有的在做着实验,也有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生1:我们小组认为4个硬币和一颗糖一样重,因为一个硬币1克也不到 生2:3个硬币。生3:1个硬币。生4:2个硬币。(学生纷纷抢着说,谁也不服谁,争论不休。)师:(指着生4)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用橡皮、铅笔试出来的。(上台演示,在桌上先放一块长方形的橡皮,再在上面放一把直尺,尺的一端放2个硬币,另一端放一颗糖,恰好平衡。学生真难以想象,虽然没有天平,居然能想到这种方法,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想象力。)

还没等他说完,另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应该把橡皮竖着放,这样就可以放3个硬币了。(好象又有不同意见了)

师一边赞许的点着头,一边出示天平,结合刚才同学的说法简单的介绍天平的用途。那么一个硬币到底有多重呢?我们可以利用天平去称一称。

(在老师的帮助上,学生在小组用天平称出一个2分硬币重1克。人人用手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1:克这个单位很小,1克非常轻。生2:克是一个很小的重量单位。

师:那么我们来选一样物品,你能想办法知道它大概重多少克吗?想一想你能用几种方法猜出来?

生1:我的橡皮大概有6克重;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 生:我用手去掂了一下。师:有没有方法去验证?

生:可以用老师教我们的天平去称一称。(在师的帮助下,称出来是8克多一点)师肯定:相差还是比较近的。说明同学们已经对克有了一定的认识。生2:一把直尺重15克。(通过验证,重17克。)

师:通过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等。我们就可以知道物体有多重,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本领。希望大家以后发扬这种本领,学到更多的知识。接下去我们做一个游戏:那就是去寻找“克”的活动。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用克做单位的,那么我们这个游戏就需要你去动一动你的脑筋了。你们可以在校园里、家里、商店里,你去过的某些地方,寻找哪些东西可以用克做单位的,并做好记录。

„„ [教学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符合小学的生理、心理特征,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既参与了知识形成过程和发展的过程,又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身边的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去发现、去挖掘,那将从中获得无数的乐趣。整节课体现了《标准》关于在数学课中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的学习目标的要求,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这么多的活动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协调着学生的活动,在恰当的时候去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在一节抽象的数学课中,怎么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仅仅使这节课的气氛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完这节课的感觉,即学生的感受是很重要的,那么亲身体验是从那里来的呢? 它跟什么东西息息相关呢?这节课又是怎么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自主体验呢?

一、自主发现首先得来源于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传统的教育认为一切以书本为主,即便他脱离生活实际,就是死记硬背也要背会,所以我们造就了那么多知识上的高分,动手操作的弱者,也就是“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教育从小抓起那没错,最主要是怎么样抓的问题,辛好《新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新标准》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榨菜、饼干、一块肥皂、一颗糖到后来的橡皮掂量、直尺掂量,初步体验了重量单位“克”。估一估、掂一掂,估一估2分硬币有多重,再通过讨论、比较、用天平称来验证,就使得对克的认识有了充分的基础,由此建立了1克重的概念。因为学生的学习材料都是来自于生活,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真实而具体,又是常用物体,是小朋友感兴趣而愿意去摸索的。利用这样的材料进行教学,易于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由于克这么一个抽象的知识产生恐惧感,从而避免出现学生学习不安的情绪,使之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中那么有趣的事情有关,数学与生活是密切关系的,而我们的一切活动,也是可操作的。

二、主动体验数学问题。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克”感受较少。而学习重量单位恰恰是学生的薄弱环节。重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要在对物体重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本课中,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物体有多少克重,而教师仅仅是作为一个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可以这么说,角色的转换在体验学习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节抽象的数学课,我们不能单靠嘴巴说说就可以了,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只有在亲历了某些事情的发展,才能更深刻的意识到这些知识掌握起来原来不是那么困难。本节课也体现了:1)从已知的推出未知;2)从估计到精确再到估计的过程。从这两个方面合理地利用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让他感受到他的思考是有用的,也有利于他的后面的学习兴趣,保持这样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会觉得闷,学生也一次又一次地想出新办法去估计、测量物体的重量,对克的认识也逐步清晰。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习开始意识到怎么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的,数学其实是自己动动脑筋也能解决的事情,这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三、自动探索实现“再创造”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在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不再是教师说了算,要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本节课中,如估计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答案是很多的,学生也为此争论不休。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辩论,当学生自己也意识到说不清楚的时候,就启发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只要学生能努力达到目的的,教师就决不包办代替。那样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等学生用橡皮和直尺“居然”称出了硬币的重量时,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可喜的创造,假如就是老师一开始就出示了天平,那么后面的这一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所以我们平时上课的时候也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机会。如果教师能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那么你会发现,在学生想出一个方法时,你心中的愉悦那也是难以形容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的,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学生也感受到教师是和蔼可亲的,学生也是在一种平等的、自由的、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的。试问,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讨论,操作,是一种何等的惬意啊!那么,我们的数学还是通常人们口中所说的那么枯燥无味吗?学生能不喜欢数学吗?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联系生活实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数学气氛,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充分地享受数学的快乐。

第五篇:数学:在体验中学习

数学:在体验中学习

我们知道,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支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那怎样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体验中学好数学呢?笔者认为创设环境是前提,物化内容是动力,自主活动是关键。

我们必须力求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一、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处理、法则等都可以通过追根求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

二、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许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学眼光观察处理事物,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其应用意识。

三、用于现实生活,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例如:学习了“求平均数”这一知识后,便可让学生围绕“在唱歌等评比活动中,各个评委给同一参赛者打的分不一样,怎样确定其最后得分”等实际问题思考并展开讨论;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巨大魅力。

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因为这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的学习,不仅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数学,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而且在这促体验和参与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增强了自信。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往往需要通过观察、联想、顿悟进行猜想,但这种猜想的结论又不一定正确,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方可确定。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充分平等、和谐的体验氛围是体验学习的重要前提;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生活是体验学习的内在动力;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是体验学习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做到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话,就一定能使学生在学习、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

下载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体验中感悟数学运算定律

    在体验中感悟数学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教学案例 沈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

    浅谈体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体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益兰 邵兰英 (重庆市云阳县桑坪镇桑坪小学) “体验式学习”一般指个体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体验,指学习者通过时间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我很整洁》案例分析 新疆呼图壁县一小黄玉玲 在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中有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作过了,就理解了......

    浅谈“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魅力

    浅谈“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魅力 绥德县第二小学 崔欢 【内容提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魅力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魅力 上饶市上饶县董团中心小学:郑红英 内容提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大大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拓......

    彰显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魅力

    彰显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魅力 摘要 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变得越发生动形象有特点,是如今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又是数学教育的一次大冲破,实现......

    谈网络在数学教学中的魅力

    谈网络在数学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无疑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使数学教学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体验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体验教育 摘要:“人人学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基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