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时间:2019-05-13 03:1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体验数学感悟数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第一篇: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体验数学 感悟数学

新课程改革后,数学课的教材内容最大的特点是由原先模仿到运用转化为探索研究到运用的转变;由通过题海战术的苦练而积累经验转化为体验、感悟而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所以说数学课内体验数学、感悟数学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呢?

体验数学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生活中的事例,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回忆亲身经历过的事例,动脑、动心、动手、人情人境地对题意进行切身感受,从而有所思、有所想去领会其意.而感悟数学则是明白某种东西存在的意义后,凭借经验的分析,提炼表象性认识,而升华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理解知识与应用知识的交汇点,有感而发悟出数学道理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感悟数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体验数学是感悟数学的基础,而感悟数学则是体验数学的升华.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解决实际问题需要通过感悟去获取.因此初中数学课堂内,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课内教与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引入的,数学多以复习提问的形式开始.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在问题情境中,有实际情景材料的介入,加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践经验和元认知感悟,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旧知中产生困惑或新的情境,激发认识新知,发现新知,获取新知的欲望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亲身体会、感受、悟出“新知”,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在新知识的意义建立起来后,往往还要对新知识进行深入的意义辨析,以期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新知识的巩固多以练习为主,在巩固知识的这一环节,学生必须对新知识体验和感悟,通过习题的思考和问题的解答,切身感受知识,体会其意,弄懂方法才能把课堂知识、间接经验转化为自身的“新知”.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过程.在数学课堂内,教师的教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受,通过对知识的体验,练习巩固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意义,才能达到理解知识,实际运用的能力.如果没有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存在,只是凭借简单地记忆和模仿,可以说你将对数学知识一无所知,体会不到它的意义,享受不到知识带来的快乐.这样的工作只是徒劳,加重学生的负担而已.数学课堂提倡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接触更多类型地题材,通过练习而体验知识的运用和价值、感悟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和创造力.所以说,数学课堂内,整个教学过程能根据学生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上,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让学生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会很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学习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数学课内教师的点拨促悟是学生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催化剂.

体验感悟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但教师的点拨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体验、感悟常常是在特定情境、特定因素促发下产生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需要为学生提供体验盼情境和感悟的需求,在体验、感悟过程中获取“新知”.因此教师的导悟、促悟必不可少,教师的点拨、促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例如我在一节八年级数学研讨课上,做这样一道习题:如图,在长方体上,有一只蚂蚁从底A爬到顶B去找食物,长方体的边长分别是1、2、4,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是多少?

用心

爱心

专心

题目给出后,学生们苦思不得其解.教师看到这种情况,提示说:“动物都能用它们的智慧知道,在最短的路程内,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用最少的时间去获取食物,不然它们就是失败者,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动一动脑,这一长方体我们能否把它展开?如果能展开成平面图形呢?”经这一点拨,学生们纷纷动了起来,不一会儿,学生的手一只接一只地举起,示意已做好.教者不满足于此,接着说“这里用到什么知识点,谁来说一说?”张晴站了起来,轻松的回答道“用勾股定理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两个知识点”.话音刚落,同学们响起了赞同的掌声.正是教师的引导点拨,促进了学生的顿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到了单凭自悟所难以企及的高度.数学课内,教师的引导、点拨常常会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教学境界.

三、自主学习方式是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舞台

新课程改革进程中,自主学习方式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的欢迎,课堂内,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方式屡见不鲜,那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它不同于教师为学生做主的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种方式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自主学习不完全等于学生自学,数学的学习需通过学生的理解才能接受.例如,完全平方公式,有的学生擅长接受符号语言,有的学生倾向于图形的形象理解,大多数学生不习惯于文字形式.当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数学知识时,他可以自主地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方法,去体验、去感悟,这个过程是不可替代的.教师不能只将现成的答案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通过自己对实物或模型进行操作去获得经验和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并将新的知识纳入其原来的认知结构获得心理意义的理解,这种体验、感悟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思维过程.教师不要总是包揽、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学生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要应该放手让他们去试一试.尽管有时候他们是那么幼稚,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回想当年,我们不也是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吗?教师甚至还可以在课堂中有意识地“笨拙”一点,让学生经历一番磨难之后再找到真经,这是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的宝贵财富——可以提高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增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四、亲身体验、用心感悟,让呆板的数学课堂呈现勃勃生机.

长期以来,数学课教学称得上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课堂教学气氛显得过于沉闷,呆板和压抑,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自身的体验,亲身经历过的感受,用心去感悟,师生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活数学课走出困境的重要一步.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不是数学活动的结果的教学.”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究作为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的主体实践过程.作为一线教师,在数学课堂内,用心

爱心

专心 必须为学生的体验探究活动提供广阔空间,学生可以从容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实实在在地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我校用的是苏科版教材,教材通过操作、尝试、做一做、想一想、讨论、交流、思考等方式展示教材内容.教学时我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根据教材特点,结合《课标》和课本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教材内容与形式达到和谐统一.如上《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从实际问题引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通过画双曲线让学生明白曲线中有鲜花般的对称美,它们和谐、匀称、富有诗情画意.再从图象中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象和性质既独立又相互关联,三位一体.庞加莱曾说:“数学的优美感不过就是问题的解答适合我们心灵需要产生的一种满足,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和形的调和,感觉几何的优雅,这是所有数学家都知道的真心的美感.”在享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通过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自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给数学课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是在学生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而度过的.他们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学习自觉能动的主人.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思考的大脑和勤快的双手亲身体验、用心感悟书中的知识,通过练习尝试自己的收获而再次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巩固成果,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基本能力,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常言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后始知深.”是啊,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经验的积累.同时也应使学生主动认识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及其重要性,方能端正思想、主动求学。在探疑解难过程中悟出数学知识的规律、性质,明确知识之间的意义、区别与联系,逐步扩展自己的智慧,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将会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又一高效的增长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二篇:数学感悟

我的南航趣事

中国老百姓几乎都知道中国南方航空公司,都说在南航工作多好啊,世界500强,每天上亿元的收入,工资待遇都很好。其实我想说的是这是表面。一个企业在短时间内简历如此健全严格的体制,不得不说,很强悍。可是谁又知道95539客服的艰辛,因为就业的压力,经过层层选拔,我进入了这个岗位,成为95539话务中心中的一员,经过这一年月的经历,我写了这篇文章,目的是想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想,想让每个人善待我们,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真实的经历!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在南航客服中心工作每天就是接接电话,解答一下用户的问题,很轻松,很舒服。其实,我们的工作不是那么轻松的。每天最少也要工作八个小时,有时候电话多还来一句,延迟一小时下班,提前一小时上班。看起来时间并不长,但大家试想一下,让你不停的说话,说4到5个小时,脑子不停的思考问题,手还要不停地在操作电脑,还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要保持热情、耐心,一颗心分成几半用(一心几用),不管你今天的心情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在你戴上耳机开始接听电话时就要开始保持微笑服务,每天达标需要接85多个电话。

在这里工作一年了,我真的好想说95539,我们这里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我们80%的功能是改签退票咨询,给您解答一些专业的问题,10%是把您提出的乘机遇到的麻烦,反映给其他部门,由别人给您解决,10%是由你自己为你解决办理的,请您不要把95539想成万能的,我们可以告诉您解决的方法,要您自己去办理,请您不要总问你为什么解决不了,你为什么不能办理,是你们南航航班延误,导致我后续的航班无法乘坐,根据SOP规则解释给您听,您就说,你不解决谁解决,不是你们南航的航班延误吗?凭什么不能帮我免费改签,你现在就给我解决,要不我就投诉,这些问题您问我我也给您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中国南航所有人都知。你问问中国南航的高层吧,别问我你们经理是谁,电话多少,我真不知道,我们是南航的最底层。

95539挣的很少罚得很多!!每月的工资还要看你的绩效,每个电话还要点满意度挂机,满意度不到99%要扣钱,出现不满意服务态度不好要扣钱,业务回答错误要扣钱;客户故意气你,你要听着,客户骂你一句,你要等他骂你第二句,因为骂你两句,你可以告诉他,我有权利挂断你的电话,亲,请使用文明用语,否则这边将会中断本次通话。

不过在此我也感谢公司,还有我的班长大人对我一直的支持以及鼓励。给我们也提供这样的工作岗位,让我能找到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让我生活能够独立,我爱我的班组。

第三篇:亲近数学体验数学

亲近数学体验数学

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 大班上学期 朱伟 本学期我们对数学活动中教师怎样为完成目标而有效的设计活动作了研究,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下面就从四方面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营造角色氛围,在游戏中达成目标。

没有游戏,孩子的生活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精彩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活动,它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掌握知识,而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最具活力最具综合性的活动。开展角色游戏活动既能让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的发展,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一种较有效的教学形式。如:在三角形拼拼乐活动中,幼儿对图形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开始时教师通过改变图形的方向此游戏让幼儿明白图形的方向改变形状不变的道理,而后又开始了三角形碰碰乐的游戏,幼儿对此游戏特别感兴趣,玩游戏时,幼儿都能注意力集中,准确地对出老师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活动中,为了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的游戏反复进行,但每次的要求都是不同的,而且还有一定的递进性,幼儿对图形拼搭的兴趣也极高,最后通过集体游戏图形装盒,让所有的小朋友将自己手中的三角形放入同一个图形中,不但让幼儿进一步巩固了对图形的组合认识,还使他们体验了朋友间合作的快乐。游戏是本次活动的主线,幼儿从游戏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达到了自主探索学习的目的。

二、设疑激趣,激发幼儿自主达成目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探索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发动机,能使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幼儿园教学工作本来就细致,严谨的数学教育活动更要求教师细心,包括环节怎么进行,如何提问甚至语音语调如何把握等都有一定的讲究。特别是教师提出发散性问题时,幼儿往往有多种表现,有的会朝着与教学目标有关的方向发展,有的会超出教师预设的活动范围,所以教师要把握目标的大致方向,才能进行有效指导。

三、学法的设计巧妙,在互动中达成目标。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幼儿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通过比赛增长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买票活动中三位数从小到大的排列方法该运用什么教法,教师可以尝试比较的方法,将两张三位数不一样的记录表对比让孩子发现数字的不同,然后通过引导提问“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让孩子与孩子之间有不同的争议,然后教师归纳出方法。例如:出示121、131请幼儿快速说出数字的大小,并说说理由,让孩子学会比较要从速度上、方法上、运用上来说出数字的大小。

四、引导实践操作,在探索中达成目标。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提供丰富的可探索性的操作材料,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开展探索性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获取和巩固数学知识。如教大班幼儿“学习二等分”时,在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后,可以为每位幼儿提供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种几何图形,用激励和鼓励的语言、请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几何图形“二等分”的实践操作活动,比比看,谁“二等分”分得最好,方法最多。在教师的勉励下,全班幼儿跃跃欲试,立即动手进行操作。操作一段时间,有的幼儿已完成了三种几何图形的“二等分”,但对正方形、长方形的“二等分”只有一种方法,这时,就可提醒幼儿,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二等分”的方法,比比看谁的方法多。经过教师的启发、鼓励,幼儿又活跃起来,纷纷继续动手操作,最后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指导、比较和自己的探索操作,找到了正方形、长方形的其它等分方法,实践成功之后,一个个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有趣的数学实践操作活动,激励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幼儿园集体数学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的各个环节,它对教师的教育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加强对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充分地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也才能使幼儿园的集体数学教育活动更具有意义。

第四篇:在体验中感悟数学运算定律

在体验中感悟数学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教学案例

沈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

教学中,我们要优化学习方式,变“单纯观察”为“亲手操作”,变“机械记忆”为“亲身体验”,变“克隆模仿”为“自主建构”,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

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

师:你知道我们学校有多少老师吗?我来告诉你们,我们学校有138名女教师和36名男教师,现在你知道有多少教师了吗?

生:知道了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138+36=172;36+138=172)师:请你观察两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两个加数都相同。生:和也相等。

师:既然两道算式的和相等,那我们可以用等号把他们连接起来。(课件出示等式)师: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

师:综合这几位同学的发现就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板书)

师: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生:是的。

师:口说无凭,你能举例证明吗? 生:„„

师:就凭你举几个例子也很难说服我?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来举三个例子,全班合起来就多了。

生:可以

师:四人小组合作,每人写三个算式,再交换加数的位置,然后请你的同学算一算结果是否相等。

师:那我们四人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在验证前我们先看一下合作提示: 1.每人写三个算式,再交换加数的位置,这样就成了6个算式,2.请你的同学算一算每组结果是否相等。如果你发现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请及时告诉大家行吗?3.小组讨论得出什么结论.(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师:明白了吗?那开始合作验证.学生汇报。(选择各种类型板书:如4+8=8+4,20+23=23+20;130+321=321+130,„„)

师:同学们举得例子真不少,不仅想到了整数,还想到了分数,有同学找到和发生变化的例子了吗? 生:找不到

师: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生: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师:像这样的例子多吗?(多)师:是啊.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只是举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其实两个数相加不管谁加谁都是求两个加数的和,只要加数不变,交换他们的位置,和是不变的。像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这个规律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方式来表示任意的两个加数,试试看.(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

观察板演的等式,师:这些图形,符号,字母都代表什么? 生:任意的数。

小结: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这些表示方法都可以!通常我们用字母a+b=b+a表示。

拓展:师:那刚才我们通过验证得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三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变不变.?

生:不变。

师:那四个数相加,甚至更多的数相加呢? 生:不变

师:是的,多个数相加也是一样的,他们都表示几个数相加的和,只要加数不变,改变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大家对这个加法交换律了解了吗? 生:了解了。

师:那老师要考考你们.请拿出作业纸,做做第一题.96+35=35+()

204+()=57+204

()+65=()+35 300+600=()+()

a+200=()+()

()+147=147+()反馈:(投影一位学生的作业)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完成的情况。

师:a+200=200+a等式中的a表示什么数?

师:()+147=147+()这题只能这样填吗?

生:什么数都可以

师:那我左边的()填5,右边的()填6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那要注意什么?

生:左右两个()必须填一样的数字,或其他符号。师:说得真好。

师: 想一想:在以前的学习中,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生想不起来)

师:那老师提醒一下你们,我们曾经在笔算加法时,验算是„„ 生: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师:是啊,这就是用到了加法交换律。比如笔算357+218的和是565,经过交换加数位置再算出来和也是565,这就证明我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是吗?

师:加法交换律不仅可以进行验算,有时还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呢!不信你们试一试.出示:99+176+1 290+337+10 生独立尝试,师巡视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算式怎样计算更简便。生:先算99+1=100 师:那么我们可以先交换后两个加数的位置(课件出示:99+1+176)

师:利用了加法交换律是不是使我们的计算更简便了呀,那我们再来试试。50+769+50

250+432+750

160+556+40 师:真不错,你们不仅认识了加法交换律,而且能利用他进行简便计算了。总结、引申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

师:那老师有些疑问,在加法中存在交换律,那在减法,乘法和除法中呢?是否也存在交换率呢? 生:减法中不存在。师: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5-3=2,交换位置后3-5不够减

生:除法中也不存在,6÷2=3,交换位置2÷6商都不到1 师: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减法和除法中不存在的例子,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刚才的方法证明一下乘法中是否存在这种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了解本校教师人数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计算过程中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由于叫法交换律在之前的学习中“用两种方法解决加法问题”和“加法的验算”中早已接触,只是没有揭示规律而已,因此在熟悉的解题经历中,使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 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计算教学曾被认为是机械枯燥的学习活动,也许在较大程度上是因为采用了灌输传授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已注重采用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加法交换律这一运算律并不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上直接给出定论,而是在得出该规律之后推广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否不变”。让学生通过合作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正确性,并再次通过加法的意义加以解释。在这操作验证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数学定律得出的严谨性,并进一步感悟加法交换律的意义。同样这里用字母表示该定律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已有的字母公式,而是让学生先尝试自己用喜欢的方法如:图形,文字,字母或符号表示。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运用字母表示数,所以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更深切地体验这些图形,字母„„在此处所表达的含义,这样为揭示统一的字母表示奠定基础,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用字母,符号表示的简便性,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三、练习巩固,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特点在于其实用性。因此在练习中,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首先,填空是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其次,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体验其运用性。通过简单的回忆,使学生体会在以前的学习中其实已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练习的重点是最后一部分,通过计算比较,使学生体验到有时运用加法交换律,确实能是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并进一步感悟学习该运算定律的实用之处。四.思维拓展,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是一个网状结构的体系,各知识点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极大差异之处。因此,在本课结束时引导思维拓展:“在加法中存在交换律,那在减法,乘法和除法中呢?是否也存在交换率呢?”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使学生一下处于广阔的思维空间中。通过知识迁移,学生很快能证明减法与除法中不存在交换律,而乘法不能马上找到反例,因此,不能立即下结论,但学生在之前的证明过程中已经学会了思考方法,因此会理性分析。在这细微地点拨中,让学生不仅感悟到验证方法的重要性,而且能体验到数学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使枯燥的概念知识变得生动起来。

第五篇: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价值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亲近数学、体验数学、探究数学和应用数学,直至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喜爱数学,走进数学。

在学习情境中亲近数学

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使学生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笔者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从“量身高”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一开始,先让学生互相用小尺子以“厘米”为单位1厘米1厘米测量自己的身高,使他们感觉用“厘米”测量太慢了,有的学生“难”中生智:“用家中的米尺来量会快一点。”这时“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出现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我让学生估一估从地面到自己身上的哪一部位大约是1米高?最后,小组合作看一看1米有多长,量一量到底身上的哪个部位离地面是1米高,画一画1米的实际长度„„由于所创设的情境取材于学生身边的事物,整个过程中,学生倍感亲切,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自觉探索解决问题。

把情境和概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始终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亲近数学,感受数学的奇妙,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热情,体验数学的价值。

关注动态生成,使其体会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经常会闪出一些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富有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因此教师应根据突发情况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在相互倾听、合作交流、有序思考中,思维层次不断得到提升。如:教学《小数乘整数》时,讲完例1的两道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后,教师指着大屏幕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中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

生2: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有几位小数。

师:都是这样吗?

生:是(一个学生插嘴说绝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

所有听课教师都向这位学生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此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对这名学生进行表扬,然后引出问题。而这位教师却未予理睬,还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直到后来在巩固练习环节中,判断对错里有一道题目是0.54×5=2.7,这时教师才和学生讨论为什么因数中有两位小数,积却只有一位小数。相比之下,哪种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呢?

注重思考过程,探究数学

数学学习就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究”学习数学的过程。学习不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让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在体验中发现新旧现象或事实之间的联系和矛盾,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推理,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去探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丰富多彩。如《图形的密铺》这一课,对学生而言密铺是现实中常见的。教学中,笔者将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观察猜想――探究思考――欣赏创作”为主线,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有梯度的探究活动。首先猜想、验证、研究规则形状图形的密铺,再讨论任意形状图形的密铺,最后安排欣赏艺术家密铺图案与自己“设计床单”的活动。整个活动有的放矢的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探究、交流、适时的穿针引线,让学生自主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数学

数学教学可以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鲜活的题材,让学生置身现实问题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切实体会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如:《折线统计图》一课,教师首先了解到学生已经有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新课迁移,先通过分析小宁和小东上周1分钟跳绳个数的条形统计图直观、自然迁移出新知识“折线统计图”;接着通过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本质的比较,区别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促进知识的迁移。练习中,选取了学生身边熟知的生活材料:“4月18日,我市白天室外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小强一天体温情况统计图”“身高统计表”„„步步为营、层层深入,让学生提出合理的统计策略,在统计数据的分析过程中,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很好地发挥学生自主性,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抓住数学教学的本质,让学生了解知识从何而来,通过理解与掌握,运用方法顺利解决数学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李典学校)

下载体验数学感悟数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体验数学感悟数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班数学《体验一分钟》

    大班数学《体验一分钟》 活动目标: 1、认识一分钟,知道一分钟有六十秒。 2、在活动中体验一分钟时间的长短。 3、知道珍惜时间,学习有效利用每一分钟。 活动准备: 1、时钟一个、......

    数学教学感悟

    初一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我在工作中,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也提出新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从......

    数学活动课感悟

    数 学 活 动 课 感 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改的题目是《数学活动课的感悟》 新课标中指出:“每学期至少上一次数学活动课。”然而,在参加《新课程背景下农......

    数学公开课感悟

    2012年上半学期数学公开课感悟我们学校于2012年10月30号开始了公开课的讲评活动,我们数学学科一共有14名老师参加。整个讲评过程中,各位老师都体现出其扎实的教学功底,活动结......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即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

    数学教学感悟

    初中数学教学感悟 一、新课程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

    感悟数学趣味数学

    安居育才中学初2016级感悟数学学案(有理数部分) 感悟数学数学 一、猜一数学名词: 1、五四三二一2、每份一样多3、百米冲刺二、打一成语: 1、3/4的倒数:; 2、2,4,6,8,。 三、感悟数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