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论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定稿
论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
甘肃省永登县第三中学
宗恒俊
张爱琴
2009年7月1日
论 音 乐 教 师 的 基 本 素 质
甘肃省永登县第三中学
宗恒俊
张爱琴(邮编:730332
电话:***)
内容提要: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样,要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关键也在于建设一批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本文从五个方面对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问题略加论述: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知识技能
三、良好的职业才能和创造性的教学能力
四、现代的教育观念
五、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当然,要做好一个新世纪的音乐教师,只具备以上素质是远远不够的,但上述几点是必备条件,而且相辅相成的。希望有志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必须做到。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师、基本素质。
论 音 乐 教 师 的 基 本 素 质
永登县第三中中学
宗恒俊
张爱琴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样,要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关键也在于建设一批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音乐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部分,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一个品德高尚、专业能力强、知识面广、关心学生的音乐教师,会得到学生的敬佩和爱戴。本文从五个方面对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问题略加论述。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饱满的爱国热情,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份挚诚的爱。这样才能完成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音乐教师首当其冲,不少人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纷纷下海、跳槽,追求高收入。一个有事业心的音乐教师,面对这种情况,要不为金钱所诱惑,仍能执着地走自己的路,对自己的职业矢志不谕。
音乐教师在课堂和课外对学生进行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技能技巧训练是不够的,而是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力求在工作中以身示范,用自己的审美情操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敬业的另一重要内涵是要爱学生。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音乐教育,受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太多,学生的音乐素质差异也很大。但作为音乐教师必须一视同仁,不但爱成绩好、音乐素质高的学生,对成绩差、音乐素质低的学生也不能歧视。教师对学生的一次表扬或批评,一次鼓励或嘲笑,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如学生唱歌走调是常有的事,而教师的哈哈大笑或“左嗓子”、“五音不全”的评价,会直接导致学生害怕唱歌、讨厌音乐、与音乐解缘。只有爱学生、理解学生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二、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知识技能
清初学者王夫之说过:“欲明人者先自明”。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知识技能。包括全面的音乐基础理论修养和视唱练耳、声乐、键盘、指挥、创编等技能技巧。这并不是说要求音乐教师成为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但每一项的基本素质却必须具备。
音乐知识。包括基本乐理、音乐常识、音乐史等,教师必须掌握五线谱、简谱的记谱法和音乐的基本要素,诸如:音名、唱名、节奏、节拍、旋律、调式、调性、织体……,并能灵活运用。对音乐史的基本了解,对主要音乐家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创作背景等都应重点掌握。
歌唱。这是音乐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不一定人人都有一个独唱嗓音,但最起码的范唱能力是必须的。“艺术的精髓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要求学生以情带声,唱云则意满天宇,唱水则韵绕青山。用心灵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
伴奏。能用钢琴和其他乐器,如手风琴、电子琴、吉他等弹奏简单的伴奏,并能用乐器进行教学,具备最起码的自弹自唱和即兴伴奏能力。创作。是为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而组织音响,除创作一般的乐曲外,对已有作品的不同风格的即兴表演也是创作,为学校环境中的表演谱写和改编音乐也是创作。
分析。音乐欣赏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和欣赏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欣赏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开阔视野,广泛涉猎,强志博闻,必须有独到的领悟力、穿透力、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一个不了解贝多芬“命运”的教师,要教学生欣赏《命运交响曲》是很难想象的。
此外,对指挥、配器等技能的掌握和一般表演能力是音乐教师所必备的。
三、良好的职业才能和创造性的教学能力
音乐是一门艺术,教学又是一门艺术。一位歌唱家或一位演奏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音乐教师。要说唱歌,金铁霖不一定比宋祖英、阎维文唱得好,但金铁霖是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在我国声乐教育中的地位无人可比。教师的功能是“传道授业”。如何“传道”?怎么“授业”?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语言修养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语言修养。讲一口标准、流畅、具有感染力的普通话,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自身的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唱歌讲究以情带声,教学语言也要讲究条理清楚、生动幽默、简洁明了,充满感情,特别是讲述枯燥的知识、传授抽象的技艺时,更要讲究这一点。“艺术的精髓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尤其是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化学生,让学生真正得到艺术的熏陶、心灵的感应,做到声情并茂的同时达到形态完美的统一。
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项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达到圆满的教学效果。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2、对音乐教学法的熟练掌握,如:听唱法、视唱法、图乐结合法、听唱动结合法等;
3、了解国外较有影响的教学法,如:铃木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等;
4、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根据自身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条件、环境等因素,设计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并能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现代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对自身的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在教育观念的背景下展开的。不同的思想支配不同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
当代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无一例外都是以现代的音乐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基础形成的。如:铃木才能教育思想中“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人”,“人类是环境之子”,“兴趣是能力的源泉”,“直觉或灵感也是一种能力”,“艺术是按照人类自身的能力创造出来的”等等。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正确地、科学地、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体现在借“他山之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育观念的许多“转变”,如:从偏向少数拔尖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从过多的统一要求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转变,从单纯追求知识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等等。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自古以来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爱情”的典范之作,如《梁祝》、《茶花女》、《图兰朵》等,而许多音乐教师就因为这些作品中的“爱情主题”不敢面对,仅停留在表面,却无法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与学生共同探讨、欣赏,这 其实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五、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最近看到这样的报道:某某学生就因为偷了一只铅笔而被老师在脸上刺上“贼”字;某班学生因为没完成布臵的作业而被老师强制集体喝墨水、尝大便;更有丧失道德与灵魂强奸中小学生的事居然发生在教师身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成了“禽兽教师”,可叹!可悲!
美国作家戈尔曼的《情感智慧》中认为人的成功条件除智商因素外,还有情商因素,及情感智商。甚至提出成功的因素中智商只占20%,情商和其他因素占80%。情感智商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等内容。这充分说明发掘情感的潜能,运用情感的能力影响生活的各个层面。教师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而且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人”,教师的情绪、人格、甚至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音乐教师的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如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对音乐浓厚的兴趣爱好;对学生的热爱,乐观开朗,师生平等的切磋探讨;人际关系的互尊互谅;自我认识的不断完善。这些属于情商方面的要求是多么重要。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如能给学生朴实、热情、大方、开朗、和蔼可亲的印象,并且关心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敢于接近、友好相处、心理相容的亲切感,增强学习情绪,从而形成一种影响力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要做好一个新世纪的音乐教师,只具备以上素质是远远不够的,但上述几点是必备条件,而且相辅相成的。希望有志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必须做到。严于律己,勤奋学习,加强自身思想意识和修养;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心理品质,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树立当代教师的良好形象,努力钻研业务,增长才干,丰富知识,密切联系学生,加强师生情感。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名副其实的音乐教师,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书目:
1、《音乐学科教育学》 曹理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周渠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3、《论教师素质的构成》 申继亮、辛涛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4、《教育学》 人民大学书刊资料 1997年第4期
5、《幼儿才能开发——铃木的早期教育方法》 [日]多湖辉著 李镜流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6、《情感智慧》 [美]丹尼尔·戈尔曼 哈佛大学《纽约时报》专栏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译著
第二篇: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基本素质
1.教师素质的构成
教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外在素质等七个方面。(1)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指教师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风等方面基本情况的总和。它影响着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节操观、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思想观念的内在基础,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和态度,对其他素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的灵魂,是教师素质结构中带有定向意义、动力意义的核心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必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就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它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现出鲜明的政治责任感;就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而论,是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自觉地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和把握未来。
(2)道德素质。
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的特征。教师的道德素质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确立积极的人生观最为关键。教师有了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就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把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有了这种价值取向,教师就会把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对象,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锐意进取。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主导性的重大影响。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3)文化素质。
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和积累而具有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本情况。
知识是教师籍以教育学生的最基本的手段。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一定的知识,教师必须具有更多、更扎实的知识。因此,文化素质历来都被视为教师的重要素质。一般来讲,教师的文化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知识,二是文化基础知识,三是教育科学知识。对教师而言,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是缺一不可的。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是指教师除了具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有文史哲、音体美等其他学科方面的一般知识。各门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当代科学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的情况下,各科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加上学生知识需求和教师工作的多方面性,教师就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4)能力素质。
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应具有的能力主要有:组织教学的能力、分析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板书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审美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如自我控制能力,这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言行,针对学生的实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能力。许多教师能在遇到“意外”、复杂问题时急中生智,这固然与他们所具有的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理智控制力。
(5)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各个方面。具体而言,它所包括的内容有:认识因素,即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兴趣因素,即兴趣及其品质,如兴趣的广度、深度、稳定性与效能等;一般情绪因素,即情绪、心境、激情、热情等;情绪品质,即情绪的稳定性、深刻性等;社会情感,即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意志因素,即意志及其品质,如意志的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目的性(自觉性)等;性格因素,即性格特征,如谦逊、自我批评精神、勤奋精神、献身精神、内向性、外向性等;气质因素,即个性情绪和活动的反应强度、速度与表现趋向。(6)身体素质。
教师的身体素质是指教师在身体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应具备的条件,它是教师体质的反映,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机体能力。人的身体素质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是体格状况,即身体的生长发育情况、身体形态与身体姿势状况:二是体能状况,即力量、速度、灵敏性、柔韧性、平衡性、耐力状况和走、跑、跳、掷、攀、爬、举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状况;三是身体的适应能力情况,即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应急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身体素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它的发育发展状况,对人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等有重大影响。教师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的身体素质要全面发展,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有较强的耐受力、敏捷的反应力、充沛的精力、较强的视力和听力、宏亮的声音等。(7)外在素质。
教师外在素质是指教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风度仪表、外在的精神面貌。它是教师的德、才、体、貌等各种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的综合表现所形成的独特风貌。教师的外在素质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具有比其他职业更强的示范性。现在的各个行业,都十分重视职员的外在仪表与风度,通过服饰统一等树立自己企业的形象。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特殊职责和社会对教师角色的特殊期待,更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外在素质。
一般认为,教师的外在素质,在衣着方面应该朴实整洁而不呆板,在仪容举止方面应该稳重端庄而不矫饰,在性格方面应该活泼开朗而不轻浮,在待人方面应该热情大方而不做作、善良和蔼而不怯懦、谦逊文雅而不庸俗。当然,教师良好的外在素质只有与教师高尚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谐统一,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教育力量。否则,只注意或刻意追求外在的形象而不重视内在的修养,其结果必然会败坏教师的形象,降低教师的威信。只有把外在形象的美与内在德行的美统一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师生关系的基本表现
首先,在工作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由双方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所决定的,并不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不仅可能完成某项教育任务,也可以使他们的交往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从而产生特定的人际关系。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为了博取教师的喜爱,获取与教师交往的满足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会因学生对于他的爱戴和尊敬而更加努力工作。所以,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的前提,它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从而有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
其次,在组织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会在一定的组织和制度中结成制定的角色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的组织结构和制度规范中,分别占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这种从组织和制度上决定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必然会要求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几乎在一切社会制度和社会时代中,教师都充当着教育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威和权力;学生充当着受教育和被领导者的角色,听从教师的领导,服从教师的要求。这两种角色的关系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意志和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否进入角色,直接影响着教育过程的进行和效益。由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同时充当多种角色,如知识传播者、家长代理人、模范公民、学生知己等,可能会发生角色冲突,因此,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就显得非常复杂。再次,在心理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会在教育过程的交往中形成相互认知和情感关系。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需要建立在相互认知的基础上,师生彼此之间的正确认知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然而,师生之间的认识总是要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若控制不当,则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正确认知,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在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和理智的关系,使师生之间在良好的感情关系中保持正确的认知。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很大。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感情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爱戴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对象、手段、产品的特殊性,使得教师的劳动具有了一系列的特点。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个体性与集体性 5.时空无限性 6.紧张性 1.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为教师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能力、投入更多的时间,消耗更多的精力来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导致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复杂的。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个别差异的学生和学生集体。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千家万户,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意识、情感、意志、学识与品行。虽然班级教学制度可以对学生的差异作一定的调整、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但即使这样,学生之间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他们的再生产不可能像物质产品那样,按固定的工艺流程、统一的型号、用一个模子来铸造。而教育教学工作又是具有明确目的、统一标准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学生,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切合学生实际的不同要求,采用有针对性的不同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同时,学校、教师又不是学生的唯一教育者。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天赋及身体条件的差异、家庭与所处具体社会环境的不同,原有的兴趣、习惯、能力的区别,以及与教师和班集体的关系等,都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影响。学生带着家庭、社会的各种影响来到学校,有的影响是有利的因素,有的影响则相反。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教师若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不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付出艰苦的劳动,就无法搞好教育教学工作。(2)教师的职责是多方面的。
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把学生教好,即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统一、充分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这一职责要求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体力与品德;既要使学生在毕业后能承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出的要求与自然作斗争,又要使他们适应现有的社会关系,适应社会生活。这些复杂繁重的职责,要求教师必须通过艰苦细致的劳动去履行。同时,教师加工的产品,具有其他劳动产品无法比拟的社会价值。这种产品是社会的主体,对社会的作用面之广、影响之深,是社会上其他任何一种劳动产品无法相提并论的。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劳动对象必须高度负责、精益求精。工业劳动可以抛弃不合格的产品,农业劳动可以拨掉病苗,而教师对待自己的劳动对象,既不能“简单淘汰”,也不能“回炉重造”。对于“毛病”众多的对象,不但不能简单抛弃,相反更需要教师加倍地精心培育,以百倍的热情和耐力认真地加以矫正,努力做到不让一个“不合格产品”流向社会。若对这些学生采取简单的逐出校门的措施,其结果很有可能不仅毁了他们的一生,而且还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3)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
教师劳动的过程,是一个运用智力的过程,是一种综合使用、消化、传递、发现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统一的过程。在教师的劳动中,知识信息的传递和转换是劳动的主要手段。传递和转换就是使社会所要求的以知识形态表现出来的精神财富,成为学生个人的财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先消化知识,领会、把握知识,然后采用易于为学生接受的方式,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财富。理解、消化知识对教师来说,一般不是什么难事,难就难在“转化”上。因为学生作为教师劳动的对象,他们不仅是受教育的客体、对象,而且可以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成为教育的主体。他们时刻在吸收着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实施教育,而且还必须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出发实施教育。而现有发展水平又时常因学生的主观努力等而变化。这就使得教师的“转化”往往显得不容易,就需要教师不仅付出体力的代价,更要付出脑力的代价,以此促进这一“转化”。教师的劳动溶体力、脑力于一体,既要消化知识,又要把握传递知识的方法,亲自去“转化”。
(4)教师劳动的能力需要是复杂的。
教师劳动的工具是教科书、教具等。教师在使用教科书之前,必须先掌握、理解它,把凝集在教科书中的智能、情感、世界观等完全转化为自身的智能、情感和世界观。这就意味着教师劳动有着比其他专业脑力劳动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与实现知识等转化有关的多种能力,如分析教材的学习能力、把握学生心理动向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板书与绘画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说服人的能力,等等。正因为当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许多国家都做出了一般院校的毕业生要另外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专业训练方能担任教师的规定。2.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表现为: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方案,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准确地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与进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是由教师的劳动对象、资料、手段等变化性特点决定的。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主要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组成的学生集体。不仅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个别差异,而且学生一般特点和个别差异都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每年的入学、升级、升学,都使教师面临着不同于原先劳动对象的、具有新的特点的劳动对象。不同时期的人,即使年龄相同,在思想、行为、兴趣、需要等方面,往往会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其次,教师劳动的内容和手段也是不断变化的。作为教师劳动内容的教科书,会因时代的发展而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劳动手段也会由于科技的发展而多样化。凡此种种,就使得教师不能年复一年地套用固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从表面上看,教师的劳动是年复一年地按照既定的计划、程序,向学生传授既定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重复训练形成学生的某些技能、技巧,并通过大量的言传身教,将学生思想纳入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之中,但从内在机制上看,教师的劳动是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的,教师必须在劳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对教育目的、教材的理解、对教育对象具体特点的全面把握,遵循教育的规律,选择最能奏效的方法与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这种理解、把握、选择、实现的过程本身,都包含着相当大的创造性。3.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指教师的学识、思想、情感、性格、意志、言行等,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并受到学生严格监督的特性。
第三篇: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忠诚人民教育事业。
(二)有崇高的师德修养。要做到:
1、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积极工作,无私奉献。
2、能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
3、能努力学习,不断更新观念。
4、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5、热爱学校,关心集体,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团结合作。能与家长、社会密切合作,共同育人。
(三)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素养。教师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把课讲得“引人入胜”,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引发学生的智力活动。
(四)较强的业务能力。要做到:
1、熟悉所教学科的全套教材,能掌握教材体系,理解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有独立的备课能力。
2、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
3、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4、要掌握各种教学技能。
5、要具有科研能力。
6、有组织班集体,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
(五)具有良好的身心审美素质
1、身体素质:有强健的体魄,具备体育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能担负起繁重、艰巨的工作,按时完成任务。
2、心理素质: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勇于进取,勤奋向上;面对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情绪稳定,善于自解;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焕钟诮涣鳎薪锨康氖视。
3、审美修养: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对文艺、体育有广泛的情趣,能在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感受体验中追求美、认识美、鉴别美、创造美。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看法)
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研究报告和改革措施来看,普遍认为21世纪初叶的教师应具备下列素质:
一、较高的学历水平
韩国认为,21世纪的教师无论在其训练背景、素质还是专门性等方面,与今天的情景、情形都不同。韩国今后将通过继续教育,使许多中小学教师获得硕士 和 博士学位。
美国有些州要求高中教师必须持有教育硕士学位,有的州则要求今后小学教师也须具有硕士学位。华盛顿州要求到1992年,中小学教师申请更新教师证书时,须同时具有双硕士学位,即除持有文学、理学或者人文科学硕士外,还须持有教育硕士学位。
法国从1990年秋季开始,在综合大学里设立了两年制的“教师培训学院”,使培训后的小学教师达到普通大学“硕士”学位获得者的水平,中学教师达到普通大学“大学高级研究文凭”获得者的水平。
日本早在70年代就成立了“教育研究生院大学”今后计划通过这种形式逐步使中小学教师达到硕士水平。
二、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
主要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和美学知识等。科学文化素质的各项内容在新形势下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比如说,“基础知识”原来主要指“读、写、算”等各专业所必需的知识,而新科技的发展则使“基础知识”有了新的内容。美国发表的《为21世纪而教育美国人》的报告中明确指出,“21世纪的基础已不仅是读、写、算,还包括通信技术,高超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这些新基础是所有学生都必需的。”美国等国普遍要求中小学教师除了掌握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外,还要接受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教育。
英国规定,要成为中小学合格教师,“必须经过教育专业训练,取得教育证书和教育学士学位,只有持有这种证书的人,才有可能在中小学任教。无证书者,不论其专业水平如何,都不能当教师。”日本也要求所有中小学教师必须获取一定的教育科目学分,而且从教年级越低,对教育科目所占学分的比例要求越高。德国则规定未受到高等师范教育的人一律不得被聘为中小学教师。
三、全面创新的能力素质
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美国认为,应着重培养未来教师探讨知识的能力、态度、风格和方法,而不是一味的传播知识。认为未来教师必须具备下列基本能力:具体感受的能力、思维观察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积极实践的能力。前苏联学者彼得罗夫斯基提出教师必须具备六种能力:教学能力、创造能力、知学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日本认为教师应具备五种能力:富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指导能力、对学生强有力的生活指导能力、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的能力、教育管理的能力、独立的自修能力。英国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是比较注重教师的应用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
许多国家提出,21世纪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掌握信息的能力和知识更新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具有“扩展能力”。所谓“扩展能力”是指非常灵活地适应科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能力,主要指信息处理能力(即吸取、更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即获得新知识、扩充新知识的能力)。
四、整体素质上的“全能型”和“完整型”
进入21世纪后,作为教师如果仅仅是某一学科的教学专家,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而必须是理论和实践、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的“全能型教师”和“完整型教师”。具体地说,“全能型教师”是指既会教学,又懂教育,也能进行科研的教师。至于什么是“完整型教师”,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看法。前苏联认为“完整型教师”是指完整的、和谐发展的、有学问有教养的全面发展的教师。日本对“完整型教师”的要求侧重于职业道德方面,认为“完整型教师”应把工作看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对教师事业应具有献身精神。美国认为“完整型教师”既是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又是决策者。尽管各国对“完整型教师’的理解有所不同,但要求教师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则是共同的。
我国教师素质的状况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令人忧虑;实际工作能力也差,不能胜任和根本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占40%左右;教师的人员结构也不合理,老的、弱的、年轻的教师多,中年及男性教师少。此外,教师的师德水平普遍低下,一些教师对待学生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打、骂、罚。根据调查发现,在教学工作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不是教师的学科知识不够,而是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马虎、教学技能不高,对学生缺乏感情,这说明教师的学术水平与他的教育教学并不完全成正比,教师的非学术性因素,已成为决定教育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这说明,教师素质如果单纯以某方面素质来衡量其整体素质是不科学、不实际的。教师素质应是知识、道德、个性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更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现实体现。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各方面素质状况与现代化人才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仍不小。教师应不断补充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应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通才”;教师的师德、能力、个性情感等方面素质必须提高,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
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和一些地方学校的经验,提出几项具体工作建议,供参考。
(一)要切实提高领导者认识,把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工作作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
(二)地方和学校都应该结合教师的实际状况,制订提高教师素质的培养规划或实施方案。
(三)及时调整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改革各级师范教育的专业要求、课程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大力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适应未来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
(四)师资培养工作应适应在职教师的不同情况和发展需要,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进修活动。
(五)提高教师素质,经常的大量的活动是在学校通过教研、科研和各种形式的学习进行的。学校校长在工作中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是对教师的使用、管理同培养提高都要重视,做到统筹兼顾。
二是对培养骨干教师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都要重视,做到相辅相成。
三是对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同培养中青年教师都要重视,做到互尊互爱、互帮互学。
四是对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都要重视,做到因人而宜,具体落实。
五是对师德教育同业务进修都要重视,做到有机结合。
六是对提高教师素质同改善教师生活条件,落实教师经济待遇都要重视,做到全面关心,相互促进。
(六)要重视落实教师的资格审定、职务聘任、业务考核、表彰奖励等项制度,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经济待遇的有关政策,吸引品学兼优的青年报考师范院校,调动广大在职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稳定和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
有关教师素质的研究
关于教师素质的定义
(1)“教师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
(2)“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关于教师素质的结构
关于教师素质的结构,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如:
(1)“教师素质结构应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七项因素”。
(2)“教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智能、个性三方面的静态素质和协同性、系统性、事业性三方面的动态素质”。
(3)“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等。
(4)“教师素质结构体系是由思想品德、知识、智能(智力和能力)、身体四方面的素质组合而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5)教师的素质可分为三个结构层面:“一是生理素质结构层面,指体态、仪容等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生理条件。二是教师特有的气质与个性结构层面。三是教师特有的知识结构以及由知识转化的多重能力结构,还包括思想、政治以及职业倾向等等”。
(6)“教师的素质结构是由动力系统─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系统─知识素质、能力系统─能力素质三个系统构成的结构模型”。
关于教师素质的内容
(一)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
具体内容可分以下三方面:
1、思想素质: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具有科学的教育思想。
2、政治素质: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拥护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要有政治理论的素养。
3、职业道德:
(1)对待教育事业:要把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放在首位。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品德。
(3)对待教师集体:要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相互尊重和支持、顾全大局。
(4)对待自己:要学而不厌,勤于进取;为人师表,严于律已,严谨治学。
(二)教师的知识素质
1、教师的知识结构: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古今中外科学的思想理论,如系统论、进化论等。
(2)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体知识、专业前沿知识。
(3)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师知识结构的特点:
有人指出,教师的素质结构应围绕学科目标来建造。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教科书的知识含量;在分布上,理论性、基础性的部分密度要大些;在排列上,有序度、系统性要大些。还有人指出,教师的知识一定要处于不断的发展和调整中,以适应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需要。教师的知识结构最好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
(三)教师的能力素质
教师的能力是由三个能力层次构成的有机组合系统。第一个层次是认知能力,第二个层次为应有能力,由自学能力、审美能力、适应能力、自我修养能力等构成;第三个层次是实践能力。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主要有下面几种:
(1)教学能力:第一类是对教学对象(学生)的调节、控制和改造的能力。第二类是对教学影响的调节、控制和改造的能力。第三类是教师自我调控的能力。
(2)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思想教育的能力:
(5)交往能力:
(6)教育科研能力:
(四)教师的心理素质(非认知因素方面)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人们的研究主要集中有意志、兴趣、情感、性格、需要等方面。(五)教师的身体素质
大家认为,教师的工作特点需要教师精力充沛、体质健壮、反应敏捷、身心健康。
(六)教师的外在素质
一般指教师的风度仪表,它是教师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表现。
(七)教师的技能素质
请参阅郭友主编的《教师教学技能》
(八)教师的群体素质
请参阅张承芬主编的《教师素质学》
关于教师素质的评价
目前的实际工作中,教师素质的评价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职称评定和教师考核中,它往往只占教师整体评价中很小的一部分,方法也不很科学。有人指出,现在的教师素质评价工作的现状是:重工作轻素质,重教学轻其它;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定性轻定量;重他评轻自评;重按传统教师观进行评价,轻按现代教师观进行评价。
许多人就教师素质评价的原则提出各自的意见。有人指出:教师评价应遵照行为和素质、主观方法和客观方法、定性和定量、评价和测量、他评和自评、单项和综合六结合的原则。
评价的首要问题在于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在《教师评估手册》里已有详细的归纳。
关于评价的途径
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条:
(1)根据教师的工作业绩和效果,如学生的成绩等。
(2)根据专家、领导、同事和学生评定意见。
(3)教师自评。
(4)通过对教师的考试。
关于评价的技术手段
在吕文硕主编的《现代教师素质》一书中有介绍,包括信息收集法、确立评价标准法、定量分析技术等。
教师素质研究的一些新动向
从单纯的素质研究转向对教师素质与教师行为、工作成效的相关性的研究;从以对教师的智力因素的研究为主转向以对教师的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为主;从对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素质的研究转向对现代教育模式下教师素质的研究;从对教师素质内容的研究转向以对教师素质的评价和培养的研究。另外,有人还借鉴其它学科的理论来研究教师素质问题,如应用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来分析教师的角色意识、角色技能。
第四篇:中学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
中学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
写给走向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年轻生物学教师(Ⅲ)
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 冯永康
一名能够经受在基础教育火炉中锤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应该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对教育的执著追求;基本的科学史观;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必备的人文科学素养;不断提高的教学技能。
1.对教育的执著追求
1.1 热爱是当好生物学教师的开始
成为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当好一名合格的生物学科教师,她首先需要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生物学教育的热爱;对莘莘学子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生命的美丽,在于她的生机勃勃、百芳斗艳、生生不息。
生物学科的魅力,在于她能激发学生的志趣、启迪他们的智慧,促使他们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
处在风华正茂的中学时代,一个学子从中学生物学老师那里首先学到的,应该是出自内心对生命的赞美与歌颂,对生命科学的激情与热爱。
因此,作为一个中学生物学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管是新课的讲述、实验的操作、专题的讨论、还是复习课的知识串讲、习题演练、问题评析,都要以自身对生命的热爱,以生物学科特有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去激励学生!引导他们在中学整个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勤奋,去追求学业的辉煌,去创造人生的年华。
长期的教学实践业已证明,“相互信任、相互信赖、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进行中学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保证。”
1.2 责任感、事业心、求知欲、拼搏劲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本着正(堂堂正正)、真(认认真真)、实(实实在在)勤(勤勤恳恳)的做人原则,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时刻注意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己任的目标去激励、鼓舞学生;用良好的师德和表率作用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学生;以“爱学生如亲人,视学生为朋友”的挚诚情感去爱护、关心学生;用严格的纪律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去管理、教育学生。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地帮助和鼓励学生:立下远大志向,确定学习目标,树立必胜信心,学会顽强拼搏。要把理想教育、情感教育和意志的培养渗透到具体的、常规的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融会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教导;注重并善于做好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做到对任何学生不训斥、不歧视,体贴关心,真心帮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而要当好一个高中生物学教师,还应该不断地通过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引导学生:“领会高考思想,强化高考意识,熟悉高考知识,提高高考能力,平和高考心态。”告诫学生:“只有相信自己,才可能相信同学!相信老师!才可能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总之,一个不断追求成功的教师,必须要有“依然是一如既往地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仍然在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有苦有乐”的教学体验,才有信心、有能力带领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勤勉艰辛地走过崎岖的小道,执著、坚定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人生的美好,在于她需要不停地奋斗,不断地创新。“求知、求真、求实”,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最大一个乐趣!
2.基本的科学史观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而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于实现新的课程目标,对于年轻生物教师的成长教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学各学科形成的历史和人们的合作过程
生命科学史可从整体上告诉我们各个学科是在解决什么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也能告诉我们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怎样合作。这将有助于研究者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学习者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如果没有对布拉格父子发展起来的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如果没有佩鲁茨和肯德鲁血红蛋白进行晶体结构研究的重原子法;如果没有数学家格里菲斯对DNA分子中碱基之间吸引力的计算结果;如果没有查伽夫对DNA分子中4种碱基比例为1:1实验分析;如果没有鲍林对蛋白质α螺旋结构研究中创立的建立模型的方法;如果没有弗兰克林拍摄的高度清晰的DNA X射线衍射照片中反映出的主要参数;如果没有多诺休的当面质疑和建议;如果没有沃森和克里克他们两人的亲密合作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就不会有被称为20世纪生命科学史上的划时代的突破。
遗传学就是在解决“遗传的规律是什么?遗传物质具有什么样结构?遗传物质如何复制并控制多肽链的生成?”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了解清楚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这一部分的知识结构也就自然建构起来了,而且还可能由此引出新的问题的探讨。
处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各个层次的教师其知识结构的差别也会更大,而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则可以比较及时、迅速地弥补这种差别。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与学生互动、合作,也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教育和启发学生,在中学的学习生活中,必须重视每一门学科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更加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2 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
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自然科学从本质上表现出以下特征:定量化、观察、实验、科学过程、在自我更正中完善和积累。
定量化的特点是将生命科学和数学结合在一起。例如,孟德尔就是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才发现了分离律和自由组合律的。如果没有群体遗传学家对群体进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那么自然选择学说的机制也许就不会被揭示。精确的定量化使生命科学成为人们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观察与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石。通过实验来研究事物,特别是通过精确的对照实验来研究问题是自然科学的又一突出特征。
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几乎每一个分支学科都采用了巧妙设计实验,注重观察和分析,才有了新的进展。
生命科学史显示了产生每个知识点的科学过程。例如,20世纪初,萨顿和鲍维里在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当时关于染色体、细胞分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染色体学说。尔后的10多年,摩尔根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研究,发现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由此证明了萨顿、鲍维里的假说。在“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个步骤。
从现代进化论的产生(从拉马克—→达尔文—→杜布赞斯基)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知识又是在科学家对前人的结论不断质疑、不断证实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了解生命科学史,还可以培养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加深正确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事实中提高基本的哲学素养。
2.3 生命科学史昭示了成功的实验是与合适的选材分不开的例如,在遗传学的发展史上,从孟德尔选择了——豌豆;摩尔根选择了——果蝇;比德尔和塔特姆选择了——红色面包霉;德尔布吕克、卢利亚和赫尔希选择了——噬菌体;以及其他科学家选择拟南芥、老鼠等作为遗传研究的模式生物,等等,最终都取得了成功。
这些事实都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在中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也涉及到选择探究对象的问题,要解决好所探究的问题,仍然必须首先选择好试验的材料。
因此,关注科学家筛选研究对象的做法,对于我们自身实验研究能力的培养和进行中学生物学的探究式教学,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2.4 生命科学史呈现着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科学精神就是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新;科学世界观就是要认识到世界是可知的,同时还要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养成负责任的态度。
孟德尔——一个小小的神甫,能够在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试验中,通过统计、计数上万株的植株和种子,从而取得成功,不正体现出他的实事求是、敢于求真、敢于创新、坚持不懈精神的可贵吗?
科学又是一个追求发展的过程。在生命科学史中,记载着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我们可从中挖掘出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乃至整个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实现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3.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
一个能够稳稳站立在中学讲台的生物学教师,首先需要的是在大学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通过勤奋和努力,储备的较为雄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基础上,还必须真正沉下心来,对高中和初中的生物学教科书,进行认真地阅读、细致地钻研,通过一定的教学经历,从熟悉教材到逐步能够驾驭教材。
3.1 继续深入奠定现代生物学的基础
面对一个走向学习化的社会,处在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要担当起中学生物教学的重任,作为年轻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充电”。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继续不间断地、有计划地重点阅读和钻研与中学生物学极为相关的大学教科书,例如,普通生物学(陈阅增)、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等)、植物生理学(潘瑞炽)、遗传学(王亚馥等)、生理学(动物生理学或人体生理学)、微生物学(沈萍)、生态学(孙儒泳)等等。这些面向21世纪的大学基础生物学课程,能迅速、及时地更新和增加教师应具备的现代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要充分注意利用学校、社区的图书馆和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等课程资源,有目的、有目标地浏览、阅读一些主要的期刊、文献,作好可发挥教书用场的读书笔记等,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注意通过多种渠道,留心和了解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的发展变化动态,也是必需的。
3.2 认真钻研中学生物学教科书
中学生物教学所遵循的根本是课程标准,实际操作的依据是教科书。作为年轻的生物教师,需要对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有一个清醒地认识。通过认真学习、细心钻研,达到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熟悉教学的基本内容。
3.2.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特点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科学发展三个方面,选取了课程标准中的l0个主题,并有机地融合为教科书中的8个单元,从而构建成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知识体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还设计了以基础实验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33个、“资料分析”35个、“实验”13个、“演示实验”7个、“探究”21个、“课外实践”14个、“技能训练”25个等,总计175个。这些形式多样、循序渐进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这样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将改变原来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开创了“用教科书教”的全新教学模式。由此可从根本上杜绝一部分照本宣科的外行教员在生物教学中的滥竽充数。
3.2.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特点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都各有3个模块。每个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如下:
“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本模块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适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
4.必备的人文科学素养
人文科学素养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4.1 基本的哲学素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能给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以指导但绝不能替代生物学。生物学给哲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大量生动丰富的素材。早期留学欧美的老一辈生物学家,有不少获得的都是哲学博士。
在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中,理解生命科学的思想基础;学会归纳与演绎的基本方法;运用唯物辩证法等,都是十分基础的,也是必需的。
4.2 不可忽视的文学修养
在生物学的学习中,还必须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同时,经常有意识地收集一些精炼的、脍炙人口的有关生物学的文学名句、诗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从人文的视角去看生物学问题的素材,将生物学问题与社会文化相联系,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例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题大林寺桃花》);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的《西江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等等。
4.3 有必要读一读生物科学名著和一些专业期刊
在从事生物科学的学习、研究和教学的同时,主动涉猎一些具有人文气息的生物学名著,阅读部分的专业期刊,也是必不可少的。
5.自我修炼,加快教学技能的提升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称之为教学的基本功。中学生物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可以概括为备课、上课和实验操作(含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等三个方面。
5.1 备课基本功
备教材——熟悉、把握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合理运用教师教学用书,精通掌握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有较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
备方法——能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灵活、巧妙地处理教材,写出完整、可行的教案。教案应体现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预知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与问题,有切实可行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办法和辅导计划。
此外,还必须不断学习、汲取现代生物科学的最新知识和学科的教改成果,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建立备课的纵、横观,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5.2 上课基本功
组织课堂教学的技能——能够并善于调控教学全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
语言表达的技能——能够并善于精讲教学内容,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语言清晰、准确、生动、流畅、抑扬顿挫有条理,并且能适时幽默、风趣、诙谐,没有语病。
板书板绘技能——板书规范,简明、扼要,字迹工整,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能较熟练地板绘生物简图并具有科学性。
多种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技能——为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合理恰当地运用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的直观教具、演示实验以及多种媒体电教手段(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并注意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多种教法的协调运用和优化组合。
此外,能够力求依据现代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重视撷取现代生物科技新成果、新信息,组织、进行本学科科普性质的教学业务专题讲座,用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热爱生物课学习的情趣。
用“心”施教,不仅体现着一个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体现着对学生的高度关切;也体现着一个教师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
5.3 实验操作的基本功
5.3.1 应有较强的组织、设计生物实验课教学的能力和熟练进行实验演示、操作的技能以及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能力。要有体现标本采制技能的作品和教具等。
5.3.2 能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镜,学会制作临时装片和徒手切片,学会做简单的生理、生化实验,学会正确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懂得实验原理,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5.3.3 能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生物科技活动。例如:“辨认校园植物”、参加“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活动、美化绿化校园等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指导学生撰写生物学小论文等。
这些基本的教学技能训练,要求教师做到:理解每一项教学技能的含义、作用,掌握其类型及应用要求,并能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将各项教学技能熟练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因此,要成为一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应有自我训练、自我提高的强烈愿望,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科教学技能的岗位训练中,切实练好自己的内在基本功。
第五篇:幼儿园教师接待基本素质要求
幼儿园教师接待基本素质要求
一、教师礼仪规范 1)仪容仪表:
面部不化妆或只画淡妆。头发梳理顺滑,不烫蓬乱的短发,长发要用发绳系好,不染浅色、红色等差异太大的颜色。工作时间服装要穿整洁的工作装。工作时间不穿高跟鞋、硬底皮鞋,要穿适于运动的便利鞋,并鞋袜整洁。不佩带戒指、手镯、胸花,摇摆式耳坠,过长的项饰。2)语言表达:
应用礼貌词语: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讲话声不高,语不俗,声音甜润柔和。要讲规范语言,不讲粗话。讲普通话,不说方言,不说土话。正确回答别人的问题与询问,不抢话,不知者不说。不传闲话,不背后议论人,不人云亦云。尊重幼儿,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幼儿,要求蹲下来和幼儿讲话。与家长讲话要站在家长与幼儿的立场上,采取商量的口吻交谈,不卑不亢。3)行为举止:
举止大方得体。站立姿势正直,双手不插兜,不把手缩进袖口内,坐姿端正不跷腿。工作情绪饱满,关注每一位孩子。交谈和工作时间不接听电话、手机。不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外。午休躺卧要避开外来人的视线。在出入门口或相遇狭路时,应注意礼让。关爱老人。4)交往:
与幼儿建立和蔼、可亲的平等关系。与同事建立友好、互助、互敬的合作关系。与家长建立友善、平等的共育关系。5)卫生:
保持个人卫生整洁。不随地吐痰,咳嗽流涕时要避让人。护理孩子时要严格执行相关卫生要求。不坐、靠和使用儿童用品。身体不适时,避免与孩子接触。
二、幼儿园行为规范细则 1)请假:
请假批准人:园长;
在岗期间,请假必须经本园园长同意后方可离园;不在岗期间,必须通过电话形式向本园园长请假,上班后补交请假条。2)教态:
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均应该尊重幼儿,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幼儿;学期初新入园的幼儿较多,哭闹现象比较严重。保教人员一定要耐心的抚慰哭闹幼儿,同时不要忽略不哭闹的幼儿;对待小班幼儿(两至三岁)应细心观察,多了解本班每个幼儿的特点,当发现幼儿争抢玩具或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要及时纠正或转移其注意力,以免幼儿被抓伤、咬伤等。3)接听手机:
上班时间手机应处于关闭或振动状态,不得以任何理由因私拨打、接听手机或发短信。
三、劳动纪律十不准
上班时间不准在孩子面前吃零食。午班、夜班不准睡觉,不准坐、躺孩子床。上班时间不准干私活,班级用的刀、剪、大头针、按钉等危险物品要放在孩子够不 到的地方。上班时间不准聚堆、闲谈或吵闹。不准使用幼儿物品,不准在班内洗、晾个人衣物,成人的备用品必须放在成人柜里。不经允许不 准擅自换班。带班时间不准听、弹、唱成人流行歌曲。带班时间不准离岗会客或打私人电话。带班时间不准借故离开孩子,不准让孩子离开老师的视线单独活动。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
四、家长工作行为规范
家长工作是我园工作的重要内容,与保教工作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幼儿园的教育与管理过程来看,家长是教育的合作者,作为重要的教育力量和资源,幼儿园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家长的关心、支持和监督评价也是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幼儿园的社会生存与对外交流看,家长也是我园走向社会,获得广泛理解支持,扩大教育和服务功能以及树立幼儿园自身良好形象从而扩大影响力的重要中介和桥梁。为做好我园家长工作,特制定此规范。
1)与家长的关系: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关系。教师与家长都是教育者,其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把儿童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两者的关系应当建立在职业的基础上,而不是个人关系。因此,教师不应对家长提要求或利用家长的关系办私事。教师对家长的态度要不卑不亢。家长的合理要求,要能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思考或主动考虑周全,尽力为他们服务好;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要坚持原则,委婉拒绝。幼儿园原则上不允许接收家长礼物。遇有不好推辞情况,可将礼物收下交到园长办公室做统一处理。2)早接待:
早接待时,班主任应站在门的右侧,积极主动热情地接待幼儿及家长。配班教师放音乐,并辅导已入园幼儿自选游戏或组织幼儿盥洗。做好晨检工作,对于有病的幼儿做好记录,并加以特殊照顾。对于家长交待的事宜,应做好记录,并向其他教师转达交代需办的事宜。将接送卡交给家长。早接待时家长不允许进入活动室。3)晚接待:
坚持持卡接送制度。对于无卡接送或卡与人不一致的陌生的接送人要及时反映给园长,看是否有委托;无委托者一律不允许接走幼儿。经常接送幼儿但又未带接送卡的家长要予以提醒。接送卡与接送人不一致但又经常接送幼儿的要做好记录。家长接走幼儿的同时要将接送卡插入专用袋中。
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情况,相互沟通。意外情况要做好解释和处理工作。必要的时候请医务室或幼儿园协助解决。
下午5:00分之前教师应将幼儿物品收拾整齐,放入袋中,并为幼儿换好衣服。检查幼儿手、脸、嘴是否干净,衣服是否整齐,鞋是否穿正等等,并放音乐允许幼儿自由有序地做安静游戏。
门卫每天下午4:30分准时打开大门,关上二道门;5:10分准时开门。门卫不在,由办公室人员负责。5:10分时各班主班教师在门的右侧进行接待。离园时家长不允许进入活动室。4)家园共育:
每周定时向家长公布本周学习内容,与家长取得联系,个别交换意见,互通情况信息。要求所反映的幼儿情况真实具体。应包括本周饮食、睡眠、生活习惯培养、学习艺术、英语、电脑及各种特色课程和常规课程的情况等。
每周四中午将家园共育的底稿交到主管园长办公室审阅。
周五幼儿离园时,应将家园共育表、本周家庭作业及幼儿本周作品同时交给家长。5)家长园地:
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和班级活动安排和教育计划,结合各月重点并针对家教中存在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宣传家教科学知识,指导家教方法,提出开展家庭教育或游戏活动的建议,介绍家教经验或卫生保健常识等,又可随时向家长通知必要事宜。园地内容应每周随时更新。每月至少应进行一次全面更新,时间截止到月末最后一天。
五、园外活动规范化要求
园外活动为幼儿园教育特色之一。进行此项活动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确保幼儿的安全。具体要求如下: 按计划每月安排四次园内、外集体活动,目的是开阔幼儿眼界、增长知识,使幼儿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培养幼儿良好的群体观念和交际能力,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每周一通知班主任活动去处、路线,出发时间及返回时间、目的要求,并于周一下午以通知单的形式告知家长。
各班长要做好本班教师的分工工作,提出应注意的事项,并通知家长需带好的物品。对未出勤的幼儿要电话通知。
在乘车时,教师应注意组织、观察幼儿,教育幼儿不把头、手探出或伸出窗外,不在车上打闹,并尽量不在车上睡觉。在参观游玩的过程中每转移一个地方都必须清点一次人数,带好所需物品。教师要注意幼儿的安全及健康护理,教育幼儿不脱离集体、离开教师的视线,在较危险的地方必须有教师保护。注意幼儿饮食卫生,吃东西前必须洗、擦干净手,根据天气情况注意给幼儿增、减衣服。在参观的过程中,主班教师必须给幼儿做必要的讲解,鼓励幼儿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丰富幼儿的词汇,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回园后,首先让幼儿洗手,并补充一定的饮水量,检查清理物品有无遗失。通过延伸活动继续完成园外活动目标。
六、关于教师与家长建立正常关系的规定
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是建立在对幼儿教育促进其发展的基础上的,教师应对全班孩子教育、生活负责,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原则,把握好这一点,是正确处理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关系的关键因素。为避免教师偏爱、溺爱或歧视、忽视个别幼儿,特作如下要求:
不得接受幼儿家长馈赠的钱物;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请家长为自己办私事,如:升学、就业、借车借钱、代购物品等;不得接受家长的吃请;不得接受家长邀请与家长外出旅游参观;不得与家长合伙买卖物品,从中受益;不得与家长谈论与其孩子教育无关的事,更不得谈论幼儿园及员工之间的是是非非;不得利用幼儿园之便,为家长或本园幼儿办“培训班”,收取费用;不得私自为本园幼儿做家教,不得在工作时间以外代为接送孩子、代为看管孩子等。
七、幼儿缺勤处理办法
幼儿因故无按时出勤,所在班主任必须做好如下处理:
当天不来必须打电话询问原因。如有病,问明原因,并向家长表达歉意,麻烦家长百忙之中照顾好幼儿,病好再来。如有事,问明:请几天假,什么时候来。三天没来,第三天打电话,再次问清原因。长时间病假,两周以上住院,在方便的时间到家去探望,并带些小礼品,幼儿作业、磁带等。园外活动前一天要通知请假幼儿家长,告之园外活动地点及到园时间(避免家长不知道,幼儿迟到,造成孩子无人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