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简论

时间:2019-05-13 06:3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德简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德简论》。

第一篇:道德简论

道德简论

作者:辛一山

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学和思想史都讲到“道德”。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的听到“讲道德”这样的词句,因此道德离我们很近,它很实际。然而,纵观哲学家们对“道德”的解释却没有确定概念的解说。道德讲不清楚,却又要人们讲道德,这是一

个两难的问题,让人觉得道德难以触摸很遥远和很模糊。因为道德有用是大家都感觉到的,而道德是什么,却又难以精确表述。本文的目的就是尝试将这个问题讲述清楚。在这里班门弄斧,还请前辈和方家见谅!权将拙文当“抛砖引玉”吧。

一.道德是什么?

道德是什么?中国与西方的理解有相同的交集也有很大部分的不同。先看西方人对道德的认识。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万物都蕴含着内在目的,苏格拉底将之称为“善”。具体到人的身上“善”就表现为“德性”。“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人的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又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上则是恶的。由于苏格拉底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的观点,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所以人们称苏格拉底为伦理学创始人。

亚里斯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善和德性的概念和解释,将伦理学更加的系统化。他认为道德是一种实践活动,因为人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德性的时候,主要看他的行为。而且亚里斯多德还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德性”的加以拓展,认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生活,而又德性主要决定于人的品质,也即人选择善恶、利害的能力。这就是伦理学“理性论”的开端。

亚当斯密认为人都是从利己性本性出发的,他指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和交换倾向等,人的自爱本性与同情心是相伴随的。然而人在本能上又是自私的,总是在自爱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同情心的充分发挥。他认为“自爱”与“自私”不能混淆。他还把“自爱”当做是一种美德,认为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这就是那有名的“看不见的手”。《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都是从人是自私的这样的论点出发进行阐述的。斯密认为人们追其私立的自爱活动,促使社会总体利益的增长和社会进步。

休谟对原有西方道德理论提出了怀疑“我大胆的断言,只要我们把理性假定为道德独一无二的源泉,这样的理论就觉不会找到。”(《道德原则研究》P138-139)。“理性要么判定事实,要么判定关系。”(同上)每个人的判断无固定的标准,因而不可能成为公认的道德标准。还有人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认识有限,因而难以准确判断。

康德则认为理性就是道德法则,而康德所说的这种“理性”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东西,而只会依照自身最一般的内容行动。“每一个人从法则那里得到的自由与他受法则限制的自由是同等的,这如同一个人的自由同时也限制另一个人的自由一样。”(康德文集第四卷674页)“除了纯粹意志,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善” 这就是康德对理性与道德的注解。意志自由是康德的立论,康德又从意志自由反推到上帝存在。因为他不知道“至善”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定性?每一个人的标准都不同,要怎么统一?只有上帝是解决的办法。上帝在康德那里就像是数学里的X,用来代表未知数。康德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不能从结果或者行为本身来判断,只能以动机来作为评判标准。因为同一个行为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动机,而这些动机又并不都是善良的。

“美德存在与正确理性所养成的那种平凡习性”、“道德情感似涉及道德约束力造成的快乐的平均效果”边沁认为道德是与法律类似的系统,它的功效是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边沁的道德标准。

尼采反对旧有的道德系统,批判基督教的“至善”观念,直接发出“上帝死了”的呐喊。他认为旧有的道德是一种有用的错误,它保护弱者。他认为道德本身的价值危害生命本身:A危害对生命享受和感受。B从个体的强化的角度看,损害生命的美化。C危害对生命的认识。D危害生命的发展。尼采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原则:1生命原则—----每一种道德都手生命本能的支配。而生命就是强意志力。2强力原则-----以强意志力为道德价值标准的自主的道德,超越善恶,体现生命道德的自主性。3个人原则------以成为你自己的道德价值的自我道德在自我肯定的意义上,每个个体对自己生命力量的诚实。(《道德的谱系》)尼采提倡的“弱肉强食”,他的理论对于冲破当时僵化的基督伦理有积极作用。但又因为他的提倡的“强意志力”学说催生了希特勒这样的魔鬼。

亨利柏格森认为道德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其中之一源出于人类社会的原始结构,另一部分在其对于解释这方面原则中得到说明。他认为道德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社会颁布并维持社会秩序的规则在某些方面类似自然的法则。„„任何一个法则无论是物理的、社会的还是道德的、都是一种命令。存在着某种以法则方式得到表达的自然秩序,众多的事实被认为“服从”这些法则以便与那种秩序保持一致。”(《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P3)柏格森的结论道德还是理性。“简单的说就是:文明社会中的道德活动在本质上是理性的。”(同上P50)

托马斯.格林认为,自我意识不仅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原则和前提,而且是人们获得自然知识的原则和前提。自我意识在逻辑上先于客观世界。因此他认为“追求自我满足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对西方哲学家关于道德论述不可能在这里全部复述,只能蜻蜓点水的,找一些典型的论点来说明一下。总之,西方哲学对道德的描述通常是从个体感受出发来进行,而且主要的是从理性出发的。而理性又是一个模糊概念,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在成长和学习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不同的观念,它们是千差万异的。而理性是根据已有的观念和经验做出识别和判断的过程,因此理性没有统一的标准。故而在无法完满的解决道德推理的逻辑矛盾时,大哲学家康德只能求助“上帝”这个概念来进行暂时过度。

中国的文化源流大家公认的是儒释道,儒道两家来源于“易”。而来源于印度的佛教与中国的“易”文化的内涵暗合,因此发展出了中国式的禅宗,禅宗和佛教的因果循环与中国易学的天理循环有很多耦合之处,只是禅宗更加注重于探索事物中的道理。因此我们要理解中国的道德文化应该从易学入手。

中国的道德是由两个不同概念的单词组合而成的组合词。中国人对组合词道德的理解,来源于易学。中国古人有很强的概括能力,他们根据男女、雌雄和日月就推断出世界的本质是阴阳互动;从四季变化、日夜交替而知道轮回变化,并由此而知道盛极而衰的量变到质变的道理。

“道”源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看上去“道”很玄妙,难以理解,可如果从哲学的观念上来理解就比较容易。“道”应该是西方哲学所力求解释的“本原、”或事物发展规律,也就是说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只不过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并不认为它可以描述和解释,只能意会。因此上才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论述。实际的情况也正是如此,真理没有绝对,它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现在对真理的真切描述,以后或另外的场合就不真确了。例如“明天太阳还会出来”看上去好象真理,可是在南北极地区这样的描述就有可能不能说明真正的情况。在《道德经》和《易经》里描述道的句子很多,如“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之物,唯恍唯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传》 “形而上者之为道,形而下者之为器”、„„。总之要说明的是道的不同形态和变化,因此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

“德”道德经里的德比较难以理解,引用《庄子.天地》:“物得以生谓之德”;《管子.心术上》:“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再有《道德经》:“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我们从上面这一句可以知道,德的排序在道之后,而“道”为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则“德”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规律。“道生之,而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度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这是道德经对于道和德的关系和定义的具体描述。

孔子论道德“中庸之谓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将中庸作为至德的观念也来自于易经。“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用人的情绪来解释中的状态,即要把握事物的初始未发状态。这与易经把握“幾”理的原理是相同的,“幾”理即事物发展变化之关键和枢纽。“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也是来源于易经的原理老阴变阳,老阳变阴的原理。儒家将道德修养和要求具体化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模式,将之视同为道德修养的标准和要求。可惜中国古代长时期的将孔子的儒学过份的教条化,违背了“过犹不及”和“中庸”的初衷,出现了礼教吃人和礼教阻碍科技创新发展的情况。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西方关于人性的善恶的哲学性讨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孟子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不分善与不善,犹水之不分东西。”孟子曰:“水信之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恭敬之心,礼也;善恶之心,义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肤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因人的本性有求于同伴和外界,难免产生冲突,这是恶的根本,因此坚持性恶论。但荀子认为人性虽恶,却可以通过道德礼义将之教育归化。“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以其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荀子。性恶》)纵观中外贤哲对道德的解释,我们接着再来了解中西道德观念的差别。

二.中西道德观念的差别

中国与西方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都相当重视道德的作用,不断的有哲学家和思想家对道德原理和功效进行解释。但是中西方由于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注解道德也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人擅长于逻辑推理好和精细化发现,因此

西方人对于道德也从社会的基本单元出发,即从个体的人出发来论述道德的功效和原理。因此西方的道德学家多从人的个体感受如:情感、幸福、功利、。。。等方面来论述解释道德。

中国人的世界观是系统论观点,从道的定义(一阴一阳谓之道),讲清道德是基本的天理,人要顺天应命。中国人认为“道不可须臾而离之,离之非道也”。

西方人论道德从个体出发,结果导致大哲学家休谟也难以明白为什么“自我克制、冷静、忍耐、坚贞、坚毅、深谋远虑、周密、保守秘密、有条理、善解人意、殷勤、镇定、思维敏捷、灵巧表达”这些仅仅有助于拥有者的功效,而与我们社会没有任何关联的品质,仍是敬重和尊重的。(《道德原则研究》P94)

而中国人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要求人的行为和修养必须符合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的规律,将道德规律化认为道德是不可须臾相离的。

中西方衡量是否道德的标准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认为个人的私德非常的重要,只有自己个人的道德修养好了,才能有符合大众和社会的道德行为出现。私德通了则公德也通,公私一致,公德大于私德。而西方就不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他们认为只要社会大众认定是道德的就可以,至于私人的品行如何并不是很重要。他们认为道德具有契约功效。结果因为西方衡量和规制道德的标准与中国的不一样导致西方专门研究道德的学者经常出现很多不道德的现象。如培根、叔本华、尼采、卢梭、„„等.西方出于精细化推理的习惯来推导道德原理和标准,而道德的定义和标准又是难以有统一的定量和定性。没有定性定量的推导,照严格逻辑的推理的习惯推导就无可避免的要出现矛盾,而矛盾的出现又没有办法解决。因此很多的西方哲学家如康德都通过“上帝”的解决道德的证明和推导问题。

西方人还有一种很奇特的原罪观念,这种基于基督教原罪说的观念因为基督教的影响巨大而深深嵌入大多数西方人的脑海。西方人普遍相信人是有罪的,既然有罪就必须不断的通过忏悔来改善人格和德性。这一因素在西方社会的道德规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相信了上帝后就可以进入天堂的说教又让很多的人选择投机,这又让有些西方人不吝作恶,认为临死相信皈依上帝也一样可以进入天堂(这有可能因为我个人的见识短浅而有偏颇,但不说基督教的道德又会让人觉得叙述不全面。故而勉为其难,请方家见谅。)将道德效用神化是西方哲学的一大特点。

中国的道德从原理讲起,说明道德是客观规律的要求,人要顺乎道德才能顺利发展。从系统论说起,从社会性说起,让人们明白遵守道德才是最有利于自己的事。并因此而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道德要求。以理服人,让人自己讲道德。而且中国古代的先哲在定义道德时就顺带解决了西方哲学的困境。西方哲学的困境就是怎么定义一,也就是什么才是事物的本源?中国人认为道就是是事物的本源。道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迎着不见其首,随着不见其后;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西方的道德从公德出发,讲究的是群体对违反道德的惩罚性,说明如果不遵守道德,就要遭受社会的惩罚。这多少带有外加的社会强制性,因此就有很多的“道德投机者”,一旦他们认为有利于自己且不会遭受惩罚时,他们就会进行道德投机,做不道德的事。这样的世界观也影响西方人的行为,美国这样的国家就是受这样观念所害的。美国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什么国家有能力和权力来惩罚美国的不道德行为,因此美国就随意行动,随意侵略和屠杀,结果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就让美国尝到了不讲道德的苦头!导致美国财政赤字扩张,入不敷出。这又迫使美国使用奸诈的手段推广次贷资产来敛财,结果发生次贷危机,引发世界对美元的信任危机,直接损害美国的根本利益。仔细辨清中西道德观念的差别后,我们可以再来考察道德的规律性。

三.道德的起源

研究道德必须先考究清楚道德的起源在那里。从人类进化发展史中大家都知道,人是逐渐从类人猿进化而成的。也就是说类人猿在某些时段脑部产生了突变,学习能力大为增加,逐渐进化成为人类。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人类的群体性和社会性大大增加,跟着人类就进入了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极为有限,有很多的客观现象,人类是无法了解的。但基于求知心,人们又很想知道那么多的客观现象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如为什么打雷、下雨、闪电、„„等等无数的问题。

面对这么多现实的问题难以解答,人们就此遭受求知欲折磨。为了解决众多的疑难问题,原始的人类设置了“神”这一概念。这好像我们现代人对于数学的推理遇到阻碍了,会先设置一个未知数X来解决数学问题一样,“神”是原始社会群体解决问题的大“X”。现代人类学家的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全部的原始社会群体都存在着“神”“巫”的崇拜。“神”“巫”是原始人类所依赖的、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观念,而且观念上的“神”“巫”往往主导着不同原始群体进行各式各样不同的生活。“神”的初始概念是为了解决认知问题,也可以顺带让群体安心,是极大的心里安慰因素。

人们在与自然对抗改造自然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出一些有用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如生火、农耕种植、相互帮助、„„等等。对原始人来讲这些有利生活实践经验有如我们现代数学里的公理一样,是“不证自明”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原始人难以明白的道理,它们只能原始掌握,知道经验有用又不知怎么解释道理。这些较难理解又有利于后代生存的经验,长辈们很想后辈接受,又讲不清道理,只能用“神”这样的概念来加以强化,以命令式的祈使句式让后辈无条件的接受。在传授这些知识的时候,先辈们往往会说明这是神意,必须遵守,否则将遭到惩罚。这就是原始的宗教道德观念。因此,现代的道德观念来源于初始的宗教神学的道德观念。它们的本源还是社会实践。

西方人对于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没有像他们追求科学知识一样那么执着,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道德是上帝的规则,是先天给定的。而零星哲学家执意要研究道德又受困于西方的逻辑推理。因为西方人的推理习惯从简单推向复杂,因此他们的着重点在于个人(研究个人的道德感觉,却不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注重社会公德规范)。因此西方大都从个人感受如幸福、情感、同情心„„等来研究道德。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先考虑大局,然后再考虑局部与全体的关系。如日夜交替运行、男女相助、雌雄相配、„„等等总结出了“阴阳”概念,又从阴阳推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贯穿于万事万物的发展。“顺天应命”“修身养性”是中国的道德要求。现代的科学也证明中国人的古代哲学观念是正确。

荀子有关于礼的来源的叙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不能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礼是人际关系相处的规则,它虽不是道德,但也是道德的一部分。从荀子的礼论我们可以大致知道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初始是为了将好的行为模式固化,形成祈使句式的训诫条例,要求人们无条件接受。这其中借助神的概念来加强合理性豫权威性。道德的本质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和维护社会秩序。人类社会是群体活动的社会,在不同利益的个体相互行动时就需要有公平合理的秩序。道德是最高的秩序维护机制,由于道德的规律性,人们根本不需要告诫遵守道德规条。因为那些不遵守道德规条,以为道德规条只是限制傻子的“空话”,“聪明人”根本不需要遵守道德的人终将遭受道德的惩罚!(虐杀俘虏、随意发动战争、侵占别人利益、“宽以待己,严以律人”等等违反道德的行为或事件都要遭受道德规律的惩罚。“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社会上有正常的法律和风俗习惯来限制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它们的功效都是为了维护正常的互动秩序。道德随也是维护秩序的机制和要求,但道德是最高级的形式,因为道德不需劝戒,只要不受道德者都难以在社会上有大发展空间,他们或者会因为不遵守道德而由成功迅速衰落。美国就是最好的不遵守道德遭受惩罚的例子!

四.道德的机制和功效

道德的机制非常复杂,它贯穿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始终。应该说道德需求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根本。道德机制类似于大气环流。起初原始人不明白为什么会刮风下雨?而现代的人对于刮风下雨的原理及非常的明白,而且还知道怎么对刮风下雨进行预测。天气预报最基本的原理是空气的热胀冷缩,热胀冷缩导致空气的比重变化,由此而产生风。而冷暖风锋面的交汇就会产生降水,也就是下雨或下雪。道德机制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道德就是人类生活中规律性的总结,它像公理,不喻自明。人们必须遵照道德规律来做事。一旦违反道德就将遭受惩罚。

要明白道理的机制和原理,必须从最基本的问题说起。这样说,人们生活于社会群体当中,相互的关系会产生类似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小的违反道德的事件就会产生不良的反作用力。当不良的反作用力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必定要产生反制的作用。这就是道德机制。再有,道德是生活的经验总结。道德原则节省人力、物力的行为模式和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违反道德规条就将付出比遵守道德要多的操作费用。这就像数学公理一样,是自明的的,不需证明。因为谁违反了道德,谁就将遭受惩罚。因此道德只是通过祈使句式来教导后代,但道德传到教育中并没有违反道德将如何的种种训诫。这是因为讲道德是自利的,不需多讲。当人们忽视道德或者处于乱世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违反道德规范的短期行为。但生活终将眷顾那些讲道德的人们。不管什么社会,那些讲道德的人都必定是社会的主宰。而即使当上皇帝、主席不讲道德一样遭受灭顶之灾或失败。因此随着社会文明化程度的加强,人们会越来越讲究道德。

道德的功效之一是维护秩序;我们知道秩序是文明社会的操作模式,它可以节省人力物力。维持秩序的有风俗习惯、法律和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有政府和社会群体来维护,并会对破坏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者进行惩罚。而独独道德的机制没有明显的惩罚机制。之二是将优化的行为模式直接告知后来者,让他们遵守这样的道德规则就可以自然的获得好处。对于不遵守道德者,我们也不需担心。因为道德规律会自动惩罚那些不遵守道德的人。道德是自利的,只要遵守道德迟早会有好的回报。现举例说明。

一.共产党和国民党在中国争夺政权,开始是国民党占据优势。最初国民党的措施是见到共产党人就斩首,极少有放过的。甚至还提出了“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口号。结果共产党是越杀越多。而共产党在自己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执行的是优待俘虏的政策,只要缴枪投降,随便回家或参军。杀俘虏的政策只能使得敌方的人更加顽强的抵抗,而优待俘虏几可以减少己方的伤亡,甚至可瓦解敌方的战斗力。因此宽待俘虏现在成为各国的政策。表面上好象是为了“人道”是社会进步。而实际上,这是为了瓦解对方减少敌方战斗力、减少己方伤亡的自利政策。执行这样的政策纯粹是为了自己着想。

二.三鹿奶粉厂原来舔加三聚氰胺是为了躲避检验,增加蛋白质含量。产家和产业链的生产者的愿望是低成本的增加蛋白质含量来欺骗消费者,以此来获取暴利。结果事件被曝光后,三鹿倒闭,全体的奶类生产企业遭受拖累。

另有一方面要说明,自由是人们的普遍追求。怎样才能达成最大限度的自由?这还需依靠道德。道德是自由的保证,但自由对于个体来讲有相互冲突的地方,道德既保证自由又对个体的自由做出限制,这样就可避免个体追求自由所造成的冲突。

遵守道德有如我们通过各种专业的考试,通过不正常的手段考试程序,虽然短期有利,避免了麻烦,但长期确实害人害己。如:汽车驾驶考试,作弊拿驾照的是害人害己!再有商业中如果不诚信就难有持续的发展;政治上不讲道德、不诚信就难以获得信任也难以发展。社会在持续稳定发展中讲道德是必然!乱世中讲道德也有好处,因为即使是坏人也喜欢讲道德的人,因为有道德的人可以信任有影响力。所以道德的影响的无形的和巨大的。即使那些不讲道德的人也要多方面伪装来说明自己的行为是道德的。人我们不需举例,大家见多了。现在我们举例说明国家伪装道德的例子。美国自己不讲人权,虐囚、黑狱、种族歧视等等,可是他们要将自己打扮成人权卫士来干涉别国的内政。最明显的例子是:为了伊拉克人民的幸福推翻独裁者萨达姆,而实际的侵略伊拉克的战争给周边国家和伊拉克人民带来的无尽的苦难,人民死伤无数。

道德的机制还有生物上的特性,也就是说好的传统会形成遗传信息进行遗传,并形成条件反射一样的反应。这好像我们人类见到老鼠、蛇、蜘蛛会形成条件反射的害怕一样。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会有很多的优良传统会进行遗传,这就是道德的生物性传递。讲得有点笼统,大家难以明白,现在举现实的例子说明。

中国人不论出于什么环境都可以顺利的发展和壮大,这是为什么?因为有良好的道德遗传。开始到国外的中国移民大部分处于低下阶层,无资本、无关系,靠单打独斗不断的壮大。看东南亚、南美、北美、西欧、北欧、非洲哪一处不是中国人去了以后就很快适应发展?这有赖于中国人优良的道德习惯。中国人习惯积蓄、勤劳,这些就是中国人处于不利环境科顺利发展的道德遗传。很多人认为我说的信息遗传有点夸张,但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道德遗传。很多的外国人都很纳闷,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这样的环境里可以长期压抑自己的性生理需求,他们以为中国人出国之前肯定是打了什么针或者施加了什么手术。因为他们不理解自然的人为什么可以长期控制自然的生理冲动,这对于黑人和白人来讲是难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中国人长期的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这样的道德信息遗传,控制起来并没有外国人所想象的那样艰难。

现代社会诚信缺乏,为了纠正不讲道德行为,节省社会操作成本政府只要多宣传讲道德是自利的道理,就可以较容易的将人民的不良行为纠正。因为我们中国有深厚的道德教育素养和积淀,我们回归道德的整治会比想象中快很多。看香港六、七十年代行政管理,那是一片黑暗,无道德可讲。可是在廉政公署成立后现在的香港人是典型道德社会。儒学文化圈的道德遗传也很好的,韩国、日本都有深厚坚强的道德素养。总之,道德教育也讲素养,有根底的就是体质好容易调理。不用过分的悲观,只要领导人认识到道德的效应,注重道德教育,而不是像那些无远见的领导人引导人民逐利,那么人民道德修养讲迅速回归。因为我们的根底好有几千年的教育基础。拭目以待,看我们中国人再次引领世界和谐发展。

刊发时间:2009-06-17 14:17:37 光明网-光明观察

第二篇:简论道德的起源

简论道德的起源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在远古时期,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是不存在道德这一概念的。因为那个时期的人类还没有产生固定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记事符号等,而且生活在各个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也很少会有联系和交流,所以即使在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之间出现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也只是暂时性的和小范围内的,并不会发展成为长久的或有较大影响力的,被人们所普遍接受或认可的道德观念。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在原始社会时期,虽然一定数量的人们会聚居在一起,来寻求相互帮助、相互依靠以获得生存,但是因为原始社会的资源匮乏,人们所获取的赖以生存的资料大多来自自然生长的动物和植物,而非人类利用工具后天加工而形成,所以每个人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来源其实是相当和有限的,不存在你多我少,你强我弱之类的情况。每个人事实上都是平等的,各种资源和财产也是大家所共同拥有的,人类作为一个原始部落中的一份子而活,平等的享受部落所拥有的各种物品。

此时的人类社会可以说不需要有道德的存在,完全凭借一些人们在世世代代的生活当中所得出的知识和经验就可以完成对整个群体的有效控制,这些知识和经验大约就是我们所称谓的约定俗成。而当人类的大脑开始逐渐进化,开始逐渐思考,形成一些无关于基本生存需要的意识的时候,原始社会的组织结构就开始瓦解了。通用语言和文字,定型的表达方式和书写符号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文明的曙光,劳动工具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学会使用器械来代替自己的双手进行工作,从而逐渐解放了自己的双手,进而解放了自己的大脑。工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缩短了人类用于劳动的时间,提高了办事的效率,而其节约出来的这些空余时间就会被人类利用来进行思考和感悟。私有制开始逐渐在原始社会中产生,原先大的族群开始分割成为一个个较小的群体,而当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原先稀缺的资源便会逐渐变得丰富,个人所持有财产的多少也不再取决于群体的团结协作,人类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提供生存所必须的食品和物品,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显现了。有力气有智慧的人就会获得更多的财富,而体力较弱或智慧较为缺乏的人就会得到较为少量的财富,人类之间开始出现了不平等的生活,而这种不平等的生活就造成了人类个体之间所扮演角色和地位的差别。

由于工具的产生和人类大脑的不断进化,人类社会逐渐由原始社会走向了文明社会。此时长久以来一直起着平衡功效的约定俗成便不再能够对每一个人类个体进行束缚,一个社会团体之中的人们需要建立一个大家所公认的领导者或者领导机构,来实现对有无数个小团体组成的社会大团体的管理和平衡,而这个领导者或者这个领导机构进行管理所需要依靠的就是道德的维系。道德不同于法律,法律条文是白纸黑字一成不变的,它可以精准到每一个字的确定,而道德则是没有实际形体,以一个虚幻的概念的形式存在的。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群体中出现了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及资源持有多少者的差别,而生产力在不断的进行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群体之间也在不断产生着新的关系,阶级关系,利益关系,地位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并抑制其进一步的向加剧的方向发展,人类社会的道德在天长日久中逐渐产生了。

人类意识到了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这便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道德作为一种无形的纽带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平衡,束缚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思考方式,也正是在道德的约束下,人类社会才能够进行平稳的前进和发展。道德的产生与人类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辅相成的,道德能够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功不可没,道德与生产力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促进,相互磨合,并且最终获得了共同的进步。

第三篇:简论高中生道德素质教育

简论高中生道德素质教育

李荇

(内江铁路中学)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工程,它要实现的目标,就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素质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法制素质和审美素质。在这些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是首先的素质。高中生是国家未来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2001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要注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要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这个《意见》是为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根据新的形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什么是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如何做人处世、如何处理同他人同社会各种关系的一种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素质。道德素质是经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而形成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它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核心。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毛泽东同志曾号召青年人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邓小平同志也要求培养有道德的“四有新人”。道德是做人灵魂,是做人的准则,“德者,本也”,“百行德为首”,“德者,才之帅也”。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统帅其智能、才干的根本所在,是使智能、才干得以培养、造就和充分发挥,并用于正途的根本保障。没有道德就等于没有灵魂,有了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人生。

1培养高中生道德素质的内容

1.1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道德。因为一个人道德的培养,离不开对优秀传统首先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那种勤奋刻苦,勇于进取;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讲求礼仪,重视修养;通达乐观,艰苦奋斗;言行忠信,礼让谦恭;善良俭朴,与人和睦;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都是高中生在道德素质培养中应吸纳的内容。

1.2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是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它的基本要求是“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是最高层次的道德,如要求人们大公无私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它是引导人们树立高尚的理想和信念之所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指出:“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我们从事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所以,高中生还要以共产主义道德来要求自己。我们的教育事业,就应当象列宁说的那样,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

1.3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合理内核。西方现代文化的合理内核,即外来先进的科学的思想道德文化,如西方道德文化中的那种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个人价值的精神,以及诚实守信,讲求效用的精神,等,也都是我们现代高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当然,吸收西方对我们有用的道德不等于“全盘西化”,我们既要学习世界上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又要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潮的影响,有效遏制精神垃圾的传播泛滥。

2培养高中生道德素质的途径

优良的道德素质不可能自发产生,只能通过自我修养和锻炼,在实践中形成。如何培养高中生优良道德素质?笔者认为应以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2.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道德素质教育由他律型变为自律型。当前的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不足,如一次性教育活动多,符合行为规律深入的教育活动少;道德评价的社会实践少;某种程度上急功近利,忽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大范围的灌输多,使道德素质教育难以内化为学生个人意识,等等。所有这些,使道德素质教育处于他律状态。要使道德素质教育有他律型变为自律型关键在于道德内化,使道德素质教育从被动、盲目的状态向比较主动、自觉、的方向发展。而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内容有三:一是将人文,科技,审美等文明成果,将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修养;二是根据学生发展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原则,实施个性化的差异教育,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身心两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和提高;三是重树人、育人、重视学生的人格和心理教育,注重精神品格的培养塑造,陶冶情操,提高人生的品位,提升人生的境界,最终学会做人。

2.2提高道德素质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善工作方法。提高道德素质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的素质,必须加强其知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知识的力量表现为既能推动自我思维的发展进步,又能推动群众意识的发展与进步。教育者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广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还要丰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另外,追求高尚的人格是道德素质教育队伍建设的长期任务,正人先正己,人格高尚才能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就是一种人格力量,有了这种人格力量,才能做到说话有人听,号召都响应,使培养教育人的工作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改善工作方法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寓教于乐、疏导教育、因材施教、耐心教育、反复教育、个别教育、自我教育、树立典型、艺术感染等方法。

2.3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道德素质教育。随着计算机文化对高中生的影响日深,以及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普及,开发和利用计算机对高中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是一种迫在眉睫的事情。有关部门应尽量组织有关专家,制作具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素质教育和传统美德的内容,以及西方现代文化的合理内核的电脑教学和娱乐软件,供中学德育课的教学和学生课外娱乐的使用。学校应建立和发展校园计算机网络,以便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管理。为此,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计算机文化中存在的消极问题,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查找健康有益的信息,使计算机既成为高中生的良师益友,又成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有力的教育工具。

2.4抓好社会时间活动,提高高中生思想道德修养。在有组织有引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去发现、去学习、去掌握并进行道德标准的比较,找到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标准,扩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范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感受、自己去找答案,发挥自我教育的威力,大大加快学生道德修养的进程。具体做法有:一是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公益劳动基地、社会调查基地、助残基地等。二是坚持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公益劳动、军训、各种

先进事迹报告会等。

2.5开展心理咨询,提高高中生心理素质。

首先,应提高咨询员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这是心理咨询取得效果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必须重视心理咨询员的培训工作。其次,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测试、评估,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学生及时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其摆脱困扰,及时消除心理障碍。再次,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障碍,主动寻找一些挫折,训练高中生在克服障碍、挫折时开通自己的心理宣泄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塑造高中生完善的人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高中生如果只注意智力素质,而忽视道德素质,那么,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就会在人们中间泛滥成灾,就会淡化集体和国家观念,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树立。这样,有怎么能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速度?有怎么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发展?所以,培养高中生优良的道德素质,不但对自己是一种成才的价值,是自我培养的基础,更是我们社会、民族和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四篇:简论实事求是

简论实事求是

摘要:实事求是,是我党的重要思想路线,在革命征途之中,在现代化建设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学习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我们大学生的成才和思想修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和学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关键字:实事求是、毛泽东、邓小平、共产党、大学生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早是毛泽东提出来的,他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反对主观主义,尤其是反对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体过程有: 在反对主观主义斗争中,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奠定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系统地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具体内容;实事求是的学风问题,也是党性的表现。后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包括,指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全面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党和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不仅是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这一概括,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实事求是在党的思想路线总的地位与其他三个方面并不是等同、并列的,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

系实际和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三个方面都可以用实事求是加以解释和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还蕴涵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故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人所熟知的概念,作为一般的哲学概念,它有着一种理性思维的光辉,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思考一下实事求是的理论地位,有助于我们在日常实际工作中正确理解和自觉贯彻党的思想路线,作好各项实际工作。

不仅仅如此,在现在的社会之中,在我们的校园之中,面对各种现实,我们不得不说,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学习实事求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习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我们大学生的成才和思想修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学习和贯彻党的实事求是告诉我们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学习毛泽东思想等重要思想概论课,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相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价值。这是学好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学习和贯彻党的实事求是告诉我们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青年大学生要学好重要思想概论课,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要注重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这对于置身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多重价值体系选择窘境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一方面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主要是指青年学生要学会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

活中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去比较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并在分析与比较中,在评价与鉴别中选择和确立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学习和贯彻党的实事求是告诉我们要注重知行统一,在践履中学习。知行统一,强调践履,这是由重要思想概论课的特性所决定的。重要思想概论课利用课堂教学等形式,与大学生共同讨论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样做的道理。因此,知行统一,注重践履,就成为这门课的重要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践履,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实事求是是当代大学生的做人根本”我们要怎么才可以做到呢?首先: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计划。将来我们要面对的是社会,去找一个很好的工作,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要从现在做起。其次:我们要为了自己的目标理想,在学校德望这段时间里努力是自己知识、能力都有所提高,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再次:在大学的这段时间里,努力完成几件让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好事。可以是对社团的,也可以是对学校的,更可以是对个人的。除此之外,我们所能够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不是泡字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不是沉迷于校园恋情,大丈夫志在四方,我们要放眼世界,思想开阔,与时局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做好每件小事,才是我们的做人根本。

所以,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坚持学习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学习中逐步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他们变得更加美好!

11级小教6班

李芳

11407050633

第五篇:简论春节

简论春节

【摘要】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节日。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 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关键词】春节 起源习俗 意义

一、春节的起源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多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虞舜时期即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二、春节的习俗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尽管南北方在春节的庆祝上存在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一下几点都是基本一致的。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完“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团年饭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企盼家人团聚过年、来年平安的盛宴。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俗名“熬年”。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1】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 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当然,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而且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作为一个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的民族节日,春节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实现现代的基础。

三、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中国的第一大节日,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全国各地春节习俗的细节千差万别,但在意义的方面却是基本一致的。主要有以下若干个方面:

第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从除夕到初一,自然时间没有什么特殊性,而在人

文方面说,则是非常特殊的日子,它象征一年周期的结束,又象征新一年周期的开始。另外,春节更是“辞旧迎新、除旧布新,通过种种象征性的方式,期冀年丰人寿、招财进宝,满足人们所普遍希望的使生活有一个新的更好的开端这种社会心理的需要。”【2】在这个时刻,一切不好的都可以画上句号,一切都回到原点,可以“从头再来”。

第二,春节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总有一股力量,让人们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家的路途;在物质追求之外,对辛苦忙碌了一年的人来说,春节还可以让浮躁心沉静下来,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过年回家团聚,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足以成为友情的“加油站”和修复人际关系的一副良药。

第三,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春节文化,即

“年文化”。年文化最重要的是它的精神价值,年文化里面所有的民俗事项,包括每一个物品每一处细节,都有精神的含义,比如压岁钱、鞭炮、拜年都有深刻的含义。年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理解为什么要在春节文化中庆祝和拜年,也就理解了中国文化中人的精神生活和基本价值取向。

第四,春节可谓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每一个家庭的美满

团圆,促进了整个国家的和谐安定。”【3】春节作为最普遍的超越政治、超越阶级、甚至超越国界的民俗节日,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民族的认同感。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如今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

春节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一年一度的春节,我们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在此得到全面展示,从饮食、服装,到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再到娱乐游戏。因此,春节是最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标志和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

【参考文献】

【1】 陈连山,《春节民俗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与当前文化政策》,民间

文化论坛,2004年8月6日。

【2】 巫肇胜,《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石家庄经

济学院学报》,2008年8月,第31卷04期。

【3】 傅功振、李之馨,《关于春节文化内涵及其走向的思考》,《咸阳师范

学院学报》,2011年1月,第26卷01期。

下载道德简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德简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我简论正当防卫

    自我简论正当防卫 【摘要】正当防卫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重要制度,其明确了合法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然而正当防卫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人的自然特性其的防护强度必然会超出理论上......

    简论改革开放三十年

    简论改革开放三十年 摘要: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来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以纺织工业为列。 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改革 改革开放后,中国纺织工业的生......

    合作学习简论

    合作学习简论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 氛,......

    双语教学简论

    双语教学简论王本华一、 正确认识双语教学 双语(bilingual)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共存,可能或必须同时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

    简论如何做好保密工作

    简论如何做好保密工作保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群众性的工作,面广量大,比较具体,必须警钟常鸣,常抓不懈。它又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是与其他各项工作密不可分的,没有其他工作就没有保......

    航海技术专业简论

    航海技术专业简论专业:航海技术 班级:1302班 姓名:夏琮雨 学号:631318040223摘要: 航海科学技术主要研究船舶如何在一条理想的航线上,从某一地点安全而经济地航行到另一地点的理论......

    简论幼儿园素质教育(精选)

    简论幼儿园素质教育㈠素质与素质教育关于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至今仍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我同意“素质”和“素质教育”都是“约定俗成”的用语,这样规定可以避免在什么是......

    简论物业档案管理

    浅 论 我 国 物 业 档 案 管 理 [内容摘要]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是旧中国房地产业萌芽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在当时的房地产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代理租赁、清洁卫生,保安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