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教师永恒的追求

时间:2019-05-12 23:3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教学,教师永恒的追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教学,教师永恒的追求》。

第一篇:有效教学,教师永恒的追求

有效教学,教师永恒的追求

在当今的教学生态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内功的比拼和效益的竞争,那种拼时间、拼消耗的死揪蛮干型的原始的粗放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唯有高擎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的旗帜,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主要指老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有效的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要有效果,讲求教学的质量(收益大一些);二要有效率,讲求教学的速度(投入小一点);三要有效益,这效益是着眼于“师生共同成长”,正如有人这样说:“师生都得到发展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

二、当前课堂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十二个年头的今天,有效教学似乎成为一个时尚的共同的话题,主要是由于课堂教学曾一度忽视了实效,一味片面地去进行改革,出现了“高耗、多泡、低效”的现象。于是,“有效”的呼声、话语多了,逐渐变为一个热点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

不难发现,我们的常态课教学中经常见到十个方面的低效、无效的教学行为:目标不准、内容不明、思路不清、教法粗糙、过程随意、激情不够、准备不充分、教态不亲切、互动不到位、训练不落实等。

课堂是富有活力、师生共同建构的生命课堂。“活力”是指教师上课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具有一种生命的热情。有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教师必须要有“精、气、神”的修养。教师的“精、气、神”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在对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该伴随着教学内容流露出他喜怒哀乐的情绪,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应该以自己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励学生的内驱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鼓舞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自信心,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追求、对学习的向往。

三、有效教学的理念

(1)教学占的时间不在过长,而在单位时间内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否都能尽力体现出实实在在;(2)教学的内容不在过深,而在教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和定位是否精准。(3)学生的作业量不在过多,而在这些作业是否经过筛选组合,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4)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在过重,而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保持及保持的程度。

归结为两句话:只有教师重负荷,学生才能轻负担;只有教师付出真功,才能呈现有效教学的理想境界。

四、有效教学的策略

策略一:认真备课,用教材教

所谓“用教材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应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新课标语)。

1、要深入文本。备课的基础是对教材的解读,教师要潜心研究文本,分析教材,做教材的知音。

要达到以下三个境界(类似佛教悟禅的三重境界):

一是进入文本山是山,水是水,其基本要求是谙熟教材内容。要抛开那些教参资料,潜心研读教材文本,形成自已对教材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二是跳出文本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其基本要求是探寻文本的相互联系。包括从教材中跳出来,从整单元、全册、整年段的宽广背景中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努力有新的发现。这是一个修炼的阶段,一种提升的过程;

三是回到文本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其基本特征是达到“原来如此”的悟境。有了自身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刚开始接触的教材,就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及更具高度的把握。

2、要以生为本。要根据具体学情去确定教学目标。(1)每个教学目标可分解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目标;

第二层次是中等学生必须达到、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的; 第三层次是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

(2)目标定位要抓住“制定”与“达成”的契合点。

目标的制定要适应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使目标处于“最近发展区”。目标的达成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处于最佳兴奋点。提出适宜、适度、适当的目标,体现的是教师的课程理念,表现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所谓契合点,即目标的制定与最终的达成相符合。未达标的教学是无效教学,部分达标的教学是低效教学,完全达标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抓住契合点,就是要求学习目标与教学环节、教学要素相匹配、相吻合。知识目标强调理解,能力目标强调运用,情感目标强调感悟,创新目标强调变通。一句话,目标规范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合,目标制约着教学方法的使用与调整,目标引领着教学评价的矫正与激励。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反映教学理念的诉求。练习、反馈、矫正、激励是保证教学达成的的基本措施,思考、探究、感悟、互动是落实教学达成的基本方法。目标定位与达成需两手抓,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有效备课的契合点。

3、要规范流程。国外大凡知名企业都有企业流程管理效率标准;当然,在流程意识主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可能因程式化而相对僵化,不利于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同时,不同学科的流程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大可千篇一律。策略二: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1、用好新教材中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新教材特别注意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了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情境图。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图的作用,一是可用放大的教学挂图,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静态的情境动态化、具体化。二是要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看懂图意,获取和选择信息,以利于新知识的引入或发现问题。

2、教师应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比如(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2)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3)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4)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3、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习情感,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主要是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补充背景知识,丰富情感体验。有人说知识可以检测,方法能够提炼,似乎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体现。其实,情境的创设在唤醒情感共鸣、引起情感共振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备课时不要忽视了“情境”如何与“情感”交汇,“情境”如何与“情感”共鸣。

创设情境应该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吸引力和感召力。情境交融才会有感人至深的体会;情境交汇,才能有过目不忘的理解。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感情,学生才会有主动,愉快的学习。抓住交汇点,就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到了实处。策略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问题设计抓住“知识”与“思考”的切入点

有效教学的关键是以设计教学活动为核心,解决教学问题为重点。有效教学要求抛开无谓问题,排除干扰问题,讲授理解问题,引导感悟问题,完善组织问题,设计探究问题,抓住核心问题,解决主要问题。把问题的解决融合于课堂活动与学习思考之中。

解决教学问题,首先要保证问题的信度,即教学问题应具有课堂情境的真实性和面向全体的适应性;其次要保证问题的效度,即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和合作学习的可能性,教学问题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背离教育宗旨;再次要保证问题的难度,即教学问题具有启迪思维的趣味性,创新思维的挑战性;最后,要保证教学问题的梯度,即教学问题具有因材施教的启发性,由表及里的层次性。问题因思考而有价值,问题因生成而有意义。

2、学法指导抓住“事例”与“方法”的结合点。

有效学习的关键是主体意识的唤醒,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自主”是学习的关键,方法是学习的的依托。掌握方法的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有效率的学习,没有方法的学习则是盲目的、无意识低效或负效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途径,一靠教师引领、示范;二靠自己体会、感悟;三靠同学启发、帮助。

学法指导的重点要通过具体事例的引领、示范来体现,让学生模仿、比较,从而体会感悟方法的妙处。在事例研讨中,完成自主思考、讨论、交流的要求,从而实现对学习方法的理解与感悟。要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训练检测手段,评价学习效果,最终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

3、氛围营造抓住“活动”与“互动”的激活点。

有效教学关注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因为好课一定是思维活跃,发言勇跃,氛围热烈,关系融洽的课。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实现互动的课才会让人兴奋,才会充满激情。

活动要靠教师设计、实施与学生参与、互动来完成。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用恰当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用合适的事例引领师生互动。活动与互动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不要总是拘泥于课堂40分钟,真正打动学生心灵的活动,会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持续探究,不懈追索,活动会延续到课下、课后、课余时间。

由活动到互动,不仅是活动的主体发生变化,关键是活动形态发生变化。营造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情绪,要靠两手抓,一手抓活动,一手抓互动。有效的课堂活动都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习题之间的互动。因为,只有实现互动,才能唤醒意识,才能激活思维,营造出理想的课堂氛围。

4、课堂讨论抓住“适宜”与“生成”的兴奋点。

课堂讨论如何设计出有份量、有意义、有价值,适宜于学生讨论的话题来却是件困难的事。如何把讨论引向深处,让同学们在思想碰撞中吸纳别人的知识;在观点交锋中,完善自己的主张;在质疑争辨中,生成新的观点,这才是组织讨论的价值所在。讨论重在话题适宜,让同学们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讨论贵在话题适度,让学生感到有兴趣;讨论贵在话题适切,让学生感到兴奋;讨论贵在话题适当,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通过讨论“我”深化了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掌握了某种学习技巧,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抓住课堂讨论的兴奋点,关键是让学生既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谦虚地复述别人的主张。讨论难在观点“生成”,即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引领、启发、思考、感悟而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讨论,在质疑争辨中,明辨是非,纠正偏差,生成观点,形成学生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教材或教师的看法,才是最让人高兴的事。

5、课堂小结抓住“主题”与“规律”的提炼点

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重视课堂小结。小结可以归纳知识,便于记忆;小结可以提炼方法,深化理解;小结可以总结规律,掌握要点;小结可以建构体系,感悟学习。

课堂小结要求以形象生动的语言,简明扼要的结论,递进透析的分析,建构体系的框架来感悟学习。课堂小结的关键是“突出课程主题”,“把握知识规律”;课堂小节的重点是建构知识网络,形成学习能力;课堂小结的作用是评价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课堂小结的意义是促进自主学习,感悟自主学习。

课堂小结能使学习更加简单、规范、有效。课堂小结能体现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对课程主题的深化。它能把复杂的学习过程优化提炼,形成简明扼要的结论,解决学习中思路杂、头绪乱、认知薄、理解浅的难题。课堂小结能把孤立的学习步骤汇聚成最终的小结与思考,从理解记忆到检测反馈,从测评效果到矫正激励,实现对知识的融合贯通,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策略四: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

1、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应重视,而且和学生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

2、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3、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当然,能不能合理处理还需教师临场应变的能力,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策略五:抓住作业的布置、批改与讲评

有人认为,教学质量的比拼有60%在课堂,有40%在作业的布置、批改与讲评。作业布置、批改与讲评中的问题,是造成教学低效的最直接原因。

为提高作业布置、批改与讲评的效益,提出如下主要建议:

1.作业题不能照搬教辅资料,不能重量轻质,一定要加以精选,提高针对性;

2.作业批改提倡全批全改,及时反馈(教师要做到作业批改“不过夜”,当天作业当天批完,作文允许一周内批完)。对那些课务重(如担任两个班主科教学)的教师,提倡着眼效益,多元批改的方式。如采用师生共批、轮流面批,自批互批(针对一些比较简单的练习),随堂批改(简单的作业可通过小组比赛等方法,当堂完成批改)等。

3.倡导做好错题建库的工作。学困生一般都要有一本错题集,把作业中易错的试题订正在一本特殊的作业本上。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二次练习,这应当是非常见效的一招。

4.作业讲评要遵循遗忘的规律,适时讲评。讲评时不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要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具体可分三点:

第一是不讲类(简单的题); 第二是略讲类(难度中等的题);

第三是详评类(对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错误率较高的题,要展示教师的思考与分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记)。

教学质量的竞争十分激烈,有效教学的话题十分沉重,有效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要靠广大教师的倾情付出。广大教师们的工作十分辛苦,精神压力也不小,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苦并快乐着”的人生体验;只有深谙苦与乐的辩证法,才能打开通向职业幸福的按钮!

让我们与有效教学一路同行。

第二篇:有效语文课堂永恒的追求

有效,语文课堂永恒的追求

宝应县范水中心小学

任顺英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那么,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容易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激情。同时,它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1.在情境中形成阅读期待

在语文教学中,问题应伴随教学的始终。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教师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提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两个问题:(1)儿童多的地方是怎样的情景?(2)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呢?这样,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期待,激发起学生通过阅读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2.在情境中体悟文本意蕴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些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对某些地区的学生较为陌生,学生很难进入文本的意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意境呢?我们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实物、模型、语言、挂图、录像等手段能创设出形象的意境,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让文本生动起来,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让各种形象彰显出灵性来。如教学《水乡歌》一课,学生对“水乡”这一概念较为陌生,在教学中,教师便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介绍水乡的录像等手段再现水乡的美丽,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了解江南水乡,使他们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去感知事物,获得真实具体的感性经验,使学生很好地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从而让学生进入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深刻地体悟文本的意蕴。3.在情境中激活文本灵性

教学中通过将文本中的空白之处挖掘出来,既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补充“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笔者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感受姐姐在缠足前后的有什么不同;接着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畅谈自己的体会。如:学生在联系“当时孙中山的家里很穷,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空闲时,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这几句品读时,学生便想象姐姐洗衣、烧饭、插秧和挑柴的情景,想象姐弟俩坐在门槛上,仰望湛蓝的星空,姐姐哼唱那悠扬的小曲,孙中山趴在姐姐的膝盖上静静地倾听……虽然家里很穷,但他们生活得依然是那样的快乐充实,那样的无忧无虑。而这一切都是在姐姐没有缠足前才能拥有的生活。“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姐姐是如何的痛苦作者并没有具体地描写出来,这给学生的想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有的学生说姐姐用乞求的眼神望着妈妈,央求着妈妈不要再缠了;有的学生说姐姐疼得咬紧了牙,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有的学生说姐姐不是在乞求,而是在绝望地呐喊……当学生读懂孙中山曾苦苦地请求妈妈不要再给姐姐缠足了,可这一切都是徒劳。“‘你年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此时孙中山站在门外,听着姐姐那绝望、凄惨的哭喊声,仰望苍天紧握双拳,发出悲壮的呼喊:“多么丑恶的规矩,多么愚昧的陋习,多么黑暗的社会……我要推翻这一切!”此时,学生已分不清自己是课文中的角色还是现实生活的我了,从而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为我之心”的境地。

二、、走上讲台,让学生成为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可是,多少年来,讲台是只属于老师的舞台。而学生就像一群只会听老师讲话,只会看老师表演的观众了。因此,必须要打破教师独占讲台,让学生也能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滋味。让学生成为老师式的学生,让老师成为学生式的老师,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能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愿望,使他们更好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1.让学生上讲台“讲”

一是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讲故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 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六年级的《牛郎织女》。对于这类课文,我们可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重点词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指导学生将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上台讲述出来,也可以鼓励学生再去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在班级举行一次民间故事交流活动。学生走上讲台讲述故事,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情节,还在记忆故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培养了语感。

二是教材中还有些课文内容较浅,学生易于掌握。对于这类课文,老师就可大胆放手布置学生分小组自学,然后请学生也当一当小老师,上台讲一讲。讲解时,语言简练清晰、条理清楚、方法新颖独特的,教师要给予特别鼓励。而其他同学则要评讲“老师”的讲课水平,对不足之处其他同学可及时作出适当补充,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感兴趣,投入学习的劲头十足,对知识的探求成为一种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需要,效果很好。

另外,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走上讲台“讲”。学生如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表达出不同的看法、认识,此时教师若能让学生由此展开辩论,不但能使学生弄清概念,明白事理,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上讲台“演”

语文教材选材丰富,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学生走上讲台去“演”。教学时,教师若能利用语文知识的本身魅力来吸引教育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去“演”,以“演”促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六年级的《学会合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带着演讲的激情,走上讲台演讲。如六年级的《大江保卫战》,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事迹感人,惊心动魄。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编为课本剧。这样既对知识有了深刻而又具体的认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链接生活,让学生走向开放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生被禁锢于有形的教室之中。如此的教学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应该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精彩的生活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走上社会,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尝试。

1.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古人说得好:“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要少给学生布置 机械、重复、无效的抄写作业,用心为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读物,鼓励学生多看书,多吸收有益的知识,帮助自己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时,在课前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司马迁其人的资料及写作《史记》前后的有关情况,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水到渠成。再如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根据名著改写的课文,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三借芭蕉扇》等,学习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去阅读相关的名著。此外,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向学生推荐相应的读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有精神收获,获得审美体验,还能发展思维、认识世界,提高语文的素养,能收到一举几得之效。

2.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是一种好方法。因为语文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做一些专项调查,写一些调查总结,提高学生的调查、总结能力。调查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如学习了《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文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对本市的环保情况做一个专项调查,走出家门,走上社会,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体察、了解本市的环保状况,采访环保局的有关专家,撰写调查报告……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是多方面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交际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此外还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都是老师在课堂上用语言灌输所不能达到的。

3.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

事实上,看电视也有其有益的一面,只需掌握好一个“度”。但不少家长因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一味地阻止。我们可让学生每天看半小时新闻,并把看到的新闻讲给老师、同学、家长听。这样,不仅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国内外大事,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重要,如一些好的少儿节目、历史片……也可让学生适当看看。语文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变客观接受为主观感受,勤观察生活,多思考人生,学生定能在这些宽广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收获多多。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三篇:追求有效教学

追求有效教学,建设幸福课堂

——读陈大伟《建设理想课堂》的感想

于翠凤

那是一位被教育的芬芳充盈的教师,快乐地研究教育教学,并把它作为自已幸福的奉献。读他的著作,不仅敬佩,更多的是仰慕,仰慕他的精神,更仰慕他的幸福。可是我并不遗憾,因为我也是一位幸福的老师!

幸福是一种心态,幸福是没有标准的,当一位学生把学习当作快乐去享受的时候,学习是幸福的;当一位老师与学生水乳交融,尽情挥洒教育智慧的时候,老师也是幸福的。那么拥有这样的一位老师和这样的一群快乐学习的学生,课堂就是幸福的。我想陈老师的课堂一定是幸福的,因此我也在追求这样的一种课堂,这样的一份幸福!

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建设理想的课堂,并让课堂散发出幸福的味道来。才能成就有效课堂。结合我自已的教学体会与陈大伟先生的书,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不要让梯子搭错了墙头”——-教师必须要有课程意识!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这是作者在书中引用他朋友的一句话:我们不要“用一生的辛苦忙碌攀登到人生阶梯尽头时,发现梯子搭错了墙头。”而教师缺乏课程意识就很可能使“梯子搭错了墙头”。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什么是学生?就是“在前辈与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生存,如何生活的人。所以我们的课堂要追求的是什么?就是学生的需要,生存与生活能力的需要。所以教育要学会选择,让学生按自已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也就是让学生有学习的自由。

对于学生学习的自由我认为一者是学生对有兴趣专长的选择,“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的个性差异因遗传、经历、环境而各有不同,所以在专长上也有不同,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已的优势,更有利于生存的需要,这也是教育的目的。

学习的自由还表现在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1

过于整齐划一的方式反而泯灭了一部分学生的天性,那是教育的悲哀。

学会生活。人区别于动物的就是人不仅要生存,还要生活,生存只要温饱,而生活需要思想。在课堂中融入生活的哲理才让学生觉得趣味横生。

比如在学习国际关系时,要求学生比对在当前形势下国与国对抗与合作的目的与优劣,学生们罗列史实,层层分析与讨论,从对抗的两败俱伤到合作的双赢认识到世界和谐的重要性,从而感悟到人与人和合而谐的意义所在。

快乐是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切合了学生的需要,学习自然也是快乐的。享受教学的乐趣,把快乐带给学生!

热爱自已所从事的职业,提升教学生命,增强教学有效性的第二步。书中叙述了两个故事,对我感触很深。第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印度教徒步行到喜马拉雅山的圣庙去朝圣。路途非常遥远,山路非常难行,空气非常稀薄,他虽然携带很少的行李,但沿途走来,还是显得举步维艰,气喘如牛。他走走停停,不断往前遥望,希望目的地赶快出现眼前。就在他的上方,他看到一个小女孩,年纪不会超过十岁,背着一个胖嘟嘟的小孩,也正缓慢地向前移动。她喘气得很厉害,也一直在流汗,可是她的双手还是紧紧呵护着背上的小孩。印度教徒经过小女孩的身边,很同情地对小女孩说:我的孩子,你一定很疲倦,背这么重的东西!"小女孩听了很不高兴:“你觉得重,是因为你背是一个包袱,而我背的是我的弟弟,不是包袱。”

只要有爱就没有重量,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喜悦的关怀与无求的付出。教师,只要热爱自已的职业,辛苦也是快乐的生活!

第二个故事:有三个泥瓦工在建造在建造一座教堂,一个行者路过这个工地,就问一个泥瓦工:“师傅,您在干什么”?他回答说:“你不见吗?我在砌墙,因为砌墙我才能拿到工资,才能养家糊口,解决我的生活”。行者又问旁边第二个泥瓦工同样的话,而第二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建造一座教堂,因为这里方圆十里都没有一座教堂,我们都是上帝的信徒,我要为我的家人,我的亲戚朋友,我们这一带的父老乡亲建造一个心灵的寄托所”。行者又到不远处第三个泥瓦工面前问道:“师傅,您在干什么”?第三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实现我的梦想,要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教堂”。数年后,那三个泥瓦工都谋着不同的职业,过着不同的生活。第一个泥瓦工依然还是泥瓦工,而第二个泥瓦工成了一个牧师,第 2

三个泥瓦工成了世界闻名的建筑师。

热爱自已所从事的工作才会用心去做,才会做出教学的艺术来。当教师把心灵之爱注入教育的时候,教育才会散发出芬芳的气息来,这样的生活又怎会不幸福呢?

追求有效教学,优化教学环节。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三步。

我们连云港地区正在引导教师落实“三案六环节”。市教研室的孙朝仁主任在《“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研究与思考》(发表于《连云港教育》)中说:“六环节”中的“自学质疑”环节要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学习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自主学习,基本解决学案中的学习问题,提出疑难问题;“交流展示”环节要交流解决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互动探究”环节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精讲点拨”环节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要针对知识重点和学习难点进行点拨,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过程,此过程“教师要到位而不越位”;“纠正反馈”环节要收集反馈信息,设计针对性强的训练题,可以纠正反馈后再反馈;“迁移运用”重在拓展学生思维,形成相关技能,可以用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做载体。这篇文章对教师的实施有效教学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这是对教学模式转变的一个指导,是转变传统的“教与学”为“学与教”,虽只是字序的不同,但其中的内涵更是相差许多。学后教,是“不愤不悱”,教后学是教师在填“鸭子”,学后教是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而教后学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与能动性。

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学生命。这是有效教学的第四步。

教师在反思中成长。《论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生总是在不断在修正自已中成长,教学也是。批判性地看待自已的教学与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不固执,不封闭,不盲从,不照搬,不轻信。

我在教学之余把写教学反思日志,作为一种日常的工作与习惯,除了在博客上发表,与同行们相互交流之外,在每个教学案之后每天几句不断地写,日积月累,反复推敲,形成有效的自我教学模式,教学能力也会不断地提升。

第四篇:有效: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

有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岱山实验学校 黄燕

记得三年前我曾参加了有关新课程的论坛,如果说那时我对新课程改革充满的是新奇与好奇的话,那么今天我对新课程的实施与实践则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有效教学也因此成为现今教学研讨的一个热门话题。所以今天我论坛的题目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一、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当课程标准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向我们展示出了教育由“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轨迹时,我们清楚地知道课程标准是我们施教的大纲和依据。而要上好一堂课,你必须理解课标的真正内涵,不然你的准备再充分,素材再详实,内容再精彩,也只能无功而返。记得去年11月底,我有幸前往丽水遂昌聆听了2007年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比赛,这次比赛的主题是依标施教的常态课,选手们抽到的不是课题,而是“课标”,然后24小时备课,这对每一个选手来说是一种挑战。记得当时的第一堂课的课程标准是“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很明显这是一堂复习课,记得当时任教的那位教师亮出了《路》这样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课题,我当时为之一振,佩服人家的聪明,听那位教师讲述一段路的故事,这是一段怎样的路?她把路解读成了“辉煌之路”、“曲折之路”和“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显然,她的这条“路”走得太长太长了,跨度从1949年一直讲到了1998年的抗洪救灾、香港澳门回归,听完这样的一堂课,我对那位教师充满了深深的同情,这番辛苦都是课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中的这个“后”字惹的祸,她很好地理解了“重大事件”这个关键词,但对时间跨度上的把握出现了明显的错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应包括在本课标之列,对课标的理解是有点错位,所以本节课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这些教学内容全属于“无效”,超出了本课标涵盖的范围;再比如当时的第二堂课也就是我们陈艳老师执教的,其课标是“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这一课标,当时我们一直在斟酌这22个字,确实我们从来没有这样逐字细细品味,最后我们把握了这样的两点:第一是列举实例,而且是要有说服力、有力度的实例,第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变化必须是巨大的,所以既要讲感受,又要体验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要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一旦课标解读到位,寻找素材与备课的过程中就会大大减少许多无效的劳动。

教学的有效性总是相对于一定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而言的,一节课是否成功有效,首要的是教师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把握准确与否和内化程度如何。

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手中有标,心中无标”,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往往是参考书上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的几段文字,备课时加以整合,抄下即可,课堂教学时依然“我行我素”,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出现师生精力投入大,收效甚微的结果。所以,内化课程标准,依标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俗话说的好“千重要、万重要、掌握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掌握教材就不得法”。那么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内化教材内容呢?

而所谓的教学情境的科学合理,我的理解是指创设的教学情境至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知识的逻辑体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我们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有效的课堂必须要搞好与学生的关系,那就得从“头”开始,所以聪明的教师就会在课堂导入上做足文章,精心设计。这里我想撷取在本次优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两位教师有效的导入与大家分享:

来自温州九中的方海东老师执教的《因地制宜 优势互补》获得了专家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他的导入设计其实很平实:

——我们来了,你认为遂昌有哪些地方值得推荐我们去看看的?

学生真的像家里来了客人一样,很亲切地询问:老师您喜欢旅游吗?那我就推荐你去哪里哪里,什么人间仙境南尖岩、妙高山,汤显祖故居„„学生朴实热情的话语真的把我们所有听课的老师打动。

——我们回家了,你认为遂昌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带走?

学生又是一番真诚的模样:作为中国菊米之乡,那当然首选菊米,还有竹碳等等,学生如数家珍似地向我们一一介绍家乡特产的好处,他们那种无比自豪地宣传家乡、推荐家乡特产的热情让人折服,我们很多外地教师回来时所带的礼物很大因素是受那帮学生的影响。

于是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入:我们是如何利用这些自然的、人文的资源,来发展遂昌经济的?所以特别自然顺畅地引入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

来自金华市东阳外国语学校的徐丽丽老师依据课标执教的是《丝绸之路》一课,她的导入设计是这样的:

“老师想学咱们遂昌的三句话,请你们用遂昌方言来教我:路、走路、走很长的路”(让学生当老师,学生自然开心,教得不亦乐乎,当时很多听课的教师也都跟着学起来),“今天徐老师要带大家走一条很长的路(用刚学的方言说的),知道是什么路吗?”在学生的响亮的答声中出示了课题——《丝绸之路》,然后通过“识路、思路、说路、盼路”四个板块设计组织教学,显得格外大气、新颖独到。

纵观以上两节课的导入设计之所以出彩的道理其实也简单,就在于设计情境符合学生的“口味”,自然顺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师生距离,是一种有效设计的体现。

所以,只要我们本着为学生而设计,心中时刻闪耀着的是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设计的教学情境不会“走远”。合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表现为情境的整合优化。有一种现象较为普遍,老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追求观赏价值,没有深入挖掘情境内部蕴藏的知识要素,情境的利用效率不高,浮光掠影,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深入思考。假如与教学目标关联不大,再精美的情境,我们就要大刀阔斧地砍掉。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其内涵而言,指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变化,产生愉悦的内在感受。教学要使学生发生积极的变化,首先就得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成新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本次优质课比赛中,还有这样的两堂课让我一直记忆犹新,而这两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他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确实可以是技高一筹。

台州初级中学冯老师的《图说遂昌》一课,通过走近遂昌、畅游遂昌、祝福遂昌三大板块向我们呈现了浙江省政区图、浙江省交通图、遂昌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遂昌城区变迁图、遂昌城区人口变化图、遂昌县2001-2006年经济情况简表等九张图表,充分合理利用这些众多的图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家乡的各类地图中寻找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既实在又有效。

而当我听了杭州采荷中学张老师执教的《东西南北大中华》,我的第一感觉是历史与社会课怎么居然可以这么上,真的佩服!他的导入是一张有关“东西南北大中华”采风活动的海报,见到这张海报以后,张老师就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神游中华大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领略了一个又一个地形单元的自然风光„„本课的亮点在于教学设计的形式新颖,教师通过布置展厅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用对联总结,表达了我们对遂昌、对祖国的真心祝福,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最佳统一。他设计这样的三个展厅,分别以“云横秦岭纵观南北差异;山水相连横看东西悬殊;携手并进共谋区域合作”为主题。每一展厅的布置,都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小组的有效合作寻找采风地点、抓拍摄影作品、续写采风心得,从感性到理性提炼重点知识,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地处理,将知识重点通过图与活动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容易接受。教师的这种创新意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高的知识水平,以及一定的文学、书法涵养令他的课靓丽无比。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对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宽广的知识储备,还必须具备基于课堂生成的点拨和引导的娴熟能力。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教学中要有足够的空间留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对不同意见有理解和评价的机会,这时学生不仅有思维的“灵感火花”的闪现,还会出现思维的“偏差和短路”,有利于或干扰着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老师正确处理好教学开放性与有效性的关系。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师生双赢的。学生: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积极参与其中,乐在课堂;老师:收获经验,收获灵感,也收获着快乐。每一堂课,当我们用心去解读,精心去设计,真心去教学的时候,相信最后收获的就是你我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有效教学,我们永恒的追求。

20080418

第五篇:“有效课堂”的教学追求

“有效课堂”的教学追求

655811 云南省

罗平县九龙第三中学

杨关所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课改理念普遍认同,但课堂教学涛声依旧。不同的教师上同一节课(甚至同一个知识点),教学效果也会相差很大。因此,实施有效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无疑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优化教学流程,创造他们高效学习的条件,通过建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高效率学习。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并非取决于教师教的内容多,学生做的习题多,教学占的时间多,也不能简化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教得认真,教得细致”。而是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看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是否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品德、智力及非智力全面、多元、有差异发展。事实上,课堂教学总是基于教材、教师、学生这三大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相应地,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三大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这也正是有效课堂的三大主题。

一、目标制定“科学化”,增强学习目的性,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效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的必然要求。学习目标制定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如果一节课的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或者不符合学生实际,即使教师在一些枝节上大讲特讲,势必造成课堂高耗低效的效果。制定学习目标,要透析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要考虑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应当能做些什么,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实践后,学生能达到什么水平,再挑一挑,能否摘桃子。

二、教学策略“生活化”,发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一策略的有效性在于教师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与掌握,使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吻合,适应最近发展区,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期的发展。“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但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在一次课赛中,有教师使用刘谦的魔术《魔镜》创设情境引入“平面镜成像”的新课,毋庸置疑,不要说学生不理解,就连听课的老师也不理解这一魔术依据的是什么原理,要说明的是什么问题。而另一参赛者的“生活化”教学就使用的很好。他在进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的两手指卡住笔尖和笔尾,感受手指的疼痛程度和观察到手指的凹陷程度,再引导学生结合笔尖和笔尾的特征,通过现象观察、直观感受和分析逐步上升到主题,效果非常好。这种“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不但简单易行,而且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不简单的物理知识。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在下一环节的教学中,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三、学习内容“层次化”,使学生在每一环节都有成功的快感 “层次化”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满足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度。它的要求是低起点,小步子,抓好突破点。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适当的前期和适宜的学习条件。因此,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问题的涉入要从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项目入手,从比较容易获得成绩的项目入手,先迈小步子,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现的物理知识,一点一滴地取得成绩,提高兴趣,树立信心。例如,在学习“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在大树下乘凉时,会害怕树叶落下来吗?学生回答:不会,如果是大大的树枝掉下来呢?学生:“哇,会伤身体”。再追问,引出了重力势能和物体质量的关系。在学生对知识有了定向印象之后,再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同理,在设计课堂练习和单元测试时,要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倾向,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力所能及地顾及到学困生的需要,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避免失败的苦恼体验(强化理论)。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很在意自己的分数,即使是学困生,失意的考分可能会考掉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得意的考分会使他们感到物理不是那么难学,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自尊自强的品格,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完善。

四、学法指导“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什么是指导?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是否矛盾?有效指导特征又是什么?下面围绕这三个问题来谈。

新课程强调:指导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不充当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角,不占学生的位子,指导的性质是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指导的行为定位是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学生需要释疑的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拨,起释疑、引路的作用。教师指导与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并不矛盾。事实上,基于学困生知识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低的心理特点,他们自主学习恰恰要强化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有效指导也必然有利于促进学困生的自主学习。按照三维的说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样需要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需要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实施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明方向、巧点拨、善诱导、严要求、会调控。学法指导涵盖的内容很多,其中就有:(1)记忆法指导,对于一些比较难记的物理公式、定理、定律,教师应引导学困生寻找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包括联想记忆、谐音记忆、对比记忆,顺口溜记忆等识记方法),以提高记忆的目标性、计划性和调节性,例如学习“功率”的概念时,与前面所学的“速度”概念加以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间的联系。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困生的概括思维能力。(2)实验探究的指导,在很多实验教学中,一些实验设计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设计,一些学生实验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究变为了低效的“放养”,种种现象都表明:新课程改革需要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但绝不能以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给新课程改革造成消极的影响,仍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导,当然,有效指导也绝不是老师直接去告诉结果。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设计中,究竟使用玻璃板还是平面镜来成像,学困生很难取舍。出现这种情况后,学困生往往成了观众或者干脆坐在一边自个玩乐。处理这种问题的办法,可以让学生自主尝试,老师把学困生和优生配对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在一起尝试使用平面镜和玻璃板反馈的不同信息,来确定实验材料的选择。也可以是师生合作,师生一起来寻找平面镜以及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以师生间的共同对话为载体,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说出使用玻璃板才能确定像的位置。(3)解题策略的指导,提高学困生的解题能力,是提升初中物理学困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例如,要求学生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勾勒出题目的关键信息以突出主要因素,区分无关因素,让解题的思路顺着主要因素去思考;在解答文字类计算题时要求学生在物理量的旁边标注物理量的符号,在解答电路类计算题时要求学生在电学元件的旁边标注物理量的符号及数值,学生对这些符号有了定向印象后,便能产生对知识的回忆;引导学生作受力图,画等效电路图,可以使题目简明清晰、直观形象,使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更加明确,起到变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4)复习指导,学困生的知识点往往是罗列式的、水平的、堆积的,而不是有机架结构的、按层次排列的。因此,在完成一章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主线进行知识的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得到知识结构如何形成这一思维过程的体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和创造必要条件。

五、交流互动“彻底化” 使知识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深刻

赞科夫指出:对待学困生,应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利用一切机会,引导他们参与其他同学及老师的交流互动,在交流互动中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论是实验设计的合理性,还是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正确性,都可能会出现偏差,这就要求学生与学生、老师和学生间彻底的交流互动。在交流中,知识与知识,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必然能够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在这个环节上,老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安排,老师既要让学困生展示学习成果,又要让优秀生分享学习成果。这样做可以使正确答案为全班所借鉴,使错误的答案为全班引以为戒,起到举一反三的范例作用。二是倾听,倾听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多数学生很大程度上由于自卑等心理原因,不敢说,不愿意说,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太高。因此在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教师要显示出对学生的关注和欣赏,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关注自己、欣赏自己。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不要打断他们的语言,即使是错误的答案。有时候,学困生开始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了,却被中途打断,只能听教师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学生开始了一个错误的答案,马上被教师打断,叫优秀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很明显,这两种后果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要么没有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答案是如此的错误,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这样,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三是反馈,教师的反馈有助于对学习的矫正和强化,也可能会妨碍学习的进行。如果学生所展示的学习成果没有得到反馈,学生可能无法知道自己的成果是否正确。如果学生错误的成果得到批评的回应,可能可能会妨碍学习的进行。因此,即使是一个错误的答案,老师也不能使用批评的语言或做出难看的脸色,重要的是对于错误答案作出富于真诚的鼓励的答复,在尽可能非评价性的氛围中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可能一无是处,更不可能如此不堪一击,在必要的时候和恰当的时机,教师需要“追问”和“补充”,尽力澄清物理事实,提升和拓展物理知识。使错误得以纠正,使知识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深刻。遗憾的是有些教师经常使用诸如“好极了”、“说的不错”等几乎“无效”的“补充”或所谓的“赏识”,这样会得不偿失。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主渠道,在人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育和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这种通过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教学意识,仍是今天每位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都知道,每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实施有效教学尤显重要。

下载有效教学,教师永恒的追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教学,教师永恒的追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学习研讨 追求有效教学

    加强学习研讨 追求有效教学 龙岩市普教室 罗养贤 2011.10 引言: ▲课改的逻辑脉络: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

    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小学课堂细节教学研究 ———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内容摘要】要想让课堂教学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首先有效性课堂教学提问,能促进学生思维,备课时,预先设计有效性课堂......

    聚焦课堂 追求有效教学

    “聚焦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教研活动 2014.10.23 听课人员:各班主任,副班主任深入班级。 2014.10.24 听课人员:课任教师,班主任深入班级。注: 1、听课教师,自到一楼综合实践室取......

    超越与发展:教师的永恒追求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实际,都需要教师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发展自己。进入世纪之交之后,我国以加入WTO为标志,各项改革进程明显加快,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教书”,怎样“育人......

    永恒的事业 永远的追求

    永恒的事业永远的追求张顺良 在平顶山石龙区,有这样一道岭,它就是青草岭,还有这样一条河,它就是石龙河。大庄矿,这个已经有着40余年建矿史的矿井就座落在青草岭下,石龙河畔。一代......

    追求有效教学构建魅力课堂

    追求有效教学构建魅力课堂 ——关于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关......

    追求简约课堂 致力有效教学

    追求简约课堂致力有效教学 [摘要]通过对复习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针对现状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以期构建以生为本的简约课堂,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扎扎实实追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扎扎实实追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六套中心小学徐云云 身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现在的语文学习的时间在减少,却没改变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量,甚至要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