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超越与发展:教师的永恒追求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实际,都需要教师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发展自己。
进入世纪之交之后,我国以加入WTO为标志,各项改革进程明显加快,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教书”,怎样“育人”,这古老的问题又一次摆到了刚刚跨入新世纪的教师面前。自觉主动地做好如下工作,或许对回答上述问题有所启迪。
一、转变观念:教师发展的前提
观念是行
动的先导,转变观念是教师发展的前提。
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正逐步被“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取代。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以“多样性、变动性”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不再需要教师的机械传送,而需要教师创造,需要教师决策。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某种学习环境,搞好教学设计,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实现由“匠师”到“人师”的根本转变。
传统的“容器观”必将被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取代。学生应该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把。教育者的责任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点燃每一个火把,使其熊熊燃烧起来。
学生的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经验基础上的,教师应该为学生在架设由已知到未知的“桥梁”过程中提供帮助,而不应该是“架桥者”。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有效的教学是学生自觉主动、不断探究、师生(生生)合作学习的结果。
教师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拓者,不应该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教师单纯用“教科书教”,只能教死的知识,得到结论成为崇高追求,难见过程与方法的选择。用“教科书教”,是将教科书当作学生学习的例子,只是教学资源的一种,通过挖掘其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改造,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学会选择,学会判断,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自己的信心,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二、端正态度:教师发展的开端
面对新形势,所有教师都在事业的棋盘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寻求主攻方向。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才说明教师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
①向自己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②向学生学习。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性资源之一,学生的经验、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施教的不可多得的有效资源。要注意及时倾听学生呼声,了解学生需求,征求学生意见,改进工作方式。③向他人学习。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都通过其著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是我们学习的首选内容。即便是同校的同事,也各有长处,不断取长补短也是提高自己的一条捷径。学习关键靠自己,多读、多听、多看是其主要途径。学习需要时间,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每天抽出一定时间用于学习。走出应付泥潭,主动创新是努力工作的显著标志。教师的工作特点是创造,是积累,单纯应付,必定越陷越深,整天忙忙碌碌而不见工作成效。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主动创新。
三、改进方法:教师发展的关键
没有枯燥无味的知识,只有枯燥无味的教学。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质优高效的途径就是改进教学方法,这也是教师发展的关键环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找到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经常分析、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过程,从中发现优点与不足,以提炼出有效教学策略,沉淀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当然,没有永恒不变的方法,每节课都是新的,以不变应万变,必定是教不得法。另外,善于向他人学习,先学百家,分析共性,融进个性,就会自成一家,进而创造出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属于自己的方法。
四、确立目标:教师发展的动力之源
没有目标,就不会有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已经湖滨清楚地告诉我们,确立好不同时期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工作,才能使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水平,才能促进自己的不断发展。
目标要有阶段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其目标要有所不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应以熟悉教学工作的基本流程、基本方法为主,明确几年达到熟练程度,几年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几年自成一体,在一定范围内居于领先水平。有一定工作基础和工作经验的教师,应以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主攻方向,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结合不断发展的时代形势,确立阶段目标,几年创特色,几年大发展。对于有较成熟经验的教师,应从探求教育本质,总结教育规律的高度去要求自己。在广泛涉猎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努力将自己的教学优势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理论,逐步实现由“经师”、“匠师”向“人师”、“大师”的过渡。
确立好自己的目标后,要用“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不懈追求。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不可能不遇到挫折,如果遇到一点困难就停止不前,应付影响根本目标的实现。任期发展,形成习惯,养成依赖思想,就有可能影
响自己终生。认准目标,不懈追求,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才能高效率工作,才能高质量生活。
五、提高修养:教师发展的根本保证
日本有名谚语:“一个人是否能够勤勉地人事本职工作,是一个人格修养问题。”自觉提高师德修养,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发展自己。
师德修养的起码要求有三方面: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学生,一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哺育学生成长;二是与学生平等、民主,不以师者自居,要以朋友处之。对得起自己,一是倾心尽力干好工作,不后悔;二是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机遇,施展自己的抱负。对得起社会,一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栋梁之材,尽到自己的责任;二是不要让人们觉得只拿薪水不干活。
有人说过,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为社会不断进步提供保障。具体到教师,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栋梁”。从这一点出发,经过自己的努力,是不难找到人生坐标的。
当然,教师发展也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比如,学校要努力创造和谐气氛,关心教师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等等。
为师之道,最重要的“道”是“人道”。它包含三个意思:把学生当人看,把自己当人看,把别人当人看。以人为本,挖掘主体资源,形成团结奋进的气氛,将自己融在集体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一个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第二篇:《追求与超越》读后感
《追求与超越》读后感
六年级李文杰
捧读着还飘着油墨香的《追求与超越》一书,眼前仿佛出现了科学家朱棣文在科学的崎岖山路上执着而艰难地攀登的身影,仿佛聆听到了这位伟大而平凡的科学家对无数莘莘学子做出谆谆教诲。的确,这本书的编辑、出刊是学校做的一件大好事,它将引领无数立志成才的学子去了解、走近、学习朱棣文,也将帮助我们教师教育自己的学生更好发扬朱棣文精神,扎实提高各项素质,尽快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掩卷而思,朱棣文对人类科学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朱棣文精神更是博大精深。结合当今现实审视我女儿的实际,我觉得学朱棣文首先要在“爱”和“新”二字上下功夫,做文章。
朱棣文所以会成为一代科学巨匠,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首要的一点是在他的血液里流淌着一个“爱”字,我们要自己的学生学朱棣文,就应该像朱棣文那样爱祖国、爱科学、爱学习,而把爱国放在三爱的首位。因为“爱国主义就是千进年来固定焉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一个人只有把祖国的荣誉、国家的强大看得高于一切,他才有可能去热爱学习,热爱科学,并为之而奋斗终身,也才有可能学有所成,也才有可能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登上科学的巅峰。一个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无动于衷的人,一个只眷念自己的物质享受的人,绝不可能有毅力去奋斗,有耐心去超越,在失败和困难面前他必定会裹足不前,也成绩和荣誉面前他一定会沾沾自喜,最后就不可能有大的成就。朱棣文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但作为祖籍太仓的中国人,他时刻关心着中国的建设,家乡的发展,他说“我是美国人,也是中国人,我深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正因为他把爱家乡、爱祖国作为一种义务,一种光荣,有了这种纯洁而
美好的感情,才使他事业有成,卓越辉煌。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把培养学生美好的爱国情结放在首位,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把党和国家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蓝图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里,为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去掌握真实本领。
研读书中的每一篇材料,分析朱棣文的每一篇谈话,我们就会发现,指引朱棣文成功的关键是一个“新”字,即一种可贵的创新精神,在学校学习,他重视质疑与反思,尝试与探索,他酷爱想象与发现,从事科学研究,他更注重实践与创新,追求与超越,正是这种永不满足,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引领他成为一代科学大师,熔铸成一种熠熠闪光的朱棣文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复兴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石,也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而这种精神正是中国学校教育所忽略的,也正是我们家长平时教育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平时我们关注自己学生最多的是考得了多少分数,不自觉的要他们做听话的乖孩子,习惯于要他们严格按照书本上的答案去背,严禁他们越出雷池一步,这自觉不自觉的扼杀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我们学习和发扬朱棣文精神,就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萌芽,引导他们的幼稚的尝试与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点燃他们灵感的火花,不断去发现、追求、超越,去追求真理,创造文明,为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贡献一点力量。
第三篇:浮士德读后感——追求与超越
追求与超越
————我看《浮士德》精神
机电102戴美富
《浮士德》歌德的作品老实说很难读懂,让一个男生静下心来细读是蛮困难的。或者我根本不会接触,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阴雨天,我试着走进浮士德的世界。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描写探究他的新生。第二阶段是他的爱情追求。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第三阶段是他的政治生活,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第四阶段是他对美的追求。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浮士德对自己努力创建的海边王国感到满意。当他已是百岁老人时候,“忧愁”之灵吹瞎他的眼睛。死灵为他挖掘坟墓。他以为是劳动的声音,高兴地说出自己的理想。最后,他被天使接到天堂。
浮士德是一个理想的探索者,追求者。他从中世纪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了低级的官能享乐和迷离的情欲,否定了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妥协道路,从而追求更高的理想——以自由劳动开拓幸福的乐园。
大体下来,其背后的深意或者我并不是很明白。但我深深地被浮士德的精神所吸引了。我认为第一是他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梅非斯特一开始就相信像浮士德这样好高骛远,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满足其心肠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终必将导致堕落,被他引入魔路。浮士德自己也说: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榻上偷安,那我的一切都已算完了!
接下去又说:
假如我对某一瞬间说,请停留一下,你真美丽!
那你尽可以将我枷锁,我甘愿将自己销毁!
他敢于和魔鬼打赌,就是因为他知道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必然又唤起新的欲望;一种要求达到之后,必然又产生新的要求。
浮士德在遭遇了爱情悲剧后,良心备受谴责,但不久就又恢复了活力,感到生命的脉博在新鲜活泼的鼓动,大地“开始用欢乐将我包围”,鼓励我,唤起我坚强的决心,不断向最高的存在奋起直追。
人心须学会从悲伤中自拔。
而在生命将至的时刻,“忧愁”女神溜了进来,对他吹了一口忧愁之气,使他双目失明。这时的浮士德已是百岁老人,他一生积极进取,坚强不屈,几乎从不伤心悔恨,面对忧愁,心中
依然充满战胜忧愁的信心。他说我知道忧愁“她有极大能量,她能使人失去一切积极的进取心,失去一切意志,使人虽生犹死。”但他却不肯低头。
不祥的幽灵!你们把人们 播弄了千百次,连平淡的岁月也搅成一片混乱,重重苦恼,处处纠缠。
忧愁啊,你的潜力纵然强大,我却不会承认它。
最后,他说出了“停一停吧,你真美丽!”然后倒地而死。追求停止了,心灵满足了,生命也随之停止。可见,生命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永不停息追求之中。
“浮士德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走出书斋是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还是用浮士德的自白来作为结尾吧,这些已经告诉了你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追求什么,实现什么。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似乎难以想象,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的失败,浮士德都坚持了下去。他的追求,他的执着,他的勇敢„„让人振奋。
浮士德要完成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事情啊。这种超越自我,这种不断追去,这种浮士德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粗粗看一遍《浮士德》就写读后感实在惭愧。想必不了解歌德,不了解浮士德的人时读不懂的。
追求自己的梦想,超越自己的极限。相信用双手能打造幸福!浮士德精神,我懂了吧?
第四篇:永恒的追求与信念
永恒的追求与信念
里沟小学李鸽 当了12年的学生,如今已登上讲台;当了12年教师,身为人师,在这收获 的金秋时节,又赋予我对这个神圣职业产生更多的感慨。
“师者,人之模范”。这句两千年前的古训,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学 高为师,德正为范”,为人之师,当率先垂范;栽培桃李,须辛勤耕耘。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就非常想当一名教师,每天下午把我要好的小伙伴领 到家里,我当老师,他们当学生。多骄傲,多自豪!初三报考时,我毫不犹豫选 择了郑州师范,尽管录取分数相当高,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因为我要实现我的愿 望,实现我儿时的梦想。如今,12个春秋过去了,时间在变,年龄在变,但我 做教师的信念永远不会改变。因为我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职业。
都说教师苦,都说教师累,都说教师穷,也许的确如此。但我们为什么不能 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它呢?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 时撒种,随时开花。”“每个人都需要爱”这是我的老师当年教给我的一句话,而 多年以后,在细细地品味中,我发现这句话还有另一半,那就是:爱会使不值变 值得。我试图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我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个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 测的未来。
当看到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时,当看到家长对你的工作大力支持时,你 还会觉得累吗?逢年过节,当你收到学生及家长温馨的祝福短信时,当你走在路 上,听到已经毕业的学生叫你一声“老师”时,你还会觉得苦吗?每个教师节到 来的时候,当学生的贺卡飘至我的案头,当看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恩师育我 情”,当读到”感谢您,李老师,我已学会堂堂正正做人,正如你那工整的板书那样”的时候,我顿时觉得是教师这个职业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 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因此,我不再贫穷,我收获了 信任,收获了幸福,收获了感动,收获了浓浓的师生情,这些难道用金钱能买的 到吗?.不要抱怨,抱怨会让你充满怨恨;不要忧伤,忧伤会让你失去激情。乐观、快乐、幸福、自信应该是我们当代教师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从黑暗中寻找光明,从痛苦中寻找快乐,让鲜花包围你,让爱心缠着你,好好爱教师这个职业,爱学生,爱家人,爱自己。
第五篇:有效教学,教师永恒的追求
有效教学,教师永恒的追求
在当今的教学生态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内功的比拼和效益的竞争,那种拼时间、拼消耗的死揪蛮干型的原始的粗放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唯有高擎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的旗帜,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主要指老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有效的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要有效果,讲求教学的质量(收益大一些);二要有效率,讲求教学的速度(投入小一点);三要有效益,这效益是着眼于“师生共同成长”,正如有人这样说:“师生都得到发展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
二、当前课堂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十二个年头的今天,有效教学似乎成为一个时尚的共同的话题,主要是由于课堂教学曾一度忽视了实效,一味片面地去进行改革,出现了“高耗、多泡、低效”的现象。于是,“有效”的呼声、话语多了,逐渐变为一个热点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
不难发现,我们的常态课教学中经常见到十个方面的低效、无效的教学行为:目标不准、内容不明、思路不清、教法粗糙、过程随意、激情不够、准备不充分、教态不亲切、互动不到位、训练不落实等。
课堂是富有活力、师生共同建构的生命课堂。“活力”是指教师上课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具有一种生命的热情。有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教师必须要有“精、气、神”的修养。教师的“精、气、神”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在对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该伴随着教学内容流露出他喜怒哀乐的情绪,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应该以自己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励学生的内驱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鼓舞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自信心,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追求、对学习的向往。
三、有效教学的理念
(1)教学占的时间不在过长,而在单位时间内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否都能尽力体现出实实在在;(2)教学的内容不在过深,而在教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和定位是否精准。(3)学生的作业量不在过多,而在这些作业是否经过筛选组合,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4)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在过重,而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保持及保持的程度。
归结为两句话:只有教师重负荷,学生才能轻负担;只有教师付出真功,才能呈现有效教学的理想境界。
四、有效教学的策略
策略一:认真备课,用教材教
所谓“用教材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应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新课标语)。
1、要深入文本。备课的基础是对教材的解读,教师要潜心研究文本,分析教材,做教材的知音。
要达到以下三个境界(类似佛教悟禅的三重境界):
一是进入文本山是山,水是水,其基本要求是谙熟教材内容。要抛开那些教参资料,潜心研读教材文本,形成自已对教材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二是跳出文本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其基本要求是探寻文本的相互联系。包括从教材中跳出来,从整单元、全册、整年段的宽广背景中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努力有新的发现。这是一个修炼的阶段,一种提升的过程;
三是回到文本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其基本特征是达到“原来如此”的悟境。有了自身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刚开始接触的教材,就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及更具高度的把握。
2、要以生为本。要根据具体学情去确定教学目标。(1)每个教学目标可分解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目标;
第二层次是中等学生必须达到、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的; 第三层次是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
(2)目标定位要抓住“制定”与“达成”的契合点。
目标的制定要适应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使目标处于“最近发展区”。目标的达成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处于最佳兴奋点。提出适宜、适度、适当的目标,体现的是教师的课程理念,表现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所谓契合点,即目标的制定与最终的达成相符合。未达标的教学是无效教学,部分达标的教学是低效教学,完全达标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抓住契合点,就是要求学习目标与教学环节、教学要素相匹配、相吻合。知识目标强调理解,能力目标强调运用,情感目标强调感悟,创新目标强调变通。一句话,目标规范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合,目标制约着教学方法的使用与调整,目标引领着教学评价的矫正与激励。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反映教学理念的诉求。练习、反馈、矫正、激励是保证教学达成的的基本措施,思考、探究、感悟、互动是落实教学达成的基本方法。目标定位与达成需两手抓,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有效备课的契合点。
3、要规范流程。国外大凡知名企业都有企业流程管理效率标准;当然,在流程意识主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可能因程式化而相对僵化,不利于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同时,不同学科的流程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大可千篇一律。策略二: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1、用好新教材中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新教材特别注意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了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情境图。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图的作用,一是可用放大的教学挂图,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静态的情境动态化、具体化。二是要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看懂图意,获取和选择信息,以利于新知识的引入或发现问题。
2、教师应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比如(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2)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3)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4)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3、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习情感,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主要是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补充背景知识,丰富情感体验。有人说知识可以检测,方法能够提炼,似乎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体现。其实,情境的创设在唤醒情感共鸣、引起情感共振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备课时不要忽视了“情境”如何与“情感”交汇,“情境”如何与“情感”共鸣。
创设情境应该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吸引力和感召力。情境交融才会有感人至深的体会;情境交汇,才能有过目不忘的理解。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感情,学生才会有主动,愉快的学习。抓住交汇点,就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到了实处。策略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问题设计抓住“知识”与“思考”的切入点
有效教学的关键是以设计教学活动为核心,解决教学问题为重点。有效教学要求抛开无谓问题,排除干扰问题,讲授理解问题,引导感悟问题,完善组织问题,设计探究问题,抓住核心问题,解决主要问题。把问题的解决融合于课堂活动与学习思考之中。
解决教学问题,首先要保证问题的信度,即教学问题应具有课堂情境的真实性和面向全体的适应性;其次要保证问题的效度,即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和合作学习的可能性,教学问题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背离教育宗旨;再次要保证问题的难度,即教学问题具有启迪思维的趣味性,创新思维的挑战性;最后,要保证教学问题的梯度,即教学问题具有因材施教的启发性,由表及里的层次性。问题因思考而有价值,问题因生成而有意义。
2、学法指导抓住“事例”与“方法”的结合点。
有效学习的关键是主体意识的唤醒,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自主”是学习的关键,方法是学习的的依托。掌握方法的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有效率的学习,没有方法的学习则是盲目的、无意识低效或负效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途径,一靠教师引领、示范;二靠自己体会、感悟;三靠同学启发、帮助。
学法指导的重点要通过具体事例的引领、示范来体现,让学生模仿、比较,从而体会感悟方法的妙处。在事例研讨中,完成自主思考、讨论、交流的要求,从而实现对学习方法的理解与感悟。要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训练检测手段,评价学习效果,最终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
3、氛围营造抓住“活动”与“互动”的激活点。
有效教学关注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因为好课一定是思维活跃,发言勇跃,氛围热烈,关系融洽的课。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实现互动的课才会让人兴奋,才会充满激情。
活动要靠教师设计、实施与学生参与、互动来完成。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用恰当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用合适的事例引领师生互动。活动与互动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不要总是拘泥于课堂40分钟,真正打动学生心灵的活动,会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持续探究,不懈追索,活动会延续到课下、课后、课余时间。
由活动到互动,不仅是活动的主体发生变化,关键是活动形态发生变化。营造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情绪,要靠两手抓,一手抓活动,一手抓互动。有效的课堂活动都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习题之间的互动。因为,只有实现互动,才能唤醒意识,才能激活思维,营造出理想的课堂氛围。
4、课堂讨论抓住“适宜”与“生成”的兴奋点。
课堂讨论如何设计出有份量、有意义、有价值,适宜于学生讨论的话题来却是件困难的事。如何把讨论引向深处,让同学们在思想碰撞中吸纳别人的知识;在观点交锋中,完善自己的主张;在质疑争辨中,生成新的观点,这才是组织讨论的价值所在。讨论重在话题适宜,让同学们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讨论贵在话题适度,让学生感到有兴趣;讨论贵在话题适切,让学生感到兴奋;讨论贵在话题适当,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通过讨论“我”深化了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掌握了某种学习技巧,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抓住课堂讨论的兴奋点,关键是让学生既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谦虚地复述别人的主张。讨论难在观点“生成”,即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引领、启发、思考、感悟而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讨论,在质疑争辨中,明辨是非,纠正偏差,生成观点,形成学生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教材或教师的看法,才是最让人高兴的事。
5、课堂小结抓住“主题”与“规律”的提炼点
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重视课堂小结。小结可以归纳知识,便于记忆;小结可以提炼方法,深化理解;小结可以总结规律,掌握要点;小结可以建构体系,感悟学习。
课堂小结要求以形象生动的语言,简明扼要的结论,递进透析的分析,建构体系的框架来感悟学习。课堂小结的关键是“突出课程主题”,“把握知识规律”;课堂小节的重点是建构知识网络,形成学习能力;课堂小结的作用是评价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课堂小结的意义是促进自主学习,感悟自主学习。
课堂小结能使学习更加简单、规范、有效。课堂小结能体现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对课程主题的深化。它能把复杂的学习过程优化提炼,形成简明扼要的结论,解决学习中思路杂、头绪乱、认知薄、理解浅的难题。课堂小结能把孤立的学习步骤汇聚成最终的小结与思考,从理解记忆到检测反馈,从测评效果到矫正激励,实现对知识的融合贯通,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策略四: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
1、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应重视,而且和学生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
2、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3、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当然,能不能合理处理还需教师临场应变的能力,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策略五:抓住作业的布置、批改与讲评
有人认为,教学质量的比拼有60%在课堂,有40%在作业的布置、批改与讲评。作业布置、批改与讲评中的问题,是造成教学低效的最直接原因。
为提高作业布置、批改与讲评的效益,提出如下主要建议:
1.作业题不能照搬教辅资料,不能重量轻质,一定要加以精选,提高针对性;
2.作业批改提倡全批全改,及时反馈(教师要做到作业批改“不过夜”,当天作业当天批完,作文允许一周内批完)。对那些课务重(如担任两个班主科教学)的教师,提倡着眼效益,多元批改的方式。如采用师生共批、轮流面批,自批互批(针对一些比较简单的练习),随堂批改(简单的作业可通过小组比赛等方法,当堂完成批改)等。
3.倡导做好错题建库的工作。学困生一般都要有一本错题集,把作业中易错的试题订正在一本特殊的作业本上。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二次练习,这应当是非常见效的一招。
4.作业讲评要遵循遗忘的规律,适时讲评。讲评时不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要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具体可分三点:
第一是不讲类(简单的题); 第二是略讲类(难度中等的题);
第三是详评类(对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错误率较高的题,要展示教师的思考与分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记)。
教学质量的竞争十分激烈,有效教学的话题十分沉重,有效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要靠广大教师的倾情付出。广大教师们的工作十分辛苦,精神压力也不小,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苦并快乐着”的人生体验;只有深谙苦与乐的辩证法,才能打开通向职业幸福的按钮!
让我们与有效教学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