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 课 程 在初中 物 理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微课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俞庆珍
(义乌市第三中学,浙江义乌322000)
摘要:对比这两种教学方式。可以发现,传统课堂传授 知识快,集中,知识连贯性好。但对于个体的学生,接受能力 有差异,势必会出现部分学生无法理解3堂'-课的知识。而微 课程在传统课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在 课余时间.对于自己不清楚的知识点.打开相应微视频再学习一遍即可。
关键词:微课程 高中物理教学 一
教学研究
、引子
开学初。信息技术老师曾和我提起微课程.认为将来的教 学中会有很大的作用。这让我想起半年前参加的一次小学的 教研活动,就是针对微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开展情况。记得当 时的课堂氛围很好,我心想,什么时候高中课堂也能这么活 跃,不再死气沉沉。于是,找来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我从微课 程是什么、微课程和传统课堂的区别、微课程的特点、物理 学科特点、微课程对物理教学的辅助这几个方面说说自己的
看法。
二、何为微课程
“ 微课程 ”(Microlecture)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
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 “ 知识脉 冲”(Knowledge Burst)。
“ 微课程 ” 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 动学习为目的的教学。从教学上来说,就是将重点、难点、考 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给教师,整合成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五个配套资源,共同组成微课。五个部 分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任意组合。这一概念引入国内之后.国 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这一概念进行改造与完善。率先提出微 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他对微课程在教与 学两个方面的革新提出建设性观点。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 学校的李玉平老师带领其他教师成立微学时代工作室。开发 系列微课 程,以数字故事的形式讲述教学中一个又一个非 常有意义的变化,受欢迎的程度完全超出他们的想象。
“ 微” 关键就是短而精.内容小而作用大
三、微课程和传统课堂的区别 传统课堂,一节课为40分钟或者45分钟。目前学校教育实 施的班级集体教学的组织方式与基本单位。学校的主要工作 和教学活动是以上课作为主体,上课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 核心。在经典教学论的学术专著中。对“ 课” 的定义是: “ 课时有 时间限制、有组织的教学过程的单位,其作用在于达到完整、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学目的。” 微课程是把教学中某个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 生。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点,可以是某个重点、难点。一道题目 或者一个实验。学生借助电脑、手机、ipad等设备下载后。可以 随时拿出来学习。对比这两种教学方式,可以发现.传统课堂传授知识快。集中,知识连贯性好。但对于个体的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异,势
一
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它还有以下特点。1.解决物理问题必须用到数学工具。很多物理规律,必须 借助公式表达出来,才能用以解决实际问题。2.概念性强。物理课要教给我们很多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这些知识概念性强.有的还很抽象。3.特定的物理学的“ 语言”。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种物理 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为了将物理规律简单、明了、准确地表 达出来.常常需要借助很多特定的表达方式。4.习题类型多、变化大。中学物理课涉及的习题各种各 样。依据不同的物理条件和物理过程,千差万别.变化多端,难 度也是比较大的。根据物理这门课的特殊性.我们要在课堂上都解决是比 较困难的,一节课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几个问题。一节课如 何高效完成,怎样应用好微课这么好的方法,是值得我们思 考的。
五、微课程对物理教学的辅助 在物理教学的很多环节中,微课程可以起到辅助作用。1.课前预习。课本中有很多知识,凭高中生的能力完全可 以自学,或者只需要老师稍
微点拨就可以明白。学生在预习的 时候老师加以指导,将这一过程录制下来,配上醒目的提醒 语,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成五分钟左右的微课程,传到校园 网.供学生点击或下载观看。通过这类微课的学习,学生逐渐 学会如何预习,自学一堂课。当掌握预习方法,习惯自学时,可 以大大减少课堂教学时间。2.课堂当中。比如演示实验。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必 须做给学生看。但有些实验因为场地、环境、器材等因素的影 响,现场演示可能会效果不明显或者不成功。比如 “ 影响研究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 这个实验,平行金属板上的电 荷很容易跑走。必须在干燥的环境中完成。要在课堂上做成 功,成功率是比较低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实验室中完 成整个实验。录制下来做成微课程。将视频用于课堂中播放,效果显著。3.课堂之后。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中总有不能接受的知 识点,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反复详细地讲解。这时可以将重点 概念、难点的讲解录制下来或用PPT做成微课程。视频里面呈 现出来的是完整的对某个知识点的诠释。课后学生自行下载 观看,课堂上无法理解的,就可以及时得到补充。4.专题复习。针对高三学生,专题训练很重要。可以把一 个专题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做成卡片.用PPT工具把 这些导图做成微课。这种微课结构性强.有系统性。适合章节 复习,专题复习。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制作的图搜集起来做成 册,学生在使用的时候效果会更好。
六、实例的应用 物理必修一的第二章第3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 间关系 ”。这一节内容要用到 “ 微积分 ” 的方法,公式法推导涉及大 学内容,所以课本用图像的方式来阐述。若把一个细化过程在 黑板上完成,费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好。匀变速直线运动为 什么可以由足够多的匀速直线运动合成?这是学生对这个问 题的认识中最关键之处。因此,我做了一个微课程,学生课后 可以自己观看消化。步骤
如下: 第一步:做好教学设计。本微课程知识来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下转第28页)
139
必会出现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当堂课的知识。而微课程在传统 课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在课余时间,对 于自己不清楚的知识点,打开相应微视频再学习一遍即可。
四、物理学科特点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以实验为基础。物理现象的各种规 律,几乎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起
语重心长地说: “ 学了这么多关于鲁迅的东西,对于鲁迅的深 沉冷峻这一学术界的普遍评价是应该了解的。” 当时,出于对 无知的羞愧,我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所以,尽管已经过去很长 时间,当接受研讨课任务的时候,这句话成为我这篇教学设计
的灵感来源。本次我参与研讨课第一个感受就是:创新的灵 感.来自于平时点滴的积累。
(三)关于经典课文的创新 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以独特的魅力、感人 的表现力和深刻的思想性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这种艺术性正 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然而,因为考试形式和内容 的原因,经典往往被一个个 “ 经典 ” 的知识点所取代。用两三个 课时学完一篇课文,学生掌握更多的是能够应付考试的内容,对于这篇课文真正的艺术价值却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我认 为,这样的教学,即使考取再高的分数,也是与素质教育的要 求相悖的。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白话小说的奠基人,是彰显新文化运动实绩的代表作家;是现代文学史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一个人物。既然学生学了很多鲁迅的文章,就应 该对鲁迅的文章风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评价。基于这样一 种思考,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深刻理解鲁迅的深沉和冷 峻,目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鲁迅的文章风格有一个
清晰明确的认识。
起来很困难。我对我的几个解决方案都没有十足的把握.但 是还是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巾。结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学生只是给出了一个 “ 冷峻的语青 ” 这样一个
相似的生成 其实,问题的根本所在就是这个预设是错误的。冷峻就应该 指的是冷峻的语言,是鲁迅用冷峻的语言批判和讽刺。我认 为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一个失误。如果我当时能够清醒地 认识到这个预设是错误的,而不是有难度,从而做出调整.
对于那个答出正确答案的同学就会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 励,而不是一带而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不是在老师 的明确下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探求而得的,对鲁迅的冷峻 的理解也应该更加深刻。“ 精心的预设会带来精彩的生成” . 这句话值得我们铭记。
(五)关于课外材料的处理
在授课过程中。运用课外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是一种常见的、有效的方法。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课外材料是为课文服务的。对于研读课外材料的方法和深度. 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定,而不能盲目地大加解读。否则 就会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或者从课外材料获得认识而不 是从课文中获得认识。我的设计中关于《自题小像》的处理,目 的是让在学生完成对鲁迅深沉的爱国情感的把握后.通过读 懂鲁迅自我评价的诗.加深学生对鲁迅爱国情感的理解.并引 出这一环节的小结。所以我通过幻灯片给 译文,然后让学生
《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已经存在于中学课本中几十年了。关于这篇课文的研究.可以说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深刻的程度. 其中很多见解已经被广泛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似乎已经很 难再有所创新和突破,能做的只是在具体授课时的精彩生动。但这次我以“ 深沉和冷峻” 作为切入点和授课目标。还是让所 有听课的老师和学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说明.对于文学 作品的再创造,对于教材的钻研是永无止境的。关键是要有创 新的意识和信心,有研读教材的钻劲。我认为,这也许是教师 专业发展和教育革新的根本途径和源泉。
(四)关于预设和生成齐读原诗,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深沉情感。如果再利用一些时间 研读这首诗,则是没必要的,是违背 “ 课外材料是从侧面服务
文本” 的原则的。
(六)关于取舍问题
像《藤野先生》这样的课文,值得讲和要讲的东西太多太
多。如果教师把所谓的知识点全部讲到,那么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和提高自主研读的能力。所以.我们 要观其大略,把握主旨,大胆地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只
课前的预设是授课成功的关键。当我们设置好某个环 节,并预料到在授课时学生解决有困难时.就会精心准备各 种解决方案。但是,如果你认为解决方案不一定有效时,则 千万不要因为对这个设计的喜爱而把希望寄托在学生的精 彩发挥上,而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预设是有问题的,或 是不恰当的。例如环节二 “ 鲁迅的冷峻是指什么而言 ” 这个 预设,在授课前我和另外两个老师都预想到这个问题解决(上接第139页)章第三节。重点讲清楚用图像求匀变速直线 运动位移。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如何用图像求解学生已经掌 握。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情况看,主要是“ 微元化、微积分 ” 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即把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无限分割. 当时间足够小,每一小段就可以近似成匀速直线运动。求出每 小段的位移,把每一小段的位移累积相加就求出了整个匀 变速直线运动的总位移。高一学生还不能用微积分公式推导,而利用图像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本视频将把一个匀变速 直线运动一步一步地细化成无数个匀速直线运动讲解得非常 详细。它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学生可以自己控制整个画 图,分割的细微过程,更有助于理解掌握。第二步:做教学课件.我用的是最普通的PPT
一
要我们精心设计和授课,让学生真正以语文、文学的规律解读 课文,那么那些没有讲到的问题,他们是能够自主解决的,我 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当前的语文教学正处在一个再认识的关键时期,现在 的情况是老师累,学生更累。怎样改变这种状况,是专家要 思考的问题,是一线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研讨
课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衷心地希望这样的研讨活动
越来越多。通过以上四个步骤,一个微课程已经完成。在自己的班级 试验了一遍,学生反应良好,纷纷表示可以多做一些类似的微 课视频。为了了解学生应用次微课的效果,相应准备了一份配 套练习题。从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比以往有明显改善。
七、结语
共用了八张幻灯片,重点讲清楚把匀变速运动分解成 匀速运动的整个过程 第三步:用录屏软件录下整个PPr的放映,生成视频。常用的录屏软件有Camtasia Studio。这个软件比较简单,般教师自学都可以学会。在录屏过程中,如果怕学生观看画 面还不能够理解,则可以适当地配以讲解。第四步:上传。把做好的微课程上传至自己学校的校园网,或者学生QQ 群,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下载观看
一一
从上面例子当中,可以看到微课的一些优势。把高中物理 所涉及的,可以利用微课资源的地方,合理地整合。将重点、难 点、实验、专题、典型题做成微课程。按照力学、电学、光学等模 块分类整理。一整套的物理微课程做好,就是很好的一门校本 课程。这需要学校整个物理团队中每个物理教师的努力。课堂不能被微课代替,但是我们可以用微课程补充实际 教学中的缺陷。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如今的大会上,几 乎每人一台ipad,用于开会时查看相关资料等。如果有一天,课堂上也实现了每人面前一台电脑,微课程的作用就更重
要了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胡铁生. “ 微课”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北京:电化教育研究,2011(1O).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第二篇: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王恩林(凤冈县第五中学)
摘要:初中物理知识概念性强,较抽象,有的实验在课堂上较难实现,而且费时较多,因此大多数老师都是直接讲述,缺少实验验证,学生理解起来较难,“微课”作为教育领域新的宠儿,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针对性强、教学资源最大化等特点,初中物理教学中,在课堂导入、物理实验、知识点突破等环节,恰当运用“微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弥补课堂上老师缺乏实验验证的不足,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讲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高效、资源共享、自主学习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⑴,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作为教育领域新的宠儿,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针对性强、教学资源最大化等特点。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笔者在课堂导入、物理实验、知识点突破等诸多教学环节,大胆尝试运用“微课”这一崭新形式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新课导入,“微课”有奇效
初中物理教学,新课导入常常采用“语言式导入”和“演示实验”导入。语言式导入,如介绍相关科学家或物理学史,讲述相关的小故事,讲解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等。演示实验导入,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借助物理实验适时导入新课。这两种方式用得多了,我们就会产生形式单一,缺少变化,“耗时低效”的感觉。而这些问题,正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加以解决。
教学《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节时,同样是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年前鄂洛多克小站的悬案⑵,但用不用微课教学效果完全不同。我先前使用的是讲述故事的导入方式,这个故事离奇,非常符合初中生猎奇的心理特点,能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由于案件的文字描述过长,又缺乏相关视频,效果大打折扣。后来,改用“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我从电影中节选了相关片段,配以声音旁白,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导入存在的问题,学生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随后,我又将这一微课资源推荐给同一备课组的物理老师,让大家共享。
又如《大气的压强》这节课的导入。先前,我总是采用演示实验导入法,现场演示效果也是比较好的。问题在于,实验准备耗时耗力,演示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而网络上现存的一些视频资源又过于陈旧,并且由于地域差别,使用上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果断采取微课教学,提前在实验室录制相关的演示实验视频,瓶子吸鸡蛋,纸托水杯,马德保半球实验等。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微课视频,效果直观生动,并且由于视频上是自己的老师,对于学生更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相较先前的演示实验导入,教学效果特别好。
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使用,可以更直观、准确、生动、高效的达到教学目的。“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而吸引学生的最好时机就在一堂课刚刚开始的时候。
二、实验课上――“微课”显身手
微课教学在物理实验课上的有效使用,可以很好地缓解传统物理实验课“课时少”与“任务多”,“大班额”与“小器材”的矛盾。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课课时有限内容丰富,实验教学必不可少,且其重要性愈来愈凸显出来。如果不是小班化教学,坐在后面的学生很难看清讲台前做演示实验的老师的一举一动。如果能把老师做实验的过程做成微课,关键步骤、关键点使用微课的放大功能,使学生更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过程,并且将教师解放出来,在学生中巡视,随时解决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积极高效的参与到实验操作中,从而使课堂更加充实有效。
如《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教学中,我试图将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力求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我采用传统教学形式,明确了实验的原理,接着利用微课教学视频,细致介绍实验仪器及连接方法,然后利用提前录制的另一个微课视频,分步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这个时候,我可以一直在学生身边,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最后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中讨论总结。
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回顾反思,如果这节微课由学生演示录制,教学效果会不会更好呢?我马上召集另一班的学生,指导他们在学校物理实验室完成了该内容的微课录制,稍后在课堂教学时使用,让学生深感震惊和兴奋,确实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证了我此前的猜想。当然,这些宝贵的“微课”资源,可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反复应用,也可以在同事间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三、知识点突破――“微课”见功夫
很多物理知识点是有前后联系的,有时因为前一个知识点掌握的不扎实导致后来的知识薄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这将不断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将一个个知识点,以微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那么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新知识的效率,而且可以为学习复习巩固提高便利。一段时间后,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感到模糊时,就可以自主独立地回过头来利用微课进行“再学习”。这样,既避免了题海战术,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对《故障电路分析》这个知识点的突破上,我一直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但是不论我怎样提升自己的讲授能力,效果始终不够理想,反复率很高。介入微课教学后,我在一个班仍然采用原来的方式教学。而另一个对照班我采用了新的微课教学,首先,我归纳出几种常见的故障问题,分配给班里的十个学习小组,由组内讨论后提交实验设计方案,经过检查完善后在实验室分组录制微课,然后在课堂上集中学习,课堂气氛比预期的活跃热烈,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投入度很高。最后对两个班的成绩进行检测,毫无意外的,平均分相差了5.73分。虽然前期投入较多,但是资源可以重复利用,有利于学生以后的独立复习。
微课教学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快乐学习,资源共享”的教育理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微课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不能解开所有的锁,更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的使命,他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更高效学习的平台。教师必须及时对微课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做好检查反馈,以便用好用活微课这件课堂辅助的利器。
参考资料
[1]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2011.[2]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思考 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第三篇: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谈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程的产生:
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
二、微课程的类型:
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
三、微课程的适用条件:
第一、适用于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第二、全民已经进入微时代:随着新技术发展,中国引来了移动互联网浪潮,2012年12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的规模为4.2亿,在地铁、车站、甚至饭桌上你有没有看到身边的男男女女拿着手机看信息,学英语,上微博,玩游戏。于是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学习出现了,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在此背景下,学习也进入微时代,简称微学习,即碎片化学习,一次学习一点,只学最主要的,随时随地借助移动设备(手机或ipad),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做到简单高效,随时随地。
四、微课程的特点:
第一、简单高效:化繁为简,只学核心,不学陪衬,没要繁琐的理论,只有简单的方法;只学最需要的,只学最有用的,让学习更高效,一次一小点,积少成多,四两拨千斤;
第二、随时随地:想什么时候学习,就什么时候学习,只有5分钟,若干个“微时间”组合成“1+1>2”的效应,机场候机、车站候车,酒店候餐,拿出手机即时学习,不受出差限制。
第三、生动有趣:视频中大量使用了图片,音乐,故事,等生动化素材,有效刺激学员右脑,让学习视觉化;课程中去除了简单的说教,借鉴了好莱坞大片中悬疑、意外、问题等刺激元素,让课程趣味十足,富有视觉黏性。
五、微课程的制作要求: 第一,“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第二,“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第三,“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利用五分钟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视频。
第四,“微课”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后辅导,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
第五,微课时间须严格控制在五分钟以内,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教学形式简单,一般没有学生。微型课属于“经济实用”型课,它对教学场地等要求不多,能够在有限的简短时间内,对众多人员的教学能力分别作出甄别与评估,为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能力评估等工作提供较为快捷实用的可靠依据。
第六,微课作者需清楚本节微课受众的年级段,采用适合该年级段的相关定理、定律、词汇讲解,讲解时不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词汇,在微课里不允许有文字上、语言上、图片上的知识性的错误或有误导性的描述,口语讲解,尽可能少地使用古板、枯燥的书面语,使讲解通俗易懂,微课的功能是对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同学进行课后的解惑辅导,而不是代替课堂教学。微课作者不能以课堂上讲解新知识一样来制作微课,没有听过课的同学来听微课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对微课程的认识还处在初始阶段,很多操作性的问题还在迷惘当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借鉴才能使微课程能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微课程有哪些优势对学生能起到什么作用?
1.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
微课程是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活动,所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更重要的是将已经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将人为孤立起来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群落。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设计的活动一般和现实相关,不只是让学生提取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也丰富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教学的教育性是客观存在的,在微课程中,教师总是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微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
微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究。事实上,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在上述的两个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k,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它对学生日后的探究性学习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根据实际的需要寻找或构建支架支持其学习。3.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关于移动学习市场,在powerplus与多普达合作的移动学习调查中,共收到有效问卷307份,受访者中表达对此类手机商务课程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人数共260人,占样本总数的84.693。[8]著名国际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博士指出,移动学习的发展将使学生在远程学习上更加自由,下一代的远程学习将是移动学习。移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学习者才是移动学习的主体,对移动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件是E-learning系统中课程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可以在线浏览服务器上的网络课件,从而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微课程以知识点为核心,课程资源中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形式。4.微课程的采用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很多公司培训专工及员工感到特别困惑,在E-learning平台中,同一部门所有员工的学习课程可能是一样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同一部门员工所从事工种的侧重点可能会各不相同。产品定制,即因人而异来设计学习路线变得非常重要了,可是从事培训的企业需要派专门的企业顾问中做深入的调查采访,才有可能定制出一批符合学员需求的产品,可是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又非常高,而微课程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了。5.微课程可以因材施教,形成自主学习的资源库
研究表明,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很多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例上下班坐地铁看报纸,跟同事聊天、生活问题寻求百度和 Google帮助等等,都能对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类似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E-Learning平台也可以来实现。将现有的课程拆分成视频碎片,形成一个具有大量视频信息的数据库,学员需要学习相应知识,可以像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搜索引擎一样输入关键词,就会出现一系列索引文件,学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个知识点可以是理论解析、实战案例、flash演示、情景模拟等各种素材,可以满足员工的自我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师的讲解只是学员知识中的一个工具,形成以学员为主导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阅读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研究问题本身,还要查找确定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此类型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案例为中心的学习中的一个环节。
6、微课程可以为学生起到怎么的作用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高等教育纪事报》介绍说,这些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
微学习:微学习(microlearning)区别于微课程,微学习处理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以及短期的学习活动。一般来说微学习指的是微观背景下的学习,比如教育和培训。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微学习可以被理解为一个隐喻,指的是微观方面的各种学习模式,概念以及过程。微内容 :微内容(microcontent)主要和学习内容方面相关。微内容一词1998年最初被尼尔森等人使用时,指向的是一种用以描述宏内容的短小扼要的摘要形式的东西,比如Email的主题句、网页的标题介绍、元数据描述词等这一类的文本。随着Web2.0的先驱者们对网络内容构成趋向的深入理解,微内容一词被赋予了新的认识和语义特征。微内容可能来自一封邮件、一则网络新闻、一个即时短信、一篇刚更新的博文、一句twitter里的碎语、一段土豆网上对一本新书的评论、一个Wikipedia中新增的词条、7Flickr上的图片、一段Youtube上的视频、甚至只是一个Facebook中好友留下的电话号码„„“提分微课程“是由清大世纪教育研究院专家团队集合国内百名重点学校一线教师重磅推出的”短时高效“的精品课程,该课程采用”题型精讲——方法传授——考点归纳“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以重点常考题型为出发点,精讲解题方法及过程,并进行重点考点归纳,是一套真正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短(学习时间短)、平(价格便宜)、快(学习见效快)"高清视频系列课程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献县乐寿镇中学
胡建才 摘要 :多媒体教学要讲直观、形象,尤其是碰到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更应如此,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之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兴趣也起来了,但要取得更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信息量大、教学效果好、传统的课堂教学
现在的初中物理课程,在课程体系、教材结构,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都正处在新一轮的改革中。这种改革的主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注重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注重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与物理教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不仅是一种教学艺术,而且还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让计算机变成真正的教学工具,充分发挥新的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我在近几年的物理教学中,不断尝试着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大家交流,以求更大的进步。
一:信息技术的特点
1、信息量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要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45分钟的时间往往非常紧张,物理课程中有些实验是老师在课堂上枯燥的讲,学生被动地听,收效很差,作业在课堂上基本上没有时间处理。这些问题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之后,通过视频和
PPT等技术往往能轻而易举的得到解决。这样,一方面节约了宝贵的上课时间,提高了效率,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恰当地引入网络技术,这种优势将更加明显。2. 辅助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果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的结论、实验原理,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
我在一所乡镇中学任教,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有一些实验(如电磁感应)的效果不是太明显,可观察性受限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辅助教师把演示实验的过程及现象更准确、更清晰、更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如:在演示“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实验”时,就可以把实物投影的镜头对准试管中的物质和温度计,并把它投影到大屏幕上,以便学生观察、比较并读数、记录。这样做,既使学生真切地看到了实验的步骤,又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加清晰可见,就比单独做一个演示实验或单独用一个固体熔化实验的课件进行演示效果要好得多。
另外还有一些教材规定不允许做的实验(如托里拆利实验)、不方便做的实验(如用水柱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不能做的实验(如原子弹爆炸),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进行的演示实验,都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模拟出来,这样就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感性认识的目的。另外,在进行分组实验之前,让学生在“仿真物理实验室”
(物理实验软件)里熟悉实验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操作和步骤,待学生熟练掌握实验之后,再带学生进行真正的物理实验,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实验的信心,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同时还可以减少实验仪器的损坏。
3、教学效果好
多媒体教学要讲直观、形象,尤其是碰到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更应如此。在信息课中,提供给学生是良好的图形界面、互动式的学习环境,同时,声、光、色并存,使得学生在学习的途中,心理上比较放松,易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能较长时间保持在兴奋状态,另外,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给学生造成深刻的、积极的印象,学习效果良好。
4、利于探究式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往往重于学生的主体,学生在教师固定的思维模式下,被动地学习,他们的思维得不到张扬,标称优秀思维品质的开放性、发散性,创新性得不到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在信息技术介入之后,尤其是比较好的多媒体课件或直接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交互性,合作性,学生个体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性,学习过程中的较大的自由度都真正使得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的“后台”走到“前台”,真正地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打破了传统模式中很多人为的条条框框,这既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又给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的要求
教师必须掌握相当的多媒体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FrontPage等,只有这样,才能合适地选择教学软件制作相应的课件,才能真实地反映一些具体的物理过程(尤其是实验)。其次,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众所周知,在网络课中,所出现的知识将非常地多,非常地广,要解决在教学中随时出现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懂得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懂得相关的、尤其是跨学科的知识。再次,对教材的把握程度也要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要知道的是,信息技术虽然有很多的好处,但毕竟也有它的不足,换一句话说,网络技术并不是所有类型的物理课都适用,教师为了求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必须首先要认真地审视、分析教材,知道那些内容适合引入,那些内容不适合引入,这一点只有经过认真的考虑,才能做出决定。最后,在课件的制作中,对教师的排版、审美、色调的搭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等。
2、要注意趣味性
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之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兴趣也起来了,但要取得更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做课件是就必须要进一步注意到现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的特点,把课件做成动画、游戏的形式,这方面我做过一些尝试,从学生课堂上各方面的反映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五篇: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把枯燥、抽象、呆板的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可以对物理实验进行必要补充,以及在多媒体使用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做到合理使用,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 物理教学 兴趣 实验
多媒体工具现在已经在我国很多学校普及,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方法是无法满足现代教育需要的。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后,已经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产生巨大影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媒体是指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它具有传递、记录、存储和处理加工信息的功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得到了“美”的感受。多媒体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把平时老师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容易掌握和理解的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能把一些现实不具备实验条件的物理实验进行模拟演示。我任教几年来一直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工作,现在将我切身体会浅谈如下:
一、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深奥抽象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因此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尤其是初中女生,她们喜欢形象思维,对物理
课常常是望而生畏。所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物理教学的关键。美国著名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初中阶段,学生对物理学科感到既陌生又好奇,激发他们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些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就可以使枯燥、抽象、呆板的物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利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观看到事实情景再现,例如:《浮力》这一章,采用多媒体就可模拟古代罗马军队战争时死海抛战俘的情景。当战俘不但没有下沉,反而一个个都平安的仰躺海面上,全被波涛送回岸边。一下把学生的心集中起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急切想知道其中奥秘,可以很好的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兴趣。在《运动的描述》一节时,教师让学生观看这样一段录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一把把它抓了过来”画外音:“飞行员抓到的是什么呢? 原来是一颗德国子弹”。让学生思考“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可以引起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非常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对答案的渴望可以让学生认真学习这一课内容,对提高教学效果作用明显。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实验教学,增强实验效果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现如今中考考察的重要内容。物理实验由学生
动手做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然而由于受时间和学校实验器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甚至有些实验不能够演示。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等作用。一些不能搬进实验室进行操作的物理现象,如闪电、日月食、海市蜃楼、内燃机、潜水艇、核裂变、核聚变、超声波等,都可以用模拟的方法直观而形象的在计算机上演示出来。如物理课中磁感线的教学,热现象中的液化和汽化现象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增强可见度,来提高教学效果。在介绍电流的形成时,可制作多媒体动画软件,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使抽象的理论得以鲜明的感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初中物理教学多媒体使用要因课制宜
多媒体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发挥多媒体工具作为辅助工具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物理实验是物理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物理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所以物理实验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做的物理实验,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应该用多媒体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多媒体课件毕竟只是 “虚拟”技术为了弥补“现实”条件的不足,“虚拟”与“现实”是互补的。比如在光学《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学生亲身体验就会比观看模拟演示实验效果好,对于像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实验,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无摩擦条件都可以在多媒体动画演示
实现,可以让学生通过动画直观形象的获得第一手感知材料。另外在使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时,教师还要打消一部分学生认为多媒体演示实验是根据目的教师编造出来的顾虑和疑问,对学生做出必要的说明和解释。
总之,多媒体教学的立足点是“辅助”,而不是替代,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要根据实际课程考虑多媒体课件本身的教学价值,如果传统的教学方式本身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则没有必要化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课件。盲目运用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变相成为“满堂灌”,加重了学生负担,教学效果也会不理想。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它都不可能完全代替全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但是,只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实验课件,可以做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让初中物理教学变的更灵活、更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并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将不仅是促进教学手段的变革,同时还必将促进关于教材的观念与形式、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进而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建宏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7).[2].张俊三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5.[3] 吴峥 中学物理新教材的研究 [M],北京 化学教育研究工作室百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