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教学中的多元整合教育
音乐教学中的多元整合教育
泸州合江
陶小琴
【摘要】:整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
[关键词]音乐
整合相关学科
教育
一、引言
21世纪不仅是信息的时代,也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型学科、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将会应运而生。科学、知识进入既高度分析又高度综合,且以综合为主流的趋势,音乐更是一门知识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如何在教学中把音乐与相关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二、加强音乐的审美导向
我们必须保持清新的头脑,明确学校担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战略重任。因此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坚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原则,达到育人的目的,而流行音乐重在娱乐,表现树人的思想内涵较少,不利于青少年正常发育的东西较多,因此不应该纳入课堂作教材。
怎样才能使学校音乐审美教育能占绝对的支配地位而不被流行音乐的巨大冲击波所淹没呢?我认为,别无它法,只有教育、引导。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硬性禁止的方法。只有因势利导、兼顾现代审美意向,注重审美导向教育,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
学校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要把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地位,但也不能排斥外来的健康的音乐,要使学生既欣赏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之美,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如《太阳出来喜洋洋》、《妈妈格桑拉》、《北京的金山上》的欣赏与教学活动,既可以欣赏到不同的语言文化,又能感受到民族音乐中的各种表现形式,还可以发挥学生大胆的想象,体会歌曲的意境。
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格调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领略各种不同的美:华彩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雄壮的美、隐秀的美、古典音乐的美、现代音乐的美,通过多听、多练、对比,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审美要有修养,既要有文化修养,更要具有音乐知识,音乐知识越丰富,修养就越高,认识美的视野就更广阔,识别美的能力就越强,就不会被那些庸俗、低劣的东西所迷惑。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音乐知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三、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
童心就像一 张白纸,有待于我们去描绘,童心又像羽翼未丰的小鸟,有待我们去哺育。因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形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对自已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的信心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行的一面。
记得在一次音乐课上开展了“小歌星擂台赛”,班上有一名胆子特别小的女同学,平时很少说话,要上台唱歌就更别说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特意安排她和一名歌唱得比较好的同学一起边唱边跳。当他们一曲下来,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我看见胆小的她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他们的歌声这么美,那么我们请她单独再来一曲,好吗?”面对同学们期盼的眼神,她涨红了脸,但同时我们也惊喜地听到了从她嘴里发出的甜美歌声。有了信心作基础,学生们学习的劲头更大了。
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间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能使音乐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身心潜能;还能通过爱国主义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加速德育内化过程,这就是寓德于乐《草原之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优秀作品,借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让学生尽情畅想草原之夜独特的自然美和莫斯科郊外别具异域风光的境遇美,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能运用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这就是寓智于乐。探索音乐与健美相融,把音乐、舞蹈与形体相融,这就是寓体于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是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
五、提高音乐的育人功能
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土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的育人功能日趋成熟,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长江之歌》等,能使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唱叙事歌曲《军民大生产》、《读书郎》、《歌唱二小放牛郎》、《劳动最光荣》等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又如通过欣赏《不上你的当》教会了孩子学会倾听,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最好的未来》、《奉献》等歌曲给孩子灌溉一种向上、向善的精神。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科学的认识和借助艺术的认识”,使音乐教学活动延伸到语言领域、社会领域、健康领域、科学领域,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思维、想象、情感体验、审美感观等。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音乐教育贯穿于一日生活活动。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器乐演奏中,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这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它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许多教育领导机构和一些中小学校将音乐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又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音乐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相信随着人类认识方向的转移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音乐教育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探索征程中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多元整合教育,做到以美育身心,以雅促言行,以优求进!
第二篇:多元教育读后感参考
多元教育读后感导读: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闻名心理学家霍华德芳拥履捎?983年提出的,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体系中,他将智能分为八类;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交往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这种多元智能理论,在之前接触过,但没有系统地进行学习,所以在印象中只有浅浅的痕迹。在经过听了陶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发现它是在对人的智能作了一种全面、立体的分析基础上所建立的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它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没有差生,要害在于教师、学校怎样看待学生。
众所周知,积极的情绪能使人思路开阔,思维灵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也会大大提升,就象运动员一样,在比赛前都要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而如何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状态来进行学习呢?首先,教师应该熟悉到学生的情绪状态对学习的效果是影响很大的。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适度、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人都有七情六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智力变化周期,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出现一些情绪波动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应及时地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白出现情绪波动很正常。情绪不能压抑,当喜则喜,当悲则悲,但表达一定要适度。为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情绪的合理表达方式,如心情烦躁、郁闷时,可以踢踢球、找朋友谈谈心、听听音乐、分散一下自己的注重力等等,让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情绪表达水平,使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最后,教师应注重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鼓励学生稳定自己的情绪,除了可以介绍别人的成功经验外,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现身说法,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时刻以稳定良好的情绪面对学生,用自己的积极健康的情绪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方式是独特的,每一个人具有自身不同于他人的智能强项,因此,开发学生智力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可以使教学过程变的丰富多彩,我们教师应当思考的是用更多的方法,吸引更多的学生的爱好,使学生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爱好,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在穿越学生这片玉米地时,用最短的时间,抓住最多学生的心灵,采摘到最多的玉米,在时间、精力、成果三方面中取得最大效益,这就是调整教学方法,穿越玉米地的教育哲学给我的启示。
我们天天要面对很多的学生,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寻求发展每一个学生优势智能的好的教学方法,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弱势智能,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取得最终成功打好基础。
关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思考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尤其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近日,我局组织专班,就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作出了应对性的思考。
一、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状
(一)有法可依。从80年至今,我国教育立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六部教育法律,国务院制定了十六项教育行政法规。另外,青少年保护和预防犯罪也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倍姊妹法可依。这就充分说明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
(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从五普法到普法,青少年均为重点普法对象之一,我区初步形成了普法主管部门指导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实施、各有关部门关协、共青团、妇联、有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法制教育形式多样。全区在建立中小学法制副校长的前提下,组织了系列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法制教育展览、观看法制教育影视、参观爱国教育基地、组织法制知识讲座和法制知识大奖赛、强化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青少年犯罪现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并呈现出低龄化和犯罪手段成人化的倾向,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从主体因素上看,一是自我控制能力脆弱;二是头脑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偏激粗暴;三是贪图享受。从客观因素上看,一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二是学校教育的失当;三是社会文化氛围消极方面的误导;四是缺乏社会救济措施;五是法制教育相对滞后;六是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思考
针对我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状,结合教育实际,现提出如何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统一熟悉,加强领导
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统一熟悉,加强领导是要害。一是强化学习,抓熟悉到位。组织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和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有关指示,学习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使大家深刻熟悉到法制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实现依法治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实现依法治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要按照%26;四五%26;普法总体规划,真正做到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二是健全组织,抓责任到位。为了使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成立社会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全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校要建立以法制副校长为龙头,政教处、教导处为主体,班主任、政治教师为骨干的法制教育工作机构。区教育局要把青少年法制教育纳入学校目标治理,明确责任,落实到人,从而在全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组织网络。三是落实经费,抓法律援工作到位。目前,区法律援助中心的经费没有落实到位。导致许多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区政府应当解决法律援助机构必须经费,以保证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依法保障符合法律援的群体合法权益,安排专人专班定期到看管所、法庭、学校了青少年犯罪情况,并定期跟踪服务。同时注重劳教释放青少年的心理动态,及时有效地对他们采取帮教工作。
(二)规范治理、稳步推进
一是明确教学内容。针对青少年易发违法犯罪问题,编印适合我区中、小学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宣传讲稿,组织讲师团或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深入中小学校巡回宣讲,重点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全面开展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专题宣传活动。
二是明确工作目标。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要抓住、一个主渠道%26;,即以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法制教育的渠道。保证%26;四有%26;即教学有大纲、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障;做到%26;三性%26;即现实、多样性、渗透性。努力使法制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密切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师生内在的迫切要求和自觉行动。
三是强化治理。要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出台一整套关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治理的规章制度。如评教制度、座谈会制度、经验交流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
(三)科学施教,注重实效
一是坚持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结合。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其理性思维比较弱,所以要注重借助于形象思维的方法,通过举办文艺演出、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法律知识水平,强化法律观念。通过组织撰写读后感和编辑《法制小报》,定期召开法制主题班会,举行升国旗仪工和重大节日庆祝及重要法规颁布周年纪念活动,组织旁听司法公审大会等,以生动、直观、形象的活动形式,使青少年从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法律熏陶。
二是坚持学校教育与部门教育相结合。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必须坚持学校与社会同唱一台戏。学校在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职能作用同时,还要定期邀请政法干警到学校举行法制讲座,要主动争取执法机关的配合,对侵犯学生权益、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人和事进行及时查处;要大力向社会广泛宣传,争取人民群众教育的更大支持。
三是坚持按章治理与依法治校相结合。首先,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带头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典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其次,学校必须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违纪违法责任追究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再次,把依法治校作为学校常规治理的突破口,及时把学生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第四,由政府带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实现社会齐抓共管,净化校园环境。
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都寄希望于广大的青少年。为推进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全社会都应当行动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第三篇: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湖口县第四小学 冯 艺
【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在众多的人际关系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尤其小学音乐教学的生动性、趣味味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的、接纳的、无威胁的学习环境。【关键词】 音乐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正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则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标,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手段的审美教育,小学音乐教师亦应从培养学生亲自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出发,为创造学生美好心境,具备健康心理夯实基础。
学校心理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因此,音乐教学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添砖加瓦。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在众多的人际关系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尤其小学音乐教学的生动性、趣味味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的、接纳的、无威胁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修养、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以真诚的心态接受不同类型的学生,冷静地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乱学生情绪,而情绪稳定的教师能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同时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本身就是对学生无言的心理辅导。接纳、关心、专注、信任是尊重学生人格的重要表现。老师是学生学习中的辅导者,是思想的领路人,是活动中的好朋友。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良好、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从思想情感、行为上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形式活、兴趣浓、创新多,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求知。
二、通过创设审美情境,净化健康心理
美育原理指出审美教育能使人获得真知,能启迪智慧、发展思维,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按照音乐教学和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例如唱歌教学能促进学生表现情绪和情感能力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它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在演唱表现不同内容不同情感的作品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世界逐渐丰富和充实。《雪莲花》、《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等作品以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歌词、激越的情绪,抒发了学生对祖国的依恋和热爱之情;雄壮激昂的《歌唱祖国》、《抗敌歌》等作品则以凝练的歌词、鲜明的形象、昂扬的旋律、铿锵的节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而《飞来的花瓣》、《让我们荡起双浆》则以流畅的旋律、舒缓的节奏、柔美的音色、多变的力度,表现了学生对生活、对老师、对大自然及一切美好事物赞美之情;更有《采茶舞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歌曲给学生欢快活泼、朝气蓬勃、永远向上的精神面貌与民族风格提供了展示的空间。作品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洋溢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带来教益和鼓舞,更引发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通过各种歌曲的情绪体验,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并将这种情感体验扩展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营造了健康的心理世界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首先,学校提出“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口号,要求每位学生都能唱一首歌,各项活动人人参与,转变了过去少数人参与,多数人观看的局面。
其次,音乐课外活动开展歌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欣赏专题等,改变了过去的单调活动。
最后,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即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区里、市里举办的比赛,向社会展示学校音乐教育成果。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请进来,邀请音乐专家来校位同学们做讲座。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了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活泼乐观的性格,消除了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
课外的各种演出,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信心,增强胆量,使学生在演出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给其在心理上带来的愉悦和满足。例如,课外的合唱、合奏比赛有利于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因为每个参加合唱、合奏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训练并养成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度,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维护并保持合唱、合奏在旋律、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并使其懂得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形成统一意志和共同感情的集体。学生们都会自觉自愿地接受纪律的约束,从而有利于培养遵守纪律,协调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平时比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在此类音乐活动中,会逐渐学会与别人交往,也会时刻考虑到应以集体的面貌去想或做每一件事。在音乐教师注重围绕他们的协作精神时,学生无形中会形成先大家、后自我的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教师可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及时地引导,并帮助学生纠正其不良的心理问题。每一个人都具有惰性,小学生自然也不能摆脱依赖性。那些生活上自理能力差,饭来张口、依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现象,在小学生中已越来越普遍。在课外音乐活动中的独唱训练和独唱比赛,正可以帮助小学生消灭此类心理问题。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萌芽状态,需要人去扶持。
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小组合作表演,增强孩子信心。许多心理学家发现,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比不同龄之间的沟通更容易,他们之间的心灵界限更少设防。很多孩子在老师面前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可在他的交往圈里却是大胆、自信的一员。所以我利用这一点,把原有的班级授课模式改为小组合作模式。
如今的独生子女任性、逆反心理较重,时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拒绝服从教师和家长的正当要求。音乐教学中运用音乐的情感性和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不同的音乐课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在音乐欣赏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心理特点、情绪状况等选择适当的音乐作品,努力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欣赏教学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欣赏大量国内外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指导学生对乐曲内涵的理解,并随乐曲进入意境,对调节身心有益,把真、善、美的价值标准渗透进学生的整体素质中,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如气势磅礴的《黄河船夫曲》;优美抒情的《月光奏鸣曲》;充满喜气的《春节序曲》;充满乡情的《新疆好》;活泼欢快的《喜洋洋》;热情奔放的《拉德茨基进行曲》等。2.在歌唱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中音乐家的优秀品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介绍音乐家冼星海、刘天华时,讲述他们在逆境顽强拼搏的生活经历,从而教育学生珍惜幸福、克服困难的信心。3.在唱游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唱游活动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龟兔赛跑”、“小白兔乖乖”、“到同学家”、“小鹿跳跳”等音乐游戏或歌表演,启发学生学会调节情绪,懂得如何与同学合作、怎样对待困难和挫折。
音乐教学,就好比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撒一颗颗美好的种子,处处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与长处,开启孩子心灵的美好窗户,锻炼其健康心理。
第四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育意义的多元解读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育意义的多元解读
发布人:发布日期:2005-12-01浏览次数:394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育意义的多元解读
江桥中学金海兴
摘要
概念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由于我们常常把物理课程作为一元文本来理解,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表现在概念教学中就是教师偏重概念的传授,往往将概念直接呈现给学生,而对概念的由来、探究过程,以及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态度和精神较多的表现出漠视。本文介绍了将物理课程作为多元文本理解,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开展多学科会话,从而实现教育意义的多元解读的做法。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从介绍了初中物理教学中三种会话形态:概念、探究和方法之间的会话;概念、史学和哲学之间的会话;概念、技术和社会之间的会话。
新课程理念引领下伴随着课程研究的发展,学科教育的内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初中物理教学表现出从重视科学结果向重视科学过程的转变;从重视学科知识向转变为更多地重视科学过程中的方法、态度、精神。物理学科教育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其中包括: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体系和观念;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的价值标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等。
教育内涵随着理论研究的发展而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向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这种“范式转化”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有突出的表现。课程研究领域开始超越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具有理性主义性格的“课程开发范式”,走向“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教学研究领域则走出仅作为教育心理学之应用的狭隘视域,开始运用多学科的话语来解释教学的无尽意义。其实初中物理课程已经开始被作为多元“文本”来理解,成为承载多元价值观的“符号表征”,而物理教学则成为师生对课程“符号”所承载的价值观的多元解读。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是物理定律和理论的基础;更是多元价值观的承载体。概念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最重要的内容,可以通过对概念的“解读”获得多元“话语”,展开复杂的“会话”,在复杂“会话”中解读教育的意义。概念教学中把物理课程作为“多元文本”,开展多学科话语的会话。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可以在以下三种“会话”形态中解读教育意义。
一、概念、探究和方法之间的会话
在概念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加强对概念规律性的认识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从学科本位的观点出发,这就是物理教学的唯一目标。如果将物理课程作为多元文本,那么在概念教学中,必须十分注重概念、探究和方法三者之间的会话,使学生在获得概念的同时思维方法得到训练和发展。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都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它们都有特定的物理意义。在初中物理的概念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这样做:抛开意义的由来、探究的过程、抽象概括的方法,直接向学生呈现一个难以言明其由来的概念。概念是如何来的学生不知道、概念的物理意义学生不清楚、概念形成过程中思维经历学生没体会。一方面初中物理中诸如密度、压强、功率、速度等概念一般都是在对物理现象的探究中产生的,另一方面随着新的概念的形成还会引发对现象和规律的进一步的探究。这就是形成了概念和探究之间的会话。
概念产生离不开方法,既有探究时的科学方法,又有对现象的抽象概括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探究方法包括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等。在对现象(实验数据)进行抽象和概括时又体现了科学研究中逻辑的严密性和归纳②①的科学性。
在概念教学中开展概念、探究和方法三者之间的会话可以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物理意义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理解科学方法;在抽象概括过程中训练思维方法、感悟科学思想。
例如,在密度概念教学中,我们曾经对教学手段的应用、对突破难点的方式、对教学坡度的设计、对习题的选择等孜孜以求,其目的是一个: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如果在概念教学中多元解读教育意义,既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更要体现思想和方法。例如初中密度概念的教学。
出示各种实验材料,包括大小不等的铁块、铜块、石块、质地相同木块。
【教师】这里有不少物体,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
【学生】在活动中对物体的质量进行比较。
(有的从手感上判断物体的轻重来比较质量;有的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盘进行比较。)
【教师】为什么有的物体、质量大,有的质量小?
【学生】因为体积大/因为物质种类不同。
【教师】是不是体积大的物体质量一定就大?
【学生】不是。
【教师】请找出一个反例。
(这里要体现归纳法的运用以及在运用归纳法时体现出的科学方法。)
【学生】找出到一块木块和一块铁块,木块的体积大于铁块的体积。将它们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盘,发现木块的质量小于铁块的质量。
【教师】那么铁块的质量是否一定比木块大?
(同样由学生通过实验找出一个反例。)
【教师】物体质量的大小究竟由什么决定的?什么样的情况下,体积越大的物体质量也越大?
【学生】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
(此时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该问题,说明在探究的过程中已经唤醒了学生已有的“控制变量”的科学意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意识适时地引导和强化。)
【教师】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大小与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通过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归纳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
最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抽象和概括发现: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不同的。由此发现了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的特别含义,我们赋予它一个名称——“密度”。
二、概念、史学、哲学之间的会话
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物理概念的形成一般都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在概念教学中通过物理学和史学的会话,让学生能从物理学发展史的视角审视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领悟概念的内涵。
例如“磁性”、“磁体”概念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为中国人发明指南针并为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而引以为自豪,更要和学生一起来审视和反思指南针发明的史实以及之后产生的影响。当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人的媒介,传播到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后,立即对欧洲当时正在酝酿的社会变革予以极其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弗兰西斯培根早在1605年即指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但是在这三大发明的发源地中国,它却根本未曾发生过这样巨大的社会历史作用。同学们在为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时,更多的是深思。导致我国近代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什么?在今天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作为中学生是否应当具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惯性概念的教学中,几乎所有学生的先验概念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致的。物体运动是因为受力,物体不受力将停下来。所以在“惯性”概念教学时,我们先介绍希腊大哲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说,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都是受迫运动,受迫运动依赖于外力,外力一旦消失,受迫运动也就停止了。那么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教学中让学生发表意见并充分讨论,然后不失时机地介绍伽利略关于运动和力关系思考和实验。伽利略认为,单凭直觉推理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通过一个斜面③
实验伽利略得出小球从斜面上滚向一个光滑的水平面时的一个推论:“如果这样的平面是无限的,那么,在这个平面上的运动同样是无限的了,也就是说,永恒的了”。伽利略的这个推论成为牛顿惯性定律的重要基础。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科学条件的限制,提出了许多观点,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后来又被科学实验否定,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是敢于挑战所谓权威的众多人之一。这个关于“运动问题”的科学史故事,对学生深入理解惯性概念是有好处的,因为在回顾这个观念更替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念也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这比直接从概念公式出发去学习要生动有趣得多,而且印象也深刻得多。
物理概念的形成往往也离不开哲学的引领,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物理学家通过对问题的理性思考,以实验为基础形成新的物理学概念,而这理性思考更多的是哲学观点的体现。例如在“电流的磁场”这一概念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的大致流程:
【知识铺垫引发思考】磁体周围有磁场,磁体之间就是通过磁场发生作用的,同学们已经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也知道了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有的,那就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同名磁极也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异名磁极也相互吸引。这是否意味着电和磁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回顾历史哲学引领】在学生对问题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他深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认为各种自然力都来自同一根源,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寻找这两大自然力之间联系的思想,经常盘绕在他的头脑中,他始终认为电和磁之间一定存在某种联系。直到1820年,那是4月的一天晚上,奥斯特在讲课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想法,讲课快结束时,他说:让我把导线与磁针平行放置来试试看。当他接通电源时,他发现小磁针微微动了一下。这一现象使奥斯特又惊又喜,他紧紧抓住这一现象,连续进行了3个月的实验研究,终于在1820年7月21日发表了题为《关于磁针上的电流碰撞的实验》的论文。由此产生了电流磁场的概念。
【演示和分析】(略)
【教师评述】(奥斯特实验的划时代意义;从奥斯特实验看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联系。)
物理学概念还丰富和发展了哲学思想。机械功概念的产生是因为使用机械时发现,力和力移动的距离两个物理量,一个少用则另一个必然多用,这是辨证思想在物理学中的体现。热力学温标的概念的产生体现了人们对热本质认识的不断接近客观事实,其发展史反映了方法论的进步。能的转化概念则反映的是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应当是相互联系的哲学思想。
三、概念、技术、社会之间的会话
中学物理中许多概念与技术、社会紧密相联,这为概念教学中实施STS(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物理学概念与技术、社会的对话就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物理学与现实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体现科学为大众(Science for all)的这样一种观念。
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较多地强调系统性,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教学中无法实现STS教育。教育意义的多元解读更多的是教师作用的发挥。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的拓展,鼓励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去关心生产技术和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认识到科学和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另外通过概念教学,激起学生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生存发展等问题的思考,或者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审视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在“扩散”概念教学中,学生通过资料收集、交流讨论等形式例举出现实生活中固体废物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的实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扩散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引发初中学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同样,在“热传递”、“物态变化”等概念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问题。在“能”概念教学中,思考该不该发展核能,或如何发展核能的问题,甚至可以引发学生对朝鲜核问题的关注。在概念教学中常常涉及到物理学家的介绍,因为初中物理量的单位都是以西方人的名字命名。这就不时地可让人反思:中华文明的发展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却远远落后与西方。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不应该仅仅成为一个概念的告知或简单呈现,它处处体现着物理学和史学、哲学、社会等多方面开展的会话。教师应当积极地去发现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蕴涵的教育契机,将物理课程作为多元文本进行理解,从而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实现教育意义的多元解读。
⑤④
参考文献:
①钟启泉《世界课程与新课程理论文库》主编寄语 ②张华《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7期《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 ③弗兰西斯培根《伟大的复兴论学术的进展》 ④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⑤曹磊 谭树杰 《各国物理教学改革剖析》
第五篇:“国培计划”中多元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国培计划”中多元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 要】本文探讨了国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多元音乐课程的体系问题,其中包括对多元课程体系的理解,特别是根据地区差异、民主特点提出了构建多元音乐课程体系必须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国培计划;多元化;课程体系;音乐课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83-02
一、多元音乐课程体系理念
自2010年起,我国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实施了一项“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该计划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为宗旨,力求提高中小学教师和边缘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同年,为确保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该项目的质量水平,教育部在严格的筛选之下选取了全国18所教育机构(其中包括全国9所高校)为远程培训机构,为国培计划的长远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培计划”实施以来,得到了国家以及各省市地方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抓好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了项目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的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将知识完整而灵活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设计十分重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将书本的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从而出现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一味去记的现象。正是由于这样的现象出现,导致了当前中小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缺乏创造力,进而在日后的工作中创新能力不强。
以中小学音乐课程为例,如何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基本的音乐常识,并能把握四十五分钟的有限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地融入课堂氛围中,这就要从多方面来考虑课程的设计。一方面,步入中学后,大多数学生家长长期忽略音乐、体育这样的课程而一味地学习文化课,因而学生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如何摆正心态,如何在教授课程之时寓情于景,将较为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演唱结合。
总的来说,中小学音乐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针对现存的课程体系单一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提到了多元化课程体系。那么何为多元化课程体系?在多元化的考量当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互为主客体,也就是说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为主体,但同时学生在消化一堂课的内容时,学生则为主体。也就是说在设计一堂课的内容的时候,在制定整个课程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考量的不仅仅是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而是更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进一步衡量如何设计教学计划,而一门课程计划要做到多元化,除了教师和学生为主要因素之外,还包括其它诸多因素。
二、如何构建多元音乐课程体系
多元音乐课程体系当然会有不同的构建方式,根据作者的初步的实践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认为构建一个较好的课程体系,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专业性技能
根据2011年湖南省出台的“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相关文件明确指出:通过短期的对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为首要目标。一方面提升教师的音乐专业知识素养,这其中包括声乐、器乐、舞蹈等各门类专业实际技能;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综合整体素质。帮助解决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通过优秀教师的讲课、教案分析、教学活动等展开研讨,在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并融入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必将提升课程体系的质量。
(二)融入民族音乐特色元素
我国幅员辽阔,中东西部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的不同随之而来也导致了各地教育实际水平的不均衡。除了经济发展不一外,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并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势。因而在实施“国培计划”的过程中,国家非常重视对中西部农村等地区教师综合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是显示多元文化存在与保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必须考虑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群体(或人)的利益,促进个人之间、社区之间和民族之间在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对话,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各种文化和不同的人在教育中的平等[1]。正是由于各地民族、文化和经济的不同,在课程体系制定的过程中这多种因素都要考量在内。经济发达的地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掌握着绝对优势和经验,因而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有所侧重地将其经验分享给中西部地区。同时在国家统一的九年义务制教学体系下,针对各自地区文化民族背景的不同,是可以根据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材的编写。在保证全国统一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构建有针对性的多元化课程体系能更适用于各地不同的发展特点。以湖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存在大量苗、侗、瑶、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针对各少数民族不同的特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将其着重考虑,特别是对音乐老师,音乐课程相较于其它课程来说更具备生动性,因而在实际课程设计中将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加入课程设计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感知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也让课程更为生动形象。
(三)寓情于景
音乐课程的实际理论知识和音乐演唱活动如何结合,如何在几个课时内完整地完成新课改下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音乐教师长期以来的教学难点。一方面,音乐课程不能和其它课程一样完全以板书的形式进行理论的讲述,同样也不能一味让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因为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能力也是不可取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自身要摆正心态,始终耐心地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多媒体设备,使学生从视觉、听觉、感觉上多方面地感受音乐课程的魅力,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来。寓情于景,一堂课下来,师生的互动给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课程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四)激发创新思维
当全球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电子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的出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显得日益重要,提高全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摆在了更高层次的平台上,而教育作为能量之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问,学生不敢开口、不敢质疑,这似乎也成了中国学生的一大弊病。中国学生不敢想,也是缺乏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按常理来说,中学生处于思维最为活跃的青少年时期,潜能是最大的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反客为主,在接受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能用更为开阔的视角思考问题,弘扬“敢想、敢做、敢看”的三敢精神,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活力。音乐课程的开设本身就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同样,在进行音乐课程的设计时,教师依然要运用发散性的创新思维,突破传统一成不变的教师唱、学生合,学生跟着录音带唱的这种授课方式。而是让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参与进来,在自己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借鉴优秀教学方法
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全球的往来日益密切。除了在经济贸易上的往来外,体现在文化、教育的往来也日益密切。西方的教育与我们相比,学生更为轻松,同时在实际的综合素养方面较之于我们的中小学生更为全面。因而我们在与国外的学校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坚持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实际上有很多中小学与国外的一些学校有着长期的交流,可以说这些城市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与现今世界先进的一流水平接轨,而国家规定的九所高校和其它九所培训机构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就能将这种思维模式传授给“国培计划”当中的中小学教师,经过这样的发散性思维的拓展后,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教学思路都可能带来极大的提升,进一步开阔其原本的课程设计体系。在教学策略方面,实施能充分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和完全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制度。[2]
三、结语
“国培计划”是教师培训项目的大规模的开发计划,它最终势必会产生一大批优质培训资源,并且在培训的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上得到突破,从而起到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开展的重要作用[3]。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正是现今这个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自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国家教育部开展“国培计划”,也正是出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带动教育的发展的目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课程体系的多元化是极有必要的。面对现在更为多元化要求的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更为全面。在国培计划中,完善和拓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综合能力,灌输其教学过程中的多元化观念是至关重要。
只有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多方面的要求,才能更全面的把握学生的特点,更切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更快的完成教学的宏观目标。“国培计划”中多元音乐课程体系概念的形成,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意义,同时也将会给整个中小学音乐学科的发展带来实质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翼.贵州仡佬族地区多元一体化课程体系建构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6)13.[2]王碧弘.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下多元整合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2.34.[3]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06):25.作者简介:
蔡多奇(1963-),女,满族,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