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摘要: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情感教育的含义,说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指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音乐 教学 情感 策略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越来越凸现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应发挥出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情感和技能、品质有机协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积累和提升,使音乐真正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1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被人们称为音乐情感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在人们的情感生活中起着主?ё饔谩K?们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往往紧密交织在一起,这些情感交织而成的综合体就是情操。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就是要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和促进学生的情感和情操来深刻地理解和表现所学习和演唱的音乐作品的艺术意蕴。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教学就是技能、技巧教学,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使学生会唱歌、识谱、乐理等技能技巧的层面上,而忽视了对人的素质、良好的思想情感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的途径在设计好科学的教育策略。
2小学音乐教学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2.1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情由景生,复制、模拟和创设一定的环境或情境是情感的催化剂。情境是音乐课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依据音乐审美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鸣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如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时,当学生进入到优雅整洁明亮的教室,先放上一段晚霞映入湖面,鱼儿欢跳的背景音乐,通过渲染气氛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和教育氛围,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活动中。
2.2巧设问题,激发情感
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人品和感人的艺术美,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开展情感教学不可多得的教材。为此,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中逐步丰富和发展。如歌曲《摘草莓》是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它以流畅的旋律,轻快跳跃的节奏,真挚朴素的歌词塑造并歌颂了一位农家姑娘拥军敬老的高尚品格。在学生学会了歌曲的演唱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内涵,引出“小姑娘为什么舍不得吃那鲜美的草莓呢?”是因为她要把这些草莓送给军属老奶奶。这时,学生明白了“拥军敬老”这一事理。再如歌曲《小松树》的教学,明朗的音调和琅琅上口的歌词,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活泼向上,朝气蓬勃的情感,可适时设问:“小松树是怎样成长的?”进而明白新中国儿童茁壮成长是祖国“阳光”、“雨露”哺育的。
2.3诱发联想,熏陶情感
音乐,有着动人心魄的音响美,有的清脆,有的高亢,时而纤弱,时而浑厚,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将人的情感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欣赏课教学中,我们把有声的音乐变成学生无声的情感体验,这其中就需要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力,在聆听美妙的音乐之声的同时,陶冶内心的情操,熏陶美妙的情感。如《毕业歌》的欣赏,在这首歌中切分音、休止符及三连音的运用,使全曲慷慨激昂,似号角,像警钟,表现了当时的青年们走出课堂,积极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救亡中去的昂扬情绪。因为这种场景距小学生现实生活太远,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在教学中,可先简单扼要地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内容,同时展示一、二幅那个时期革命青年的图片,播放有关革命战争的录像,诱发学生的联想,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反复的听、想、再听,启发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共鸣,把歌曲反映的情感溶入自己的爱国之情。
2.4师生互动,交流情感
在音乐课中,教师的情感无疑是影响学生情感诸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师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以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来唤起学生们心灵中情感的共鸣。情感教育过程,如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整个情感教育过程才能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审美的过程,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示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各种审美心理要素进入十分活跃的运动状态。当学生在教师的审美,诱导教育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审美期待时,就会调动起自己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审美的心理要素。如,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有感情的范唱,有助力提高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也有助于提高歌唱学习的兴趣。在《欢腾的大西北》这一单元时,要求教授一首歌曲《领唱秧歌》,因为是一首陕北民歌,大多数学生都不是很了解陕北民歌的特点。在教授之前,教师根据民歌的演唱方法进行有感情的范唱,并配合一些打腰鼓的动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陕北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少学生就会在教师范唱的时候,跟着哼唱起来,在学唱的时候更容易投入到歌曲的情感之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主要渠道,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而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尽管不同,其主要教学思想是将情感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诸多环节,来感染教育学生,更突出地体现音乐的情感教育。
第二篇: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_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通用版
一、从学情出发,不断创新语文教育管理模式
从传统的教学理念来看,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主要是体现在课程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这样就无法在课堂上活跃学习气氛,使得教学活动变得呆板、毫无意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彰显。为此,就必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彻底创新,才能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探索环境,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显得更加生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艺术性魅力。同时,教师要想达到这种目标,这就必须要切实提升自身的情感感知力,通过自身积极的情感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学习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所以,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一定要注重学生情绪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力。
二、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
在当前语文教学情感教学中,我们要能够对小学生多多关注,尤其是要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从内心上真正的关爱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我国目前的小学生情况来看,现在很多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情感上是比较孤独的,他们内心其实是需要有很多的小朋友和伙伴。为此,教师就必须要切实注重在日常的生活中,根据每一位小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加以教导,同时,不断增加对小学生的心理关注,及时和小学生情感交流,才能够使得小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增强,了解小学生内心的世界,进一步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标。另外,我们还应该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犯错的小学生我们要尽量做到少批评、多鼓励,这样就能够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树立起自信心,使得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不断发展。而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针对语文教材中所出现的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阅读和体验,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互动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小组竞赛等形式,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通过感悟知识来进一步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进一步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动机。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以及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乐趣,开发小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只有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达到上述的目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几个小组成员去共同阅读和分析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同学之间可以分工去寻找资料,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等,只有这样,让小学生在查找课程中的资料,能够进一步了解语文篇章中的历史背景,这样就能够让小学生理解作者创造文章时的情感体验,这样就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情感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必须要能够从学生情绪角度出发,不断创新语文教育管理模式,切实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同时,还应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切实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才能共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稳步发展。
第三篇:作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作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姓 名:李刚
摘要:作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作文教育应从情感教育着眼、着手,让学生真正站在人的角度去率性表达,真切说话,言而由衷地砌词造句。如果学生有了一颗丰富敏感的心灵,有一个健康多彩的情感世界,那么他的内心语汇肯定是缤纷的。
关键词:作文
情感 教育 生活
一、开放师生关系,建立释放情感的平台
“闲暇出真情”。有研究显示,人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时候是真情释放的最佳条件。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主张建立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不是学生情感的“裁判长”,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善于构建一个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平台,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甚至学生的隐私性的情感,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激活学生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的情感无负担地、毫无保留地充分地释放出来。“我的悄悄话”、“老师,这次您真的错了”、“还我一个我”、“成长好累”在这些文章里学生情真意切,大胆地诉说心灵的感受。有了民主的、和谐的情感释放的平台,学生才敢打开心灵的闸门,才能“我手写我心”。
二、开放阅读,开放生活,丰富情感体验
应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外书中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情感美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笔者在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时抓住文中动情之处,向学生畅开自己的情感,即兴地动情地叙述母亲二、三事,道出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在讲到母亲为了照顾我,在冬天睡了一星期的水泥地而落下腰痛的病根时,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来;又从为人母的角度叙讲了对女儿的爱,学生的情感由此被感染、激活,纷纷讲起了自己的母亲,有同学讲着讲着就泣不成声了,于是我当即停止讲课,请学生当堂写作,就这样一篇篇真情之作显然纸上,平时需要二节课才能完成的作文一节课就完成了,平时才写四五百字的同学一下子写了洋洋三张,并对自己的作文爱不释手,他们这才感到原来自己也可以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只要情到深处,尝到了写作的淋漓之快。其实这样的题目学生在小学、初中都写过,但为什么都没有写好呢,其原因已显而易见。此外,教师还应把好的时文引进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到课外去汲取养分,丰富情感体验。确实,学生因为应试,不可能真正融入生活,以积累对生活的感悟。但可以“纸上谈兵”呀,让学生从书本中体验生活中还没有的滋味,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去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的真谛,体验亲情、友情,感受各种生命中的伟大与跳动,自强不息,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当然,在教学中不能采用说教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去感受生活,走进生活,积淀情感,拓宽写作。在大量“纸上谈兵”的体验积累基础上,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让他们充满情感地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校园,走进家庭,真切地感受一切,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让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误区,并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情趣。
三、开放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真切感受
多媒体、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的“第二生存空间”,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它是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式,信息量之大和知识面之宽是传统的印刷文明时代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开放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身临其境,情真意切地写作。如写对音乐的听觉感受,写作之前教师通过加工,对《明湖居听书》和《琵琶行》两文配置画面、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内心被音乐所激荡,并随着音乐的激昂舒缓,展开丰富想象。在此基础上,拓宽对音乐的感受,让学生选听自己最喜欢的一段音乐,(也可以是教师安排)学习上述两文的写法进行写作。“今日聆听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先前悠然的心情早已风吹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凄怨和有苦无处诉的抑郁、愤恨。这曲子初一上来声音便很沉闷,只觉入耳愁苦万分,犹如巫峡猿啼,衡阳雁鸣,凄透人心;又如黄叶纷飞,哀草寒风,满目的萧瑟。过了一二分钟,曲子的响度节节高起,忽又陡然一落,我的心试着配合着,颤抖着,哭泣着······”这是一位平时不擅长写作的男生的当堂之作。有了情感的体验、积累,何愁没有美文佳作?
四、开放主题,自主写作,真情表达
“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者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蓄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有了生活、阅读等多方面的积累,一旦心灵被某件事、某个物、某个人所触动,学生立刻就能纵横驰骋,无需模式,自主写作。自主写作的方式很多,自主命题,续写扩写,瞬间接词想象写作等等,这些方式既有师生的情感互动,更有学生的独创感受,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情勃然而至,写作时含情能达,会景生心,体物得神,有了情感便自有灵通之句,真正达到“不吐不快”的倾情写作的境界。如果教师逼作,学生憋写,学生主观上无意可达,无情可抒,没有写作的蓄情准备,终究不能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地。我们曾经经历了一个活泼天真的小学生因在周记中写了“在升国旗的时候我看见一只可爱的小鸟”而遭受在全校大会上的严肃处理,我们侈谈“理想”到了极致,连小学生的作文都是“祖国·理想·人生”,假崇高、伪圣化便应运而生。因此,教师必须坚决摒弃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主题压真情的强暴教学。
五、开放评价,多方交流,升华情感
“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学生的作文都是为了表达某个中心或某种思想感情,但这种表达不像数学那样答案是唯一的。由于性格不同、情趣爱好不同、能力有差异,情感的体验也必然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应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学生写什么样的作文都是正常的。言为心声,只要是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教师都应该鼓励。“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全的人格”。因此,作文评价应摒弃“一支红笔,一个分数(等级),几句评语”的传统评价。开放评价的方式多样,可以是学生大声读自己的作文;可以是以小组形式集体讨论、交流;可以编著自己的作文集;可以在班报、班刊上发表;可以借助计算机和美术,对文章的外观进行图片加工,积极的情感反馈能调动、促进学生一切可以调动的情感因素对写作投入更大的兴趣,对文章进行再加工。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作文自改能力。
六、开放自我,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
很难想象一个情感冷漠、枯涩的教师能带出情感丰盈的学生。早在60年代,许多学者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教师仅仅拥有知识和能力,也不足以成为好教师,“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是情感因素”,因而教师自身是否具备情感素养是重要的条件。有见地的教师其高明之处在于:他有强烈的情感教育意识,并善于把握机会,以自己情感的火焰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田和他们人生的历程。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手段(电教手段和多媒体技术),调动自己积极的情感,善于巧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进入情绪体验状态。一篇情真意切的下水作文,一段精心设计的导入语,一个能激发学生真切感情的设问,一段充满感情的学生范文的朗读,还有一段声情并茂的评语,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情绪渲染的作用,能使学生较快进入情感体验状态。
总之,我们在作文教育中,要时刻想到这是在培养人,是对人的教育。作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作文教育应从情感教育着眼、着手,让学生真正站在人的角度去率性表达,真切说话,言而由衷地砌词造句。如果学生有了一颗丰富敏感的心灵,有一个健康多彩的情感世界,那么他的内心语汇肯定是缤纷的。“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因此作文教育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丰富、点燃学生的情感火炬。有了丰富健康的情感世界,学生就能“观山则情满山,观水则情满水”,可谓“心术既形,兹华乃瞻”。
第四篇:小学音乐新课程中情感目标达成的策略研究
课改论文:小学音乐新课程中情感目标达成的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在于启迪、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情感层面上。音乐课无论是作为人文学科,还是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的目的都是培养人文精神。即通过实施人文关怀,丰富人的情感与美感体验,陶冶人的情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通过对小学音乐情感目标制定及达成的现状分析,提出具体的策略:即情境陶冶策略、体验参与策略、激励评价策略、榜样感染策略、实践升华策略,从而实现新课标理念所要求的情感目标。
关键词:音乐教育
情感目标 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和当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单靠发展和完善认知教育是难以解决的,必须把情感教育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音乐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更应关注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一、情感目标制定与实施的现状分析
音乐教学情感目标是指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情感境界,是音乐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所制定的既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最基本的标准与层面。它与传统教学中所提的“教学目的”一词有着根本的区别。然而,一般的音乐教师对此往往研究的不够深入,错把教学目的当作教学目标来对待,站在审视者的角度,以传授者的身份来制定希望学生达到的标准与境界。如“通过--------达到--------”,并且过高的估计一节课的功效与价值,甚至把“培养学生成为雷锋式的好少年”,“通过学习这首歌,让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等等过于宏观的“正确的废话”都写在上面,对课堂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反映。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是,在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脱离具体的内容和特定的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教学,有的甚至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严重违背了新课标理念。
二、情感目标制定的策略
(一)情感目标的确定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促进的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下,把情和理看作是相互对立的,情感教育一直处于附属地位,是服务于以知识、技能、智能为主要内容的认知教育。其实,无数科学家研究证明:情感与人的生命、人的发展是活生生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作为“育人”的音乐教育,更应是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统一的过程。另外,从生理基础上讲,人的情感绝不是成熟的,它是在教育的促进下发展、成熟的,因此,情感目标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作为情感艺术,更应充分挖掘音乐的情感性,把音乐情感目标作为本体目标,更不能把它摆在从属、服务地位,要不时地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他们在情感的勃发和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
(二)情感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并且可以达成 新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以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为依据,既要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又应立足学生未来生活的构建。情感目标作为音乐教学的核心目标,它的制定必须要明确、具体、并且可以达成。
首先,情感目标的表述要具体、确切,不要企图通过一节课就能达成“养成、树立、确立、习惯„„”等程度,要准确表述出情感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如:同是人音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祖国您好》的情感目标,甲教师是这么表述的:知道国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能够以崇敬的心情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能在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乙教师是这样表述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国旗和国歌,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之情。这种两种表述,前者非常清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设置了学生在45分钟的教学中能够达到的效果目标,也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作了铺垫。而后者的目标制定过于笼统、宏大是教师对教学结果的期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就达成的。
其次,情感目标的表述要注意科学性。即要经过学生的努力才可能达成的。(1)情感教育作为课题目标时,可由直接表示情感的行为和内容来充当。如人音版第四册第六单元的课题目标就是“愉快的劳动”,因此在制定这一课的情感目标,就可以这么描述:聆听歌曲《拾稻穗的小姑娘》和学唱《小渔篓》,感受音乐中所表现的欢快情绪,理解劳动的愉悦。(2)配合认知活动的情感目标,应由表示认知的行为和内容来充当,但要在谓语前面外加一个表示情感成分的修饰语,如:人音版第一册第六单元《动物说话》,制定情感目标时就可描述:对描写小动物的歌曲或乐曲感到有趣,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睦相处。(3)注意情感认识与情感行为的一致性。即表示情感行为的程度不能超越情感认识的深度。如:“初步知道不同的音乐所表现的不同的情绪及音乐形象,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而“初步知道”与“灵活应用”显然是不协调的。
三、情感目标达成之策略
情感目标达成的策略是指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情感教育的任务,依据情感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情感教育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一)情境陶冶策略
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语、陶冶、诱发学生情感。情境陶冶策略,就是指教师通过自觉地运用,创设组织富有教育教学意义的情境或活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感化与熏陶,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情感教育效果的策略。
这种情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创设的,与一般环境对学生的自发影响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中,能够诱发出学生相应的情感,即“触景生情”。而情感的感染性和弥散性,又会使情境产生出“场”的效应。特别是那些生动的场景,动人的景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十分适合小学生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活动与学习,在特定的情境和活动中陶冶自己的情感。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施情境陶冶策略的基础
“情通”方可“理达”,研究实践证明:一个活生生的人不仅有理智,更是有情感,只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自主地抒发情感,才能更好地启迪与激励学生。
例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变化学生的座位;游戏时,教师也充当学生,跟学生一起玩耍;学生表演节日时,教师坐到学生的座位上仔细聆听„„等等,通过各种细节的变化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2、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是实施情境陶冶策略的良方
情感来自于生活体验,在音乐教学中,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陶冶学生情操的良方。
例如:北京的一位教师在上《叫卖调》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叫卖调”的形成和街头小贩的叫卖生活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就把整个教室设计成集市的一角,用桌椅摆设的变化:中间两排的学生椅子背靠背,形成左右各一条较宽的过道。巧妙地创设生活中小商贩叫卖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桌椅创设的集市中、玩着、乐着、感受着,体验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自然地促进了情感目标的达成。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情境陶冶策略的重要手段
如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以及教师的每一个动作、表情、手势、眼神、姿势等;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如图画、文学等创设情境;借助实物演示和师生现场表演创设情境;借助学生认知冲突来创设教学情境;特别是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还可利用多媒制造多维的立休的声、光、音、像兼有的模拟场景等,这些都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的有效方法。
(二)体验参与策略
现代教育不仅关心人是否有知识,更关心人是否有体验,关心人体验到了什么,追求什么样的体验,以及如何感觉自己的体验。音乐新课标中也提出: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自己亲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情感才能得到深刻地激发。
1、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情感,以情激情
新一轮的小学音乐教材,都是通过许多专家地审定,删选组成的,每一个教学内容本身都隐含着不同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提炼、展示教材内在的情感内容,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教师可在音乐的伴奏下,用抑扬挫折地语言来讲述故事,再学生在反复地聆听歌曲、表现歌曲中来体验情感。
2、关注学生主体性体验,以情育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情感教学中,绝不能包办学生的想法与做法。另外,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想问题,处理问题都以“我”的角度来进行,不会从“你”或“他”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因此,在学生主体性体验时,教师可采用“角色表演法”与“换位思考法”等奖学生带入情境,使他们进入角色进行“设身处地”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角色情感和情境情感,又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极为有利。
其次,要重视和利用学生的个人经验。因为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情感形成的方式与手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就应注意唤起,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情感体验,来启发和诱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情感。
3、加强学生过程性体验,以情冶情
任何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的全程参与,通过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的全部展现与揭示,使学生之间感知和参与体验,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情感的教学,都习惯于在学完歌曲之后,让学生来总结并说说:“这首歌曲教会了你什么?”,就象习惯于歌曲学成之后再来处理歌曲一样,而没有重视学习歌曲的过程性体验。注重学生在从“不会”到“会”、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性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情感、体验情感从而陶冶情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自由地发展。
(三)激励评价策略
激励评价策略就是通过教师采取各种激励措施,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使他们以更饱满地热情来体验感受。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展现真实的情感世界
长期以来,在一些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非常奇特的关系:教师本应是学生的保护者,不料却成了学生的死对头;本应是音乐美丽的传递者,却成了审美能力的催残者;本应是情感态度的促进者竞成为学生情感成长的遏制者。新课程强烈呼唤着的是一种“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处于平等的的“首席位置”,师生才能在通向“美”的跑道上携手共进。例如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确定目标,设计方案,讨论总结,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给学生以启发与诱导,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感,这样才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拆除心理防线,由衷地展现自己的真实的内心世界,为情感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2、运用发展的眼光期待学生,让学生在自信中发展情感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中指出:“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激励评价学生。”而这激励性地评定对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可以让学生在愉悦中体验情感、在自信中发展情感。“在老师期待的眼神中让自己看到未来”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情感鞭策。
3、利用多元化的方式评价学生,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实现情感
“以人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尊重个体的差异,激发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个体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是多元化评价的总旨。在情感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家庭、社会等许多环境因素的不同,学生本身的情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重视这一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起自己情感目标,并得以实现。
(四)榜样感染策略
乌申斯基说:教育的力量只能来自人的个性的活源泉,只有个性起了作用,才能培养人的个性。人的思想品德是个性的核心,用榜样感染教育学生,就是发挥个性品德活源泉的作用,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要求的个性品德。运用榜样感染策略将会产生明示与暗示的综合作用。使受教育者将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高度统一起来,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健康情感的形成具体有特殊的作用。
实施榜样感染策略,除了以具体、生动和崇高的理想形象教育和感染学生之外,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可近可亲的榜样,这样更能有效地激励他们去追求,去效仿。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实施榜样感染策略的同时必须明确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处处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情感目标达成中只有自己深入其中,切身体验情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感。
(五)实践升华策略
实践升华策略就是教师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多种情感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不断丰富、不断升华的策略。
在情感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很少空洞地说教,他是借助上百种实实在在的活动,创造出一种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环境,使之形成一种具有巨大感化力的氛围,让学生活动中经过亲身实践来领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品质。
实施实践升华策略,首先要求教师组织的情感实践活动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历、体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一定要从理论或首先从意识上认识到日常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寻找好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情感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情感由低级到高级为断地升华。
如教师在上完《爱劳动》这一课时后,布置学生利用课业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如为同学、老师、为亲属做点事、为社区打扫卫生等属于情感的实物活动,它有助于个体形成新的认识和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利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就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社会调查、访问、论坛等的情感观念活动。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家乡的地方戏曲、歌谣等,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又增进了学生对家乡、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之情,有助于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
总之,情感目标作为音乐教育的第一核心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各种手段与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情感实践活动中,通过教师地正确引导及生生之间的影响,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感,从而完善人格的发展。
第五篇:小学音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长期以来,音乐艺术和情感的关系,以及情感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一直是音乐理论界和音乐教育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清楚地了解音乐艺术与情感的关系,否则将无法很好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一、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情感是包括音乐在内的任何艺术的组成部分,古语曰“诗言志,歌咏言”。这已明确指出了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我们认为,任何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艺术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和技巧更集中更强烈地反映生活。当然也通过特定的形式和更集中更强烈地表现人在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情感与形式在任何艺术中都是固有的、内在的、不可缺少的成份。从声乐作品来说,如果演唱者只有激情,而没有扎实的歌唱技能技巧,那么,即使演唱者对作品形式所含的内在的情感理解和体会得再深,也无法充分地表现出来。相反,如果演唱者只掌握了表现作品形式的娴熟的技巧,而没有情感,只能象钟摆一样机械地表达作品的形式含义,那么演唱是乏味的,难以打动听众的。
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在声乐教学中,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情感培养是同样重要的,相辅相成的。这两方面在音乐教学中都应有自己的位置,都应作为教学的内容。在少儿声乐教学中都应有自己位置,都应作为教学的内容。在少儿声乐教学过程中尤其如此。因为,少年儿童在声乐的表现艺术形式的技能技巧方面还在初步的学习和训练阶段,而他们的情感还需在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下逐步形成丰富。但是,在当前音乐歌唱教学中,人们往往注重对少年儿童在歌曲作品的艺术形式的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在意蕴的不可缺少的情感培养。
二、如何在少儿声乐教学活动中培养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被人们称为高级情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在人的情感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它们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往往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些情感交织而成的综合体就是情操。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一方面通过音乐的特有教育功能,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情感和情操;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和促进他们的情感和情操来深刻、完美地理解和表现所学习和演唱的音乐作品的艺术意蕴,这两方面也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中的声乐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少年儿童的情感呢?
首先,我们必须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来考虑。少年儿童的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丰富,情感内容较单薄、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处于形成阶段。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各种适合教学内容,采用各种适合的手段,从这三方面同时来培养和促进。
根据我长期的音乐教学活动经验,以下一些手段进行“情感培养”效果较好。
1、通过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诠释作品的内容底蕴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音乐作品如同其它任何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其之所以产生的生活情感的底蕴。因此,它们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时代精神的烙印。但是,少年儿童受到生活经历的限制,有时很难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即使作品的固有艺术形式(调性、节奏等)已是很大程度上预先提供了作品所要的表现作为情感外部表现的情绪的可能性,既使学生已掌握了展现这种艺术形式所需的技能技巧,如果他们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还没有真正理解和展现作品深刻情感的话,也是不能把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例如,我曾教唱聂耳创作的《卖报歌》时,由于今天的少年儿童过着幸福的生活,不了解、也不可能体验解放前报童的痛苦生活,因此,他们把“啦、啦、啦”的村词唱得轻松、跳跃,表现了一种欢快、明亮的情绪,而不能把作品所蕴含的对报童的同情心表现出来,达不到作品所具有的特定的艺术感染力。这是,我就给同学们介绍了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告诉他们,这首歌是聂耳和安娥在1934年为一个名叫小毛头的报童创作的。作者在这首歌中表达了对当时很多象小毛头这样的报童的深切的同情心,为他们从早到晚,忍饥挨饿,奔走街头、兜售报纸为苦难命运呼喊不平。在这首歌曲中抒发着对报童的爱和同情,对旧社会的强烈的恨和抗议。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同学的情感,很快他们在情感上很投入地演唱,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和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音乐课中,教师的情感无疑是影响学生从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师通过独特的音乐艺术手段,以自己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来唤起同学心灵中情感的共鸣。情感教育过程,如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整个情感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审美的过程,他们在老师的启发指导带领下,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去进行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使自己的各种审美心理要素进入十分活跃的活动状态。当学生在老师的审美诱导下产生不可遏制的审美期待时,就会自觉地调动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的心理要素。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有感情的范唱,有助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和表现、也有助于提高他们歌唱学习的兴趣。
3、创设情境,通过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情感。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常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一话来启发指导学生歌唱。为了使学生产生这个“情”,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抓住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的情感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
在新歌教学这一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揭示教材内容,并自己拍摄MTV带,请校合唱队的一位男同学,扮成四川当地某一少数民族儿童,在吴山树林中迎着太阳边唱边跳,通过这一组生动的电视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对歌曲的的理解与感受,提高学生对学唱这首歌的兴趣。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都环绕这一主线,那就是:以境带情,以情带声,陶冶情操,有意识地创设歌唱教学高潮,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我们在音乐声乐教学活动中,必须在教授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的同时,注重“情感教学”,利用课堂教学的集体活动形式,采用情趣盎然的审美方式,接受情感信息来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熏陶。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当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真正的投入,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