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19-05-12 23:2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探究》。

第一篇: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探究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纵观近年来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命题特点是:第一,高考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离不开区域,只有区域才有试题的背景和知识的载体,才能提供设计问题的素材。其次,高考命题不是因区域来设题,而是因设题需要来选择某个区域。换言之,区域并不作为问题的本身,即不考查区域的具体地理事实知识,而是考查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所隐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以及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所以,高考区域地理逐渐淡化记忆知识的考查,更为强调事因综合分析和评价,强调描述和论证地理事象的能力。所以区域地理复习从高考的要求和能力目标出发,要结合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和规律来指导区域地理中区域特征分析,不断提高读图和综合分析能力才能掌握高考备考的主动权。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合理安排区域地理教学是每个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地理复习前的系统地理知识复习准备。

区域地理学就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区域地理说白了就是系统地理各要素在某一特定区域的组合、发展变化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所以学好区域地理的前提是要有较好的系统地理知识,这样才能形成区域地理的综合思维,所以在复习区域地理之前应该加强系统地理知识复习,特别是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形对气温、降水、河流流向、流速、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城市、交通发展的影响,河流的相关知识等。学生有了扎实的系统地理知识,再去区域中综合,是思维培养中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知识、技能的培养向综合分析的提升,此时复习区域地理省时间、见效快。

二、各种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的准备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的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由于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强,所以系统地理知识离开了区域地理就好比“空中楼阁”。因此进入高二以后教师必须为学生

准备相关的地理事物分布图,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训练。让学生拿出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每天定时定任务进行填图训练和记忆,周而复始,持之以恒。具体内容大致如下:

1、世界大洲大洋、大洲界线、重要岛屿、半岛、海峡等的分布;

2、世界各大地形区名称及分布,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

3、世界各气候类型区的分布;

4、世界洋流分布图;

5、世界板块分布图;

6、世界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区的分布;

7、世界重要国家及首都、各主要工业区、工业地带的分布;

8、中国省级行政区名称及首府的分布;

9、中国各地形区名称及分布,河流、湖泊的分布;

10、中国各种地理分界线;

11、中国各气候类型区的分布;

12、中国铁路、铁路枢纽、商业中心、国际航空中心、旅游胜地的分布;

13、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及能源工业的分布;

14、中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的分布;

15、中国工业区、工业带及重要工业中心的分布等。

三、加强区域定位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位置特征的能力

1、区域图中的地理事物分布都反映出自身的位置特征,老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理事物位置特征的能力。地理事物的位置特征包含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海陆位置、相邻区域、在高一级区域中的位置)。描述纬度位置特征时,可描述位于什么纬度之间,也可描述为主要位于高、中、低度或五带中的那一带,如果图中只有一条纬线,可描述为某纬线穿过该区域的什么部位。描述海陆位置时可描述为在某大陆的什么岸或是在某大陆的内部。描述相邻区域位置时可描述为在某地里事物在高一级区域中的什么方位,同时描述其相邻方位的地理事物。

2、强化主要经纬线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的记忆,以主要经纬网为框架来构建区域的整体位置特征。世界地理经线主要以0°、30°E、60°E、90°E、120° 2

E、150°E、180°、120°W、90°W、60°W为主、纬线主要以赤道、南北回归线、30°N、40°N、60°N为主去记忆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中国地理主要记忆位于80°E、90°E、100°E、110°E、120°E、130°E、20°N、23°26′N、30°N、40°N、50°N构成的经纬网上的地理事物的位置。其他地理事物可依据和以上经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来判断,从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3、让学生明白区域位置特征在分析和判一些地理现象中的作用。一般通过区域的纬度位置特征可判断该地区热量的丰富程度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离海远近来判断降水的差异,通过与相邻地区的位置关系可判断其经济发展的利弊条件。

四、注重地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门语言,地图成为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是最近几年地理高考的切入口和不变的主题,并使文科综合测试卷显得具有生机和活力。而区域地理中地图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因此,老师在广泛、熟练地运用地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同时,更需要要注重探求培养学生地图能力的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意识

读图、用图意识是读图的原动力。只有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学生才会重视地理图像,在学习和练习中认真读图、用图。现在有很多学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题干中明明要求用图,他们却有图不用,凭空想象或凭记忆想当然得出答案。这些题目通常很简单,但是却造成不必要的丢分。给出这些答案的学生都是读图、用图意识不强的表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像图表材料,不让它们成为摆设。选取一些典型地理图像,充分挖掘图中的信息,经常用图像来说明和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以图释文、以图释图、以图解题。2.培养学生提取地图信息的技巧

综合中学阶段地理知识来看,涉及到的地图系统重要包括:.经纬网地图;等值线地图;地理剖面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地理模式图、景观图片;地理关联图;无图考图。针对其不同的类型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方法

直观分析。在某些地理要素或地区较单一的图中,内容较浅显易见,可直接分析,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受不同地理要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地理现象。利用地图、统计图等,进行比较分析,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点及其成因等。数量分析。在不同地区,就同一地理要素的分布状况,说明该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过程分析。在同一地区,同一地理要素的时间或空间序列变化图上,认识该事物的演变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叠加分析。在同一地区,将不同要素的几幅图重叠,能更好地认识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4.培养学生绘图、用图的习惯

在课堂中师生共同进行画图练习,边讲边画,能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位置、变化规律、形成原因、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直观的了解,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减轻学生负担。鼓励学生经常用图,比如用图解题、图文转化、图图转化,不仅可能提高他们的解题速度、训练空间思维能力,还可以在他们脑子中形成相关知识的心理图像,从而提高读图析图速度。

五、注重区域综合思维的训练和引导

1、区域特征分析中注重抓主导因素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要善于找出区域特征中最具本质的或最具特色的特征,并分析其与其他区域特征之间的联系。如西北地区最典型的区域特征是干旱,与干旱有联系的区域特征是该地区的农业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该地区的工农业或城市人口主要沿水源较丰富的绿洲区和河流沿岸分布。又如云贵高原的的典型特征是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貌,由此可推断出该地区地表崎岖、发展交通困难,地表水缺乏、耕地面积少,发展种植业困难。所以抓区域主要特征,注重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的分析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2、区域发展和评价中注意渗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西北地区草场广阔适合发展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工业,但由于降水较少,注意草场的建设和保护,防止超载放牧和土地沙化。矿产资源丰富可发展采矿业业,同时也要节约,防止浪费,以及采矿过程中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3、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同时,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这一概念的巩固,对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有重要作用。

总之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应该避免简单的对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重复和再现,而是应该运用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基本原理来统领区域地理教学。结合区域地理教材的特点,抓区域地理的主要特征和个要素之间的联系,重视区域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和差异性分析比较,重视地理空间定位和学生地图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把地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构建区域地理知识的完整体系,形成分析区域的基本思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区域地理定位能力提升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区域地理定位能力提升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基础上,结合高考实际考查情况,发现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亟待提高。分析原因,主要有:①初中地理教学以及中学对地理的重视程度较低;②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欠佳;③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的缺陷。文章从区域认知、区域重现、区域定位方法指导等方面提出了区域地理定位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区域定位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0-0044-02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地理背景是高中地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在高考中常常以背景知识出现,以此为基础来考查学生对地理原理的运用和分析。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状况:学生对于所呈现出的区域图完全不知所指何处,也不知如何入手解读。

通过对高二文科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现状的调查,发现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区域定位能力方面存在很大问题。问卷分别对学生的世界地理区位和中国地理区位进行了调查,能够准确说出世界各大洲位置和中国各省级行政区位置、名称的学生仅占到样本的31.3%。调查得知,学生已经被要求记忆并背诵中国各省市区的名称、位置、省会等信息,但结果并不明显,能够准确说出的仅占到52.6%。从这两道题的调查显示来看,学生对区域不熟悉,区域重现困难。以上结果源于番禺区“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研学后教理念的高中区域地理有效教学实证研究”的前期调查分析报告。

为了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高考中区域地理的得分率,区域定位能力的提升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原因分析

1.对初中地理教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在对学生的深入访谈中了解到,由于地理在初中不是中考的考试科目,学生、家长、学校对地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校的地理课程未能按要求开设,即使正常开设了地理课的学校,有的地理教师由于非专业出身,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认真听课”。而初中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两部分,是对区域地理的一个简单学习与了解,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区域地理基础,导致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区域地理背景几乎为零,对某一区域最基础的区域感知几乎都没有,更不用谈区域的定位和重现。

2.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欠佳

地理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看图用图,而从初中地理的学习开始,学生如果没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未能形成经常读图用图的习惯,直接影响学生在高中的地理学习。

3.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的缺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使用多媒体课件,很多地图的呈现都可以通过投影,对于区域的定位可以用现代技术很快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就缩短了教师带领学生查找的过程;同时,在学生的课后练习中,很多学校都摒弃了非常具有地理特色的地理填图训练。

三、教学策略探究

1.区域认知

在区域地理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以“研学后教”理念为指导,编制高效的学习学案,学生对区域的认知主要体现在研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案例1)。学案自主学习内容主要包括:①位置。该环节主要是对所学区域进行基础的定位,通过描绘出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来让学生明确该区域的大致位置,并能够明确一些特殊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②范围。该环节主要设置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让学生明确位置和名称,包括大洋、大洲、半岛、岛屿、海、国家等。通过该环节的填图训练能够让学生明确该区域及周边地区重要的地理事物;③主要地形区。该环节主要是对该区域的地形区进行熟悉与感知;④河流。该环节主要让学生描绘出该区域的重要河流。

通过研学案中对区域的4个部分的自主学习,旨在让学生能够初步熟悉所学区域的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和交通位置)、重要地理事物,从而为多方位的区域定位奠定基础。

2.区域重现

区域重现是对区域感知与熟悉的一个重要反馈,也是学生区域定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区域重现能力的提升主要可以从课堂教学和课后反馈评价两方面开展:

(1)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后,在“研学后教”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版图把基本的地理轮廓呈现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上台进行区域重要地理事物的补充绘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感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在黑板上绘制呈现出区域和相关地理事物。另外,教学过程中如遇到相关区域出现问题时,尽可能地多次呈现不同尺度的区域地图,让学生从大范围到中等范围再到小范围都能够正确把握。

(2)课后评价。在课后评价体系中,为了巩固学生的区域认知程度,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进行:①手工绘制专题地图,如中国地理学习中,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进行“中国的地图”的分层设色绘制,通过绘制地图这个过程,让学生真正熟悉并记忆中国的重要地形区;又如世界地理的复习过程中,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先绘制世界轮廓图,而后每学习一个区域就让学生在自己的世界地图中将该区域的重要地理事物(地形区、重要经纬线、重要河湖等)描绘到相应位置,以此让学生记住整个世界的重要分区;②填图测验。通过课后专门的地理填图测验,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熟悉与记忆重要区域的重要地理事物,从而达到能够对区域进行重现的效果。

3.区域定位方法指导

学生在区域定位时,往往不是对一个区域进行简单的重现,需要调动多方面信息和地理事物来进行。区域定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纬网定位法(绝对定位法)。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这种定位方法要求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不仅要脑中有图,而且要胸中有网(经纬网),要用经纬网覆盖脑中的地图。

(2)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定位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记住所有事物的经纬度。在记住主要经纬线附近地理事物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识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然后以其为参照系,利用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进行区域定位,因此,海陆位置定位法也称为相对定位法。

(3)区域轮廓定位法。世界上每一个区域,大到一个大洲、大洋,小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我们既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也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分析定位。

(4)地理景观定位法。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在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地理景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这些地理景观也可以正确确定所在地区的位置。

(5)文字资料定位法。利用相关文字资料考查空间定位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命题思路,这需要读懂文字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空间定位。

(6)图例、注记定位法。有些试题文字部分没有明确指出该地的具体名称,这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图例(首都、省会与一般城市图例的不同,海岸线与国界线的不同等)、注记(城市、河流湖泊等的名称)来进行定位。

(7)综合定位法。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由于目前试卷提供的区域地图往往是小区域的大比例尺地图,与学生平时接触到的小比例尺地图有所不同。解题时采用某一种区域定位方法准确地确定图示区域的范围显得有点困难,这时就要求学生同时利用多种定位方法进行区域定位。这样既能提高区域定位的速度,又能提高区域定位的正确性。

4.读图用图习惯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的特色,在对区域定位能力提升培养的过程中,区域认知是基础,区域重现是提升,区域定位方法是保障,而读图用图习惯则是贯穿其中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读图用图习惯,如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不熟悉和模糊区域,立马指导学生打开地图册查阅地图,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重要区域的重要地图,如采用多媒体呈现地图,呈现的时间可以适当长一些,从而培养学生看图习惯。另外,在用图时,要让学生使用正确的读图步骤:先看图名,然后看图例,再看图。总之,要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明确地图的重要性,让学生时刻记住读图用图的重要性。

(编辑:陈见波)

第三篇:高中区域地理如何学习

2013年蚌埠市中学 地理教学参评论文

论文题目:高中区域地理如何来学习

—以河流的综合开发学习为例

作者:王玲

单位:安徽固镇二中 邮编:233700 电话: ***

高中区域地理如何学习—以河流的综合开发学习为例

高中区域地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看似简单,但做起题目来却总是失分。区域地理学习到底如何把握和学习?怎样面对现在的高考中涉及的区域地理的考查等问题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区域地理是自然、人文和区域的融合,要学好它首先要把握好案例的学习。知道每个案例的课标,以课标为前提,将必修一和必修二以及初中地理知识联系必修三的基本案例,摸索出线索和方法,找出地理知识的基本规律和原理,能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灵活迁移。

比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的学习。首先找出流域综合开发的课程标准是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把握住这个前提以田纳西河流域为实例,从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其次理清学习的思路。任何区域的学习只要思路清晰就能找到学习的知识点落在何处。如流域的综合开发的学习思路应该是:分析开发的地理背景-——找到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对优势条件进行开发——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分析区域开发地理背景就是要我们学生知道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认识任何流域的开发都要在了解河流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认识到流域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最后认识河流对流域内人类生活的影响。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叙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湖、资源、植被、土壤等等的特征类型分布等。流域是一个自然区域,它由上中下游不同地理单元构成,流域也是一个经济区域,上中下游不同的区位优势及其资源廪赋决定着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流域内自然因素之间,自然因素与经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流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如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位置、流域范围、支流分布状况、大坝和船闸及码头的分布 这些基本知识主要要学生读图学习把握。

自然背景(1)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上游地区为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中游地区为丘陵,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水能丰富但交通不便,交通依赖水运。

(2)气候 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所以河流水量大但水位季节变化大。

(3)水系及水文 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缺点:①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②水量很不稳定。

(4)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决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产业的多样化布局。

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地表植被、地质特征决定着该流域的水系、水文、资源等特征和流域的综合开发核心和开发方向。

从该案例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任何河流所在流域的综合开发的自然地理背景的基本规律决定流域开发的核心和河流利用的方向。

其次还要认识流域人文地理背景。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叙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有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贸易、旅游等等,大家主要是掌握人口问题、农业发展条件分析(注意优缺点)、农业分布、主要农作物等;工业发展的条件(优缺点),分布、主要工业区工业城市等;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城市化及其问题等;交通运输线和点建设的区位条件及主要的交通线和点;商业发展的条件;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大家学习时主要关注条件并且紧密结合自然地理学习,要注意地理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论就如数学的公式,大家应该明白,有的理论知识是可以套用的。如河流对流域内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人类对流域的治理主要有:供水: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从流量大小、季节分配状况、水质等方面分析。航运:主要看流量、流速、流域内经济状况。发电:水量、落差状况。水产养殖:水域面积和水质状况。旅游:河流和周边自然景观及文化景观搭配状况。工业生产及布局等。修建水利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水产养殖等方面效益,流域内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河流含沙量,提高防洪能力。流域内污染治理工作:保护水质,安全供水。如田纳西河早期开发存在的问题有①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田纳西河流域人均收入占全美国平均水平的45%,许多地方没有电)②交通困难,航运条件差(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陆路交通不便,水运是独木小舟)③生态破坏,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土地贫瘠。因此在开发利用时必须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以梯级开发为核心实现综合开发利用。了解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利用,不仅是该河流域,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举一反三,把其应用到其他河流的流域开发。

其次区域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区域地理体现的就是一个区域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大家学习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我们自己身边的现象。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如乡土地理的感官学习如我们淮北平原的农业、某首歌曲的歌词如《长江之歌》中“巨浪荡涤着尘埃”“巨浪”说明河流落差大速度快带来丰富的水能资源;“荡涤着尘埃”说明所带来的水土流失现象。某句诗词如“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地理的现象,只要心细多思,区域地理就是身边的地理。

最后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学会读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读出书中有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田纳西河流域地理区域时,我们读书要读文字和图找出(1)位置位于美国东南部(2)流域范围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全长145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3)支流分布状况(4)大坝和船闸及码头的分布、地形、气候、资源、植被、人类活动等等。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同时读出知识网络。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总之,区域地理的学习无非就是把握好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 区域中去学习,在把握课标基础上,用案例探究的方法学习,并做到举一反三灵活掌握各区域的区域优势、存在问题并找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王玲 安徽省固镇县第二中学 邮编:233700 电话: ***)

第四篇:浅谈地理教学策略

浅谈地理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在地理学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策略对拓宽地理课程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双基”;综合分析能力;读图;立足单科。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越加紧密。知识面狭窄的单领域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远,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

文理综合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 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学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应当立足本学科教学,应把好自己的“门”(即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同时也要串串“门”(使政、史、地三学科相互交流、渗透),以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时空观的教学模式。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考试虽然明显地反映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但是在学习教学中千万不能因此而忽视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该拓宽的要拓宽,该加深的要加深。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二、重点学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学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学习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等,首先要看 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又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四. 立足单科, 关注学科间的综合,强化综合意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我们在地理学习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范围,抓紧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考试的万变。在学习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政、史、地三科的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 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新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参考文献: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初中教师之友——地理卷

第五篇:地理教学策略浅析

地理教学策略浅析

摘要

素质教育揭示了教育的起点,指出了教育的终点,规定了教育的内容,确认了教育的整体性,是当今深入开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归属。地理教材的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它可以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从而使得智力效能大大提高。并且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掌握各种地理技能,提高人文素养。新教材还强调地理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机动灵活,合理取舍,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若仅仅教给学生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地理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是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技能,那么学生就会终生受用不尽了,即。这就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善于使用教材,才能真正实现乐中学、学中乐,培养地理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地理新教材 思维能力 地理素养 合理取舍 素质教育

新课改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能力。考试制度也随之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新教材适应了这种形势的要求,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思路和灵活性。即每一节都是以设疑激趣开始,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能力,并在能力行程中巩固、发展兴趣。新教材还强调,激趣的方法,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的使用都要注意,机动灵活,合理取舍,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要求教师多动脑筋, 善于使用教材。同时,在地理学习中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内化知识。把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才能创造积极浓厚的学习气氛。这样不仅顺利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学会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这里就新教材的实践,浅谈如何把握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一、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学习思考的动力源泉。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与培养。新教材正是牢牢抓住这一点,在每一节的开头总是精心设计疑问,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求知的热情,培养了各种能力。善于使用,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设疑激趣的方法除使用书本上现成的以外,教师也可在其启发下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寻找更为合适的方法,已达到贴近学生、更好地激发求知欲。

1.1实验现象激趣法

实验现象激趣法实验现象激趣法实验现象激趣法 在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表运动而使得物体发生偏转时,可以做这样的实验:一个盛满水的水槽,抽出底部的活塞,水流出时形成逆时针的漩涡,为什么?又如,当讲到大气热力环流时,将一个密闭玻璃槽放在阳光照射处,槽中一半为沙子、一半为水,一段时间后,将点着的一柱香从事前准备好的空隙处插入,让学生看烟的运动路径,然后看书运用原理解释为什么。

1.2 使用诗词歌赋作为引导 如讲到水循环时可使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问:是真的不回来吗?若不是,是怎样回来的?讲到地球形状之前设问:为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何最后只看见船帆?又如:为何“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有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哪里? 1.3谚语的使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生趣,在教学中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如讲到大陆性气候时,可以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如,讲锋面雨时可使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1.4歌曲的妙用

在教学中还可以使用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讲到季风时,可以用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就可以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这样就可以把季风巧妙地引入课堂中了。

二、贯穿趣味,培养能力

新教材在设疑激趣以后,紧接着就是要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自主钻研教材、探究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素养,特别是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地理教师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掌握自主研究的本领。同时发展和巩固学生学习的趣味,使之成为不竭的动力。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后再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发展是以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传统的地理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地探寻新知识。同时,传统地理教学往往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为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过程中,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的智慧品质。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

2.1 兴趣中培养思维分析能力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简介概括的反映,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应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设计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若条件允许,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幻灯、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适当开展地理演讲、考察等第二课堂地理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直观性与实践性,以新、奇、趣吸引学生,提高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思维,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火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2.2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动机

在组织观察活动时,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深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揭示他们观察的要领和对比线索。如观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动时,先假设太阳和公转轨道的位置,让学生便于进行空间想像和思维,接着教师持地球仪转动,在转到春秋分、冬夏至四个位置时停下来,让学生观察阳光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在黑板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并注明在这三条线上太阳直射的日期。从演示到版图、从动态到静态,从空间到时间,使学生通过观察进行了想像和思考。

三、恰当取舍,科学组织

教材本身是具有滞后性的,教材内容也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脚本”,在使用时可以适当调整取舍、科学组织。3.1适当调整、增删教材内容

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科学发展与知识更新,学生发展与素质的需要,适当地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破除基础知识不变的看法,对传统教材作必要的改动与增删,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手段。3.2教材的再加工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范围。钻研教材,而不能就教材论教材。重要的是要在钻研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深入地分析,组织处理、创造加工,重新将其组织成为教学内容。这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

对教材的创造加工首先要体会教材中蕴含的知识、能力、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因素;然后考虑把陈述性的知识进行程序化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了解其前后关系与层次,列出结构,揭示内在联系及组成。总结规律,便于客观掌握,图文转换,利于形象记忆,绘列图表,加强技能训练成定量分析等。伴随这一系列,活动就需要有综合、分析、类证、判断、归纳、概括等思维训练,在这中间能力培养与学法指导就会逐渐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形成。这一切仍是围绕教材这个知识的载体进行,但教师的思路要开阔,联系要广泛,这并非喧宾夺主,而恰恰是使教材的内容更丰满。教师通过这样认真地组织教学内容后,讲起来就决不是客观地“白描”,而是有体会、有感情、声情并茂的“教人”,不再是单纯的“教书”。这样不仅使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其自身的生命价值也将得到体现和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不一定过多、过细、过全地讲。这样,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也确实没有必要。只有对教材进行科学组织、合理取舍,正确使用教材,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要求有新思路、新方法。要想方设法在教学中注入兴趣,切实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大胆地取舍教材,让学生喜欢地理,从而学好它,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1)《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主办.(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主办.(3)《地理教育》.重庆师范大学主办.(4)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王树声主编.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策略

    2012年白云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年会参评论文 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策略 作者:谢冬萍(地理学科) 单位名称:白云中学 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策略 关键词: 建构、高中区域......

    浅谈复习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方法

    浅谈复习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周淑华 回顾近些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区域地理的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此抓好区域地理的复习教学方法也越来越重要,要做到掌握方法、快速识图......

    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初探 坪头小学闫菊平新课程实施以来,老师们都在努力地实践着,探索着,努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使得主导与主体,预设与生成,工具性与人文性......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摘要:在新课标要求、教材及教学形式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进行有效教学。在传授历史知......

    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策略与实验研究

    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策略与实验研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新世纪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普遍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作为增......

    创新地理教学策略

    创新地理教学策略 ----谈情境开放的应用 “开放教学”又称非正规教学,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流行于本世纪30年代的英国。这种教学旨在强调学生的自由,推崇学生的兴......

    区域地理教学法

    区域地理教学法 区域地理是在初中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对区域地理位置、存在问题、开发条件、趋利避害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主要涉及到一个区域的位置、自然环境......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高二地理缪瑾 区域地理是高中必修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区域地理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