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论文思路探索论文: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路探索
新形势论文思路探索论文: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声乐教学改革
创新的思路探索
内容摘要:在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职学校一直沿用的声乐教学模式是较为单
一、刻板的,一些教学训练方法和教学理念同实践脱节,且忽视了中职学校学生的自身特点,没能做到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变革和经济发展需要,且制约和阻碍着声乐教学的发展步伐。鉴于此,文章认为在新形势下要创新中职声乐教学模式,逐步构建新的中职学校声乐教学体系,从而促进中职学校声乐教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 中职学校 教学改革创新 思路探索 声乐也被称为艺术歌唱,指通过科学的歌唱方法,达到塑造出鲜明生动和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效果的歌唱艺术。声乐课在中职学校中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课程,中职学校的声乐课教学目的不是培养歌唱家,而是想通过全面的系统教育培养出诸多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的中职学校声乐教学受到原来陈旧教学理念及过时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学弊端逐步凸显了出来。因此,在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进行有效改革,通过拓宽专业知识途径、更新教学观念、开拓多元化的音乐课程、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使中职学校的声乐教学能够实现良性发展。
一、从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构建多元化的声乐授课体系
中职学校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好动活泼,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然而大多数的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行为自制力也比较差,缺乏专业学习的思想,对知识的深层理论理解能力还比较欠缺。针对这样的教育对象,中职学校声乐教学老师应从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出发,遵循学生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声乐授课体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中职学校声乐课程的开设形式要尽力做到多元化,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可以把当前流行的小组课和以前通行的个别课进行融合。其中的个别课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发声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声乐教学采用小组课的目的是能让学生观察到教师进行的个别辅导过程,这样学生可以了解教师是如何对不同学生进行指导的,从老师的指导过程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然后采用有效的办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直接教育或间接观察,学生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综合声乐素质。2.需要把声乐基础理论课和声乐艺术实践表演课融合,做到多头并进。一些中职学校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但是对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却经常忽视。声乐教师应明白,只有运用系统而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为指导的演唱技巧才能更显实力,只有具体实践指导下的声乐理论学习才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所以,教师要建立起完整科学的,并且有层次感的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体系来指导学生的声乐专业学习,把基本的声乐基础理论课和声乐艺术实践表演课融合。
二、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声乐学习做到因材施教。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科学的和正确的训练,逐步提高中职学生的声乐专业水平。声乐演唱艺术是一种复杂的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要求演唱者积极热情地投入,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和培养中职学生学习声乐艺术的兴趣。1.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基本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学生去多看和多听,信息技术多媒体恰恰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独特优势。声乐教师应通过播放名家的范唱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边听边进行模仿,以便能了解和把握演唱的真谛。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2.通过引导学生多读音乐书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歌唱不仅仅是唱出来就可以,它是一门需要深厚的文化蓄积做基础的艺术,所以应引导学生多读与音乐有关的书籍,通过多读音乐书籍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要能从
深层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要让学生真正明白生动的艺术表现力是必须要有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来支撑的。3.要改革声乐教学方法,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来,以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这需要严格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分类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体会到参与和被重视的快乐,这样才能使学生都有飞跃性的提高。此外,声乐演唱除了需要演唱者自身的身体素质外,还需要从心理上和情感上进行适当调控,所以在平时声乐课上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采用小型演唱会等教学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去除怯场和自傲等不健康的影响歌唱效果的不良情绪。
三、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严格训练歌唱的基本方法 1.在中职学校的声乐教学中,首要的问题是训练学生的正确歌唱姿势。歌唱姿势的正确与否严重影响到歌唱的艺术效果,因此,声乐教师必须要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比如严格要求学生歌唱的时候两脚分开,并且距离要达到半尺左右,两腿站直站稳,头部端正,坚决纠正耸肩、塌胸和歪嘴眨眼等不良习惯。2.中职学校的声乐教学基本功训练中要严格训练学生的呼吸方法。歌唱的呼吸运动同平时的呼吸运动有着原则上的区别,一首歌曲抑扬顿挫的表现力是靠正确的呼吸才能完成的。具体到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单
纯性呼吸练习和在发声练习中练习呼吸两种训练方法交替进行,经过大量训练,学生的气息才能更加饱满。3.积极引导学生使用混声歌唱和练习。所谓的混声就是指歌唱或练习时需要使用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混合音,这样声音不但具有真声的明亮及力度,而且还具备了假声的柔和及圆润特点。如果在歌唱或练习的时候能应用混声,就能使声区达到统一,声音就会更加圆润、更加流畅,也更加优美动听,而且还能使声音有强烈的穿透力。训练学生使用混声的时候,首先要解决好换声区的声音统一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好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真声和假声的混合比。声乐教师还可以采用哼唱练习法来引导学生使用混声,通过这样的引导方法让学生真实体会和感受到混合共鸣、头腔共鸣的真实感觉,这样才可以保证歌唱出来的声音更协调优美。
四、声乐教学必须要和艺术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实践的成败得失中调整和提高自己
1.声乐教学不经过艺术实践的检验就不是成功的教学,可以说艺术实践是声乐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外延,艺术实践和课程教学两者之间彼此补充、彼此促进。声乐是一门表演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艺术,课堂教学为艺术实践提供有力保证,优秀的艺术表现需要依靠丰富的声乐理论知识。学生的艺术实践是他们在声乐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再现。而且,学生艺术实践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又可以弥
补声乐理论学习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技巧,从实践中积累和积淀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和运用。2.学生经历大量的艺术实践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对基础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能从实践的成败得失中调整和提高自己。系统学习了专业基础知识后,对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能促进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而且可以起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可以净化学生心灵和升华学生的思想。通过实践教学还可以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帮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和世界观。3.声乐教学之外的艺术实践可以采用的方式很多,如采用课堂周汇报,每个月进行月汇报,或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生演唱观摩晚会。经过艺术实践活动的有效锻炼,可以使学生达到独自上台演唱的水平,通过声乐专业教师的点评和分析,学生可以分析自己在唱法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纠正措施。此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编排节目训练,给予他们自行创编和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个性创造力和想象力。声乐可以说是表演艺术,既然是表演艺术就不能离开舞台,学生要通过在舞台上自如的演唱培养舞台感觉,只有积累临场实战经验,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所以除了校园内的艺术实践活动,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多参加社会艺术演出活动,真实的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积累终身受用的舞台演唱经验,使学生的声乐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并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2]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史宁中,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孙辉.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教与学[j].中州大学学报,2010(5).
第二篇: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摘要:水力学是水利类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随水利类专业培养模式不断调整变化,水力学课程教学各环节也相应做出调整。目前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欲接轨世界同类课程教育,结合课程特点及专业要求,分析水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进行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理念。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力学;课程改革;水利类专业
一、前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是遵从《华盛顿协议》多边互认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学位,认可工程教育资格,推动工程学位互认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范围流动[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通用标准对要通过其认证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规范。水力学为技术基础课,注重于工程实际水流现象的分析和计算,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2]。为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力学课程应做出改革调整。水利类专业专门培养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勘探、评价、开发、管理及其工程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我国在水利类专业学科体系齐全,教育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各种新兴媒体技术的冲击,以及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要求等的需求,原有的学科培养系统不能满足要求,所以近年来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现正处于改革调整期后的适应阶段。笔者有幸从事水力学教学多年,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力工程、水力电力设备、给水与排水等工程类专业讲授水力学课程,同时又留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做博士后参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水力学课程的实验实践环节,审视近年来水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面临水利类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时水力学课程存在问题,并为以后的改革提出发展思路。
二、存在问题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课时量至少占总学分的30%,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并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3]。对比这些要求目前水利类专业的《水力学》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学时一再压缩。目前高校在课程设置时,为提高学生基础课的能力培养,侧重基础课程学习,压缩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间。目前许多院校水力学学时由原来的100多个学时,减到80多个学时,有部分学校甚至压缩为40多个学时,学时的大量压缩,使学生对水力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验动手能力都有所下降[4]。2.学生兴趣的转移。学生在水力学课程学习中多对工程应用方面的知识有较大兴趣,而对水流本身的问题探究即纯水力学理论问题较少关注,因而在学习中对水流现象的学习仅局限于肤浅的表层,而未涉及水流现象的理论实质探索与学习,这对以后的更深层次的学习十分不利。3.传统教学手段受到挑战。1998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要求强化基础、深化专业、提高素质,各门课程学时大幅减少,方向课增多。教学质量要求提高,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理论方法的应用、实验技能的提高均比过去严格许多。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上述要求。4.公式及推导冗繁。水力学有许多理论及公式,在工程实际中又衍生出大量的半经验、半理论公式、系数公式或经验常数等等[5]。而目前各种版本的水力学教材尽管做了一些修改,但由于其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整体性,都按部就班详细推导,强调技术基础为专业服务等特点,所以水力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公式多、概念多、系数多[6]。因而水力计算的内容很多,而且计算复杂,很多问题无解析算,只能用试算法,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到不习惯,从而导致学习困难。5.实验条件有待改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工程实践与设计至少占到总学分的20%,同时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应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验实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7]。部分水利类专业建设中还有一些实验设备没有到位,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实验,因此实验教学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以上面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时存在的问题,欲实现水利类专业多边互认、技术人员的国际范围流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水力学课程改革:1.明确主线重组教学内容。由于水力学课程学时的压缩,且需要保证教学质量不下降,同时教学内容不能缩水的情况下,应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对专业基础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重点更加突出,且使课程精练,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2.选用适当的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的核心,是教师实现教学之本,为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结合和参考国外优秀教材内容适当选取。由于水利类专业都开设水力学或流体力学课程,不同专业对水力学知识深度、广度要求也不一样。而目前流行的水力学教材版本不同、难易程度不同、内容侧重不同,因此各有所长,在综合考虑对比情况下,结合专业培养与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标认证选择。3.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实施启发式教学。坚持采用教师主讲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或者有讲有问,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留作讨论,使学生增强了敢想、敢问的信心和勇气,以期达到双向交流,保证教学相长,为将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力学问题有效沟通解决进行能力培养[8]。传统的水力学教学学生的能动性、个性发挥不够,影响教学效果,被称为一块黑板、一支笔的呆板教学方式[9]。因此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水力软件于授课过程中,以有利于学生对水利工程中的水力学现象和基本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以提高教学效果。4.加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水力计算提供了条件,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一般兴趣浓厚,这为水力学课程结合计算机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学生计算能力不仅是指一般常规非线性方程的解算及其程序编制能力,而且还应该包括偏微方程的某些部分及其算法,强调计算机及算法应用[10]。因此,在水力学需要试算内容讲授时应启发学生动手编程的热情,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解题过程的理解,又提高了程序设计水平,同时满足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有关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要求[11],使学生计算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以适合水利类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需要,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有一套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更新为之保障,而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需要从业者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实践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永德,张杰,万东锦,等.以认证为导向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条件[J].中国西部科技,2014,(8):119-119.[2]郭维东,李文果,杨丽萍,梁岳.浅谈水力学课程改革思路[J].农业与技术,2004,24(1):130-132.[3]王健,陈国铁.海峡两岸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比较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3,11(2):138-145.[4]靳娟娟.水力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115-116.[5]李金燕.水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6):77-79.[6]梁素韬,韩会玲,郝艳敏.浅谈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5(4):32-33.[7]林健.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评价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8]龙北生,吕萍,高金花,等.应用型本科水力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99-102.[9]赵振兴,王惠民,何建京,李煌,仇磊.水力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4,(4):24-27,51.[10]刘宝,任涛,李贞刚.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改革与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48-52.[11]陆勇.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157-161.
第三篇:创新培训思路 探索有效模式
创新培训思路 探索有效模式
用现代精神改善校长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是调整培训目标、改革培训模式的关键。校长培训必须实现自我超越,超越那种表面化的培训、粗放式的培训,提升培训的内在品质,使培训效益最大化。其核心精神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中小学校长培训适应基础教育现代化,这对校长队伍建设需要来一个转变,即要满足校长培训需要。一般来说,校长培训需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校长素质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适应性要求;二是中小学校长自身成长不同阶段的需求。因此,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紧密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工作和中心任务”。新的形势与任务对中小学校长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在继续坚持以往成熟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需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与中心任务,继续加强力度,不断创新思路,探索有效的方法。
1、个性化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中小学校长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其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具有共性,由此决定校长培训的共性需求;而在校长成长的不同阶段,对培训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校长的成长过程经历了适应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几个阶段,由于校长的成长过程和背景、知识和能力结构、所在学校的发展水平和趋势不同,决定了校长对培训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发展和校长的自我发展需求,共同作用于校长 的个体素质,使得校长培训需求不断产生和提升,校长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和定位,是校长培训需求的关键性因素。在培训中建立多元的目标体系,由于不同任职期限、不同成熟度的校长的需要不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校长的需要也各异。因此我们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体现目标分层分类,深入了解校长的不同层次需求,建立多元的、相互联系、有机组合的目标体系,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满足校长的需求。不仅要革新校长的知识结构,提高校长的能力,改变校长的观念,更要开发其潜能,做到“按需施训”。帮助校长掌握必备的知识和科学的研究,培养和锻炼改革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专题调研——提高校长的思考能力
校长要通过不断思考而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并将其付诸于教育实践中。教育是服务于人的,我们所培养的人将来也要服务于社会。当今社会呼唤优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校长,不仅仅把关注点落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及幸福感。校长的核心领导力在于课程与课堂。校长要把先进的办学理念通过教师转化为课堂行为。能够整合学校的资源,走现代学校发展之路。
提高校长的思考能力,应组织开展学校管理专题调研活动,深入优秀学校,薄弱学校,每校进行1至2周专题深度调研,及时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并将其作为培训期间的专题案例进行研究。通过解决学校主要问题,提升校长的管理素养,思考能力。
3、专题讲座——个性菜单式培训
在校长提高培训中选用专题讲座课型教学,可以使校长就重点、难点内容,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获取解决某一难题的方法,同时可以提高校长的理性思维能力。根据实际,确定专题在校长提高培训中,最重要的就是应紧密联系学校管理实际,联系受训校长的实际。通过专题培训使校长明确职能要求、掌握政策。结合职能要求进行菜单式专题讲座。例如:人事工作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教育;学校后勤与财务;教育法规与规范办学;教育宣传与学校文化;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学校安全管理等。校长根据个性需求,参加菜单式培训。
4、校长论坛——专家引领式培训
为激发校长的智慧,通过组织学校管理论坛或沙龙活动,在宽松、开放的环境下,促使校长们对身边的实际问题开展自由研讨,交流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见解。活动邀请有关教育专家参加,通过现场点评、指导,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形成“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校长培训模式。
5、名校挂职——取经体验式培训
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切实提高管理现代学校的能力,应适时的选派优秀学校校长到发达地区名校挂职学习,了解发达地区的办学理念和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干部队伍建设及内部考核分配制度等方面的综合管理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分析思考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对策措施。挂职体验式培训还采取多种形式,农村
校长到城区学校挂职,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提升校长综合素质。
总之,校长整体素质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知、主体实践、个体内化长期积淀的过程。要提高培训质量,须突出校长自身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调动校长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重视校长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选择、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为依据,立足学校,基于学校发展,注重实践,创新形式,积极探索在真实的学校教育情境中反思现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和策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校长依法、科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和谐发展。
第四篇: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在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结合这些新特点,对管理类专业的应用统计学教学进行了实践和创新。主要表现在:统计思想的传递,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统计方法与SPSS统计软件、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以及配套采用全过程考核方式统计教学改革。经过两个学期的试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明显提升。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方法论学科,它在管理、经济、贸易、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类专业把应用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既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提供数量分析方法,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然而,由于该课程中所用方法比较复杂,数据多,计算量大,学生学起来感觉比较繁琐和枯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传统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课堂师生互动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应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以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不佳,对统计思想缺乏感性认识,对统计实验参与度不高,应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强。针对以上情况,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情景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等,[1-8]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迅速发展的当今,大学生普遍能非常熟练地使用各种网络工具,以至于学习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在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由单向被动式接收变为双向互动式交流,获取信息与收集数据的能力逐渐增强;大学生在网上获取的信息是多元化的,自由平等和反对权威的意识逐渐增强;网上信息的多样性和庞杂性激起了大学生主动过滤和处理数据的紧迫感;微信、微博、论坛等促使大学生更热衷于在网上交流、互相学习。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对管理类专业的应用统计学教学包括统计思想的传递,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统计方法与SPSS统计软件、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以及配套采用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创新,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明显提升。
一、领会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来思考问题
大多数人学习应用统计学的目的是应用,但初学者的最大困难正是学完不会用,原因是学习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式和计算上,忽视了对统计思想的理解。统计的真谛在于它体现的思想,在于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正如H.G.Wells所说:“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像读与写一样成为一个有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学好统计的关键是掌握如何运用统计思维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记住那些死的统计公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每一种统计方法之前,先把该方法的基本思想用醒目的标题给出。比如用图表和统计量看数据;用概率分布描述随机变量;用样本推断总体;分类变量对数值变量的影响;利用变量间的关系进行预测;根据过去的模式预测未来;用少数变量代表多个变量;把对象分成不同的类别;不依赖分布的检验等基本统计思想。[9]尽管这种表达不一定确切,但是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
二、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单向灌输式的讲授,由于该课程比较抽象且枯燥乏味,学生厌学,对课程内容掌握不好,不愿上机实验导致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强。针对该课程特点,结合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在理论课教学、案例分析和上机实验部分,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理论课教学部分:首先运用案例情景导入式开启一堂课。对要学习的统计方法设计一个生活化、普遍化、合理化的教学情景,给学生一个源于实际问题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使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析解决该案例。以分小组形式讨论该案例5分钟,之后各小组代表说明本组讨论出的解决方案,教师予以点评,借此引出要解决此问题所用到的统计学方法。最后以多媒体课件辅以板书,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本理论和统计方法,方法讲完之后,要加以实际运用,解决之前小组讨论的案例。对于课上给出的案例,不能只引入,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解决过程,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所学方法确实有用,的确能解决一大类实际问题。
案例分析和上机实验部分:将理论课教学、上机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对上机时机和上机内容优化选择,在理论课教学每完成一个阶段后就立即组织一次上机实验。上机之前,提前两天给学生案例,让学生充分预习,自己上网查阅数据资料,思考解决方法。上机时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统计方法,共同讨论交流该案例的分析思路,然后由实验指导教师总结学生想到的各种解决方法,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实际演示如何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完成数据分析,并正确解读软件输出的分析结果。演示结束后,给每组学生一个同类型的案例,由小组形式共同完成,之后小组间进行案例分析汇报,由其他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最后点评、修改。通过案例分析和上机合作实验,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三、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种统计软件的出现为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工具。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统计相关软件主要有Excel、SAS和SPSS等。Excel虽然是一个非专业的统计学软件,其统计功能不够全面,但Excel有着强大的表处理功能、全面易用的函数功能,对于初学者易学易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指数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中大量计算工作通过Excel完成。SPSS软件是非专业统计人员的首选统计软件,操作简单,无需编程,具有方便的数据接口和灵活的功能模块组合。SPSS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统计分析、报表、图形制作等功能。教师可以将列联表分析、二维相关、秩相关、非参数检验、非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生存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复杂的多因素统计交由SPSS来完成。Excel软件简单易于掌握,而SPSS软件数据分析功能全面,两者有效结合,既有助于学生自我练习和上机实验,又给应用统计学教学提供了全面的软件支持。但是不管应用哪种软件,都必须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和统计方法以及该方法的适用条件,使学生能够正确应用统计方法并能准确解读计算结果。
四、由一次性考试转变为全过程考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是用一次考试决定学生一门课的成绩,这只能体现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考查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本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更全面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由一次性期末考试转变为全过程考核,即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其中平时成绩由作业、课内实验、期中考试、课外实践等各部分组成。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5%,平时作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统计思想和方法。课内实验占总成绩的20%,通过上机合作实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软件的能力、小组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统计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15%,主要考查一段时间内学生对所学统计方法的综合掌握和运用情况,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闭卷考试、上机实验或案例分析等等。课外实践小论文占总成绩的20%,一般在课程结束时以分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洞察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对所学统计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等。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查学生对应用统计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掌握和运用情况。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考试时可以将复杂繁琐的公式直接给出,这样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理解每一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适用条件,能够主动地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综合性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经过两学期的试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也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几点体会。在教学中结合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既坚持传递统计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又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既坚持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有配套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特别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但是学无止境,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还有待不断改进和完善。
第五篇: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现代在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大学自然地理教学属于比较重要的学科,其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空间辨别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比较重要。现阶段,大学自然地理教学已经到达改革的阶段,更应该做好对应的改革教学,使得其拥有更加良好的效果。基于此原因,本文首先概述了大学自然地理教学,然后分析了创新原则以及对应创新对策,望带来借鉴。
关键词: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改革创新;对策探索
在高校的教学中,自然地理教学主要便是帮助高校学生了解基本的自然状况,并且去实地的接触大自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更多的便是通过讲解模式教学,很少的让学生真正的走到户外,自我感受户外的基本环境,进而教学效果较差。伴随着理念的进步,现代的教育理念进入大学教学中,促使自然地理教学做出改革,完成创新。
一、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概述
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现代的教学理念中,为了真正的保证教学效果,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而传统的教学中,此类实践教学模式较少,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自然地理教学的效果未能取得最为良好的教学效果【1】。因此,在现代中对大学自然地理教学采取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措施,通过有效的提升具体教学效果,使得其成为一种崭新的教学体系,保证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获得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并且有效的应对各种难题。笔者认为,自然地理的教学的创新更应该遵循体系的创新发展,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到实践中采取学习,才能真正的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并且伴随着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颁布,更是提升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任务,在当前的大环境中,需要学生了解并热爱自然。其对于我国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改革更是提出了时代要求,只有通过有效的建立对应教育肢体,使得学生更加熟悉并且亲近大自然,才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想,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二、大学自然地理教学创新探索
通常在现阶段的高校学习任务之中,主要便是通过自然地理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有效的认识自然地理现象,并且可以通过在学校的学习中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2】。不仅仅是单纯的解决问题,更加应该将现阶段的知识采取积极的总结,并且采取有效的创新措施,进而真正的帮助自然地理教学完成有效创新,笔者认为,创新并不是离经叛道,在创新中更应该注意以下内容:(1)重视应用。理论不仅仅是书面上的内容,更加应该有效的应用在实践中,在实践教学设计中,更应重视将一类问题设计到实践中,将一类典型问题作为重点问题,使得理念的研究更加贴合实践。(2)通过探索加强认知。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明确基本认识,更需要做到的是通过探索来提升学生认知的愿望和认识的内容,在针对教学探索创新时,更加需要做到贴近实际,所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3)创新同样要遵循可行性。前文曾经提到创新并不是离经叛道,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开放思路,使得整体教学模式完成有效转变,一方面需要整体设计富有新意,另外一方面同样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3】。
三、大学自然地理教学创新探索对策
1.合理编制教材
在探讨创新措施中,首先便应该着手于现阶段大学自然地理教学的教材之中,现阶段大部分教材的实习指导内容比较局限,不能满足大多数高校的具体要求,因此在教科书编订中首先应该遵从高校实际情况,了解高校的基本状况,通过有效的应对情况使得大学生更加了解人与自然的交际关系等。
2.建立实习基地
自然地理教学更应该贴近自然,寻求地方政府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结合多地区的实际教学力量,建立对应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自身应该具有对应的综合性,使得其能为高校教学提供的内容更多且更加综合。实习基地一方面利于教育开展实践教学,对于高校而言还有另外一方面的作用。便是可以通过实际基地建立学生休闲场所,使得所有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记得陶冶情操并且提升精神面貌。
3.改革实习模式
在创新探讨中,更应该明确传统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通过对问题的了解,基于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改革整体教学。在实习中,学生需要锻炼的更加是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的知识对应的也应该是综合知识,使得传统的点对点教学变成现代的面对面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改革,真正的帮助实习模式得到最为有效的转变,成为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改革中的天然帮助力量。
4.体系变化
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应该明确认识学生建立空间辨别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区域分析能力,并且能够帮助他们将自我学习的地理学知识成功的应用到实际应用中,此类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体系的创新。体系的创新才是教育制度创新的开端,通过有效的创新模式,才能真正的帮助我国的教学内容得到有效提升,并且有利于整体的进步。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教学的引入,建立对应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创新的效果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更是有实地的帮助学生提升对应的相关能力,进而通过实际的提升,帮助该项教学理念和办学理念的成功进步。文中的分析仍然尚显浅薄,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高文莲.以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带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求知导刊,2015(10):64-65.[2]翁翎燕.南京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2015(10):107-110.[3]董炜华,李金霞,王海霞,等.高师院校自然地理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10):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