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下第一单元《美丽的田园》
美丽的田园
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时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理解了“比较两个量的多少”要用减法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综合课,是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节综合课。教材创设了“美丽的田园”这一情景,呈现了丰富的教学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清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乐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为以后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加法、减法及其应用,对本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正迁移,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比较两个量的多少”的实际问题,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内容的有利因素;但是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思维深度、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会有一定的困难,也容易产生机械模仿的现象,教师要适时给与启发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表达上的困难、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达到计算正确、熟练。
(2)初步发展从具体环境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这一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与人合作、交流、探讨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发展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认真倾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达到计算正确、熟练;初步发展从具体环境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的能力。难点: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教法: 小组讨论法、引导练习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学法: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美丽的田园”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开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观察画面、记录信息
(三)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四)总结方法、应用发展
(五)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田野的画面: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终于来到了我们北方,同学们请看(播放课件:田野图片):春天的田野里,天空晴朗,一片蔚蓝色;小河里的冰雪融化了,河水潺潺地流淌;草地上小草嫩绿嫩绿的;大树从睡梦中醒来,换上了崭新的衣裳。小动物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参加春天的盛会:小鸟叽叽喳喳,有的在空中快乐地飞翔,有的落在树上休息;小鸭子穿着雪白的衣裳,有的在河里嬉戏,有的在岸上踱步;一群羊儿正在草地上吃草,它们有的穿着洁白的衣裳,有的穿着乌黑色的衣裳„„孩子们,我们也一起加入这美丽的田野,参加春天的盛会吧,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聪明的孩子们,你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呢?
(安排这一环节,一个目的是激发兴趣,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个目的是渗透有序观察的思想。为正式进入下面的学习环节作好准备。)
第二个环节:观察画面、记录信息。
首先让按顺序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分三个层次来完成。
(1)自己看图数数,把结果填在书上。
(2)同桌交流结果,发现不对的地方改过来。
(3)反馈交流,统一答案。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有序地在黑板上贴图片、写数据。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回答时是否有遗漏,如果有,要因势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小鸟的只数,既要关注空中的,又要关注树上的,空中的鸟既有前面的,又有后面的。
(安排这一环节一是要帮助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寻找信息,把找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学会怎样把找到的信息记录下来;二是通过强化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第三个环节: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选择数据尝试解决问题。我设计了以下四个层次来进行:
1、谁能根据我们找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会提出很多用加法、减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问题,只要符合要求的教师都要加以肯定、鼓励。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存在一些错误,可能是条件上的错误,比如找不到数据的问题,不完整的语言表述等等,教师要耐心倾听、恰当指导,对于一些简单、易改正的错误可以让其他学生帮助改正,此环节要强调一个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都要认真倾听,发现问题马上举手示意。
2、解决“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
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选择这个问题来讨论怎样解决。教师首先提问: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你能找到这些信息吗?
然后由学生去根据问题选择信息,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待全体学生都完成后,组织学生反馈交流,让学生说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算的。
3、讨论:淘气列的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8+6=”
首先提问:“8”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然后讨论“8+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样这个问题学生就自然会解答了,再扩展延伸:“8+6”还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在这里要给学生充分时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说出多个可以用这个算式解决的问题。比如可以用于人的数量、也可以是水果的数量、树的数量等等。
4、再提出一个问题,并试着解答。分两步来完成:
先让每个学生提一个问题,并解答。把问题和解答都写在练习本上,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接着反馈交流,指名说出自己提的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然后会解答这个问题的同学举手示意,提问题的同学指名回答,再由大家来判断解答的对不对。
(此环节四个层次的安排,由浅入深,先是随意提出问题问题,然后尝试解决“比较两个量多少”的问题,接着理解算式“8+6”的意义,再每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并尝试解决。这样的安排,每个学生都有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得以充分培养,同时学生也经历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到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倾听和合作的习惯。)
第四个环节:总结结方法、应用发展。
在这一环节,首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解决问题?)那么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更加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只有孩子们会自己总结出来了,才是真正的理解了、掌握了。)
接着进入应用发展阶段。此环节安排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完成书上“练一练”第1题。看图完成:
(1)填一填:有()只小松鼠,有()只小鹿,()小鸭。(2)小鹿比小松鼠多几只?
(3)下面的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17-9 =()只
(4)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此练习是检查学生观察图画寻找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对有困难的学生适时给予帮助。)
2、完成书上“练一练”第2题。
(1)每幅图是什么意思?
(2)每个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3)全班交流,订正。
3、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观察教室里的人和物,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试着解答。
(1)每个同学都在练习本上完成。
(2)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提出的问题和解答方法,互相检查对错。(3)全班交流,指名说出自己的问题和解答方法,师生共同评价该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合适,解答是否正确。
(此环节安排的目的是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还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知识和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学习的是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数学,从而是学生数学产生亲近感,产生乐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五个环节: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通过小结,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过程的反思。)
六、板书设计:
美丽的田园
空中有(11)只小鸟,树上有(5只)小鸟.岸上有(6)只大鹅,河里有(8)只大鹅.地上有(7)只绵羊,有(5)只山羊.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 11-5=6(只)答: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6只。8+6=14 表示的是河里和岸上一共有14只大鹅。
七、教学效果评价:
纵观整堂课的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愉悦地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倡关注人,让孩子们自由、健康、快乐地学习。就是要尽量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无谓限制,看图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不同的列式或对画面信息产生争执时,我都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整堂课的气氛是宽松,学生心情愉快,学习投入。
2、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学会与人合作。
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大,习惯教育非常重要,尤其是小组学习和全班交流时容易发生随意说话,不专心听讲的现象,因此,在课堂上我时时提醒、教育孩子们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积极思考,进行判断,发现问题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好的习惯,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康平县教师进修学校
李艳杰
第二篇:第一单元山水田园
第一单元
山水田园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③原:原野。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5分) 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6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3~4题。
石门岩上宿 [南朝]谢灵运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
①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②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注】①芳醑(xǔ):芳香的美酒。伐:赞美。②“美人”二句:屈原《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阳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 山名。晞发,晒干头发。
3、本诗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5分)
4、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①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②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③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④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⑤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 ①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②迟:缓缓地升起来。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菑(zī):已开垦一年的土地,这里泛指田亩。③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形容树木茂密,环境幽深。④朝槿(zhāojǐn):即木槿,落叶灌木,夏秋之际开花,朝开幕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可以煮来佐餐。⑤野老:自称。争席:表示和人相处很随便,无隔阂。《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社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海鸥何事更相疑:《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5、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6、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浣溪沙
张元幹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②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注】①张元幹(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坚决抗金,力谏死守。除名削籍后,漫游江浙等地,卒年约七十。②萧萧:花白稀疏的样子。
7、这首词下阕的“露荷翻处水流萤”很巧妙,它巧在哪里?请加以赏析。(5分)
8、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1、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安闲地欣赏着沿途的旖旎风光,有对大自然的喜爱和闲适自得之情。(2分)就在此时,诗人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景象十分相似,因而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的愁绪。(3分)
2、拟人。颔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无情之景以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初秋晚景。比喻。颈联中诗人选择了“棠梨”和“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斜阳里,这是目睹。对比。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胭脂”与“白雪”两种颜色对比鲜明。(每点3分,任答2点即可。)
【赏析】
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读完这六句诗,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在那菊花初黄的时节,人到中年的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他神态悠然,任凭马儿随意行走,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时而倾听着回荡在众山沟里的秋声,时而观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时而又将视线投向那红似胭脂的棠梨落叶与洁白如雪的荞麦花……作者在这六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总之,《村行》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埋伏笔,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过程,正从这“两结合”中传神地反映了出来。这是一首风物如画的秋景诗,也是一支宛转动人的思乡曲。从中,可窥见王诗简淡清新诗风之一斑。
3、本诗前四句通过运用“搴”“弄”等动作描写和“畏”等心理描写的手法,(2分)塑造了一个酷爱兰花、赏玩秋月、归宿云间的高洁闲适、超凡脱俗的隐士形象。(3分)
①
4、一“朝”一 “暝”表明诗人整日徜徉于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山中超越尘世的悠闲隐逸生活的喜爱;“搴兰”“宿云际”“弄石上月”等行为表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中间四句表现出诗人对山中夜景的欣赏和感悟;“谁与伐”“徒晞发”表明无人和自己一起欣赏此种美景,因而诗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遗憾。(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
【赏析】
开头四句,便有许多精彩。欲写夜宿,先说朝游,笔调来得舒缓。劈头而下、突兀而起,也是一种写法,但那比较适合激烈冲荡的情绪。像这首诗要表达幽深情趣,便需缓缓引入。好似游山先渡水,才觉得味道悠长。但前二句不仅是入题的铺垫,也是诗情的动因。“朝搴苑中兰”,语出《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兰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恐怕它在霜露中凋残,而采摘把玩,这是隐喻的写法,包涵着珍惜具有才智和美德的生命的意味。谢灵运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贬出永嘉,辞官暂隐,在于他是很难接受的人生挫折,难免有才智之士不能为世所容的怨艾与自怜,这情绪便在“朝搴苑中兰”的形象中表现出来。因此乃有暮宿石上、流连光华的举动。倘无前二句,全诗就变单薄了。后二句中,“云际宿”一句略带夸张地写出石门别墅所在之高,又暗用《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待)兮云之际”诗意,透出孤独无侣、似有所待的怅惘。归结到“弄此石上月”,一个高洁多情,极富美感的形象。“石上月”不是天上月,那是流动着的如水如雾的一片,那是轻柔宛曼的乐章。石的清凉,诗人的忧郁,都写在这音乐中了。将四句诗连贯起来,可以发现一、三句同二、四句,均是松散的隔句对。“朝搴”与“瞑还”对应,时间趋近;“畏彼”与“弄此”对应,方位趋近。你单是读,未必要多想什么,自会觉得有一种风姿、一种韵调轻轻摇曳、回环飘荡而来,恰与月华的流动重合。总之,这四句诗的语言具有相当丰富而又完整统一的功能,是真正的诗歌语言。
接着四句,是对夜景的欣赏。但又很难说是夜“景”,很难说是“欣赏”。这是用听觉在感受夜,并由感受而渐渐潜入自然的深处。张玉谷《古诗赏析》说:“中四即所闻写景,不以目治,而以耳治,是夜宿神理。”这“神理”指什么,他却没有讲清楚。首先应该说,夜景不是不能用目光观赏,也不是不能写好,古诗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但描绘视界中的夜景,非着力不可,人和自然容易处在分离的状态,其效果与此诗所追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先看前二句:鸟的鸣叫声渐渐低落、渐渐稀少,最后成为偶尔一二声的啁啾,于是意识到它们已在林中栖息,夜越来越深;而在沉静之中,时时又传来簌簌的落叶声,于是知道山中又起了夜风。这二句已经很好地写出了山夜的气氛。因为声音是变动着的,时生时消,起伏不定,它比山林沟壑等固定的形体更能体现山夜的情趣,体现万物在根本的虚寂中运化的节律。这也许就是张玉谷所说的“夜宿神理”吧。但后二句却是更深入的体验。这二句互文见意,是说:夜中“异音”、“殊响”一起来到耳边,听来都是清亮悠扬的声调。所谓“异音”、“殊响”究竟来自何处?是鸟儿的鸣叫,枯叶的飘落,还是不息的山溪,断续的虫吟?什么都是,什么也不是。诗人称那些声音为“异音”、“殊响”的时候,已经不是说声音本身,而是声音引起的人的奇异感觉。正因为这是一种感觉,那些声音也被改变了,放大了,成为“俱清越”的音调。换句话说,在诗人凝神静听山夜中各种声响的时候,那些声响唤起了人心深处的某种幻觉;以这幻觉感受那些声响,它们也变得与平时不同。这样,似乎在人的生命的深处与自然的深处形成某种神秘的沟通。确实,人们对人和自然,都有许多说不清楚的东西,因而常常凭借着神秘的感受力去体验自然。像谢灵运这样敏锐的诗人,他的体验也比常人来得丰富。
按照通常的写法,谢灵运的诗在描摹景物之后,总有一段哲理性的议论。此诗的最后四句收结,却不是如此。他只是感叹:如此美妙的秋夜,却无人能够欣赏,我也就无从向谁夸美这杯中的好酒了。言外之意,是说世人多庸俗,缺乏高逸情趣,难与自己同游。最后两句仍是用《九歌·少司命》诗意。原诗说:“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谢诗中的“美人”,指情意投合的佳侣。“阳阿”,向阳的山阿。诗人说:心中盼望的“美人”终究不会来到,我只是白白地等待,直到太阳出来,晒干我的头发罢了。这里面其实有双重的内涵:一方面,诗人确实希望有志同道合、情趣相通的朋友与自己共赏这秋夜景色;另一方面,绝景独游,无人为侣,恰恰显示了自己不与凡俗同流的品格,表达出孤独高傲、睥睨一世的心情。以谢灵运的性格而言,后者是更重要的。
魏晋南朝,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和强化的时代。而自我意识加强的必然结果,就是孤独感的产生和强化。于是,投向自然,谋求个人与自然的沟通,又成为从孤独感中解脱出来的途径之一。谢灵运这首诗,就是把孤独感,以及孤独中人与自然的感通和追求志同道合者的情绪,构造成美好的意境。尽管他的其它山水诗也有类似的表现,但都比不上这首诗单纯而优美。所以,在诗史上,这也是一首很有意义的作品。它可以说明:诗歌是怎样随着人的感情生活的丰富复杂化而变得丰富复杂起来的。
5、①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广漠空蒙的水田,蔚然深秀的密林,此为静;白鹭翩翩起飞,黄鹂互相唱和,动静结合,体现田园风光优美,富有生机。②对比、映衬: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浓绿的夏木,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相映成趣。③多角度描写:绘形绘声绘色,“阴阴”写夏木茂密之形,“飞”写白鹭翩翩起飞之状;“啭”写黄鹂啼啭之声;白鹭、黄鹂、浓绿的夏木,色彩鲜明。④运用叠词: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突出强调了景物的特点。(每点3分,答出两点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6、尾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与人相处,不狂妄,不拘形迹,没有心机,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2分)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和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3分)
【参考译文】
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面田头。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仪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神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声是那样甜美快活。我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
【赏析】
《积雨辋川庄作》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描写辋川山庄久雨初停时的景色。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诗人静观所见,后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全诗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7、①虚实结合,构思巧妙。实写荷、露、流萤等夏夜的景色,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虚写晚风和月色,将它们统一在美好的意境中,给人新奇的感受。②想象丰富,意境优美。荷茎在风中摆动,荷面露珠在滚动,将露珠在月光中晶莹闪动的情景比作流萤,想象奇特,意境优美。(答出①的,给3分;答出②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8、①这首词既表达了对湖光山色的赞美,又抒发了作者沉浸在自然风光巾的忘返流连的喜爱之情,流露出闲适、洒脱的情怀。②这种情怀中有人生不得志的淡淡的忧伤,和借助美景排遣愁闷的惆怅。词人不仅把几件自然物景——飞云度月,湖光倒影,青山,岸柳和露荷,巧妙地结合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而且更突出景中人领略自然美景时“萧萧散发”等特有的神情,融情人景,情景交融。(答出①②各2分,简要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对湖光山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流露出一种闲适、潇洒的超脱情怀。(意对即可)
【赏析】
首句“山绕平湖波撼城”,真实地展现了连绵不断的山势与波涛汹涌的水势。“波撼城”是化用唐孟浩然《临洞庭》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句意。但他的词情不是从浪涛汹涌的“波撼城”中激发,而是从广阔的水面上出发,特写湖光荡漾、青山绿水的优美景色。“水晶楼下欲三更”,承上进一层写湖光月色相映,意境远,仿佛如杜牧《悲吴王城》诗中所描写的那样“水精波动碎楼台”。这里的“欲三更”,既点出月夜登楼眺望流连忘返,又宛转地表达出作者浸沉于清旷秀丽的大自然之中的情趣。下片承上继续写景。“雾柳暗时云度月”二句,写词人登楼望去,看见沐浴在月光之中的夏夜景色。当天上飘动的浮云遮住月亮时,夜雾中的柳树顿时显得暗淡难辨,而水中含露的荷叶,随风轻轻摇曳,水珠闪烁,就好像无数的流萤在不断闪光使人留连往返。如果说作者在《登垂虹亭二首》诗中所描写的“熠熠流萤火,垂垂饮倒虹。行云吞皎月,飞电扫长空”一样,目的是显现出一种江上风雨欲来的壮观,那么,作者在这里勾勒的是一篇天空浮云遮月,湖光水色清丽而宁静的画面。最后“萧萧散发到天明”一句,写散发独坐,沉吟至天明的情景。“萧萧”为头发稀疏,如陆游《杂赋》:“觉来忽见天窗日,短发萧萧起自梳。”这首词既写了湖光山色之美,又表达了作者沉浸在自然风光中的忘返流连的感情,流露出一种闲适、潇洒的超脱情怀。全词情景相生,密切相连。词人不仅把几件自然物景——飞云度月,湖光倒影,青山,岸柳和露荷,巧妙地结合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而且更突出景中人领略自然美景的特有的神情。【知识拓展】
山水田园诗表现的主要思想感情:
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山水田园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⑴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表现手法:①白描。细节描写。观察角度。比如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的变化。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第三篇:北师大一下数学《美丽的田园》
北师大一下数学《美丽的田园》
土城小学 李宏智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13--14页《美丽的田园》
二、教学目标:
1、应用学过的数、计算以及简单的方位知识解决现实情境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从现实的情境中出发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理解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五、教学方法:
探讨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具准备: 师:主题图、多媒体课件。生:练习本。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听过)丑小鸭听说咱们班同学非常聪明,想出题考考你们,如果你们全答对了,他就能变成白天鹅,你们想让它变成白天鹅吗?(想)那你们有信心答对吗?(有)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幻灯出示题,请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都答对了,下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师:出示“美丽的田园”课件,并板书课题。噢!他把我们带到了一处美丽的田园,看看这美丽的田园里都有什么?那些是你认识的? 生:花树鸟鹅羊
师:看老师的板书:鸟树鹅羊花。你发现了什么? 生:观察事物要按一定的顺序。
师:说的非常好。那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从这幅画面你获得了有关花、鸟、树、鹅、羊的哪些信息?
生1:湖里有8只鹅,岸上有6只鹅。生2:天空有11只小鸟,树上有5只鸟。生3:岸边有7只白羊,5只黑羊。
师: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听。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提的数学问题多?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有关鹅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只鹅?
师:谁会解答这个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求一共有多少只鹅?就是把湖里的8鹅和岸上的6只鹅放在一起,一共是14只鹅。所以用加法计算:8+6=14.师:谁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生:水里的鹅和岸上的鹅哪个多,多几只? 师:谁会解答这个问题?
生:一共14只鹅,岸上6只,水里8只,水里的鹅比岸上的鹅多,8-6=2,多2只。
师:谁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14只鹅,岸上有6只,水里有几只? 师:谁会解答这个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这道题是把总数14只鹅去掉岸上的6只,剩下的就是水里的8只鹅,所以用减法计算:14-6=8。
生:老师,我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一共有14只鹅,水里有8只,岸上有几只? 生:老师,我能解决这个问题,用减法计算:14-8=6 师:刚才在解决鹅的问题中,我们写出了四个算式,从这几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我们发现有三个算式是:6+8=14 14-6=8 14-8=6。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总结的非常正确,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也就是,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上面解决鹅的问题来解决图上的其他问题吗?请在小组内快速的讨论与完成,组长做记录。
指多名学生汇报,尽可能多地提出问并解答。
师:每个同学都在积极的动脑筋,提出了这么的问题,你们真棒!老师想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一定是个有心人。下面请同学们再来做几道题。
(二).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2.幻灯出示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三).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美丽的田园
鹅:一共有几只鹅?
水里的鹅和岸上的鹅那个多,多几只? 6+8=14
8-6=2多2只
一共有14只鹅,岸上有6只,水里有几只? 14-6=8 一共有14只鹅,水里有8只,岸上有几只? 14-8=6
第四篇:苏教版一下第一单元精练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单元精练1
班级
姓名
一、看看谁能算得又对又快。
16+30=
15-8=
45+40=
50+6+3=
8+8+50=
23+6=
65+30=
23+5=
5+61+2=
40+20+32=
37+50=
80-40=
5+32=
20+60+13=
63―3+26=
二、估计得数是几十多。
53+20(十多)
8+81(十多)
34+30(十多)
45+2(十多)
40+34(十多)
3+73(十多)
三、不计算,在○里填上“<”“>”或“=”。
○4+24○40+24
30+45○30+25
34+2○2+34
67―7○67―60
56+1○56+2
43+4○45+4
四、在()里把正确的得数圈出来。
35+40(39
75)
8+40(48
84)
74+5(79
89)
24+20(44
46)
52+3(82
55)
72+1(82
73)
四、在方框里填数。
+3=
30+
=
五、走进生活。
1、2、一共有多少件?柳树再种几棵就和松树同样多?
□○□=□
□○□=□
第五篇: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一下第一单元 01
小学一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测评卷
学号
班级
姓名
成绩
等第_____
一、算一算。(12分)
9+4=
12-8=
6+9=
11-4=
7+7=
10-1+5=12-4=
14-9=
18-9=
13-7=
15-7=
9+9-8=
13-9=
12-3=
11-2=
4+9=
16-9=
8+4-9=
9+3=
11-7=
12-6=
16-8=
14-8=
3+8-7=
二、填一填。(38分)
1.计算16-8,可以从10里面减去()得2,再用2加()得();
也可以想8加()得16,16减8得()。
2.□□□□□□□□□□□□
◎◎◎◎◎◎◎
□和◎一共有()个。
□比◎多()个,◎比□少()个。
3.在里填上“>”、“<”或“=”。(6分)
15-8
11-3
11-4
18-9
12-2
13-9
15-10
14-9
13-7
13-6
4.在()里填数。
9+()=15
14-()=6
11-()=9
5+()=13
12-()=8
16-()=7
5.找规律填数。
(1)13、12、11、()、()
(2)18、15、()、()、6
(3)1、2、4、7、()、()
6.在□里填上合适的数。(7
分)
8+5=
+7
13-6=
-7
-8=
-6
-6
+
-6
+
7.从6、9、17、8、14、15中选三个数写出四道算式。
=
=
=
=
三、填表。(6分)
小明有
8本
()颗
7只
原
有
12个
16根
11只
小芳有
()本
7颗
6只
卖
出
9个
7根
8只
一共有
16本
16颗
()只
还
剩
()个
()根
()只
四、连一连。(10分)
8+7
13-10
14-8
15-7
6+7
9+4
11-4
15-8
12-8
12-6
五、看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4分)
=
=
=
=
六、解决问题。(6+4+6+4+4+6,共30分)
1.看图列式。
(1)
(2)
=
(个)
=
(块)
2.菜地里有13个萝卜,小兔拔了4个,还剩多少个?
=
(个)
3.和
一共有12只。
(1)
有8只,有多少只?
=
(只)
(2)
有4个,有几只?
=
(只)
4.车上原来11有人,下车2人,又上车3人。
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
5.树上有16个桃子,小猴第一天吃了8个,第二天吃了5个,树上少了多少个桃子?
=
(个)
6.动物园有兔子16只,羊7只,牛8只。
(1)羊和牛一共有多少只?
=
(只)
(2)其中白兔有9只,黑兔有多少只?
=
(只)
附加题:
1.在空格里填数,使每一横行、竖行、斜行三个数连加的结果都等于16。
2.小亮做一道减法题,把1□-6方框中数字看错了,得到的结果是6。爸爸告诉他,结果小了3。
正确的算式应该是: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