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给我们的思考[原创]-新课标
《化学1必修》给我们的思考
摘 要:本文笔者以一位新手的身份对新出炉不久的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化学1》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与思考,提出自己的理解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1;浅析;展望
一、引言
自2004年9月起,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4省(自治区),约有112万学生,6.3万教师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约占全国高中当年招生人数的13%,今年共有8至10个省份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总数约占总数的25%至30%;2006年,15至18个省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总数约占总数的50%至60%;2007年,原则上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基于此,无论是现暂未实行新课程地区的在职教师,还是高师在校学生,“走近新课程”的必然趋势是无庸置疑的,而且“步伐”越快,效果越佳(因为:现在课改正处在方兴未艾,机遇与挑战并存,优胜劣汰是必然结果!)。下面,笔者谈谈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以下简称“化学1”)的一些思考,供广大同仁参考。
二、对化学1的浅析
化学1是该系列化学教材之一,(该套课本共八册,两册必修,六册选修),去年在实验区使用过的该教材有3种版本(即:人教版、鲁教版、沪教版)本文笔者是以人教版的化学1为例来讨论的。它与现行高中化学课本(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化学新课标等相对照。其特色是显而易见的:它在现行高中化学课本基础上,有质的飞跃,符合新课标的思想、内容要求„„具体而言,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说明其凸现的特色: 1.课本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与人文性
该课本中多次出现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图片,如:海水淡化工厂、检测尿糖用的试纸、煤气灶火焰、壮观的烟花、微机与手机芯片、三峡大坝、火箭升空、光纤、记忆合金等;体现人文性的如:危险化学品标志、沙里淘金原理、“白马非马”论、青铜奔马(马踏飞燕)、司母戊鼎、各种矿物、人面鱼纹条陶、万里长城、网络搜索、英汉对照等等,这些让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无形的潜移默化。同时都能很好的体现出编者的初衷——体现时代性与人文性。2.突出“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这一主题
本册课本所涉及的内容是作为21世纪中国公民所必备的化学知识的部分,是将原来高中三册化学课本里的部分知识有机的融为一体,显得贴切而自然,但其要求不高,与后续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如:“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介绍的一些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相关的知识等是贯穿于整个化学学科的一条主线,承上启下,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后续课程中会加深与巩固的,不求一步到位。又如: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从基本原理上揭示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角度而引入分散系,胶体(以前高三内容)、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及后面两章介绍的几种常见金属和非金属等,均是取材于实际的,与生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让学生易于入手,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对于过于复杂的理论知识不做过多的阐述„„这些都是留有余地的,兼顾各类学生,是学生毕业与继续深造所必需的。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教科书采用精美的彩色印刷,采用了大量的实物、实况彩图(全书94处插图,约120幅经典彩色图片——这是前所未有的!),让学生从视觉上欣赏与陶冶。精选、多编排实验[全书共计25个实验(不包括探究、实践活动等),且没有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之分],让学生能够多动手,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实验科学!无疑,这是非
用心 爱心 专心
指挥棒的功能与方向得改变。否则,编得再好的课本实施起来都会变质,编者的编书指导思想得不到实质性体现。高考的改革和新教材的推广将有何归宿,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吧!
(致谢:本文完成过程中得到我系《化学教学论》课程资深的专职教师马容明悉心指导,在此向马老师致谢!)
用心 爱心 专心-3-
第二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辩论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4
辩论
编写意图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经常用到辩论,大到国际谈判,小到琐事争辩,辩论是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达成共识的重要手段。在语文学习中,开展辩论活动,不仅为适应社会生活做必要准备,而且借此可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准确的表达能力。
辩论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思想修养,还要在技能、技巧方面受到锻炼,为此,教材提供了必要的辩论知识,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期望通过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辩论的认识与了解,训练初步的辩论的技能。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培养合作的精神,培养摆事实、讲道理的科学精神;在活动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和语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建议
一、关于“指导与探讨”
这一部分对辩论做了一点知识性的说明,同时对学生参与辩论活动提出了总的要求。教师在组织辩论活动前后,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情况,对这一部分内容有所侧重,或有所补充。
二、关于“实践与交流”
设置第1、2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辩论的语言特点,初步了解辩论的言说方法和技巧。教材引用了两段辩词,提出的几个问题以及要求完成的学习任务,都是为了让学生不断加深对辩论的认识与理解,激起对辩论的兴趣。教师在组织这一活动时,可以补充一些材料,也可以让学生查找一些优秀辩词,相互交流,共同分享。
第3题属“设题辩论”这一环节,教材设置三个论辩情境或话题。第一个话题来自学生生活,所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值得我们深思。开展这样的辩论,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引发我们对高中阶段的学生如何走向社会进行较为理性的思考。因为它切入学生生活,学生会有话可说。教师在指导时不要急于做出对错是非评判,而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刻、辩证而全面的剖析。第二个话题涉及我们日常生活消费问题,对这一话题学生也不会感到陌生,但要展开深入的辩论,必须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现象做一些了解并掌握有关法律知识。所以,教师在组织开展这一辩论活动前后,可以搞一点延伸性的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引导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第三个话题是“能否以成败论英雄”。这一辩题涉及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当然,不是简单地说教,而要引导学生通过辩论来澄清。
第4题列举了5个“参考辩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的需要有所选择,也可以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展开辩论。
本次辩论属于专题辩论,要组织得严密一些,可以模仿“大专辩论赛”的形式来开展。教师在组织指导辩论活动时,要关注学生的全员参与,特别要鼓励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积极参与。比如,除了辩手之间的“辩论”外,还应该有正反双方的自由辩论,在这一环节可让更多的同学来参与;再如,多分几个辩论小组,多选几个辩题,同样也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辩论,是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用来激活学生思维,促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活动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等等。也就是说,教师对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广度与深度,参与的过程和在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不能仅仅关注那些能言善辩的学生,更不能使活动变成少数几个同学的表演舞台,而其他大部分同学只是听众和旁观者。
有关资料
论辩场上的听、看、思(高永华)
有些论辩者上得场来,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诘问辩驳,有时甚至没有听清对手的发言内容,就反驳起来,结果是说了很多,却言不中的,没有力度;或者漏洞百出,被人抓住;或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4
者上了人家圈套,陷入被动。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失利,不是输在口才上,而是输在疏于观察,不善于捕捉信息上。通常在论辩过程中,辩者思维高度紧张异常活跃,攻防态势变化多端难以预料,所以,辩者必须善于审时度势,准确把握辩场情况、敌我动态,权衡利弊,得体应对,才能驾驭整个论辩进程向着有利于本方的方向前进。显然,论辩者不仅需要善说,而且要注意捕捉现场信息,处理好说与听、看、思的关系。
悉心观察。要观察论辩对手的表情举止,观察观众、评委或法官等的情绪变化,收集有关信息。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举止神情往往是下意识的流露,从中我们可以洞察到比语言表达更真实更微妙的思想感情变化;从对方的典型动作中可以判断其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等信息。
仔细倾听。一方面要留心对方辩手的发言和陈述,听出话意的关键之点,话外之音及话语的失误、逻辑漏洞等;另一方面还要监听本方表述内容可能出现的失当之处。这里所说的倾听,不仅指听觉要集中,而且要脑耳并用,十分专注地听,把听的过程变成获取与理解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专注倾听的状态,不可能自发发生,需要主观的努力,排除干扰,才能听到本质,抓住要害,听到更多东西。如孟子曰:“跛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准确判断。对于现场捕捉到的语言信息、情感信息、思想信息要综合起来思索,迅速加工处理,对其性质和意向做出准确判断,采取相应对策。比如,对方论点明显偏颇,难以立足,开口时一定不能理直气壮,必然闪烁其辞;对方言辞偏激,表明他受某种观点蒙蔽,不能自拔;对方话语不集中,说明其缺乏前后一致的主张;对方说假话作伪证,说明其已经理屈词穷,等等。
请看实例:在一起妨害公务罪案中,在法庭辩论时,辩护人突然提出:“按照有关规定和证据学的要求,医院的伤情鉴定是超过了24小时才做出的,所以鉴定没有证明力。”
公诉人听罢,立即意识到这是杜撰的,没有法律依据,于是反问:“请辩护人说明‘超过24小时验伤无效’的法律依据何在?”
辩护人本想蒙混过关,不料为对方抓住,自知失言,在答辩时回避了。
公诉人则看出对方心虚,抓住不放,乘胜追击,在下一轮辩论中明言指出:我国法律从无必须在24小时之内验伤之说,医院的伤情鉴定又是实事求是的,因此,该鉴定完全具有证明力。
至此,辩护人说不出法律依据,实为本人杜撰,因此无法辩解,陷入窘境。
此例生动地说明,辩者不仅要在辩前了解对手,掌握辩论,而且上场后,还要把眼睛盯住对手,把双耳功能开动,让大脑高速运作。如此听其言,观其色,析其心,判断对手的心态和意向,就能提高本方应变能力,及时采取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当发现对方的漏洞时,就要攻其不备,乘虚而入;当发现本方出现失误时,就要立即进行修补,以巩固阵地;当战局出现有利时机,就要见机行事,连连发难,扩大战果;假如进攻受挫,则应立即组织防御,稳住阵脚等。只有这样才可能大大提高本方攻防战术的针对性、有效性,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选自《交际与口才》2001年第4期)
第三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目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1
封面 扉页 版权页 编写人员 致同学们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沁园春 长沙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 第三单元纪念刘和珍君
小狗包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包身工
飞向太空的航程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目录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朗诵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后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
扉页 版权页 编写人员 致同学们 目录 第一单元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囚绿记 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
氓
采薇 离骚 孔雀东南飞 并序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第三单元兰亭集序
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
第四单元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我有一个梦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表达交流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演讲 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修辞无处不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
《家》 《巴黎圣母院》
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3
封面 扉页 版权页 编写人员 致同学们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
目录 祝福
3* 老人与海
第二单元蜀道难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琵琶行并序
7*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10* 过秦论
11* 师说 第四单元 动物游戏之迷
宇宙的边疆
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讨论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
《红楼梦》
《高老头》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4
封面 扉页 版权页 编写人员 致同学们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窦娥冤
雷雨
3* 哈姆莱特
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拿来主义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10* 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信条 第四单元 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武传
张衡传 目录
★表达交流★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发展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辩论 ★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
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 ★名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
《谈美》
附录
中华文化精神
后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5
封面 扉页 版权页 编写人员 致同学们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
3* 边城 第二单元 归去来兮辞 并序 滕王阁序
6* 逍遥游
目录
7* 陈情表 第三单元咬文嚼字
说“木叶”
10* 谈中国诗
第四单元 中国建筑的特征
作为生物的社会
13* 宇宙的未来 ★表达交流★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
访谈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
有趣的语言翻译 ★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
《堂吉诃德》
第四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编写说明[推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编写说明
刘真福
本册课本与全套课本一样,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写能力和相应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建构体系,确立纲目,敷设篇章。由于本册课本是供高中必修课起始阶段使用的,所以编写者反复精选课文,修正单元导语,研究“研讨与练习”题目,反复研讨和改写“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的教学内容,力求照顾学生“初始”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内容。下面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和梳理探究三个方面作一些具体的说明。
阅读鉴赏
本册课本四个单元,就体裁而论,现代诗歌、古代散文、现代散文、新闻报告文学各据其一;每个单元内文体相对统一,各篇课文照顾各个时期、各个代表作家以及各个代表性作品。这些单元的课文大致分为抒情和叙事两大类型,第一二单元属于前一类型,第三四单元属于后一类型。两大类型都精选了内容和形式俱佳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厚重的思想、语言的亲和力以及有意味的技巧形式,易于为起始学段的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另外,课文除了新闻报告文学,都是诗歌散文,属于纯文学作品,其实报告文学也可以归到文学作品的范畴,可以说本册课本的文学色彩较强,意在着重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培训资料GAOZHONG YUWEN PEIXUN ZILIAO高中语文培训资料本册课本像其他各册课文一样,单元专题的确定、课文的选取、练习题的设计,贯穿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三个维度在各单元的侧重点和表现方面有所不同,考虑到体例的相对统一,各单元呈现方式又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以单元说明而论,基本上分三段,第一段点明单元题材范围,第二段说明课文内容的共同倾向和写法的共同特点,第三段指明学习本单元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换成三个维度的说法,那么是第二段表达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段表达能力和过程方法。例如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第二段略述中国现代新诗的产生情况,这属于知识的内容;又如第三单元的单元说明第二段,“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这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所有单元提示的第三段是重要段落,编写时不仅字字斟酌,而且渗透教学理念和方法。
各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以文段的形式陈述的,也许学生不易得其要领,这里试作概括提炼,并作一些说明。第一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1.反复朗读;2.分析意象;3.发挥想像;4.感受真情;5.陶冶性情;6.学写新诗。其中反复朗读、发挥想像是读诗的基础,这是最基本的训练,也是容易做到的,在本册课本“表达交流”中有“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可提示学生提前阅读,其中朗读的知识、方法、技巧等可供学习本单元时参考;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会分析意象,应该教给一些关于意象的知识,明确了概念有利于顺利地把握和分析诗中意象;学写新诗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是更高要求,读诗与写诗可以互相促进,但在本单元读诗是更基本的。
第二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1.朗读背诵;2.知人论世;3.品味情意;4.培养语感;5.注重审美。
其中朗读背诵没有写进单元提示,但它是题中应有之义,读文言文当然应该强化有声的“读”的训练,它与“培养语感”是相适应的,朗读背诵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和途径,事实上本单元的“研讨与练习”多有朗读和背诵的要求;文言文去今久远,作品背景复杂,作者情况难以明了,所以强调知人论世的阅读鉴赏方式;品味情意是达到审美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审美目标的达成来自多方面努力,包括品味语言、鉴赏文章形式美等,所谓情意也就是习惯所称思想感情。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不可拔苗助长地提升学习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懂、读通仍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再把握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登堂入室,顾及其他目标。不能忽略基本训练而一味地进行玄妙的“探究”,那是违背文言文教学规律的。
第三单元──现当代写人记事散文:
1.抓住细节;2.分析个性;3.体察倾向;4.品评亮点;5.圈点批注。
其中的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和生活环境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些描写是这类写人记事散文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教学时应当着重关注的部分。要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品味分析,来分析总结人物的个性,体察透视作者对人物、事件和时代的感情倾向、评价判断和深刻思考。抓细节是基础性的、形而下的、微观的操作,分析个性、体察倾向是总括性的、形而上的、宏观的操作。所谓亮点,不只是一些好的细节描写,还包括精彩的叙事、议论、抒情,优美、精警的语句,写作构思的精彩之点等。圈点批注应细分为圈点和批注,这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阅读经验之一,现在高中课本是大开本,课文旁边都留有大片空白,供练习批注之用。批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应充分个性化,批注的内容应紧密联系课文,用语最好精粹、恰当。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语文第一次尝试圈点批注,老师们可以提示方法,关注学生圈点批注的过程和结果。学习点批可以和品评亮点结合进行,二者所指内容略有重叠,又有区分,亮点指明范围,圈点批注指明方法;学习圈点批注也可以和抓住细节、分析个性、体察倾向结合起来进行。
第四单元──中外新闻报告文学:
1.学习新闻作品:弄清新闻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学会提取信息。
2.学习报告文学: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学会关注社会。3.读写结合:评论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
这个单元有点特殊,课文似在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之间;学习的方法,既是文学鉴赏式的,需要调动感情、发挥感悟才华,又是新闻解读式的,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需要一定的理性分析。学习新闻作品,与其他单元相比,更多一些专业性要求;学习报告文学,与学习新闻作品相比,更多一些语文学习的一般要求。“学会关注社会”应成为学习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的共同要求,两类作品把学生目光和思维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超越了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同时这也是本单元有别于其他单元的特点。第三个学习重点未能写进单元提示中,但按教学规律、教学逻辑理应成为一个重点。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像记者一样跑新闻,或者时时关注天下大事和身边即时发生的事件,但也应该学会读新闻,读有所感,思有所得,然后动笔写一点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有别于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也许学生比较陌生,作一些训练肯定有益处。
这里有必要专门提示一下本册阅读部分的“人文内涵”。在兼顾语文课程的学科本身特点的前提下,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或人文内涵,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这既开拓了语文教学新的广阔空间,又给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带来困惑。以前的语文课本不太重视人文内涵,现在编写者在这方面作了较大的努力。关于人文性、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迄今尚无来自权威方面明确的定义,课本作了一些探究。
课本中的人文内涵可分为接受性的人文内涵和主动探究性的人文内涵两大类。第一类是课本中所固有的,确定的,有待于接受的;第二类是课本中不确定的,有待于师生主动探寻挖掘的。第一类是客观的存在,第二类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的,所以第二类定名为人文精神更合适。先看第一类接受性的人文内涵,它散见于各单元提示的某些重要提示,这些提示是明确的。
第一单元:“读诗可以陶冶性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是发掘诗歌的情感性因素,实现感染激发教育作用。
第二单元:“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这是倡导对自然的热爱,对古代山水文学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
第三单元:“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这是获得心灵启悟,经受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第四单元:“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这是关注社会动态,培养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文明意识。
再看第二类的人文内涵或人文精神,它散见于各单元的“研讨与练习”,这里挑选一些人文内涵较为明显的题目作为例证: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研讨与练习”四:“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了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像,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阅读探究的想像活动、审美活动和创造活动。
第二单元第6课《赤壁赋》“研讨与练习”四:“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阅读者的历史意识、忧患意识、文学修养。
第三单元第10课《小狗包弟》“研讨与练习”二:“研读下面的材料,联系课文,选取一个合适的话题(如,小议“我靠的是感情”,谈“身边琐事”的深广内涵),写一点独特的感想,与同学讨论。”(引述材料很多,从略)──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阅读者的独立钻研精神、与他人合作精神,关乎从语文训练中生发的情感态度和关注社会的意识。
第四单元第15课《寻找时传祥》“研讨与练习”二:“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时传祥’?时传祥精神在当代是不是还有意义?请你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讨论一下。”──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读者对时代精神的领悟、对人间真理的认定和追求。
这些例子只是随意挑选的,其实可以引发出的人文内涵的操作训练应该是很多的。总结这些设计训练,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人文内涵较充分的题放在最后,作为一种延伸、拓展、迁移,而常规训练放在前面,它是基础,不可忽略;人文内涵伴随道德内涵、审美内涵、历史意识、社会意识、创造精神和意识,要而言之,伴随着语文工具性以外的精神素养;人文内涵一半存在于语文课的文本内,一半存在于语文课的文本外,留有很大的空白点、未定性,获取人文内涵的多与少、成与败,与读者的知识素养、审美素养、道德素养、社会意识息息相关,提示着师生,要像大力提高语文能力一样丰富人格修养、人文素养。
表达交流
本套教材的表达交流分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其中写作是主要的;本册的表达交流,写作部分主要训练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基本技能,口语交际主要训练朗诵的基本技能。
写作部分的各单元是: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这些单元总的有如下特点: 1.写作方法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心音共鸣”“亲近自然”“人性光辉”等属于人文方面的内容,应当告诉学生:对写作要投入感情,在让你的读者感动之前你自己要先感动起来;要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要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有对真善美的追求,让自己的文章闪耀人性的光辉。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景要抓特征”等属于写作方法的内容,应当告诉学生: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是写作范围,写作时不偏向不逾规是首先要做的,比如写景状物,不应该掺和进过多的叙事,但这又远远不够,还要记住集中力量抓重点,着重从“触动心灵”“特征”“个性”和“波澜”等方面进行构思和下笔,否则达不到写作训练的目的要求。
2.写作与阅读相结合。
读与写本来就应该结合进行,不可须臾分离。以前的课本读写是分编的,读与写全然隔离,南辕北辙,备受訾议,这次编写尽量做到读写结合,让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种结合首先表现为本册的写作专题与阅读专题大致相同,也就是说与阅读单元的叙事性、抒情性相适应,写作单元训练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两方面习得的技能可以互相迁移;其次表现为写作单元里很多例子都是初中课文或本册课文的局部、片段,如“亲近自然”单元,引述初中的《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引述本册的《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等课文;再有,在说明写作技法时注意分析被引述课文的特点和精彩之处,与阅读课的分析角度可能有所不同,可以互相补充,而且在这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写作技法,也可与阅读课互为利用。如引述《济南的冬天》之后写道:“这里写出了济南冬天特有的景色。这种景色是由地理纬度、地势、周围环境等等因素决定的,作者在比较了不同地方的冬天以后,发现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美。”可以引导学生重温这篇名文,细察其技法,获得写作的启示;又如在引述《济南的冬天》和《紫藤萝瀑布》片段之后写道:“你能说出《济南的冬天》的感情色彩和《紫藤萝瀑布》中景物自身的特点吗?”这是从写作技法方面对这两篇名文进行新的探究,对阅读方法也是一种训练。
3.自学与指导相结合。本册写作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处处都以学生为中心,表现在叙述人称上,是采用第一人称“我们”或第二人称“你”,拉近课本与学生的距离,而且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商量”,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所以老师不必在课堂上讲解课本,而应当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或课下自学课本,有问题则与同学互相讨论,或与老师讨论。老师的职责是指导、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自学。老师的作用还表现在根据学生需要更换写作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可以不按课本呈现的内容进行教学,只要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可以选择更合适的专题。但最好不要偏离课本里的“心音共鸣”一类的人文专题和“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一类的技法专题,因为这些专题是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反复研讨过的,有着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的依据。
另外,本册写作部分还有一个“网络作文建议”,提示了若干操作流程,这是一种新的作文形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互相合作探究、体验过程和方法的特点。这次网络作文与“秋”相关,当然也可以改换别的专题,或改换在别的写作单元里训练。
4.写作知识相对集约与作文习题相对丰富相结合。
“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等都篇幅短小,前两项占主要篇幅,但字数很少,少则几百字,最多一千多字,编写者有意识地求“少而精”,体现知识集约的原则;但是作文习题与以前写作教材相比,内容充实丰富,话题作文增多,如“心音共鸣”单元的五道作文习题有三道是话题作文。学生可以在这些作文题中自由选择,可以写一篇作文,可以写多篇作文,还可以另选话题或另拟题目来写。
朗诵是“表达交流”中独立的一个单元,自成体系,自立体例。
朗诵部分与写作部分体例有所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在全面指导学生朗诵训练的同时特别关注过程和方法,将过程和方法的阶段、步骤等划分得非常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应该说,这些过程和方法是对学生提出的,老师可以参与朗诵的始末全程,但不要唱主角,不要什么都替学生谋划、包办,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评估。
朗诵部分与阅读部分紧密相关,例如:“以下几项活动与前面四个阅读单元有一定的联系,请关注它们的联系,有选择地组织展开。”这里的四个单元分别涉及阅读的四个单元相关内容,从相关的阅读单元抽取例文,从阅读理解和朗诵要求方面对例文进行讲解,其用意是对同一篇课文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让有声的读和无声的读结合起来,以提高综合语文能力。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注意朗诵能力与阅读能力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要想真正提高朗诵水平,除了懂得朗诵技巧外,还得依靠对朗诵材料的理解、处理的能力。
处理朗诵部分的教学,可以考虑综合处理各项学习活动,即将朗诵部分拆分,化整为零,分成各个小块,每小块里不光有朗诵,还有阅读课文、写作练习,也就是将读、写、说完全结合,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沟通应用,是否可行,有待检验。
梳理探究
本册的梳理探究专名为“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先看每一专题下的各小标题:
优美的汉字:
一、汉字的起源,二、汉字的形体,三、汉字的构成,四、汉字文化。奇妙的对联:
一、对联常识,二、对联欣赏,三、对联作法。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一、走近新词新语,二、新词新语的产生途径,三、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每个专题后都附有一个“课外延伸”,引导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可以总结以下规律:
1.与语言文字相关,体现语文性的特点。既有文字的内容,又有语言的内容,视域宽广,从古汉字到最新流行的词语,尽在探究之列。
2.重视汉字汉语的特点和规律,与文化紧密相关。从分析揣摩语言文字入手,进而上升到领悟文化意蕴的境界,体现本册课本的文化意识、文化价值。
3.培养欣赏能力,增添审美情趣。不仅作客观冷静的分析,还引导欣赏,激发情感,增强趣味,欣赏汉字之美,欣赏由汉字构成的对联之巧,品味当代汉语之新。
第五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三一教学目标(写写帮整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上人口增长状况。运用图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2、通过数据和图表资料,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状况。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增长模式。
4、联系不同国家和本地实际,学会辩证的分析人口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2课时)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分析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社会和
经济的影响。
3、通过人口流动的讨论,学会客观的分析某一人口移动现象。(2课时)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1.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世界及我国的人口分布大势。
2、分析影响地理分布的地理因素,说明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及形成原因。
3、辨析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说出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讨论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观点,分析与判断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和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理解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2课时)
单元活动
1.学会阅读各类地理统计图。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图表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2.初步学会运用资料,绘制比较复杂的地理统计图表。
3、初步学会图文转化方法。(2课时)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1.运用资料说明城市起源的条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3、能够运用有关文字和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2课时)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1、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交通区位、经济基础、政治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变化。
3、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形成的原因。
4、以某一地区为例分析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城市在数量、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上的差异。(2课时)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1、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原因和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4、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分析其形成原因。(2课时)
单元活动 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
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和主要功能。
2、举例说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
3、通过实例说明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以及在医疗、救护中的作用。
4、举例感知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体会地理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课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1.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2能判断农业区位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地域的形成条件。
3、综合实例,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二者协调发展的观念。(2课时)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1、学会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初步懂得衡量工业区位合理性的标准是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
3、通过工业部门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培养综合看待问题的观念。
4、通过探讨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产业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观。(2课时)
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选学)
1、通过学习了解旅游业及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作用。
2、通过学习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理解地理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3、学会通过案例说明旅游业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旅游区环境保护的措施。(2课时)
单元活动学会电子地图
1.通过电子地图及其应用,拓展学生视野,认识现代科学技术在地理中的应用。
2、通过学习光盘电子地图使用的基本方法,提高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提高应用现代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2课时)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合理的选择最佳地域联系的方式
3、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主要方式的作用及发展趋势。(1—2课时)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
1.知道交通运输站点的类型特点。了解交通运输线路区位选择的一般方法,以及城市交通网规划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能够收集有效信息并利用交通运输线路区位选择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一地区的交通线路的类型选择、布局提出合理建议和方案。
3、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建设,树立科学的决策观。(2-3课时)
第三节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1、通过对交通和通信发展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交通和通信的发展能够促进全球化的进程。2通过分析交通发展和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理解交通发展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运用交通运输的发展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1课时)
单元活动全球定位系统与交通运输
1、运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了解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构成。
2、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案例介绍,使学生掌握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
3、通过阅读教材GPS在公共交通车辆导航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全球定位系统在交通中的应用。
4、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全球定位系统手持机的简单使用。(至少1课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1.结合实例,说出区域的含义,明确区域的划分是以某一指标为依据的。2.结合实例,识别均质区和功能区。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2课时)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了解区域差异的含义。2.运用地图或资料,比较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3.能够阅读和使用专题地图,说明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并分析区域差异。4。学会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3课时)
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1.以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的阶段性。2.分析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对某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人类生产的影响。
3、通过对“匹兹堡”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分析,揭示人们在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时,应关注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探索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4.通过分析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2课时)
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1、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基本思路。
2、掌握区分区域差异的主要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的差异。(1课时)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中心论”“人地伙伴论”三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2.通过自主学习,深化对人地关系三种思想内涵的理解。通过查阅历史文献,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著;通过现代媒体(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等)获得人地关系的新思想、新观念。
3、初步了解“人类应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1课时)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通过认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领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能够结合《21世纪议程》,阐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3.通过了解《21世纪议程》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2课时)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1、结合实例,说出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主要问题,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2、说明我国针对国情,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的行动纲领,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通过分析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提出的行动纲领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自己在可持续发展中应有的态度和责任,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课时)
单元活动 学会小区域调查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进行科学调查的方法。
2、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考察、访问、调查等实践活动。3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4.初步学会撰写调查报告5.通过小区域调查,使学生对家乡的区域地理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形成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关注和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1课时)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1.结合图示,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2.通过阅读黄土高原的位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
4、通过黄土高原案例分析,初步学会分析区域水土流失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课时)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结合鲁尔区的背景资料,分析资源型工业区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
2、运用资料说明资源型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针对鲁尔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说明解决问题、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和措施。4.通过对鲁尔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案例的分析,归纳分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2课时)
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南水北调为例
1.以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为例,说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的特点,并引申到我国很多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以加深对资源跨区域调配背景的认识。2.通过比较南水北调东、中、西线工程,总结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线路选择应注意的问题。3.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的学习,充分认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课时)
单元活动走进“数字地球”
1.理解“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了解数字地球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2.结合实例,了解数字城市的含义、主要内容及其应用。3.了解数字校园及其为我们学习带来的便利。4.激发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环境、资源、人口问题的整体认识。
第四单元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
1.根据有关资料,分析长江流域不同河段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探究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与综合整治的对策措施。3.以长江流域的开发整治为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4.通过学习探究,进一步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念。(2课时)
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根据图文等相关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开发现状。2.根据图文材料,归纳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主要特点,3.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4.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学习,初步掌握分析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思路和方法。(3课时)
第三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运用地图,简要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2.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进程。3.结三角洲地区的学习,了解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并初步掌握分析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思路与方法。(2课时)
单元活动 探究区域开发与整治
1.结合前面三节的学习,归纳并了解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的一般步骤。2以我国西部为例,通过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合城市化、工业化等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4.针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对策措施。5.通过对珠江归纳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尝试提出区域开发与整治的措施。3.学会参与实践,锻炼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的能力。(1课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宇宙具有物质性、多样性和运动型等特点。2.通过对太阳概况和太阳活动的分析,说明太阳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条件)。4.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2课时)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2。运用教具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运动,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3.以河流、风、洋流为例,说明了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4.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课时)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通过观察或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分析说明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2.通过绘图较,锻炼学生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2课时)
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 分析,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进而总结出四季更替的成因。3.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
1.在活动中学会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对地理信息进行判断。2.通过活动,学习在野外辨别地理方向的基本方法,提出活动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激发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严谨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在野外的生存能力,增强学生在野外的生存能并锻炼意志。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利用演示图,说明岩石圈的结构。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4.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5.通过学习和探究,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环境观。(2课时)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系统的特点。(4课时)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1.明确水圈的概念和组成。2.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学会运用有关图表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5.通过学习水循环及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2课时)
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1。通过活动,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2.在活动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和应用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等。(2课时)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通过地图和地理事实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通过景观图片和地理分布图等,学会读图分析的方法,培养观察比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感受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2课时)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通过举例或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2.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并运用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其他问题,体会“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4.感受环境的整体美和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兴趣,增强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2课时)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分析解决地理问题。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1课时)
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
1.提高识别等高线地形图缓坡和陡坡、山脊和山谷、鞍部和陡崖的技能,学会判读较为复杂的地形图;学会判读与绘制地形剖面图。
2.培养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相关问题,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2课时)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1.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学习,使学生明白自然资源的概念,理解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含义,并能够加以区分。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原理,分析自然资源在形成和分布上的共性特征;从人类开发利用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培养学生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3.以土地资源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形成正确的资源观。4.通过剖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造成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实例,使学生理解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课时)
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
1.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深刻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防灾减灾意识。2.通过学习洪水和洪灾问题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3、通过分析洪峰、洪灾和泥石流的相互关系,加深对自然灾害之间关联性的认识。4.通过探究洪灾的成灾特点,尤其是人为因素对洪灾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1课时)
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1.通过了解不同时期全球气候的变化,认识自然条件是变化的。2.通过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3.通过探究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认识全球变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课时)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1.通过单元活动了解遥感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2.初步掌握和利用遥感影像中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对遥感影像进行简单解译的方法。3.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影响。(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