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2 23:2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2017学年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2017学年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意见》。

第一篇:2016----2017学年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意见

2016——2017学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2017.2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现结合我县实践情况和市教科院学科指导意见作了如下调整。

一、课程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其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实际上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要素。这四个领域不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内容,而是实践或活动的方式,如研究、服务、调查、劳动、信息实践等。现在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使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真正落到实处。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性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交流反思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第一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1)确定研究主题,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学生自主确定课题,教师只在课题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方面给予适当的指导;二是学校根据社会、周边环境、文化背景、学校资源条件和教师特长爱好拟定几个宏观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之一;三是学生初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有困难时,也可以由学校教师提出若干便于实施的具体主题供学生选择确定,或是引导学生借鉴参考选题确定新的活动主题。

(2)确定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个人独立研究;二是小组合作研究;三是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合作研究。

(3)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要力求规范、简明,应包括以下要素:①活动主题名称;②选题背景;③活动目标;④活动任务;⑤活动适用年级、规模及人员分工;⑥活动时长及流程;⑦活动成果形式与展示方法;⑧活动建议,主要指活动反思及对本活动的拓展与延伸方面的建议。

第二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这是关系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阶段。

(1)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上网、查阅书刊杂志等途径获取文献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形成对所研究问题的初步了解或认识。(2)开展实地考察、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方案,按照确定的方法,选择适当的时机、地点和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实践获取研究结果。

(3)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得到的初步结论或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通过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结论或成果。如果是小组合作研究,还应在组间成员交流并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最终的集体成果。

第三阶段:展示交流阶段

(1)整理汇总。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形成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或其它表达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恰当形式。

(2)交流研讨。学生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研究日记、主题演讲、小品表演、展板、墙报、文字(电子)刊物或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及结果(或成果),供大家讨论评议,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的答辩会。

(3)评价反思。学生应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展开评价,从中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的成功和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通过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可以简化为六个步骤:选定课题 → 制定方案 →实施方案 → 总结研讨 → 汇报交流 → 评价反思。

2.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实施

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的实施要充分关注活动的社会化特点,帮助班级和学生小组、学生个人做好社会协调工作。具体实施一般分为五步:

(1)确定活动内容。学校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综合考察学生班级、人数、经费、意愿以及能够提供实践(服务)活动机会和其他各项支持的社会机构或社区团体等多种因素,以便制定可行的实践和服务方案,有效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为保证学生实践(服务)活动的连续性、有序性和完整性,建议以主题的形式来选择和组织内容。如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考察某一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以及文化古迹和文化遗产等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包括社区服务、生产劳动,以及参与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等。

(2)拟定活动方案。由教师、学生、社区机构相关人士共同拟定计划,包括:实践(服务)活动主题、实践(服务)活动目标、实践(服务)活动的时间、地点及对象,执行步骤与进度、分工情况,经费预算、预期成果、评估方式、相关活动人员的责任规定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其他附件。如有必要,学校还可制定书面的实践(服务)活动指南。

(3)进行必要的培训。学校与相关社区机构在学生参与实际活动之前还应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让学生熟悉实践(服务)活动内容、掌握基本的实践(服务)活动技能、建立正确的实践(服务)活动观念,懂得如何处理实践(服务)活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与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和撰写实践(服务)心得。

(4)开展实践(服务)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日志及时纪录实践与服务活动经验,积极体验,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与习惯;还要注意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联系,活动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

(5)总结交流反思。学生参加实践或服务活动之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学习日志把自己或小组在活动中的经验、收获和心得体会整理成口头或书面汇报材料,向全班同学汇报并展开相互评议与反思,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总结交流活动可邀请家长、社区机构相关人员以及服务对象等共同参加。

3.社区服务的活动步骤和组织形式可仿照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应尽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如果是学生自主安排,每组至少2至3人,需将服务对象、内容、地点及时间事先告知教师及家长并征得同意。

三、教学原则(一)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基于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背景,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并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对其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二)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超越课程实施的时空局限,强调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活动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等方面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关注学生获得奉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表现。

(三)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张学生在“做中学”,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综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活动过程中注重跨越四个领域的界线,实现多领域的融合,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综合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去获取未知的内容,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多种活动方式,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

(五)生成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应处理好课程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的不断完善。

四、教学建议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1.鼓励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的教学活动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加强对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启蒙和培养,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成员的组成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意愿为基础,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当然也允许个人独立进行活动与探究。

2.使学生初步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意识

学生在小组探究活动中,能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协同完成活动任务;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认真完成分工的自觉性;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

(二)关注活动主题的选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发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是以主题为线索来计划和实施课程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立,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和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

1.指导学生大范围感知主题,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等形式查找相关主题的内容和话题,了解问题的意义、来源,在选题指导课的开始,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方向,学会提出问题和表述问题的方法,所提出的问题具备一定的探究价值,并具有可操作性。

2.引导学生筛选、整合研究问题

首先,研究内容能及时反映学生生活,直接产生于学生现实生活中,学生能自主解决现 实生活中间题;其次,研究成果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第三,研究过程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引导学生将研究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指导学生按照“有价值、可操作”的原则筛选、整合研究问题,主题范围不宜太大、太空,主题活动方式要多样,学生活动的范围不宜太大。

(三)加强活动指导,培养学生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需要教师的指导,制定计划、活动的开展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收放自如的指导,学生才能沿着既定目标将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1.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方案

学生活动方案的制定根据主题活动的不同又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活动方案的构成大致有以下几部分:活动主题、本组的课题、本组承担的问题、活动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方式、活动过程的设计、搜集资料的方法、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应对的策略等。

在起始阶段,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如提供撰写活动计划的表格。方案制定好后,要引导小组展示和交流,进一步完善方案。

2.活动方法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多样,有参观、实验、考察、设计、制作、访问、调查等。教师可提供可供参考的样本,让学生直观学习,明确调查、访问的基本要求及步骤,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等。在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掌握几种记录的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保存资料、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四)重视过程调控,引导活动的可持续性开展 1.与学生保持联系,监督小组活动进程

一些主题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做一些事情,教师可随时随地去了解学生的活动进程,并提供指导;教师认真审阅研究报告,提出该小组活动中的优点与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实际遇到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给予方法指导,以利于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实践活动。

2.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性

对合作中涌现出来的互帮互助的行为教师要加以表扬,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活动中小组产生的问题,教师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活动过程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学会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引导小组内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给每个成员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发表观点的时间与机会,以防止组长独裁、好学生“一言堂”、困难学生成听众的现象。

3.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课内实践活动:以手工操作、方案制定、方法指导和成果展示为主。课外实践活动:根据课内学到的方法及制定的活动方案,到校内外实地考察、采访、调研等。

(五)合理利用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1.过程评价。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过程情况和个人体验,结合教师的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进行评价。

2.多元评价。成果呈现形式多样,一般为实践性作业,包括学生手工作品、制定的活动方案、调查记录、研究报告、成果等。这种实践性作业的批改以教师当面指导或集中展示为主。采取个人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五、活动安排

请参照昌乐县教研室小学科2016——2017学年度教研工作计划执行,如有活动另行通知。

六、教学计划

根据学科特点及学校实际情况自定主题安排活动内容。按照国家课时安排上足课时。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指导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指导意见

总体要求: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单纯的教学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活动的课程。

二、是要求教师成为生活的探究者、指导者,从生活中生成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综合能力。

三、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每一个主题活动的过程有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总结阶段。教师的指导应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对学生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方案制定的指导、活动过程的指导及总结和实施交流阶段的指导。

具体实施如下:

一、活动准备阶段的指导

活动准备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确定和解剖活动主题,分组制定子课题活动方案。

1.指导学生确定和解剖活动主题

从理论上说,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有五种基本思路:一是依托社区资源、设计与社区生活和文化相关的主题;二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切入点的主题;三是设计密切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主题;四是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生发的主题;五是以不良问题作为主题。选择活动主题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

(1)指导学生寻找主题研究的切入点。如某校开展主题为《中秋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中秋节的内容和话题。在选题指导课的开始,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

了十几个研究问题。

(2)指导学生按照“有价值、可操作”的原则筛选、整合研究问题。如上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十几个问题中筛选、整合出四个子课题:①各科教材中有关中秋节的内容分析;②月饼的制作;③中秋节的传统;④中秋节的社会现象。

2.指导学生合理组织活动小组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全班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通常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可以按主题临时分组,也可以按学期定期分组,以学生自愿结合为主、教师适当调配为辅,组合结构合理、具有责任性的活动小组。

(1)确定活动小组的核心成员。

(2)确定活动小组组长,制定小组活动规章。

3.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本组的课题、本组承担的问题、活动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方式、活动过程的设计、搜集资料的方法、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应对的策略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计划书式等。在指导学生制定小组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先给学生做一些提示或示范,然后,叫学生去模仿,让学生通过多次实践与讨论,学会自主制定完善的研究方案,熟悉制定研究方案的过程。

4.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活动资料

学生搜集资料的常用方法是检索(文献和互联网)、调查(问卷和访谈)、实地考察。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活动资料:(1)指导学生分析活动内容,明确要查什么样的资料,确定搜集资料的途径;(2)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搜集资料的工具,掌握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3)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资料、获得并整理需要的资料;(4)告诉学生在查资料及整理资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记下资料来自何处、作者是谁、文章发表时间等。

二、活动实施阶段的指导

1.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确保合作与分工的有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指导”是指活动指导教师在活动前针对落实活动任务、明确活动预期目标、确定活动时间和次数等方面的指导。明确活动任务是综合实践活动保持高效率的关键,因此活动指导教师在活动前要进一步小组合作指导。

(1)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明确分工,鼓励各成员积极承担责任。大家任务明确,各行其责。

(2)要引导学生相互支持、配合。大家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彼此鼓励,共同完成任务。

(3)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时间是根据活动场所来安排的,一般是课堂外校园活动时间。

(4)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过程情况。如写日记、录音、绘画、摄影等,及时记载活动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活动日记需要记录的内容一般包括活动时间、地点、活

动经过、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收获体验等。活动日记的记录形式,可以是纯文本性的,也可以是表格式的。

2.加强活动实施安全指导及利用家长资源

3.组织活动汇报,加强中途指导

4.指导学生积累资料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原始资料,有文本材料各种读书笔记、调查问卷、实验数据、活动日记等,有音像制品、录音带、录像带、储存器等,有实物、标本、模型等。

三、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的指导

1.指导学生整理、分析活动资料

在综合实践活动总结阶段,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形成结论。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门别类的整理。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资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和审视,通过对资料的判读、分类、整合与提炼,分析资料的方法可以有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

2.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制定成果展示方案

学生整理、分析完活动资料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要教会学生撰写研究总结报告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规范。学生成果报告基本格式: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包括标题、摘要和活动的背景。第二部分主体报告部分。这是成果报告的正文部分。包括活动或研究选题角度、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结果、建议。第三

部分是附录。列出主要参考文献,附上各种调查表格等。

要指导学生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选择成果表现形式,有文字类,如课题作业、小报设计、研究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有实物类,如模型、音像制品、多媒体制品、网页等。

3.指导学生学会理性反思

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比如将自己的活动成果展示出来,或是照片展示;或是自己写的体验日记,主办的手抄报„„通过同学、老师、家长参与评价,来反思自己的能力素养如何?哪些地方还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引起注意等。

第三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新设立的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它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以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是中小学的必修课。

为了在我校更好的实施本课程,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要求

(一)学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把握课程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是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原则、内容、特点、管理与评价等。只有学习好这一纲领性的文件才能掌握课程的实质,才能明确课程的方向,才能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不只是任课教师要学,学校领导、教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也要学习,各相关部门和人员达成共识才能使这一课程顺利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特点有以下几点:它是一种经验性课程;一种实践性课程;一种综合性的课程;一种开放性课程;一种自主性课程。同时这一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学校既有很大的自主权,也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二)创造条件,保证课程的实施。

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加强对课程的管理。

⒉建立一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并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⒊为指导教师的学习、培训、教学、教研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⒋组织指导教师通过校本教研等方式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资源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选择。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领域、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要具有研究的条件。可围绕以下问题来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对这些领域中学生高度关注的生态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健康问题、安全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科技问题、自理能力问题等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劳技课的很多内容也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

能否有效的开发这些教育资源,决定于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只要我们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新的课程意识,我们就能把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

三、课程实施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

⒈选择题目

选好题目是专题研究的重要一环。活动前,一般采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在学生所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选择出要研究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把他们最想研究的问题提出来,由学生表决确定选哪一个题目(刚接触课题研究的学生也可以由老师提出参考题目让学生选择),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组织学生选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题目的教育价值和是否具备研究的条件,这样学生才能把握选题的范围,选出恰当的题目。

⒉分析论证

题目选出后,教师首先要作好分析,根据这一题目,各维度的教育目标有哪些、通过什么样的活动加以落实、学生在活动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用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些困难等等。在仔细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活动的方案设计。教师应组织学生对所选题目进行分析论证,让学生了解题目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过程等,这样不但把学生对这个题目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充分挖掘出来,给学生一个表达意见的机会,同时使学生深入了解题目的内涵,便于学生在今后的活动中把握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论证可以把大题目分解为若干个小题目(子课题),对子课题,也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证,以利于下一步活动。

⒊分组准备 根据前面分解出的子课题数,设立相应的小组,每个小组承担1个子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相应的小组,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各小组分别制定小组活动计划。若有些小组人数太少或太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调整。教师要在学生制定计划前对学生进行适当培训,使计划更具可行性。

准备包括两方面,一是硬件准备,二是软件准备。硬件指物质方面的准备,如工具、材料的准备;软件指对活动中需要的资料、调查提纲、问卷题目等的准备。教师还要对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估计,事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如怎样设计问卷,怎样采访,怎样应对突发事件等。

(二)实施阶段 ⒋搜集资料

好多课题研究要占有大量资料才能完成,各小组都要通过书籍、报刊、上网等方式尽可能搜集到相关资料。

⒌开展活动

活动可能是多种形式的,如设计、实验、制作、调查、采访、考察、测量等。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实践过程,把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形成新的经验,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锻炼他们的聪明才智,感受各种活动的苦与乐。

⒍整理资料

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资料、记录等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统计,形成对所研究子课题的初步结论。在整理过程中可形成调查报告、小论文、统计表格、图画、音像作品、心得体会文章等。

(三)总结阶段 ⒎汇报交流

这是各研究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活动,也是互相学习交流的资源共享的过程。汇报什么,怎样汇报,以什么形式汇报,这些都应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商量。汇报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如发表调查报告、统计数据,宣读论文,展示作品,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可以。一方面活动搞得生动活泼,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了展示多种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⒏总结评价 总结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对所承担课题的研究有什么结论、成果,第二方面是在研究过程中,每个人、小组、班级有什么收获、进步。在第一方面中,研究的成果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是否深化了认识、养成了良好习惯和严谨态度。在第二方面中,个人和集体在活动中有什么新的体验、提高了哪些能力、有什么感触、取得了什么进步,这是我们最关注的。总结的方式应该有个人总结、小组总结、全班总结等。

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评价(评价的具体要求见本意见五“教学评价”)。⒐建立档案

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把活动档案及时建立起来。档案内容包括:活动方案、活动计划、搜集的资料、取得的成果材料、学生的总结、评价材料等。每个学生都应有一份成长记录袋。

四、指导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⒈指导教师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领域作为四门课程分别实施,而是尽量把它们融合起来整体实施。

⒉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积极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好指导工作,而不是由教师传授系统的知识;要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

⒊“课程实施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中的9个环节不是作为9节课来安排,而是进行专题研究一般应该有的步骤,它的划分是相对的,应该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安排。

⒋农村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可将“绿色证书”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中,把适合本地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建议把我市地方教材《抚顺现代农业科技教育》作为“绿色证书”教育的教材。

五、教学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

注重整体评价;突出多元评价;以发展性评价和自我反思评价为主。

(二)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成长记录评价”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发展状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第四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转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草案)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

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以上几个方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确定。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 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四)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

(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的方式等。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建议每一所学校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产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各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应当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

(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

(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国家将谋求建立“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站”,各地区、各学校要谋求建立局域网、校园网,为学生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

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一)评价理念

1、整体观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实践于教学。

2、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评价者要尽量使用家长、学生及一般人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此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是被积极提倡的。

3、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

(二)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成长记录评价”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八、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这一课程领域的研究和管理,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具体而言,要设立研究和协调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等),给予综合实践活动一定的政策支持。

(二)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

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学校还要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才资源库。

(三)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十分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在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教育行政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对学校的管理与对学校工作的指导结合起来,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手段和组织区域性的、校际的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学校切实地、创造性地落实课程计划中的有关要求。

第五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计划

本学期,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继续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学校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上努力达成四个层面: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自主独立性,养成自觉合作性,发展积极创造性,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一、课程设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三节课,逢双周利用一节课进行信息技术专题培训;逢单周利用一节课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每学期学校以年级为单位确定四个专题研究活动。综合研究课题从省编“综合类新课程”材料中自选两个,姜堰地方教材《三水鹿鸣》为一个,学校自编确定一个,年级研究课题要充分体现连续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在实施过程中,可参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集《求实》进行。

二、组织管理。

1、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制定方案,指导工作,监督检查。

2、教导处和教科室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辅导讲座、学习经验交流、评优等工作。

3、年级组长负责课题实施的全过程。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从指导方式来说,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指导,全校老师通力合作,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三、实施措施。

1、综合信息,综合劳技学习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劳动技术按课表实施教育教学,保证教学任务按时完成,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最重要的活动手段,学好它,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它,在学会基本的操作方法以后,即要引导学生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劳动技术教育要按教材要求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应当动手操作的必须要做到一件不拉,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省市级课题研究。省编材料上的两个专题,须认真制订方案,严格按要求组织实施,每四周8节课完成一个课题,给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市级课题四周可作这样的安排。

第一周:组织开题,指导学生阅读主题材料;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学生有选择地分小组设计课后实践活动计划。

第二周:制订活动方案并进行过程前期指导。先分组,再组织全班开展阅读专题材料的心得交流活动;了解学生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作过程性指导。

第三周:过程后期指导。学生结合课外实践活动,按课题组准备汇报材料,创新汇报形式,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第四周:全面结题。引导学生充分展示活动效果,回报活动过程;组织反思总结,进行活动延伸。

校级专题各年级组自行确定,可与我校特色建设结合,可与日常生活、校园生活结合,可与四季节日结合,也可与学科教学结合,总之要体现年级特点,地域特色,分学期实施,避免内容的重复和随意。

五、方案撰写。

活动方案分别由各任科老师撰写,撰写活动方案需根据主题内容充分酝酿开题形式和结题形式以及过程性学生活动方式方法的主意与创新。

六、考核办法。

1、看教师的“综合信息、综合劳技、综合研究”课时指导方案是否完善有效,考核分值20%;

2、看学生的活动作品及过程性研究材料是否充分全面,考核分值30%。

3、看学生电脑、劳技操作能力现场展示是否灵活有创造,考核分值30%。

七、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订、下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计划。

2、解读计划,布置本学期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思路。

3、各年级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4、组织开展溱潼区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活动。

5、教师上交综合实践专题活动材料。

十月份:

1、按计划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随时积累相关资料。

2、结合国庆六十周年,开展专题实践活动。

3、教师上交综合实践专题活动材料。

十一月份:

1、教学案例征集。

2、举行校级综合实践活动课观摩活动。

3、教师上交综合实践专题活动材料。

十二月份:

1、征集优秀案例及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2、教师上交综合实践专题活动材料。

一月份:

1、各年级过程性资料上交。

2、进行教师、学生的评价工作。

3、整理资料,进行归档。

下载2016----2017学年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2017学年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教师指导材料登封市嵩阳中学 郑丰鸽 2014年2月 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教师指导参考: 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 2.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

    教师如何指导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如何指导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程有三大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和展示阶段。每一阶段,学生都应自主参与。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独特风......

    综合实践活动—课外阅读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外阅读指导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就是说,单靠课堂四十五分钟的阅读训练是远......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文章

    走入社会,贴近历史 ——浅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感受 贵阳市民族中学 王义兰 人教版历史新教材从去年投入使用以来,教师们普遍反映比以前的教材更接近于高考,理论......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意见 茨榆山小学 刘丽萍 综合实践活动课属于活动课程范畴,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

    浙江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与实施的一门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科目。设置综......

    广东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0307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 号)、《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教基[2001]28号和教育部......

    毕业综合实践报告撰写指导意见

    注意事项: 1. 学院、专业必须写“工商管理学院”“工商企业管理”全称,不能简写! 2. 实训单位名称必须与盖章一致 3. 第三页:实践方式参考本页下面的第二个小注; 企业性质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