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王》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
《老王》教什么和怎么教?
【作者】李钱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
【案例性质】该案例源自听王君老师聊课王尧先生对于文本细读的个性化定义“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及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所引起的教学方法,属于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方面的教学案例。
【摘要】:听王君老师聊课老王为什么要这样教,阅读教学是文本细读之后的“再读”和“再创造”。优质的教学深植于优质的文本细读,但,并不等于说优质的文本细读就必然能够产生优质的教学。文本细读,是前提条件,是根基,是动力资源,但是,也仅仅是动力资源。激起了语文界热烈怎样把细读的文本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怎么教和教什么?成了执教经典现代问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散文教学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依据文本体式寻找教学突破点 在汉语中寻找教学方法
【背景信息】
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根据选文功能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分为四大类型:定篇、例文、样本与用件。其中定篇是指构成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不可或缺的文学经典或文化经典;例文是指用来教授某些语文知识或某个语文知识点的例子;样本是指具有典范性的语文教学材料;用件是指课文本身的内涵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并不重要,但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话题,可供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①王荣生教授认为四种不同功能的选文应采用不同的教法,进行不一样的教学设计,或者说对课文进行不同的处理。、王荣生提出了依据文本体式进行文本解读,同时王尧先生的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要求我们不仅要在文本体式上进行解读同时也要对课文中的文字进行深入的探索。于是提出了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是文本细读之后的“再读”和“再创造”。优质的教学深植于优质的文本细读,但,并不等于说优质的文本细读就必然能够产生优质的教学。文本细读,是前提条件,是根基,是动力资源,但是,也仅仅是动力资源。
① 王荣生.语文课课程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61-314.文本细读,是属于教师本位的。而课堂教学,是立足于学生本位的。把细读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的内容和程序,这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
只有一个摆渡者──教师。你如何把你的发现呈现给学生呢?
你会经常发现山重水复之后还是山重水复。因为阅读是自我的事,而阅读教学却是自我和他者发生关系的事。他者一旦介入,你便天然担负起引领的责任。你如何带领一群孩子──他们或者自以为全都看到了,或者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看到。他们有的已经会走,有的还不会爬。他们有的感性,有的理性──你如何带领着他们,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让人人都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甚至有所创。
这真的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所以,课堂教学,也是一种出生入死。
【案例正文】
听王君老师聊课引起了对《老王》教学的深思。依据文本体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但是没有进行学情的分析感受到了巨大的断裂,而且自己阅读和他人而阅读教学却是自我和他者发生关系的事。他者一旦介入,你便天然担负起引领的责任。你如何带领一群孩子──他们或者自以为全都看到了,或者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看到。他们有的已经会走,有的还不会爬。他们有的感性,有的理性──你如何带领着他们,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让人人都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甚至有所创。所以,课堂教学,也是一种出生入死。
上《老王》,学情调查阶段,我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断裂带来的尴尬。
断裂之一:师生对文本的情怀断裂
实际状态是:我爱极了《老王》。准确地说,对这个文本,我一见钟情。作为70后的我们,对文革背景还隐隐有所了解。而童年时代比较阴霾的成长经历 也赋予了我走进这类沧桑文字的可能。当然,还有年龄。已经开始沉淀生命的我拥有了体悟杨绛情怀的能力。《老王》是相当深沉、相当含蓄的高品位的散文佳品,值得读,值得教!
但学生呢?他们明确告诉我:不好看。没意思。不动人,缺乏吸引力。不怪孩子们。13岁的年龄,正是纠缠于《哈利.波特》的奇伟瑰怪或者郭敬明式的灵巧浪漫中的年龄。淡如白水的文字,遥远的历史背景,白描式的写法,表面看来,连波澜都没有,何来年轻心灵向往的波澜壮阔?所以,《老王》,仅仅是孩子们翻阅课本时匆匆浏览的过客文章,如没有老师的点拨帮助,很难进入初中孩子的审美世界。
断裂之二:“读懂了”和“读不懂”的困惑
《老王》其实是很难读懂的。那压抑在文字中的躲躲闪闪,那缠绵在语言深处的欲说还休。这样的文本,其实是作者立的一块无字之碑:为了纪念一段岁月和人生,褒与贬,抑与扬,宣泄和深藏,挽留和丢弃都在纠缠。打开来,里边是一个一个的谜。可能甚至连杨绛先生自己,历经了一辈子的追问之后,都很难清楚地诠释那些“不安”和“愧怍”的最深的根源。最浅淡的文字,承载的是一个民族,一代精英知识分子对灵魂的叩问。这问,太深沉了,太严酷了。所以,越是有人生沧桑的人越能被《老王》感动,也越会觉得自己读不懂《老王》。
但学生呢?他们觉得这篇文章太简单了。没有一个晦涩的词语,更遑论异彩纷呈的修辞句式。直白的叙事,简单的抒情,一切都摆在桌面上,他们自以为早已经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班级的网络预习近平台上,学生提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老王都要死了还要去送香油和鸡蛋呢?这对于老师而言最不成问题的问题,最不具有语文味的问题,却是孩子们觉得最费解的问题!因为背景知识的严重缺乏,《老王》在孩子们的眼里成为了浅文本、淡文本,不太好看的文本。
就是这样,很有意思,此刻,《老王》似乎成就了一种极具滑稽意味的误会:教师觉得有意思,学生觉得没意思;教师觉得难讲,学生觉得太简单;老师在感动,学生心不动„„师生对文本的感觉大相径庭。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教?
我以为,此时,老师就有义务带领着孩子们在文本中去出生入死一回,以彻底颠覆孩子们初读感受,让他们灵魂震颤,似若重生,从此对淡朴的文本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对中国文字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在想,如何把孩子们眼中一马平川的“康庄大道”还原为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让他们在拥有险境跋涉的艰难之后,终于看到风景。
孩子们不是觉得平淡简单吗?那我要做的是,把文本还原为一个个语言的微型战场,让他们在游戏中去实战,实战中去游戏!我坚决不准他们绕过那一个个语言的陷阱,他们必须要掉下去,然后苦苦寻找出口。只有身临其境地经历了挣扎,他们才有可能顿悟:原以为已经结束的阅读才刚刚开始。这堂课,对于《老王》,对于自我,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了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在初读阶段,孩子们觉得这张脸太熟悉太无味了,那好,通过我的教学设计,要让孩子们蓦然发现:这张熟悉的脸何其陌生!这张脸的表情何其意味深长!
我要让他们毫无准备地轻轻松松地出发,然而,越走越艰险,越走越凶险,残阳如血,日暮途穷,最后后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我理想中《老王》的教学蓝图就是这样的。《老王》的“诗意”就是意料之外的阅读坎坷。我希望组织起来的,是一次极具有审美品味的语言与灵魂的拉练。
在教学时,我引用了有人对杨绛作品的一个整体评价: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的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实则在经过了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
深以为,这个评价极佳。我希望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是那苦心的经营漂洗,让经受了语言沉浮之痛的孩子们在看到那“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的一瞬间深深沉醉,甚至大彻大悟。
因为以上的思考,才有了课堂 教学中的有所作为:
第一步,寻寻觅觅找到“活命”二字,支撑全课,激发波澜。开课就是“到异地,寻异路”,希望学生悚然一惊。
第二步,呕心沥血举象、造境、入情、会意„„尽一切所能化平淡文字为真实生活情景,把学生先驱赶进去,然后让他们欲出不能,欲罢不休。让他们成为老王,成为杨绛,去亲身体验,去出生入死,去走火入魔。这些方法,都是“青春语文”激活汉语言文字创新的方法。让孩子们渐渐自觉地沉入词语,通过倾听文本的细微声响,引发对语言的敏感,在无痕的语言训练之中打开文本的意蕴之门。
在这个部分,针对了五处语言点,设计了五个多样化的诵读情景,努力化平淡为神奇,引领学生从语言出发,又回到语言:
1、让孩子们成为老王自述身世:理解老王被社会遗弃的痛苦。
2、老师演杨绛,学生饰老王,创造性对话:理解老王没有家人的孤苦无依。
3、让孩子饰看客,创造性“演说”社会闲人对老王的挖苦讽刺:理解社会对老王的凉薄。
4、演读老王和杨绛的对话:理解老王有“房”无家的痛苦。
5、诵读文中反复出现的“只”字,感受老王的走投无路。
第三步,发掘空白,生成辩论:老王死后,杨绛没有问,是没
问?引领学生回读课文,进入科尔伯格的两难境地,让他们在无法抉择中去必须抉择,在必须抉择中去感受煎熬。然后及时补充背景知识,震撼他们的灵魂,思维重新启动爆破。
第四步,出示老师的阅读作品,既是点睛,更为开启,以求推进高潮升华思想,为未来的思考做好铺垫。
细读《老王》和教学《老王》,都是对精神惰性的一种挑战。这个过程警示我:作为教师,必须对语言和学情都保持一种全然的敏锐的警觉。你挑战的不仅 仅是文本,不仅仅是课堂,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还有生命境界。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砥砺和修炼。
出生入死,痛并快乐着!真的是这样。
【案例思考题】
1王君老师的再阅读型法是否适用于教学?
2.以王君老师的的《老王》课例为例,谈一谈在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应该注意什么?
3.抒情散文教学能不能进行指向思考的阅读教学设计?在汉语中进行学习应该怎么去把握语言?
4王君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何借鉴之初? 【案例使用说明】
1.适用范围:本案例适用于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汉语言文学教育本专科学生在《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中学习、思考与讨论,也适合作为“国培”计划相关讲座的讨论案例,还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师的自学与研究。
2.教学目的:把握好依据文本体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同时要把把握好学情,抒情性散文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掌握散文的教学方法。
3.要点提示:此案例关涉的是散文文本体式的教学。目前语文界的阅读教学指向主要有四:一是指向体验的阅读教学,二是指向策略的阅读教学,三是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四是指向思考的阅读教学,王君先生基于对教学的认识案例讨论时要明确教学指向的差异,思考两位名师不同教学设计背后的教学理念及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4.教学建议:广义散文介于“文学”和“文章”二者之间,属于“临界文体或两栖文体”,既可以按文章来解读,也可以按文学来赏析。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散文是次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的交织体,属于“文艺语体”,以形象性、生动性、富有感染力为显著特征。所以,中学的散文教学,应当是“文学阅读”教学而非“文章阅读”教学。文章阅读“重实贵用”,认读中的“感言辨体”只是手段,“得意致用”才是目标,故文章阅读教学重点在于理解、筛选信息的分析 与归纳过程;文学阅读以“悟意审美”为目标,“得意”不可“忘言”,故文学阅读教用学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散文教学的关键是从文本中分剥出作者的存在。
5.推荐阅读:
(1)《听王君讲经典名篇》 人民出版社 2014年6月(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上海出版社
(3)王荣生.语文课课程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61-326,第七章 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4)《阅读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一版
第二篇:老王经典教学案
《老王》预习学案
第二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
【预习目标】
1、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
2、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预习重点】
1、全面把握课文,感受语言特点
2、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预习任务】
1、文章写了老王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
2、文章记叙了作者与老王交往中的那些事情?
3、从文章所记叙的老王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4、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5、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预习诊断】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伛()
翳()
取缔()骷髅()
滞()笨
愧怍()2.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荒僻:
塌败: 取缔:
凑合: 滞笨:
愧怍:
3.课文记叙老王的工作和生活,重点详写了哪一件事?为什么这样写?
4.课文末段说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你认为作者拿钱给老王的行为是不是“侮辱”了他?请说说你的理由。
5、阅读课文第8-1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8段中反复写老王“直僵僵”的,又说他“面如死灰”,像“僵尸”“骷髅”,这样写表明老王______________,暗示了他___________。②第10段中写到鸡蛋时,作者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
③第11段中“我强笑说„„”,这里的“强”应怎样解释?“强笑”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④第16段中说“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从这“抱歉”中可以看出“我”具有怎样的思想和品格?
⑤老王送东西给“我们家”表达谢意,本“不是要钱”的。可他为什么又收了“我”的钱?请你揣摩一下老王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并回答:老王“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预习质疑】
1、从作者与老王交往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王》学案
第二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学习过程:
一、研读,精讲点拨:
(一)研读重难点:
1、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揭示文章意旨的课文虽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3、写人记叙文的构思中既要从众多事件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即组材,那么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4、本文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请你用课外积累的一个词语或一个诗句概括回答。
5、本文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用简明的语言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二)研读拓展点:
你知道你的周围有哪些不幸者吗,你是平时怎样对待的?
二、通读,达标测评:
(一)回顾全文,课堂总结: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二)限时作业: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伛()愧怍()攥()滞()笨翳()骷髅()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荒pì()
②取dì()③tā()败
④huáng()恐 3.填空。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
二、阅读练习:
一次课堂上做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效果不十分好。下课后,曹老师紧锁双眉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教室。下午刚要放学,(A)只见曹老师拿着实验仪器歉意地出现在教室门口,a“请大家晚走一步,上午的实验没做好,中午我想了想是因为玻璃管在作怪,我想了个弥补的办法„„”没等老师的话说完,同学们自动地回到座位上。(B)不知是哪位同学关上了灯,也不知是谁拉上了窗帘。苍白色的火焰“突”地燃起来了!在教室里,(C)它显得格外明亮。b火光一闪一闪地映着曹老师兴奋的脸庞,几滴汗珠滚过她额上浅浅的皱纹„„蓦地,掌声响起来了,经久不息!4.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并指出加粗字的含义。
①若有所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经久不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室静悄悄的”是从文中ABC三处中的()处抽出来的。6.文中划曲线的地方运用的是什么描写? ①a处:________。②b处:________。7.这段文章运用的叙述人称是________。8.“曹老师紧锁双眉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教室”,老师“思”的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老师为什么一定要弥补这个实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经久不息”的掌声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
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
在小说教学中,有的教师不管教几年级的学生,都从小说“三要素”教起,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是四种描写人物方法的概念指认,情节结构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层次分辨划分。如此缺少新意的课堂教学,学生势必会对小说学习失去兴趣。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象、最具穿透力的文学语言、最具感染力的审美体验,对学生来说,没有感受与体验,那么,小说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呢?
一、教“这一类”:从语言运用看怎么写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小说教学就是如此,它给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提供了许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小说一旦选入教材,就由读者文本变成了教学文本,除了其原生价值外,又增加了教学价值,教师和学生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读者。学习小说不仅为了获取信息价值,更要捕捉文本的教学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那就是“言语智慧”;不仅关注文本内容,更要关注文本形式,文本表达,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知道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更重要的是明白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小说教学,不是认识几个人物形象,归纳他们的性格特征,然后总结出小说的主题就完成任务了,因为这只是单纯对内容的理解,对文本表达形式没有涉及。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审视文本,抓住文本语言及细节看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些人物的,这些语言揭示了文本怎样的主题,这个细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简单的概念指认,不是让学生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而是沉入词语,细细品味,让人物形象通过语言文字自然站立起来,让作者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自然流淌出来。让语言文字说话,让语言文字显情。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塑造,就是通过他们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来揭示出性格特征:于勒原是一个浪荡子,是全家的“恐怖”,是“坏蛋”、“流氓”、“无赖”;但于勒的一封信成了“福音书”,成为了炫耀的资本,“分文不值”的于勒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而且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当发现于勒不是什么富翁,而是一个潦倒的、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的水手时,于勒又成了“贼”、“讨饭的”、“流氓”。父母的表情和语言是这样的前后不一,自相矛盾,对待于勒的态度如此截然不同,判若两人。通过对比,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世俗势利、冷酷自私的形象跃然纸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当发现那个水手是于勒时,菲利普和“我”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从这段对话中,先看菲利普说话时的神态:“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再看说话时的语态:语音是“哑着嗓子”,语速是结结巴巴,连用三个省略号,语调、语气是变化的,有感叹号,有逗号,有句号。菲利普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显示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要让学生读出这种情感来,第一个“啊”是惊讶,从天堂到地狱的失落之情,声音略大;第二个“啊”是惊叹,有恍然大悟之意,声音要小,有拖音,用降调;第二个“如此”像从牙缝里挤出来似的,显得有气无力;前两个省略号是拖音,第三个省略号,还处于沉思中,没有缓过来神,是时间的延续。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菲利普势利、自私的个性就暴露无遗了。当“我”得知真相后,仔仔细细看了他的手,详详细细看了他的脸,心里还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作者连用三个称呼是别具匠心的,从“父亲的弟弟”可以看出对父母六亲不认的苦闷、困惑和不满,具有讽刺意味,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并加上一个“亲”字,既照应了小说的题目,又表现了“我”的纯真、善良,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还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和冷酷,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了主题。
细节是文学作品的细胞,是富有特色的言语形式。学习小说要关注文本细节,注重细节的解读,在反复阅读和品味语言中,透过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发现文本所蕴含的潜在意义,发现语言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艺术的魅力,增加课堂的诗意和生活的情趣。
二、教“这一篇”:从表达特色看独特性
小说的文本价值是无限的,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事无巨细,不分轻重缓急,千课一面。编者为什么把这篇小说选入这个年级、这个单元,而不选别的小说。说明“这一篇”小说必有其独特的地方,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因此,要找到“这一篇”与其它篇目不同的文本特征、不同的表达特色。也就是文本独有的艺术奥秘,即鲁迅说的“极要紧、极精彩处”,叶圣陶说的“好处和做法”及“精要”之点,朱自清说的“创新的”、“独特的东西”。只有发现了“这一篇”小说的独特性,才能抓住“这一篇”小说最显著的教学价值。小说教学时教学内容就不会千篇一律,教学方法就不会一成不变,教学过程就不会面面俱到,学生就有可能学有所得,一课一得。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能提高,语文素养一定会形成。
如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时,不管哪一篇小说一般会用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但着力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语言描写,如《父母的心》一文,父母每次反悔的理由都编得头头是道,不留一点让贵人妇女回绝的余地,父母之心的平凡与伟大之处就跃然纸上了;有的侧重于心理描写,如《第一堂课》集中描写祁瑞宣的心理感觉,表现“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爱国情;有的侧重于动作描写,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扯女婿后襟和接受范进赠银时的动作,把一个典型的嫌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的形象暴露无遗;有的侧重于肖像、神态描写,如《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的衣着变化、痛苦的神情无不呈现出爱国者高大的形象。教师如果抓住了“这一篇”小说的表达特色,也就抓住了“这一篇”小说的教学重点。
再如表达技巧的运用,结构上的承上启下、伏笔照应、悬念铺垫等,描写方面的虚实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中的烘托对比、欲抑先扬、叙议结合等,选材方面的以小见大、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等。小说教学不是仅仅教会这些名词术语,而是通过“这一篇” 的教学,学习这些术语的运用对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思的作用。如《社戏》一课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人以美感。画面上月色朦胧,连山起伏,表现出一种静态美;水气的清香,连山的踊跃,呈现一种动态美;碧绿的豆麦和水草,淡黑的山色,白色的船篷,显现一种色彩美;从嗅觉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从视觉描写了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从听觉描写了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样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使读者身临其境,衬托出“我”去赵庄看戏的愉快心情。
总之,小说教学应该从细节着眼,从语言入手,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既要关注“这一类”小说的文体特征,还要学会赏析“这一篇”小说的表达特色。
作者单位:河南省襄城县教体局教研室(461700)
第四篇:餐厅新员工应该教什么?
师傅应该教什么?我应学什么?
1、上下班时间,员工行走路线?
2、酒店仪容仪表的要求?
3、包房、大厅的餐位以及位置?
4、开餐前的准备工作?
5、值班职责?
6、餐后收尾工作?
7、席间服务的纠正。
8、酒水的开瓶以及服务时的手法纠正?
9、服务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
10、熟悉酒店的管理人员并礼貌称呼
11、认识菜肴以及熟悉汁酱的搭配?
12、服务流程操作的监督与指导
13、接听电话的程序?
14、如何帮助客人开房
15、帮助熟悉酒店的应知应会。
16、菜肴、酒水价格。
17、工作中的三轻、四勤?
18、认识海鲜、熟悉价格?
19、卫生范围以及如何做卫生、卫生标准是怎样?
20、早餐的服务流程?
21、餐饮部的相关部门在哪些位置?
22、如何使用吸尘器?
23、餐具破损了怎么办?
24、如何开单?
25、宿舍规定的学习。
26、餐饮六大技能的纠正与督导。
27、处理客人的简单问答与投诉。
28、喷香机、电视机、空调的开关与使用?
29、餐用具、杯具的清洁与过机?
30、如何帮助客人存酒水?
第五篇:作文教学应该教什么
作文教学应该教什么?
作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怕写,教师怕教。学生紧咬笔杆,感到无事可写,教师责备学生不会选材;学生冥思苦想,奉命写作,教师责备学生题材老套,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笔者思索: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立岗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师生手头缺乏有趣新颖的写作素材,从而导致教师无从教起,学生无从学起的可悲现实。针对这一现状,他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构建新的小学作文教学体系。但这无疑需要较长的时间筹备,那么现阶段我们的作文教学该何去何从呢?今年我们参加全国新思路作文教学研讨会,于永正老师和贾志敏老师上的作文观摩课对我们很有启示,有醍醐顿顶之感。让我们从两位特级教师的课堂中一窥端倪吧。
一、作文教学要教学生爱写的内容
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正如我们一直对学生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不是缺少作文教材,而是缺乏创造作文教材的心灵。
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位特级教师是怎样创造出了充满吸引力的作文教材。于永正老师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堂有声有色的作文指导课——《认识象声词
运用象声词》。教学从两篇短文入手,先是让学生“发现规律”,通过一组象声词,体会文章的“有声有色”,接着通过两次播放同一组“公园画面”,一组无声,一组有声,以直接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印证规律”,进一步体会“有声有色”的重要性。继而,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三组象声词,让学生任选一组,用上它们写一篇作文,这是“运用规律”——让学生在实践进一步体会如何做到“有声有色”使自己的作文生动起来。
真没想到听觉也可以组成作文素材,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听觉想象习作”,由此我不禁想到同一层面上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不是也可以开发成习作内容吗?每一种感觉都从不同的方面丰富着事物的表象,通过对不同感觉功能的开发和利用,既能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各器官的敏感度,自然,学生的习作内容得以丰满,写作能力得以提高。于老师的课让我发现了挖掘习作素材的一条道路,那便是利用感觉功能。
而贾老师的作文课从出示作文题目——感动一瞬间到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动的事,从学习范文到根据范文写文章,从交流讲评到教学修改,向我们展示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最令人佩服的是他那自创作文教材的出人意料。他向孩子们提供的范文是安徽颖上民工子弟小学五年级学生李小翠的文章——《诚实比金子更珍贵》。文章讲述了李小翠的母亲,一位靠收废品养活家人的农民工,无意中从废旧的练习本中发现了100元钱后,设法归还失主的事情。后来我们才知道是贾老师向学生提供了上海小学生作文大赛的冠军常欣的文章《一件事的启示》,然后让孩子们换一个角度来写,于是就有了这篇范文。而这次他让学生根据这篇范文展开想象,站在常欣的角度来写。最后又让孩子们和常欣的文章进行比较。这是多么巧妙的设计呀。也许我们可以称它为“文本想象作文”。想想我们平时会接触到那么多的好文章,其中不乏适合孩子阅读,符合他们兴趣的内容,如果我们都能动动脑筋,变通一下,或换一个角度写,或换一种人称写,或写写前传,或写写后续,还愁没有好的写作题材吗?
再想想那些漫画作文、图画作文、游戏作文的课堂上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写得洋洋洒洒。我更坚信:作文教学要教学生爱写的内容。
二、作文教学要教学生写作的方法
有了好玩的、有趣的内容,就一定能写好文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更多的情况是组织了一次有趣的活动,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读他的文章却索然无味。有了新颖的题材,学生说时兴趣盎然,写出的作品却缺乏个性;给足了想象的空间,学生幻想得眉飞色舞,那习作却味同嚼蜡,粗糙无比。究其原因就是缺少方法——写作的方法。所以在扩展学生阅读量的同时作文教学还应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你瞧,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本身就是一堂写作方法的指导课。如果说上课前学生还不太注意声音的话,那么这堂作文指导课着实让在座的每一个学生明白了声音的美妙,感受到无声和有声的巨大差别,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在老师“让你的作文有声有色”、“你的作文就能让读的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缺少声音,我们就会觉得生活缺少了一部分”等的感召下,体会到象声词的运用对作文所产生的重要意义。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如果你来到了……”让学生产生了无边的想象。让学生的耳朵去听,老师做到了,当然这不是纯粹意义地听声音,而是教师在课堂上以片段引路,以录像区分,以语言点拨,在渲染中、在强调中,在想象中,声音被逐渐地“放大”,“凸现”,并深深地烙刻在心中,直至学生乐意在自己的文章中去运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作文中需要声音,难道不需要颜色吗?需要颜色,难道不需要动作吗?如何写好颜色,如何写好动作,如何写好语言、心理,如何运用衬托、对比,如何利用倒叙、插叙,如何把握修辞、说明,这些不都可以上成一堂堂精彩的写作方法指导课吗?
而贾老师为学生提供的《诚实比金子更珍贵》一文,既是本次作文的材料,又是贾老师用来帮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的例文。通过分析,学生从中感受如何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来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贾老师还在提出写作要求之后,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从哪里开始写”,哪些内容“详写”,“写多少”,哪些内容“略作交待”等等。这仿佛为学生即将出行的旅行备好了行囊,对学生来说是最实用的帮助。
在为学生的习作进行评改时,贾老师更为我们演绎了精彩的一幕。他一边听,一边随时修改,从遣词造句、从事情的来龙去脉、从文章的中心等作精彩的修改。
生:我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师:这位同学用了歇后语,作文中恰当运用歇后语,可以使文章生动,但不要多用。
生:妈妈,你有没有看见我的作业本?
师:“你有没有”这话多罗嗦,改成“妈妈,你看见……了吗?”
生:我一听,呜呜地哭了起来。
师:用“一”就要用“就”,没有“就”就不要用“一”,你改一改。
生:我听见一声门铃。
师:你听到的不是门铃,而是门铃的响声。改成“我听见一声门铃响。”
生:身后跟着一位小女孩……
师:如果他们在行进中,可以用“跟”,现在他们停住了,要用什么?
生:要用“站”。
师:你还不知道他们来干什么,怎么能“一蹦三尺高”呢?应该是“暗暗高兴”,心想:“一定是……”
生:我的脸微微泛红……
师:你拿着镜子吗?看到自己脸红了吗?应该怎么改?
生:我的脸上火辣辣的。
师:对,“火辣辣”是自己感觉到的,“脸红”是别人看到的。
在贾老师的作文评改课上,这样精彩的修改比比皆是,每一次修改都是那么及时,使人听了心悦诚服。相信孩子们在这样随机的评价中,实实在在地学到了许多有用的方法,其价值远远胜过听几句“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之类的赞美之辞。
三、作文教学要教学生写作的信心
有了内容,有了方法还不够,有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极其重要的东西,我们必须教给学生,那就是——写作的信心。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兴趣从哪里来,尤其是长期的兴趣,要我说,那得从信心中。如果,有一件事,你老事做不好,不做挨人骂,做了挨人批,你还有兴趣继续吗?毕竟在这个世上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人是为数不多。何况我们的学生又是那么容易激流勇“退” 更需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信心。也许这种信心只能说培养不能说“教给”,但它又确确实实是在“教” 中给的。我们可以像贾老师一样在写作之前就给学生这样的信心。
课一开始,贾老师流利地背出几篇小学生作文:《爸爸刮胡子》、《蓝色的妈妈》、《我学会了说“谢谢”》、《吃大饼油条的启示》,孩子们专心地听着,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贾老师告诉:孩子们:好玩吧?作文就是这么有趣。每个小朋友只要认真学,都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作文。从孩子们的笑容里,我看到了他们跃跃欲试的冲动。
我们也可以像于老师那样在写作后给孩子这样的信心。在他的课上,从不吝啬给孩子的打分。从优秀的100分到读的流利的加10分,再到想象合理加20,直至最高分135分。对于学生来说,于老师对每一篇习作的评价都是令人期待,令人振奋的。孩子们从中看到自己的优点,看到他人的长处,这种激励式的评价,使学生增加了更多自信,对写作文,也多了一分喜欢,少了一分“畏惧”。
当然正如很多老师已在做的一样,我们还可以通过点评中及时的表扬,课后装订成册,课外推荐发表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写作的信心。
有人说,观摩课有两种,一种是“好看不实用”,另一种是“实用不好看”。而聆听这两位老师的课,让我们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更得到无数实惠。当我们的老师在感慨作文难教,不知从何入手;当我们的学生在为写作文而抓耳挠腮时,他们的作文指导课犹如一股清新的风,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也许我们离他还非常遥远,但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我们的作文课最终也会是如此美丽,因为蕴涵着数不尽的教育智慧而美丽,因为学生的成长而美丽,更因为真实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