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戴曙光的《简单教数学》一书有感
读戴曙光的《简单教数学》一书有感
123学校
本学期读了戴曙光的《简单教数学》一书,让我受益菲浅。
戴曙光是我国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校长助理,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特约专家。戴曙光老师在书中用简明的语言,用具体的教学事例深入浅出地将他的教学经历重新展现给我们,戴老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他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就会为之奋斗,无怨无悔;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就会不断的探索,乐此不疲;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种艺术,就会追求更加美好的境界,创造出神奇的效果。戴老师告诉我们,其实,可以把课上得简单一些。简单课堂真实,朴实,扎实,实实在在,没有过多的华丽色彩,没有过多的热热闹闹,没有过多的刻意追求。简单课堂看似简单,却有内涵;看似简单,却有韵味;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简单”的课堂显得更加厚重、更有思想、更有学科味,学生更为喜欢、学得更为轻松。
戴老师提出简单教数学要体现“六个三”:三目标、三原则、三规律、三标准、三环节和三落实。其中的三标准让我印象最深刻,一是教学目标“准”而实际;当中提到“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学目标要体现三维目标,又要细化成教会学生什么,达到什么技能。新教材中,计算和应用题教学融为一体,赋予了课堂教学双重任务,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习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又要引导他们理解与掌握计算的顺序、算理与算法。二是教学环节“少”而实效。一节课的内容不宜过多,多了分不清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教学环节“少”一些,就可以聚集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可以让教学重点更加突出,难点有效突破。三是教学媒体“简”而实用。教师应该考虑“是否需要媒体?”“何时使用媒体?”这样才能使媒体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习兴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课件的使用不恰当,或者过渡依赖课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的动手操作不能被课件演示取代,教师的示范、板书还得货真价实。
简单教数学如何达成一章中,戴老师提到怎么教才算简单。一是把握数学的 本质。既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又要把思想方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包括分类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一一对应思想、方程思想、符号思想等),还要对一此常用的思维方式有所感悟(包括比较、类比、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猜想、验证等)。戴老师还提到把知识串起来。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每一个新适知识点都是旧知识点的延续,有一根无形的“线”将它们串起来。这根无形的“线”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把学过的各部分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结构内化为认知结构,重建数学的知识系统达到融会贯通。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分数与百分数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各图形间的面积和体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都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找到它们的联结点,把这些分散的知识点变成一条线,最终织成一张数学知识结构网。
戴老师的教学智慧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深思。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名师们的教学智慧也一定会在我们的课堂中绽放光芒,我们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升。
2014年12月17日
第二篇:读《简单教数学》有感
读戴曙光老师的《简单教数学》
前几天,看了戴曙光老师的《简单教数学》一书。戴曙光 1969年出生,小学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校长助理,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特约专家,福建省“送培下乡”讲师团成员,厦门市专家讲师团成员。曾应邀到北京、安徽、四川、海南等地上示范课和讲座。
【读后的感受】
戴老师在书中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教学事例深入浅出地将他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戴老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他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就会为之奋斗,无怨无悔;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就会不断的探索,乐此不疲;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种艺术,就会追求更加美好的境界,创造出神奇的效果。
戴曙光老师告诉我们,其实,可以把课上得简单一些。简单课堂真实,朴实,扎实,实实在在,没有过多的华丽色彩,没有过多的热热闹闹,没有过多的刻意追求。简单课堂看似简单,却有内涵;看似简单,却有韵味;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简单”的课堂显得更加厚重、更有思想、更有学科味,学生更为喜欢、学得更为轻松。
在日常工作的真实环境下,我们要如何教数学,如何给学生减负、给教师减负,让教师们快乐地教,使学生们快乐地学、快乐地成长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浪费了很多时间?教师付出的劳动到底有多少价值?课堂上是否要承载得满满当当?学生做的、教师改的作业发挥了多大作用?„„
【内容简介】
此书是福建省小学数学界被出版社认可、面向全国发行的个人专著。这本书从“什么是简单教数学”、“如何打造简单数学课堂”、“简单数学课堂赏析”三个方面阐述了简单教数学在理论实践上的价值和意义。
【内容的摘录】 “什么是简单教数学”
回首20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经历,上过“失败课”“表演课”“精彩课”“研讨课”“示范课”“名师课”,简单地说,可概括为“简单课——复杂课——简单课”
我在想:教学过程中浪费了多少时间?教师付出的劳动到底有多少价值?课堂上是否要承载得满满当当?学生做的、教师改的作业发挥了多大作用„„我认为要把课上得简单一些,于是,“教得简单,学得轻松”就成为我所追求的理想目标。20多年过去了,我的课堂教学之路走了一个“轮回”,“简单”的课堂显得更加厚重、更有思想、更有学科味,学生更为喜欢,学得更为轻松,体现出简单之中的不简单。
如果没有品尝过“山珍海味”,就无法嗅到“粗茶淡饭”的香味。做数学教学的研究,就得把简单的事情想得更加深入一些、复杂一些;反之,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用在课堂上,就应该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一些,使学生学得快一些。“如何打造简单数学课堂”
我需要站在教师们日常工作的真实环境下思考如何教数学,研究如何给学生减负、给教师减负,让教师们快乐地教,使学生们快乐地学、快乐地成长。
让学生快乐的秘籍:首先,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其次,让学生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从而喜欢数学;其三,努力把复杂的知识变简单,把高深的数理变简单,把枯燥的知识变有趣,让学生学得快乐。
智慧学。在课堂上,例题出示后,也让学生先尝试,然后收集学生的不同想法和做法进行小组讨论,各小组发表各自的看法。老师的任务变得简单,只要做出回应和评价就行了。但是评价的内容不只是学生做的对不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好。智慧学的“秘籍”:首先,鼓励学生自己学;其次,发现、总结、推广学生的学习经验;其三,引导学生有方法的学习。
“放权”给学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德尔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儿童能够独立达成的水准与经过教师和伙伴的帮助能够达成的水准之间的落差,叫作“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独立达成的水准应该是现在发展区。根据这句话,可以把学生的发展区细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智力任务,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三是学生独立或合作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那么,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完成呢?学生能合作完成的,为什么不让他们合作完成呢?教师唯一要做的是教学生独立或合作完不成的任务。如果学生能独立完成80%的任务,那么,教师的教只承担20%的任务就可以了。
主体性原则。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给学生解开束缚在他们身上的那根无形的“绳”,充分相信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做到“有所不为”。这样,教师也可以从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所为”。
简约性原则。要从量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做到作业前置,争取在课内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作业前置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缩短新授课时间,以节约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作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思考:哪些环节是重复的,可以不要;哪些知识是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可以不教;哪些讲解或者提问是啰嗦的,可以不要,哪些活动是
无效的,可以不要。课堂教学要聚焦教学重点与难点,深入内容的核心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体现数学教学的简约性,从内容的整合、教学过程与环节的简约、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数学知识的归类压缩,使教师的教学简单有效,使学生的学习轻松快乐。
成长规律。不要把犯错的孩子看成坏人,因为人往往是在犯错误中成长与成熟起来的。人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愿望,进步的潜力则是巨大的。数学教育应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切忌急于求成。要回归自然,回归常态,学会等待,寓教育于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用我们的教育智慧点亮孩子迷惘的双眼。
教学目标准而实际。“教什么”与“怎么教”哪个更重要?“教什么”具体而言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如果定偏了,直接影响“怎么教”,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学环节“少”而实效。我的三环节:一是导入,二是探究或讲解,三是练习。在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导入做到“快”而“趣”,探究做到“慢”而“透”,练习做到“精”而“活”。在时间安排上,导入一般不超过3分钟,探究一般不超过15分钟,其他时间都用在练习和作业上,前10分钟边讲边练,后10分钟独立作业,练习的题型和形式决定了练习的质量。
教学媒体“简”而实用。教学环节归纳起来有三个 :导入、探究、练习。导入“快”而“趣”。课堂导入要做到“快”,就是给探究核心内容留出更宝贵的时间,使新知的学习更“透”一些;导入做到“趣”,就是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好奇心和价值追求,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探究“慢”而“快”。练习“精”而“活”。练习与作业的设计要在“量”上做加法与减法,减少课外的、重复的、机械的、书面的作业,增加阅读的、实践的作业及课内作业。在质上做乘法,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层次性,做到“精”而“活”;在形式上突出多样性、变通性,一题多练,一题多变。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落实课内作业。一堂课如果没有10分钟以上的独立作业时间,无论你的课有多精彩,这堂课的教学质量都是令人怀疑的。有效的方法是把作业安排在课内完成,课内作业是在规定时间、规定题量、同样的环境下完成的,每个学生的作业质量是真实可靠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做一定量的作业,教师就可以在这一段时间里对学困生做个别辅导,批改学优生提前做完的作业,从而全面掌握每一个学生当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
2、落实课内批改。
3、落实课内辅导
怎样教才算简单。做一个好老师不容易,从宏观上分析,必须具备两种知识:一是学科知识——对数学的理解,对数学本质的把握。二是教学方法的知识。教学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还处在幼稚阶段的儿童,因此,教学需要方法:
1、把握数学本质,2、把知识
串起来
3、发挥自己的优势
4、备单元教材
5、备课时教材
6、改造教材。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教材无论怎么编,都无法顾及所有的学校、学生和教师。适合城市学生使用的,不一定适合农村学生;适合北方学生使用的,可能不太适合南方学生;适合优秀的学生学习的,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不太适合;这位老师用起来顺手的,另一位老师用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因此,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而应该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学的材料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这就是教师要做的工作。
无论教师怎么重组教材、改造教材,都必须尊重教材,不能“舍近求远”、“漫无目的”。或者可以这么说,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落脚点,可以有不同的演绎。聪明的教师不会去推翻教材,而是在原有的教材编排内容的基础上修改,让例题与习题价值最大化。
让例题教学更适合学生。例题是学习新知的重要载体,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例题教学成功与否决定了整个课堂的质量。让例题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教学的目标,是教师课前准备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学习材料的艺术包装。教学方法的“深加工”
让习题练得更为有效。有效的课堂练习不仅是学生减负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快乐学习的重要前提。在设计数学练习时,要着眼于那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解读和挖掘教材的设计意图与丰富内涵,然后在用足教材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设计出融合操作性、开放性、生活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富有智慧的练习,从而服务于有效的课堂,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如果把学生看成是一窍不通的人,那么你就要做100%的事情;如果你认同学生有能力学会60%的知识,那么你就可以减少60%的负担,去做40%的事情;如果你认同学生有能力学会80%的知识,那么你就只要做20%的工作;如果你认为学生能学会100%的知识,那么你什么事情都不用做。
常问学生三个问题。备课时了解学生非常重要。了解学生,能准确的把握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能准确的定位教学的难点;了解学生,能提供学生喜欢的学习材料;了解学生,能科学的利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总之,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前备课时,主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已知什么?学生会怎么想?学生有什么困难?
第三篇:读《管理学》一书有感
读《管理学》心得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读了《管理学》这本书之后,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管理的职能相信大家都比较知悉。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控制。但是怎么样将这几个方面发挥到极致,确实对领导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些人在技术水平上无人能及,但是真正让他去管理一家公司,结果可能是不堪入目。相反,一个在技术上不占有优势的人,可能会将一家公司管理的很出色。
书中提到了很多的管理学派,虽然各个学派各执己见,但是又都有自己的道理。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在当时就得到了很大范围的应用。泰勒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精细化,都数字化,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为公司创造了更大的利益。由此泰勒还被称为“管理科学之父”。但是也有一些人持不同的观点,认为这样会将人的行为僵化,让员工一直处在一种高压下。在现代这种注重员工幸福感的情况下,会激起员工的强烈的不满,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与稳定。所以,书中就提到了非常著名的西蒙的梅奥实验。这个实验主要目的就是找出影响员工效率的主客观因素,旨在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员工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有一种很好的工作心态,让员工有归属感,这样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其中一些因素就包括灯的照明强度和时间,职工的福利与工作时间长短,领导的关心程度等。
由此可知,管理学家为管理实践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可能有人会认为书中讲的都是纯粹的理论,与现实的世界有很大的出入,其实不然。
管理中的领导者有很多的角色,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领导者一般会充当不同的角色。如果你是一个擅长社交的人,与人沟通的能力很强,那么你就适合做一个概念性的领导者。此时你就充当着一个纽带的作用,将企业与外界联系起来,将企业内部不同岗位的员工联系起来,让沟通无处不在,让企业充满着活力。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概念性的领导者。有人适合做决策性领导者,有人适合做执行性领导者。找准自己的定位才会事半功倍。向诸葛亮那样事必躬亲的领导者,没有几个人干的来,而且结果也是让人不敢恭维。这就又涉及到书中提到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到底是集权好还是分权好,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这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公司的管理体制,公司领导者个人的性格特征。合理把握那
个度才是管理成功的关键。太过于集权,员工的发展空间很受限,这样容易导致优秀的人才流失;但是太过于分权,又会威胁到自身的领导地位,会面临很大的管理风险。这就体现管理的艺术性。
除了领导者之外,公司的管理模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行业,同行业中不同企业,同企业不同的地区,这些差异就要求企业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组织具体的管理体制。有的适合于直线制,有的适合于事业部制,有的适合于矩阵制。作为领导者,不能简单的照搬别人的管理方式,需要再借鉴别人的成功的管理方式上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沃尔玛,作为零售业的巨头,其管理方式肯定是成功的,但是其管理方式不一定就适合于家乐福。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苹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如果乔布斯把管理苹果的理念用来管理一个房地产企业,其管理业绩就不能肯定是成功的。这就更加体现出管理的灵活性。这本书就充分说明了这样一点。
由此,管理确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渗透在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又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很好的把握它。在借鉴这本书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让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同时,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必须对很多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如果不要求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有很深入的认识,但是起码要对这个领域有所懂。一个公司的CEO需要处理公司各方面的问题,如果掌握的知识有限的话,那么他所做出的决策也会很有限。但是如果这个CEO自己不懂,他聘请别人帮他完成这样的一项工作,这首先就要求他聘请的这个人确实是个人才,能够处理这个问题,其次就要求这个人才对公司是非常忠实的,能够足够的加以信任,能够充分的放手。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
第四篇: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范文模版)
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
什么是经济学?许多人都会问这个问题,而又有几个人可以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呢?究其原因,固然有学习与考试两张皮的问题,这个暂且不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一本通俗易懂的、与社会实际乃至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经济学基础性读本,这一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重要。
经济学这个名词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许多在市场经济中拼搏的人都意识到掌握一些市场经济规律、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许多并非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也都深深感到,经济学知识的匮乏会带来许多的不利。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不是我们不想学习经济学,而是无学习经济学之门。况且,如今的经济学已经不是谁想学就可以学的了的,它那些陌生而又生硬的术语、极为复杂而深奥的数学模型,让即使受过一般高等教育的读者也敬而远之,退避三舍。经济学因此成了少数经济学家课堂上和书斋里的阳春白雪式的欣赏品,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皇冠”。
在经济类的书里漫无目的搜着,《经济学是什么》吸引了我,所以有幸拜读了梁小民教授所著的《经济学是什么》一书,就好像交了一位好朋友,相信任何一个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的读者,都会佩服作者在书中表现出来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功夫。这本书,就好像有人用一个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与你拉家常,双方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中,你就了解并熟悉了那些经常在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术语。
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一个人中彩票后的变化,谈到及时行乐的观念,谈到吃第三个面包和第一个面包的不同感受,谈到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些例子说完了,家庭决策方面的问题就解释清楚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知
道了什么是效用;也明白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为何物;还懂得了实现消费者均衡意味着什么。
又比如,作者在书中剖析企业家的收入,以及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是几千万人尚未脱贫,另一方面是少数人开着宝马车去高尔夫俱乐部等现象,强调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就是解决效率与平等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把这一问题比喻成蛋糕,“既包括如何把蛋糕做大,又包括如何使蛋糕分得更平等一些。”例子讲完了,平等与效率得选择问题也就清楚了。从这里,使我们明白了企业家赚的是正常利润这一道理;知晓了如何用劳伦斯曲线、基尼系数等来衡量收入分配状况;懂得了用结果公平论和过程公平论来正确理解分配制度上的公平。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经济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从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各种术语和概念,让其他行业的人和普通百姓敬佩之余,又多少有些不明所以。《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把经济学和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甚至普通百姓的距离拉近了。也许在这之前,我们会觉得经济学术语和概念晦涩难懂,但是看完这本书,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术语和概念,原来很简单,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国正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的大潮不可避免地使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我们也许达不到像犹太人那样,参观一家企业的时候,他一边听解说员讲解,他的大脑同时会像计算机一样高速运转,参观结束的时候,不仅这家企业经营的数据被他计算出来了,并且,如果他有意与对方合作,一整套的谈判策略已经成竹在胸。但是我们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正如《经济学是什么》第一章的题目所说: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只要我们坚持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对待每一事物,我们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毕竟经济学教会了我们又一种思维方式。
第五篇:读《干法》一书有感
读《干法》一书有感
《干法》是我这个月要读的一本书,刚拿上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日本的作品会有多好,可是看完以后发现稻盛和夫的这本书真的很好,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工作观让我深有感触。谁来拯救我们的工作?本书前言中所提到的幸福工作法,稻盛和夫是把工作当成一件幸福的事情,工作中的思考和体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获。
首先,《干法》不是教你怎么干,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要“干”和“干”对于生命的意义。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改变着现在影响着未来。而现在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讨厌劳动,讨厌工作,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工作呢?这个问题在稻盛和夫看来,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辛苦的工作不只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要,更是为了磨砺个人心志,完善自己的内心,进而提升个人境界。也许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选择逃避或另辟新径,但稻盛和夫却并不那么消极。在一家连年亏损的公司,在同伴都陆续选择离开公司的这种情况下,在被分配到一个冷门部门后,他并没有抱怨,而是选择了主动面对,于是他抓住了机会,通过勤奋的工作发明了一种新型绝缘体,这个制造电视机显像管必不可少的部件,从而获得松下公司的大订单使所在企业起死回生。正是因为如此,他自己的命运也同时被改变了。
如何才能让工作做出成绩?在稻盛和夫看来,首先就是运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我们的工作,热爱我们的工作,把工作当成我们的爱人一样去呵护。正如我们不能轻易地抛弃我们的爱人一样,我们也不能轻易对我们现有的工作说“不”,所以我们就能长期坚持艰苦的工作。做到像上述的那样,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遇到一些我们不能控制的外力的影响下,我们很难用我们自身的力量去完成。
因此当我们工作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放弃;当工
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工作中体验到的快乐;当工作成果受到别人的褒奖时,就要诚挚地表示感谢。继而将这种快乐和感动当做精神食粮,然后继续投入艰苦的工作中去。把工作当成是有生命的小东西,倾听来自工作的声音,和工作谈心,对工作进行仔细的审视和思考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问题的所在,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合书关上,自省吾身。自认为“干”的意义领悟到了,这么
多年确实不自觉在这样做。但“努力地干”还得加强,这方面只能打个70分,“拼命地干”就不用说了,需要反省,需要更加努力。“持续地努力地工作”是我们应有的素养,不管你在哪干?都应该自觉地自然地“持续努力地工作”。当看到我们的公司一天天壮大,一天天越发辉煌,那是因有我们自己的一份汗水,我们也会觉得骄傲!
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每一瞄准的积累成为今天这一天;每一天的积累陈伟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也就是说,“我想要这样”、“我想要这种状态”---描述你心中梦想的目标,然后乘上喷气式飞机,顷刻之间飞跃千里,马上到达目的地---世上没有这样高超的方法。不管多么伟大的理想,都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孜孜不倦、持续地努力才能实现。
正如托马斯.爱迪生所验,成功中“天分”所占的比例不过只
有1%,剩下的99%都是勤奋和汗水。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因为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你的能量永远来自于你自己本身。
把整本书读完,给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一件事情心态很重要,事业不分大小,能够用心把每一件事做好,这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