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故事
大班幼儿学习故事:步步高
一、发生了什么
在开展“步步高”游戏前,两名幼儿将同种颜色的积木(15块以上,总数必须为单数)分别以一块单放、二块叠放、三块叠放的状态四散插放在底板上,在底板两端各摆一个屋顶形积木作为起始棋子。游戏时,两名幼儿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上的数字将屋顶形积木移动相应的步数。可以横走、竖走,但不能斜走。途中若遇到放有积木的格子,必须绕行。如果最后一步正好落在有积木的格子内,就可以将这块积木“吃”掉,即将屋顶形积木插放到这块积木上。游戏中,幼儿需自行设计行走路线,争取将自己的“楼房”越垒越高。最后,谁的“楼房”高谁就获胜。
这天早上,黄钰晧和刘一文在一起玩“步步高”游戏。已经玩了好多次的黄玉晧很熟悉该游戏的玩法,他向第一次玩该游戏的刘一文介绍着玩法,刘一文点头表示理解。在第一次游戏时,两人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由谁先走。刘一文先掷出了数字5,她横着连续走了5格。接着,黄玉晧掷出了数字3,他先竖走了1格,然后改变方向,横走了2格。在接下来的几个回合里,刘一文每次都按直线一路横走或竖走,而黄玉晧每走一步都在考虑如何“吃”到更多的积木。与此同时,他也时刻关注着刘一文的行走路线。看到刘一文再次按直线行走,并想直接穿过积木,黄玉晧马上提醒道:“不能这样的,(规则是)绕过它。”于是,刘一文在黄玉晧的提醒下第一次在中途改变了行走方向。在接下来的几个回合里,刘一文继续按直线行走,黄玉晧再次提醒她:“绕过它!”显然,刘一文没有听明白黄玉晧的意思,犹豫了一下,继续按直线行走。黄玉晧赶紧用手指了一下方向,刘一文便在中途改变方向,但接下来还是按直线前进。此时,黄玉晧的“楼房”已经很高了,而刘一文只“吃”到两块积木。这时,黄玉晧第三次提醒刘一文,连着说了四次“可以打弯的”。刘一文似乎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她第一次主动改变了行走路线。在之后的游戏中,刘一文熟练地“打弯”,黄玉晧则不断地给予她肯定:“对对对,就是这样的!”但最后还是黄玉晧赢了。
在第二次游戏时,刘一文经过上一轮黄玉晧的提醒,有目的地改变着行走的方向,不再总是按直线行走了。游戏进行到一半时,小文“吃”到了三个积木,可黄玉晧已经“吃”到十个积木了。刘一文刚准备走下一步,黄玉晧连忙喊停:“不用走了,我已经赢了!”刘一文疑惑地看着黄玉晧。黄玉晧边指着积木边耐心地解释道:“你看,我已经十个了,你只有三个,即使加上剩下的四个,你也只有七个(比十个少),所以我赢了!”文文点点头。
二、学习了什么
就黄玉晧来说,首先,他的空间方位与预估能力非常好,他每次都会根据积木的具体位置来考虑行走路线,每次掷完骰子后都会停顿一下,先观察哪些积木离棋子近,然后算一下具体的步数再出发,目的性非常强。其次,他对于数量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认知非常清楚。第二次游戏时,他根据自己所“吃”的积木数、刘一文所“吃”的积木数以及剩下的积木数,便知道自己稳操胜券,于是自信地宣布了结果。而且,他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能十分清晰地描述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方位。再次,他具有乐意分享的社会陛品质。虽然这是在一名主动型幼儿(且为游戏熟手)和一名被动型幼儿(且为游戏新手)之间进行的竞赛性游戏,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和谐、温馨的场面,充分表现出了他的自信与友善。当他发现刘一文不熟悉游戏规则时,他便主动提醒刘一文;当他发现刘一文没有真正“领晤”时,他便开始出手相助;刘一文每走一步好棋,他都会给予肯定。可见,虽然他的游戏水平远远高于刘一文,但他并没有一心求胜,而是不断关注小文,愿意与刘一文分享游戏策略。
就刘一文而言,首先,刘一文的数概念发展还是比较好的。在游戏中,她每次都能根据骰子上的数字行走相应数量的格子,也能理解黄玉晧所描述的数量关系。其次,她有一定的空间意识,但预估能力较弱。刚开始,她只是根据骰子上的数字进行横向或纵向行走,其实她直线前进的目的也是为了“吃”到积木,只是忽略了中途可以改变方向。再次,她看似游戏水平较低,但并不盲从,而是仔细地倾听、思考着黄玉晧的每一次提示,第二次游戏时她已能尝试初步规划一定的行走路线了。这个过程展示了她在主动学习,在有意识地迁移同伴的经验。
三、下一步该怎么做
黄玉晧已经非常熟悉该游戏的规则了。因此,教师接下来可以安排与他能力相当或比他能力更强的幼儿跟他一起游戏,继续观察他是否有稳定、良好的情绪和合作意识;也可以鼓励他与同伴通过协商改变规则,增加难度,建议他把自主商量的游戏规则介绍给其他幼儿。
对于刘一文来说,这是她第一次玩该游戏,对游戏规则还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教师接下来可以鼓励她多玩玩这个游戏,以进一步熟悉游戏的规则与策略。此外,针对她平时比较喜欢“依附”能干的同伴的情况,教师可以安排能力较弱或没有玩过这个游戏的幼儿跟她一起游戏,激发她的探索欲望,鼓励她主动将游戏规则介绍给同伴,在“教”别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游戏水平。
第二篇:学习故事
小班案例--吮吸手指
开学了,宝宝们有的是托班上来的;有的是新生。如今都已是小班的小朋友了!
来到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教室,环境是崭新的,老师同伴都是陌生的。一切都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因而也增加了宝宝们的焦虑和恐惧感。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经常发现有孩子吮吸手指,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我试想:这个习惯多不好啊,而且手指又那么的不卫生,肯定影响孩子的健康。我们小班就得从小抓起,培养他们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不防从这一现象切入设计一些适合小班幼儿的教案。通过教学活动让他们知道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会影响身体健康。让他们懂得经常洗手,保持手的干净。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不干净的手指
按设计思路,我想让宝宝们感知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为第一活动目的。
师:“平时啊,老师经常看到有些小朋友把他的小手指放在嘴巴里吃。小朋友们有没有看到呀?” 幼:“璐璐、小鱼儿、杰杰
”
师:“哇!有这么多呀!那你们说你们的小手指干净吗?” 幼:“不干净。”
师:“为什么不干净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幼:“手指上有虫子,吃了会生病的,生病要打针的” 师:“恩,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对。那你们说吃手指是不是一种坏习惯呢?”
幼:“是”孩子们在老师的有效提问中初步感知吮吸手指是不卫生的,是一种坏习惯。
分析:小班幼儿的思维水平仍处于直觉行动阶段,他们需要直接感知事物才能获得相关经验、认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吮吸手指在小班是常见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懂得把生活中的东西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从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得到相关认识。
(二)痛苦的手指
在上一环节中有个别吮吸手指的孩子就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对,迅速将手指从嘴中拿出,并表现出害羞的样子。我认为这正是引导孩子进入这一环节(痛苦的手指)最好的时机。
师:“瞧,小朋友们,我是手指,我生病了,病的很厉害。因为我的主人总是把我放在嘴里吸呀吸,有时候还咬我呢!我就变成这样子了,多难看呀!皱巴巴的、光秃秃的,做起事来也不方便了,我真难受呀!”(教师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出示痛苦表情指偶,边讲述边表演)幼儿听得很认真。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提问。
师:“小朋友们,手指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呀?” 幼:“因为他的主人咬他、因为他难受
” 师:“对呀,那你们说说他的主人咬他好不好啊?” 幼:“不好”
师:“那我们小朋友要不要咬小手指呢?”
幼:“不要”
师:“为什么不能咬呢?”
幼:“他会痛、会难受的”孩子的回答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扬。
我思考:孩子已经明白吮吸手指是不好的,手指会难受。但小班幼儿需要亲身经历方能深刻感受到。为此,我在想是否可以让孩子真正尝试一次呢?
分析:通过拟人手法让幼儿感受手指被咬,被吮吸的痛苦。但我还是终止了让他们尝试的想法。因为孩子的手指实在不干净,一但让他们尝试,或许有些孩子会觉得:“咦,真好玩!”
(三)高兴的手指
打消上面的念头后,我接下来直接还是已拟人手法展示了高兴的手指。
师:“小朋友们好!现在我可高兴了,我的主人再也不咬我了,而且还经常给我洗澡。瞧,我多干净,多漂亮呀!(教师同时出示高兴表情的指偶)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的手指怎么样了呀?”
幼:“笑了,变干净,变漂亮了
” 师:“对,这是为什么呢?”
幼:“主人不咬他了,给他洗澡了
”我给予幼儿肯定、赞许。
分析:鼓励孩子自主的发现事物的变化和联系比教师“单程式”灌输知识经验给孩子的发展更为有益。难受的手指,高兴的手指通过指偶比较,这是直接的视觉感知。提供生动的教具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四)干净漂亮的手指
这一环节我直接让孩子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互相看看小手指,说说自己的手指干不干净,漂不漂亮?”
幼:“不干净,不漂亮,干净,漂亮
”教师在此时可查看每位孩子的手指,将发现的个案拿出来评析。并通过这个环节提醒帮助孩子纠正吮吸手指的习惯。
分析:幼儿讨论得很积极,也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所见。通过个案引导孩子的习惯。对于孩子的想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活动中来。反思:
综合上述案例,我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了两点反思: 1.把握教育时机,提供教育引导
吮吸手指是平时生活中发现的现象,教师抓住了机会开展活动。作为教师这点是很关键的。案例中对手指的观察都是对小班孩子行为习惯培养的前提。在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把握教育时机,提供教育引导。
2.师生呼应,形成学习共同体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首先
教师发现吮吸手指现象,请幼儿说说痛苦的手指为什么难受,孩子们答得很棒。此时幼儿觉得成功时,教师又让孩子观看高兴的手指,又让孩子重新思考:手指为什么现在高兴了?
日常案例分析
上传: 李娜 更新时间:2014-1-12 11:15:27 案例描述: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相同,有些孩子比较内向,他们总是默默坐在一边看着别人快乐地游戏、玩耍,自己却一个人呆呆做着看别人玩,别人欺负他他也不敢告诉老师,更不敢还手;明明自己会的问题,看着别人抢着回答,自己却不敢举手。他们沉默寡言常常成为被老师忽视的儿童。其实,这些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我们班文文就是这样的孩子。课后活动安排小朋友背诵《三字经》,大部分人都在念,但他不开口,让他上来也不肯。教师策略:
1、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应更多的关注他,让他信任老师,和老师成为朋
友。然后逐渐的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记住,对于他的每一点小进步,一定要及时的在全体幼儿面前给予表扬,增强他的自信心。在课余时间多和他们亲近,和他们讲讲话,聊聊天。
2、教师在活动中应面向全体孩子,促进每一位孩子身心和谐的反展,积极关爱胆小、内向、的幼儿,使他们渐渐胆大、活泼、开朗起来。并喜欢和老师做朋友。
分析及反思:
对于这些胆小的幼儿我应该给他们多点关心,用热情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爱抚的动作主动和他们交谈,消除他们与老师之间的隔阂,细心观察他们的举动,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满足,激起他们愉快的情绪,并积极鼓励他们学会与人交流、沟通。鼓励他们与同伴交往,体验和同伴间一起游戏的快乐。
第三篇:学习故事心得
学习故事心得
学习故事(毛利语)分享之旅,周晶老师,1、认识故事
2、领会故事
3、践行学习故事。下午分享周晶老师学习故事的来源、核心理念,背景三义里幼儿践行学习故事的体会。存在的问题。从走进到进一步实践的过程。1.。什么是学习故事。(认识学习故事。什么是学习故事,核心理念是什么?是怎样的评价体系。)
学习故事的来源:源于长白山之乡新西兰,是新西兰现代流行的一种评价体系。新西兰的幼教机构:新西兰的幼教机构是为0~5岁的儿童和家庭提供教育服务和支持的,他底下会有多种多样的幼教机构,包括幼儿园,半日制,上午3~4岁入园,下午4~5岁入园,老师是全天都在的。多见全日制的托幼中心(幼教机构),针对的是0~5岁,家长主导的社区型游戏中心,还有毛利语幼教中心和游戏小组。不管什么机构新西兰都会秉承他的一个课程大纲。都新西兰的托幼中心的一天,跟我们的幼教中心有什么不一样,早上7:45入园,主要活动时自由游戏,9点是进行自选和老师计划好的活动类似我们的区域,9:30是自选活动,小朋友还是可以自由的去做自己的事情,持续时间是2个小时左右。11:30是集体活动,跟我们的集体活动不太一样,他们的集体活动时孩子一起进行的活动,比如洗手、进餐。午休12点至2点,他们允许孩子不睡觉,但是必须安静的游戏,不影响别人,2点——4:45,活动大体跟上午的类似,5点是离园,5点半净园。不知道看了这样的一天老师们会怎么形容呢?跟咱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北京三义里第一幼儿园老师的评价“环境很开放,时间很充裕,孩子很自由,老师好轻松。”真的轻松吗?可能不一定,因为孩子很自由,需要老师更多的观察,其实不轻松。早期教育大纲:这样的一天得益于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大纲,他是学习故事的核心理念的来源,也是学习故事的引领,类似我们的指南,是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大纲,名称是毛利语叫(特发李里体),是在1996年颁布的,他的编订者之一就是提出学习故事概念的教授,待会我们会提到,早期教育课程大纲提到了关于课程的一个概念,什么是课程呢?是在促进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专门机构当中所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活动、事件的总和,是孩子可以直接体验到,直接接触到,是通过感知获得的学习,也可以是在各种间接的途径,包括教师传播、包括环境的传递,这样的情况底下获得的学习经验,我们都有听过这样一句话“一日生活皆课程”,在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大纲中对课程的定义类似于“一日生活节课程”。他们在托幼中心是没有保育员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由老师进行的,他们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无时无刻都会发生的是充满无限的机会和可能性的,他们不能轻易错过任何一个捕捉孩子精彩时刻的机会。评价体系(学习故事)源于这个,所以我们要对他有一个了解,儿童的理想宣言:新西兰早期教育大纲非常注重这个问题,因为孩子在老师心目中是怎么样的,关乎着老师是怎样看待儿童的,他认为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着,是以这样的一个身份成长的,它是身体、心理和精神健康的,是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同时他知道他能为这个社会做贡献。(关于儿童的理想宣言),需要强调的是他认为孩子天生就是这样的,天生如此,而不是培养目标,他们做一些事情,设计活动目的不是把孩子培养成这样的一个人,而是希望孩子能保持这样的成长状态。所以孩子在你心目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角色,在新西兰的早期教育课程大纲颁布之后,他们就希望老师们能看到这样的一些儿童,有能力、有自信、健康而且是有力量的,能为社会做贡献的,这是特发立体关于儿童的理想宣言,四大教育原则:特发立体当中有列出了四大教育的原则或者称原理,他认为我们的幼儿教育课程要激发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力量,他本身是有这些力量的,我们的教育要激发这些力量,同时要给他们自己学习的权利(自主学习)这是第一个原则,第二个我们的课程要体现学习和成长的整体性,是整体性并不是全面性,全面性可能希望各个方面的水平相当,但是整体性是希望孩子有他优势的一面,也有他并不那么凸显的一面,但是他都能做到相互的整合,整体性、整体发展,再然后,他们认为家庭和社区是为孩子幼儿教育课程并不可少的,所以在新西兰的早期教育课程大纲中,他特别强调家庭和环境,家庭和社区的环境的一个作用,最后一点原则就是儿童在于他人和所处环境之间建立的互惠、互动的关系当中学习,也就是说他特别强调关系对于孩子的学习,人与人、与物、与环境之间如何主导孩子的学习。这是特发立体的四大教育原则,其实在我们的指南当中也有四大实施原则,他们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来回顾一下,一个是关注整体性,学习和发展的整体性,特发立体当中也有,尊重孩子发展的个性差异,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需要更多的是直接经验,最后一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看起来跟特发立体交汇的地方不多,但是其实是有很多类似的,为什么学习故事在2013年后会特别流行呢。原因就是指南颁布,所以让学习故事有落地的空间,所以他有共通点,尤其是最后一点,重视孩子的学习品质,因为新西兰也有他重视的东西,五大线索:特发立体认为孩子的发展有五大线索,一个是健康,一个是归属感再然后是贡献,孩子机会是公平的,每个人的贡献都要受到重视,每个孩子对社会都是有贡献是,第四个是沟通,第五个是探索,我们的幼教领域也有五大领域,他的五大线索在我们的五大领域是能体现的,健康是健康领域,归属是社会领域,贡献是他们注重孩子的能力,沟通是语言,还有艺术领域,美术的表达、感受。探索是科学领域。他们是有共同的地方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会有这么的兴趣来学习。介绍这些是因为新西兰的课程就是在这四大原则和五大线索的交织底下产生的,这个图片当中,深色的线有文字的指得就是四大实施原则,浅一点的线有文字的,那边是毛利语,这边是英语,浅色的是关于五大线索,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就是在这四大实施原则和五大线索的交织底下产生的,那至于产生的是怎样的课程呢,没有固定的,学习的方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所以老师的作用,他以他的作用产生的独特的让孩子学习的方式就是在这两个线条的交织底下产生,所以特发立体虽然是毛利语,但是他翻译过来是一张编制的草席,而且这张草席是没有收边的,像我们一些披肩他旁边会有一些留须的,是没有收编的,这意味着学习是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学习是可以无限延长无限延伸,而不是固定的,在这样的编织底下学习是多种多样的,这是特发立体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特发立体有两个目的,1、培养幼儿积极的,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这个心智倾向是翻译过来的词汇,有的地方会成为学习倾向或者称为学习品质,2是帮助儿童构建他们自己对人、对地方对事物的理论。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天生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所以他们对这个世界对这些人是有自己的 一个认识的,不一定跟我们成人一样,但是他们就是有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特发立体的目的就是实现这两个,培养或者保持他们的心智倾向,再然后让孩子构建自己的理论。我们一个一个介绍,先来介绍什么是心智倾向,再给他下一个比较官方、权威的定义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他的一些特点,他是一种态度,对事、对物、对人的一些态度,是特定的回应的倾向性,有可能是积极也有可能是消极的,比如我很坚持这是积极的,但是我很执着有可能就是消极的,过分的执着可能就是消极,这些都可以是心智倾向,有积极也有可能是消极的,但是他是有别于知识和技能的,还是一种品质类的东西,有好有坏,它是可以驱动孩子去探索世界的这样一个动机,如果说我很畏惧和畏缩就阻碍了孩子去探索世界,所以这个 驱使是有向前进的一个因素,也有像后撤的因素在,这是心智倾向,其实积极的心智倾向是类似于指南当中提到的学习品质的,因为他有好有坏,但是咱们的学习品质一般都是指好的一面,那有一个学者对心智倾向做了一个定义,因为是翻译过来的,所以可能会有写拗口,在当下情境下,非常强调情境,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底下,是一套情景性的学习策略和动机参与策略,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作为一个学习者,孩子作为一个学习者他可以在这个情景中去发现去识别,识别一些学习机会,或者在众多学习机会当中去选择去编辑,或者回应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机会,甚至抵制,有可能教师所创设的这些机会并不是很想要的,或者去寻找去构建这样的一个学习机会,那这些品质就是可以让孩子去寻找、实现或者抵制这种学习机会的这样一个品质,他是心智倾向,他是一个有点类似于指南中提到的敢于探索、创造力、想象力,这些都可以是心智倾向,他其实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概念,什么三位一体呢?就是我准备好了,我将自己视为一个学习者,比如一个孩子很喜欢绘本,很喜欢学习,我是一个学习者我准备好了,我对这个绘本情有独钟,而且很愿意,当它发现环境当中可以有学习的机会的时候,他很愿意去参与,他可以判断这个环境我能不能学习,比如我是一个很爱绘本的小朋友,学习的图书角有他喜欢的绘本,他可以去判断,这是心智倾向给我们带来的,他有能力判断这个场所是否可以学习,其次它是有知识和技能去实现这种学习的,一种三位一体的概念,可能很抽象,比如坚持,比如勇敢,比如好奇都可以是心智倾向。特发立体当中希望构建一个怎样的儿童形象呢,他希望的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他希望孩子是什么样的一个形象呢?勇敢、好奇、有责任心、信任,信任什么呢?信任环境,信任环境当中的人事物,而且会玩,会玩就是可以在这个环境当中去发现各种学习机会,再然后他是坚持的,遇到困难不会退缩的,再有就是自信的,可以在环境当中自信的展现自己,分享自己的观点,他希望的是构建这样的一个学习者的形象,当然心智倾向不仅仅局限在这几个范围,还有更多比如我刚刚提到的想象力、号召力,他是否能促进孩子的学习,我们指南当中也想构建主动的一个学习者,这个在指南的四大实施原则重视孩子的学习品质当中可以发现这些词汇,他希望孩子是好奇的。、对这个世界是感兴趣的,有想象力的,积极主动,认真,跟特发立体想要构建的是有点相似的,所以说指南跟特发立体他的作用其实就是让我们的学习故事落地。好,这是指南想要构建的学习者的形象,案例一:那我们现在来看第一个学习故事,豚鼠的故事,学习故事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格式和框架,他关键的是里面蕴含的一些理念。学习故事包括三个环节,注意、识别和回应。首先是注意部分,我观察到孩子正在做什么?描述老师看到了什么,他的描述不需要很长,不需要非常客观,可以有撰写者当下的一些感受,这是注意部分,观察,那我们要识别了,识别就是上半段话,比比真的很会玩(心智倾向),看大孩子的一个能力这就是老师刚刚提到过的哇时刻,很精彩的一个瞬间,后面是回应BB的学习。他没有关注比比的语言能力,也没有关注豚鼠会不会说话,他关注的是比比把怎么把豚鼠的语言转换过来,他看到了他的想象力,会玩的能力,同时就这比比的兴趣给予回应,去促进他的学习,这就是学习故事。他关注的是特发立体所关注的心智倾向,学习故事就是在特发立体的引领下,特发立体是想要我们去构建孩子的自我形象,在我们心目当中孩子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同时我们也想要让孩子自己认识到他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们认定他有能力、有自信,但同时我们也希望孩子自己能看到,所以我们需要一些评价方式,去让孩子发现自己是这样有能力的一个人,所以儿童发展,其实就是去了解一个学习者需要什么,他身上有什么,在这样一个过程,自然而然就助于知识和能力的一个构建,就会成为我们所说的授之以渔,当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学习者,当孩子成为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的时候,知识和技能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我们不一定要去教,因为孩子有能力自己学,所以特发立体就想要让孩子认清楚自己是谁,还有学习如何学习。这是第一个目的。特发立体的第一个目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学习的心智倾向,第二个目的,帮助孩子构建自己的理论,对人、对、事、对物的理论,孩子是有认识的能力的,所以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可以由他自己来构建。
案例二:接着看这个故事《黄油杯花做黄油》,老师可以不断的了解到学习故事的形式,了解孩子的兴趣,对他的兴趣进行回应,回应之后就会有新的故事发生,当我们一起发现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是这样吗?很,明显不是,我们都知道黄油是哪里来的,孩子的想象力就是这样的,他自己的认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纠正孩子的观点而是要支持他,怎么支持呢?我们来看一下老师是怎么样解读孩子的行为。他看到了孩子的想法,这就是创造性,他没有管你的理论对不对,他只在乎孩子是有创造性的,他可以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识别,老师是这样回应的,我很想在幼儿园做做怎么用黄油杯花做黄油。这两个有什么不一样呢?一个是试试,还有呢?大家看一下,第一个回应是顺应孩子的想法,第二个回应是从老师的视角出发,他希望孩子知道黄油是怎么来的,特发立体当中希望孩子自己来构建这个世界,那我们就是支持他去构建,当它发现黄油杯花真的做不了黄油的时候,他的理论就会做一个调整,老师不需要着急,这是特发立体所秉持的。为什么要关注心智倾向和儿童自己的理论呢?特发立体当中没有提出关于课程的任何一个知识,他所关注的是它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儿童观和课程观,为什么他非常注重心智倾向和儿童的理论呢?因为他们认为世界是充满未知的,未来的世界跟今天可能不一样,那我们希望孩子有自己的学习能力,有自己构建世界、认知的能力,只有这样子我们才能适应各种未知的世界,那我们今天虽然在将学习故事,也许两年之后又不一样了。这就是一种变化,关注心智倾向和孩子的理论其实就是要去关注一些儿童主导的、环境主导的或者关系主导的,这种生成呼应式而不确定的。他觉得儿童、环境主导的学习才能真正的是孩子自己的学习,但是这种常常是不确定的,因为我们不知道今天会发生什么?那我们现在可能注意的是一个教材、教具主要的一个学习,两种学习方式会喜欢哪种呢、。与之可控的我们应该会比较喜欢。所以说新西兰的老师一点都不轻松,因为他要面临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在特发立体的引领底下学习故事诞生了,所以学习故事其实是新西兰改革教育的一个产物,他的提出者是特发立体的一个编订者,在2001年的时候提出学习故事,为什么会提出呢,因为他是跟特发立体相适应的一个评价方式,他发现过去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们这种新的课程大纲,我们要有新的评价方式,所以学习故事本质上只是一种评价方式,一种评价孩子学习的方式。他到底写什么呢?他的一些核心理念就是源于特发立体。她的课程观,一日生活皆课程。儿童是可以自主、自发的主导活动的,他的学习观和发展观,他觉得学习是无限可能的,他不是限性的,而且他非常注重在参与过程中,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互惠当中学习,在关系主导的一个学习。现在看到底什么是学习故事,学习故事是一种评价方式,他是有别于过去的评价方式的,过去的是怎么样的呢?你们觉得这公平吗?谁比较占优势,谁比较弱势,这也是现在的评价方式,看起来公平其实是不公平,新西兰提出学习故事就是想批判这种评价方式,他是怎样的一种评价方式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它是评价学习和发展,他的目的是检查,检查你会不会、能不能做到,所以他所关注的常常是清单式、碎片式,不能体现环境因素的支持和技能,就是有点类似于智力测验,一个月有几天,类似这样一种清单式的,会就打钩,不会就打差,她的方式就是检查,那她的切入点就是你这道题不会我得加强,所以他是关注缺点的,关注不足,现有的评级方式常常是这样的,我们的评价方式可能是一样的。他的评价方式常常是量表式的,这也是新西兰过去的评价方式,他觉得不能适应现在,所以提出了学习故事,学习故事的评价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目的是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老师会一伙我之前的评价方式也是促进孩子的学习,但是学习故事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主动去学习的,一个是儿童主导,一个是教师主导,那学习故事关注兴趣,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关注能做,再然后就是有助于幼儿学习的心智倾向,教育的切入点就是顺应孩子的兴趣,顺应孩子的学习,同时能进一步促进心智倾向发挥的切入点,在学习故事当中不轻易听到、看到孩子的不足。
学习故事的定义:学习故事是一种手段、一种评价方式。为了促进学习而评价,他没有特别严格的定义,学习故事里面几乎没有、会、不会,好、不好,它是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体系,所谓形成性就是促进幼儿进一步学习的,用叙事的方式对儿童学习与发展进行形成性评价的体系。学习故事展示的是儿童的哇时刻,你也称为魔法时刻,就是孩子的精彩瞬间,可以是一系列快照,也可以用文字记录,现在也提倡用小视频了。在故事里要看大的是孩子的学习品质和行为倾向,可能在故事里不是看到孩子会什么不会什么,而是看到他所体现出来的一些学习品质,我们来看一下,这是新西兰的一个学习故事。以叙事的形式来记录的一种形成性评价。体现的是哇时刻。领会学习故事
学习故事是一种形成性评价体系,什么是形成性评价体系,就是我儿童和家长,学习故事要能给孩子的读的,我们去观察孩子的学习,这个环节叫注意,然后尽力去理解他就是识别,要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好好的利用观察的信息来理解再然后是支持孩子的学习,会=回应。学习故事是这样的一个三部曲,注意、识别、回应。注意孩子的学习过程,注意孩子学了什么,怎么学的,为什么学得,识别他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回应可以是环境的创设,可以是材料的支持,也可以是等待,提供进一步的机会和可能性。他的核心是儿童,一切以儿童为本,这是学习故事。学习故事没有固定的框架没有标准,正是它没标准,所以看起来是很难的事情,周晶和温蒂设立了这样一个框架,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利用这个,学习故事一定要有故事的名称,故事发生的时间、作者、幼儿的名称,这里可以是图片或者是文字或者文字配照片,旁边是看到了孩子的心智倾向,再然后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哪个学科领域的。通常我们会这样说“我觉得”“我看到了”,关注孩子能做的和他的有点,教师会回应孩子的兴趣,为他提供机会和可能性,但是不是绝对的,可以是家长和 儿童的反馈,这个表格是在应幼教同仁们的需求底下设计出来,但是他没有固定的格式。在我们这里就是有没有蕴含指南的东西。学习故事包括三部曲,注意、识别、回应,但是只有当它被记录下来,同时可以回顾的情况,他才是学习故事。包括三部曲,同时要被 记录下来,能被回顾的,是正式的学习故事,但其实我们平时常常做的是一些非正式的评价,什么是非正式的评价,比如我觉得这个孩子这时候需要一本绘本,这是我可以回应的,我当下回应,不需要回去记录,没有被记录下来的也是学习故事的一部分,但是他是非正式的。写学习故事的目的就是缩短非正式评价的时间,提高我们回应孩子的能力,学习故事是一个手段,一个媒介,他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回应孩子的学习,更好的进行非正式评价,当下就可以做出的反馈,只有被记录下来的被称为学习故事。所以有一天我们完全脱离写学习故事。深入倾听孩子的心声,促进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所以他相信孩子是有能力,有自信的„„,我要更多的关注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能做的、感兴趣的,不是忽视孩子缺点,而是让孩子用他们优势的地方带动不足的地方,所以是哇时刻,从找不足、发现、发展需要到发现优点。所以尝试用学习故事要转变观点,现在我们更倾向于看到孩子的不足,所以从找不足到发现优点,从哪里找,这个孩子有没有对某些东西特别感兴趣,有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坚持,有没有特别愿意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刻,他愿意承担责任吗?通过改变自己促进别人的改变,用孩子的学习来检验学习故事,是否有进步。学习故事是允许出错的,不需要担心写得好不好,对不对。学习故事不批判,不找差距,认可接纳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他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而且重视孩子是如何认识周围的人、事、物,学习故事是可以拉近批次之间的距离的,这就是学习故事,学习故事的评价是积极导向。
为了促进学习而进行的评价,这个图片这个三部曲跟刚刚有些不一样,注意识别回应,其实任何为了促进学习和评价的方式都可以用这三部曲来进行,在英国有个有效学习这样的方式,他强调的是观察,评价和计划,这些都是类似的,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评价的一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像华爱华老师讲到的安吉游戏,提到的就是看,懂,做。先观察孩子,然后了解、懂得孩子,最后做一些事情去促进孩子的学习,这就是经典的三部曲,任何形成性的评价都可以用这三样的三部曲进行。学习故事支持儿童学习,始于观察,我们很清楚观察的主角是儿童,什么样的儿童啊?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我们要很清楚在我们眼中孩子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观察的主要内容就是孩子能做的,他优势的地方,要相信孩子、认可接纳孩子,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所以当老师开始写学习故事的时候,要注意主角是孩子吗还是教师。观察的过程就是孩子的学习过程。观察什么,要放弃以前找不足、找发展需要的视角,要转化成为发现优点和能做的,感兴趣的。所以我们观察的落脚点就是这些地方,所以总体来说我们观察要聚焦在学习过程,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学习过程,当孩子对一些人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当孩子探究新东西有新发现的时候,比如黄油杯花做黄油,新东西、新发现,当孩子在练习熟练的东西的时候,比如一个孩子特别喜欢看绘本,他常常在看绘本,这就是一个练习熟练的过程,我们可能要注意观察他喜欢看什么样的绘本,什么情况底下他更愿意看绘本,他看绘本的时候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就是我们观察的焦点,还有应对差异和不同,再然后孩子是如何发展人际关系的,孩子与小伙伴,与成人,与其他的陌生人是怎么建立关系的,是否是互动互惠的,还有我们观察什么?观察孩子是如何建立连接的,什么连接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家庭与幼儿园,孩子从家里拿来材料。还有一些过程,比如孩子在分享、承担责任的时候,在克服困难的时候,这些都可以是我们聚焦的东西。支持儿童学习始于观察,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观察孩子,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这是一张图片,两可图片,到底是鸭子还是兔子,都可以,所以我们看到什么会涉及到一个视角的问题,观察和视角,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情的时候,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那学习故事希望我们从什么样的视角呢?从孩子的视角去看这个他所做的事情,学习故事还希望我们用取长的视角,老师注意到孩子们在涂鸦或画画时常常选1——2种相似的颜色,有的人可能会从两个角度去看,补短的视角或取长的视角,若果是补短的视角老师会想他怎么只会这两种颜色呢?我是不是要多教他一些其他的颜色,弱势取长的视角,可能会思考威慑呢喜欢这两种颜色,蓝色喜欢海洋,橘色喜欢鲜艳的东西,这些都是可以去思考的。学习故事倾向于取长的视角,主要看孩子会什么?我们看到什么会受视角的影像,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孩子守规矩但是这可能就会错失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在特发利息的引导底下,学习故事希望我们看到孩子的自主、自由。这是影响我们看到什么的的第二个因素,价值观。我们看重什么?不管我们看到什么,这跟我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有关,所以看到什么也会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整体来说我们看到什么,受什么影响,受我们的视角,我们的价值观,我们追求什么。再有就是知识和经验,这些影响我们如何观察,如何解读,也就是如何识别,最终会影响我们如何回应孩子的学习行为。学习故事希望我们用孩子的视角、优势的视角去看这样的一个东西。(ppt)妈妈肯定非常了解小团子,关于孩子的信息促进了他的识别,如果是这样的识别,妈妈会怎样回应小团子呢?可不可以回信,或者也给外婆写信,或者语音信,但是他回应的是小团子的情感,这是不同的识别带来的,我们看到的跟我们的视角及价值观有关。学习故事到底希望我们从什么样的视角,孩子的、积极的、不再去发现不足了,关键是它是一个富有爱的小团子,这是支持孩子学习的第一步,如何观察语发现呢?涉及到我们看中什么?观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看,第二个是看到什么,第三个层次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是层层递进的,当你能看到第三部的时候你就能更好的看到孩子的学习。这个游戏的名字应该叫什么?这两个孩子在干什么?他们真的在搭积木吗?也许他想给自己搭建一个梦想的家园,另一个孩子企图偷袭,是不是对打仗的情境感兴趣,所以这个游戏真的叫搭积木吗?不一定,关键是到底再发生什么?所以有时候我们要去关注孩子表面上是做一件事情,他到底在做什么?比如有时候一个孩子搭积木搭着搭着推到了,再搭再推到,他真的是喜欢搭积木吗?有可能是对推到这个过程感兴趣。所以要关注孩子到底在做什么?光看还不行,有时候还得问。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观察的第三个层次,布鲁斯喜欢扮演爸爸,喜欢扮演海盗,他可能对权利或力量感兴趣,跟有的孩子喜欢扮超人,他可能不是对超人感兴趣,而是对力量本身感兴趣。当你能看到第三部的时候你就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学习。(2搅拌,一些想法,比如玩水水龙头——喷洒,想法)(3可能对特定的语境感兴趣:力量、照顾布娃娃)除了看还要看到、看懂,只有了解孩子的兴趣后,才能顺应他才能更好的支持他。
学习故事希望教师看中什么呢?他的价值观希望教师看到什么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再然后是孩子正在发展的理论。孩子自己正在发展的理论可以告诉我们孩子的兴趣在哪?他是我们支持儿童学习的黄金线索。孩子的学习方式在游戏和日常生活当中学习,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丰富的教育环境,让他通过直接的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去获得学习,不管从哪个角度,我们的目标就是提供机会和可能性,让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五大领域的发展。回应和计划还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即时回应,延时回应,(通常就是学习故事),短期计划,长期计划。学习故事不提倡学期计划、周计划,他这里的长期计划是回顾式的,他的计划是对应、回应的,我记录下的孩子的种种哇时刻,去看我之前忽略了什么东西,或者看孩子的兴趣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如果有就可以为我的一些集体活动创造条件。学习故事需要哪些经验?需要从孩子的视角、取长的视角,所以关于孩子的信息很重要,所以我们要了解哪些是与孩子有关的信息。在观察的时候要看孩子在玩什么,怎么玩,为什么能这么晚,然后去思考为什么这样玩,他在想什么?什么样的知识经验支持他这样玩。他是怎么玩的,用了哪些策略。什么因素驱动他这样玩,总体来说就是回到幼儿关系还有环境主导的一个学习。学习故事不要求我们面面俱到,最关键的是捕捉最精彩的瞬间。在总结一下,不管是怎样的回应,我们的目标是构建新的学习经验,我们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他就会有新的学习经验,新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理论,然后整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我们的回应是向孩子介绍更丰富的内容,让孩子了解原来这个过程可以是这样,最后庆祝学习成果与大人分享,整体来说不管怎么回应,目的是保持孩子的心智倾向,让孩子自己发现他的心智倾向,然后促进他的学习。最后强调学习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他有一套理念、思维和行动模式。
践行学习故事的时候要把自己当成跟孩子平等的,去跟孩子交流。刚刚分享的学习故事都可以读给孩子听的,是在跟孩子进行交流,是在跟孩子进行协商。以这样的口吻来撰写学习故事,更能引人入胜。再然后师幼平等意味着记录的学习故事是幼儿的积极的学习体验,而不是幼儿的不足,他的需要发展的地方,而是你所看到的一些闪亮的东西,自然而然可以拉近师幼的距离的,这是精髓之一,精髓之二要关注幼儿正向发展的评价观,学习故事是一个以儿童为本的形成性评价,不特别去关注孩子的知识和技能,他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品质,有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目的是支持他的进一步学习,进一步、主动自主的学习,希望通过教师的一些反应来推动课程的形成还有推进幼儿的发展,一切以儿童为本。它是一种积极导向的评价观,关注兴趣关注优势很少看到差距和缺点,主要是通过肯定和发展幼儿的长处来有效促进他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精髓之二。严老师认为把握学习故事的精髓三就是重视心智倾向培养的教学观。我们的一日生活要注重心智倾向的挖掘和培养,我们要认识到孩子学习的本质特征,在游戏和生活当中学习,常常需要直接的经验,培养孩子的心智倾向还需要我们擅于观察、理解和支持幼儿的学习行为。同时需要转变观念,从过去重视知识技能到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心智倾向。3,我们要培养和保持心智倾向的话还得注意创造有利于幼儿心智倾向形成的条件。在什么情况底下我们在一日生活当中的自由活动时间和区域活动时间更能发现幼儿的哇时刻,所以我们要多创造这种生活化、松散的、心理环境宽松的、立足于幼儿的兴趣,开展自由探索性的一些活动。这是精髓之三,最后一点体验到学习故事能给我们带来的职场乐趣,不要把他当成一种任务。因为当你转变视角去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儿童的时候,孩子会更喜欢你,会觉得这个幼儿园这种老师是值得我信赖的,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的,另外一个方面,当我们从积极的视角去看待儿童的时候也能带动家长视角的转变,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和谐。另外一方面学习故事希望教师是一个研究者,能唤起教师对研究者角色的认同和强化,因为学习故事不是可控的,不是已经教材化的一些东西时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幼儿的一些表现会诱发教师以他独特的方式去参与到知识的生产和学习者的培养当中,因为不清楚孩子对什么感兴趣,要给予什么样的支持也是基于孩子。每个教师的关注点不一样,就会用他独特的方式去诱发孩子学习,你就会发现自己是一个创造者。学习故事既然得到了不断的推广,我们就要思考他跟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异同。吴振东从学习故事与观察记录、教育案例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学习故事与观察记录他们有共同的地方,他们都要观察,学习故事是以叙事的方式记录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一种评价体系,从广义的角度讲他也是一种观察记录。他又跟传统的观察记录有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在评价理念上,学习故事是扬长培优的,观察记录是分析孩子的现有水平,观察孩子的不足,是为了补缺补漏的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评价的评判方式。在记录的方式上学习故事是叙事的方式记录孩子的学习,所以通常是描述性的是可以融合观察者的情感,而观察记录可以是描述性的,他要求描述要尽可能的可观、详细。学习故事分为三部曲,总共有五个步奏,注意识别回应然后记录,最后要不断的回顾,所以包括5个大环节。而观察记录通常是二加一的一个状态,也就是他一般情况下包含2个部分,一个是观察,另一个是分析,有可能的话会提出进一步的指导策略,但这一部分不是每次都有的,所以他总的是两个部分,或者是2+1的状态。
4、记录方式要求,上,观察笔记希望可观的描述,二学习故事可以不用,可以是妈妈的口吻“我很感动”,带有自己的一些感受,但是也是尽可能客观的感受,而不是给孩子贴标签。
5、分析框架式上,特发立体明确强调了我们在关注孩子学习的时候要围绕我们的特发立体,我们的四大教育原则,五大发展线索。但是观察记录他的分析框架不明确,可以生理、心理,也可以从五大领域的角度去分析他的发展,与儿童相关的一些材料、理论都可以进行分析。学习故事是很明确的,这是学习故事跟观察记录的不同。学习故事与教育案例他们有一样的地方,都是记述发生在教育领域的真实故事。不同的地方在涉及范围上,学习故事记录的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动机,情绪情感等,教育案例既可以记孩子学的过程也可以是教师教的过程,学习故事只关注孩子,而教育案例二者皆可。学习故事通常都是第二人称,或者有些会用孩子的名字,不喜欢用他。而教育案例的视角通常是教师的视角,所以通常是第一人称。他更多的读者是同个领域当中的老师、专家,其实是传递教学经验的问题,而学习故事传递的是儿童的形象,所以他的读者是有儿童的,教育案例读者是没有儿童的。所以在写学习故事的时候要考虑我的读者有没有儿童。在撰写的结构上,学习故事大体是三部曲,而教育案例可能会包括五个结构要素,主题、背景、细节、分析、结果。通常是老师对某一个教学活动进行记录、分析,最后的结果怎么样,这样的五大结果。再有是记叙方式,学习故事的记叙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配文字,甚至是小视频,教育案例通常是文字性的描述是需要存档的。学习故事应用的范围以及如果要引进学习故事可能面临的挑战。学习故事2001年提出之后,在澳大利亚是有推广的额,慢慢的到了美国等,差不多12年13年的时候随着指南的颁布,学习故事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所以很多幼教同仁也在探索。学习故事的应用最开始是运用在发展正常的儿童慢慢的运用到特殊需要的儿童,包括残疾、智力残疾。随着学习故事的推广和深入,不一定在学龄前儿童才能运用,已经将学习故事运用到学龄期的儿童,包括小学生、初中生。尤其是在社会领域这一块,学习故事运用的比较广泛,有些专家说学习故事也可以运用到成年人当中。再然后学习故事被运用到特定的学习领域,去挖掘孩子们在特定学习领域中的一些品质,包括音乐、数学领域等。去进一步的挖掘他们潜在的一些力量。学习故事源于新西兰,新西兰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环境,非常注重毛利文化。而毛利文化特别注重社会性、独立性、自主性,所以他们的学习故事是有大环境背景支撑的,所以有的国家会去研究学习故事适不适合我国的环境。学习故事不是那么完美,他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学习故事的有效性在哪里,这种评价方式真的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吗?怎么样去评估,学习故事注重心智倾向和学习品质,那这样会不会导致我们忽略的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毕竟以后上小学需要知识和技能,那这点怎么办?还有什么时候写学习故事,怎样写学习故事,这也是他的局限性之一。目前为止学习故事作为一种积极导向,以儿童为本的评价方式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学习故事要落地要面临很多挑战。
1、对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挑战。
2、大家把学习故事当成一种规范化的记录方式,以为就是注意、识别、回应,容易让我们忽视学习故事的核心的东西,他的儿童观、价值观、课程观和发展观,把他当任务,然后觉得学习故事一点魅力都没有。没有好好的内化学习故事本质的东西,3、捕捉哇时刻的挑战,什么情况下是哇时刻。就会面临有选择性的观察儿童,忽视儿童学习过程中最精彩、核心的部分。让学习故事变成碎片化、清单式的评估。理性的学习学习故事。首先要内外兼修,清晰的把握学习故事的理念,再然后才是学习故事外在的模式和形式,这样才能做到形似神也似。否则如果只学模式和外在的评估模式就会变得无源之水,变得形似而神不似。
2、防止照搬照抄,在中国也可以将学习故事跟指南结合起来,融合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当中,这才是真正引进学习故事的过程。
3、需要有较高的专业修养,4、学习故事不是完美的东西,所以学习故事自身也在不断改善之中,5、运用学习故事需要和谐的家园关系。当我们从新的视角看到了孩子的时候拉近了师幼的距离,同时也让家长的视角更新了,拉近了教师、幼儿、家长的关系,那自然而然和谐的家园关系就慢慢的形成了。领会故事就要践行“学习故事“,分享北京三义里第一幼儿园,他们的心得。他们的园长是在13年8月份在北京第一次参加学习故事的专题讲座,他开始接触,感受到学习故事的魅力。所以他们就开始尝试了,他们的老师平均年龄比较大,在这样的环境底下可能会面临一些教学形式墨守成规的状态,要做改变不容易,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院所不大,管理方面,家园关系建立的不错,为学习故事的践行提供机会,他们还认为,改变不是一触而就,而是先顺应慢慢的理解,慢慢的引进学习故事,再来探索构建教师发展的心路。他们是怎么尝试的呢?他们有很多的困惑,幼儿园有他常规的工作,如果把学习故事加在老师身上,老师会有新的工作,压力很大,如果不做常规工作,都践行学习故事会不符合常规,怎么办呢?当时他们建立了实验班,人员安排就是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作为一个实验班就要做一些改变,除了周计划之外这些老师不需要写其他的任何的文字材料。当时的实验是不做硬性要求,什么时候发现孩子哇时刻的时候,什么时候开始写。当常规被打破的时候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游戏时间在哪里?自由的时间哇时刻最多,现在幼儿园孩子自由的时间并不多,所以他们大胆在实验班,打破常规的时间,缩短集中教学的时间。打破这样的时间之后,孩子有变化,孩子开始轻松了,开始交流了,教师要关注孩子的需要,要不要扩区呢?为什么这个区域无人问津呢?教师的老师不停转,是不需要写了,但是脑子不能停下来。孩子自由了,又有新的困惑了,游戏当中的学习在哪?因为很多游戏材料是高结构的,比如拼图,包括现在孩子玩的音乐类的玩具都是高结构化的,孩子的游戏材料目标化,玩具没有意思而且很多是重复的,孩子的兴趣点不高,有这样的困惑之后他们开始探索,对玩具进行整顿,对工具开始归类,跟我们的超市一样,是有规划的,专门的一个柜子,剪刀放,哪里,笔放哪里,还有权利下放,给每个班的教师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创建自己的班级特色,他们非常懂得利用家长的资源,锻造生活化的环境,让孩子在里面自由的探索。改变之后玩具变得多样化,环境变得有挑战了,不再无趣、单调。孩子自由了,材料改变了,老师开始困惑了,我该怎么办,应该在哪里,是在前面还是后面,什么时候向前冲,跟我们什么时候介入。不管怎样,学习故事提倡的是教师在后,幼儿在前,三义里幼儿的老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围裙,围裙上有一个兜,兜里面有一根笔、一个相机,一个笔记本,每天去幼儿都要围上围裙,一旦发现孩子精彩的瞬间就拍照、记录。当我们对孩子的言行很好奇,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去问,而不是一直再拍,当你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尝试让幼儿告诉你他在做什么?从不相信到相信孩子。慢慢的时间有了,教师不想往前冲了,结果发现到处乱七八糟怎么办,比如表演区,不给材料,孩子在表演区奔跑,但是其实如果仔细观察也许孩子在表演在蝴蝶呢?有的时候会觉得孩子的行为无法理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问问孩子怎么办?从这样的一个变化会发现孩子也是有能力的,转变多了,可是学习故事还不知道怎么写,怎么办,老师常常会说不会写,学习故事写的特别长,分不清楚是教育笔记还是观察记录,还有他们觉得没什么时间写学习故事,再有就是感觉、识别、回应都是那样子有套路的。三义里幼儿园的老师是这么做的,可以不着急写,他们有专家的跟进不要求数量也不要求越长越好,只要捕捉到孩子的精彩瞬间,同时非正式评价和正式评价相结合。知道学习故事为什么而写。最后的困惑是什么?学习故事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知识为了写出好故事,让孩子玩出好游戏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学习故事要支持孩子的有效学习。三义里第一幼儿园经过一次次的践行他们搞起了微课程,通过一个个的学习故事发现很多孩子的兴趣都有共通的地方,就可以在这种个性的地方找到个性的点,就搞起了微课程,所谓微课程就是基于孩子的兴趣形成的集体性课程,都是基于孩子的哇时刻,这是他们的改变与困惑。关于学习故事,他并不是周瑾老师的一个什么内容,我们要清楚学习故事它的观察会受到我们的儿童观、课程观和学习观的影响,那我们的经验,对孩子的了解,对孩子知识储备的影响,回忆就是受课程框架的影响还有教师对儿童期待的影响,所以它是这样一个三部曲的观念,为此,我们在进行学习故事的时候需要进行思考一些问题:
1、你想要改变吗?为什么我们会想要改变呢?是对现状的不满,是对现有的儿童观课程观、理念的不满,是对现有的评价方式的不满,不管是对什么的不满,我们要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出调整,为什么要做出学习故事,只是因为它如今流行,还是我们要尝试利用它来进行的观念。
2、在你的眼中儿童究竟是怎么样的?如果你觉得孩子是无知的、天真的、需要被教导的,那可能学习故事并不是很好的评价方式,因为学习故事是希望孩子是有自信的、有能力的,至少在指南当中是自主的自尊的。
3、那么教师的角色可能是一个支持者、陪伴者、倾听者、观察者或是研究者,而不是像以前是教导者、评判者、分析者或是旁观者。学习故事是希望教师是支持陪伴以及研究的角色。
4、你看重什么?你的价值观是什么?学习故事是希望我们能重视心智倾向,重视学习品质,重视孩子的情绪情感、动机和学习过程。所以如果特别看重知识和技能的话,那么学习故事就不是一个适合的评价方式。
5、为什么是学习故事?如果学习故事刚好与教师的教育理念、评价方式,当然知识手段之一,只要能实现教师的理念。如果学习故事与教师的理念不是很契合的话,即便再流行也不适合我们的状况。
6、需要重要思考的问题是故事的主角是谁?学习的主角应该是儿童,学习故事的读者不仅仅是家长、老师,孩子也能看。哪怕幼儿看不读,教师可以读给幼儿读,他能听得懂。如果我们考虑了以上的问题仍旧觉得学习故事自己可以,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实践学习故事。
例:小刺猬的刺(5:16)思考: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它是学习故事吗?能看到是一个有能力有自信的工作者吗?从下一步该怎么做,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角色是一个指导者的角色,教师看重的是数、小肌肉,她看重的不是学习品质的培养。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呢?如果将故事念给幼儿听,我们看到的是评判式、断点的评价方式,而且是补短的视角进行评价。故事的主角是放在教师的身上。教师写这个故事不是为了幼儿的学而是教师的教。而故事的读者有没有幼儿呢?如果将故事念给幼儿听,幼儿愿意听吗?这段故事更像是一个客观的描述,而不是在与琼琼对话,所以案例并不是学习故事,更像一种观察记录。
那么什么样的故事才算好故事呢?、好的故事应该重视事件发生的背景;为什么莹莹今天特别自愿玩刺猬的游戏,是幼儿自发的很愿意,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的基础上,还是是教师要求的?好的故事聚焦在最重大最有意义的元素上——哇时刻,作者在撰写故事时一定会想到故事的读者,我们不会忽视教师、家长,最常忽视的是儿童本身,这就是为什么学习故事提倡用你呢?用与幼儿交流的口气来进行。好的故事有明确的价值观的,是积极导向还是消极导向的,学习故事传递的是一个积极导向的,15:00读的时候是让人眼前放光的,看到的是一个赏心悦目的情景,好的故事可以经久流传的。好的故事要有这样一些元素,与顾着建立连接,有行云流水班的动感,不是流水账的,再然后是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的,是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环境,当老师给孩子读学习故事的时候会发现原来我在这个环境当中是这样的角色。存在的问题:
1、为了写学习故事而写。还没有内化学习故事的理念就开始写,然后就写成了观察笔记,以为学习故事只需要描述发生了什么,分析原因,那么出来的作品只会是形似而神不似。
2、视觉的偏差——成人的视角、补短的视角。往往是从教师的眼里是怎么样的来去写,而不是从儿童的视角去写,会倾向于补短、找差距、找发展的可能性的视角。
3、儿童的形象、教师的角色把握不清。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如果要进行学习故事一定要尝试相信这一点,而教师的角色需要退到后面,去陪伴他、支持他或是倾听他,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幼儿想要的支持。
4、重知识、技能、规则,轻学习品质、动机、策略、情感;重结果,轻过程。
5、故事的主角不是儿童。这个非常常见,在一线老师的践行中也会见过,识别是从家长的视角,像是在评判,学习故事的时候比较不强调“说明”的字眼,谁谁做了什么事情,说明了什么,而不是为了发现孩子的学习品质。然后很多学习故事的回应像是为了老师的教,我要怎么做孩子才能获得怎么样的发展,我打算怎么做。但学习故事的回应是希望促进孩子更好的学,是自主的学,自发的学。所以它的回应是希望提供多种可能性让孩子自主去选择的。①从教师的角度识别、回应。②识别像是分析和评判,回应是为了更好的“教”。
6、更似描述型的观察记录。
7、长故事,喜欢面面俱到,哇时刻不突出。写的时候角度有了,视角有了,价值观有了,发生在孩子身上所有可能性的品质都写出来,但往往造成哇时刻不突出,最精彩的那瞬间被掩盖了,最让教师感动的瞬间没有了,所以写出来的故事经常是两三张的文档,非常客观详细的描述。
8、故事的读者没有儿童,缺乏“妈妈”的口吻。跟小刺猬的刺一样,从第三方的角度描述不像在跟孩子讲故事,缺乏妈妈的口吻,这是在写的时候会忽视的,可能习惯的观察记录会很客观的记录而忽视了心与心的交流。最后一点识别都一样,回应有套路。
《一个出色的建筑师》问题1①(注意部分)这里面孩子是什么样的角色,是学习故事的注意部分吗?能看到一个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尽管不是用第二人称,但是像在跟小安对话一样,②(识别部分)他是识别没错,但有什么样的问题,这些话放到很多地方都是合适的,没有针对小安的言行,如果把这个识别念给小安听,可能他不能在上面找到自己,不能在这个故事当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从注意和识别的角度可以看到他是学习故事,但是呢?不是那么完美的学习故事,缺乏有针对性的学习故事,形似而神不似。从回应的角度看他是学习故事吗?在这个回应当中可以发现他不相信小安,必须把图贴出来小安才能搭建出来,都是从它怎么样做的更好的角度出发,他认定小安的兴趣就是在立交桥上,也许他兴趣的是搭建的过程,所以尽管周瑾老师对小安不是特别了解,但是他做了一个调整,可能的回应是这样的。我们需要用协商的、疑惑的口吻,将这些跟小安交流沟通的话,小安会有思考,他到底感兴趣的是什么?他知道什么?在这里就像我们的标题一样,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可能,只是一种可能性,没办法确定真的是不是小安所想要的,但是我希望把这些可能性呈现,不是用肯定的语气告诉小安可以怎么怎么做。泉州市区的教师写的学习故事。学习故事的机会和可能性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是允许错误的,这也是为什么学习故事需要进一步的回顾再做进一步的调整,因为机会和可能性是基于儿童的,儿童会不断地告诉你哪些是它想要的。尽管这里列了三条的机会但并不代表所有的学习故事都要列出那么多条,只要你觉得可能有利于孩子学习的,哪怕你不写回应。学习故事回应不是必须的,有时候仅仅有注意和识别,就可以帮助孩子看到他自己是怎么样的。当它知道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各种学习行为都是有可能出现的,这里只是一种机会和可能性。《我的百变积木》,发生了什么。观察的时候跟自己的感受相处,为什么我觉得这个很精彩,他诱发了我什么样的感受,这个感受不是煽情,而是当下真实的感受。当视角变成跟你沟通的时候就不再是教师的视角,协商的样子。当时看到这个学习故事的时候,他很长是一系列的。《不听话的陀螺》,当有一些积极的回应产生的时候就会诱发孩子进一步的学习,才会形成这种连续性的故事。发生了什么?„„(故事)对于你的想法我十分佩服,但是同时心中也充满着疑惑,这样的玩转有价值吗?这个小男孩在玩陀螺会有价值吗?你还会玩下去吗?你还会什么令我惊叹的创意出现吗?我选择静观默默期待下一个创意的出现?接下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又一个新的学习故事出现了,是在已有的的学习故事基础上,吃完点心,你向福彬、斯铭下来战书,约他们一起玩转陀螺,可是由于椅子数量有限,已经没有多余的椅子可以充当擂台了,就在他们发愁时,你找来了一筐积木,将积木围成一一个长方形的小擂台可是在决战中,你们的陀螺一直摔下擂台,导致比赛无法进行。你说:我们的擂台的打个边缘,这样陀螺就不会掉了,你边说边完成围合的动作,有了围墙陀螺不再摔下擂台了,你们又重新开始了比赛。只是玩了一次,你又皱起了眉头说:陀螺都没有地方转动了,我们把擂台搭大一点吧,在你的提议下,福彬和斯铭一起动手完成了擂台的搭建,看着心擂台,你们都满意的笑了,新一轮的争霸游戏开始了。学习了什么? 你的又一发明让我惊讶。你从无围墙到有围墙、小擂台到大擂台你在游戏中不断进行调整,这说明你的思维 能力在进一步的发展,在获得自信心的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下一步怎么做:
为了使你的这一活动的兴趣得以延续,同时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游戏中来,我觉得在材料商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支持(如:纸板、泡沫地垫、碗等)作为自制擂台的材料。从这个角度已经感受到孩子擂台的争斗赛。从这个角度他已经能感受到他们的兴趣就是关于陀螺的争霸赛,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的回应就是提供多一点的材料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新的故事又来了: 《陀螺擂台争霸赛》
孩子又自发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开展玩转陀螺比赛。有的孩子选择了纸板,做成“纸板擂台,”有的孩子选择了泡沫地垫,做成了泡沫地垫擂台。使用纸板擂台的一组幼儿玩的津津有味,而使用泡沫地垫擂台的泥则抓赛挠耳,原因是陀螺一站到上面还没与地方开战,就倒下了,屡试屡败,你气的直跺脚,嘴里直喊怎么这么快就倒下了?你走到纸板擂台组停留观看了一会,发现他们正在开展游戏,而且战况激烈。你不甘心的又折回自己的位置上,进行再一次的尝试,可是结果还是一样的,你坐在椅子上,手拿着陀螺,眼看着擂台,不知是什么原因,突然你的小手伸向擂台仔细的摸了起来,又跑到纸板擂台上摸了摸、试了试,你高兴的返回位置上把你的这一发现告诉你的同伴,这和地垫不光滑,所以陀螺无法在上面转动,我们还是换用纸板吧。最终你在纸板擂台的角逐中成了陀螺争霸赛的擂主。
学习了什么:
材料的出现为孩子提供了许多贪多的机会,你尝试用各种材料搭擂台,在尝试中你发现用纸板搭的擂台能使陀螺快速的转动而且转动的时间维持交久,而在泡沫地垫的擂台上,陀螺就像发生生了病的孩子一眼了无声趣、萎靡不振,怎么都转不起来,你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发现陀螺能否快速的转动的陀螺快速转动,反之则转的慢。这一发现的过冲比结果更重要,你在尝试、验证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看到这个过程孩子自己思考获得了新的知识,而不是由老师告诉他的知识。下一步怎么做:
什么才是孩子的真正的需要?什么样的游戏才能让孩子感兴趣的又玩的久?我还需要求教孩子?这个学习故事是有需要调整的地方,但是整体来说已经能看到学习故事所秉持的价值观和理念。
第四篇:小班学习故事
故事《香香的被子》
冬天,一个很好的晴天。胖小猪来晒被子:小花猫来晒被子,小山羊也来晒被子。
小松鼠问:“你们为什么要晒被子呀?”
胖小猪说:“冬天把被子晒一晒,羞起来暖和。” 小山羊说:“冬天把被子晒一晒:盖起来松软。”
小松鼠翘起尾巴说:“好,我也来晒晒我的被子。”到了晚上,小松鼠把尾巴盖在身上。他说:“我的尾巴就是我的被子。唔,晒过的尾巴真香啊,有一股太阳的味道。”
故事《怕冷的大恐龙》
天真冷,一只大恐龙来到诚里。“阿嚏,阿嚏”恐龙说:“真冷呀,去暖和暖和!”
小姑娘看见了急忙喊:“我家里有暖气,进来暖和暖和吧!”恐龙伸长了脖子那脑袋探进去,可身子却在外面,恐龙还是觉得冷。“阿嚏,阿嚏”恐龙的喷嚏打得更厉害了。老奶奶看见了,说:“可怜的孩子,你怎么不穿衣服?”大家都来了,他们脱下了棉衣棉裤,给恐龙盖上,可只盖住了恐龙的脚指头,拿被子盖在恐龙身上,可是恐龙还是觉得冷。大家在恐龙旁边点起了火堆,可还是冷。
这时,一群小朋友看见恐龙直打哆嗦,忙喊:“来,大家一起来运动。”于是,恐龙扔掉了棉衣棉被,和小朋友玩去了。嘿嘿!恐龙身上还冒汗了呢。故事《爱整理的小兔》
小兔想找自己最喜欢的那本书,可是房间乱糟糟的,怎么也找不到那本书。小兔应该清算自己的房间了,怎么样清算房间才会很整洁呢?小兔说,先把木头做的动物玩具放到一起吧。大象、鸭子、鸡、鳄鱼、袋鼠,都是木头做的。小兔把它们整整洁齐放到一起。小兔再把毛绒玩具整整洁齐放到一起,小兔细心看了看,咦,毛绒玩具里有一块积木。
小兔把这些积木和此外积木放到一路。可以积木良多良多,怎么样清算才会整整洁齐呢? 小兔说,把不同颜色的积木分隔放,就会整整洁齐了。小兔把红色积木放在一边,绿色积木放在另一边。小兔把黄色积木也叠在一路,开始整理蓝色积木。哇!找到了,小兔最喜欢的书就在蓝色积木这里。小兔把蓝色积木叠得整整洁齐,他靠在上面看书。在整整洁齐的房间里看书,真愉快。故事《我想长大》
小老鼠、小鸭子、小猴子和小青蛙天天盼着自己长大。唉!要是能长得像大象、河马、犀牛、长颈鹿那么大、那么有力气,该有多好啊!于是,他们想出了许多办法。
小老鼠拼命吃东西,啊呜啊呜——每天把自己的肚子撑得鼓鼓的。他走到大象跟前一比,还比不上大象的脚趾头呢!
小鸭子穿上爸爸的衣服,戴上妈妈的眼镜,嘿嘿——长大了!他去和大河马比,可是,还没有河马的嘴大呢!
小青蛙每天练跳高,蹦呀蹦,跳呀跳,蹦的头都晕了。奥——这下变大了吧!可是和大犀牛比了比,还没大犀牛的眼珠子大呢!
小猴子踩上高跷,摇摇晃晃的,哼——我真的长大了!可是,走到长颈鹿面前,还够不着长颈鹿的膝盖呢!
小老鼠、小鸭子、小猴子和小青蛙谁也没找到一下子长大的办法,他们还是那么小。不过他们还是盼望快快长大。故事《熊大大和熊小小》 熊大大是哥哥,熊小小是弟弟。
熊大大在桌子上吃饭,熊小小在小桌子上吃饭。熊大大骑大车,熊小小骑小车。熊大大睡大床,熊小小睡小床。
熊大大走路,跨着大步。熊小小走路,只能一小步、一小步。
熊大大下楼一大步,一大步。熊小小下楼,滑滑梯,一下就滑到了楼下。熊大大和熊小小喜欢看照片。他们说,照片里有熊大大,还有熊小小。故事《小不点儿》
有一只小猴子,只有皮球那么高,大家都笑他:真小,真小,小不点儿。小猴子不相信自己是最小的,他要到外面去看看。
草地上跳出一只小老鼠。个头只有小猴子一半大。小猴子看到了得意地说:“小老鼠呀,你才是小不点儿呢!”。
伤心的小老鼠背着旅行包在草地上走,草地上的所有东西都比它高。旁边有一只狗,狗的鼻子也比小老鼠高。小老鼠伤心了,他可不愿当最小的。
突然,小老鼠听到有人叫到:“哎呦!你踩疼我了!”他抬起脚,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比它还小的小甲虫。小老鼠一看,马上快活地说:“哟,你是谁,你真是个小不点儿。”
小甲虫看看小老鼠,伸着胳膊,神气十足地说:“没关系,我们甲虫本来就小嘛,大了怎么飞得动?”
小甲虫说完,小老鼠跑了。他要去告诉小猴子,我们老鼠本来就小嘛,大了怎么钻洞呢?
故事《快乐轮胎》
小松鼠跳呀跳,哇——山坡上滚下来一个圆圆的东西,小松鼠来不及躲。只好往上一跳,跳到圆圆的东西上。啊,原来是轮胎!
小松鼠跳呀跳,圆圆的轮胎滚进了河里。圆圆的轮胎飘到了河边,小松鼠把圆圆的轮胎拖上岸,哎——拖也拖不动。小动物一起来帮忙。哈哈——轮胎拖上岸,又滚起来了!哇哈哈——轮胎一会弹到天上,真好玩!小动物们乘着轮胎滚过山坡,滚过山谷,像乘过山车似的。大家尖叫着,大笑着,从山坡上滚过.....这轮胎真是个快乐的轮胎!
第五篇:学习故事《停车场》
学习故事:停车场
教师:王兰兰
观察对象:袁峥 观察时间:2018.1.9 观察地点:益智区
发生了什么:
这天,你来到益智区,拿起停车场的玩具。你惊喜地说道:“好多车,有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还有警车,消防车、货车、救护车、小轿车。我要把他们都停在停车场里。”显然你已经被这份材料吸引了。你拿起一辆卡车,说道:“只有一个点,就是1,停在1号停车场。你就把车放在了一号停车场。接着,他又拿到了一辆消防车,手指指着车身上的点数一个一个地数,数道:“1,2,3,是3,放在三号停车场。”大概过了三分钟,你将所有的车都停放在了停车场里。你看着停车场里的车,又将他们的车头调整了一下,都朝着一个方向摆放。最后你满意地笑了,并叫来你的好朋友赖宝樽来看你的“作品”,得意地说道“你看,我停的车整齐不?”你获得了好朋友的表扬。
学习了什么:
1.你会手口一致地点数3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2.你会认读数字1,2,3,理解数字的意义。3.你认识了红黄蓝绿等基本的颜色。4.你会根据车的外形特征,知道车的名称。5.你将车摆放整齐,具有很强的秩序感。
6.你会向你的好朋友大胆的介绍你的作品,敢说,有自信,也肯定了自己的成果。下一步怎么做:
1、停车场的位置较小,有的车太大,同时车太多了放不下,对停车场进行调整,扩大停车场。
2、改进材料,创造多种玩法。如提供颜色插卡幼儿可以将数字插卡换掉,插上颜色插卡,将车进行颜色分类,插上车的种类插卡,幼儿可以按车的类别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