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探究
关于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探究
摘 要:新课程的改革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关键的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实施。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学都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新课改不会停下脚步,它让语文的课堂变得活泼且生动了起来,因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老师的我们需要时时关注这些变化,明白这段时期的特殊性,不能在教学过程当中落后于这段改革的浪潮。小学的语文是学习的基础,就像新生的树苗亟待细雨的滋润,知识能够给予营养,学习能够获得学问,改革就是春风,唤醒学生的懵懂状态。
关键词:语文改革;小学教育;自主性学习;教学困惑与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它是深化素质教育和全面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举措。新课改是时代发展进步的自然变化,同时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变化,当前的教育事业正在不断的向美好的未来前进,广大的学子和老师都对这一巨大的变化翘首以盼,希望这项改革能够在实践具体操作当中对我们的教学增加良性的补助。当然,在这个变化的具体的过程当中,我们也不能任由它变化而坐以待毙。我们必须跟着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根据这些变化寻找合理的方法与策略去解决,去实现,去准备。以下是我的一些经验和心得体会,希望对广大的师生能够有所帮助。
一、重视语文改革的时效性,增加教学实践实质性
语文改革是一段悠久的?^程,因为语文是生活的体现,不是自我的改变或者变化,我们需要通过实际情况的改变去适应语文的变化,所以改革就是这种实现的手段。语文改革是时效性明显的措施,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实际的改变会出现一种特别快速的更改,例如:因为现在的新课改提出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相结合,所以语文的教学课堂就需要由此而调整课堂的进行方式,把以前的讲课被动化为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也需要适当的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所侧重,不能因为过度的依赖于课本知识的表面现象,必须明白如何的运用手里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具体的实践性的问题,这才是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的表现。最后还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实践中的实质性,教学任务是每一位老师都要完成的对于学生的知识传授的固有内容,教学有任务,不能应付了事,要重视它的实质性,切实落实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及时准确周到全面的灌输知识。
二、深化小学教育的自主性学习,提高学习指导的效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教育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完全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要改变这种落后且不具有时代风格的教学方式。现在的教学提倡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教导相辅助的方式,由于学生对于课本的理解力不够所以老师不能完全取代了对教材的解读权,也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在面对一本教材的同时学会如何去解读。语文教学要突出人文性的特点,但是不能忽视它的工具性的重要,应当把两者都结合起来,充分的发挥语文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学生全方位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例如:学生只知道课文的内容却忽视了如何去学习这篇课文那么这就是一种缺失,所以针对这种当下严峻形势下面临的棘手问题,我们必须知己知彼,了解新课改就是一种好的方式,学会在教学中分析问题也就是学会解决问题的前奏。
三、教学困惑与策略的构想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是削弱基础,淡化知识,我觉得不然。既然是针对语文教育的全面改革必然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反思和探究,因为没有调查时没有发言权的,虽然现在新课程语文改革的效果还没有完全的显现出来,但是一些好的细小变化还是可见端倪。我们的改变方式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可厚非的就是一种深度的提高,他们学会了如何自己去理解和解释一些课文,自己去探讨交流自己所获得的心得体会,这是一种进步,一种实实在在的进步。教学有所困惑是正常的,但是面对困惑能不能很好的去解决困惑那就是每一位老师需要学的东西了。
例如:教学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经历,我们教学生知识,同时自己也在教授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比如发现课堂的积极性不高的时候原因是什么?讲解课文的时候学生听不明白的重点是什么?老师提问学生一些专业性的问题学生却无法作答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我们教学当中经常会出现和遇到的问题。懂得如何去解决,学会用策略去分析去解答疑惑,这才是整个新课程改革趋势下会出现的效果。
小学的教育是未来学习的基石,学好了小学的知识,同时也熟悉了语文学习的好方法和策略,这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活都一笔财富。作为老师总是希望新课改的过程能够给学生带来福利,减轻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破解历年以来针对语文教学的重点难题,这是希望更是一种期待。探究新课改就是探究课堂教学的新变化,有所准备才能更好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晓林.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学文摘,2012年03期.[2]杨文.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学习[J].科技信息,2009年04期.
第二篇: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范文]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笔者尽全力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模式,终于有了以下几条成功体验,写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师”。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1、自主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2、有趣的作业形式。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
总之,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第三篇: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下面是关于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项重要内容,作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性,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期,帮助学生丰富积累。为使学生作文水平提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教学过程的整体发展水平具有直接影响,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内容。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想取得成效,笔者认为,可以从四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进行写作,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加强阅读,拓宽视野。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小学生对于写作常存在恐惧心理,这样的情况下作文教学自然没有多大效果。兴趣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活动积极参与的重要内驱力,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兴趣入手进行作文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接受能力,在作文选题上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喜爱的,愿意表达、有表达意愿的话题,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有话想说,有话可写。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将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出来,保护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写作中。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写作的欲望和灵感。小学阶段是孩子人生的启蒙阶段,培养兴趣最重要。
教师可以在班级布置图书角和展览园地,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在图书角,大家一起阅读,交流分享阅读体会;把优秀学生作文张贴在展览园地,供大家互相学习借鉴,这样也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从而更愿意积极参与写作。还可以让学生把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书写读书笔记。课堂上抽出几分钟让学生讲一讲最近读到哪些优秀的文章,有什么体会,或者生活中碰到什么奇闻异事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其积极思考。还可以组织学生开辩论会,针对生活中的事例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些举措既能激发学生对于阅读写作的积极性,还能不知不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为他们写作积累了丰富生动的素材,促使学生爱上阅读,乐于写作。
二、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说;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吐不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我想,“求诚”的群就是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写出真情实感。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写作必须取材于生活,作文也是对生活的再现和升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发现和提炼写作素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真善美都是他们喜爱和应该仔细观察发现的,学生应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并用脑思考,最后让这些内容流淌于笔尖。真情是最打动人心,也是最感动人的,学生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梳理,采用恰当的语言,或运用精彩的修辞手法,把真情表露在作文里,可以引起读者共鸣,进而触动内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以提升,想象力得以发挥,思想得到升华,情感得到宣泄,既培养了写作能力,也促进了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作文离不开写作素材的积累,有了素材学生才不会无话可写,否则学生掌握了再多的写作技巧也无法写出优秀的作文。写作是一门语言艺术,是一种用文字形式将生活中的观察和发现、对生活的感悟及对生活热爱的情感表达出来。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细小的事物,教师要善用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不愁没东西可写,能调动自己的“素材宝库”,结合在生活中的发现和体会写出佳作。
四、丰富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于生活现象的思考不足,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阅读,从阅读中获得启迪和灵感。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积累,促进思考,教师要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段阅读的书籍和优秀文学作品,为作文教学铺垫道路。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注意以下内容:
(1)摘录精彩的句段和字词。如优美的景色描写句段,诗词,名言警句,或者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等,有时可对原句进行删改。在摘抄后可加以仿写、背诵,或适当评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2)总结文章概要。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要求学生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并总结文章主旨、内容概要,培养其分析总结能力。
(3)根据原文进行改编或续写故事。有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按照自己的独特观点进行改编或续写。
(4)写心得体会。让学生读完文章后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参考文献:
[1]余晓年.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J].现代交际,2017(2):171-172.[2] 王华茹.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6(4):109-109.
第四篇:小学改革方案
角盘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改革是基本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石,我校将借教育教学改革年的春风,凝聚人气,提升士气,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按照市教育局的安排和要求,根据学校实际,特制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以课堂教学改革、学校课程建设为重点。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核心,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努力构建生本高效课堂模式。以学习兴趣为基础,做到以生为本,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努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改革内容和具体措施
我校将以“课堂教学改革和校本课程建设”为主要改革内容。
(一)构建“211”生本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生本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尝试探索“211”生本高效课堂模式。
“2”即每堂课20分钟为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通过内容介绍、练习题、提问、表演、辩论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开展自学,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不同的形式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成果。
“1”即每堂课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必要的指导。“1”即每堂课10分钟,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或延伸,补充必要的资源,或者进行评价。
具体包括前置作业、整理预习、小组学习、汇报质疑、拓展训练五个基本环节。
前置作业是生本课堂操作的重要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目的,谨遵生本理念中“先学后教”的原则。前置作业是教师把第二天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先学。
整理预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再现、再思考、再完善的能力,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此环节中首先要对课前的探究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和适当的修改或完善补充;其次要想一想怎样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哪些内容,尤其是不懂之处更要做好标记,准备好在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完成的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与效率。
小组学习是学生们把自己个人学习的成果、收获、疑问在小组内交流展示,组内成员或给予帮助、或给予肯定、或给予补充,为在全班交流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从而在组内成员的互相学习中,互相帮助中,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责任和创新的意识、团结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汇报质疑是学生思想碰撞、交锋最激烈的时候,也是“以学定教”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是整堂课的精彩所在,新知将在这里生成、持续、拓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得以充分展示。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所需要的是倾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发全班同学的互动。
拓展训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本环节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解决基础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也体现了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质变。生本课堂正是以学生是否学的积极、学的高效、学的快乐为主要评价标准。“学以致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努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明确1+1课程内容。1+1即一位老师教一门国家级课程,另教一门自行开发的特色课程。学校将下发课程意见征集表,通过汇总调整,将建立起多种类型的学校课程。一是依托地处康王河的区位优势,开发康王河地域自然、文化研究校本课程;二是在原有综合实践小课题研究基础上选择经典课题开发,形成校本课程;三是在学校原有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四是精选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继续深入挖掘;五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新开发的校本课程。通过以上五种方式力争做到每位教师开发实施一门校本课程。学校成立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吸取骨干教师、聘请专家,指导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梳理并形成体系。假期内指导教师初步完成选题工作,开学后进行开发实施。
三、具体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从现在到寒假结束)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2.召开教育教学改革启动大会。
3.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初步把握改革目的和要求。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从开学到暑假前)
1.以学科组为单位,以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为载体,形成学科改革实施方案。
2.围绕《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开展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领略、模式的研究,于八月底前初步形成具有学科个性和特色的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和模式等。在方法上可以使“学习——实践——反思”式的课例研究,或开展新课堂教学改革的课题研究。
3.组织骨干教师,聘请专家,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估奖励。
(三)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从暑假到年底)1.对初步构建的模式进行再实践,再研究,并在学校全面推开。2.上探索课,继续探索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模式等。
3.召开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会,总结“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模式,以此引导广大小学教师开展新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
4.精选校本课程,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学校课程特色。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1)成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校长作为教改第一责任人,要率先上教改课、开教改讲座,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改工作中。
(3)加大宣传,营造浓厚的教改氛围。学校组织并开好教师会、家长会,通过致家长信等形式加以宣传,并通过黑板报、班刊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教改氛围。
2.确保经费,完善条件。学校公用经费应优先保证教改各项工作的经费开支。3.做好培训,注重引领。极力争取上级业务部门和课改名家对我校教改的指导和提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教研组、各课组作用,精心组织每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对于教改过程遇到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要上升为课题研究。
4.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使教师热衷于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使师生积极主动且有秩序的落实好校本课程课堂。
5.定期考评,总结提升。学校建立与改革相适应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并注重对教改工作的总结反思,提升改革成果。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那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语文训练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了三个阶段,即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1.1 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1.2 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当前班级授课制下,课堂教学仍然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是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阅读教学要努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加阅读实践的机会。
1.3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是语文各模块教学的共同任务,更是阅读内容的特殊任务。
1.4 需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实效,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发展。实践练笔――阅读之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的结合起来,去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
2.1 练在知能转换处。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然后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2 练在情感交融处。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解放军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2.3 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由于小学生受自身素质的限制,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符合新课标理念和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不失时机地运用阅读教学新模式,当然,这只是初步实施阶段,还是一个大体框架,在不同的课中教师要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真正使其服务于新课程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徐余刚.口未发声先明义,文未出口先有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A].江苏省教育学会2010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10.[2] 巫晓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