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改进
浅谈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目标的变迁和改进
河南省宝丰县教师进修学校
马全力
邮编 467400 【摘 要】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地理教学过程灵魂之所在。建国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德育目标经过数次修改,由比较单一的政治目标到现在多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映了我国地理教学中德育的发展方向。21世纪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将德育目标进一步丰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改进,以实现地理课程中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关键词】地理教学 德育教育 目标变迁
观念更新
方法改进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德育目标的变迁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是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向。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理课程标准(又名地理教学大纲)先后进行了多次修改,其中的德育目标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颁布了第一部新中国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这部大纲中的德育目标成为新中国地理教育中德育发展的基础。1956年《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的德育目标是:“帮助他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能以无限忠诚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
1963年制订的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有如下特点。1.要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突出“人类中心论”的观点
1978年《全日制10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的德育目标规定:“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1986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是:“中学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进1步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的政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还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雄心壮志。”
1992年的大纲中提出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1996年大纲中的德育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2000年《9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形成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初步具有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责任感,增强对全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对自然美和环境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初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并能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的德育目标是:“1.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2.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2001年和2003年,我国分别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取代了原来的教学大纲)。新课标中德育目标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当前地理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观念的更新
进入二十一世纪,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实施德育,我们就必须更新若干观念,并将这些观念贯彻到地理教学过程中。1,关于全球观念
当今世界已进入经济国际一体化、产业结构跨国化、金融流通洲际化、生态平衡全球化,人类生存的相关性越来越大。但国际间不平等、不合理、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在当前的这种国际形势下,地理教学中的国际主义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全球和外国国情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下列一些观念:①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睦邻友好和相互支援的观念,反对排外、仇外政策;②不分肤色和贫富,世界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观念,反对种族歧视政策;③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一律平等的观念,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侵略战争;④面对全球问题的挑战,树立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全球观念,反对破坏生态平衡,增强环境意识。在地理教学中,特别是在世界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树立上述一些观念,培养他们树立人类与地球共存的新观念。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来势很猛。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有些已不是由国家和地区运作的了,跨国公司在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方面,我们应当正视世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划分应有新的认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经济区域化趋势也很明显,经济全球化并不抹煞经济发展的地域特色。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发达国家打着经济全球的招牌,试图建立新的不平等的全球经济格局,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新的经济侵略,这不是正常的经济全球化。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还要树立正确的经济竞争和经济合作的观念。经济全球化和开放的世界市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有序的竞争会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但无序的、不正当的竞争会阻碍全球经济的发展,所以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是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显端倪,在我国,国际意识教育更加强调“改革开放”的观念、加强理解多元文化和了解世界发展趋势的教育,这既符合时代精神,又拓宽了地理教学中德育目标的内涵。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正确的全球观念应当表现在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上。冷战结束以后,个别超级大国妄图称霸世界,充当全球宪兵,对国际和平构成重大威胁,这种所谓的“政治全球化”是全世界人民必须坚决反对和时刻警惕的。只有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才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正确的全球观念还应当正确看待国际政治地缘合作地缘冲突问题。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正确的全球观念也应表现在世界文化地理格局的多元化趋势上。我们应当认识到,良性的社会生态必须基于文化多元化,就像良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必须基于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正确地全球观要求养成尊重世界各国人民的政治道路选择和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从国际社会的角度看,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国际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这种对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有重大影响发展趋势,已被引进我国的地理课程中。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全球化问题,是当前地理教学内容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树立新的正确的全球观念是地理教学中德育的重要问题。
2,关于爱国情感
我们应把公民的爱国情感提升为公民的素质。爱国情感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这种感情,是一个国民最可贵的美德,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情操,是产生建设祖国和捍卫祖国的巨大精神力量。地理学科具有极其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特别是中国地理,不管是自然地理方面,还是人文地理方面,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都很丰富,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有巨大作用。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进展,地理教学过程中所要培养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要有新的发展。
首先是爱国情感的扩展。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情感是空间最广的爱国情感,维系台湾海峡两岸及全国五十六民族。由此出发,凡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作出贡献的人物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不论是多数民族还是少数民族。
其次是爱国情感的深化,即知国—爱国—报国。知国,即对祖国的全面了解,既要关心国情中优势的一面,也要关心国情中劣势的一面。在知国的基础上,爱国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兼有民族自尊心、国家成就自豪感、国家问题的忧虑感。报国,即要有投身于祖国建设的志向,要有解决存在问题的责任心。
再次是爱国情感的开放。正确的爱国情感与正确的全球观念是相互沟通的。开放时代的爱国情感是对崇洋媚外和盲目排外情绪的批判,是对国外先进事物的肯定的评价和借鉴的积极态度。2,关于人地观念
地理课程强调人地关系,通过学习地理形成正确的天地观念,认识自然环境的美、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与相互影响,关注未来的生活和环境质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身发展、服务社会的最基本知识素质,也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之一。
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反映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关系,及如何正确解决这些矛盾等问题。在国情教育中,除了要遵循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外,坚持以知国—爱国—报国为教学目标的正面教育,讲清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等国情劣势。既使学生明确国情优势,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使他们了解了国情劣势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通过教育活动,逐步把学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情、责任感,铸造他们的报国志。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正确的人地观建立在对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等人地关系论调批判的基础上。在世界各国关注全球性人地关系问题的时候,地理环境决定论死灰复燃,在国内也有一些影响,包括在科普宣传中。新时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观显得十分重要,具有现实意义。其人地关系理论基础应是人地协调论。
新时期的人地观还要以系统论为基础,综合看待全球性问题,应当把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看作是人地关系失调问题的几个侧面,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各个问题。相应地,要树立综合的人地观,将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看作是人地观的几个侧面,不应孤立地培养各个观念。
要树立正确的社会生态观念,与正确的自然生态观念相结合,去面对全球性问题。将粮食问题、贫富问题、和平问题等纳入人类与社会环境关系失调问题来看待。
3,关于发展观念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观念的更新,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能局限于时间维,还应具有空间维。即不但在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在发展问题上求得公平公正,而且在当代各国各地区之间,在发展问题上求得公平公正。在国际上,反对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为代价而维持发达国家高度发展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理论意义。当前世界上的一些人地关系问题,就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经济侵略、生态侵略而造成的。短期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也有当代人为加剧空间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因素。对于空间差异很大的中国来说,空间维上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对于正确认识我国西部地区开发战略意义重大。
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必由之路。要树立以可持续发展来解决人地关系问题的观点,批判人地关系问题上的盲目乐观的和悲观的观点。
从地理学看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发展为目的,使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或者说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这与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第15届会议确定的“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相一致。这是地理科学理论和实践面临的一个重要新课题。
三、地理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方法的改进
新时期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品德教育要取得成功,除了更新观念外,还要改进教学方法,务求实效。
1,用“二分法”进行课堂教学
所谓“二分法”就是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既要看到总量的有利方面,又要看到总量的不足,这样的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相当多,并且很多涉及德育内容(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例如:“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其中中低纬位置、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都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地形复杂多样,山区多,平地少;自然灾害频繁,又是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又如,我国建国后工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通过这样的分析。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全面地考虑问题。成就、优势和有利条件是我们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的源泉,而存在问题、劣势和不足,也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肩负的责任,加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发扬艰苦创业、建设好祖国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2,用“归纳一演绎法”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式和途径选择,要依据知识内容与德育因素的联结方式(即蕴含德育的特点)及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有的学科知识含有德育因素,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学科知识包含一定的德育因素,但它是隐含其中的;有的学科知识包含一定的德育因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归纳,才能使德育得到强化。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德育内容是隐含于学科知识中,需要通过逻辑推理逐步地显示出来的。要做到逻辑推理过程就是渗透德育的过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推行逻辑推理的教学,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学生有效掌握系统地理知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渗透德育内容和促进学生德育发展水平。例如:“宇宙中的天体”,宇宙中的太阳、地球、慧星等不同物质形式——归纳——天体(都宇宙中的流星、气体尘埃也是天体。通过这些归纳——演绎,不仅让学生明确“天体”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也揭示了蕴含其中的德育因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具有多样性的统--)。又如:“水资源利用”一节中全世界60%的国家和地区用水越来越紧张这一问题,归纳一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水的分布不均匀,不合理用水——水严重短缺。通过归纳——演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形成科学的资源观和法制观念(《水法》)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3,用“比较法”或“对比法”进行课堂教学
采用新旧对比和中外对比,说明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识别光明和阴暗,是非与曲直,帮助学生认识新旧社会两重天,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社会制度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不一样。通过忆往昔、看今朝、望未来,可以鼓舞斗志,坚定信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前途。例如:讲我国工业发展时。首先指出旧中国工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依附型工业,表现为发展水平落后、分布畸形,资源和资本被帝国主义和四大家族控制。建国后,工业布局日趋合理、完善,工业增长势头迅速,各种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同时还可和其他工业大国的工业增长速度进行对比。如:中国年增长率12.8%,而同期:日本11.5%,美国4%,俄罗斯5.8%,印度5.1%等。使学生从直观的数据中看中国现在虽然落后,但发展速度快。按此速度发展,中国一定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地理课堂教学中除工业内容外,农业、交通都可作为比较对象,另外在比较中需要引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这些数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与旧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情况比较,充分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样可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用形象直观资料进行课堂教学
老师生动、富有哲理的讲解,可以提高德育效果。另外还可发挥地理学科优势。利用挂图、板图、幻灯、音像资料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如利用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方式,可以引入青####铁路的建设因素,以及对印自卫反击战胜利后主动撤回的原因。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自然这样的德育效果就会明显提高。课堂中的图片、音像资料等既形象又直观,感染力和说明力都强,既能以声音图像补充语言说理的不足。又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吸取丰富的思想营养
5,进行自我教育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眼界大为开阔,了解的事实材料、最新信息、实际案例多,甚至超过教师和教材。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自我品德教育,即有条件,又有必要。可以在单元教学中以个别教学(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收集和整理资料,在集中教学时加以交流。学生自我教育比教师和教材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更能深入人心。6,进行讨论争辩
当前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品德教育应坚持以理服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允许不同看法的表达,可以围绕各教学单元的品德教育主题事先作好准备,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开展必要的讨论和辩论,促使认识深化,让学生体验到真理不怕争辩,越辩道理越清楚。在讨论和辩论中培养有理有据的科学态度,敢于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的负责态度。讨论和辩论最后要有总结,要提高认识。7,进行宣传活动
让学生参加宣传活动,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以结合社会上的某项重点工作或重要问题,或选择与地理教学有关的众多的全国性、世界性节日,纪念日中有代表性的日子,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宣传活动。让学生在准备宣传材料、进行公众宣传中加深、巩固和提高有关的思想意识。8.,进行社区服务
参与社区服务是中学新课程对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更新,其德育功能比参观考察要强得多。地理教学过程对于社区服务有优势,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地理问题有关的社区服务,如乡土建设、环境整治等,让学生在服务中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水准,达到知、情、行一起提高的效果。
第二篇:地理教学改进措施.doc
2010——2011学地理教学改进措施
泰安第十九中学 周生厚
今年我从事的是高三地理教学,结合高三教学的实际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以及对“双高工程”的落实,对今年的地理教学作如下改进:
1、继续抓好集体备课和研讨课,有效的利用学案组织教学。
备课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首要前提。我们将采取是“先个人备课,再集体备课,再个人备课”的模式,突出二次备课。事实早已证明,单兵作战是绝对行不通的,只有老师们通力合作,同舟共济,才能达到1+1>2的效果,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我们的集体备课一直实行备课组长把关制和主备人负责制,每次集体备课都有主备人对新课标、考试说明、教学内容和其他版本知识做出详细的说明,阐述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同时让教师们各抒己见,对主备人的观点看法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然后由主备人上出有示范作用的研讨课,备课组成员全体参加听课、评课,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实现二次备课,最终达成“四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重难点、统一习题、统一授课”
2、面对新的高考模式,深入研究往年的高考题、新课标、考试说明、样题,正确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课标是新授课教学的基础,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样题是高考命题的蓝本。今年,我们学校及时的给高三教师征订了《市二轮资料》、《创新设计》、《中华第一考》、《十年高考》、《5年高考3年模拟》等权威资料,我们将在深入研读课标的基础上,重点对考纲、考试说明、样题和往年的高考题进行分析探讨,明确新高考在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在题型、分值上的变化,在答题规范上的标准、要求,科学预测高考的热点知识和热点问题,以此来有效的指导高三地理教学。
3、面对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新挑战,我们要积极应对,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科学施教。
首先,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我们要制定周密翔实的天——周——月——学期计划,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效率,切实向45分钟要效益。其中天计划是与以往的计划制定所不同的,它将学期或学年计划细化到每一天,并在教学中坚决贯彻、落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深入研究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就复习课而言,一轮复习中我们要贯彻“稳扎稳打、扎实推进、到边到沿、不留死角”的拉网式复习,同时突出重难点,使知识成网,方法成链。二轮复习中要达到“基础扎实牢靠,知识系统条理,素质明显提高,学科知识规范,方法技巧熟练”的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划分成若干专题,突出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在梳理、分析地理事物的基础上,逐步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原理、规律来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我们的做法是:“看要点,想内容;看图表,想空间;看典例,想思路;做真题,找感觉”。
就习题课而言,严格落实“四精四必”。“四精”中我们重点在“精选”和“精批”上下功夫。在“精选”中,我们组打算进行分工合作,使所选题目具有代表性,注重基础与能力的考查,同时注重题目与时事热点和生产生活的结合,真正做到“宁可老师多费时,不让学生作废题”;在“精批”中,我们在定时训练和全批全改的基础上,对重点学生、重点题目要详细批改,甚至面批,并做好批改记录。在“四必”中,我们要重点抓好“有发必收”和“有收必批”两个环节,其中 “有发必收”是前提,“有收必批”是关键,而且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要一如既往的落实试卷、作业不过夜的制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讲评的时效性、针对性。
就讲评课而言,我们有如下打算,即通用“五讲”模式。一讲错例,引导学生展示出错的心理,以暴露隐藏在学生思维深处的错因,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二讲思路,即讲试题题型的特点和解题的思路;三讲方法,抓住典型题目,讲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敏锐的抓住试题本质,排除干扰,得出结论;四讲规律,即归类讲解,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高度概括,总结出相对固定的解题规律和规范,真正使学生“分析一道题,明白一个道理,纠正一道题,会解一类题”;五讲变化,抓住典型题目借题发挥,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第三、针对地理学科和高考文综的命题特点,加强对学生应试技巧的培养。在复习中要重点强化地理有效信息的提取和综合题的答题规范性。在地理有效信息的提取方面,结合具体题目,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取信息,即文字背景资料、试题的设问、地理图表及其
表述语、地理图表的组合、图图转化和图文转化等,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在规范答题方面,强调“四化”,即“答案段落化,段落要点化,要点序号化;答案顺序化;答案多样化,要点段落化;答案规范化,语言术语化”。同时将综合题分成几类,如:地理特征描述型、分布规律描述型、成因分析型、区位因素分析评价型、判断说理型、解决措施型等,对每一类题目归纳特点和答题规律,总结出较为固定的答题方法。以上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度和规范性。
第四、指导学生用好错题本。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长了,但科目开设也更加齐全了,这必然会压缩原有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和训练量,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高效利用错题本就显为重要。我们的要求是:错题整理不要只重数量,更要重质量,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整理,而且要有详尽的分析,包括错因、正确思路的来源、有无简单方法、变式训练等,坚决杜绝只抄题目和答案的整理模式。实践证明,用好错题本是提高成绩的一大法宝,也是帮助学生跳出题海的良好举措。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豪情满怀。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在市区两级教研室正确领导下,在学校、级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们一定能够在2011年的高考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改进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改进案例——我国的人口
案例说明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我国的人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学好本节对学习各个地区以及各主要省份的人文知识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发展而造成许多人口问题是学生能够听到或看到的,有感性认识。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寻求、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点,所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老师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知道人口的发展所带来的人口问题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各种示意、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计算图表中人口增长的速度,使学生认识人口问题;懂得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要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初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我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带来的人口问题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用人口的最新报道引入 2.我国人口的分布(1)
知道人口密度的概念
(2)
看图了解我国人口的人口分布情况(3)
学生讨论人口分布的规律 3.我国人口的增长情况
(1)通过数据计算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2)看图知道我国人口增长规律 4.我国的人口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图表和数字的运用,让学生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通过一些具体的数字计算使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得到一个初步的加强,树立一个正确的人口观。
二期课后的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文字说明少了,但增加了读图题和分析讨论题的量。重在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改进我重点放在读图分析上,如:让学生阅读书上相关的图;出示地图册上的示意图;展示在网上搜寻到的相关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增长情况以及造成当今我国的主要人口问题。整堂课教师起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把大量的空间让给学生,学生反映也较积极,特别是两次学生讨论效果良好,一是讨论人口的分布规律;二是讨论我国的人口问题。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地图,自己去设问、然后想法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后的练习情况也较好。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在课堂活动中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一堂“开放课”的启示
汀溪中学 CGX
开学伊始的第一堂地理课(绪论),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上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热情和欲望,以及今后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颇费心思,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一种“企盼心理”呢?下面是本节课的部分教学片段:
首先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系列地理图片资料:沙漠、海洋、山峰、南极、某地的四季景观等,再播放一段人文景观的录象,内容有人头攒动的大都市街景,有渺无人烟的青藏高原等。并不失时机地提出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如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海茫茫,有的地方碧波荡漾?为什么有的地带城市密集,有的区域人迹罕至?……
课堂上学生被画面所吸引,进而被问题所触动,开始在书本上查找答案,边阅读边思考,而后开始交头接耳,有了异动,并陆续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如果回答不完整或错了,马上又有同学起来补充,有时甚至是一同学还没有说完,另一同学马上又说出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教师在一旁倾听,让学生自由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结果,教师根据需要给出答案或不给出答案,而是指明问题将在哪一章节解答,这样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紧接着说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们还知道哪些地理问题呢?有哪些地理之谜呢?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地震时地表为什么会裂开呢?”;
“为什么自己种的蔬菜比较甜?”“因为没有喷农药”,马上有同学回答。“不对,是因为没有使用化学肥料,而使用农家肥”,马上有同学反驳。
“为什么有的树木一侧枝繁叶茂,而另一侧枝少叶疏呢?”“这是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班长回答道。“我还知道枝繁叶茂的一侧指向南方”,哇,厉害!
“老师,让我来说,我手都举得酸了”。有的同学干脆站起来,抢着说。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全班同学几乎都有提问题,看似吵吵闹闹的课堂,却让学生和老师都受益匪浅,给了我许多启示:
一、从过程上看,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导演,起点拨、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几乎每个同学都主动参与,虽然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及看法有些幼稚,但那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想法,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情景。从时间分配上看,学生的“活动”占了绝大部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学生的积极程度来看,讨论、表述、争论等处处体现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成长的过程。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提出问题,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对课堂教学来说,提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创设了学生进行思维探索的前提。本节课的教学,由于教师开放了课堂,学生大胆地思维,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体现创新性。
三、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原动力。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样的,考试成绩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手段。初一新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还浑身充满稚气,好表现自己,正是最需要鼓励的年龄。因此,课堂上只要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只要学生肯开口,都会给予相应的评价。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上争相回答问题,你追我赶。因此,多表扬、多鼓励,创设一个亲和、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激情、有更自主的发展空间,不失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上好地理课的良策。
四、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首先,学生能从实际生活出发,从他们的经验出发,能联系身边的地理现象。如自家种的蔬菜甜、好吃,农村特别是山上的空气清新等。其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几乎每个同学都枪着表现自己,让我不知所措。因此,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就看我们老师如何去挖掘。
“只有流动的水,才会清澈美丽;只有变化的教学,才会有生命力。”顺应新时代课堂改革的需要,构建开放式课堂,实施开放式教学,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在教师的爱心和耐心中,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有希望培养出健康、有创造力的学生。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09年11月11日 已经有711位读者读过此文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经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简称,利用歌诀记忆,学生学起来就很容易了。(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的成长。
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苏焕章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第四篇:八年级地理教学改进措施
八年级地理教学改进措施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我校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地理产生学习兴趣,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由主动学习地理到主动运用地理,从而提高地理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地理教学。
一、认真备课,上好每堂课,精批细改作业。
1、认真钻研课标,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目标、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作出总结。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0分钟要质量。采用多种方法(谜语、诗歌、谚语、小故事、顺口溜等)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感受到地理是鲜活的,就在身边。
3、强化读题、析题、解题的能力训练。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读题、析题、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读解题的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生活实践中,深刻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4、精批细改作业。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纠错能力。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5、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在教学上,有疑必问。虚心征求老师们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他们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有效的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我将积极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地理的兴趣,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掌握地理知识。
2018.05.22
第五篇: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巴西》
庞桂凤
一、背景:
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为主的学习方式。本节以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热带雨林的保护为主要内容,突出巴西的特色。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读图、析图、讨论、阅读等方式,在学习本章前五个国家的基础上,形成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刚好班级学生中有会舞蹈的,事先让其准备了3分钟的桑巴舞,一个学生负责巴西国旗的绘制于讲解,2个学生为一组分别代表“当地居民”、“世界环保组织官员”、“政府官员”、“开发商”的角色,事先调查相应的材料,且准备一段情景对话以便在课堂展示。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的影响; 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读国旗,了解巴西概况;
通过分角表演设身处地的站在角色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培养了学生看待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说明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情景对话帮助学生在情景氛围中获得知识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巴西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了解巴西的工农业生产特色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热带雨林的危机等 难点: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四、教具准备:国旗图、巴西地形图、桑巴舞音乐、五、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学生1]桑巴舞蹈的表演 [学生2]展示巴西地图并提问讲解:“国旗中的黄色(丰富的资源)和绿色(广阔的雨林)各代表什么含义?”“白色飘带(象征着赤道)以及分布在两侧的星(象征着州)代表什么?为什么星绝大部分在白色飘带的南部(巴西主要位于南半球)?”
[开发商由学生3和学生4扮演——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3:哇,这里好热啊,怎么这么恐怖,你知道吗?
学生4:你问我,我问谁?(问台下同学)你们有谁知道,帮忙解答一下?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3:咦,那里有一片深林,好像还有一条大河,我们去那里乘凉一下吧!学生4:在一些人眼里它是阴森恐怖的荒蛮之地,并把它称为“可怕的绿色坟墓”,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又是最美的世外桃源。在这片森林中间流淌着一条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大的河流,在它的入海处,只见汪洋一片,已分不清是海是河,它被称为“海河”。这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植物和鸟类品种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生活着2000多种淡水鱼,是资源的宝库„
学生3:这里的森林这么茂密,这么大,把它们全砍了去,我们就发财了,哈哈 学生4:是啊,做家具,盖房子,干什么都行,别给这些人留着 [当地居民由学生5和学生6扮演——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5:我们的国家面积和人口居世界第几位?你们知道吗?我们这个国家非常热爱足球,足球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6:我的爷爷(由台下较黑的男生配合)像木炭一样黑,我的奶奶(由台下较白的女生配合)像牛奶一样白,就有了我的爸爸(学生5),我爸爸的皮肤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6:我的爸爸又遇到了来自中国的一位小姐,就生下了我,而我应该是属于什么人种呢?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5:在我爷爷的那个年代,我们都是靠打猎捕鱼为生,后来通过烧荒,我们有了自己的一块田地,经过我们三代人的辛苦努力,我们的农田规模越来越大。
学生6:没错,现在我一个人,就可以管理几百亩的田地,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世界环保组织官员由学生7和学生8扮演——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7:热带雨林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容纳了地球上现存物种的一半以上,不但有巴西木、红木、乌木等珍贵木材,而且有许多独特动物,如哺乳类的树獭、大食蚁兽,鸟类的巨嘴鸟等,是人类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有“世界动植物王国”的称号。
学生8: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光合作用时,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为全球提供了新鲜空气,因此也被称之“地球之肺”“空气清新机”。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热带雨林来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将增加,从而导致全球变暖。会引起很多危害,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7:热带雨林有如此重要的环境效益;但是,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巴西政府称,2008年新年前后几个月巴西来马孙雨林的破坏正在急剧增加。每月破坏的速度已从之前的234平方米增加到948平方米。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坏境也受到严重的威胁,气候恶化加剧。
[政府官员由学生9和学生10扮演——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9:我们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咖啡和蔗糖生产国。可可生产居世界第二;烟草生产居第四;棉花生产居第六。现在大豆的出口已经居世界第一。我们国家拥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得益于我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学生10:是的,我们巴西是一个重要的汽车生产国,但巴西的石油不能自给,45%依赖进口。而天才的国人根据本国实际,采用酒精作为燃料代替汽油,生产了大量酒精汽车。当汽车块不能动时,我们不识开往加油站,而是往商店门口一停,买瓶高度酒倒进去,就可以走了,所以当你站在巴西街头,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酒气十足”的汽车,你信吗?
学生9:我们国家能源矿产不多,但是我们通过与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电站,这是世界上规模仅次于中国长江三峡的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在巴西和巴拉圭两国的交界处。
学生10:当然经济发展让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向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交了一些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问题的报告,表明了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的决心。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也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
[教师总结]巴西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农业工业的分布特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让部分学生当老师来教学,实现了课堂导入的问题化和教学氛围的愉悦使全体学生更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的更有趣味,课堂教学效果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层层深入到豁然开朗,加深学生对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
对于表演的学生在课前还应该加强指导,才不至于出现错误信息,当然我有即时纠正。在本节课的结尾显得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没有多大的升华,这跟自身了解巴西的人文地理方面还不够广有关系。
本节课注重表演形式,忽略了读图的指导,学生的参与面还不够广。只局限在十几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更多的学生只是听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