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乌海市第八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阅读是未来教育的一块基石。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突破这一语文教学的基石呢?
(一)重视自主体验: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课堂上,教师绝对站定讲台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暴露得最明显的弱点还是讲风太盛,课堂上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太少。据北京市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调查,初中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自己读书的时间,达10分钟的占11.9%,有5分钟的占35.9%,仅有2分钟的占29.71%;每周读书仅5分钟的占22.49%。课堂读书少于5分钟的学生比率,初一占84.99%,初三占90.82,读书呈递减趋势。调查结果代表了目前课堂的普遍情况,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表现越严重。
无疑,以教师传输知识为中心的课堂里,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感知、细致品味、用心理解、深入思考、大胆质疑的机会被剥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养成听老师讲解、等标准答案的习惯,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如此教学,要实现其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是很困难的。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文本的本身不经过阅读,对某一对象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也无所谓生命,只是一个多层面、未定性、未完成的开放结构,其存在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意义。阅读是一种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客体的意图语境消失了,只能在信息载体中留下一些暗示,这些暗示尤如空白,有待读者在阅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填充。文本意义的实现是读者的释义具体化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其成为“作品”的价值也只有经由读者的阅读才能体现出来。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来换回直觉经验。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在同一教师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不同主体阅读解文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
但是,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这些特点,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师生间是我说你听,我写你记的关系,是师讲授徒接受的绝对服从的关系。因此教学活动关注的是课文本身,教师习惯于自己去理解、去深入,然后将写作背景、作品主题、作者经历、写作特点,将自己的理解和教参的意见一股脑儿交给学生,这是典型的“传输”和“接受”的过程,这种做法无疑是忽视了阅读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使阅读者不能和作品这个客体达成必要的联系,而是由教师这一“中介”全面包办代替,这从根本上违背了阅读的本来意义。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充其量只是“书袋子”、“饱鸭子”,往往缺乏应有的灵性。
无疑,教师的一切引导、启发、讲解、点拨,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应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缺少主体学习中的自主体验,一切灌输对于真正提高其能力都是收效甚微的。
“自主体验原则”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给他们提供自我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教师绝不先将自己的结论交给学生,限制学生思维想象的自由,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大阅读教学设计中,有许多自觉的“放弃”,有意的“无为”。它力图改变教师越俎代庖的状况,改变过于周到繁复的指导与规范,改变授于标准答案而无视学生个性体验的状况,让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学习中能运用自己的脑髓,拿出眼光,打开心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的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能通过主观努力,实现主体对外在世界与自我的超越。
(二)改革课堂模式:
大阅读语文教学力图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减时增效出发,改革高耗付出低效收益的状况,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把课堂时间“最大化”地优化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一,改变语文课堂繁复耗时的肢解式讲析。语文课堂的弊端之一是讲风太盛,细剖细磨。遗憾的是,颇有魅力的作品,一经详尽分解,顿失滋味了。肢解性讲析课文,打破了文章的整体美感。学生心目中,有零碎的字词,有割离的句子,有机械的段意,也有刻意总结出来的中心思想,却没有作品本身,没有对作品中理趣与语言有机结合而生成的美的切实感觉,所有摄入的语言符号,不是经过自己的感知印象、整体品悟而生成对作品的高层次理解,而是停留在语言段落本身。大阅读教学,决不抛开学生的第一体悟而分解内容,一切字词的解释、语句的揣摩、段落的讲读,都以把握文意为目标,从整体感知到细部体会,再从细部收获回到领悟文意,使学生在一篇课文学习过后,留下的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符号,而是鲜活的、灵动的、有机的篇章,不是丧失美感的知识点范例,而是美的、带有无穷意味、充满睿语哲思的精华。
课堂里,篇篇细讲,无法克服语文课本身存在的知识能力点的重复性,难于避免因重复而导致的时间、精力的无意义耗损,也容易在过于重复的分析中使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大阅读语文教学设计尝试“专题阅读”形式的教学。它要求执教者对大纲精神、全套教材的内容和编排体系了然于心,在此前提下,准确地确立每册课本的主要学习目标,从而系统地、有序地、各有侧重地进行教学。确立目标时,既要遵循大纲宗旨,又要有一定的灵活度,根据必修课本、课外读本、学生基础、能力状况、自身优势等客观因素做出带有个性化的设计,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专题与单元有时恰好重合,有时是几个单元只设一个专题,或一个单元就设几个专题,据各册学习目标而定。以专题阅读形式进行教学,最明显的优势就是目标更为明确,重点更为突出,教材和读本的使用更为灵活有效,也能避免知识点重复导致的时间耗损。
确立专题的同时,须得筛选各专题之中用于精读的课文。根据本专题的训练目标,选取那些有档次的、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能力点涵盖较广的、有一定难度、有可挖掘余地、耐咀嚼的文章,来作为专题重点突破的对象,每个专题可确立二到三篇精读文章,其余以各种自读形式处理。通过对重点篇章的精读,确实提升学生品读的层次。
专题阅读教学中的精讲篇目的处理,一方面要注意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一方面要注意各有侧重,并且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吟诵法、点批法、讨论式、对话式、串讲式等等,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灵活选定。如《我与地坛》,可采用反复品读批注式――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整体把握,再自读、体会、勾画、批注,把自己阅读时觉得颇有意味的句子、语段标划下来,作评点,写感悟,然后全班交流,以赏析的形式深入课文,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提升性指导。而《<宽容>序言》则侧重于指导学生寻找深入课文的切入点,根据文章特点,以把握文中形象为重点,据叙写内容分析“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的形象特质和构设形象的意义,从而学会评赏较为厚重难懂的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是探究性阅读的典型范例。因为课文本身较为隐晦,文章的主旨及作者强烈而深沉的情感都深藏不露,要把握其思想内涵确为不易之事。这样的课文,就以质疑解疑式处理为佳。教学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质疑,(对于学生而言,因为文章的隐晦和时代距离,文中疑点较多,如“为什么要平淡地叙写几个人并不是很生动精彩的事件?”“作者与五烈士是什么关系?五人之中有的甚至与他未曾谋面,为什么给他们写记念文章?”“回忆结束时引用彼德斐的《自由》是不是闲笔?”“文中许多矛盾之笔,用意何在?”等等)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顺着疑窦摸出主旨。课文学习之后,学生不仅领悟了文旨,也得到了一种探究文旨的思路:第一,领会颇具匠心的遣词;第二,注意深含意味的语句和标点的挖掘;第三,注意饱含作者情绪的语段的品;第四,注意文中所写材料与作者的表达意图之间的关系。
需要重视的是,大阅读教学精讲的“示范性”,有别于过去精讲的“灌输性”。它注重把阅读、体会、思考、质疑、解疑的全过程都展示出来,为学生的自读“做样子”。它重视的是思路、2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过程的展示,而非结果、定论的传输,它并不停留于把教参的结论传给学生,而是以带领学生感悟、指导学生思考的形式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层次,为泛读浏览、自读训练打下基础。
其二,改变乏味耗时的翻译式文言教学。新教材中文言课文比重加大,所选文章均为文化内涵丰富,体现悠久传统和文化积淀的篇章,意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传统的文言教学,基本上是翻译式串讲,重在字词的落实,句子的翻译,文言现象的学习积累。从语言出发学习古文,符合学生实际,是无可非议的,但过于侧重字词句以及文言现象的落实,甚至把语言问题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显然有背于现代语文学习的宗旨,说到底,仍然是一种为考试而学文的功利目的所致。这样的教学有三个明显的弊病:第一,学生能回答字词问题了,也能一句句翻译了,可是,对整个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全然不觉,或觉之甚浅,课文只是一种文字知识的载体,其文化的文学的魅力被另置旁侧了。第二,这样的文言教学,使课堂活力大减,教师掉到字词句的抠译之中,学生陷入字词句的抄录背记之中,文章的美处妙处精髓之处,无从领会,最后导致提起文言怕文言,背起文言恨文言的局面,极大地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倦情绪。第三,字词句落实的文言课,看起来上得实在,实际上是真正的少慢差费,时间浪费较为严重。这样,文言课文陡增的新教材,必然只能成为师生“应付”的负担,一学期下来,师生都疲惫不堪,叫苦不迭,结果却收效寥寥。
有些篇章,其语言之美诸如简洁、凝练、生动、传神、形象而富表现力,其思想之美诸如深刻、睿智、灵动、富哲思理趣之妙,是用翻译教学无法尽极其美的,甚至可以说,蹩脚的翻译反而要把原来的美给破坏了。大阅读语文教学倡导“学习古文,贵在会意”的精神,把字词句的处理作为一种手段,它服从于、服务于文意的理解。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篇章,不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而是注重诵读感悟。每正式学习一篇课文之前,给学生听朗读录音带,然后借助注释对文章作初步的理解,在反复诵读中感知体验,教师可适当提示点拨,在学生对文章有足够的感知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教学,重篇章美感的赏悟,重文化因素的积累,重思想内涵的挖掘。这样,学生更能在饶有趣味的学习中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在文学的殿堂与思想的美餐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三)体现创新思想:
1、语文教学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的认知研习,一个是透过语言本身探求文本的“话语意义”,实现自我“认识”的建构。“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巧,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⑿或者可以说,真正的阅读是“获取原料,生产思想、完成构建”的过程。因此,阅读尝试,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量”的积累活动,不只是“汲取”,更为重要的在于思考、创造,在于“生产”和“输出”思想。
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尤其是高中阶段,阅读教学不能只是停留于、满足于分段划层、落实“知识点”这些简单的物质层面上,而应注重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主动创造地位。虽然体验过程中因学生自身构建能力的薄弱,最初不能排除各种干扰,多见表象,难于深入本质,甚至产生错觉,但并不应因此而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自主感悟。作品的意义不是绝对的、唯一的,读者的释读绝非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建构,能动地创造。因此,大阅读语文教学重视还学生以自我感悟的机会,重视还给学生以“发现”、“探究”的过程,重视对阅读个性的尊重,重视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重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来判断,来生发,完成由“不知”到“知之”再到生产独特的思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把学习语文当做一个思想、智慧的训练过程,是激励学生勇于形成并表达创见的过程。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课题实践阶段,我们组织的《<宽容>序言》课本剧的编演,就是以活动形式培养语文能力、创新能力的典型例子。
一方面,课文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创新人格的好素材,剧本的重心是漫游者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编演的全过程,是培养全方位能力、激发创造性的良好契机。编剧每班二十余人,大多数 3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学生都参与出谋划策。他们发挥想象,构思剧情,斟酌对白,从一开始对剧本的全然不知,到最终深入领会文意,创造性地编出剧本,成功地演出,得到了真正的锻炼。排演过程中,学生有总策划,有导演,有服装、音乐、背景(用幻灯片形式)图片、道具等策划,各负其责,又互相协作,整个过程展示了他们的出色的智慧和才华。
2、在未来社会中,获取、选择、加工信息也将成为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信息素养将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利用现代化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时代所需的学习方式。由此,积极接受新型学习方式,是大阅读语文教学的有益尝试。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大量收集、查阅重要信息的过程中培养略读快读能力,培养对信息的搜集、判断、筛选、积累、加工、整理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材料,得出自己的见解。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它改变了师生间一直以来的“传递”与“接收”的关系,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由原来的单一接受途径变为多渠道吸收借鉴,让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深入研习。
课题实践阶段开展了部分学生参与的网络研究性学习,本着“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进行了“问题少年情况分析与对策”、“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细菌在我们周围”、“曲靖地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建议”等课题研究性学习,从课题确立、方案设计、收集资料、调查采访、网络研讨、分析研究,到整理材料、撰写报告,体现了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发现、质疑、探究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研究性学习使语文和现实生活接壤,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在实践、调查、采访等活动中,引发对现实的思考,扩展了语文的外延,体现了“大语文”精神。
在大阅读语文教学中,鼓励、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将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可根据每册课本的特点和总体教学目标,设计有利于培养语文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研究主题,如结合语文读本第二册中《赤壁之战》的内容,进行研究性比较阅读,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史书(《三国志》等)、小说(《三国演义》等)、其他文献(《赤壁咏怀》等)对大战的记录和描写文章,比较异同,分析理解,加深对作品形式、内容、特色的认识。再如《阿Q正传》的学习,可以以搜寻大量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的文章,加上自己的认识,实现对作品的深刻认识和多元化解读。
总之,代表着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与实践,促进了学习观念、学习方式的变革,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有力的冲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意识。
(四)落实阅读积累:
阅读量的积累,是高中学生语文能力质的飞跃的重要前提。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达到一定高度后,会遇到难于突破的“瓶颈”,而出现平面滞留状态。
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教学中明显地感觉到一点,许多学生刚上高一时成绩并不差,一段时期后发现其并无长进,甚至会有退步现象。这里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所汲取的语文养分单薄了。处于中学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成长需求量大,忽视阅读积累,仅是课堂上那点例子研磨,就显得容量小,范围窄,不足于促其能力的质的飞跃。要有效地预防和遏制“高原现象”,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有足够的“大语文”储备量。
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语文老师和语文课堂,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 4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不满足于教师的一杯水,而是尝试到大江大河里遨游,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
大阅读语文教学改革课堂模式的结果是有力地保证了课外阅读的实现,语文教学就有时间和精力来突破另一重大课题了――向课外扩展: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进行阅读积累,形成课内课外两个支架并行的状况,有力地支撑语文教学,各不偏废,齐头并行。
在课题实践中,新学期的第一课,我就让学生参观图书城,让他们感受书籍的丰富,知识的无限,明白自己不去阅读,不会阅读,对于学习、对于成长、对于人生,将是一个怎样的缺憾。第一个专题是“筑建精品屋”,让每个学生把假期精心挑选并阅读的一本好书拿来介绍推荐给同学,并在书的扉页写上“小主人寄语”,入库到班级精品书柜里,利用课外时间借阅。整整一个周的时间,师生都沉浸在一种高昂的情绪之中,评介者的大胆表现,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也让老师大为欣慰。如果是传统的教学,一周最多讲两篇课文,甚至只是一篇长课文,与此相较,学生获取的信息,得到的激励、启发和锻炼,远不能及。为了丰富精品屋,老师对校图书馆的藏书作了调查分析,开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目录,以便学生借阅。每周,专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到学校阅览室阅读各种报刊杂志,十几种报纸,几十种杂志,使学生丰富了视听,语文学习热情高涨。
结合课外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选择读物,如何快速浏览,如何摘读跳读,如何精略结合,如何作读书笔记等等,适时做些技巧方法上的点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了落实。
大阅读教学强调阅读内容的开放性,阅读的题材体裁均无强求和限制,有意引导学生向课外延展,力求广泛而丰富。它也强调阅读形式的多样化,除书本阅读外,辅之于声像阅读、网络阅读,使课外阅读生动活泼。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果是让学生怕语文、怕阅读,那是语文最大的悲哀。如果我们的课堂让学生觉得必不可少,并由此热爱书籍,勤于阅读,乐于与书为伴,善于汲取源头活水,那么,就可以说是语文最大的成功了!。
总之,以阅读为本,不是荒废了其他能力的培养,而是在阅读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全面发展,促成“合力”并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第二篇:内蒙古乌海市第八中学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浅议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浅议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 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颂,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六、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
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此外,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建筑工地、码头等地去观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学物理知识。如学习“浮力”后,可去码头看看船舶上标着的“吃水线”,搞清轮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车,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杆,哪部分是轮轴,哪部分是滑轮组,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部分是如何协调运用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内蒙古乌海市第八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
1.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心理学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学说中来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一,“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使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有利于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第三,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布鲁纳认为,“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曹才翰教授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第四,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挟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特别是中学数学的许多具体内容在高等数学中不再出现了,有些术语如方程、函数等在高等数学中要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而在高等数学中几乎全部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内容,如集合、对应等。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结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条红线。
2.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层次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 1
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略到深层知识的真谛。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3.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而对有些数学思想不宜要求过高。我们认为,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三个: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其理由是:(1)这三个思想几乎包摄了全部中学数学内容;(2)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4)掌握这些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此外,符号化思想、公理化思想以及极限思想等在中学数学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应依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予以渗透。
数学方法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与人们的数学知识,经验以及数学思想掌握情况密切相关。从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出发,本着数量不宜过多原则,我们认为目前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变换法、函数法和类分法等。一般讲,中学数学中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数学技能操作来完成的。
4.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数学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教学中的辩证统一性。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给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一个教学模式:
操作——掌握——领悟
对此模式作如下说明:(1)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求教师较好地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的;(2)“操作”是指表层知识教学,即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操作”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础;(3)“掌握”是指在表层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表层知识的掌握。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数学表层知识,是学生能够接受相关深层知识的前提;(4)“领悟”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掌握的有关表层知识的认识深化,即对蕴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所悟,有所体会;(5)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往往是几种数学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突出渗透与明确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效果可能更好些。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2〕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3〕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第四篇:内蒙古乌海市第八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学生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学生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例如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所谓“学习的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形成会产生某种影响。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期望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起的促进作用,即产生正迁移。学习的正迁移量越大,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适应新的学习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效果也就越好。与此同时,我们要防止教学中的负迁移作用,更要防止教而无功——零迁移。那么,我们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迁移能力呢?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就课文讲课文,教给学生一些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结论,却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缺乏课外延伸和开拓。《新课程标准》里新的语文教学观,是把教材中的课文作为说明语言规律的例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工具。好文章不计其数,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的教材也多种多样,根据需要选入教材的课文是可变的,实际教学中不能对教材亦步亦趋,而是要通过学习教材这一途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践与深化,很多教师已不满足于单纯地讲授课本,而是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指导,通过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去求取新知,去解决课外阅读碰到的实际问题。这种思路与实践由课堂内扩大到课堂外,使封闭的单一的课文知识训练扩大到开放的、综合的语文能力训练,置语文学习于丰富的语文实践之中,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前语文教改总的发展趋势。
二、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交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是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及其元认知策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许多研究证明,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范的迁移性,同时他们又能提高学习者的迁移的意识性。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这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的语文知识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了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第斯多曾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现在大家对“奉送式”是否定的,而对“发现式”则颇为赞赏。在语文训练中,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教学生去发现规律,因为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学生的学习与科学家的研究也毕竟不同。我们先“奉送”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往往更会收到事 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材的“读写例话”有1 6项读的基本训练,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如“怎读懂一篇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等。要把这些“读写例话”看成是“学法例话”,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凭借,然后让学生在实践中训练,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要掌握迁移规律,善于运用迁移规律
在教学论中,凡是学生已经学懂的知识和学会的技能、技巧,叫做“已知”或“旧知”;而将要学习的东西叫做“未知”或“新知”。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训练中,教授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掌握语文技能,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其中一条基本规律就是:由已知导向未知,或者说由旧知导向新知。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以旧带新”。要促进正迁移,防止干扰,我们必须掌握和善于运用迁移的规律。通过教育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我们知道,新知和旧知之间具有共同因素是迁移产生的基本条件,而且新旧知识之间共同因素越多,越有利于正迁移。
新知和旧知包含的共同因素,常常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明显的,二是隐含的,三是似是而非的。当共同因素很明显时,正迁移容易发生。比如《再见了,亲人!》课文结构鲜明,其中有三段的写法近似,以第一段(写老大娘)为例,使学生体会到:课文是通过叙述典型的事例来表达感情的,阅读时要注意课文写了什么事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运用了什么句式来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然后让学生触类旁通,通过迁移,自学二、三自然段。当共同因素不明显时,正迁移就难以发生。要产生正迁移,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新知和旧知似是而非时,正迁移不但难以发生,而且更多的是出现负迁移。比如学生学了疑问句又学反问句和设问句;学了修辞方法又学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等等,常常会产生知识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
对此,在进行语文训练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了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作用,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注重新旧结合。学习一篇新课文,可以从复习有关知识和相同课文开始,让学生找出新课文相对于旧知的相同之处,以产生正迁移。如在讲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先启发学生从题目理解到这是写人的文章,再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爱迪生》、《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归纳出学习方法,使学生懂得:这些都是以事表人的文章,要注意课文是写了一件事还是几件事,表现了人物那些品质;还要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词句,看看怎样具体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过程中,紧紧抓住这样的学习方法去读懂课文。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其次,注重同中求异。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说明世界上事物都因其固有的特征而显示出差异。相同的因素可促进正迁移,不同的因素又常产生负迁移。在语文训练中同中求异,防止负迁移,也就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正迁移。比如对古今汉语同形词的词义,学生常产生混淆。教学时,一方面向学生扼要讲明古今汉语的继承和发关系,指出它们有一致的因素,另一方面则要重点对古今一些同形词进行辨析。如“逝将去女”中的“去“是”离开“的意思,不是今天所含的”到某处去“之义。“离去”这个义项是学习现代汉语“去”中所没有的特殊东西,必须“同中求异”才能防止混淆。
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传统教学中,有的老师喜欢“满堂灌”,一节课一讲到底,甚至连习题的解答也包办代替,将现成的答案要学生抄起了事。学生不动脑筋,即使习题设计得再好,效果也近于零。对于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融入过程评价的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评价教与学的效果。评价针对青少年好胜的心理,采用分组竞赛,抢答记分的方法。教师向学生公布题目,让各小组讨论5分钟,作好答题准备,然后各组推荐一个人抢答。记分以抢答人的发言为准,答对一题记1 0分,答错一题扣1 0分,答不准确或不完全的不记分。抢答后再由同学们评论、补充、争论,最终得出一个大家认可的正确结论。因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都较强,再加上这种开放的形式有利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跃跃欲试,想为本组争光,这样学到的知识就印象深、记得牢。当然,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光靠几道习题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理论到实践。
对于学生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上一些问题,那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评价我们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语文知识迁移能力评价的特殊性。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程度的高低不是靠一次或几次考试能简单概括的,而是涉及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长远性。在教学领域,语文知识迁移能力主要侧重在听、所、读、写等几个方面,如何把已经具有的新知识不断地运用于实践,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在测量与评估中意义重大。
其次,语文知识迁移能力评价的复杂性。对于语文知识迁移能力能够找到相应的测量及评价方式,但是却不能得到稳定性的数据。语文知识迁移能力是在不断地训练与学习中不断发展的,我们能够测量和评价的是某一时间段的学生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发展程度。
从语文阅读迁移能力来说,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发展一个人的知识和潜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主要测量阅读材料的形式、阅读的类型和阅读的应用三个方面。
首先,阅读材料的形式。过去许多阅读能力的评估将重点放在句子、段落间的表达和文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体上。在测试中,除了包括连续的文章段落外,也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文章如记叙性、说明性、议论性文章。此外,考虑到学生在学校会遇到一系列书面性的文章,而且在个人生活中也需要对不同的信息进行加工,要用了列表、框体、图形或者图表等其他方式演示信息。
其次,阅读的类型。根据有效阅读者的知识技能和问题的特点来确定。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评估重点是“为了学习而阅读”,而不是“学习阅读”。假如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阅读技能,不再进行基本阅读技能的评估,而是要让学生证明他们获取信息的熟练程度,在整体水平上理解文章、解释文章,并且评价和讨论他们各自的观点。
最后,阅读的应用。在阅读的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内容与场所的匹配。例如:小说、信件或者个人传记用于私人目的,文件或者声明用于公共用途,教科书或者是工作表单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学生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培养、训练出来的,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自觉地运用迁移规律深化语文教学搞个,使语文教学能真正省时、有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迁移能力,这样才真正的做到“授之以渔”。
第五篇:内蒙古乌海市第八中学初中音乐教学论文 浅谈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浅谈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如今的中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接受能力普遍较强.过去那种事无巨细的口传心授,已不能满足中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如果一味地把他们当作“填鸭”,生硬的灌输知识,肯定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古语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个千古至理.假设我们教师能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一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发挥其自身音乐潜能,结果会怎样呢? 我从事了十二年的音乐教学工作,深深地感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并启发学生进行音乐创造,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放在首要位置,师生互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即: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己做.一、音乐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据新理念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的观点,我在教学中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诱导并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请他们参与课堂设计,提供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现在的音乐教材更富时代感,而审美教育的初衷一直没有改变:弘扬民族艺术,喜爱世界的多元音乐,培养学生向上的健全人格,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教学中,音乐教师除了基本的吹、拉、弹、唱外,如果没有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没有与学生随时沟通的语言技能,又怎么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一)充分发挥学生能力,大胆地把“权利”下放;
在备课时,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任务,让大家献计献策.结果常常让我眼前一亮:我的学生真行啊!
如在十六册第四单元《壮乡情》第一课时的教学准备中,我调动全体学生搜集有关壮族的各类资料,鼓励学生用信息技术寻找所需的内容,互相交流.上课时,我“穿针引线”地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战果,大家非常兴奋,积极发言.还有的同学自发分成小组,演唱壮族歌曲,一些同学即兴闻歌打节奏.大家的精心准备让我欣喜.我请学生再次唱奏,随着音乐,我跳起壮族舞.学生喝彩之余,也愿意参与进来,为我随后的课堂教学成功导入,吸引了他们的视线.第二课时我趁热打铁,教了学生几个壮族的基本动作让学生自发分组,进行艺术实践.表演交流时,对同学有创意的一些动作,我立刻提出表扬,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创作和学习.这样,几个文艺骨干和我一起,使课堂内容在课外得到了延伸,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以壮族歌舞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艺术,也悄悄地在学生心里生根,为他们以后学习其他民族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鼓励、启发学生合理的音乐想象.由于音乐具有语言无法概括的模糊性,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丰富联想.而联想是创造力的基础,又可以在音乐实践中提高.因此,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有音乐创造的空间,能自由运用多种方法创新并发现自我.在欣赏十五册二胡曲《赛马》时,我没有告诉学生曲目名称,而是让大家边聆听,便联想音乐情境,为曲子命名.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投入音乐中认真思索,并兴奋地小声讨论.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让我惊叹不已.乐曲名字竟然有七八个:《狂奔》、《盛大的节日》、《骏马奔腾》、《那达慕欢歌》„„看到他们在音乐实践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很欣慰.这时,一个平常特别淘气的男孩子刘云大声说:“过河!”,同学们哄堂大笑.我一愣,赶忙用目光制止大家的哄笑.看他有些尴尬又有些不服气,我真诚、和蔼的请他阐明理由.他理直气壮,觉的曲中表现了河水翻腾,小马过河时的欢快情景.我立即肯定了他的新奇 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想象.看着大家疑惑的目光,我笑着解释:音乐带给每个人的感受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要求大家具有千篇一律的感受,只要我们都能为乐中表达的真善美所吸引,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喜爱这个作品,就可以了.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我发现刘云表现的更积极了,并带动了其他后进生学习.我觉得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受表扬能激发人的上进心.所以,我从不吝惜自己的表扬,尤其是对后进生.学生有了点滴进步,我立刻及时表扬,使他们深深知道,老师一直关注他们,没有歧视他们.千万不要让学生暂时的“不对”、“不好”影响了他们终生学习音乐的愿望.二、以情激情,适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教师应该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靠空洞的说教,也不是靠教师生硬的灌输.教师科学、技巧的诱导,适当渗透,往往会收到好效果.在音乐课上,我尽可能的融入现代音乐气息,抓住学生审美心理,适时进行音乐情趣的培养.在民歌、民乐及相关教学中,我用多样的电教手段、优美的范唱、生动的讲解来滋润和打动学生心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越来越注重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阔学生视野,只要教师注意“以情激情”,就必定能引发他们的积极性,配合教师学习.这样,课堂上就会形成活跃、互动、民主的良好氛围,也就达到好的效果.而最直接、有效引发学生情感的关键,还取决于教师教学的科学性、技巧性和多样性,以及基本功水平的高低.(一)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充满热情,用心去感染学生;
教师要以音乐动人心魄的音响美及旋律美、多姿多彩的抒情美及结构美,来净化学生的心灵,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从心灵深处培养学生向上的健全人格.如教唱第十三册《青春舞曲》时,我先引导学生交流新疆维吾尔族的相关信息.接着,我请他们欣赏一段新疆优美景色的音像资料,使学生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而我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玛依拉》,使学生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有“我要学”的兴趣.在教唱歌曲时,我启发学生用竞赛的形式识谱学歌.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歌也学会了.教学效果自然更好.处理歌曲时,我请他们分组讨论,找到最佳的演唱方式.讨论中,学生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此时,我优美的范唱,又会使学生比较出他们演唱中的不足,用更准确的歌声表达出情感,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结束教学时,我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与作品有了情感共鸣.用这种形式,学生乐于接受,也会更感兴趣.在无形中,学生提高了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歌曲特点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最终体验音乐中的美进而表现歌曲.而学生是否把握了作品的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教师在关键处点到为止,让学生心领神会;
教师的语言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想说的话让学生用心去领悟.在第十五册《内蒙草原》教学时,学生掌握了歌曲基本旋律后,我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蒙歌是在广阔草原上放牧时唱的,久而久之形成了悠远的“长调”,被誉为蒙古文化的“活化石”.2005年,中、蒙两国为此申请“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认可.我们也会为此骄傲,对吧!“
学生一听,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不需要我再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如何热爱少数民族艺术,一切尽在不言中.紧接着的歌曲二度创作,学生也就有了兴趣,形成师生互动,效果非常好.三、增强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在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我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质,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将音乐艺术的美传达给学生.我觉得教师的范奏、范唱、范舞,往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教师更有亲和力.这是名家、名奏所不可代替的.如果学唱歌曲前,总让学生观赏歌唱家的演唱;吹奏乐曲前总聆听名家演奏,那么音乐教师就变成了放映员,又怎能体现出音乐学 2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科的特点呢?所以,我能自己示范的就不依赖多媒体,尽量让学生听到我的范唱或范奏,避免把音乐课上成单一的欣赏课.学生和我一起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获得了审美愉悦.(一)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课堂;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想激活课堂,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亲身获得审美体验,能够享受到音乐的审美愉悦.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美,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致.在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我不包办代替,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把简单有趣的活动留给后进生,将其作为使学生走进音乐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在活动中,同学们会增强自信心,继而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同时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如教唱第十五册《红河谷》一歌时,我发动学生用讨论法得出:歌曲情绪是徐缓地、悠扬地.我故意用欢快地声音演唱歌曲,学生迫不及待的争相发言,“您唱的不对!不对„„”我适时提问:“你喜欢用什么方式演唱呢?”同学们会异口同声的重复刚才讨论的结果:歌曲应该用徐缓、悠扬的声音表现.这时候再让大家演唱歌曲,既能使他们加深印象,又激活了课堂,效果也会更好.幽默诙谐的语言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器,是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有利保障.教师适时的幽默言语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解除学生的疲劳,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同时,教师幽默诙谐的言语,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避免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教学语言简练,少而精;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是打动人心的语言艺术,教师是通过语言进行教学活动的,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上音乐欣赏课少不了要介绍一些曲作者.恰当的介绍能把学生顺利地引入音乐欣赏的艺术情境之中.我会注意对象,取舍得当.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实际(包括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取舍作曲者相关知识.这样,学生易接受,教师也易于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最忌面面俱到,无所不及.这样做不仅占用了大量授课肘间,而且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乐曲的兴趣.因此,介绍曲作者应有所侧重,即从有利于学生学习、赏析乐曲出发,介绍曲作者的生活、创作、风格等情况,做到既有开阔的视野,又有新颖的角度;既重点突出,又注意到了内容深度的挖掘,从而为学生赏析、理解乐曲打下基础.例如赏析肖邦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时,我让大家先欣赏了他的钢琴独奏《夜曲》.我抓住一个重点,从夜曲的体裁入手,让学生懂得夜曲多指钢琴小曲,通常有宁静、沉思的抒情特色,浪漫气息浓厚;然后再重点让学生了解,肖邦虽然一生苦多于乐,但他生性纯真、浪漫,能够在痛苦的体验中创作出高雅、快乐的音乐作品.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肖邦的人品和作品.在欣赏他的《如歌的行板》,学生就会找到相同的旋律,发现二者的共同点.为第二课时的歌曲《夜曲》学唱也打下伏笔.(三)细微之处细致处理.教学上大的方面注意到了,细节也同样不容忽视,教师要注意到歌曲的每个要素.如:音乐作品中演唱记号的处理、情绪把握、地区风格表现„„二度创作不成功,也不能使学生很好的表现歌曲.这时,为了加深同学们印象,我往往正话反说,或用白声范唱,或用相反的表情范唱,让学生自己对比,讨论出好的歌曲表现方式.学生在处理情绪时,注意到这些细节,歌中的美也就表现出来了.学生在实践中知道了这样的歌是美的,提高了自身的审美修养,那么,再遇到无意义的某些流行歌曲,就能用自己健康的审美标准自觉抵制.四、今后的设想:
通过课堂内外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同学们唱歌比以前多了激情;生活中用音乐滋润了友情;对音乐也有了更深的感情„„我觉得大家对音乐有了更多的兴趣和喜爱,提 3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高了审美标准和能力.今后,我在课堂内外,将继续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以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谈到这儿,我想说:老师们,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让我们逐渐放开他们的手,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发挥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大步地奔向美好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