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方面的论文:《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时间:2019-05-12 23:1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计算机方面的论文:《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计算机方面的论文:《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篇:计算机方面的论文:《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计算机方面的论文:《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摘 要】 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技术发展的前沿,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对于计算机专业这种技术更新较快、与国际技术发展比较同步的学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探讨了《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双语教学;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方法 1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科学导论》是入学时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接触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第一门课程,在教学中需要对计算机整个学科体系进行概述,基本涵盖了一个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知识点。由于计算机学科最新的成果、技术主要存在于英文文献中,在这门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在这门课程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学生对后续课程中的英文专业术语不会感到陌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大有裨益。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能否熟练掌握和运用程序设计语言和软件开发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常碰到英文的专业术语和文献描述(比如程序源代码、帮助性文档、集成开发环境等),能否准确地加以理解成为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关键。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实施有选择、有计划、有步骤的双语教学势在必行。《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2.1 采用适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并能较快地接触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在专业领域中选择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时,各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行双语教学。如果不顾实际情况,单纯地或强行推行双语教学可能会适得其反。双语是手段,专业知识的掌握是目的;双语教学应该具有实用性,而不是时尚性。在《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了“外文版教材+英文课件与板书+中文为主英语为辅的讲授+英语题目英语作答”为主的教学模式。

(1)教材选择。

由于是大一新生,所以这里的外文版教材最好配有中文翻译,这对于双语教学的初学者来说最有重要意义,当学生在学习英文原版教材遇到问题时,可以借助翻译版理解课程内容,使双语教学成为学生学习内容的助手,而不是障碍。教材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三个原则:新颖性、应用性、高效性。

(2)电子教案制作。

电子教案(PPT课件)必须全部用英文编写。电子教案的使用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增加了课堂讲授的内容,教学进度不会因为采用双语教学而放慢;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映像,是学生听懂教师英文表述的一种必要手段。此外,电子教案应该向学生公开(提供电子稿或让学生复印),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巩固。

(3)中英文讲授比例。

在课堂中采用英语授课的比例应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对于大一新生,采用英语授课的比例不宜过高。对于课件中出现的一些较难的专业词汇,应给出中文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所准备的课件均采用英语,而在讲解时约60%的时间使用汉语教学。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在于抽象性比较强,需要结合大量的实例学生才能够理解,而在实例的讲解过程中英文所占比例较高,将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困难。

(4)考核方式。

在双语教学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评价,建议可以打破传统的单一试卷考核,结合课堂提问、课下讨论、英文作业和报告、实验环节完成的等级和期末测试等多项综合情况给出最终成绩。如果可能的话,再加入口语考核环节。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准备好了若干个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英文题目,让学生随机抽取进行简要回答,然后给出一个成绩,当然这些题目要尽量简单和贴近课程。

2.2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均为一种挑战,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尤其要讲究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笔者的经验是:(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生对大学的教学方法还不是很适应,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而且不同班级的学生和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习惯也不尽相同,再加上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完全讲懂,期待完全依靠课堂教学完成学习任务,这在使用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时是一项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在课程中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花大量时间自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2)课堂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拓宽知识的获取途径。作为学科知识的课余补充,可以把一些相关的外文资料提供给学生,使他们既提高了外语能力,又了解了国外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教师还可以在上机实践中,通过布置双语调查报告,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等方法去搜索与学习,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自主学习为主的信息素养,并将知识的获取从有限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更为自由与宽广的领域。

(3)以生为本,注重能力培养。对于高职院校,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双语教学的双重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一些“以生为本”的新型教学方法。例如,笔者在讲到“软件工程”一章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英文题目:“If one farm hand can pick a strawberry field in 10days, ten farm hands can pick the same strawberryfield in 1 day?”然后把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进行讨论,并以组为单位提交英文的讨论报告。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对所学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运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最重要的是学生以实际行动论证了问题的精髓———“TEAM”的作用。《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注意事项 3.1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如果一味地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不光学生容易烦躁,而且老师也容易疲惫。所以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可以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到“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一章时,笔者采取了游戏的形式来考查学生专业术语的掌握情况。首先把要考查的重点专业词汇分成Soft-ware、CPU、Programming Language、I/O Hardware、Storage Hardware等类别,然后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并用一张纸把具体内容盖住,只露出类别名称。学生两个人一组,在选择完要回答的类别之后,一个人解释一个人猜。在有限时间内,如果哪一组猜对的多,就算获胜。开始时学生有些胆怯,但是在鼓励之下还是表现得不错。

3.2 发挥课堂教学的情感因素 教学实践表明,在双语教学中,有些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一部分学生反映他们学习起来感觉枯燥、乏味,跟不上教学进度。其实,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教学信息的交流,而且也是师生间情感的双向交流,教师在着重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情感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因此,在计算机双语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只有在融洽的师生关系里,学生才敢于交流思想,才能够畅所欲言,也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里,教师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教师一定要适时地鼓励学生、肯定学生、赞扬学生,而不能否定学生、批评学生,更不能贬低学生。

3.3 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首先,双语教学需要向教师倾斜政策。在专业课中开展双语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也付出了更多的劳动,应在工作量与业绩考核及聘任中给予政策倾斜,给双语教学教师以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其次,学生在选择双语课程后,由于学习难度增大,任务加重,所以应增加课程学分,在课程难度评价和奖学金等评定中给予一定照顾,以引导学生积极努力进行双语课程学习,同时也要为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提供方便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中实施《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双语教学,英语只是知识的一个载体,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的目的。同时,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指导方针。双语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第二篇:计算机导论论文

中国互联网发展简况

论文摘要:在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的洗礼之后,今天的企业已经更加成熟,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但不可忽视,热情的投资者显然对新一轮的网路股赋予太多的寄望。本论文是关于中国互联网的产生,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3大门户网络和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将来。

一、中国互联网产生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

二、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6.6-1993.3是研究试验阶段(E-mail Only):

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联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发展经历如下:

1986 : Dial up(Terminal)

1990 : X.25(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

1993.3 : Leased Line(DECnet)(Email Only)

第二阶段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阶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互联网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6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长阶段:

国内互联网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2000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00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163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839万台,上网用户约265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人数为454万,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793万,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的用户人数为403万。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07万。CN下注册的域名128362个,/Dir/2003/10/22/1001.htm.百度网站

第三篇:计算机科学导论学后感

计算机科学导论学后感

如今,各行各业都要用到一样东西_-计算机,大到公司企业,小到家庭个人,且计算机的更新更是如此之快,有时候真令人措手不及.它是本世纪最重大的科学研究之一,已成为现代化国家各行各业广泛使用的强有力的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使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概念和技术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并还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目前,它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激烈竞争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学好计算机这门课,而且有义务让更多的人了解计算机.下面我就自己学了计算机科学导论之后的一点心得体会谈一谈.从1930-1950年,那些被视为电子计算机工业先驱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些计算机.早期的计算机并不是将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上,都是在外部进行编程的.这些计算机的存储单元仅仅用来存放数据.它们利用配线或开关进行外部编程.自1950年以后出现的计算机虽然便的速度更快,体积更小,价格更便宜,但原理几乎都是相同的.人们习惯于将这一时期划分为几代,每一代计算机的改进主要体现在硬件或软件方面(而不是模型).第一代计算机(大约1950-1959年)以商用计算机的出现为主要特征.体积庞大,使用真空管作为电子开关.第二代计算机(大约1959-1965年)晶体管代替真空管.这既减小了计算机的体积,也节省了开支.FORTRAN和COBOL两种高级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发明使得编程更加容易;第三代计算机(大约1965-1975年)集成电路的发明更加减小了计算机的成本和大小。小型计算机出现在市场上了,软件包也已经有售。软件行业就此诞生了;第四代计算机(大约1975-1985年)出现了微型计算机。电子工业的发展允许整个计算机子系统坐在单块电路板上,这一时代还出现了计算机网络;第五代计算机始于1985年,这个时代见证了掌上电脑和台式电脑的诞生、第二代存储媒体的改进、多媒体的应用以及虚拟现实现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程序设计语言也在飞速发展,其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受到程序设计思想、方法和技术的影响,也开始受到程序理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许多方面特别是实用化方面的影响。在“软件危机”的争论日渐平息的同时,一些设计准则开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在后续出现的各种高级语言中得到体现。20世纪80年代是计算机网络、分布式处理和多媒体大发展的时期。在各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增加并发机构以支持分布式程序设计,在语言中通过扩展绘图子程序以支持计算机图形学程序设计成为当时程序设计语言的一种时尚。之后,在模数/数模转换等接口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扩展高级语言的程序库又实现了多媒体程序设计的构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并行计算机和分布式大规模异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又将并行程序设计语言、并行编译程序、并行操作系统、并行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试行软件的开发的关键技术依然与高级语言和计算模型密切相关,如各种并行、并发程序设计语言,进程代数,PETRI网等,它们正是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中支持不同阶段

软件开发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支持这些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理论基础——计算模型。

用计算机来代替人进行计算,就得首先研究计算方法和相应的计算机算法,进而编制计算机程序。由于早期计算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科学计算领域,因此,数值计算方法就成为最早的应用数学分支与计算机应用建立了联系。最初的时候,由于计算机的存储器容量很小,速度也不快,为了计算一些稍稍大一点的题目,人们常常要挖空心思研究怎样节省存储单元,怎样减少不需要的操作。为此,发展了像稀疏矩阵计算理论来进行方程组的求解;发展了杂凑函数来动态地存储、访问数据;发展了虚拟程序设计思想和程序覆盖技术在内存较小的计算机上运行较大的程序;在子程序和程序包的概念提出之后,许多人开始将数学中的一些通用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写成子程序,并进一步开发成程序包,通过简洁的调用命令向用户开放。子程序的提出是今日软件重用思想的开端。

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布在全世界的各种计算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相互连接起来。网络上每天都在进行着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商贸、科学研究与艺术信息的交换与交流。网络上大量信息的频繁交换,虽然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然而同时也使各种上网的信息资源处在一种很难设防的状态之中。于是,计算机信息安全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除了下大力气研究对付计算机病毒的软硬件技术外,由于各种工作中保密的需要,计算机密码学的研究更多地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实际上,在计算机科学中计算机模型和计算机

理论与实现技术同样重要。但现在许多学生往往只注重某些计算机操作技术,而忽略了基础理论的学习,并因为自己是“操作高手”而沾沾自喜,这不仅限制了自己将研究工作不断推向深入,而且有可能使自己在学科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在计算机科学中,计算比实现计算的技术更重要。只有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数学基础,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才能事半功倍,只有建立在高起点理论基础之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才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接下来说的是计算机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计算机科学系里的传统是培养做学术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的人(方向不见得有多大的问题,但是做得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而计算机的理论研究,说到底了,如网络安全学,图形图像学,视频音频处理,哪个方向都与数学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也许是正统数学家眼里非主流的数学。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从实际生活当中抽象出来的理论,人们之所以要将实际抽象成理论,目的就在于想用抽象出来的理论去更好的指导实践,有些数学研究工作者喜欢用一些现存的理论知识去推导若干条推论,可是,问题考虑不全很可能是个错误的推论,他的推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原型,不能指导实践。

众所周知:计算机系的学生要学习很多数学知识,但是,作为一个计算机系的学生,你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将抽象的理论再应用于实践,不但要掌握题目的解题方法,更要掌握解题思想,对于定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应用,而是掌握证明过程即掌握定理的由来,训练自

己的推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达到了学习这门科学的目的,同时也缩小了我们与数学系的同学之间思维上的差距。

关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我想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计算机的更新是非常快的,因此学校开设的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滞后性,所以不要总认为自己掌握的某门技术就已经是天下无敌手了,虽然现在Java,VB,C,C++用的都很多,可是没准过几年它们就都被淘汰了,但是,就像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计算机的更新它不可能是毫无根据、凭空想象的。它必须依赖于前人的一些经验和知识,所以它的每一次更新是有密切联系的。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尽量打好基础,而不是只想着去用一些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体现自己的水平,我觉得真正水平高的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新事物的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日新月异,难道我们真就写个什么都要用汇编,以显示自己的水平高,真是这样倒不如直接用机器语言写算了。反过来说,想要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并利用新技术关键还是在于你对计算机科学地把握程度。

近年来,在全球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我国的计算机产业发展迅猛,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可是,相比许多发达国家,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跟他们还是存在很大差距,许多国家依靠技术垄断获得很大的利益,这对我国在世界的发展极为不利,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为国家着想,而我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能做的也就只有努力学习,争取使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在科研领域中不断创新!

第四篇:计算机科学导论报告

计算机科学导论报告

摘要:转眼间,一个学期已经快要过去。相比较刚刚入学时,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我来说,现在的我已经对计算机这片领域有所了解了,尤其是在经过计算机科学导论学习之后,使得我对计算机的历史及其组成有了深刻的理解。下面我就:1.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和打算如何学习该专业;2.对离散数学和它在软件工程的学习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如何打好专业基础;3.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过程;4.软件工程的模型、方法及文档的概念,以及对软件工程能力培养的认识,这四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离散数学、计算机硬件系统。

1.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和打算如何学习该专业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信息交流愈加频繁的世界。而计算机作为信息储存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要求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的进步和完善已成为必然。这其中包括了硬件系统的发展和完善、软件系统的更新和创新、程序设计语言的模块化、简明性和形式化的发展甚至是未来的人工智能系统。这一切无不促使着计算机专业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现如今,计算机专业已经不是仅仅掌握几门程序编辑语言就可以的,它对学员有着更高的要求。首先,在知识领域方面,我们必须掌握图形学、离散结构、数值计算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同时,我们还要理解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结构,了解计算机的运行过程。

然后,在个人方面,它要求学员应有着缜密的逻辑思维,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终身学习的想法和毅力。因此要学好计算机专业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着合理打算,以及恰当的计划。

在我看来,学习计算机专业,首先不能缺的就是毅力。正如我在上面所讲的,学习计算机就要做到终身学习,因为计算机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更新速度快,旧的东西往往很短的时间便被新的取代,所以稍有懈怠我们便会被其甩在后面。其次,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调整心态,即便计算机不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专业,但进入计算机专业

学习,就必须全力以赴,正确面对;

2.放宽眼界,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之上,还要多阅读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课外书籍,例如《数据结构》等;

3.上课时,一定要注意听讲,切勿走神或者打瞌睡;

4.重视上机操作,在实际操作当中加深自己对程序语言的理解;

5.努力学好数学,打好基础;

6.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做到学习娱乐双结合;

7.时刻关注计算机领域发展,注意新的与计算机有关的科学技术,并时刻吸收新的知识;

8.学会向老师问问题;

我相信,只要我肯努力,我一定会学好计算机这门专业的!

2.对离散数学和它在软件工程的学习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如何打好专业基础

从计算机的发展史来看,它的最初的功能就是计算,因而它与数学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又因为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是单个单个依次进行的,所以它处理的问题本来就是一种非连续的,一种和离散有关的数学模型。因此离散数学对计算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与意义。

离散数学,或称离散结构,它主要包含了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和图论4个部分,另外还包括计算机应用对象的离散结构的研究,如离散概率、运筹学、数值计算、数学建模与模拟等。总的来说,离散数学是我们研究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数学工具,同样也是我们解决

计算机问题的基础所在。

当前,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趋广泛,离散数学在计算机领域的重要性愈加突出。这不仅仅表现在它在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算法分析、逻辑设计、系统结构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还体现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一种严密的、抽象的逻辑思维,我想这便是离散数学的重要性所在吧。

既然离散数学如此重要,那么学好它便成为学好计算机的关键之一。因而我认为要学好离散数学,进而打好专业基础,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离散数学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而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这种逻辑思维来思考一些问题,进而加强自身的逻辑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加深自己对离散数学的认识,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

2.认真学习学校安排的数学课程,为将来学习更加深奥的数学知识作好充足准备;

3.“实践出真知”,要把握好机会,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活动。另外,如果有机会参加相关竞赛的话,也应该抓住机会,从实践中学习,并培养自身对专业的兴趣。

3.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现在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已经过去了近66年。在这期间,计算机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品不断更新,系统设备也愈加先进。但究其根本,其系统组成依然遵循着传统的结构,这种结构便是“冯诺依曼模型”。而我要谈的计算机硬件系统也正是从这种模型中演变出来的。

硬件系统,顾名思义就是指微型计算机系统各种看得见的、摸得着、实实在在的装置,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物理基础。与原始的冯诺依曼机不同,现在的硬件系统并不是以控制器为中心,而是转向以存储器为中心,通过将复杂的计算以及操作过程转变为由许多条基本指令组成的程序,预先存入存储器中,然后根据用户发出的运行指令,计算机再按程序规定的顺序逐条的执行指令,进而完成用户所需的功能,从而大大提高了运行速度。

当前,我们所熟知的硬件系统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主机和外设。主机除了冯诺依曼机中已有的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外,还增加了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读写存储器(RAM)、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在内的主存储器。而外设则在输出、输入设备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软盘、硬盘等辅助存储器和网络设备、声卡等其它设备。其中,输入设备除却键盘鼠标等传统设备外,又根据工作或是用户的要求增添了光笔、摄像头等现代高科技产物。而这一切都使得计算机硬件系统越来越来完善,越来越来人性化。

谈到计算机硬件系统,我们就不得不讨论其工作过程:计算机工作时,主要是通过输入信息——系统处理——输入信息的模式进行的。其工作模式主要是通过总线结构来完成的,其中我们利用外部设备输入需要处理的信息,经过总线传递给CPU,再经过其处理,然后又经过总线输出到外部设备上来,通过外部设备表示出来,这便是我们知道的整个的工作过程。

而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需要处理的数据信息越来越来庞大,同时人们对计算机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来高,而硬件系统作为这一切的基础,就必须有着极大的发展。就我所知,当前的计算机硬件系统有七大发展趋势:更小巧;更个性;更聪明;更廉价;更“无线”(无线);更普遍;更时尚。同时,所谓的多核技术也是未来计算机硬件系统发展的方向。我想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无穷的创造能力,计算机硬件系统会越来越来完善,并且促使着计算机越来越来贴近人们的生活。

4.软件工程的模型、方法及文档的概念,以及对软件工程能力培养的认识

如果说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的身体构架,那么软件系统就是计算机的思维所在。假如没有了软件的操控,计算机就会变成 “行尸走肉”一般了,因而软件对计算机异常重要。这便

有了软件工程的诞生。

在软件工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便是选择恰当的软件开发模型。当前,常见的开发模型共有6种,它们分别是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法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转换模型和智能模型。除了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开发方法也同样重要,因为它不仅仅限于程序设计,还包含了更多的软件工程的活动,软件开发方法可谓贯穿于整个软件工程的全过程。由于软件开发方法大都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不同的软件开发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征,而如今公认的典型软件开发方法有以下几种:面向数据结构的方法、问题分析法、可视化开发方法等。

不过,仅仅有模型和方法还是不够的,软件工程文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软件文档也称文件,通常指一些记录的数据和数据媒体,具有固定不变的形式,可被人和计算机阅读。它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可以说,没有文档就没有现代的软件工程。

从软件开发模型、方法到软件文档,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拥有出色的软件工程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同样,在面对软件工程繁杂的步骤时,我们也要有绝对的耐心,清晰的头脑。除此以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至关重要,并且,面对软件更新快的特点,我们必须要学会时刻关注软件行业的发展,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总结:通过学习计算机科学导论,令我对计算机专业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谈完自身对专业的理解和今后学习的计划,以及对离散数学、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工程的认识后,我对我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初步的认知。

参考文献:

【1】翟中、熊安萍、蒋溢《计算机科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三版。

【2】

第五篇:计算机科学导论专题报告

计算机科学导论专题报告

几位中国计算机科学家

 王选与他的“激光照排”

他的一项发明让中国的一个行业,一步就从落后的状况跨越到世界先进的行列。激光照排技术让中国人感到骄傲。为了这项发明,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更放弃了许多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但是王选也得到了常人享受不到的快乐。因为他的发明,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历程缩短了将近半个世纪。到了今天,在全球华文报业出版印刷领域,有80%以上都在使用他发明的这项技术。他的发明被称作是中国印刷业的第二次革命。

王选所说的激光照排,就是把每一个汉字编成特定的编码,存储到计算机,输出时,用激光术直接扫描成字。简单地说,就是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汉字进入电脑的问题。但是,当时在很多人看来,王选的方案是他自己的数学畅想曲,甚至是骗人的数学游戏。

从1975年到1989年的14年间,围绕王选和激光照排的各种嘲讽和怀疑就一直没有停息过。他的发明也就很少有人问起。一些与王选合作的单位,也对这项技术失去了信心,撤走了协作人员。没有协作单位,没有报社采用,王选研制的系统就无法走向市场。在王选感到最没有希望的时候,一家报社主动找到了他。这家报社就是经济日报。虽然,之后,出现过很多错误,但最终王选还是坚持下来了,是他的毅力与对科学的信念支撑着他。

 我的感悟 王选是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一生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始终孜孜不倦地埋头于艰苦的科研工作,即使患病期间也没有停止过。他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努力拼搏、勇攀高峰的作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好评。在科研成果和崇高荣誉面前,他始终强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把科研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以提携后学为己任,甘为人梯,为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批年轻的学术骨干呕心沥血。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和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和年轻技术骨干严谨勤奋的科研作风,经常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具有挑战性且应用前景光明的课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这就是对待科学的态度,是一种献身精神。

 从普林斯顿到水木清华

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ao,1946年12月24日-),美籍华人,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2000年图灵奖得主,目前是清华大学教授。

姚期智祖籍湖北孝感,1946年平安夜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移居台湾。1967年,姚期智毕业于台湾大学,之后赴美国深造。1972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获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IUC)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1975—1976)、斯坦福大学(1976—1981,1983—1986)、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1—1983)等美国高等学府从事教学和研究,1986年至2004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2004年9月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此外,姚期智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姚期智获得过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George Polya奖,美国计算机协会算法与计算理论分会(ACM SIGACT)Donald E.Knuth奖等荣誉。2000年,因为姚期智对计算理论,包括伪随机数生成,密码学与通信复杂度的诸多贡献,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决定把该的图灵奖授予他。姚期智成为图灵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亚裔学者。 我的感悟

一位名声显赫的科学家,在美国已经小有名气,但最后选择回国任教,可以说他的内心的爱国热情不能磨灭。作为一个人来说,你有许多不能忘记的,但最重要的是你的祖国已经你的亲人!无论你在何方,你的心里必须无时无刻不想着你的祖国与你的亲人!

 “巨型机”

慈云桂教授被称为中国巨型机之父。

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兼研究所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慈云桂教授离开我们整整10年了。慈云桂是计算机界的一代宗师。重温中国计算机的历史,人们会发现,从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到巨型计算机,他始终活跃在我国计算机科学领域最前沿。

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然而10年后的中国仍是一张白纸。中国知识分子岂能甘心落后!1957年夏,慈云桂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数字电子计算机项目,紧接着又接受了研制舰艇指挥仪的任务。他和同事们提出了用数

字电子计算机代替传统的机电指挥仪的方案。1958年初,40岁刚出头的慈云桂在哈尔滨率领9人研制小组,拉开了研制中国第一代电子管专用计算机的序幕。当时设备简陋,器材奇缺,他们硬是凭着一本十几页的资料,铺开一张白纸,开始绘制中国电子计算机的蓝图。

经过近百次的试验和修改,1958年9月,一台代号为“901”的我国最早的电子管专用计算机诞生了。第二年,该机作为向国庆十周年敬献的礼物在北京展出,周恩来总理赞扬慈云桂这些年轻人:“干得很有成绩嘛,要继续努力。”辞行时还握着慈云桂的手说:“要发展我们自己的计算机呵!我们起步晚,但也要赶超。”总理的嘱托成了慈云桂一生拼搏的动力。

1961年,慈云桂奉命出国考察计算机。科学家特有的敏锐感使他发现,该国正在进行计算机换代。他抓紧晚上时间,在国外就基本上完成了晶体管计算机的方案设计。回国后,慈云桂向领导汇报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晶体管取代电子管,立即进行计算机换代。聂荣臻元帅指示:尽快用国产晶体管研制出通用计算机。

1965年,441B/I型机鉴定会刚刚结束,慈云桂便提出研制中国的集成电路计算机。这使得他周围的人连连感叹:“实在跟不上慈教授的步伐”。原来,1964年4月,美国宣布已制成世界上最早的集成电路通用计算机IBM360,世界计算机开始进入第三代。

不久,“文革”**开始。慈云桂受到冲击,但他没有屈服。为摆脱干扰,研制组到上海郊区,很快搞出了总体方案。1970年秋,学校主体南迁长沙,计算机系设在市郊的一座农校里,由此开始了攻关。在慈教授的带领下,全体研制人员团结一心,克服重重困难,苦战3年完成了逻辑设计、工程设计和模型试验。接着,他又带领大家开赴北京的生产厂。40多人工作和睡觉都挤在一间木板棚里,夏热如蒸笼,冬寒似冰窖,前后达4年之久。1977年夏,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151-3呱呱落地。次年10月,二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通用计算机系统151-4通过国家验收。1980年,151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装载于“远望”号测量船上,南征太平洋,为完成我国首次洲际导弹飞行测量任务立下汗马功劳。

1975年到1977年,慈教授两次率领科研人员走遍大江南北,进行高性能计算机调研活动。气象部门急需巨型机做中长期天气预报,航空航天部门急需巨型机以减少昂贵的风洞实验经费,石油勘探部门急需巨型机进行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有一个部门租用了外国一台中型计算机,却要由外方控制使用,算什么题目都要交给人

家,中国人不得进入主控室。慈教授和他的助手们听着,思考着,心潮澎湃,激愤难平!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进一步激发了慈教授研制我国巨型计算机的决心。

1978年3月,科学的春天来临了。由邓小平同志亲自决断,研制亿次计算机的任务正式交给了国防科大的前身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慈教授被任命为技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从百万次到一亿次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慈教授在总体方案论证会上当众发出誓言:“我刚好60岁,就是豁出这条老命,也要把我国的巨型机搞出来!”自此,他带领科研人员日夜兼程,成立了十多个攻关小组,从元器件的选取,体系结构的确立,部件的设计,工艺的实施,到软件的研制,都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与反复试验,作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决策,攻克了100多个技术难关。为采用最新研究成果,慈教授抛弃辛苦好几个月才完成的总体方案,重新设计更先进的方案,实现了巨型机机型的跨越发展。

在他的带领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向量阵列的全流水线化体系结构,素数模主存储器结构和选用MOS器件方案,并首次在国内采用软件工程方法,研制了符合软件规范的近200万行大型程序。

1983年11月,由张爱萍将军命名的“银河”亿次计算机系统顺利通过国家鉴定,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摘自《光明日报》)

 评论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慈教授:新一代“银河人”没有辜负您的期望,银河精神正在“银河”故乡不断发扬光大。

1992年11月,慈老生前极为关怀的“银河-II”10亿次通用并行巨型机问世,军委主席江泽民题词鼓励:“攻克巨型机技术,为中华民族争光。”中央军委授予我们“科技攻关先锋”荣誉称号。1997年6月,“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又取得新的突破。从1989年起,国家每四年进行一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比,我们每届都获得高奖。现在,10年前的计算机系兼研究所已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计算机学院,我们正在向着建设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计算机学院的宏伟目标挺进!

下载计算机方面的论文:《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计算机方面的论文:《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论文一.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如今,它已走进千家万户,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广泛使用促......

    计算机科学导论学习报告

    计算机科学导论学习报告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在于用统一的思想认识计算机学科的本质,并对计算机学科的系统化和科学化进......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导论》是中央开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补修课,该课程力求突出为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构建一个基本知......

    计算机导论作业(大全)

    计算机导论作业一、常见的操作系统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特点?1.Windows系统 是微软为个人计算机和服务器用户设计的操作系统,是当今使用用户最多的一个操作系,并且兼容性较强。它......

    《计算机导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 实验名称: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配置及优化综合实验 所用仪器材料:计算机一台套,虚拟机软件一套,常用操作系统安装软件,优化软件一套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微机的各个......

    计算机导论作业

    名师大讲堂体会 眼看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就快过去了,心中充斥着无限的激动,同时也怀有一点点惋惜。一学期确实够快的,不过重要的是时光流逝而获得的收获。不说其他的,这学期名师大......

    2004–2005学年《计算机 导论》试卷

    2004–2005学年《计算机 导论》试卷一. 单选题(每一小题1分,共20分) 1.从功能上看,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结果除了取决于输入的数据,还取决于: A.处理器B.程序C.存储器D.外设 2.计算机的特点可......

    计算机导论试题

    题目: 院系:《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学院2012年12月12日报告正文一、填空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计30分) 1.19世纪末,被誉为“_________”的赫尔曼·霍列瑞斯完成了第一次大规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