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策略教学理论及其在上海中考语文命题中的表现

时间:2019-05-12 23:2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策略教学理论及其在上海中考语文命题中的表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策略教学理论及其在上海中考语文命题中的表现》。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策略教学理论及其在上海中考语文命题中的表现

策略教学理论及其在上海中考语文命题中的表现

好的策略教学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策略操作的步骤和机械地执行这些步骤。好的策略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运用策略的目的,策略怎样和为什么起作用,何时何地运用策略,也就是说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维特克罗(美)

阅读策略教学是近几年国际教育研究的热闹领域之一,它正逐渐取代技能训练而成为阅读教学改革的新方向。策略教学观认为阅读能力是整体性的,阅读是读者(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文章的信息相互作用而建构文章的意义模式的过程。因此,阅读是积极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发展,是读者(学生)形成阅读策略来理解文章的过程。教学的目标是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怎样恰当地运用策略。而阅读的技能观把读者(学生)看做是被动的学习者,把技能看做是自动化的习惯行为,理解是一系列分技能的相加。教学中只要通过反复练习和训练让学生掌握一系列分技能,就能自动而习惯地把技能运用于所读的文章,从而获得理解。

那么,阅读策略教学应教什么策略?它们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在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呢?

一、确定重要内容(区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策略

熟练的读者往往根据阅读目的有区别地阅读重要的和非重要的信息。文章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确定。一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重要意思。好的读者比差的读者能够更好地判断作者写作的关键部分。好的读者是运用三种方法完成这一任务的:

①运用他们丰富的知识来理解和评价文章的内容;

②运用他们关于作者的看法、意图、目的等知识帮助确定重要内容;

③运用他们关于文章结构的知识帮助确定和组织信息。文章结构知识对帮助读者确定重要和非重要信息以及在组织和回忆信息时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二是读者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这种确定重要内容的策略,在近几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命题者认为区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的能力可导致有效的理解文本的内容。如200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题第13题:“作者在文中对中学生的读书提出了

和 的要求”。这是要考生确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重要意思”;第18题:“从语言特点看,第⑤段中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陈述理由”。则要求考生(读者)能寻觅自己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二、概括信息策略

概括信息策略是指在阅读中简明扼要地写出所读材料的内容梗概,它是对原读物的浓缩,反映了原文章的主旨。

在阅读中运用概括信息策略,有利于促进分析加工和整合加工的认知活动。因为要概括文章的信息,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取舍和浓缩,取舍和浓缩文章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对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所读文章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加工和整合加工的过程,因此,它能提高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概括也分为从作者的角度去概括和从读者的角度去概括。从作者的角度去概括是为了理解文章和回忆重要信息而进行的认知活动。从读者的角度去概括是要求学生为具体的读者对象去概括一本书、一篇文章。

200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卷第14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旨”;第15题:“第④段中说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请你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第20题:“第⑧段中说,车夫的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从全文看,车夫的‘尊严’具体表现在(1)(2)

(3)”。要求考生(读者)分别从作者的角度和从读者的角度去概括获取的信息。

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概括信息策略,必须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的概括策略教学。概括教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概括段意;②概括文章部分内容;③概括一篇文章内容;④概括文章中心思想;⑤概括一本书或几篇题材相同的文章的内容。

三、推理信息策略

推理是阅读理解过程的核心。所谓推理策略,是指读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自己的原有知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当读者建构文章意义模式时,他们运用推理去补足文章省略的内容。即使阅读最简单的文章也需要进行推理。

阅读中一般要进行的推理主要有两种。一是连接推理。200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卷第17题:“第④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我’的心理活动。请联系上下文,把‘我’心里想的内容补充完整:

”,这是要求通过推理把文章不同内容联系起来。读者阅读文章总是从一句到另一句,从一部分到另一部分,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句子、各个部分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文章内容的连贯的整体意象。

二是阐释推理。这是指通过推理把文章没有明说的内容阐释清楚,从而对文章的理解更丰富、全面而深入。200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卷第16题:“第③段画线句‘我正觉奇怪’中,我‘奇怪’的是 ”;第19题:“第⑥段画线句说‘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起先纠缠着、笼罩着‘我’的惆怅和悲凉,为什么到此时‘竟然了无影踪了’呢?”就属于阐释推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习推理策略,促使学生把原有知识和文章的知识整合起来,获得对文章内容丰富而深入的理解。

四、质疑释疑策略

教师提问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而学生提问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则不受重视。在阅读中进行质疑和释疑是促进理解的有效策略。近几年,质疑释疑策略在中考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200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卷第18题:“第⑥段介绍了首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只有薄薄的58页,而第⑤段却说它是一部‘巨著’,这是因为 ”;199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卷第18题:“联系全文来看,第③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段所举的‘美国南部大草原上的许多牧场用风力发电’这个例子,用得是否恰当?试说明理由”等都是在考查学生(读者)的质疑释疑能力。

五、激活原有知识策略

阅读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这是读者利用原有知识去解释、消化文章的信息。因此,学生在阅读前是否具有恰当的原有知识,在阅读时能否激活这些知识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和记忆的程度。激活原有知识对阅读认知过程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阅读前激活原有知识,能使学生产生阅读期望。

②阅读时激活原有知识,能使学生运用原有知识来补足文章里省略的信息。能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去推理文章各部分间的联系,有的句子、有的部分,表面上看毫无联系,但经过原有知识的消化,它们内在的意义联系就显示出来了。

③阅读后激活原有知识,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回忆。

200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卷第12题:“你读过‘韩柳欧苏’的作品吗?请写出其中一位文豪和他的一篇作品”;第15题:“第④段中说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请你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第22题(读后感),都是建立在考生(读者)利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主要依赖于自己的原有知识与要获取的新信息的交互作用。当原有知识没有激活时,或原有知识出现缺乏时,阅读理解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没有发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调动他们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历来解释和消化文章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一些得到理论研究者肯定和被基层教师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及其在近年上海中考语文卷中的表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诸策略在试卷中的表现常常呈交错和兼容状态,如200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卷第21题:“联系全文,简述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出版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和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此题首先要求考生有效激活恰当的原有知识,准确地理解阅读材料对“社会反响”和“深远影响”内涵及外延的界定,然后运用关于文章结构的知识确定相关的重要信息,再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整合,最后使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加以表现。

这一解题过程几乎涉及了前述各种策略,由此可知,阅读策略教学理论的核心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某一具体的阅读策略,而在于让学生具备知道在什么时候,运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几点策略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几点策略

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现代文阅读虽然是中考中的一道大餐,但在备考的时候,很多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其实现代文阅读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为寻求应试策略、突破难点作好了相应铺垫。我觉得现代文阅读的备考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个理念

要想做好阅读理解,必须具备的一个理念便是研读《考试大纲》,因为这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代表了中考命题组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命题人员对语料的选择、考试范围及重点的确定、难度系数的安排都会遵循考纲的规定。《2009年泰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大纲》明确提出了现代文阅读的考点,所以大家要吃透考纲,备考做到“知彼知已”,考试方能“百战不殆”。

两种意识

我认为在指导现代文阅读复习时,首先要牢固树立“两种意识”,即“原文意识”和“整体意识”。

所谓“原文意识”,也就是所有的阅读试题答案都应该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和理由,因为中考语文阅读是以理解性阅读为原则。命题专家如是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想象。”离开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中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实际上,现代文阅读至少有两道题是可以直接用原文的文字回答的。其他一些题目也只需要把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进行间接概括、归纳后就可回答。

所谓“整体意识”,也就是对于主干性的阅读试题,一定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解答,要根据试题要求,完整地筛选出相关内容要点,以避免挂一漏万的答题现象。

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一般都设置主干性试题——即着眼于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意能力的试题,这类试题要求阅读视野宽阔,试题答案要点多个,阅读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如08年泰州中考卷17题联系下文,具体说说这种“不稳定”体现在哪些地方,19题归纳堰塞湖带来的危害,20题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等,这些试题都具有考查综合阅读能力和语言转述能力的特征。因不少考生阅读定位狭窄,缺乏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构成的答案或以偏概全,或要点不全,或表述不当,导致得分偏低。

因此,在阅读时必须具备整体意识,做到“胸中有全文”。三条规律

中考试题是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寻求适度变化。所以,现代文阅读也是基于这一原则,在命题规律上也是相对稳定的。一般情况下会遵循以下三条规律:

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的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2、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3、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设题点也是有规律的。有开篇设题,中间设题,内容设题,手法设题,结构设题,文章某一细节或某一特殊点设题,结尾设题,语言设题。弄清了设题规律,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就会有侧重点,就可以在相应的阅读区域内审察题目,仔细筛选信息,将之组合成语言通畅、简洁明了的答案,这样就能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做到事半功倍。

四种技巧

写作技巧是现代文阅读中必考的知识点,同样也有它的设题点及规律,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审视写作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类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正面侧面;

3、结构安排——承上启下、衔接铺垫、照应;

4、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对偶、排比。

同时,在答题上使用的语言也是有规律的,我们可掌握写作技巧上的一些共性,如修辞的作用:比喻就是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排比就是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对比就是突出所要强调的内容等。如布局谋篇,问前几段的作用,就回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问中间段的作用,就回答:承上启下;问末尾段的作用,就回答:深化主题或总结全文或呼应开头或升华感情,这些内容需要总结并且硬性记忆,当然,还然还需视具体题型而言,并且在回答这些题目时要紧密联系文本内容,注重答案的整体效果。

近两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文化类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应精心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来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第三篇:[中考语文]初中语文教学随笔教学随笔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教学随笔

在深入学习和逐步推广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们初中语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多年,虽未有大作问世,但对教育教学形式和改革也算感慨良多了。下面就其谈一些拙见。与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勉。

新课程理念无疑是我们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循的一条法则。一股“综合性学习”之风便也随之而起,于是,我们开始引导学生研究历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环保,创作美术作品……语文教师成了杂家,变得前所未有的“能干”,语文课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异彩纷呈”。20世纪80年代,一些名师以“大语文”主张和实践来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使语文教学界逐渐趋向这样的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种语文学习,但是反过来做就完全错误了。语文学习从言语学习内容上来说从来就是综合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言语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越来越分化,另一方面越来越综合。有些时候,我们怀疑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的语文教师还是不是语文教师,上的还是不是语文课。你看,在课堂上要解决生态保护、物种繁衍;要研究建筑与政治历史的关系……尤其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后,发现在整个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是耗笔墨最多的,于是才有了凡公开课必以活动课,尤其是综合活动课为多,唯恐无从体现“新课标”之“新”;于是才有了要求学生规划一座大城市、画出一套熊猫邮票的试题;于是才有了利用多媒体技术令人眼花瞭乱的走马观花的“热闹”课堂。语文课前所未有的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那么语文课与其它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觉得不管选文有多丰富,学科间如何渗透,还是要重提“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差异就在于一个“品”字,语文课应是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领悟剖析,这是综合性学习所代替不了的,效仿的结果只是无功而返。

一部新教材的诞生总是伴随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产生的。放眼望去各种新课程培训班、各种新课程研究论文在肯定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对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传统几乎全盘否定。那么传统的教学观念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吗?“语逻修文”曾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现在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如果抛开理念意义上的国家教育目的不论,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以考的内容为标准学为考服务。那么现在“新课标”的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指出:“英语语法逐步的强化,汉语语法逐步淡化,致使不少理工科大学生用英语语法来分析汉语复杂语句,而不能用汉语语法来分析母语。”这种现象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还将更为严重和恶化。目前由于中考不考因而教师也不教语法,学生便无从知道“短语”、“句子成份”、“句子主干”、“复句类型”,这不但不能以语法思维习惯来感受母语,而且使英语语法教学也无法顺利地贯通下去。其实一个学生如果不进行专门系统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仅仅靠涵咏品味、整体感悟,那无论是对当前还是未来的学习绝对是不利的。

语感是对语言内容和形式的领悟,语句数量,内容无限而形式有限,所以可以从形式入手,教给学生语法知识,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培养语法思维习惯去培养语感。此外,系统的语法知识还可以指导学生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书面用语,减少语病,不仅做到词能达意,更能做到词能传神。

新课标的实施和推广中伴生了一种新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理念的理想性固然不错,游泳池边教不出游泳健儿,问题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还给了学生,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自主”,而且自主学习的结果是教师被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课堂上有一位同学说他最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为“那是作者喝醉了酒写的”。面对这样的“独特感悟”,乐耶?忧耶?怕只能无言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问题是学生现在所面临的教材,其生活内容常常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学生建构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这是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生活的关键所在。这个“桥梁”非语文教师莫属。

现在说到“自主性学习”,教师便不敢“多言”,唯恐遵循“陈陈相因”的老路。其实与学生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或者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然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还是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三颗枸杞豆》这样描写太阳:“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如果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那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和课文背景中去解读,必须要教师“扶上马送一程”。

“新课标”还主张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我们认为应缓提“首席”,因为抱着电视,看卡通长大的初中学生的生活平台实在太单调、太狭窄了,如果就让他们在这样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初中的学制起马应再延长一至两年。我认为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主学习”有赖于学识的储备、生活的积累、阅历的增长,它的合适学龄段起马要到高中阶段。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也不是学习者瞎子摸象,原地打转,而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见解和真正意义上的相得益彰。

第四篇: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_语文论文

对于课文性质,人们普遍持如下观点:

其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揭示了课文的本质属性,受到广泛赞同。是的,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看,课文的性质始终没有超出教学用的例题习题的范围。先从汉语言教学的角度看,课文是被当作遣词造句的范例和训练语感的材料来使用的。这跟英语教学的情况相同。再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课文本身一般没有教学生“应该怎么阅读”的内容,它只是阅读的材料,所以说它是阅读教学的练习题比较合适。再从写作教学的角度看,课文是学生作文的范例,至于老师要使用这个范例讲解什么写作原理和学生会从这个范例中得到什么写作经验,还有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总之,课文并不神秘,它就是被选入语文教材、被用于语文教学的文章。语文教学之所以要用它,不过是以此为“例”来说明某个语言现象或某个读写原理,或者是被用来作为某语言技能或某读写技能的训练材料,仅此而已。

其二,课文同时又被认定为语文科的教学内容。1995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称旧大纲)规定,语文科的教学内容有三项:课文、能力训练和基础知识。课文居语文教学内容之首。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称新大纲)列六项“教学内容和要求”,课文亦在其中。确认课文为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理论的基本命题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材一直是把课文当作教学内容来编排的,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课文教学上的。语文科教课文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谁也不怀疑。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就是,大家既认为课文是语文科的例题习题,又认为课文是语文科的教学内容,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课文这种语文的例题习题当作语文科的教学内容。

本文认为,上述关于课文性质的两点认识一对一错,认定课文为语文科例题习题是对的,把课文当作语文科教学内容是错的。正是这个概念的错误,引发了语文教学的一系列弊端,铸就了语文教学的痛苦和低效率。

一、“例题习题”与“教学内容”是两个不相容的概念,前者不从属于后者

纵观各科教学,能作为教学内容的只有三类:某门语言、某门知识和某项技能。教学内容就是指用以实现教学目的的某门语言或某门知识或某项技能。譬如,英语科以英语(一门语言)作为教学内容,数学科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一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体育、音乐、美术则以体音美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内容。语文科教学内容最特别,既包括汉语言(一门语言),也包括听说读写原理(一门知识),还包括听说读写技能(一项技能)。也许就因为它如此特别,所以长期以来没有被正确地界定下来。

教学用的例题习题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是教学内容的一种体现形式和运用形式,比如,英语科的例题习题,是英语的体现和运用;数学科例题习题,则是数学知识的体现和运用;体音美课程的教学示范和练习,则是体音美知识和技能的体现和运用。例题习题只体现了教学内容,不等于其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就像一块铁板带电,不能说这块铁板就是电一样。

纵观中小学其他学科的教学,从来没有把例题习题和教学内容混为一谈的。如果我们问一位数学老师,你正在教什么内容?他可能回答,正在教“平行线”或“乘法公式”之类,总之他所回答的必定是某数学知识(原理)而不会是某数学例题习题。如果我们告诉数学老师,考试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一致。所有数学老师都知道,这是要求教什么数学知识(原理)就考什么数学知识(原理),而不会有人认为那是要求考题必须是平时教学中使用过的例题习题。如果上级通知,数学科要变更教学内容,谁都知道这是要变更所教的数学知识(原理),没人会理解成这是要变更数学例题习题。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领域,例题习题就是例题习题,教学内容就是教学内容,从来没有人把例题习题称为教学内容的。

课文,既称不上是一门语言,也称不上是一门知识或一项技能,因此它不可能成为语文科的教学内容。课文只是汉语言以及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体现形式和运用形式,正像前面所说的,它只是语文科的例题习题。

因此,在承认课文的例题习题性质的同时,却将课文认定为语文科教学内容是十分错误的。

二、把课文当作语文科教学内容,在理论上经不起推敲,在实践中经不起检验

事实上,在我们错误认识课文性质的时候,已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麻烦:

其一,让不同的老师教同一篇课文,各人在课堂上实际讲授的内容往往会大不一样。对这个现象,如果要用课文即是教学内容的理论来解释,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

其二,前些年,语文界有“面面俱到”与“一课一得”之争,讨论在教具体课文时究竟应该将课文涉及到的全部内容都讲解清楚呢,还是应该选取其中一个内容进行教学。当时参与讨论的人还不少,不过大家竟没有想到;既然课文已被认定为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了,怎么还会有这个课文“应该教什么”和“应该教多少”的问题可讨论呢?

其三,按课文是语文科教学内容的说法,一旦教材上确定了课文就等于确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可是,为什么在教材上已经明确编排了课文之后,长期以来还有那么多语文老师呼吁或感叹语文科教学内容不明确呢?更有甚者,直接提出问题:课文究竟教什么?究竟要教到什么程度?有谁能完整而具体地回答这两个问题?

其四,旧大纲上有这样一句话:“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教课文时,老师应该“以课文作为凭借”,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旧大纲的这句话暴露了问题:既然课文本身就已是教学内容了,何以在教学课文时又要跑去“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课文何以忽然间改变身份,沦落为其他教学内容的“凭借”?这个“凭借”怎讲?新大纲删去这句话后,并没有对课文教学作更科学严密更具体明确的说明。

其五,依据“教什么就考什么”的原则,其他学科出考试卷很容易达成共识,没有太大的争议。唯独语文科考试做不到这一点,连高考语文试卷多年来都颇有争议。这是怎么回事?我认为原因在语文科确定了课文为教学内容,却无法确定课文究竟要教什么和考什么。试想,连教什么和考什么都没有搞明白的东西,能成为教学内容吗?

其六,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一词的含义:课文,是一个名词,表示被选入语文教材和被用于语文教学的文章。“课文”一词与“书”一样,是一类事物的统称,是一个从形式上作出的判断,与它的内容无关。无论什么内容的课文和书都一样被称之为“课文”和“书”。事实上,“课文”和“书”的内容都是五花八门的。如果我们不能说“书是语文科的教学内容”,怎么可以说“课文是语文科的教学内容”呢?现在我们一直主张“课文是语文科教学内容”,其实就跟主张“书是语文科教学内容”一样荒唐。

总之,把课文当作语文科教学内容,经不起事实的检验和理论的分析。

三、误解课文性质,直接导致两个严重后果

误解课文性质,并不是一件无关要紧的事,它所导致的后果相当严重:

其一,导致语文教材没有真正确定教学内容。编写语文教材,本该系统而具体地确定语文科的教学内容,可是由于误解了课文性质,将课文当成了语文科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在考虑应该确定什么教学内容的时候无意间衍变成考虑确定选用什么课文。按照这个思路编写的教材,无论选用了什么课文,都只是确定了语文例题习题,而没有真正确定语文科教学内容。这样的教材简直称不上教材,说它是一本诗文选集或语文例题习题集还更恰当一些。

一门基础学科教学。居然从理论到教材没有真正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这意味着什么?广大中小学师生,在九年或十二年的时间里,每天一本正经地上语文课,居然不知道真正的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就这么过,居然没人发现这个问题!

其二,确立了一种奇特的教学形式——教例题习题。由于课文本质上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仅是语文例题习题,所以课文教学在本质上就是例题习题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他学科所教的是真实的教学内容,而语文科所教的却是例题习题。

请不要忽视这个“教例题习题”的特殊的教学形式,课文教学的所有畸形、病态和痛苦皆由此产生,语文教学上的一系列麻烦都与此相关。这个问题,下文还会再作阐述。

四、课文教学的实质是一种案例教学

纵观各科教学,有两种教学形式:一种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讲解和掌握该教学为基本任务的原理教学。另一种是以例题习题为中心,以讲解和理解该例题习题为基本任务的案例教学。原理教学的模式是为一个内容的教学配合使用多道例题习题,即“一内容——多例题习题”。案例教学的模式是通过讲解一个例题习题而牵扯出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即“一例题习题——多内容”。

相比较而言,原理教学因为它在具体教学时间里,教学内容是明确而单一的,在教学过程中又有许多对应的例题习题配合着使用,所以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来说,效果更好,而且考试内容也很明确,考试操作比较简便。一般地说,采用原理教学形式的学科是发展成熟、内容明确、系统完备的基础性学科,如除语文科以外的其他中学课程教学。

与原理教学相比,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它侧重于对具体问题(例)的剖析和探讨。案例教学不同于原理教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其一,是个案的鲜活性和问题的具体性。有“例”摆在那里,有时只要一句话点破一下,就很能说明问题,给人以深刻印象,很有“一例胜千言”之妙。个案所揭示的问题也相当具体,理论好不好都要接受具体问题的检验,只有能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才能称为真正的理论,完美的理论也因解决具体问题而显示它的价值和生机。其二,是个案辐射内容的广泛性和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例”本身不会说话,它所蕴含的事理(内容)需要慧眼识别,需要理论工具挖掘,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例”往往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一个问题又往往不止一个答案。大概正因为案例教学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它被用之于需要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学科,或者是原本缺乏成熟理论的带有探索性质的新兴学科,如法学教育和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等。

对照上述两种教学形式,就会发现现行的课文教学实质上是采用了案例教学形式。由于课文是语文例题习题,所以课文教学就要剖析讲解这个例题习题。在剖析讲解这个例题习题的过程中,就要牵扯着讲到许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一例题习题——多内容”的模式,这就是典型的案例教学形式。这就是语文教学与中小学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差别,至于这个差别是必要的还是不应存在的,是给语文教学带来好处抑或坏处,且再作商议。

五、盲目的课文教学必然走向荒唐

与其他采用案例教学形式的学科相比,语文科的课文教学是最盲目的。因为其他学科的案例教学都是明知而为的,而且都有一些成熟或相结成熟的理论作基础,而课文教学却是在误解课文性质(把它当作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的,实是案例教学而不自知,它除了大家约定俗成的一些习惯做法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理论根基,极其盲目。这种情况下,课文教学必然走向畸形和荒唐。

其一,围绕课文进行教学,必然导致具体时间里的教学内容过于空泛。

由于课文综合性强、牵涉面广,与课文挂得上钩、沾得上边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广了,所以在课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所能牵扯到的内容都是很广泛而零散的。按旧大纲的说法,课文教学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这句话说说似乎很完美,操作起来就很成问题。面对具体课文,究竟要传授什么知识?训练哪项能力?要弄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任务?要怎样做才经得起其他人出的考卷的考试?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做得很苦,每教一篇课文,都要从课文字词句讲到课文的篇章结构、主题思想,从课文的阅读问题讲到课文的写作问题,甚至还要谈些人生社会问题,总之似乎什么都可以说,也都有必要说。但即使这样做了,也不可能把一篇文章讲“完”,也难免挂一漏万。有不少学生及其家长于语文考试之后,大呼小叫:这语文老师很差,考卷上的许多东西他平时都没讲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有多少?就那么两三个课时。要用如此短的时间去应付如此空泛的内容,师生苦不堪言不说,其效果也不可能好到那里去。

其二,具体时间的教学内容含糊而混杂,导致科学的教学方法无法实施。

大家知道,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规律。语言教学有语言教学的规律,知识教学有知识教学的规律,技能教学有技能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其内容涉及汉语言、听说读写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三个方面,在教学中它们没有分别地混杂在一起,使得老师无法针对各类教学内容的性质规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汉语言教学,就少不了要进行汉语言训练,老师必须创设一种语言环境,学生必须进入角色,必须进入训练状态,就像英语教学一样。可是我们的课文教学老师要讲解的东西很多,学生似乎只有听的份,嘴巴都难得张开,课文都没念两遍,怎么谈得上对汉语言的掌握呢?缺少了这个必要的训练环节,学生的汉语言水平当然差。再说,读写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也需要确定指导内容和训练项目。我认为每一项读写技能的训练都要有相对集中的时间,老师要把材料准备充足,要把事理讲透,学生要把项目练习作业做够,才能奏效。可是我们的课文教学一没有确定内容项目,二没有合理的安排,每篇课文都要讲解多方面的内容,而每一方面内容都只能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所以总不会有什么效果。我们的课文教学其实在总体上已经花了不少时间,用了很大力气,但由于具体时间里没有安排好,没有什么效果,再多的零相加也是等于零。在具体时间的教学内容混杂多样,就会导致科学的教学方法无法实施。

其三,围绕课文进行教学,导致教学内容安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由于前面提到的种种原因,导致课文教学要由任课老师根据所教的课文(例题习题)去牵扯实际的教学内容。老师要在所教课文的限制内,在教材前后说明文字和练习题的提示或暗示下,按照众人的习惯,按照考试的可能,独自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这种情形,就是要老师“戴着镣铐跳舞”,老师的余地相当窄小,没能做事了。如果教材上把教学内容安排好,老师倒也省事些;如果干脆由老师自主安排教学内容,老师也好做事。现在的语文教材是给你限制给你任务而不给你权利和自由。事实上,让语文老师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让老师去做教材编写者所应该做而没能做的事。

语文老师本来是教学第一线的操作者,他们哪有时间和能力去做教材编写者没有做完和无力做完的事?何况要在那么窄小的空间内。要语文老师围绕课文去牵扯教学内容,就只有应付性和随意性,没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审视语文老师在课文教学中所讲解的内容,就有不少不科学和伪科学的内容。再从内容顺序的整体安排上看,也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有的内容一再重复,有的顺序颠颠倒倒,有些彼此之间风马牛不相及。这种教学内容上的反科学性和反系统性,又造成了教学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

其四,课文教学内容的混乱,导致语文考试陷入盲目;而语文考试丧失科学性,又反过来影响语文教学。

课文“教什么”不明确,课文“考什么”更无法明确。课文牵涉内容的广泛性和考试所要求的内容范围的明确性相冲突,课文教学的开放性和考试的严谨性相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考卷怎么出都不能说是科学的。现实中,语文考试卷(包括高考中考试卷)只能一味去迎合语文教学现实,并随着它一步步走向庸俗、低级和荒谬。另一方面,考试具有权威性,它对教学有“指挥棒”的作用,再怎么丧失科学性的考试,都要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在丧失了科学性的语文考试卷的“指挥”下一步步走向无奈和痛苦。语文老师和学生受到不公正的评价和无法解脱的压力之后,信心丧失,逃离语文。

以上一系列弊端随便哪一个都是致命的,它们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灾难和低效率。

六、“教”课文与“用”课文不一样

有人说,英语科也有课文教学,为何它被大家认可了呢?英语科的课文教学与语文科的课文教学不一样。英语科是在明确其教学内容(英语词汇、句式、语感等)的前提下使用课文的,它把课文当作教学例题习题看待,让课文为教学内容服务,这是“用课文”。语文科则不同,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都把课文认定为教学内容,语文课必须讲解课文,而讲解什么以及要达到什么要求又没有明确规定,这是“教课文”。用课文,是可以操作的,也是有效的;教课文,则是畸形的,错误的。

七、课文教学形式尤其不适合于我国现代学校教学

还有人说,我国古代一直都采用课文教学形式,为什么那时没有导致今天这样的后果?古今相比,古代私塾里教文选和现代学校里教课文本质上都是在教语文例题习题,其教学形式是一样的。但由于古代教学空间相对宽松自由,它的不足之处得到老师学生的调节和弥补。古代私塾教学,一个老师就对那么几个学生,老师能够照顾到各个个体;古代私塾教学就是以语文科为主,没有太多的其他课程,师生学习语文的时间相当充裕;最主要的是私塾教学一切由老先生自己掌握,没有统一教材的限制,没有学校领导的要求,没有统一考试的顾忌;这种教学宽容性、灵活性正好跟语文科所要求的多样性、个性、复杂性等特点相吻合,所以手工作坊式的课文教学形式仍能维持下来,仍能体现出它的教学效果。

我国现代学校教学就大不一样了,老师上课时一个人要面对班上五六十个学生,一个老师的正常工作量是两个班,对个体的照顾肯定不如私塾教学。现代学校教育,初中阶段有十多门课程,每天语文课时间只有45分钟,不像古代私塾教学有那么充裕的时间。现代学校教育,有统一的教学管理,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形式,统一接受考试,老师的自由度比私塾教学要差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很需要个性化、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课文教学就充分暴露了它的弊端。

如果说古代私塾教育是手工作坊式劳动的话,那么现代学校教学就是现代大工业生产了。正像手工作坊工艺很可能不适用于现代大工业生产一样,由于规模不同,管理要求不同,原本适合于个体或小集体教学的课文教学形式,现在已经完全不适用于我国现代学校教学了。

课文教学不适合于我国现代学校教学,根本原因在于课文教学原本属案例教学性质,而现代学校教学(尤其是中小学教学)缺少案例教学的经验和传统,很自然要把课文教学当作原理教学来对待,用原理教学的模式和尺度来要求它。几乎所有存在于课文教学中的弊病都可以用这个矛盾冲突来解释,都可以说是由于误解了课文性质和课文教学性质所引发的不和谐的后果。

八、现代学校教学对语文科提出起码要求

现代学校教学的操作,要求有明确统一的教学内容,有普遍适用的教学操作程序,有客观准确的检测尺度和方法。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要适应现代学校教学,就必须达到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其一,语文教材不能只编选语文例题习题(课文)而不确定真正的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必须非常明确地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必须非常具体地编排语文科的教学内容。

其二,语文教材在编排语文科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对语文科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和分解,使具体时间里的教学内容总是少量的或单一的、可以完成的,而不能再是混杂多样的。

其三,在语文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之后,就要寻求人人可行的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操作规范,然后在学校推广实施。不能再像现在这样,老师上语文课各行其是,没有定规,或偶有人教学比较成功,但由于其方法太具个性化,别人无法学习,没有推广价值。

其四,在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操作规范的前提下,必须实现语文教学检测科学化。语文考试卷要考什么(内容范围)要怎么考(考试形式)必须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语文检测标准和检测手段要有科学性,不能再好差不分甚至颠倒黑白,不能出现作家拿不到语文考试分数的情况。

其五,随着语文教学科学化,必须实现教学效果的全面保障。以往语文教学像靠天吃饭的田地,收多收少没有定数。语文教学科学化就是要保证学校语文教学能够大面积丰收。

学校教育对语文教学所提出的这五方面要求,是最起码的要求,其他学科教学早已基本上做到了,唯独语文教学相差很远。下面我提出一个全面改革语文教学的构想,目的就是要使语文教学在上述五个方面更接近学校教学的要求,使语文教学在科学化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

九、用“酿酒论”确定语文科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汉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这个能力表现出来,就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行的听说读写能力。怎么培训这些能力呢?我想用“酿酒论”来说明。酿酒,要有足量的糯米饭、酒曲和水,三者缺一不可。具备了这三者之后,还要有个发酵时间,让三者相互作用,渐渐地才酿出酒来。培训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跟酿酒相似,一是要积累足量的构成要素,二是要给予必要的“发酵”时间。

听说读写能力是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的呢?我认为有三个要素:①汉语言(或其他民族语言);②听说读写知识和技能;③相当的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和思想水平。

听说读写过程就是使用汉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过程。不论是思维还是交际,都少不了语言工具。动物缺少人类丰富的语言,所以它的思维和交际就被限制在那个层次上。学生如果没有掌握足量的汉语言(或其他语言)词汇和句子,没有相当的语感,就会遇到词句障碍,使听说读写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家)受到影响。所以说,听说读写能力的第一构成要素是汉语言。

另一方面,听说读写过程是使用汉语言(或其他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为了顺利完成这个“传递”“交流”的过程,听说读写活动就必须遵循人们共同的思维原则和规律。人们使用汉语言进行思维活动的共同原则和规律,就是人们使用汉语言进行交际的共同原则和规律,就是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和常规方法,就是听说读写知识和技能。它们是构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第二个要素。

第三方面,听说读写过程不仅仅是个形式过程,同时也是个内容过程。前面说过,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不可分割。听说读写的成功不仅要求听说读写语言形式上的顺利进行,而且要求内容上要达到相当的水平。从接收信息(听读)方面看,真正成功的信息接收是内容的接收。从发送信息(说写)方面看,说写的质量不仅在语句规范上,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些听说读写内容上的成功或失败与这个人的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包括人生阅历、品德修养等)有直接关系。因此,培训听说读写能力的第三个要素应该是提高受训者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

如果一个人既具备了充足的汉语言,又掌握了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了相当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再经过必要的“酝酿”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会表现出相当的听说读写能力。反之,如果一个人汉语言缺乏,或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不够,或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欠缺,那么他必定表现出听说读写能力的某方面欠缺。

语文科本来有这三方面的教学内容,但由于第三方面内容(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等)范围太广,内容太多,语文课除了可以在这方面做些“顺手牵羊”性质的工作以外,不能完全把它包办下来。再者,学校其他各门课程的设置本来就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凡有所学皆成文章”就是这个意思。随着其他各门学科教学的进行,随着学生年龄阅历的增长,他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都必然会随之增加。语文科不必越俎代庖和包打天下。所以真正应当列入语文科教学的内容只有两项:汉语言和听说读写知识技能。语文科所能提供给学生的是丰富的语言和常规的思维表达习惯,至于在思维内容和表达内容方面只能尽力而力了。

当然,语文教学还能在指导和促进“三要素”的酝酿方面做些工作。

十、构建两个语文教学内容系统,实施分科教学

由于汉语教学是一门语言课,听说读写知识和技能是一门知识技能课,两者内容系统不同,教学规律也不同,所以考虑将语文课一分为二,构建两个教学内容系统,设置“汉语言训练课”和“听说读写方法训练课”两门课程,具体设想如下:

汉语言训练课:

教学目的:增加学生的汉语言要素(词汇和句式),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汉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汉语词汇、句式和语感。

教材编写:根据汉语言教学的需要来编写,可以有场景对话、古今优美诗文,特别是编写语段甚至绕口令等。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内容要适合学生兴趣和思想认识水平。教材上还要有语言训练要求和语言训练题。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与英语课相似,课堂上以老师指导下学生的语言训练为主,学生必须进入语言训练状态。课堂上加强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根据需要还可以使用语音室设备。

考试方式:考试时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的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语感训练是否达到要求标准。考试形式可以有笔试和口试两部分。

听说读写方法训练课: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规则和常规方法,形成听说读写技能,以满足其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教学内容:一是听说读写的常规要求,二是听说读写的常规做法。这些内容应该根据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来确定。

教材编写:教材以理论化的听说读写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为核心内容,再根据内容的教学需要辅之以必要的正反例题(即各种类型的课文)和必要的训练题。教材要形成——内容配合多例题习题的格式。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与数学课相似,采用原理教学形式。老师在课堂上以讲解某读写原理为教学目标,配合使用多个例题习题。学生既要理解所学的原理,又要会应用所学的原理,形成技能。

考试方式:考试时侧重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的听说读写技能。

这两门课程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语言训练课主要在语句的理解、表达和积累上下功夫。听说读写课主要在语言的运用、谋篇布局和写作技法的应用上下功夫。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

第五篇:语文教学与中考命题研究

语文教学与中考命题研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丰城市孺子学校的熊志惠,很高兴也很荣幸有这个机会与各位专家和同仁一起交流探讨“语文教学与中考命题研究”这个话题。

下面我将从三个板块进行解读说明。

一、2017年江西中考语文试题分析

(一)试卷结构

2017年江西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设置了答题卡,1-8题为选择题。试卷包含四个部分,其内容和赋分如下:

第一部分:语言知识及其运用,包括1-5题,分值10分;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包括6-12题,分值24分;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包括13-21题,分值30分;

第四部分:综合性学习与写作,包括22,23题,分值56分。

(二)试卷考查的知识点、目标要求

第一部分: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题2分,共10分)

1、字音字形 识记

2、词语运用 理解、分析、运用

3、病句辨析 理解、分析

4、组句成段 理解、分析、运用

5、句子运用 理解、分析、运用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1)古词鉴赏:

6、内容理解(2分)理解、欣赏

7、内容鉴赏(2分)理解、分析、欣赏(2)文言文阅读:

8、朗读节奏(2分)理解、分析

9、解释词语(3分)识记、理解、分析

10、句子翻译(4分)理解、分析、运用

11、人物分析(3分)理解、分析、欣赏(3)古诗文积累

12、名句积累(8分)识记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1)散文阅读

13、形象分析(2分)理解、分析、欣赏

14、内容概括、要点提炼(6分)理解、分析

15、句子理解(3分)理解、分析、运用 16、17、内容理解、主旨归纳(2分,4分)理解、分析、运用(2)议论文文阅读

18、内容概括(4分)理解、分析

19、论证过程(4分)理解、分析

20、语言分析(3分)理解、分析、运用

21、内容理解(2分)理解、分析 第四部分: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22、综合活动(6分)理解、分析、运用

23、作文(50分)运用、欣赏

(三)试卷的基本特点

2017年江西试题强调积累、突出读写、关注语文素养的达成。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命题不仅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更注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鉴赏和运用能力;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性。(1)强调语文积累。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积累,是语文教学的传统,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点。积累包括语言知识的积累、阅读的广度与密度的积累、生活经验与科学实践精神的积累、作品鉴赏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积累。注重积累的试题遍及全卷。如2017年江西卷第1-5小题(语言知识及其运用)、第9、10小题(文言实词的积累)、第12小题(古诗文积累)。(2)关注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达成。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语文素养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2016年的试题很好体现了新课程的宗旨和理念,着重检测学生整体素养的达成。从阅读和写作部分的选材和设题来看,充分体现了重视语文素养、彰显主体精神的命题思想,使整份试卷富有“语文味”和“人文美”。突出表现为:

各阅读篇目(古词、古文、散文、说明文)的设题,除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的理解分析能力外,都有对学生艺术鉴赏水平的考查,如古诗文阅读中的第6、7、11小题,现代文阅读中的第14、16、17、19小题。

重视学生生活体验和个性展示。两篇现代文阅读,选材都富有时代感,对学生融入生活和社会,形成健康独立的情感、价值观是一种很好的检阅和激励。

综合性学习,围绕“谈读书”的主题,参考提供的三段材料,自选角度写发言稿;作文题《那个影响了我的人》,引领着语文教学与生活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发挥了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的说来,2017年的语文试卷,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学生发展的需求,重点考察学生语文学习的达成情况,全面检阅了学习的语文能力,能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

二、江西近五年中考语文试题比较(1)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从2016年改为5道,减去了新闻概括题。考查内容都是紧扣语文教材,侧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五小题15年是句子选用,16年是句式变换,17年是修辞(2)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此部分阅读材料都选自课外,采用“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古诗文积累

从2016年默写篇目增加到61篇,默写形式全为上下句默写。其中课外诗词有5首,文言文有3篇。(一般近三年考过的不会再考。)古诗词鉴赏

2017年 《山行》 【唐】项斯(诗)2016年 《浣溪沙》 【宋】 张孝祥(词)2015年 《二月二日出郊》【宋】王庭珪(诗)2014年 《春光好》 【五代】 欧阳炯(词)2013年 《春泛若耶溪》【唐代】綦毋潜(诗)

五年来古诗词赏析全是选择题,从选材来看,侧重于写景抒情类古诗词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理解、分析等综合能力。(诗、词隔年出现,预计今年考查词的可能性较大)文言文阅读

2017年 《清官周忱》(12分)

2016年 选自《世说新语》王蓝田的三个小故事(12分)2015年 《游大林寺》节选(10分)2014年 《精骑集》序(10分)

2013年 《韩非子·楚庄王欲伐越》(10分)

主要从诵读、实词解释、句子翻译、文意把握、概括要点、人物分析等方面进行考查。体裁是具有趣味性、可读性、故事性、启发性的记叙短文,一般为人物传记和游记。(3)现代文阅读

2017年 《秋夜》巴金(散文)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梁衡(议论文)

2016年 《从田湖背书去找李白》阎连科(散文)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李慧占(说明文)2015年 《<汉字书法之美>自序》蒋勋(散文)

《成为你自己》周国平(议论文)2014年 《木瓜树的选择》林清玄(散文)

《扇子》黎戈(说明文)2013年 《两角钱》肖复兴(散文)

《云中谁寄锦书来》朱铁志(说明文)

江西省近五年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考查,散文(记叙文)必考,说明文和议论文一般隔年考查。考查内容涵盖了理解、分析综合、赏析表达三个层次的阅读能力。

1、对散文的考查,从选材上看,偏重于当代名家经典美文,且选文视野开阔,文化内涵丰富,所选材料大多抒发对生活、对社会的体验和感悟,展现作者对追求人生真谛、感悟生命光彩、关注社会生活的情怀。从题型上看,注重对词句理解、要点概括、语言赏析、文章把握等方面的考查,2、对说明文的考查注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从题型上看,注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和部分关键信息的提取,注重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

3、议论文阅读侧重于选取具有人文色彩和时代感的文章,如: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注重学生梳理信息的能力、事例的概括能力和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预计今年考查说明文的可能性较大)(4)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综合性学习

2017年 想象学校将举办以“传承书圣文化,培养审美情趣”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请你结合下列材料,写一段150字左右的宣传文字,以激发全校师生参与活动的热情。2016年 想象你将学校的“谈读书”主题活动上发言,请参考下列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写发言稿。

要求:(1)自选一个角度;(2)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的方法;(3)不超过150字。2015年 根据下面材料,写一段介绍“瓷器”的说明性文字。要求:⑴运用下定义、分类别两种说明方法。⑵不超过100字。

2014年 阅读所提供材料,结合你对辛弃疾的了解,参照示例,为辛弃疾写一段80字左右的推荐词。

2013年 学校开展“脚踏热土,爱我江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结合相关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并分析下面的“江西省部分城市1985年与2005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统计表”,写出你 从中得出的两个结论。

(2)作者天行在《锦绣赣鄱赋》中深情赞颂了江西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以下语句均选自该赋,请为①②句分别找出一个正确对应句。

(3)在全国风景名胜推介会上,请你为秀美江西拟写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20个字)

近五年综合性学习大都以小作文的形式出现,它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某种表达方式,在较短的篇幅中精心构思成文,以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小作文的主要特点是体现在“小”字上,它一般有严格的字数限制,有极强的规定性、约束性,要求学生“带着镣铐跳舞”。因篇幅所限,其写作语言要求惜墨如金,根据题目指定的范围,大胆取舍,着力突出主要内容和内容的主要方面,使文章中心明确。写作

2017年 “向

学习” 2016年 “那个影响了我的人” 2015年 “丢”;

2014年 “勇往直前(学会等待)” 2013年 “带着

出发”

从江西省近几年的命题形式来看,主要选择“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种类型进行命题。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作文题,都有利于学生有话可说,有利于表达真善美。(预测今年命题作文可能性大)

三、把握命题方向,扎实有效教学

从近几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命题来看,题型稳定,只是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做了微调。因此,个人分析2018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动,试卷结构仍然呈现四大板块:语言知识及其运用、古诗文阅读与积累、现代文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语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辨析和组句成段依然保留,句子运用可能会变换题型,考查方式更为多样。古诗文阅读与积累和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命题风格可能会保持不变。综合性学习仍会以小作文的形式出现。写作方面预计仍会从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成长的角度来命题,“命题作文”的可能性较大。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课标要求,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

1、研读课标,有的放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分学段指明了教学中要达成的目标,涵盖知识点全面,指导明晰,中考命题处处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因此,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在教学中落实课标要求,在复习中准确把握中考语文的考试范围和内容,有的放矢,才能够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中考试题中字音、字形和诗文默写均出自教材,成语运用和病句辨析一般有两题是教材中的原句或对原句作的改编。而文言文阅读也本着“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因此,以课内学习为本,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平常要求学生认真抄写生字的读音、字形,要求学生背诵、默写61篇。复习应紧扣课本进行,夯实基础知识,重视积累,为中考阶段性、专题性复习打下基础。

3、授之以渔,提升能力

语文课堂要重视语文实践,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重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能力;对语义、语境的领悟能力;对关键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况中心意思的能力;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及观点态度的能力;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在上述能力的培养中,应辅以一定的方法,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4、读写结合,培养习惯

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写作是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能力的命题形式之一。要写好一篇文章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体验和感悟。写作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创意地表达。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并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特别是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课外读物。另外,推荐《读者》、《意林》、《时文选萃》、《散文选刊》、《书摘》《语文学习》《百科知识》等杂志供学生挑选订阅。将课外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激情,培养学生写出富有文采、富有个性的作文。

5、加强训练,提高效率

练习题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载体,材料质量是保证学习效益和质量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最根本的保证。教师要精选习题,保证习题的数量和质量。例如病句辨析要将常考的病句类型进行详细讲解,并教给学生辨析病句的方法;组句成段和句子的选用变换等都要加强训练,多做中考题。特别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最有效的训练手段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站到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习题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收获的不只是关于一篇练习的体会,而是一种答题的方法和思路。练习中注意总结规律方法,举一反三,从而保证训练的效率。

6、明确概念,规范答题

虽然目前语文教学中淡化了文体知识,但在阅读的指导上,可引导学生明确文体的基本概念,更好地总结出各类文章的基本规律。要结合具体文章帮助学生掌握每一种文体阅读的重点、要点和方法,掌握不同文章的不同答题技巧。例如:记叙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说明文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中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描写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区别等,防止学生答非所问。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书写习惯,要注意规范答题,如在指定位置按要求答题、书写要整齐、作答要严谨等。

总之,只要教师们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去教学,以《语文中考说明》的有关要求去认真备考,精心研读中考试卷,把每一个细节都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的学生们就一定能在语文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以上是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策略教学理论及其在上海中考语文命题中的表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策略教学理论及其在上海中考语文命题中的表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表现和教学途径论文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及感受美、欣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能借助艺术形象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体会浅谈

    语文教学体会浅谈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语文的教学方法,又要灵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在......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和策略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和策略 以习得一种语言为学习目标的阅读教学,还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语文教学要配合政治课教学,教学生学会辩......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宣汉县马渡乡初级中学 鲁均 某校曾组织观看一部讲述家庭亲情的影片,老师感动得泪流满面,学生则无动于衷,反以“一点都不刺激”为由大声抗议。老师......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化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教育家叶圣陶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

    《论文》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摘要:作文作为语文学科中一项综合性的练习内容,是学生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