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新形势下对政治课程的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23:1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改革新形势下对政治课程的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改革新形势下对政治课程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高考改革新形势下对政治课程的教学反思

高考改革新形势下对中学政治课程的教学反思

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各地开始陆续出台本地区改革实施方案。该《意见》对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和考试内容都做了重大调整。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以及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高考改革简述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规定,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2017年将全面推进。

此轮的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政策规定: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在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也就是说,将来学生的高考成绩将会是“3+3”模式,除了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外,还要加上自己选择的三科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从这样的设计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竞争,正如教育部基础二司司长郑富芝说:“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使得文理不分科成为了可能。”

二、高考改革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受到的冲击

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实施,在体现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同时,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高中思想政治又面临一次新的改革。最为明显的变化是高中政治从文科的必考科目变为了选考科目,这对思想政治这一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首先,在高考改革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一直被怀疑和否定。长久以来,政治学科被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公认为“洗脑”学科,因此对政治这一学科的重视度远不如其他学科。同时,由于高中政治相较于其它诸如:历史、地理、数学、英语之类的课程来说,更加脱离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使得学生们认为政治学科十分乏味,无法提起学习兴趣。

其次,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出来以后,高中政治从文科必考科目变为选考科目,相比较于物理、化学这样的实用科学和充满趣味的历史、地理,枯燥乏味的政治学科被学生的选考几率便相形见绌。加之很多师生和家长认为高校专业中把政治课作为设限选考科目的很少,所以得出的结论便是轻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因此在学习上表现为更加懈怠和懒散。可想而知,长此以往,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教育和引领作用会变得更加薄弱和无力。

最后,政治这一学科虽然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是实际上却始终在中学教学中属于边缘学科。政治这一学科在对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和人文素养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它是各门学科的综合体,政治学科所学知识需要其它各门学科知识的佐证。可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对这样强调价值观培养的政治课大多是排斥的态度,因此政治这一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在高考改革前,作为必考,即使学生不喜欢,也不得不为高考而学习。而现在高考考核的“3+3”模式,学生虽然平时也要学习政治课程,但是可以有所选择是否将政治作为高考科目。这就导致学生对其的更加不重视。

三、高考改革新形势下对政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与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存在着十分特殊的联系。思想政治课与我国社会制度的这种密切联系决定了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学科功能:政治功能。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品格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对待个人生活道路上的得失成败,进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文化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着中国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加强,而且素质教育在高中教育中也得到越来越深入的贯彻实施,使得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不断得到丰富。以往在文理分科的高考考试格局下,政治学科作为文科综合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从数量和难度上来说都较大。而该学科的人文素养培养在以升学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的高考指挥棒下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德育作用。在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以后,高中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考查方式的变化必然会给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带来新的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如下表述:“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通过高考改革进一步增强政治课德育功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主观上认识的偏差和客观上升学压力的存在,许多政治教师对政治课的文化教育功能情有独钟,而对思想品德教育则忽视了很多。他们很少去研究如何去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很少主动去研究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很少直接去关心中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苦闷,而更关心的是本学科在高考、会考中的名次,对政治课德育功能缺乏必要的重视。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位,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其结果必然是损坏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乃至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整个体系的建立和运转。

所以,虽然高考改革方案对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进行了调整,但是从考试大纲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以及实际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来看,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使学生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养成基本的公民素质;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新形势下学生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综合新课标精神的要求以及高考改革的相关规定,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关注意识

人们在从事信息活动时产生的各种认识以及观念构成了人们信息意识。人们之所以对信息的把握存在差距,关键就在于人们的信息意识具有强弱的差距。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当今信息时代环境下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追求知识、终身学习、开拓创新的观念;其次,让学生养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形成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获取和接受各种学科知识的好习惯。因此,我们要具备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发现真实和有用的信息,将信息现象与学科需要结合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突出教学的引领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突出教学的引领作用,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深度“又要注重课堂教学情感的”温度“,做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知识讲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通过有深度的知识对学生的思维、智慧形成冲击和挑战,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问题对话和情感素材分析,引领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在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想和认识。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通过情感体验升华思想道德品质,养成基本的人文素养,达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层次目标。3.注重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当前的高中生生活在国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进步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归根到底就是体现在作为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上。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共计四个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每个单元都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的内容,可以视为公民意识培养的良好依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为学生步入社会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打下基础。具体来说:第一单元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意识;第二单元要注重培养公民对国家机关和政府以及公职人员的有序监督意识。总之,在政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现有教材编排内容和形式上的优点,挖掘其国民意识内涵,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为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着力点。

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与高考政策、教材编排以及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高考改革背景下,对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趋于多元化,在此情况下,高中政治教师在不断完善自身学科素养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革新教学方式方法是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俞静峰:《公民教育: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功能》,课程与教学,2004年12月。[2]季敏:《新高考改革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考》,2015年八月。[3]周宏斌:《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初探》,政治论文,2015年4月。

第二篇:对音乐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从事多年音乐教育的工作者,终于盼来了音乐课程改革的春天,从内心感到温暖。其间,也有几次教材改革,但从音乐教学理念上转变还是第一次。下面就谈一谈自己对这次转变的一些认识。

在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中指出:“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较育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难以跟上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教学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这段话确实道出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点。

一、正确理解课堂纪律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非常注重课堂纪律,忽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始终不忘把学生的安分守纪放在第一位,学生稍有“活动”,教师便严加管制。这样的课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难以对音乐进行有效的感知,难以在音乐学习中营造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这显然不符合课改精神,我们必须正确理解课堂纪律,解放学生,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处于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淡化技能训练

旧的课程标准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教唱一首歌曲首先从歌谱入手,给同学们分析节拍、节奏、视唱、旋律,本来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采用这种单纯、强迫性知识技能的传授方法,使学生边学边厌,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使学生对音乐课形成厌恶情绪。为此,本学期我抱着尝试的心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进行调整。把重点放在音乐的感受上,让学生变成演员,给他们表达情感的机会。实验的结果非常成功。通过实践使我从中感悟到,以前总抱怨学生不重视音乐课,却没有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去考虑存在的问题,忽视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新课程目标 强调学习者的情感态度,让学习者变被动为主动接受知识。

三、注重个性发展

众所周知,由于先天遗传与后天教育环境的差异,学生的音乐兴趣、潜能也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不一样。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能以同一标准去对待学生,因此,尊重学生 个性差异和潜能的差异,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把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发展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感,充分肯定每一位同学,让他们享受音乐的乐趣。

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大形式下,对于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必须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开拓思想,大胆创新。勇做一个成功的改革先锋

第三篇:政治高考教学反思

对提高高三政治的复习效率的反思

进入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老师不免感到迷茫和困惑,怎样在十分有限的时间里把高考考试范围所列的内容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复习好,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摸索与思考得到如下粗浅的认识,现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复习动机,增强有效、高效复习的内驱力。

搞好高三政治复习首先确立正确的态度很重要,不要觉得这是多此一举。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进入高三都能够自觉完成从高二到高三的角色转换,但也有部分同学是在懵懂的状态下被动进入高三的,再加上第一轮复习时间比较长,又比较枯燥,所以有部分同学的学习内驱力不足,当然复习效果不会好。老师在组织复习之前有必要对学生再次进行理想前途教育,要让学生懂得“学得好不一定考得好,但要考得好必须学得好!”的道理。在整个复习的进程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思想动向,在他们复习疲倦、松懈的时候及时提醒,给他们加油鼓劲。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整个复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旺盛的斗志。具备正确的动机,复习有了动力,这是有效、高效复习的前提。

二、明确复习的目标,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避免复习的盲目性。

我们复习的目标要与高考直接对接。因此,在复习开始之前,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了解高考的考试范围、目的和能力要求,以求复习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在复习时,对每一部分的知识,都要先让学生明确该部分有哪些考点。对每一个考点高考在考查的时候都有哪些能力要求,以什么样的题型来考查,都要给学生作一定的介绍,使学生在复习的时候能够心中有数。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该部分的高考题让学生练习,甚至,老师还可以对来年高考作一些方向性的预测,帮助学生明确高考的风向,突出重点,少走弯路,这样在复习时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三、逐层推进,仔细梳理,形成体系,使复习系统化。

在复习进行过程中,要以考点为中心,对每一考点全方位进行解读,对命题角度务求穷尽,并辅以必要的巩固练习。对考点的能力要求要督促学生真正达到,切忌跑马观花,华而不实。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方法,教会学生看书,教会学生记忆,教会学生自我检测,比如边看边写,默写,同学之间互相提问等。

每一部分(例如一课)复习完后要有总结梳理,把学生复习的内容和前后知识按照逻辑串联起来,使其形成体系,避免知识的散乱。具体做法,可以是一开始老师边讲边板书,给学生示范,后来就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整理、构建。只有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记得住,记得牢,用得活。

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及时巩固,同遗忘作斗争。

一般来说,复习可分为三步,当天复习、阶段复习和考前复习,每一步都有自己的重点和相应的复习策略:

1、以整理笔记和复述为重点的当天复习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在当天复习的内容尚未出现大量遗忘的时候再次复习,有事半功倍之效。笔记是一种促使学习发生的技术,要想实现高效益,须做好以下三点:留下每页的1/4到1/3空白;记下听课内容;整理笔记,即在新知识复习的当天,对照课本、加深理解,在笔记留出部分书写边注和评语。上述三点中尤以第三点最为重要,因为知识精加工的次数越多,记忆越牢;整理时可 以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形成联想,不仅可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回忆提供了线索。在整理笔记的同时,对于需要记忆的内容要多次复述,直至背会,越是难记越要记熟;因为错过当天,大遗忘便已开始,再背诵难度便更大了,迟背不如早背。

2、以梳理比较为重点的阶段复习

从内容上说,阶段复习是章和单元的复习。重点任务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的方法是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可以将分散的知识点比较归类,列出图来,整理成知识提纲,并高度概括,这样一方面消除了概念掌握上的模糊和混淆,加深了理解,另一方面又精简了内容,减轻了记忆的负担。

从时间上说,阶段复习应该每周进行一次,而且采取滚雪球的办法:先用较短的时间,比较快的速度复习本周以前所学的内容,然后再集中精力复习本周所学内容。这样一来,到了考试(期中、期末)之前,第一周内容早已复习了近十遍,已了然于心;而第十周的内容刚刚学过,印象还深。这就为考前复习打好了基础。

3、以构建知识体系和查漏补缺为目的的考前复习考前复习是在考前几天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复习阶段。这一阶段要构建完成各板块(政治、经济、哲学)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由上至下,层层深入,做到纲举目张,条理井然。然后做适当的变式练习,用以查找知识体系中的漏洞,找一个补一个,不放过一个疑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从心理学角度看,考前复习效率很高,要充分利用,细细梳理比较。

从整体上看,这三步犹如三层楼房,第一步是基础,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必要条件,要想实现高效,就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做起,不要企图建空中楼阁。

总之,复习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内容而异,每个人应根据自身实际和所复习的内容,所面临的阶段采用恰当的方法。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只要遵循规律,开动脑筋,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复习之路。

第四篇: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毫无疑问,当前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反思阶段。从反思的内容来看,涉及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作业评价等各个方面;从反思的对象来看,包括专家教授、一线教师等众多教育工作者;从反思的形式来看,涵盖随笔漫谈、案例评析、学术沙龙……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言万语反思谈”。

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式,一种个人专业发展的成长方式,反思是教育者对自己教育教学观念与实践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本质上是理解和实践之间的对话。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育者的教育智慧。教师需要反思,课程改革需要反思,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在这一年多的反思热潮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良的倾向:有的人不遗余力地批判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对其中正确的做法鲜有肯定,有以偏盖全之嫌;有的人各种误区讲得头头是道,具体怎样解决却轻描淡写。笔者认为,有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也正是由于有这些问题才使得课改更具繁杂性、挑战性、艰巨性。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可这里面有个如何对待的态度问题,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进行辨证的反思

有些同志对课程改革的反思,在观念的认同上有偏差,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面肯定,不能正确地对待。譬如说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前一阶段,大家都在反思: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不要发挥?应该怎样发挥?这本来是好事,说明课程改革愈来愈趋向理性。可有一部分老师就把这个反思和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对立起来,认为学生的作用在当前的课改中强调得过了头,产生了课改要回到“老路”的想法。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并不是理念的问题,而是实践操作的问题。有时,学生课上“忙”得很,可他们的主体作用未必发挥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有机统一。偏向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苏教版主编张庆老师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时,提到了一个观点:“有度”。我们的反思也要有个“度”!

二、进行独立的反思

反思本身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对共性问题的反思,更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说出自己的独立思考、独到见解。而当前课程改革的反思,似乎少了这特有的“味”,人云亦云,比比皆是。

如对课堂教学用语“喜欢……就……”的讨论,大多数老师慷慨陈词,认为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儿童中心论”,华而不实,要坚决摈弃。但也有个别同志提出,这种教学语言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慎重地用!首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选择运用,因“文”而用。如果文本具有可比性,用“喜欢……就……”,可以帮助学生领悟作者观察、表达的匠心独运,进而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自我创新的能力,这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效的。其次,要从教师的工作水平和学生学情的实际出发,因“人”而用。再次,要因“时”而用,把握恰到好处的运用时机和保证充足有效的时间,“该出手时就出手”,要顾及学生现时的反应和教学情节的持续,不要生搬硬套,哗众取宠,从而引起大家对这类教学语言的反感。这种具有鲜明个性的反思,怎能不使人的眼睛为之一亮呢?

三、进行系统的反思

目前,大家的反思差不多都谈到文本解读。为什么上课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许多人一言以蔽之:“没有正确理解文本。”至于“教师为什么不能正确理解文本”,“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理解文本”等一系列触及问题实质和解决策略的内容则很少反思,而由此想到新课程背景下,要重构教师解读文本的方式,让“课堂成为师生分享个性解读的生命过程”者更是寥寥无几。我想,课改实践中的反思不仅仅是震耳欲聋的一声“喊”,更应是确实可行的一点“做”。所以,我们的反思要具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要立足现状,提出对策,才能发人深省,供人借鉴,具有理论参照和实践运用的双重价值,才会对一线的老师真正有帮助。

课程改革代表了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着教育的本质和真义,是时代的召唤和几代人的理想。对课程改革的反思并不是反对,而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坚定信念,在反思中大胆前行,为实现美好的愿望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对课程改革现状之再反思

对课程改革现状之再反思 我市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课改的方方面面留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但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教师、学校的成长与发展变化,更加坚定了我们实施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继续或正在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必将阻碍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分析、研究、反思。下面就我市几年来各学校

实施课程改革情况谈以下几方面看法。

一、教师方面

(一)教师的学习意识逐年增强

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从教育局、学校都十分重视教师的学习培训。教育局先后组织了多次教师综合素养和专业知 识考试,组织教师参加了课改培训,上下同心,齐心协力,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为教师创造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聘请100余名专家学者到我市调研、考察、讲学,一流的专业引领,开阔了教师的眼界,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提出了挑战,使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教师扫清了理念和观念的障碍。从上到下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为教师外出学习提供机会,先后到北京、上海、山东、厦门、昆明等地学习培训,这既是对这些教师工作的肯定,也培养了一批本土化的教师专业引领队伍。这些教师培训回来,通过讲座、上观摩课、示范课引领其他教师成长。通过文化专业知识考试促使教师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使教师认识到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挑战必须时时充电加强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紧迫感明显增强,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各学校充分利用每学年教师订阅的教育教学杂志和学校订阅的《中国教育学刊》《基础教育课程》《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核心期刊,将其中对教师成长有所裨益的精典文章,推荐给教师阅读,组织教师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明显转变

课改几年来,教师通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在课堂 上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的动机、兴趣明显增强。他们能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思辩,吸取其中的精华,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教师注重了教学的前设计、中设计、后设计,对课堂教学的充分预设,注重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使课堂教学显现出勃勃生机。

(三)教师的合作意识逐步养成

当我们经常下乡看到教师课余坐在一起谈论最多的是这节课成功与不足的地方,如情境创设、教学目标的实现等问题,其他教师主动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争的面红耳赤时,我们感觉到教师已经把教学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各学校都能统筹规划,协调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利用教研组活动将同年级的教师集中在一起交流教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促使教师加强学习,共同提高。开展同课异构、一课多轮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以及教学中存在问题,从同行同事中寻找答案。

(四)教师的反思意识不断增强

我们欣喜的看到,反思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一部分。大部分教师能从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着手提升自己对教学的省察与认识,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改造和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连接了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教 学实践能力的桥梁。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求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反思已经成为教师品味课堂教学生命价值的途径和方法,反思促使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对自己教育教学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反思也为教师教学经验理论化,概括化提供了可能。教师将反思获取的认识体验撰写成论文、案例、反思、课堂教学的小故事等。当我们看到这些鲜活的文本材料时,我们感觉到教师体验和感受升华着自己的生命历程。反思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教师通过反思、感受、体验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丰富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五)教师有了一定的课程资源意识

课程资源的开发,直接影响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为此,各学校均能组织教师学习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沿文章,编辑整理其它省市关于课程资源开发好的经验和做法,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和必要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和途径,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教师逐步形成了立体多维互动的课程资源观,确立了动态久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二、学生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转变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随之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当我们走进课堂,看到学生交流发言时的积极主动,看到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有逻辑性的思考和发言。当我们 看到课堂上学生对老师和同伴提出、回答的问题进行质疑时,我们感觉到课程改革学生是最佳的受益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记录员的认真记录,操作员的实验操作,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互动,使我们感受到学生有了自己对问题、现象的主见与看法,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一定的思考。当看到学生们的科学小论文,实践性作业、调查报告,学生们有创意的艺术作品,声情并茂的课本剧,我们感觉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有了更大更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养成。

课程改革给了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试着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在活动中快乐成长,主动发展,学生们学会了认识体验和分享他人智慧的方法,学会了阐释自己的观点。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和兴趣明显提高,他们爱学习、爱交流、爱审视、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逐渐养成,这比传统单一的练习、机械重复训练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三)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能力明显增强

课程改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凸现。学校、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采取了一些努力,如在课堂上给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表现自己观点的机会,有不同的见 解可以质疑,学生回答问题可以不举手,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大力倡导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老师在旁做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学生自主管理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为继续完善、规范学校管理起到了有益的尝试补充。

(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各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了体育文化艺术节,学生展示的书法、绘画、科技制作、美术作品、文艺节目等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好评。在艺术节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审美能力和体育运动能力得到了整体提高。各学校还利用每年各类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在活动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三、学校方面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1、弘扬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思想。

各学校在日常管理中本着确立了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摒弃以训斥、命令、控制、束缚为标志的非人本思想。代之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欣赏、激励、参与、引导、沟通、交流、对话、帮助、支持和促进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样学校逐渐成为师生兴奋、留恋的地方。教师和学生在人文关怀中,和谐共处,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氛围的营造,促使了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构建多层立体的校园文化框架。

各学校校园文化有了明确的、健康的方向。学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建设好各种校园文化阵地,利用墙报、黑板报、粉刷标语、手抄报等媒介引导学生健康、积极、文明、活泼的成长。学校注重校园文化的思想性、道德性建设,力争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各学校利用《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来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严格遵守;并结合名人名言、警句、珍爱生命的标语等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短暂,教育学生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二)构建适合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机制和氛围。

1、构建学校制度体系,为校本教研的良性运作提供保障。

制度的建立不是束缚教师而且避免校本教研随意性。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构建为校本教研顺利开展提供了可能,学校在推进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先后制定了《落实校本研训,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骨干教师成长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校 本研训保障制度》、《三课活动制度》、《教师学习制度》等相关制度,确保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改变。课堂教学异常活跃,教学情景创设生动有趣,学生能说会道,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欣喜之余,静下心来反思、回顾,我们也发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仍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使课堂教学从无效到有效最终到高效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优化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优化教学设计①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今天我们的课改处在高原区的原因,往往是学习不够所致,学习不深则思不透,思不透则行不力,行不力则效不高。②要吃透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是你执教时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体的行为纲领,当教师在解读课程标准时上通理念,知其客观出处,下通教材,知道如何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去派生,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把教材研读透了。③吃透教材。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与文本对话的深入与否,是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益的关键,是实现由眼高到手高,由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枢纽。

(2)优化教学过程①强化教学基本功,精心组织教学; ②关注教学过程的细节;③要追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④要精心安排教学时间。

(3)优化教学方法,要返朴归真。方法的选择应思考①要务求实效。方法要有用,有效。方法不在多,而在精,在适合学生发展规律上,要明确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②要返朴归真。不追时尚。或许某一个环节,最传统的方法不失为最切实际的方法。

(4)优化教学手段。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能否激发起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否激发孩子通过现象发现问题,调动其质疑及析疑的意识?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是否自然紧密。

3、进行叙事研究

以叙事的形式来促使教师对教育过程与结果的教育行动研究。在教师叙事研究中,教师以叙事的形式来记叙自己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和思考,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教育意义,促进自己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行为的转变,深化对教育问题的探究。通过叙事研究教师普遍认识到(1)所叙述的事件是真实的、亲历的;(2)所叙述的事件是有意义的;(3)所叙述的事件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4)叙述时要充分描写自己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即当时是怎样想的;(5)反思中要有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措施得当与否,今后出现类似问题拟怎样处理的理性思 考和分析。学校依据教师叙事研究的特点,明确教师叙事研究的方法,为教师叙事研究搭建平台,通过叙事研究促使教师专业主体意识的觉醒,帮助教师通过叙事研究来审视研究、分析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

4、重视读书学习,寻求专业引领

近年来,我们明显感觉到: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如果缺乏理论指导,没有先进理论的滋养,没有几本教育经典打底子,就会造成对教育规律的浅薄理解,就会停留在机械模仿上,就会在实践中迷失自我。因此,各学校每年都要求教师订阅一本教育教学杂志,充分利用教师订阅的杂志和学校订阅的《中国教育报》选择其中对教师专业成长有所裨益的经典文章推荐给教师阅读。引导教师经常阅读《人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宁夏教育》、《银川教育》、《宁夏教育科研》等学科教学核心刊物,学习标准制定者和教材编写者的文章,并鼓励教师交流心得体会,在交流中思想得到碰撞,认识和悟性得到升华。同时引导教师相互推荐学习内容,创造条件让教师静下心来,实实在在的读几本有用的书。读出深度,读出自己的思想,将读理论书和实践书相结合,通过读书学习活动滋养了教师教学的底气和灵气,促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三)、开展形式多样校本教研活动,构建先进的教研文化

1、进行小课题研究。提倡小课题研究是相对大课题研究提出的,大课题研究设计到申报、立项、实践研究、阶段小结、问卷调查,涉及到方方面面,内涵较深,外延较广,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也比较高,研究周期长,容易使教师产生畏难情绪,课题研究也不是所有教师参与。而小课题研究因为是小——比较容易操作驾驭,它没有大课题那么多程序,因为大了则不专,小课题研究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只是从具体、实际、微观的教学中来考虑。教师只要以研究心态来审视日常教学,就会在教育教学方方面面都能提炼出小课题,教师只要反复实践,不断摸索定会有所突破,有所成果,周期小,见效快,能与教学实践相联系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我们要求教师以研究者心态,关注自己的教学,以成功教育所倡导的低、小、多、快的流程进行小课题研究,即研究的起点低一些,问题小一些,多看标准,多实践,多请教,快反思,快小结。根据以上流程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架起了理论向实践操作转化的桥梁,使教师理论素养得到不断提高。

2、大力开展教研组活动。

各学校以学科为单位成立了学科教研组,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每月集中活动两次,各组活动两次,开展同年级同学科的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校领导参与,对教师教研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创设校本教研的浓厚氛围。

3、完善、规范集体备课。课程改革最现实的问题是教师备课和上课,各学校建立了与课改相适应的个体——集体——个体的备课方式。真正有效做到化多人智慧为一人智慧,形成了资源共享促进教师对课标的自觉学习,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提高教师对教学的预见及教研水平的提高。在集体备课中,由主备课人说课,备课组成员民主评议,分析解决问题。发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的力量,让教师在合作交流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个人备课的文本根据自身的特长、优势和自己学生实际,进行修改补充调整。逐步形成个人自备——集体研讨——个人整理——反思修改的程序,这样的备课形式有利于教师同伴间的展示,互学、互助、对话、交流、合作。

4、开展网络教研。

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拓了教师的视野,一些即时性问题,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寻求解决,一些典型的疑难问题、困惑,特别涉及到理论,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在教研网络上就能寻求到资源专家,向他们询问、求助,和他们一起研讨,特别是《灵武教育信息网》的利用,更为教师提供了广泛交流的空间。教师们在网上通过发帖研讨交流,形成了网上开放、动态交互的教研氛围,实现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四)构建了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1、加强学生评价理论学习。

各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座谈,均发现观念和能力 是导致学生评价中出现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教师对学生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能力,我们感觉到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于是,教研室大量搜集其它省市在学生评价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印发提供给学校,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学习消化,融汇贯通。充分利用每位教师订阅的教育杂志,搜集有关学生评价案例、论文,利用校本教研活动集中学习、交流。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班级管理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让学生自己管理班集体,改变由班主任主宰一切的状况,由学生管理班级,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民主意识和集体活动能力;通过学生自主管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培养学生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思想和意识,教师对学生自主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3、构建适合学校实际,促进学生发展的日常素养评价体系。

各学校在认真学习评价理论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设计了各种评价表,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日常行为、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个性情感、特长展示等内容,将一般性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机制。

对教师工作的考查、考核、评价、评定是学校管理的日 常性工作,对教师的观念和行动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学校对原有的考评制度深刻反思,重建一种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首先,在考评内容和标准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把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水平、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活动的组织纳入考评内容,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从而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的过程。并将考评结果与年终奖金、教师的结构工资相联系,从德、能、勤、纪等方面综合评价,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五)联系学校实际,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

1、虽然目前的教材有综合又改为了分科,但受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当地教育教学环境限制,教材中呈现的部分教学内容仍然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缺乏一定的直观性、趣味性。为此,在教学中,学校鼓励教师联系教材内容,开拓思路,创造性使用教材。

2、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当地现有资源,从自身实际和学生需求、愿望出发,各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融入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陶冶学生的性情,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制教具和学具。学校经常鼓励教师制作各种教具 和学具,不但教师做,教师还鼓励学生搜集各种废旧物品,变废为宝,进行科技制作。这样不但解决了教具、学具不足的现实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学校文化积淀,当地文化氛围优势,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坚持开设体育、美术、书法、手工工艺、绘画剪纸、古诗文诵读、科技制作、音乐舞蹈等校本课程,既盘活了课程资源,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存在问题及思考

1、个别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定位和审视仍然不到位,反复现象较为严重,要么在追求活的、热闹的课堂的同时,忘记了双基。要么在追求双基的过程中忽视了情景的创设。

思考: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一不可。不能仅仅用双基作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

2、学校、学科对现有的资源、场地、设备、仪器、图书等利用还不到位,仍有闲置,损坏、流失及不重视现象存在。

思考:各学校要花大气力,深入了解、盘活现有课程资源,发挥现有素材性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同时也要重 视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树立立体多维互动的课程资源观。

3、没有重视校园文化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校园文化存在狭窄、片面的认识。

思考:校园文化涉及到学校方方面面,是学校构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利用好校园文化的感染,熏陶作用,使师生在宽松、和谐、民主、温馨、舒适、优越、满足的氛围中发展。

4、个别教师有的只是优越性、满足感,没有忧虑感,没有追求卓越、精品、上档次的进取意识和决心。

思考:构建相应制度使教师有紧迫感、危机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现状要正确审视、定位,要有团队的意识,不断提高对自己和工作的要求,不但注重纵向比较,还要重视横向的比较,要树立追求精品教育的意识。

5、不能很好把握《纲要》和标准的内涵、精髓和要点,没有带着问题去再学习《纲要》和《标准》。

思考: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要将《纲要》和《标准》所倡导的课程改革理念经常渗透到日常教学方方面面,要学用结合。学习要有针对性,依据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实效性。教师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内化,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6、教师教学质量意识不够强,不能很好的处理课程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思考: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摒弃或降低对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课程改革不是不要、不讲、不重视教学质量,而恰恰是为了保证质量,提高质量。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明白什么是质量,如何衡量质量,通过多种措施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促进教师在学习、思考和实践中形成新的质量观、效益观。

7、对弱势群体的分析研究不够。

思考:构建和谐学校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校里的弱势群体,即:学困生、厌学生、问题生。我们应该研究、分析寻求科学、合理的策略使他们融入班级、学校的大家庭中,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感觉到同伴和老师的关切和帮助。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上的阴影,树立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和勇气。

8、教育公平,教育民主还做的不够。

思考:教育公平、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学校应广泛征求、了解、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对学校存在不公平、不民主的意见或建议。集思广益,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规范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使师生感受到在校的幸福和愉悦。最终营造出家长、社会都来关心教育、支持 教育的氛围。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和谐学校。

9、还需努力,大力营造课程改革良好的舆论氛围。

思考:继续加大课程改革成果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家长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使社会形成良好的实施课程改革的舆论氛围。

多年来,在课改的路上,我们一路走来,有掌声、笑容,更有心酸和汗水,但我们坚持课改的信心决不动摇。实施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对课改的认识,不断提高实施课改的质量,不断用辩证理性的思考来审视课改,使课改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从而进一步去树立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课改之路的勇气和信心。

下载高考改革新形势下对政治课程的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改革新形势下对政治课程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审计学》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审计学》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摘要】《审计学》作为财会专业学生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更多偏重于实践,因此将此课程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尤为重要。本......

    高考改革新形势下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考改革新形势下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目前,各地高考改革方案的陆续出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的高中英语如何尽快适应新形势,在此谈几点思考。关键词:高考改革新......

    课程改革的反思111

    课程改革的反思自从参加了洋思中学的课改学习后,我觉得受益匪浅,回来后我又把所学的课改理念运用到教学之中,结全我校的导学案的教学方式,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认真的实验,觉得确实很......

    高考政治复习教学反思(5篇模版)

    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巩固的阶段,是考生政治能力及政治成绩大幅度提高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考的胜败。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巩固,即......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福泉四中孟信炎 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在复习中,我有许多困惑希望与各位同仁商榷,以期得到各位同仁的不吝指正,便于下一步得到高效的复习成果。 首先,单......

    对新形势下县级党校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新形势下县级党校改革的几点思考[发布时间:2011-8-11 21:04:00阅读次数:189]党校是党委培养党员干部和理论骨干的主阵地、主渠道,各级党员干部通过党校培训学习,达到了提高理......

    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最终5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 作者:南光明 来源:《文理导航·教师论坛》2012年第10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

    高考政治备考反思

    关于高考政治备考的一些反思 2012年高考已经成为过去,总结一年来高考备考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反思总结如下: 1、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做到心中有考纲,以考纲为纲,减少复习指导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