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教学中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如何养成初中化学预习习惯的养成
和龙市光兴中学校 李哲福
化学教学中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是一种较好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并实践学习能力的途径。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预习的现状 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两大难题:一是教师的问题1.在课堂上讲 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 重了学生的负担。而是从这两个难题中,不难发现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牢牢 地把握着学习的主动权,难以或者不敢下放。这样,学生主动学习并 实施预习的时间与空间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二、讲学稿教学模式中预习的建构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与阶段,也是课堂相互交往的 前提。通过对化学预习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同时也 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还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 施,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行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作为问题提出,以便通过课堂研讨解决。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还可大大提高学生独 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讲学稿教学模式下的预习借鉴了其他学校的经验,结合我校教学实践与教师特长,我以 讲学稿为依托,大胆进行教学合一教学模式的尝试,并将这一实践活 动逐步推进到化学预习之中。
1.讲学稿是化学预习的前期准备 讲学稿是以预习为切入点,根据陶行知先生“学生学的法子,就 是先生教的法子”这一教学思想来设计的,在编制时坚持主体性、导 学性、探究性、层次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原则。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课前预习、课堂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2.预习环节的主要流程 我们认为,预习不仅学生要进行,教师也要在指导学生预习之前 进行预习,既包括讲学稿的设计,也包括对学情的了解以及针对性的 相关准备。化学预习是指教师讲解每次化学课程内容之前,教师和学生所做 的所有相关准备,既包括课程学习之前的课前预习,也包括在课堂中 教师指导下的课堂预习。因此,化学预习指教师讲解每次新课之前,教师进行的讲学稿设计和相关准备、学生对讲学稿的提前预习及学生 对预习的检验、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检验、以及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所进行的再次预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 讲学稿,对将要进行的化学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地计划、监控、评价和调整。课前预习的主体不只是学生,也包括教师。我实行“3+2”的 预习模式。
(1)教师三环节 “3+2”预习模式中的“3”指的是教师需要做的三个环节: 讲学稿 的设计、课前预习指导、课后评价反思。课前预习指导:在了解学生初次预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 的预习指导,课堂教学也随之进行相关的调整。课后评价反思:此模式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中每一环节都 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调整,而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反思。
(2)学生双预习“3+2”预习模式中的“2”指的是学生的两次预习:第一次是课 外的、在讲学稿指导下的初次预习,第二次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 下进行的二次预习。初次预习:在讲学稿的指导下进行初次预习,并完成预习检测。同时针对此次预习,提出问题,留待小组讨论。二次预习:在教师评语和小组讨论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的预习。需要注意的是,在预习之前,教师和学生也需要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准 备,在实施课前预习之中、之后,将评价纳入,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的课前预习提供参考和经验。在预习的实施过程中,为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的指导作用,也进行了相关细化的要求和评 价。3.讲学稿优化设计 化学预习得以有效地实施,离不开卓有成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在 设计讲学稿时,将学习目标、课前预习、预习测评、课堂研讨、实践 应用、知识延伸、课堂评价、课后拓展等纳入其中。既可以作为学生 使用的学案,又可以作为教师使用的教案。讲学稿的设计和实施是一 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要不断地向学生和老师征求意见,逐步实 行讲学稿的优化。因此,讲学稿的内容还包括学习反思和教学反思。(1)对学生讲学稿预习情况的检查 每节课上课之前,教师将讲学稿收上来,并逐一进行准确及时的 批阅,并通过批语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和评价。而后,进行归纳总 结,为课堂上的二次预习指导进行针对性的准备。
(2)针对学生情况,进行指导下的二次预习让学生根据讲学稿批语,进行小组讨论,由每小组进行组内问题 解决,不能解决的以提问的方式提交给教师,教师在这些问题的基础 上进行预习指导,学生进行二次预习。(3)课后评价及反思 每次课结束之后,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 进行教学反思。促进讲学稿的进一步优化,预习指导的有效性及课堂 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预习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研究的问题,不能一早一夕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教学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得出一个好经验,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
我根据一年的实践研究,初中化学讲学稿教学模式中预习环节的有效实施,谈几点看法。
一是教师的问题。在课堂上讲 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有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 重了学生的负担。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牢牢 地把握着学习的主动权,难以或者不敢下放。这样,学生主动学习并 实施预习的时间与空间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二是学生本身问题。我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第一,学生对预习的主动性很弱,只有26.6﹪的学生有较强的主动性。第二,预习的独立性很差,只有17﹪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性。
第二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范文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学预习不晚,其实不然。任何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
学之树的萌芽。
课文学习前,学生已经把生字生词、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方法等等,预习得清清楚楚;上课时老师就不用很费劲地去讲那些学生已经明白和掌握的内容,只和学生讨论一些他们理解不深和不能理解的问题就可以了。这样老师就可以留出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来做一些拓展方面的工作。比如,引导学生读一些优秀的文学名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为学生将来热爱文学艺术和从事文学创作埋下饱满的种子。这样的课堂教师看着没有费很大的劲儿,非常轻松;但这是一种内紧外松,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课堂的容量是很大的,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最有效的充实。教师动了,学生动了,课讲活了,知识也就动起来,成了行动自如的源头活水。今日的源头活水明天就会成为浩潮的江河,一旦在江河上乘风破浪划浆行船,知识也就顺利转化成了能力。
具体说,预习的好处有四点。
1、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有些学生学习差的根源是上课因听不懂而赶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而听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新课时所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或遗忘了,由此造成了头脑中知识序列的中断。预习则能有效地接续这个“中断”,提高听课效率。
2、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由于预习时间有限,学生总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等着上课来解决。有了问题听课自然就有了重点,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
3、预习可以记笔记。经过预习以后,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板书内容能迅速做出判断:哪些出自课本,哪些内容是老师补充的。从而在听课和记笔记时,就能知道重点,决定取舍,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
4、预习可以发展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触新课文,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练习、自己检验等阶段。久而久之,自学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
教师布置预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低年级学生刚接触预习时,可在课堂上引导进行。布置他们查字典,自学生字词,体会难懂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等学生有了初步的预习习惯以后,预习就可以放在课外了。可以要求学生在朗读或默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种预习,从学生学习了查字典以后就可以开始,到中年级进一步提高预习要求;但也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预习,不宜把预习的要求提得过高。到了高年级,随着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不断加强,预习要求还应该有所提高。除了查字典、了解词句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外,应当把重点放在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思路,领会内在的思想感情上。学生要把发现的问题记下来,按时交给老师,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预习水平的高低,跟教师的指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预习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会影响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力争作到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相长,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培养,是学生更有信心地走入课堂有效途径,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即:(1)、如果预习得法,课堂教学的方法加以改进,课堂教学会更精彩。(2)、有了预习,更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体现真正的教学民主。(3)、预习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4)、学生经过预习,课堂上能够积极表现自己,就会越来越自信。
(5)、学生经过预习,课堂上讲到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时,他们就更能专心听讲,提高课堂效率。
第四篇:预习习惯培养三步曲
预习习惯培养三步曲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解释一下,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的老师怕学生预习,怕一些错误的理论先入为主影响学生,怕学生对数学知识失去新鲜感,怕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到了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其实,我们不能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我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还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还没有体验预习的快乐。
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成功的预习作用有三,其一: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其二:因为好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而预习正是学习的一种好习惯;其三: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预习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来说,作用更加明显。通过预习,他们能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这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就不掉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用“底×高÷2”这个结论,并且能运用公式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甚至一些较难的题目都能解决。到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我让他们去证明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证明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用“底×高÷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验证了这个公式,很好地理解了公式的形成过程。尔后,我又请孩子们上黑板进行讲解,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甚至连一些“差生”和“内向生”都跃跃欲试……从表面上看,我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感觉了数学的乐趣。后来再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学生们很有心得。
由于小学生接触预习少,不仅对预习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兴趣和习惯。作为教师,恰当的引导、适时的帮助、巧妙的“穿针引线”可以让学生感受预习带来的喜悦,时间久了,习惯的养成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一部曲:扶与帮
培养预习习惯的开始阶段,教师一定不能心急,毕竟小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很差,他们的学习多数都是被动的。所以,教师要安排预习时间,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对于好学生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而针对“后进生”,我们教师要进行帮助,使他们在预习中不掉队。
在预习中要鼓励学生尝试解答课本例题。要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不要读完题后看答案,这样只是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之后,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收获预习的成功。比如开预习新知发布会、提问大赛、评选预习小能手等活动对于刚刚参与预习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吸引,更是一种鼓励。当学生的一次预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或有了成绩,那对于以后的预习是一种激发。还记得我在教“小数的加减法时”,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我让学生尝试预习。我专门安排了时间给他们预习,并利用一节自习课接受“提问”。最后在同学们期盼的预习测试中,我班31人中有18人得分超过90分,最低的分数也在70分以上。这样的预习结果无疑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是一种激励,他们感受到了预习带给他们的快乐。哪个牌子好去黑头用什么洗脸最好减肥哪种滋润效果好护手什么牌子的睫毛膏好
二部曲:带与奖
“带”是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就好比古语中的“师傅领进门”的“领”一样。在“带”的阶段教师要具体预习提纲,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比如预习中重点看“例题”和“试一试”,看完之后自己操练,并检验自己是否理解;把重点内容做上记号,请教老师,家长或其他人等。
在“带”的阶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预习的内容作为实验,师生共同设计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在内容是可以涉及一些解决问题方面的知识,可以是图形方面的知识,可以是概念形成方面的和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总之,要形象直观,要比较容易理解,要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在要求方面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发现性、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带”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预习的机会,也拥有了更多自由预习的时间和空间。缺少了老师的监督,很多学生就会想到偷懒,而老师又没有“千里眼”。这时,奖励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小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很简单,一是父母老师的压力,二便是一些小小的“诱惑”,无论是精神上的“虚荣心”,还是物质的“小恩惠”都是一种动力。所以此时教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一颗平凡的小红心、一枝值不了大钱的笔都是一种激励和肯定,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誉,都是预习的“催化剂”。
三部曲:查与放
因为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你的鼓励和奖励遇到“抵抗”时,适当的督查和惩罚是有必要的,比如在预习后进行一次预习测试,对于测试情况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回头”——回到“扶”或“带”的阶段,让老师帮助他坚持下去。
也许你“扶”了一个月,“带”了一学期,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手”了。这里的“放手”是给学生一个舞台,是对他们的预习提出更高的要求,是让学生努力去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让他们提出问题,让他们敢于质疑。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作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如何提问题、想什么样的问题作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
新《课标》也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而这一习惯要经过几学期甚至几个学年的“扶、带、放”和“帮、奖、查”才能“修得正果”,“预习大业”切不可半途而废!
第五篇: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
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的预习习惯
一、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产生预习愿望。
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益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所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发现新教材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可以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针对预习与否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与对比,使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产生“我要预习”的主观意愿。
二、明确预习任务,知道预习什么。
预习任务不明确,学生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转,而不知道具体应该预习什么。所以教师应该给出具体指导:1.看学习内容,包括课题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如果是在以往知识基础上加深,应注意新旧知识对比,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弄清知识的生长点;如果是新知识,应注意概念的理解。2.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3.还有什么问题。把这个预习任务写到数学书的第一页,在预习时按照要求一步一步预习。
三、通过教师课前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预习。
最先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预习要求,应以教师设计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在预习前应充分钻研教材,设计预习方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应思考要让学生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学生在预习时还会遇到哪些问题。还应注意:
预习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预习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要求过高,学生“跳”了,还是摘不到桃子,或预习形式千篇一律,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设计预习问题,要注意层次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所能解决的问题应该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以免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因此,要科学地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如指导预习“线的初步认识”可设计如下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线?直的线有几种?请你从端点和长度两个方面来分析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异同之处?怎样画出这三种线?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做出不同要求,确有困难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前两个问题即可,主要从预习兴趣入手一步步培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用多种思路、方法解决问题,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可设计类似“你还能怎样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这道题你还有其他方法解决吗?”等类似题目,同时还应注意算法优化。设计的预习题要体现趣味性。激发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才能使他们主动探求问题,从而养成预习的习惯。
四、预习方法指导。
要想帮助孩子们理清预习的步骤并达到的要求,教师还应注意预习方法的指导。1.课前看一看。要看学习内容,包括本课主要讲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要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哪些是你可以独立解决的;要看自己还有什么知识是不能自己解决的,勾画下来,以便上课时寻求答案。2.课前做一做。有些知识,仅靠“看”还不宜掌握,可以课前做一做。3.课前想一想。以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动脑思考。4.课前练一练。预习例题以后,学生可以把例题后面的练习先尝试性地练一练,通过练习,检查一下自己看懂了多少知识,不会做的或看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或提出来。
五、巧设悬疑,激起学生好奇心,促进预习习惯的养成。
六、评价机制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