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新课程标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丘
龙
语文新课标的核心观点是“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活动性阅读教学实验。“活动”—“活”即灵活多样的教法;“动”就是要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动性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找问题,自己积极解答,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活动性教学转变了传统的教法,师生共建合作交流与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的平台,让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因此可以说,开展活动性语文阅读教学能促进“新课程”的更好实施。
一、活动性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教育心理学表明:好奇爱动是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实践告诉我们,活动性阅读教学关键在“动”,而这“动”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学生。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性阅读教学就要以此为重点,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活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中,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以往传统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学活动性阅读教学一定要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大胆放手,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根据活动性阅读教学的不同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们自己去探索,活动中教师要精讲甚至不讲,凡是简单的、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讲,凡是学生自己能操作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如自读课文的教学,我大胆放手,要求学生执教,充当小老师,结果很多同学踊跃报名,争当小老师。当“小老师”人选确定之后,对这位小老师进行短期培训。首先要求小老师对这篇自读课文要很熟悉,因此要给人半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以便解决来自课堂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做到有备无患,胸有成竹,控制好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要求小老师安排好教学环节,做到有条不紊,思路清晰,不会给人有“乱”的感觉。由于事前的充分准备,这位小老师的胆大心细,结果课堂效果还蛮不错,其他学生发言质疑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在那种气氛里每个同学身上都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激情。在这种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活动性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更具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过程,最传统的方法是学生听,老师讲。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把相关的重点、难点通过讲授的手段传授给学生,教法单一,极为乏味。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无数的实践证明,只要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一方面要认真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因为个体的实践活动及其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事物和活动都感兴趣。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倾向,通过活动性阅读教学提供施展个性特长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因此,活动内容的设计要以课内知识为基础,从学生的兴趣及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如我教《孔乙已》一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孔乙已教“我”写茴香豆的“茴”字。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抓住这一机会,要求学生认真体会这一内容,然后由学生上讲台模拟表演这一情节,结果有一高一矮两个同学走上讲台,高个子扮演孔乙已,矮个子扮演小伙计“我”,表演很成功,高个子躬着背,用弱小略带沙哑声音并伸 1 出修长纤瘦的手教“我”写字,把孔乙已好为人师的穷酸书生相表现得形象逼真;矮个子把小伙计“我”爱理不理的神态如出一辙地表演出来;精彩的表演,博得师生的充分肯定和赞许,很多同学余兴未尽,慨叹曰:观此精彩之演出,才知其间味之无穷。在这有趣的表现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理解了课本内容,获得了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初中学生都有表现自我,得到别人赏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性阅读教学教学时,应抓住学生这种“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活动的形式,可采用“听、观、读、写、演、赛、议”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使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如上《诗词五首》(第五册第六单元)活动性阅读教学时,我先播放诗词五首的录音,然后通过抢答、必答等形式来检查学生对诗词五首的掌握程度,再自由朗读到表演朗读,最后分组讨论,教师点拔。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形式中,每个同学都有发挥个性特长的机会,每个同学的头脑在这个情况下时刻都保持清醒,决不至于昏昏欲睡。这样的活动课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活动性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增进学生团结进取的团队合作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都是教者在讲台上教,学生在讲台下洗耳恭听,偶有发言也只是一问一答,长期接受这样的被动学习,不自觉中就失去了自信和自主,没有自信和自主的学习,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久而久之,也就扼杀了青少年的健康向上的自主意识、创造能力。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自能意识。例如活动中的讨论活动、辩论会、质疑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是学生提出问题、解答、辩论、纠正、补充的过程。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门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教师如能正确、善于使用这种教学形式,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发展创新的精神,必然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这种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会使学生在人生中受益无穷。
在教学文言文《工之侨献琴》一文时,设计成四人小组讨论活动,讨论、评价文中人物,并说明理由。有位学生这样评价工之侨:“工之侨虽是制琴好手,但不是称职的推销员。现在我为他拟了一则推销广告(顺口溜):瞧瞧我的琴,良桐巧做成;听听我的琴,声音多动人;不弹不知道,一弹准叫好。”这位学生把“献琴”说成推销并有推销广告,以今说古,见解很有新意。教者高度赞扬了他这种创新精神,并告诉同学们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和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有创新、发明。思维的灵光常在心中一闪而过,那种瞬间的灿烂往往是发现和创新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灵感突然迸发的时候,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如能随时捕捉教学中的机会,就会使学生创新的灵光出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体现了活动性语文教学的特色和效果。
总之,活动性语文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潜能和智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创新品格,真正体现语文科的现代素质教育的特色。
活动性阅读教学必须注重“两性”
坝头中学:肖仕楷、谢传伟
内容提要:论文阐述了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必须突出“两性”:
一、是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其“主体性”。要求教者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应以“趣”激“活”,突出“趣味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在教材内容方面加以钻研,认真挖掘内容的趣味性感染学生;②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自我表现得到满足,随之而来的就是兴趣。在活动性阅读教学中,注意突出这“两性”,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活动性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集知识性、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它的突出特点在于以趣激学,以趣引思,开发智能,因此活动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智力开发,提高学生素质,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要上好活动性阅读教学,必须突出“两性”。
一、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主体性”。
教育心理学表明:好奇爱动是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实践告诉我们,活动性阅读教学关键在“动”,而这“动”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学生。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性阅读教学就要以此为重点,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活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中,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以往传统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学活动性阅读教学一定要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大胆放手,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根据活动性阅读教学的不同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们自己去探索,活动中教师要精讲甚至不讲,凡是简单的、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讲,凡是学生自己能操作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如自读课文的教学,我大胆放手,要求学生执教,充当小老师,结果很多同学踊跃报名,争当小老师。当“小老师”人选确定之后,对这位小老师进行短期培训。首先要求小老师对这篇自读课文要很熟悉,因此要给人半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以便解决来自课堂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做到有备无患,胸有成竹,控制好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要求小老师安排好教学环节,做到有条不紊,思路清晰,不会给人有“乱”的感觉。由于事前的充分准备,这位小老师的胆大心细,结果课堂效果还蛮不错,其他学生发言质疑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在那种气氛里每个同学身上都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激情。在这种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应以“趣”激“活”,突出“趣味性”。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无数的实践证明,只要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
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一:在教材内容方面加以钻研,认真挖掘内容的趣味性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因为个体的实践活动及其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事物和活动都感兴趣。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倾向,通过活动性阅读教学提供施展个性特长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因此,活动内容的设计要以课内知识为基础,从学生的兴趣及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如我教《孔乙已》一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孔乙已教“我”写茴香豆的“茴”字。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抓住这一机会,要求学生认真体会这一内容,然后由学生上讲台模拟表演这一情节,结果有一高一矮两个同学走上讲台,高个子扮演孔乙已,矮个子扮演小伙计“我”,表演很成功,高个子躬着背,用弱小略带沙哑声音并伸出修长纤瘦的手教“我”写字,把孔乙已好为人师的穷酸书生相表现得形象逼真;矮个子把小伙计“我”爱理不理的神态如出一辙地表演出来;精彩的表演,博得师生的充分肯定和赞许,很多同学余兴未尽,慨叹曰:观此精彩之演出,才知其间味之无穷。在这有趣的表现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理解了课本内容,获得了知识。其
二、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初中学生都有表现自我,得到别人赏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性阅读教学教学时,应抓住学生这种“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活动的形式,可采用“听、观、读、写、演、赛、议”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使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如上《诗词五首》(第五册第六单元)活动性阅读教学时,我先播放诗词五首的录音,然后通过抢答、必答等形式来检查学生对诗词五首的掌握程度,再自由朗读到表演朗读,最后分组讨论,教师点拔。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形式中,每个同学都有发挥个性特长的机会,每个同学的头脑在这个情况下时刻都保持清醒,决不至于昏昏欲睡。
开展活动性阅读教学,注意突出“主体性”与“兴趣性”,就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论文提要:论文重点以质疑活动形式在“活动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为话题展开论述。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详细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主要从四个方面深入展开论述:①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才敢质疑;②组织小组讨论活动,鼓励组内自主质疑;③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④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此外还特别要求学生要善疑,而不要胡猜乱疑。在教学中能认真贯彻好以上四方面,学生的质疑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积极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机械地向学生传输知识,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我县教研室推行的活动性阅读教学实验课题,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潜能,把学生摆在第一线。其中,学生质疑活动是活动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环节,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诱导学生质疑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才敢质疑。
好的语文课,要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热烈讨论,大胆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根据学生“好胜而怕别人取笑”的心理特点,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常常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角色之中,一起参与;同时在教师自身方面要注意调控好课堂气氛,如果教师一脸严肃,一本正经,动辄恶声恶气批评指责,学生的心理会受到严重压抑,质疑问难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在课堂上春风满脸,笑脸相迎,热情大方,在情绪上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学生就会进入“言言不绝”的境界,在这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生就会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坚持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鼓励组内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应该看到,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表现。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一般来说,在语文教学中,每堂课我都坚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课堂上我把学生的质疑与小组讨论合并起来,学生读了课文后提出了很多问题,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联系课文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答,不能解答的问题全班交流。这样一来通过小组讨论过滤掉了一些浅显的问题,而把一些有难度的问题相对集中起来,全班交流。既充分利用了时间,培养了学生质疑、解疑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重点,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读书贵有疑,可贵之处,就是解放思想,积极思考,敢于大胆地探索和追求。但是,提倡读书有疑,并非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课本进行胡猜乱疑。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还要善疑。否则,当疑时不疑,不当疑时又乱疑,那就非但得不到任何知识和长进,还会把思想引上邪路。故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在课堂上,我经常这样教学生质疑:先要求学生明确文体,然后根据文体进行质疑。如初三阶段的议论文,大体上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质疑:①文章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②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③文章运用了哪些论据论证中心论点?④文章的论点是什么?⑤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形式?另外还可以从文章段落划分、语言运用(指重点字、词、句)、课后思考题及联系生活实际上质疑。这样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质疑能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质疑活动是活动性阅读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这一环节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有质疑的习惯,这一习惯又是教师在课堂上训练培养出来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我经常告诉学生:凡事都要大胆去接触,大胆去反问,才能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他们提问,并不时加以表扬、鼓励,使他们渐渐地养成敢于提问、爱提问的习惯。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此话不假,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实践能力刻不容缓。
浅谈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效应
平远县城南中学
姚剑华
[内容摘要] 论述广东省“十五”教研课题实验项目——活动性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效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增进团结进取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体现语文科现代素质教育的特色。
[关键词] 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
教学效应素质教育
语文活动课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创造性的借鉴。近五、六年来,许多省市都进行了“活动课程”的研究,并编出了相应的教材,实验效果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室的顾振彪先生认为:“改革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建立语文活动课体系,是冲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怪圈的一条有效途径。”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新版(2000年)初中语文课本也把语文活动课(语文实践活动)编了进去,成为课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活动性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就是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通过活动的培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是我校语文科的教改实验课题,笔者一直是本实验活动的成员之一。下面就谈谈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的效应。
第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竞赛活动,而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动、好胜的。这种教学活动设计的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就比较 适应现代青少年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竞赛活动不仅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脑力劳动、能力培养的过程,会使学生获益不浅。在活动课上,教师就像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一样善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可组织个人、小组、大组、男女分组竞赛形式,也可以是口头表达、艺术朗读、质疑、讨论、好文共赏、读写结合、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形式。活动的内容可以是教学中的任何环节。各项知识的理解、掌握、迁移和能力的培养,都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成竞赛形式。如朗读比赛、文学常识比赛、正音解词比赛、质疑作答比赛、迁移运用比赛等。好动的天性使大家在活动时都动了起来。有兴趣的带动无兴趣的,胆大的带动胆小的,成绩好的带动成绩差的,好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情绪互相感染,思维互相启迪,整个课堂气氛就热烈起来,真正做到人人动口、动手、动脑。好胜心,表现欲驱使青少年学生都想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优势。竞赛获胜(成功)的激励作用更突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样的活动课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再也不会因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呆板、枯燥、对语文不感兴趣了。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增进学生团结进取的团队合作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都是教者在讲台上教,学生在讲台下洗耳恭听,偶有发言也只是一问一答,长期接受这样的被动学习,不自觉中就失去了自信和自主,没有自信和自主的学习,那效果是可想而知 7 的。久而久之,也就扼杀了青少年的健康向上的自主意识、创造能力。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自能意识。例如活动中的讨论活动、辩论会、质疑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是学生提出问题、解答、辩论、纠正、补充的过程。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门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教师如能正确、善于使用这种教学形式,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发展创新的精神,必然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这种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会使学生在人生中受益无穷。
在教学文言文《工之侨献琴》一文时,设计成四人小组讨论活动,讨论、评价文中人物,并说明理由。有位学生这样评价工之侨:“工之侨虽是制琴好手,但不是称职的推销员。现在我为他拟了一则推销广告(顺口溜):瞧瞧我的琴,良桐巧做成;听听我的琴,声音多动人;不弹不知道,一弹准叫好。”这位学生把“献琴”说成推销并有推销广告,以今说古,见解很有新意。教者高度赞扬了他这种创新精神,并告诉同学们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和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有创新、发明。思维的灵光常在心中一闪而过,那种瞬间的灿烂往往是发现和创新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灵感突然迸发的时候,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如能随时捕捉教学中的机会,就会使学生创新的灵光出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体现了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的特色和效果。
活动教学过程中的竞赛活动,不管个人、小组、大组、还是全班的活动形式,参与者都离不开团体、班级,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商讨、探索、交流、收获都能促进学生的团结进取的团 8 队合作意识,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第三,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观念,教师是权威,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没有自主意识、自信心。这种教学方式势必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极少交流,更谈不上共同的商讨、探索、交流。活动探究式教学则改变了这种传统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在宽松、宽容、民主、友善的环境里进行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自主、自能,改变了学生服从、被动的地位,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能者为师,没有尊卑、长幼之分。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质疑活动、讨论活动中更能体现出来,教师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送蜜,少送刺。在教学中,我曾对学生说,能有新发现、新见解的学生可算是我的老师。这样一说,很快鼓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种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既能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又能在生动、活泼、平等、民主的学习中,使学生的潜能和智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总之,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潜能和智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创新品格,真正体现语文科的现代素质教育的特色。
第二篇:在实施新课程中投掷教学案例
《投掷教学课中的创新与参与》教学案例
朱强
案例背景:
指导思想:高中《体育与健康》中投掷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三点: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二、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完整的投掷技术,发展基本技能;
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以“健康第一”为宗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自主创新学习;关注差异,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教学目标:掌握投掷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本次课是以“实心球”这一投掷项目为主教材进行讲解。由于投掷实心球对力量等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是由每个单一动作所组成的连续动作,掌握它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强调循序渐进、从分解动作开始反复练习,要求同学不厌其烦、勤奋刻苦地练习技术动作。在教学中运用了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将掌握技术与训练力量、投掷能力相融合、相贯通。培养安全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主动参与及创新思维的学习意识,增强自信心。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投掷技术原理,着重让学生体会和掌握投掷的用力顺序和正确的方法。在规则的约束下表现出竞争、合作和应变能力,提高学生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安全防范技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和吃苦耐劳、坚毅勇敢、拼搏向上的精神。
教学内容:★双臂前掷实心球的技术
【教学重点】:
1、掷球时的用力顺序:由下向上的发力顺序即蹬(腿)>>顶(髋)>>挺(胸)>>挥(臂)>>拨(指)
2、掷球时双腿蹬伸,展髋挺胸,双臂快速挥摆。
【教学难点】: 全身的协调用力和动作的衔接配合。
设计思路:投掷作为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手段和学校体育的测试项目,一直受到普遍关注。但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学生参与不积极等因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由教师制定投掷课的单元计划,通过一定的教学原则、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科学的授教及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达到提高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的目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的自主创新锻炼,让学生在运动参与和创新中,体验运动和创造的乐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叙述:
课的开始阶段
课前预备铃声一响过,高一(3)班的学生便聚集到体育课的集合点。当看到器材筐里的实心球、橡皮筋等器材后,便开始小声的嘀咕着„„。“朱老师,今天上什么内容呀?”有两位女学生略带怯意地问。
“今天我们上投掷课,掷实心球。”我回答。
“啊!”两位女同学叫出声来。同时我看到有许多学生脸上也泛起愁云。的确,投掷课的学习确实让很多学生感到苦恼,尤其是女生,第一,对这个项目的学习缺乏兴趣,第二,由于掷实心球可以在体育会考中作为选择项目,可以用男生的引体向上和女生的仰卧起坐代替,所以,很多同学对投掷课的学习采取逃避态度,大多同学还有一些恐惧心理。课的开始,我先强调了投掷课的安全知识,要求同学们提高安全意识,要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安全的完成学习内容。我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在准备活动中增加了几节投掷专项操,采用了“双手拨球”和“连续传球”等方法来让学生熟悉球性和热身。同时也使学生逐渐把的注意力转移到实心球学习中来。
兴趣激发阶段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熟悉球性后我开始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学习与生活中有哪些与投掷有关的活动?” “投篮。”一位男学生抢声回答。“扔石块”、“扔飞镖”„„
我提高声音说:“不错,你们说的都很对,那么它们都有那些共同点呢?” “都要用手扔”一位学生回答,随之有更多的学生附和。
“看谁投的远”又有一位同学回答。
“除了用手进行投掷外,还有什么共同点?”我问。学生们呈现出迷惑神态。“这些活动是不是都有投掷的目的呢?”我问。“嗯,„„,是”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以投远为目的,由大家自己设计、创新投掷的方式,好吗?”我说。“好,好。”学生欣喜地答道。“但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注意安全,而且大家的投掷方式要尽量做到不一样,看谁的投掷动作最具新意。好吗?”我说。“好”同学们高声地回答。
运动参与体验阶段
我将队伍带至投掷场地,宣布以投远为目的的投掷体验开始,并重申“尽量不重复别人已采用过的动作,看谁的投掷动作最具新意”的要求。“老师先来”,我以原地侧向的方式将实心球双手抛出,成年人的力量是足以让这群孩子信服的,我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随后,男、女各两组,按顺序以投远为目的进行创新投远的练习开始了,真是千姿百态,花样迭出:弓步正向、后抛、侧向抛、单手推球、单臂投球、双膝跪姿前后抛、原地侧向抛、侧向上步掷„„。课堂上,大家在非常兴奋的状态下创造了许多种投掷动作。有很多同学投掷的还很远,虽然大多数的投掷动作很不规范,但是同学们的这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非常值得肯定和发扬的。学生们在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创新练习。就在他们意犹未尽之时,我们开始了以规定动作的投掷练习,原地双臂前掷实心球。“先看老师的示范,我们要做的是原地双臂前掷实心球,注意动作要领:双手持球,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屈膝,上体后倾形成背弓姿势„„”学生认真的在听我的讲解。“我示范一次,大家可以看老师的动作,看完后可以在一侧做徒手技术模仿。随着实心球在12米开外落地,同学们大声鼓掌,为我的精彩示范叫好。我又拾起地上的一个球,对同学们说:“只要大家认真练习,巩固技术动作,我相信,每个同学都能够在考核中成绩优秀,老师在做一次,大家仔细体会我的用力姿势….好,现在男女生两人一组分开练习,老师分别指导,注意,每组同学之间留出15米左右的投掷区域,注意安全。投掷的过程中也可以用橡皮筋做原地模仿练习。前排的同学去拿球,准备练习” “好„„” 接下来是同学们投掷练习,用力声、叹息声、赞赏声、指责声、鼓励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应用拓展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结合原地双臂前掷实心球的技术来过渡到完整技术上步 双臂前掷实心球技术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提高投掷能力,稳定技术动作。通过集体协作和自身努力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
“下面我先做两遍示范,然后我们分开练习。”我说。动作示范后。我说:“每人以刚才的排列队形做10次投掷练习,然后我们做一个推远度上“台阶”的实验:就是设4~5个不同远度的投掷区,每区远度相差30~40厘米,一旦达到规定远度,便可上一“台阶”,进入另一区练习。学生分成四组,男女各两组分别练习。大家有没有信心步入最高的梯队?” “有”同学们大声回答,接着是很有序的各自排开进行练习了。操场上同学们练习的那种认真劲甭提有多带劲了,大家使出浑身力气,你追我赶,逐步有很多同学的成绩得到提高。“老师:你来看看我的”“老师:你来给我指导一下”不时有同学让老师来观摩和指导„„最后我按照“台阶实验”所分出的梯队进行分组教学比赛:按学生的成绩水平分组进行教学比赛并排出名次。“我说:现在以每个台阶水平的同学分成小组进行比赛,每人只投三次,每组有一名同学负责做裁判,每小组取前三名。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男生更是兴奋不已,斗志十足。大家很快就投入到了比赛的气氛之中„„
“哎呀!投低了”、“用力一点”、“助跑了投”„„各组学生紧张地指导着本组同学的投掷动作。同学们忘我的投入劲着实让我感动。课要结束的时候,学生的参与热情仍然很高。
教学反思:(一)本案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投掷创新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通过投掷实心球的完整技术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在规则的约束下表现出竞争、合作和应变能力。本案例主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设计投掷方式,运用分组教学,和小竞赛的形式,缩短个体成绩差异,体现学生主体,从而引伸到规定投掷动作的学习。让学生在享受投掷乐趣之余,体验集体合作获取成功的喜悦心情,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对投掷课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通过运动参与的形式得以实现的。在教学案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进行创新体验与练习,通过比赛,感觉到成功的喜悦,既提高了投掷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投掷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三)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本案例中,老师始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整堂课的各项投掷体验活动中。师生间没有隔阂,平等的对话呈现了一种民主氛围,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均得到充分的体现。(四)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得以有效实现
投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技能。本案例让学生提出一个投掷目的,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设计相应的投掷练习方法,促进其在生活实践中投掷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在开心愉悦的学习情景下,注意运动中的安全教育。教学形式越是强调自主则越容易出现松散,这必将增加课堂教学的不安全因素。如在进行投掷的练习时,一定要在老师的统一指挥和要求下完成练习,做到安全第一。
第三篇:在新课程教学中
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用好教材,超出教材”
王敏勤
这次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老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新的教材观为什么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由于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的编写方面指导思想不同。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扣纲扣本),正所谓“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所以我们感觉新教材容易了,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老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我国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若干次,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但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认真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教学)。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如果学生连书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没有学会,联系实际又有什么用?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所谓“超出教材”,就是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替换教材的例子
为了说明基本概念,教材中往往选用一些例子。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所有学生,所以新课程提倡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学习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学习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忆。如小学《数学》中有一节教材是“找规律”,教材中选用了一些花朵、几何图形、人物图像等,让学生探索这些图案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有些教师在教学时照本宣科,按照书上的图案制作成幻灯片、剪纸、图画、学具等,在备课时费了很大的功夫。其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不用这些图案,因为教室里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寻找: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教室里的桌子排列有什么规律?窗户排列有什么规律?电扇排列有什么规律?同学们很快就会发现:教室里每排课桌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距离差不多;教室里的窗户南北都是对称的,窗户之间的间距差不多;每排电扇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的距离也差不多。通过这一引导,学生大致知道了什么是“有规律”。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一下,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学生就会发现:老师和同学衣服上的图案是有规律的,人的五官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想像:马路上会有哪些有规律的事情?学生就会联想到:马路旁路灯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树木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汽车和自行车的行走是有规律的„„这样逐步拓展,学生从眼前看到的,到脑子里想到的,对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这样的例子比教材上的例子更熟悉、更丰富,更符合学生认识和记忆的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放学后学生走在路上回到家里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找规律,这就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让学生体验课程。
二、拓展教材的主题
一般说来,文科教材的主题是比较明确的。比如初中语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写的是罗布泊的变化史:现在的罗布泊神秘、荒凉;过去的罗布泊是牛羊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它为什么消失了,与塔里木河有关:塔里木河过去也是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而后来由于盲目用水导致干涸,罗布泊断了水源也就成了死湖,成了沙漠,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木也成了“木乃伊”。最后作者提出“救救青海湖!”本文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但学生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就会觉得自己离罗布泊和青海湖很遥远,保护环境的意识还不强烈。如果教师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谈一下黄河的断流情况,海河的缺水情况,白洋淀的枯水情况,微山湖的污染情况,学生就会对课文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就会自发的发出“救救黄河”、“救救海河”、“救救白洋淀”、“救救微山湖”的呼声。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搞一些调研活动,了解附近水源的丰缺情况和污染状况,提出保护水源和环境的措施,教材的主题就会得到深化和拓展,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就会得到强化。
三、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开发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条件性课程资源,二是要素性课程资源。前边所说的替换教材的例子和拓展教材的主题,都是开发课程的要素性资源。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就是把单一的文本教材变成学生容易理解和喜欢的多种形式,如制作成挂图、剪纸、幻灯片、录像、录音等。这样平面的教材就变成了立体的教材,枯燥单调的书面资料就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对教材就会有兴趣,就愿意学习,也更容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
这次课程改革一方面通过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课程来整合学生的知识,如“科学”课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艺术”课整合了音乐、美术的内容;“历史与社会”整合了历史与地理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分科教材中也增加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加强不同学科的联系。如初中语文新教材设立了“科学”单元,生物新教材设立了“生物学与文学”栏目;历史新教材中有许多是文学、科技等文化发展史方面的内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教材则一方面强调语言的人性化,一方面穿插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讲述他们的科学精神与坚韧精神。这些,都是在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教师在运用这些教材时要理解编者的意图,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除了教材中已有的学科渗透外,教师在教学时可有意识的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与整合。如学习小学语文《第一场雪》(峻青),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到雪地里观雪景、滑雪、堆雪人、打雪仗、拍照,回来后写感受;也可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雪有关的小说、诗歌、散文、图画、照片、歌曲等;也可自己创作与雪有关的图画、文章等。这样上课时,在基本学习课文字词、结构和写作特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种体裁和形式的与雪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朗诵诗、唱歌、绘画等,内容都与雪有关系,丰富多彩,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等。
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与传统教材不同,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了发展的空间。如人教版历史新教材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中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初中生物新教材在引导学生讨论生物的共同特征时也写道:“请注意,关于生物的共同特征,专家们做出的概括也不尽相同。请你分析一下下面的概括是否全面、准确。你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补充建议吗?”这就引导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权威。这些设计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对于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教师如能做到以上几点,就能“超出教材”了。
第四篇:在新课程实施中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
在新课程实施中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
校长的领导力,顾名思义就是校长在领导一所学校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是校长在处理各项事务中的工作技巧,更是校长自身散发出的,一种令人钦佩折服的魅力。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内涵发展,校长领导力的开发与提升是关键。校长领导力是校长在领导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经历与经验,是支配力与影响力的统一,职务权威与自然权威的统一,知识、态度与能力的统一,主要由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建设能力、执行能力构成。校长的领导能力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那么,如何提升校长领导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好校长呢?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结合这些年来自己工作的体会,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业务学习,靠理论指导工作提高校长的领导力。作为一名校长,必须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用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使自己的管理模式能够推陈出新,使自己永远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学校管理的脉搏。同时,不断的学习,能让一名校长完成从一名管理者向一名学者的转变,这样就能网够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用渊博的学识征服心灵。
正确的价值取向下才可能产生正确的课程目标,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保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校长应该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以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为保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把握办学方向,注重细节落实,提升校长领导力。作为校长的首要任务应该要加强学习,加强对政策、法规的解读,明确办学方向,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大势。只有这样,教育的航船才不至于偏离正确的方向。在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校长要具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能够把握关键问题,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在工作的落实上下功夫,在细节上做文章。校长还须具有宽广的胸襟,应该高瞻远瞩,海纳百川,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教职工。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提升自已的领导能力。
三、深入教学实践,创设和谐氛围,提升校长领导力。校长是学校课程开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应促进学校积极挖掘自身的传统优势和隐含的潜力,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与水平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应以主体身份投入校本课程实践之中,探讨“ 实践—反思”教学模式,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学生的心理状态、社会需求和兴趣爱好,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导向,促进学生发展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原则。家长是与课程利益有关的人员,他们能够协助课程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领导力是经验性的,没有丰富的经历,校长领导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所以,校长应走入师生员工中间,深入学校实际,参与教学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加强与师生员工的沟通,虚心听取各方意见,让大家都来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校长还需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创设和谐氛围,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使各种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效率最大化,这样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稳步前进。走进教学一线,靠与教师齐心工作提高校长的领导力。
教学是学校管理的重点,课堂是学校管理的灵魂,一名好校长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学校发展的引路人,更应该是一名能够驾驭课堂,明晰课堂教学优劣的好老师。因此,作为校长必须走进教学一线,通过与教师们一起备课、上课、评课,在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传递给每一位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校长的内心想法与工作要求,与校长齐心协力办好教育。
四、加强自身修养,增强非权力影响,提升校长领导力。自古贤人重修养,修身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条件。正如讲座中谈到的:现在的管理更多受非权力性影响力制约,非权力性影响力大的校长,才有较高的威信,而非权力性因素即知识、能力,待人接物、表达等。所以校长要谨言慎行,善言敏行,经常反思自己的做人与做事,经常自检自己的言行,在反思中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增强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使之在师生员工的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头领”,政府和人民赋予他的权利使他能够统领整个学校。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权利会使校长渐渐“特殊”起来,殊不知这正是校长开始失去民心的前兆。因此,作为一校之长,校长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做人,校规校纪校长应该第一个遵守,会议决议部署校长应该第一执行,教师不管亲疏校长必须一视同仁……只有这样,靠着以身作则才能使校长赢得民心,提高自己的领导力。
五、营造民主氛围,靠赢得大多数教师的拥护来提高校长的领导力。
营造民主氛围就是让学校的全体师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实现学校办学和管理的民主化。真正的民主,能使教师感受到主人般的荣耀,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由命令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最终使校长得到大多数教师的拥护。校长的成长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摸索前行的,可以说每一次问题的处理,每一次工作的开展都能成校长走向成熟的阶梯。因此,校长应该具有一颗勤于反思总结的心,每天、每月、每学期,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看到成功要学会持守延续,看到问题要学会思考解决加以避免,以达到提升校长领导力的最终目的。
六、校长的领导力是课改实施的核心要素
实施课程改革,依然是今天基础教育的首要命题。基础教育存在脱离教育本真和偏离教育正轨的危险。学生负担重、学得累,教师教得苦、效率低,违规补课,有偿家教,择校问题等等。
提升教师素养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关健;校本研修是提升教师素养的最佳渠道。校本研修:即在校长领导下,围绕校本问题,组织领导全校教师进行研究学习,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让教师个人和团队在研修过程中提高素养。其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优秀教师群体。校本研修的基本特征是以开展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它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研究校本问题。校本研修追求的结果是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也包括校长的发展。教师是课改成败的关键,而校长则是教师成败的关键。校长在课改实施中起到的作用尤其重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校长的引领作用,校长的带头作用,校长的激励作用。校长的领导力是课改实施的核心要素,离开了校长的科学领导,课改实践就可能会出偏差,会走弯路。在校长对课程改革的领导中,除了校长个人的作用外,校长还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和机制的作用,这样就可以避免校长“孤军奋战”。
第五篇:怎样在复式教学中实施新课程
怎样在复式教学中实施新课程
永修县虬津小学:江亮
随着我国入口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工作在农村的深入,农村每年的新生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这样,就使许多的农村学校,特别是山区农村的学校,每年的入学人数逐年在减少,出现了一个教师带几个小学生的“农村小学研究生班”。如果这些学校不进行改革,不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势必给国家造成财力、人力上的重大损失。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农村山区小学来说,最好莫过于采用“复式教学”。复式教学具有班级授课制的本质特征:学生固定在复式班里,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在预定时间内使学生达教学大纲的要求。它主要特点是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进行。同单式教学形式相比较,它受到特殊条件的限制,对于保证和提高小学的教学质量,确实有一些不利的因素。例如,教师所教的科目多、头绪多,教学任务繁重,课堂教学组织复杂,而且几个年级同在一室进行着不同的教学活动,容易发生互相干扰的现象,等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复式教学也存在有利于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潜在优势:
1、复式教学班额一般较小,各科均由一个教师承担,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2、复式班由一位教师全面负责,有利于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全面按排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各科教学的横向联系,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
3、复式教学是通过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两种活动的有机结合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般情况下,直接讲授时间少,从而有利于“精讲多练”教学原则的贯彻。由于自动作业时间较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明显,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4、同一班中有大同学和小同学,他们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有利于形成大同学帮助小同学、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班集体;也有利于培养与形成班级的骨干力量和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因此,要强调掌握复式教学规律,扬长避短,发挥其潜在的有利因素,加强科学管理,同样可以取得教学的高质量。为了搞好复式教学,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值得有复式。教学的教师注意:
1、编班。复式教学的编班十分重要。学校要以有利于组织复式教学为前提,依据各年级学生的人数、教师的水平和工作量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然后选择较为合理的编班方式。例如:两个年级学生合编在同一教室授课为两级复式。可以把一、三年级和二、四年级各编一个班,由二位教师包班。这样做,低年级学生可以得到较多的照顾,教师也可以“跟班走”,有利于了解学生,教师工作量相对平衡。
2、课表的编排。复式教学的课表编排,除要遵循一般课表编排的原则外,还要结合复式教学的特点,注意教学科目的配合,把需要直接教学的科目和可以做动作业的科目配合起来。如一个年级的语文课与另一个年级的手式劳动课或美术课配合;一个年级的数学课与另一个年级的自然课配合等。这种叫异科目搭配。这样可以减少干扰,知识不容易发生混合;还有一种是同科目异教材的搭配方法。
3、座位的排列
复式班的座位排列,一般可按以下要求进行:(1)、便于教师讲课、巡回检查和辅导;便于学生听讲、看黑板、看教师教学演示。(2)、便于学生自动作业和小助手的活动,避免学生间相互干扰。(3)、为了照顾学生学习基础、视力、听力、维护课堂纪律和学生身材高矮等因素,要把视力、听力差的,身材矮的,低年级的学生排在前面;把同年级学习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自觉性强、纪律好的与自觉性差的排在一起,便于他们互相帮助。
4、教案的制订复式教学不同于单式教学在于:在一节课内,同时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工作头绪多,教学组织复杂,直接教学时间少。因此,制订复式教学教案要注意:(1)、妥善安排“动”与“静”。直接教学是教师对一个年级面对面地进行教学,包括讲授新知识,指导学生复习巩固、检查、布置、指导学生的课内外作业。自动作业是指教师在对一个年级直接教学时,对其它年级所布置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主要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如默读课文、查字典、演练习题、写作文等。通常把直接教学活动称为“动”,自动作业称为“静”。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轮换交替安排,形象地称为“动静搭配”。一个年级在一堂课内的“动”和“静”应当互相衔接,紧密配合:几个年级之间的“动”和“静”也要衔接和配合。(2)、教学步骤及其顺序要合理清楚。教师备课要认真设计教学步骤,步骤先后顺序合理,则教学过程紧凑,容易有条不紊地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直接教学先从哪个年级开始?不同学科如何掌握?各种类型的课有无区别?这些问师的处理,没有固定的框子,常常从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具体教学任务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3)、要精确分配教学时间,并在教案上注明,便于掌握。教案写法宜简不宜繁,做到简明、醒目、实用。教案形式,以并列式教案为常用。在一张表格里,有几个年级的复式,就划纵行平列的几格,每个年级的教学步骤各占一格,逐项填写;并在横的方面使各年级的“动”、“静”活动对应起来。
复式教学是我国居住人口分散的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这是农村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人口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搞好复式教学,对于普及小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