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的自我认识[模版]
第四届全国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优秀题目: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的自我认识论文评选
学校:浍南中学
姓名:黄久俊
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的自我认识
摘要 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给教师带来了严峻挑战。知识观、学生观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教师角色应该更为多元。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授学生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定位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因此,对与语文的教学,我认为,在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发展的促进者,引导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语文教师; 自我认识;定位
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给教师带来了严峻挑战。知识观、学生观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教师角色应该更为多元。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授学生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角,上课只是传授知识,单向的付出。学生作为教学中的配角,上课只是聆听知识,是单向的接受。这种单向的、线性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语文新课程实施要求对语文教材体系、语文教学活动、语文考试大纲进行全面改革,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最关键的一点。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实施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全新的观念,正确的认识自我,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那么在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如何认清自己,定位自己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的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中,语文教学只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角,上课只是传授知识,单向的付出。学生作为教学中的配角,上课只是聆听知识,是单向的接受。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以专家的姿态,将各种概念、理论与经验强制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背诵、记忆这些现成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代替了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于教。许多语文教师滔滔不绝地说着别人的话,自己的思想很少参与课堂的教学。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至今还占据着中学语文课堂的大部分。这种单向的、线性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定位必然抑制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我们的不足,下面我们就讨论我们如何定位语文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的实施正逐步深入,不可否认,这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观的变革。新课程实施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体系强调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者和协助者。语文新课程实施,需要语文教师的创新实践,更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对自我的不断反思和对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及时调适自己的角色。做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我们应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我们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不再只是传授教科书上的现成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我们在备课、上课时,不能只从授者的角度去考虑教什么、怎样教,而是要着眼于考虑学生应该怎样去学习,然后考虑自己应该怎样来教,把重点放在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合作学习上。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双主体的活动,我们不能把自己放在绝对权威的地位,我们也不再是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潜能和特长的发掘者,各种能力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者。
二、语文教师应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而现实社会良莠不齐,青年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若不正确引导,可能迷失方向。语文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目前受教育者中独生子女多,被父母、长辈溺爱的多,他们中的许多人劳动观念差,生活自理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活动中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弱点,在家长配合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带领学生走上信息高速公路,去领略网络世界的“风景”,但若缺乏引导,可能带来灾难。这需要多方面、长时期的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对文章中描写美丽景色的文字的阅读陶冶学生的性灵情操,通过对文章中励志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而且要通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语文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学观念的转换,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只要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设计围绕着学生,师生之间人际关系就会更融洽、和谐,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才不流于形式。同样,教师心理转换后容易为每一个学生着想,面对学习小组内出现的失误,教师就会马上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教师也要参与到每个小组中去,在学生小组讨论、探究问题时,便于以学生身份参与,这样,教师就能使自己如同学生一样更完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更好的了解学生,引导学生。
四、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也应促进学生的个性。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这不光是对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它是由天赋、能力、兴趣、气质、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教师的个性与创造性是直接相关的,压抑自己的个性发展就意味着压抑自己创造性的发展。素质教育下,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教学风格。语文教师只有发展自己的个性空间,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空间,素质教育呼唤有思想、有个性的语文教师。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对学科教学做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具备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拥有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教育本身应该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个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惟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有个性潜能的释放。所以,语文教师要注重营造民主的氛围,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语文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科学人文知识。只有不断学习,猎取各方面的知识,让自己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才能在教学中需要的时候从自己储备的知识仓库中信手拈来。在当下,有许多新兴领域是教师未必熟悉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使学生的知识不一定比教师落后,甚至他们在某个领域可能已经站在了教师的前面。因此,新课程实施下的语文教师必须是博览群书、笔耕不辍的实践者。要不断加强文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用深厚的文学底蕴去感染学生。
六、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新课程实施的尺度。
新课程实施下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得有趣,便于牢固记忆知识,而且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得以沟通和交流,教师在学中教,学生在乐中学,课堂的气氛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了。但是我们突出人文性的同时,也不能淡化工具性。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我们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我们倡导探究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我们重视课内学习,同时也要重视课外延伸。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总之,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作用,正确的引导学生,努力推进中学语文教育,并积极发现自己不足之处,努力改进,同时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走进新课程,才能在这个在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8)
[2] 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3)
[3]徐世芳.激活课堂生成因素[J].陕西教育教学,2008(5).[4]申小兵.发现式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如何定位[J].校长阅刊,2006(11).[5]葛夷辰.论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M].考试周刊,2008(10).[6]刘文正,梁成山.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教师角色转变[J].人民教育,2007(2).[7]胡旭红.学习方式的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换.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8]蔡秋华.教师的课程角色与课程行动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9]杨道驰.现代教师及其角色转换.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新课程标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丘
龙
语文新课标的核心观点是“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活动性阅读教学实验。“活动”—“活”即灵活多样的教法;“动”就是要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动性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找问题,自己积极解答,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活动性教学转变了传统的教法,师生共建合作交流与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的平台,让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因此可以说,开展活动性语文阅读教学能促进“新课程”的更好实施。
一、活动性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教育心理学表明:好奇爱动是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实践告诉我们,活动性阅读教学关键在“动”,而这“动”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学生。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性阅读教学就要以此为重点,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活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中,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以往传统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学活动性阅读教学一定要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大胆放手,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根据活动性阅读教学的不同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们自己去探索,活动中教师要精讲甚至不讲,凡是简单的、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讲,凡是学生自己能操作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如自读课文的教学,我大胆放手,要求学生执教,充当小老师,结果很多同学踊跃报名,争当小老师。当“小老师”人选确定之后,对这位小老师进行短期培训。首先要求小老师对这篇自读课文要很熟悉,因此要给人半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以便解决来自课堂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做到有备无患,胸有成竹,控制好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要求小老师安排好教学环节,做到有条不紊,思路清晰,不会给人有“乱”的感觉。由于事前的充分准备,这位小老师的胆大心细,结果课堂效果还蛮不错,其他学生发言质疑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在那种气氛里每个同学身上都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激情。在这种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活动性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更具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过程,最传统的方法是学生听,老师讲。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把相关的重点、难点通过讲授的手段传授给学生,教法单一,极为乏味。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无数的实践证明,只要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一方面要认真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因为个体的实践活动及其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事物和活动都感兴趣。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倾向,通过活动性阅读教学提供施展个性特长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因此,活动内容的设计要以课内知识为基础,从学生的兴趣及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如我教《孔乙已》一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孔乙已教“我”写茴香豆的“茴”字。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抓住这一机会,要求学生认真体会这一内容,然后由学生上讲台模拟表演这一情节,结果有一高一矮两个同学走上讲台,高个子扮演孔乙已,矮个子扮演小伙计“我”,表演很成功,高个子躬着背,用弱小略带沙哑声音并伸 1 出修长纤瘦的手教“我”写字,把孔乙已好为人师的穷酸书生相表现得形象逼真;矮个子把小伙计“我”爱理不理的神态如出一辙地表演出来;精彩的表演,博得师生的充分肯定和赞许,很多同学余兴未尽,慨叹曰:观此精彩之演出,才知其间味之无穷。在这有趣的表现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理解了课本内容,获得了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初中学生都有表现自我,得到别人赏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性阅读教学教学时,应抓住学生这种“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活动的形式,可采用“听、观、读、写、演、赛、议”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使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如上《诗词五首》(第五册第六单元)活动性阅读教学时,我先播放诗词五首的录音,然后通过抢答、必答等形式来检查学生对诗词五首的掌握程度,再自由朗读到表演朗读,最后分组讨论,教师点拔。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形式中,每个同学都有发挥个性特长的机会,每个同学的头脑在这个情况下时刻都保持清醒,决不至于昏昏欲睡。这样的活动课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活动性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增进学生团结进取的团队合作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都是教者在讲台上教,学生在讲台下洗耳恭听,偶有发言也只是一问一答,长期接受这样的被动学习,不自觉中就失去了自信和自主,没有自信和自主的学习,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久而久之,也就扼杀了青少年的健康向上的自主意识、创造能力。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自能意识。例如活动中的讨论活动、辩论会、质疑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是学生提出问题、解答、辩论、纠正、补充的过程。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门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教师如能正确、善于使用这种教学形式,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发展创新的精神,必然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这种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会使学生在人生中受益无穷。
在教学文言文《工之侨献琴》一文时,设计成四人小组讨论活动,讨论、评价文中人物,并说明理由。有位学生这样评价工之侨:“工之侨虽是制琴好手,但不是称职的推销员。现在我为他拟了一则推销广告(顺口溜):瞧瞧我的琴,良桐巧做成;听听我的琴,声音多动人;不弹不知道,一弹准叫好。”这位学生把“献琴”说成推销并有推销广告,以今说古,见解很有新意。教者高度赞扬了他这种创新精神,并告诉同学们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和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有创新、发明。思维的灵光常在心中一闪而过,那种瞬间的灿烂往往是发现和创新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灵感突然迸发的时候,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如能随时捕捉教学中的机会,就会使学生创新的灵光出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体现了活动性语文教学的特色和效果。
总之,活动性语文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潜能和智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创新品格,真正体现语文科的现代素质教育的特色。
活动性阅读教学必须注重“两性”
坝头中学:肖仕楷、谢传伟
内容提要:论文阐述了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必须突出“两性”:
一、是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其“主体性”。要求教者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应以“趣”激“活”,突出“趣味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在教材内容方面加以钻研,认真挖掘内容的趣味性感染学生;②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自我表现得到满足,随之而来的就是兴趣。在活动性阅读教学中,注意突出这“两性”,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活动性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集知识性、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它的突出特点在于以趣激学,以趣引思,开发智能,因此活动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智力开发,提高学生素质,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要上好活动性阅读教学,必须突出“两性”。
一、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主体性”。
教育心理学表明:好奇爱动是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实践告诉我们,活动性阅读教学关键在“动”,而这“动”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学生。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性阅读教学就要以此为重点,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活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中,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以往传统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学活动性阅读教学一定要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大胆放手,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根据活动性阅读教学的不同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们自己去探索,活动中教师要精讲甚至不讲,凡是简单的、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讲,凡是学生自己能操作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如自读课文的教学,我大胆放手,要求学生执教,充当小老师,结果很多同学踊跃报名,争当小老师。当“小老师”人选确定之后,对这位小老师进行短期培训。首先要求小老师对这篇自读课文要很熟悉,因此要给人半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以便解决来自课堂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做到有备无患,胸有成竹,控制好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要求小老师安排好教学环节,做到有条不紊,思路清晰,不会给人有“乱”的感觉。由于事前的充分准备,这位小老师的胆大心细,结果课堂效果还蛮不错,其他学生发言质疑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在那种气氛里每个同学身上都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激情。在这种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活动性阅读教学中应以“趣”激“活”,突出“趣味性”。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无数的实践证明,只要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
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一:在教材内容方面加以钻研,认真挖掘内容的趣味性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因为个体的实践活动及其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事物和活动都感兴趣。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倾向,通过活动性阅读教学提供施展个性特长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因此,活动内容的设计要以课内知识为基础,从学生的兴趣及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如我教《孔乙已》一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孔乙已教“我”写茴香豆的“茴”字。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抓住这一机会,要求学生认真体会这一内容,然后由学生上讲台模拟表演这一情节,结果有一高一矮两个同学走上讲台,高个子扮演孔乙已,矮个子扮演小伙计“我”,表演很成功,高个子躬着背,用弱小略带沙哑声音并伸出修长纤瘦的手教“我”写字,把孔乙已好为人师的穷酸书生相表现得形象逼真;矮个子把小伙计“我”爱理不理的神态如出一辙地表演出来;精彩的表演,博得师生的充分肯定和赞许,很多同学余兴未尽,慨叹曰:观此精彩之演出,才知其间味之无穷。在这有趣的表现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理解了课本内容,获得了知识。其
二、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初中学生都有表现自我,得到别人赏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性阅读教学教学时,应抓住学生这种“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活动的形式,可采用“听、观、读、写、演、赛、议”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使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如上《诗词五首》(第五册第六单元)活动性阅读教学时,我先播放诗词五首的录音,然后通过抢答、必答等形式来检查学生对诗词五首的掌握程度,再自由朗读到表演朗读,最后分组讨论,教师点拔。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形式中,每个同学都有发挥个性特长的机会,每个同学的头脑在这个情况下时刻都保持清醒,决不至于昏昏欲睡。
开展活动性阅读教学,注意突出“主体性”与“兴趣性”,就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论文提要:论文重点以质疑活动形式在“活动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为话题展开论述。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详细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主要从四个方面深入展开论述:①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才敢质疑;②组织小组讨论活动,鼓励组内自主质疑;③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④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此外还特别要求学生要善疑,而不要胡猜乱疑。在教学中能认真贯彻好以上四方面,学生的质疑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积极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机械地向学生传输知识,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我县教研室推行的活动性阅读教学实验课题,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潜能,把学生摆在第一线。其中,学生质疑活动是活动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环节,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诱导学生质疑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才敢质疑。
好的语文课,要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热烈讨论,大胆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根据学生“好胜而怕别人取笑”的心理特点,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常常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角色之中,一起参与;同时在教师自身方面要注意调控好课堂气氛,如果教师一脸严肃,一本正经,动辄恶声恶气批评指责,学生的心理会受到严重压抑,质疑问难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在课堂上春风满脸,笑脸相迎,热情大方,在情绪上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学生就会进入“言言不绝”的境界,在这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生就会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坚持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鼓励组内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应该看到,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表现。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一般来说,在语文教学中,每堂课我都坚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课堂上我把学生的质疑与小组讨论合并起来,学生读了课文后提出了很多问题,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联系课文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答,不能解答的问题全班交流。这样一来通过小组讨论过滤掉了一些浅显的问题,而把一些有难度的问题相对集中起来,全班交流。既充分利用了时间,培养了学生质疑、解疑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重点,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读书贵有疑,可贵之处,就是解放思想,积极思考,敢于大胆地探索和追求。但是,提倡读书有疑,并非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课本进行胡猜乱疑。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还要善疑。否则,当疑时不疑,不当疑时又乱疑,那就非但得不到任何知识和长进,还会把思想引上邪路。故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在课堂上,我经常这样教学生质疑:先要求学生明确文体,然后根据文体进行质疑。如初三阶段的议论文,大体上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质疑:①文章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②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③文章运用了哪些论据论证中心论点?④文章的论点是什么?⑤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形式?另外还可以从文章段落划分、语言运用(指重点字、词、句)、课后思考题及联系生活实际上质疑。这样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质疑能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质疑活动是活动性阅读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这一环节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有质疑的习惯,这一习惯又是教师在课堂上训练培养出来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我经常告诉学生:凡事都要大胆去接触,大胆去反问,才能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他们提问,并不时加以表扬、鼓励,使他们渐渐地养成敢于提问、爱提问的习惯。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此话不假,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实践能力刻不容缓。
浅谈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效应
平远县城南中学
姚剑华
[内容摘要] 论述广东省“十五”教研课题实验项目——活动性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效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增进团结进取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体现语文科现代素质教育的特色。
[关键词] 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
教学效应素质教育
语文活动课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创造性的借鉴。近五、六年来,许多省市都进行了“活动课程”的研究,并编出了相应的教材,实验效果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室的顾振彪先生认为:“改革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建立语文活动课体系,是冲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怪圈的一条有效途径。”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新版(2000年)初中语文课本也把语文活动课(语文实践活动)编了进去,成为课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活动性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就是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通过活动的培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是我校语文科的教改实验课题,笔者一直是本实验活动的成员之一。下面就谈谈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的效应。
第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竞赛活动,而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动、好胜的。这种教学活动设计的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就比较 适应现代青少年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竞赛活动不仅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脑力劳动、能力培养的过程,会使学生获益不浅。在活动课上,教师就像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一样善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可组织个人、小组、大组、男女分组竞赛形式,也可以是口头表达、艺术朗读、质疑、讨论、好文共赏、读写结合、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形式。活动的内容可以是教学中的任何环节。各项知识的理解、掌握、迁移和能力的培养,都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成竞赛形式。如朗读比赛、文学常识比赛、正音解词比赛、质疑作答比赛、迁移运用比赛等。好动的天性使大家在活动时都动了起来。有兴趣的带动无兴趣的,胆大的带动胆小的,成绩好的带动成绩差的,好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情绪互相感染,思维互相启迪,整个课堂气氛就热烈起来,真正做到人人动口、动手、动脑。好胜心,表现欲驱使青少年学生都想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优势。竞赛获胜(成功)的激励作用更突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样的活动课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再也不会因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呆板、枯燥、对语文不感兴趣了。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增进学生团结进取的团队合作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都是教者在讲台上教,学生在讲台下洗耳恭听,偶有发言也只是一问一答,长期接受这样的被动学习,不自觉中就失去了自信和自主,没有自信和自主的学习,那效果是可想而知 7 的。久而久之,也就扼杀了青少年的健康向上的自主意识、创造能力。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自能意识。例如活动中的讨论活动、辩论会、质疑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是学生提出问题、解答、辩论、纠正、补充的过程。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门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教师如能正确、善于使用这种教学形式,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发展创新的精神,必然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这种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会使学生在人生中受益无穷。
在教学文言文《工之侨献琴》一文时,设计成四人小组讨论活动,讨论、评价文中人物,并说明理由。有位学生这样评价工之侨:“工之侨虽是制琴好手,但不是称职的推销员。现在我为他拟了一则推销广告(顺口溜):瞧瞧我的琴,良桐巧做成;听听我的琴,声音多动人;不弹不知道,一弹准叫好。”这位学生把“献琴”说成推销并有推销广告,以今说古,见解很有新意。教者高度赞扬了他这种创新精神,并告诉同学们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和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有创新、发明。思维的灵光常在心中一闪而过,那种瞬间的灿烂往往是发现和创新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灵感突然迸发的时候,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如能随时捕捉教学中的机会,就会使学生创新的灵光出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体现了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的特色和效果。
活动教学过程中的竞赛活动,不管个人、小组、大组、还是全班的活动形式,参与者都离不开团体、班级,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商讨、探索、交流、收获都能促进学生的团结进取的团 8 队合作意识,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第三,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观念,教师是权威,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没有自主意识、自信心。这种教学方式势必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极少交流,更谈不上共同的商讨、探索、交流。活动探究式教学则改变了这种传统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在宽松、宽容、民主、友善的环境里进行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自主、自能,改变了学生服从、被动的地位,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能者为师,没有尊卑、长幼之分。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质疑活动、讨论活动中更能体现出来,教师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送蜜,少送刺。在教学中,我曾对学生说,能有新发现、新见解的学生可算是我的老师。这样一说,很快鼓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种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既能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又能在生动、活泼、平等、民主的学习中,使学生的潜能和智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总之,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潜能和智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创新品格,真正体现语文科的现代素质教育的特色。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新课程实施计划
三年级语文新课程实施计划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一、新课程实施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有不少新的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编排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待总是,怎样想问题;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三、教学措施
1,课前努力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教学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地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2,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民主,和谐气氛的创设,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课堂上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习惯的培养上,特别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加重要.四、加强新课程师资培训力度。
1、加强基础培训
学习《纲要》,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等。
2、加强学科课程培训
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评估要求等理论,结合教学实践逐步掌握实施新课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加强学科教材培训
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和研究所教学科的新编教材,了解新教材在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逐步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使教师能更自如地使用新课程教材。
第四篇:高一语文新课程实施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至今已接近一个学期,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已经历了第一模块的教学和学分认定,而今,第二模块的教学也已完成过半,要说这课程实验,可谓喜忧交集,感触良多。
在暑假参加高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时候,听了倪文锦教授、方智范教授等人的报告,很振奋,也很受启发,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此次课改的力度及决心之大,我想:还教师按教育规律和学科规律教学的春天终于来临了。多少年来,我们不得不“考什么教什么”,教师是考纲和教材的傀儡,而今,我们听到了“过去考什么教什么,考纲权威高于教纲,是不正常的”,“新课标强调用教材而不是讲教材”这样的声音,傀儡终于有了自主权,能不振奋吗?我们听到了“宁愿有所为而做错,也不要冷眼旁观”这样的指示,我们能不跃跃欲试吗?新学年开始,我们投入到新课程实施中,在教材整合、活动单元设计与实施、评价方式改革和学分认定方案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点初步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不过,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感受更多的是无奈。我们的阻力和压力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行政对教学的干预太多,给老师的压力太大,使老师不敢大胆尝试。我们这里是很看重分数的,每一次测验(月考)都要全级统计,教师排名、学生排名,科与科之间比较,校长组织召开月考质量分析会,学期中段考、期末考则要把每科每个老师的成绩上报教办。我们校长说:“改革是难免失败的,但我们是承受不起失败的。”我们校长说的是实话,我们很理解校长。在第一模块第一次单元测试中,我们在命题中尝试加大主观表述题的比重,增加选做题和开放题,由于学生不适应题型,测试成绩不理想,校长在质量分析会上点名批评了我们,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是什么绊住了老师探索的步伐?是什么让学校放不开手脚?
二是学生缺少自主读书的时间。现在学校的课程安排学生基本上是白天上滿8节课,没有自习课;晚上3个钟头晚自习用来做作业,有时作业还做不完,根本没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我们知道阅读量上不去语文是很难提高的,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也是很难做到的。我们语文科组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设立学生课外阅读手册,每周定期检查,但是我们发现学生还是应付的多,认真的少。各科的作业堆积如山,学生舍不得把时间花在阅读上。
在这次课改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一线教师的卑微与被动,假如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的改革不迅速跟上,我们恐怕还要彷徨一段时间。
第五篇:新课程中地理教师必备
新课程中地理教师最应必备的基本学术专业素养 教书育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地理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练好教学基本功,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和技巧,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增强教书育人能力。一般来说,当代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素养。
首先。教材加工能力是地理教师惊醒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
地理教师必须全面地掌握教材和深入分析教材,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真正领会教材的实质,对教材的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名合格的当代中学地理教师必须能够深入地钻研地理教学大纲,地理课本、地图、有关教学指导用书和参考资料,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的,分析教材的系统体系明确各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前后联系,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及其内容的组织结构。但是地理教材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一般教学内容,如果地理教师照本宣科,也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地理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内容特点,教学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等,重新组织和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精选,补充,并作出必要的修正,从而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弛适宜,结构优化的知识体系。时代前进,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作为一名当代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得知识更新能力
有人把20世纪90年代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将会更快,边缘科学越来越多,各门学科将会相互渗透。而教师应该是人类创造的新的知识,财富,新的发现发明,新的研究方法、新的价值观念等等的最及时的传播着。作为一名当代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事业的强大能力,能够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以及网络资源等现代信息媒体,及时地学习和掌握一些地理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新理论,新方法和新信息。使自己始终具有崭新的科学内涵和崭新的人文本质,做到一专多能、通晓多个学科领域,能够引导多门学科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重任。
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前瞻能力也有为重要,中学地理教师在具备了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应当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或某项素质优势,建立一个远景目标,并围绕目标设计出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蓝图。这样在开拓进取的征途中,既不至于失去前进的方向,又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激励自己不断向最高的顶峰攀登。此外,地理教师还要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在参加目前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实践的同时,要看到素质教育呈现的未来前景。一个有作为的中学地理教师必须能够预测未来地理教师的形象,研究未来地理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结构和教师的类型,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构筑21世纪地理教师的素质结构,并以此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目标。
课堂教学实教学工作的主渠道。一个教师能否驾驭课堂,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失败,而且地理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这也要求地理教师要强化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时机,因材施教,组织好地理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是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特别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必须通过“学”而起作用,“导”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学生只有对地理学科感兴趣,愿意学,主动学,才能学得好。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彻底改革过去那种一味灌输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老套,大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动脑、动口、动手、用眼和用耳,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实践证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学信息是“单向”传递的。震中鼓励的,没有思想感情的信息交流,学生必然处于被动地位,创造性思维锝不到应有发展,教学效果就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反之,在教学中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师生以及生生之间进行信息的“多向传输”,学生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就比较容易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此外,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把握好知识传授的情况下,课堂教学要具有撼人心魄的审美感染力,多一点机智,多一点幽默。
指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估、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所以教学监控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师的反省思维和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学地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
在课堂教学之前,要明确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并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在教材的呈现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并能根据这些反馈信息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师生间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地理教师努力已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学生,一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保持对自己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敏感性和批判性,一旦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要立即想办法纠正。认真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发展速度与水平,采用各种方法评估学生的基部程度,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完成以后,要及时、认真地进行回顾与评价,仔细分析自己的教学在那些方面取得了成功,在那些方面还有待改进,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等
21世纪的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地理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很好地处理地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根据地理教育内容的变化,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并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的进度、速度和难度,使教与学达到动态的平衡,表现出较高的教育机智。
21世纪的地理教育,对地理教师传输信息所需要的表达能力的要求将大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地理知识信息的传播,主要是以语言的方式进行的。地理课堂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地理教师都必须运用鲜明、生动而准确的语言。首先,讲课要符合语法,合乎逻辑,与句完整间接,没有语病,普通话尽可能流利。其次,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上课,并形成富有独特感情色彩的语言。教师上课时只有在教材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并能通过自己的语言便打出来,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第三,授课时语言要快慢适度,疏密相间,张弛结合,抑扬顿挫,起伏跌宕,使学生能够变听边思考,能听清要点,记下要点,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机关枪式”和“大辩论式”的语
言,会对学生的大脑细胞产生反响刺激,从而滋生厌学心理。
此外,地理教师还要讲究书面表达能力和课堂体态语言艺术。地理教师经验的总结,教研成果的表述,教改方案的制定,都需要地理教师将所作、所感、所思、所务用笔表达出来。因此,地理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做到书面表达概括、严谨、清晰、简明。而由教师的表情、姿态等构成的体态语言对教学语言的表达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它可以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更加准确,更加丰富,更加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学生注意的中心位置,其一个眼神,一举一动,都能给学生传递信息,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动手表达能力
动手能力这里主要是指地理教师绘制和使用地理板图和板画的能力。地理板图是地理教师根据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在对原图进行取舍简化的基础上,以明快、简略的线条,迅速、准确地绘在黑板上的一种主题突出、生动醒目的地理图象。地理板图是地理教师为了突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形态特征。
指导能力。
21世纪学生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教师将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权威,而知道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善于思考的要求将大大加强,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有知识的传授者、官署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上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在90年代中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提出了“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着’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并塑造他们。”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中,地理教师必须因材施教,能为不同发展层次与水平的学生创设出适宜的学生条件和学习环境,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合自己求职特点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善于发现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增长学生动脑和动手的时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地理教师还要具有指导学生生活、职业选择一思想进步的能力。
实践能力
1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 ○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教育必须大力开辟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课堂知识得以验证和运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地理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能够在课外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天象观测、地震预报、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学具制作、编辑出版地理板报、撰写地理小论文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调查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增长他们的聪明才智。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教学的条件、手段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教育技术已经升入课堂之中,而且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教育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将日益向大容量、网络化、快速化方向发展,与教育教学关系也更加直接和密切。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和教育习习技术革命,使教师教学工作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页讲义、一堂课”的教学手段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而当代
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强化科技意识,增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学会利用电子技术及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进行辅导教学,并利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3人际交往能力 ○
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们在工作中或者工作之外交流信息的一种能力。新世纪的学校教育将打破校园的“围墙”走向社会,现代教育已逐渐成为大众化的事业,学校,家庭,社会两成一体,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学校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教师不仅是学校一员,还是整个社会的一员。而且地理教育活动的涉及面十分广泛,这也要求地理教师必须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形成多种社会关系,承担各种社会角色。
竞争能力
在教师之间开展有益的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够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受到学生好评的教师将受到重用;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甚至根本不识和作教师的人,将被淘汰。竞争上岗是激活教师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现在中学地理教师要敢于竞争,乐于进取。只有真正树立了竞争观念,才能不断提高竞争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被教师普遍接受与认同,但是怎样才能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学科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是一线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作为地理课改教师,应如何确立教师角色的定位,怎样开发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资源,怎样“教与学”才真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初、高中阶段的学习与高考的衔接,怎样探索可操作的新课程课堂的教学组织模式等等,一个个问题都等待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回眸历史,课程改革总是伴随着希望与困惑,矛盾与冲突,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