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形象的塑造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形象的塑造
固镇一中李芹233700
新马桥中学肖祥龙233704内容概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形象要求:既要有内在美,又要有外在美。语文教师要传承文学的真、善、美,就必须具备内在的精神美,外在的形象美。人是社会的人,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成为社会文化健康主流的引导者,从根本上打造人文素养的基石。语文教师是语言文化的传承者,为了体现语言文学的美,要注重语文教育的专业化要求;同时语文教师要受到学生欢迎,必需重视形象美的外在表现如普通话、板书字、服饰打扮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形象内在美外在美人文素养
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探讨近五年了,国内外大量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建设的探究与实践已对21世纪的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教师专业和专业化提出不少有益建议和要求,包括从教师的德、才、能方面进行很好的规范。但关于新时代新课程对教师形象塑造的要求的论述却是只言片语,或寄予师德内容中,或附于教师专业情意中,显然不适应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认为要对教师形象进行专章探讨,明确对教师形象的要求:既要有内在美,又要有外在美。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更要在形象塑造上体现自身特点,因为文学是歌颂真善美的,本身就具备了内在美的精神内容,又具备了语言形式的外在美,而语文教师在传承传统文明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石。语文教师要传承优良文明,奠定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更要具备内在的人文内涵和外在的形象气质。
新时代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老师专业化,同时更要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要体现丰厚的文学底蕴,要具备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要拥有得体的形象气质。
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要体现丰厚的文学底蕴。这一点,作为语文教师体会更深,要求语文教师博学多才: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关注时尚。而要在课堂学生面前博学多才,那就要在课堂下博闻强识,广泛涉猎,这需要教师课下多读书,多读社会,真正做到要给学生不光是一碗水,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要拥有整个海洋。
语文教师既然具备了丰厚的文学底蕴,更要有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说缺乏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的,不会流传久远。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上语言表述没有文采,在学生灵魂上起不到震撼力,课堂效果就谈不上,更不会在人文素养上提高学生,更不能在学生的人生之路上起到引导作用。要有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是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获得的,这就要教师认真备课,备好课。就像高尔基在《家庭美育》中强调: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正确、明晰、动听。因为只有准确,才能使人信;因为只有明晰,才能使人晓;因为只有动听,才能使人易于接受。要做到了这点,就拥有了流畅的语言表述,这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文采的表述能刺激人的大脑皮层,给人带来听觉上的愉悦,而平淡刻板的表述,只会抑制人的大脑皮层,给人以催眠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听有文采之课,如饮醇酒,令人陶醉;听无文采之课,味同嚼蜡,令人昏睡。例如每位教师在上课前都有导入语,而语文教师更注重这方面,以便刚开始就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认为精彩的语言是一堂课的灵魂,它可以时刻引领学生进入精神的殿堂,去撷取一朵朵知识之花。
例如在教学《阿Q正传》时,鲁迅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作家,但如何使学生透过久远的时代近距离接触、了解鲁迅,参透鲁迅精神。并且使学生由原先对小说名字形式上的熟悉,转到对小说本质上的探讨、鉴赏,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这就需要在语言设计上下一番工夫,课前我让学生复习高二时学习的《灯下漫笔》,再次领会鲁迅深沉的民族精神。我又借鉴郁达夫先生对鲁迅先生高度的评价:“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他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筹。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决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凉的风味。……因他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有可为,也因他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在图片上我借取了俄国的一幅油画《拉纤》,浓重的背景色,衣衫褴褛的纤夫,配上深沉的话外音,很快把学生带入小说涉及的中国背景,使学生初步对阿Q形象有了感性接触。再深入对文章内容的探讨,适时地运用概括性语言,使学生对阿Q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并由此对以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形象的塑造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形象的塑造
固镇一中李芹233700
新马桥中学肖祥龙23370
4内容概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形象要求:既要有内在美,又要有外在美。语文教师要传承文学的真、善、美,就必须具备内在的精神美,外在的形象美。人是社会的人,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成为社会文化健康主流的引导者,从根本上打造人文素养的基石。语文教师是语言文化的传承者,为了体现语言文学的美,要注重语文教育的专业化要求;同时语文教师要受到学生欢迎,必需重视形象美的外在表现如普通话、板书字、服饰打扮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形象内在美外在美人文素养
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探讨近五年了,国内外大量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建设的探究与实践已对21世纪的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教师专业和专业化提出不少有益建议和要求,包括从教师的德、才、能方面进行很好的规范。但关于新时代新课程对教师形象塑造的要求的论述却是只言片语,或寄予师德内容中,或附于教师专业情意中,显然不适应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认为要对教师形象进行专章探讨,明确对教师形象的要求:既要有内在美,又要有外在美。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更要在形象塑造上体现自身特点,因为文学是歌颂真善美的,本身就具备了内在美的精神内容,又具备了语言形式的外在美,而语文教师在传承传统文明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石。语文教师要传承优良文明,奠定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更要具备内在的人文内涵和外在的形象气质。
新时代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老师专业化,同时更要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要体现丰厚的文学底蕴,要具备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要拥有得体的形象气质。
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要体现丰厚的文学底蕴。这一点,作为语文教师体会更深,要求语文教师博学多才: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关注时尚。而要在课堂学生面前博学多才,那就要在课堂下博闻强识,广泛涉猎,这需要教师课下多读书,多读社会,真正做到要给学生不光是一碗水,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要拥有整个海洋。
语文教师既然具备了丰厚的文学底蕴,更要有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说缺乏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的,不会流传久远。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上语言表述没有文采,在学生灵魂上起不到震撼力,课堂效果就谈不上,更不会在人文素养上提高学生,更不能在学生的人生之路上起到引导作用。要有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是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获得的,这就要教师认真备课,备好课。就像高尔基在《家庭美育》中强调: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正确、明晰、动听。因为只有准确,才能使人信;因为只有明晰,才能使人晓;因为只有动听,才能使人易于接受。要做到了这点,就拥有了流畅的语言表述,这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文采的表述能刺激人的大脑皮层,给人带来听觉上的愉悦,而平淡刻板的表述,只会抑制人的大脑皮层,给人以催眠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听有文采之课,如饮醇酒,令人陶醉;听无文采之课,味同嚼蜡,令人昏睡。例如每位教师在上课前都有导入语,而语文教师更注重这方面,以便刚开始就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认为精彩的语言是一堂课的灵魂,它可以时刻引领学生进入精神的殿堂,去撷取一朵朵知识之花。
例如在教学《阿Q正传》时,鲁迅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作家,但如何使学生透过久远的时代近距离接触、了解鲁迅,参透鲁迅精神。并且使学生由原先对小说名字形式上的熟悉,转到对小说本质上的探讨、鉴赏,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这就需要在语言设计上下一番工夫,课前我让学生复习高二时学习的《灯下漫笔》,再次领会鲁迅深沉的民族精神。我又借鉴郁达夫先生对鲁迅先生高度的评价:“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他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筹。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决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凉的风味。……因他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有可为,也因他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在图片上我借取了俄国的一幅油画《拉纤》,浓重的背景色,衣衫褴褛的纤夫,配上深沉的话外音,很快把学生带入小说涉及的中国背景,使学生初步对阿Q形象有了感性接触。再深入对文章内容的探讨,适时地运用概括性语言,使学生对阿Q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并由此对以阿Q为代表的民族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以上是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上对教师人文素养的作用的体现。
对语文教师来说,具备丰厚的文学底蕴,又拥有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是万事具备,而得体的形象就是东风。教师通过形象塑造展现一种流动的美、健康向上的美,从而表现一种内在的美感,这也符合人际交往的需要。车尔尼雪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就是说语文教师的形象塑造要凭借具体形象来表现,如语言、声音、神态、服饰、发型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塑造,让学生在感官上认可,在情感上愉悦,在心理上舒畅,得到精神的满足和享受,使教师外部形象符合时代潮流,内在精神内容符合社会要求,从而具体表现语文教师的形象美。从美学感受上,达到赏心悦目的快感。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社会多方面来看教与学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不是修道士,因此教师可以追求形象美、现代美,尤其是自身美的权利;学生有见到美的权利,有喜欢美的权利,更有欣赏美的权利。教师注重形象美也是对教育主体和对象——学生的尊重。据调查,学生对语文教师形象的要求,普遍很喜欢形象美的教师,不喜欢形象邋遢的。而语文教师更要注重这方面,因为教师的形象美就是文学人物形象的熏陶与塑造。一个形象美教师必须花工夫在审美上进行修炼。从这个时代教师的自身来看,要想形象美,首先要注意仪表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强调:教师仪表是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是教师内在素质和个人涵养的体现,而衣着打扮最直接地反映教师的道德面貌和审美情趣。对学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而马卡连柯也说过:教师必须衣着整洁,头发和胡须都要弄得像样,鞋袜洁净,双手清洁,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有手帕,不着奇装异服,花俏怪异。在形象美上,中外教育不谋而合。试想一个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的语文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会是嘘声一片;而一个仪表讲究,形象得体的语文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会精神聚焦。同样一节课,教师仪表不同,学生的心情不同,注意力不同,教学效果更不可同“课”而语,而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上更不可同日而语,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可相提并论。
一个精神向上的语文教师要具备了人文素养的要素,是一定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为此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性格。一要勤快,认真备课,实现教学功夫的过硬;二还要勤快,修饰自己,充满自信,以求形象美。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既要注重内在美,又要注重外在美。内在精神美是人文素养的本质体现,外在形象美是人文素养的表象流露。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大家普遍关注自身美的精神需要。同样教师待遇提高了,涵养丰富了,也要注重自身美的修饰。新时代的艰苦朴素的含义也变成不提倡超前消费,量入为出注意生活的质量。在这样的前提下注意教师的外在形象,是能够做到的。社会上大家都在讲究审美与进步,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不能躲进象牙塔。语文教师的外在美是与内在美是相统一的,要想教师的外在美之树常青,必须加强自身的基本功训练,多读书,多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我们要求学生有着对世界旺盛力,自己却退缩,不闻世事,不要说教育学生交流,恐怕与学生交流的能力与内容也缺少了不少。因此教师更要以身为范,引领社会形象塑造与审美的健康主流。教师形象美要符合社会大众审美,又要不落俗套;既不能前卫,又不能落伍。“……科学文教活动的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服饰打扮的美等,都直接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条件、科学水平、社会制度、时代风貌等相关。”①落后于时代与超越时代一样都是不易被社会所接纳或认可的。这个“度”就表现在美是有时代要求与标准的,教师的人文素养同样体现在对这个“度”的把握上。所以语文教师的形象既要注意教师行为的规范性,也要注重教师形象的独特性,不囿于教学清规戒律,要创新,人际交往率真幽默。教师衣着格调适当于课文主题内容,与之内涵相和谐。文章思想欢快的,要着装亮色的;文章感情凝重的,着装要适当庄重些。这样可以从学习环境中衬托语文课堂的氛围。
语文教师既要注重语文文学对学生的教育,因为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高于社会生活;也要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形象教育,因为文学艺术来自于生活。集内在美与外在美于一身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真是一种美的熏陶与享受。师生进行灵魂交流的课堂更是一次次人生精神的升华,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圣洁的殿堂。
参考资料:
①《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p115页
《家庭美育》(高尔基)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美的历程》(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第三篇:塑造教师形象
《塑造教师》读后感作为教师我经常注意有关教育的书籍,一日我看到了一本叫做《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的书,读过后感觉非常不错。
我国的中小学众多,相对于世界来说,教育团体规模很大,虽然教师的能力基本上达到了专业的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学会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从而经常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距离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本书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讲的纪律方面的,第二部分是讲解的师生关系,第三部分是班级策略与实践,第四部分是班级管理与教学,第五部分是个性与专业,第六部分是教学风格与行为。
这六个部分都详细的讲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处理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并且都有解决的方法,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教师是潜在的动力源,运用社会赞许可以乌枣学生的行为”,“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语言,使我们共享卡罗林博士的智慧和方法,从而有助于改变自己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原型策略和技巧,从而得到发展。
我是刚踏入社会的教育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教师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入了解,教师拥有很多权利的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们有着很大的影响。自己的一句话或是一个行为,可能把学生引上成功的大道也可能将学生推入黑暗深渊,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谨慎的使用自己的权利。当然,人无完人,谁都会难免出现错误,所以当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处理不当,不要只是一味的自责,想想如何改进是最好的选择。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形象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形象的重要性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意味着教师是打开人类心扉的智者。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担当着教书育人、塑造灵魂的社会责任。因而教师的角色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或深或浅、或好或坏的印象,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我们说的“角色形象”,并不单指某个动作或服饰、长相,而是指一个人从内到外全部生活姿态提供给公众的整体形象。它一方面显示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素质,同时更透视出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审美情趣和人生追求。
教师的角色形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崇高的敬业精神。古今中外教师职业都不是物质上最富有的职业,但却是最令人尊敬的职业,就是因为教师具有安贫守道、勇于奉献的精神。这种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受教育者,并因此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选择和精神信仰。今天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如果抵挡不住各种名利的诱惑,便站不稳三尺讲台;同样如果不能忍受清贫、甘于寂寞,就不可能有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甚至因此误人子弟,枉为人师。
马卡连柯说“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工作态度的尺度,责任心也反映着一个教师的敬业程度,要让学生尊敬自己,就得要有值得尊敬的地方。教师要求学生信仰科学,追求真理,自己首先应该是科学知识的坚定追求者和信仰者,教师要求学生刻苦、踏实地学习,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有勤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态度。教育者必先自己受教育,为人之师。没有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热爱,没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没有宽人严己的处世哲学,没有淡泊名利的恬淡心态,便不可能成为一个受学生爱戴和尊敬的教师,起码不是一个合格的、称职的教师。
2、丰富的学科知识。教师是知识的载体和文明的传播者之一。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各种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课堂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从世界范围看,科学大分化和大综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当代学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他们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挑战和怀疑,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积极探索教育规律、丰富新知识就成为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的基本任务仅仅理解为传授知识,这种观念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教育不应该只重智育,忽视它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应包括: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育、发展个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健全心智和健康人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某一行的专才,同时应向通才方向发展,即又专又博。我认为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到达彼岸,教学方法就是由此及彼的桥梁,它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不重视教学方法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丰富的知识、得当的教学方法,能够形成一种心理磁力,使学生在敬佩之中与教师达到某种默契,从而主动接受教师的影响。
3、友善的关爱之心。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学生。学生是教师永远的服务对象。学生和教师在学识、思想水平等方面有一定差距,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学生敬教师,教师爱学生,这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感情基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源于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教师的尊敬。这种
心理上的吸引,首先在于学生被理解、被关心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无论哪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着诸多“成长的烦恼”,他们希望教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要在心理上、感情上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而不是单纯地把他们看作学习的机器。师生之间只有“通情”才能“达理”,情不通则理不达。实践证明,当教师的思想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任何知识,没有学生的“感情过滤”教师就是在做无用之功。
教育事业是一种爱心事业,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可能有执著的全身心的投入。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真理固然可以说服一个人的理智,却未必能征服一个人的情感。人的任何活动总有情绪、情感因素贯穿其中,积极的情绪、情感给人的活动注入了生气和活力。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学生不是木偶或机器,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尊重和理解学生,以情动人,使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幸福,从而使自己的劳动产生积极效果。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爱是知识传授的桥梁,爱是知识内化的催化剂。友善生关爱之心,是教师事业的基础,教师爱岗敬业,具体体现就是爱学生,有一颗平常、大度、宽容之心。这也正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情感教育法。
4、得体的言谈举止。古人云:“相由心生,大德内充”。教师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基本上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可以说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是他自身素质的外化,学生正是通过对教师的言谈举止的耳闻目睹,去判断一个教师“形象”的优劣,并由此产生尊敬、愉快或厌恶、鄙弃的心理感觉。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指出:在形象的言辞中“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着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教师知识丰富,但就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他急,学生也急,有的老师干脆自己讲自己的,学生则是云里雾里听不明白。教材与学的脱节,归根到底是不重视语言技巧的运用和掌握。对于教师来说,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甚至比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重要,教师的表达能力主要是语言表达。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工具。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语言效果。课堂上的语言应该是通俗简洁、生动形象、抑扬顿挫。世界历史上的许多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都是驾驭语言的高手。在他们的演说中,人们感受到了力量、信心和智慧。形象、幽默的语言,能让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并以其独特的形象美的穿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灵感。学生随教师生动的讲授,心驰神往,流连忘返于人类知识殿堂,整个课堂仿佛是一块磁场,师生都沉浸在人类的知识美、语言美、思想美的境界中。那种巨大的心理满足简直无法用语言比拟。这时候,语言的平白与深刻、优雅与庸俗成为一道分水岭,显示着不同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并把教学艺术化当作教学的最高境界。因为优雅得体的言谈举止既是一个教师思想和知识素质的外在“商标”,也是师生之间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教师是文化、文明的传播者,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决定了教育对象在其成长中,不可避免地会把教师作为其人生选择的样板或参照物。因此,良好的教师形象会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与远的影响作用
第五篇: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怎样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教育是与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事业,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脊梁。由于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其品德修养、工作态度、治学精神、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等会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发展和智力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师的形象问题,一致认为教师形象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身教作用”。教师的形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形象塑造,树立崭新的教师职业形象。
教师形象的塑造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及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综合素质表现,是教师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和谐统一。我认为教师形象的塑造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塑造教师形象的内在原因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高尚的思想情操修养是教师完美形象的内在原因。心灵美是教师形象和风度的“灵魂”,是一个人德行的自然流露。一个光明磊落、正直诚实的教师,自然是谈吐文雅不粗俗、衣着整洁不奇异、举止大方不轻浮。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做好表率。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
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 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将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正直诚实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感召作用,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将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刻做好学生的榜样。
二、得体的仪表是塑造教师形象的外在体现
得体的仪表主要体现在仪容干净、整洁,着装庄重、大方。仪容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容貌,包括一个人头部的全体外观,如:头发、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脸庞等。教师在整理和修饰自己的仪容时,要注意做到干净、整洁、卫生、简约、端庄。由于职业的要求,教师的着装应庄重大方又不失亲和感,总的原则是整洁、端庄、大方、得体,在整洁中透着美观,在大方中孕育着典雅,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和尊重感。一般来讲,从色彩上来看,白、灰、黑、棕、褐、蓝等色比较适合教师,过于鲜艳的颜色不适于在讲课时穿着。具体可咨询形象设计师或色彩顾问,根据自己的肤色、气质、个性、年龄测定出适合自己的色彩。在款式上,教师的服饰应简洁大方,以强调权威感。教师穿着注意避免“五忌”,即:忌露、忌紧、忌透、忌异、忌乱。女教师可以适当化淡妆,根据服装变换发型,这样可以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注意不要浓妆艳抹,珠光宝气,那样不仅易于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而且还可能使学生盲目模仿,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三、渊博的知识是塑造教师形象的根本因素
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外,还必须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要使学生有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一个合格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意时时对自己的素质保持提升和完善的趋势。要善于不断获取新信息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吸取先进的理论观点和原理,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前沿的新知识。注意关注教育教学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内容和新趋势,善于将教育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敢于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独具一定特色,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塑造教师形象的重要因素
何为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教育,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教师的人格魅力即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凭自身的修养引导学生、吸引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高尚的人
格魅力来源于真诚、善良、慈爱、尊重、信任、宽容、忠诚、敬业、执着等优良品质。作为一名教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处在学生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自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师人格。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事业始终满怀执着之情,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带动、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应胸怀博大,满怀爱心、信任、宽容和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不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歧视学生。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良师,也要做学生慈爱的长者,更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不断修炼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五、丰富的语言感染力是塑造教师形象的必要条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语言作为载体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遵守语言的规范性,做到语言准确扼要、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 教师的语言应具备准确性、精炼性、逻辑性,能够准确、简炼地运用语言表达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此外,要注意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的语言来正确表达教
学内容和教师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从而加强师生交流,使师生双方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共同体验教学的愉悦。
六、准确的姿态语是塑造教师形象的有利因素
姿态语是无声的语言,包含面部表情、手势、站姿、坐姿、走姿、体态等。准确、恰当的姿态语能正确表达情感、烘托气氛,是辅助语言的重要手段。它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自然、大方、平静、急剧、有力、激扬、忧郁等,从而将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有机结合,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统一,充分发挥多种感受的知觉作用,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肩负着引导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使命。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重视新时期教师形象的塑造,培养具有优良形象的教师队伍是时代的基本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理所当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不负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怎样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