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少教多学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少教多学
摘 要:随着少教多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在这其中需要教师做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回归于学生。在这种模式之下,教师少教,学生同样会有很大的收获。
关键词:少教;多学;引导
一、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因为这是新选入的篇目,所以我在教学时没有一个头绪。对课文进行梳理之后,我决定让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这些细节去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教师要相信学生独立学习的潜能,不断地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才会提高。
二、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研读
在教学中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文阅读,都要透过文字领悟其深邃,从而加深对文章内涵的深刻理解。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时,对“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一句话,其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地探究,只求领会意旨。对这句话大部分学生没有疑问,但一问学生:先生为何好读书又不求甚解呢?对这一问题,需引导学生根据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来研读思考这个问题。
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发表见解的时间
有时学生的见解也是值得回味的,假如不让学生说,学生的个性将会逐渐失去。如:在讲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时,老师提问:山河破碎风飘絮和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能否调换顺序?学生回答不能,有一位学生问道:身世风尘雨打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天祥爱国的体现,因为爱国所以参加抗元战争,由此在外漂泊。对于这一问题,我倒从来没有思考过,并且翻阅各类参考书也没有解析到这点。由此看来,学生的见解也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
小组间的互相交流,就是生思维的碰撞。小组合作可以采用兵帮兵形式,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完成《芦花荡》一课人物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的性格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细节描写,一一找出在组内进行交流,充分感受老头的这一性格特征。
在课堂上老师应让学生畅所欲言,人人都有体验的机会,人人有收获。老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把课堂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树立一种观念:老师少教,学生同样有不少收获。
参考文献:
张雪丽.语文“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微探.祖国:建设版,2013(08).编辑 谢尾合
第二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少教多学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
通渭县西关小学
南新霞
[摘
要] “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具有创造力、思维力的学生,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课堂中要做到少教多学,教师必须要“少讲”,并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引导学生“多读”,阅读高效只有坚持“少教多学”,才能演绎课堂精彩,让语文焕发出无尽的魅力光辉。
[关键词]少教多学
阅读教学
探究
高效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客观地说,先教后学并非毫无道理,但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过度依赖老师,造成学生思考力、创造力的减弱,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将来的学生就会失去方向、目标,形成了真正的“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在今天的教育新形势、科技发达的新时代,培养具有创造力、思维力的学生,就得先从“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中改变,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呢?
一、教师“少讲”是阅读教学高效的前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现实是不少课堂讲风很盛,老师的讲取代了学生的学,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也就得不到提高。因此,高效课堂呼唤教师“少讲”,才能让学生“多学”。“少讲”首先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析”。《课程标准》实施后,对课文进行支离破碎分析的情形不多了,但有的教师仍习惯于讲解,主角意识强烈,课堂成了充满激情的演讲场、“一言堂”。课前只考虑课程预设,导学策略不作重点考虑,注重教学内容,不注重教学方法,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形成能力;还有的老师课堂上也让学生发言,让学生思考、讨论,也能坚持“启发诱导”,但学生的思考、交流总是在老师想方设法、刻意的讲解分析下被引向参考书预设的答案,有时学生的理解与预设偏离时,教师便予以否定。这样的讲析与传统的讲解实质是一致的,仍是教师占主导,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两种“讲”,学生都难有自己的思维,难以养成各种能力。
“少讲”其次表现为“能等待”。在课堂活动中,有些学生思维能力不强,表达能力不佳,回答问题时吞吞吐吐不清晰,这时有的老师要么叫停,马上另叫同学发言,要么反复启发引导,一个接一个直接提示,直至让学生说出老师需要的答案来,甚至说出答案只需学生判断是或者否。作为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否则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如果当学生还在对文本语言感悟、思考的时候,教师怕时间不够,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就着急让领悟快的学生回答问题,其余大部分学生思考的过程被迫中断,长此以往,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怎能养成呢?要想使学生得到全面科学的发展,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学会等待,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励学生敢于思辨,善于匡正错误认识,在课堂教学中铸就精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愚蠢的教师是教给真理,聪明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所以教师一定不能做“话霸”,要善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提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少讲”,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就能理解的“少讲”,超越学习要求的“少讲”。
二、教师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是阅读教学高效的保证。在新课改理念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成为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个体,这是新课改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要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
1、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学生常常被老师提出的一连串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岂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把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或者把自己课堂上尚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我想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效果绝对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更好。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费了心思、动了脑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久而久之,不仅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克服学生的依赖性。
3、让学生自已去总结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讲解、动手、合作、小结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获得。当他们一旦碰到困难时,教师在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从而养成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读”是阅读教学高效的关键。
1、教师要能够独立钻研文本,养成解读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明了读的重要作用。解读文本,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阅读教学在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教师首先要成为与文本对话的“首席”。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仍唯“教参”是瞻,以为顺畅的课堂就是将“教参”对课本的分析和理解通过各种形式悉数传授给学生,这种知识传声筒的做法,必将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退化、思想的缺乏。
面对文本,教师首先要感知文本,独立解读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曾经有人给于漪老师作了这般归纳:“非科班出身”的于漪老师第一年是撇开任何“教参”逐字逐句写教案,第二年搜罗所有“教参”改教案,第三年整合新的体验再度重写教案,改行三年就成为语文骨干教师。于漪老师的成功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实践―理解―反思”的最佳范例。说明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才能预先发现学生在品读文本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才能凭智慧生成课堂内的种种精彩。
2、还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自由,养成与文本对话的能力。现在还有些课堂借着高效课堂的名头,常忽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文本内容通读一遍就让学生复述或概括;有些句子学生还不能读通顺、读流利,就匆忙地让学生谈感受;一个问题下去,还没让学生从文本里找到依据思考,就匆忙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谈不到点子上,就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就恨铁不成钢地引导到规范答案上。这样学生与文本的接触仅是“走马观花”,谈不出独到的见解,养不成独到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可想而知的。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和文本的充分对话,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感悟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①品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悉心品读文本,从词语或句子或语段去理解、体味语言,领悟文章的思想精髓,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荷塘旧事》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渲染了美丽的荷塘景色,还叙述了一件令作者刻骨铭心的旧事。如果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和文本充分对话,和儿时的作者同呼吸,甚至和儿时的自己共脉搏,就能体会到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多次进入文本,读描写景色的语句,分析句中所用修辞,以及这样写的好处;抓住旧事中环境、人物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走进当时人物内心,领略那群孩子的淳朴、善良、可爱,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并使他们提高语文素养。
② 朗读: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本。学生通过独立的诵读感悟,通过朗读技巧的运用把文章中的人事情理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探求出隐藏在文本中的内涵。可以说,追求语文阅读高效课堂,一定要让“课堂响起来”。再如《荷塘旧事》一课,从“动口朗读”到“动情朗读”,再到“动心朗读”来安排教学环节,设计上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在“动情朗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尽情朗读“打水仗”和“狗刨比赛”,而在“动心朗读”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交流问题:孩子们为什么会笑?以此来体会他们善良、淳朴的品质,唤起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其实,课堂上的朗读除了要注意朗读形式多样化外,读前教师还要明确要求,读后还要注意及时评价反馈,读时更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地揣摩理解文本。通过自主试读,反复朗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方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切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古希腊哲人德莫克利特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做的就是点燃火把,焐热思维,让知识的种子催生出累累的思考果实,阅读高效只有坚持“少教多学”,才能演绎课堂精彩,让语文焕发出无尽的魅力光辉。
第三篇:少教多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少教多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
墨红镇中学荣泽科
“满堂灌”的教学总是老师讲得苦口婆心,学生听得枯燥乏味。老师不讲不放心,学生听得真烦心。做老师的做学生的怎一个累了得!如可改变这一让人窘迫的现状,成了第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解决的教学难题。穷则思变,变则通达,我认为,少教多学,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效果必然就会好起来,是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人困马乏”满堂灌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少教多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具体方法是要让学生在充分“动”起来,目的是让教学效果好起来,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以下笔者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谈点具体的做法。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才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参与到教学中来。
如在教学《荷》时,我在上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自己和同学手里的资料提前预习,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做成读书笔记。接着,我要求学生根据查到的资料和课文提供的关于历 1
代文人对荷的赞美诗篇,绘出一幅荷花图。这一环节使得许多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荷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第一课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那种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你们想不想马上见到美丽的荷花呢?”学生兴奋的说:“想„„”于是,我播放了一段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荷花”的节目,学生被荷风叠韵迷住了。我停止播放时,学生竟喊:“不要啊„„”我被学生对荷的喜爱之情折服了,于是我停止讲课,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荷花。
第二节课,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各小组分别上台介绍荷花的相关知识。有的介绍荷的生长环境和分布地域;有的介绍荷的别名;有的介绍荷各部分的用途的;有的介绍荷的有关传说和歇后语„„丰富的材料展示,使同学们对荷有了深刻的认识。最后同学们对专题中的历代文人诗词谈了自己的看法,并用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配上自己所画的荷花图,向大家展示。学生们乐了,争先恐后的上台展示自己的杰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成效。
二、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认为:“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如在教学文言文时,怎么把枯燥的课堂搞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呢?我采用了小组学习方式。
首先,我把该文划为若干段,由每个小组负责一段,要求各小组根据文下的注解和工具书理通文意,针对文段进行质疑,小组长做好记录。
其次,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把关键字词和句子给同学们进行讲解。
最后,各小组之间互相质疑。
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达成共识。
在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放开手脚,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由争论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
教师总是怕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引起争论的话题会影响教学进程,于是草草而过。殊不知这样扼制了许多学生的思维,错过
了许多精彩的智慧火花。我在教学中很留意学生提出的有价值话题,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如在上《狼》时,有的学生认为狼很可恶,应该杀,有的则认为狼是生态环境中的一员,应该保护,为此,我就“狼该杀还是该保护”让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双方拿出种种材料为维护自己的观点,在唇枪舌战中,同学们的喝彩声不断,而我没有否定任何一方的看法,只是为双方的发言与众不同而鼓掌。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争辩中极大调动他们的思维空间,无形中也使他们在争辩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思路决定出路,理念成就未来,只要我们孜孜不倦探索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必将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机勃勃,快乐语文,师生共享语文带来的幸福快乐。
第四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少教多学(定稿)
关于小学语文“少教多学”研究学生问卷调查的小结
2012年在碧江区教育局的牵引下,我校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研究通过申报和层层审核,终于获得了全国“少教多学”总课题组的批准正式立项,于2012年9月正式开展课题研究实质性工作。9月上旬,我校对参加该课题研究的老师所任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低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现将调查结果情况作如下小结:
一、调查背景
由于我们现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课堂上老师坚持多教,传授式教学模式和学生题海式学习模式,如今那种方法已慢慢补适应教育改革的趋势,老师的传授知识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胃口,因此现在正在由教师教学为主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式教育发展的目标,因此鉴于实际情况我校积极组织开展这样的课题研究十分及时,非常重要。
二、调查题目形式
“少教多学”研究在我校是第一次,学校及老师也是在不断学习和借鉴中提高,再加上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学生有不同的年级,既有一、二年级,又有五、六年级,学生层次不同水平也相应不同,因此我们的调查题目要两者兼顾,从最简单、最原始的语文教学出发,甚至低年级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从了解到认识再到程度升华。难度系数教低,从最基本的学生熟悉话题入手,学生基本能够认真完成。
三、学生答卷情况
共发放学生问卷270份,收回270份,答卷回收率100℅,从全部问卷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少教多学”还有以点字面理解,
第五篇:“少教多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少教多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潘丽君
少教多学是新加坡的教育经验,他们提出,“我们要少教一点,让孩子多学一点”,“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我觉得,“少教”与我国提倡的“精讲”有异曲同工之妙,“多学”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那么,怎样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少教多学”,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一线教师的思考与困惑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整天和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谁不想既讲的少,学生又学的好。可是,一上讲台,就总是怕讲的少,讲不清,怕学生学不会,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无法适应,不能适应,怕会产生“邯郸学步”的不良结果,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其结果是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学的不少,但只是脑海中的浮云随风飘散,真正应用在教学中的却是很少,理论和实践成为两张皮。教学活动还是“穿旧鞋,走老路”,新瓶装老酒,没有创新和发展,课堂上,教师是绝对权威,没有教学民主,没有自主学习,没有合作探究。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自从学校提出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践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后,感触很深,少教多学的教学不正是我希望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吗?我的困惑似乎有了解决的法宝。我决定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一教育理念。
(二)少教多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也是一个动态的多边活动过程,教师怎样去把控这一过程,使课堂教学能够有序、高效,这对于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和挑战。根据“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考虑到农村学校的学校情况和学生情况,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首先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根据我的观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似乎没有太大的注意,其结果是知识点不难,可是考试成绩一揭晓,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考满分的学生。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首先提出明确要求,对于生字的注音、书写,词语的解释、造句,作家的介绍,文体知识,写作背景等等,全部由学生互助合作完成,教师只进行检查、指导,纠正错误,并及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必要的评价,教育、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是问题探究的教学。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怎样培养学生的读理解能力,可以说,很多老师都绞尽脑汁,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我们看到,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往往出现有阅读无理解,不能对问题做出理解性回答。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教师做好示范性探究问题的教学,即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教师提出一些基础性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般可采用就近四个人一组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对于学习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最后指导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提出来几个示范性问题:
1、哈墨尔先生是怎样的人?
2、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描写哈墨尔先生?
3、“最后一课”中哈墨尔先生的感情有什么变化?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合作探究,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给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交流氛围,交流空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和学习能力。例如,有个学生考试成绩很好,是班级的前三名,可是她不爱说话,特别是站在讲台上,面对全班的同学,她更不知道怎样表达,只能笑笑“我不会说”,怎样让她充满自信地开口说话呢?我就讲了在班级发言的重要性,让她珍惜锻炼的机会,鼓励她要大胆,不怕犯错,终于她提出来一个问题:上学路上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在她的带动下,同学们七嘴八舌,提出来许多问题:上课前后有什么不同?法国语言真的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写金龟子,鸽子有什么作用?小说的结尾哈墨尔先生为什么不说话,这样写好么?
最后是语言表达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表现,主要通过设置具体的语言应用情景,让学生回答问题和书面写作,我们就可以知道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回答问题,答非所问,更有甚者,直接说“老师,我不会”,我说“你又会说话,怎么就不会呢?”,我想,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困难。怎样让学生开口会说话?怎样让学生提笔能写文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我有意在综合课上提出实际问题,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把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表达,教师及时给予指导,鼓励,表扬。例如,我们礼嘉常发集团生产的拖拉机全国有名,请你在广交会上为常发生产的拖拉机作个广告,你的职务是常发集团的副总经理。同学们听后哈哈大笑,气氛活跃,发言非常积极,下课了,同学们言犹未尽,有的说,“下一节课还上这课吧”,学生体会到了交流的快乐。我还在作文课中做了
如下尝试,写人就写我们班的同学,让这名同学到讲台上来做模特,学生观察,教师精讲写作要求,及时指导学生,避免了学生抄作文,写空话的毛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教学效果与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在摸索中前进,在探究中发展,检验教学效果的期末考试到了,我忐忑不安,唯恐学生成绩下滑。成绩揭晓了,我们班平均分名列全校第一。我很高兴,“少教多学”确实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锻炼、提高了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关于“少教多学”的一些反思
“少教多学”确实抓住了教学的核心,一节课就四十五分钟,教师要做到少教,就必须下更多的功夫去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做到去粗取精,抓住重点、难点,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做到多学,就必须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也必须有更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更自由的表现空间,很显然,如果利用补课来实现多学,这与现代教育改革是格格不入的。可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学校,仍然在星期天补课,仍然在上两到三节晚自习课,这是否伤害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对书本的敬畏,失去了很多花季的别样生活。这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模式等等,正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虽然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是,距离“少教多学”的内在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获2012年中语会论文评比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