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

时间:2019-05-12 21:3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

第一篇: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

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

张远礼

今年秋季,广东开展了新一轮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各学校正如火如荼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我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地实施新课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积极探索、反思,寻求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争取把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课堂中。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和努力,可以算得上小有成就,摸索出点滴有一定成效的经验。鄙以为,要想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探究性学习,课堂情景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情景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要想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有相应的课堂情景,要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情景教学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及创设情景的主要方法。就教于方家,同时,也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的涵义及其作用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教学注重教学的探究性,有利于激发创新动机。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都离不开动机。创新活动同样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他没有别的什么天赋,只要强烈的好奇心。情境教学与创设情境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情境中揭发矛盾能诱发求知欲。如果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人民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事物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它激励着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探求规律。在教学中,情境教学

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进而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在情境中展开冲突能激发挑战性。

二、创设情景,进行情景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巧设导语,创设情景。

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很多,而设计精妙的导语是最常见也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好的导语往往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别出心裁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愉快地融入课堂学习。比如:我在讲授必修2中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这一课时,设置了这样的导语:思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道是“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思乡之情一直在人们心头盘旋,马致远的一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们的无尽乡愁,响彻古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抒写出了游离于祖国怀抱的海峡彼岸的人们的心声。乡愁就像一首饱含深情的老歌,愈唱愈难忘,那旋律一直在人们脑际回荡。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香港当代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让我们认真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浓郁的思乡之情。这导语很容易就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课文的学习中,融入了浓郁的思乡情中。结果这一课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巧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情景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三)巧设问题,创设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这一方法在启发式教学中广被采用,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拿来”,这对新课程的实施是大有用处的。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设问题情景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他们的思维的积极性,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不言而喻,设置得巧妙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强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阅读中就会保持一种持久的愉悦的心境,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一箭双雕,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对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能够巧妙地在课堂上施行情景教学,吾以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会是一件难事。良好的课堂情景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学生自然就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明显地突显出来了。当然,创设情景的方法远不止以上所列举的三种,还请各位行家指点迷津。

第二篇:在实施新课程中投掷教学案例

《投掷教学课中的创新与参与》教学案例

朱强

案例背景:

指导思想:高中《体育与健康》中投掷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三点: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二、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完整的投掷技术,发展基本技能;

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以“健康第一”为宗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自主创新学习;关注差异,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教学目标:掌握投掷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本次课是以“实心球”这一投掷项目为主教材进行讲解。由于投掷实心球对力量等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是由每个单一动作所组成的连续动作,掌握它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强调循序渐进、从分解动作开始反复练习,要求同学不厌其烦、勤奋刻苦地练习技术动作。在教学中运用了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将掌握技术与训练力量、投掷能力相融合、相贯通。培养安全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主动参与及创新思维的学习意识,增强自信心。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投掷技术原理,着重让学生体会和掌握投掷的用力顺序和正确的方法。在规则的约束下表现出竞争、合作和应变能力,提高学生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安全防范技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和吃苦耐劳、坚毅勇敢、拼搏向上的精神。

教学内容:★双臂前掷实心球的技术

【教学重点】:

1、掷球时的用力顺序:由下向上的发力顺序即蹬(腿)>>顶(髋)>>挺(胸)>>挥(臂)>>拨(指)

2、掷球时双腿蹬伸,展髋挺胸,双臂快速挥摆。

【教学难点】: 全身的协调用力和动作的衔接配合。

设计思路:投掷作为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手段和学校体育的测试项目,一直受到普遍关注。但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学生参与不积极等因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由教师制定投掷课的单元计划,通过一定的教学原则、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科学的授教及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达到提高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的目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的自主创新锻炼,让学生在运动参与和创新中,体验运动和创造的乐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叙述:

课的开始阶段

课前预备铃声一响过,高一(3)班的学生便聚集到体育课的集合点。当看到器材筐里的实心球、橡皮筋等器材后,便开始小声的嘀咕着„„。“朱老师,今天上什么内容呀?”有两位女学生略带怯意地问。

“今天我们上投掷课,掷实心球。”我回答。

“啊!”两位女同学叫出声来。同时我看到有许多学生脸上也泛起愁云。的确,投掷课的学习确实让很多学生感到苦恼,尤其是女生,第一,对这个项目的学习缺乏兴趣,第二,由于掷实心球可以在体育会考中作为选择项目,可以用男生的引体向上和女生的仰卧起坐代替,所以,很多同学对投掷课的学习采取逃避态度,大多同学还有一些恐惧心理。课的开始,我先强调了投掷课的安全知识,要求同学们提高安全意识,要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安全的完成学习内容。我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在准备活动中增加了几节投掷专项操,采用了“双手拨球”和“连续传球”等方法来让学生熟悉球性和热身。同时也使学生逐渐把的注意力转移到实心球学习中来。

兴趣激发阶段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熟悉球性后我开始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学习与生活中有哪些与投掷有关的活动?” “投篮。”一位男学生抢声回答。“扔石块”、“扔飞镖”„„

我提高声音说:“不错,你们说的都很对,那么它们都有那些共同点呢?” “都要用手扔”一位学生回答,随之有更多的学生附和。

“看谁投的远”又有一位同学回答。

“除了用手进行投掷外,还有什么共同点?”我问。学生们呈现出迷惑神态。“这些活动是不是都有投掷的目的呢?”我问。“嗯,„„,是”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以投远为目的,由大家自己设计、创新投掷的方式,好吗?”我说。“好,好。”学生欣喜地答道。“但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注意安全,而且大家的投掷方式要尽量做到不一样,看谁的投掷动作最具新意。好吗?”我说。“好”同学们高声地回答。

运动参与体验阶段

我将队伍带至投掷场地,宣布以投远为目的的投掷体验开始,并重申“尽量不重复别人已采用过的动作,看谁的投掷动作最具新意”的要求。“老师先来”,我以原地侧向的方式将实心球双手抛出,成年人的力量是足以让这群孩子信服的,我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随后,男、女各两组,按顺序以投远为目的进行创新投远的练习开始了,真是千姿百态,花样迭出:弓步正向、后抛、侧向抛、单手推球、单臂投球、双膝跪姿前后抛、原地侧向抛、侧向上步掷„„。课堂上,大家在非常兴奋的状态下创造了许多种投掷动作。有很多同学投掷的还很远,虽然大多数的投掷动作很不规范,但是同学们的这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非常值得肯定和发扬的。学生们在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创新练习。就在他们意犹未尽之时,我们开始了以规定动作的投掷练习,原地双臂前掷实心球。“先看老师的示范,我们要做的是原地双臂前掷实心球,注意动作要领:双手持球,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屈膝,上体后倾形成背弓姿势„„”学生认真的在听我的讲解。“我示范一次,大家可以看老师的动作,看完后可以在一侧做徒手技术模仿。随着实心球在12米开外落地,同学们大声鼓掌,为我的精彩示范叫好。我又拾起地上的一个球,对同学们说:“只要大家认真练习,巩固技术动作,我相信,每个同学都能够在考核中成绩优秀,老师在做一次,大家仔细体会我的用力姿势….好,现在男女生两人一组分开练习,老师分别指导,注意,每组同学之间留出15米左右的投掷区域,注意安全。投掷的过程中也可以用橡皮筋做原地模仿练习。前排的同学去拿球,准备练习” “好„„” 接下来是同学们投掷练习,用力声、叹息声、赞赏声、指责声、鼓励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应用拓展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结合原地双臂前掷实心球的技术来过渡到完整技术上步 双臂前掷实心球技术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提高投掷能力,稳定技术动作。通过集体协作和自身努力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

“下面我先做两遍示范,然后我们分开练习。”我说。动作示范后。我说:“每人以刚才的排列队形做10次投掷练习,然后我们做一个推远度上“台阶”的实验:就是设4~5个不同远度的投掷区,每区远度相差30~40厘米,一旦达到规定远度,便可上一“台阶”,进入另一区练习。学生分成四组,男女各两组分别练习。大家有没有信心步入最高的梯队?” “有”同学们大声回答,接着是很有序的各自排开进行练习了。操场上同学们练习的那种认真劲甭提有多带劲了,大家使出浑身力气,你追我赶,逐步有很多同学的成绩得到提高。“老师:你来看看我的”“老师:你来给我指导一下”不时有同学让老师来观摩和指导„„最后我按照“台阶实验”所分出的梯队进行分组教学比赛:按学生的成绩水平分组进行教学比赛并排出名次。“我说:现在以每个台阶水平的同学分成小组进行比赛,每人只投三次,每组有一名同学负责做裁判,每小组取前三名。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男生更是兴奋不已,斗志十足。大家很快就投入到了比赛的气氛之中„„

“哎呀!投低了”、“用力一点”、“助跑了投”„„各组学生紧张地指导着本组同学的投掷动作。同学们忘我的投入劲着实让我感动。课要结束的时候,学生的参与热情仍然很高。

教学反思:(一)本案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投掷创新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通过投掷实心球的完整技术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在规则的约束下表现出竞争、合作和应变能力。本案例主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设计投掷方式,运用分组教学,和小竞赛的形式,缩短个体成绩差异,体现学生主体,从而引伸到规定投掷动作的学习。让学生在享受投掷乐趣之余,体验集体合作获取成功的喜悦心情,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对投掷课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通过运动参与的形式得以实现的。在教学案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进行创新体验与练习,通过比赛,感觉到成功的喜悦,既提高了投掷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投掷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三)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本案例中,老师始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整堂课的各项投掷体验活动中。师生间没有隔阂,平等的对话呈现了一种民主氛围,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均得到充分的体现。(四)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得以有效实现

投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技能。本案例让学生提出一个投掷目的,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设计相应的投掷练习方法,促进其在生活实践中投掷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在开心愉悦的学习情景下,注意运动中的安全教育。教学形式越是强调自主则越容易出现松散,这必将增加课堂教学的不安全因素。如在进行投掷的练习时,一定要在老师的统一指挥和要求下完成练习,做到安全第一。

第三篇:在新课程教学中

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用好教材,超出教材”

王敏勤

这次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老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新的教材观为什么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由于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的编写方面指导思想不同。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扣纲扣本),正所谓“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所以我们感觉新教材容易了,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老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我国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若干次,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但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认真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教学)。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如果学生连书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没有学会,联系实际又有什么用?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所谓“超出教材”,就是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替换教材的例子

为了说明基本概念,教材中往往选用一些例子。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所有学生,所以新课程提倡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学习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学习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忆。如小学《数学》中有一节教材是“找规律”,教材中选用了一些花朵、几何图形、人物图像等,让学生探索这些图案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有些教师在教学时照本宣科,按照书上的图案制作成幻灯片、剪纸、图画、学具等,在备课时费了很大的功夫。其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不用这些图案,因为教室里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寻找: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教室里的桌子排列有什么规律?窗户排列有什么规律?电扇排列有什么规律?同学们很快就会发现:教室里每排课桌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距离差不多;教室里的窗户南北都是对称的,窗户之间的间距差不多;每排电扇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的距离也差不多。通过这一引导,学生大致知道了什么是“有规律”。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一下,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学生就会发现:老师和同学衣服上的图案是有规律的,人的五官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想像:马路上会有哪些有规律的事情?学生就会联想到:马路旁路灯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树木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汽车和自行车的行走是有规律的„„这样逐步拓展,学生从眼前看到的,到脑子里想到的,对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这样的例子比教材上的例子更熟悉、更丰富,更符合学生认识和记忆的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放学后学生走在路上回到家里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找规律,这就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让学生体验课程。

二、拓展教材的主题

一般说来,文科教材的主题是比较明确的。比如初中语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写的是罗布泊的变化史:现在的罗布泊神秘、荒凉;过去的罗布泊是牛羊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它为什么消失了,与塔里木河有关:塔里木河过去也是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而后来由于盲目用水导致干涸,罗布泊断了水源也就成了死湖,成了沙漠,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木也成了“木乃伊”。最后作者提出“救救青海湖!”本文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但学生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就会觉得自己离罗布泊和青海湖很遥远,保护环境的意识还不强烈。如果教师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谈一下黄河的断流情况,海河的缺水情况,白洋淀的枯水情况,微山湖的污染情况,学生就会对课文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就会自发的发出“救救黄河”、“救救海河”、“救救白洋淀”、“救救微山湖”的呼声。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搞一些调研活动,了解附近水源的丰缺情况和污染状况,提出保护水源和环境的措施,教材的主题就会得到深化和拓展,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就会得到强化。

三、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开发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条件性课程资源,二是要素性课程资源。前边所说的替换教材的例子和拓展教材的主题,都是开发课程的要素性资源。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就是把单一的文本教材变成学生容易理解和喜欢的多种形式,如制作成挂图、剪纸、幻灯片、录像、录音等。这样平面的教材就变成了立体的教材,枯燥单调的书面资料就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对教材就会有兴趣,就愿意学习,也更容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

这次课程改革一方面通过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课程来整合学生的知识,如“科学”课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艺术”课整合了音乐、美术的内容;“历史与社会”整合了历史与地理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分科教材中也增加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加强不同学科的联系。如初中语文新教材设立了“科学”单元,生物新教材设立了“生物学与文学”栏目;历史新教材中有许多是文学、科技等文化发展史方面的内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教材则一方面强调语言的人性化,一方面穿插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讲述他们的科学精神与坚韧精神。这些,都是在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教师在运用这些教材时要理解编者的意图,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除了教材中已有的学科渗透外,教师在教学时可有意识的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与整合。如学习小学语文《第一场雪》(峻青),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到雪地里观雪景、滑雪、堆雪人、打雪仗、拍照,回来后写感受;也可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雪有关的小说、诗歌、散文、图画、照片、歌曲等;也可自己创作与雪有关的图画、文章等。这样上课时,在基本学习课文字词、结构和写作特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种体裁和形式的与雪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朗诵诗、唱歌、绘画等,内容都与雪有关系,丰富多彩,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等。

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与传统教材不同,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了发展的空间。如人教版历史新教材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中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初中生物新教材在引导学生讨论生物的共同特征时也写道:“请注意,关于生物的共同特征,专家们做出的概括也不尽相同。请你分析一下下面的概括是否全面、准确。你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补充建议吗?”这就引导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权威。这些设计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对于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教师如能做到以上几点,就能“超出教材”了。

第四篇: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面面观论文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成效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验区学校在学分管理、过程性评价、必修课教学、选修课开设、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形成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一系列亮点。

第一,关于学分管理。实验区学校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高中各学科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普遍设立了包括任课教师、学分认定小组和认定委员会这样一个完整的赋分管理系统,规定了由学生提出学分认定申请、任课教师初步认定、学分小组认定、学分委员会复审确认等这样一套学分认定的程序。就认分的标准和条件而言,实验区学校采取模块测验与学科课程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模块测验成绩一般占总评成绩的60%,学习过程表现占总评成绩的40%。后者由语文作业质量、平时测验成绩、学生课堂表现和修习时间各项累计而成,既顾及到课堂作文、课外练笔、知识归类、单元测试这些硬性方面,也注意到学生学习态度、对课堂参与的程度、提出问题和所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软性方面。各实验学校在实践中正探索出各自一些具体的方法,从而使学分管理渐趋合理化。

第二,关于基于模块的必修课教学和由系列组成的选修课教学。实验区学校的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由语文1—语文5这五个模块组合而成,每个模块 36学时,2学分,共两个学段完成,其课程价值在于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获得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10学分。选修课程含五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究”,每个系列下再设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其课程价值在于满足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发展差异。作为对国家课程之延伸与拓展的校本课程,则是在盘点学校课程资源基础上而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设的,有的实验学校又分为校本课程必修和校本课程选修两类。深圳南头中学语文教师开设的校本课程,通过其名称即可管窥课程内容:“校园语言艺术”“从池莉小说看女性形象塑造”“网络语文教学”“西方经典文学欣赏”“唐诗鉴赏与吟诵”“另一个世界——走进智性的欧·亨利”等。伴随着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趋向个性化,这些校本课程愈来愈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学校课程魅力和课程个性之所在。另外,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也是这次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一种创新尝试。实验区学校结合语文活动的展开,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收集并整理资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广东实验中学在诗歌单元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诗歌的创作和配乐诗朗诵,并以多种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交流,极大地唤醒了青春期学子们旺盛的诗歌审美意识——殊不知,对诗歌的创造性“自觉”恰是全方位提升语文素养的最佳突破口。对此,如何评价都不为过高。

第三,关于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型。义务制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实施表明:教师角色的转型是关系课改成败与否、关系课改在多大程度上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高中课改也如此。其转型包括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一系列方面。就教学理念而言,实验区学校教师开始形成以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和审美素养、发展言语能力为核心的生本观,从而使教学的价值重心由教师向学生位移;就教学方式而言,实验区学校课堂上更多的是体现多元开放、动态生成的“绿色生态”,自主、探究和合作已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机械单一的讲授式教或接受式学已逐步得到改观;并且,教师能够针对智商和情商落差的学生群体而施以多元评价和开放式引导。尤其从样本学校的课例来看,教师非常自觉地从课堂上的主宰者转变为主持人,避免了单向度挥洒教师才情而将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还给学生。广东实验中学的《沁园春·长沙》一课,以学生“展示→众生答辩→共同探究→集体朗读”为基本线索,充分调动了学习者主动、积极探究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课程进展跌宕起伏,并且有一定的深度感。

二、辩证认识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几对关系

当然,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直逼课程的深层,尖锐地反映出语文新课程的本质要求与课程主导、课程管理之间的核心问题,凸显出语文课程积淀已久的内在危机。对此,我们要予以认真分析和辩证处理。

第一,辩证认识并处理课堂形式之新颖与课堂内涵之深度。伴随着学习者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其新颖活泼的学习方式自然替代了传统指令型课程中教师陈旧的讲授教学,即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形式特征的群言堂刷新了以教师意志为主宰的一言堂。然而,如果这种“刷新”仅仅是停留在作为课程物质载体的课堂组织和活动样式上,如果仅仅停留在以一种新鲜的感性活动样式更替另一种乏味的旧有活动样式上,那么,这种所谓的改革只是在课程平面上花样翻新而少有实质性意义。不幸,部分事实正是如此。诸如课堂教学只是滞留在文本的浅层甚至与文本原意错位,而教师误导下的学生参与依然甚有广度、形式踊跃,直到课堂终端既看不到教师精彩的点拨或有机的升华,也看不到学生思维的闪光或言语的出彩,甚至部分教师有意识用声乐光色来掩饰这种苍白的感官教学,从既往的教条主义教学滑落到现在的技术主义教学。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致命伤,文本自身所包蕴的深沉意蕴与师生浅层解读这两者之间、课堂活动形式的踊跃与语文课内涵单薄这两者之间,落差十分悬殊。因此,语文教师要确立新的课程质量观,通过课堂的特定组织形式和活动样式来达成学生学习质量最优化。凭借优美文本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言语能力,是语文课程的价值目标,至于课堂组织形式和活动样式的选择应当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价值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力主下述意见。其一,主张对文本世界的深度介入。包括师生对文本的共同深度介入——当然首先是教师自身。在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淡出文本”的错误倾向。作为课程价值的自觉开发者和课堂教学的实际主持者,语文教师要从独立自主的思想立场出发,凭借长期积淀的审美素养而与文本作者站在同等或接近的层次上深度对话,放弃思维上的盲从、俗化或不作为。当教者获得了与作者同等或相近的思维高度,这就为语文新课程的价值实现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此后,教师才能有方向感地引领学生融入文本——这方面,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任重道远,使命感不能不紧迫而强烈。其二,追求多元交融、异质互补中的课程进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作为人文学科课程,语文课程的实施进程只有在讨论、质疑、批评的开放性氛围中才能获得最后的深度,并抵达课程的核心——催生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这里,英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斯滕豪斯倡导的人文学科课程的“过程原则”,对我们如何有深度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斯滕豪斯的“过程原则”主要认为:(1)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2)在处理具有争议性问题时,教师应持中立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3)讨论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无须达成一致意见;(4)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应对学习者的标准和质量负责。[1]我们无意照搬斯滕豪斯的“过程原则”,只是针对语文新课程的实施现状吸取并化用其精神而已,旨在突破课堂教学的平面化、开掘出语文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应有的深度。

第二,辩证认识并处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自觉引导。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强,按理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方面更易见成效。但是,如果教师淡化了“引导”意识,“放手”学习就会异化为“放任”学习,即使是课堂上的生成过程也未必能实现优化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从实验区学校现状来看,语文教师往往有两种“过忧”。第一是过多担忧“师说”,惟恐被人讥为封闭课文、包办学堂。其实,对课文适时适度的解说完全是教师职责内的正常教学行为——当然,这里“说”的前提是教师对课文精心体认和对学生的真诚倾听。第二是过多担忧“师评”,特别是有意避免对学生引领性的评议,惟恐被讥为用“预设”压制“生成”。其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自觉引导并非截然对立,否则教师将会丧失“导学”之功能。语文课无疑应是各方学生欢乐轻松、洋溢生命活力的学堂,语文教师的使命就在于有步骤、上品位地精心“导学”。教师的这种自觉引导,当然不等同于指令型课程中的强制性灌输,这种具有本质差异的引导应该具体表现在下述课始、课中、课尾三个阶段。首先,课始导学。这是指语文教师通过个性化的导言,布设乐学好学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姿态获得学习者的角色感,并融入到对特定文本(教学内容)的学习状态中去。这种导言的设计、情绪的调适应从三维目标出发,具有诚挚感人、针对性强的特点,真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课中导学。语文新课程主张学生自发地生成问题,努力促进其从“学答”向“学问”的深刻转变,以“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的方式推进课程向纵深发展。那么如何确保学生课堂上所丛生的问题之有质量、有内涵呢?答曰:教师有眼力的筛选。对好问题的敏感、对问题实质的透视,这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一个新的高要求。能够迅速识别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之发展的问题,并以这种问题为抓手调节课堂学习的方向,不是“预设”而优于“预设”,这样,教师就能有效引领课堂学习的流向,在“预设”和“生成”的夹缝中游刃有余地创造独特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再次,课尾导学。好课的课尾也应是“豹尾”——体现为教师有高度的引导。

当学习者在文本世界及其丛生的问题中曲折穿行后,教师要力拔视点、挺出高度,让学生视野敞亮、心怀澄澈,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或是课尾揭示文本题旨,给予学生咀嚼回味;或是标示未尽问题,留待学生攀高觅远;或是激扬生命才情,给学生心灵酣畅洗礼;或是挥洒教学智慧,为学生开启思维新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如妙笔可以生花启智,好课亦应流韵绵远。教师自觉的导课艺术,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添加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转化为其可持续学习的后劲。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引导可谓功德无量。

第三,辩证认识并处理专家培训的一统化与师本教研的个性化。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前,各实验区普遍进行了统一的岗前培训,包括宏观的通识培训,中观的学分评价以及排课和选课指导的培训,微观的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和语文实验教材培训,总计达40学时以上。这些颇有力度的大规模培训,对激发一线教师的“头脑风景”、更新其课程理念、教学方法和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说,这是驱散指令型课程与教学中教师思想阴霾的“前哨战”,是实现教师专业角色转换前的一场必要的“精神洗礼”。然而,高中语文教师要“脱胎换骨”,较之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同行更有难度、更需旷日持久的渐进式“陶冶”,最后才有可能实现本真意义上的“角色质变”。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方针。[2]而笔者认为,这种细微的渐进式冶化,只有通过以任教学校为基地、以自己课堂为载体的“师本”教研,才能渐次实现。所谓师本教研,是语文教师以课例为对象、以课题为载体、以教学评论为引领的新教学研究范式(paradigm),倡导并落实好该教研模式旨在促使教师主体切实深刻地融入到语文新课程中去,并走向特色化和个性化的创意发展。师本教研的价值观在于:凸显语文教师在把握新课程规范性基础上的个性化价值,在开放自由的课程空间中获得个性化成长。师本教研的资源观在于:教师将自身日常的教学经历及其感悟视为重要的研究资源,有意识地予以开发和利用。具有上述特征的师本教研能够有效弥补新课程一统化师训方式的缺陷,在实施中宜注重下述操作要领。首先,师本教研要以课题为载体。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从既定课程计划和课程指令的机械执行者转变为开放、生成的个性化课程之创造者,这就必然进而要求教师成为上述创造性实践的研究者。教师应在强烈的“研究意识”支配下,从自己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转化为深入探究的课题。这种课题从自己的教学活动着眼,切入口微观、开掘度深入,通过“实验→反思→再实验→再反思→升华”的研究流程,使之成为语文教师职业生存和成长的基本方式,又凭借语文教研组这个学习型组织的平台得以合作互补。这样,教师的课题研究就走向日常化和生活化了。其次,师本教研要以课例为对象。聚焦课例,是师本教研摆脱教研之浮夸虚饰的根本所在。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以其明确的教学理念注入其中而自然获得研究的价值,至于日常的“推门课”因其教学原生态而同样具有可研究性。对以行动研究为特征、以反思教学为习惯的语文教师,课堂上的林林总总,从文本解读到问题生成、从教师引导到师生互动、从口头发言到心理流向,每个教学环节或层面乃至某些细节,都可以纳入研究主体之视野,都可能构成引发教师灵思和感悟的研究素材。复次,师本教研要以教学评论为引领。在专家教授的高深理论与一线教师的课堂教例之间,存在着应用理论的中介——教学评论。教育理论如何指导课堂实践,课堂实践又如何升华到一定的教育理论,这需要教学评论作出贴切稳妥、针对性强的阐释和提炼。而目前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比较薄弱的恰恰是以自觉引领意识为支撑的教学评论的匮乏,它直接导致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之间的脱节,导致一些语文教师即使是面对品位高超、且体现课改新理念的优质课例,也不能作出准确到位并有深度的“解读”。因此,在实验区有计划展示公开课的同时,还要作好恰如其分的引领性解读,如以既有理论修养又熟悉课改实践的教研员、语文学科带头人和高校语文学科教学论教授做课例评论员,对其所蕴含理念、教学方法、课堂流程等功过得失作出恰当评说,使课例精华能够为一线教师所内化、所汲取。

三、展望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前景

正如已有学者急切指出的那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有待全方位突破的“森林之旅”。[3]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亦复如是。这里需要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政府在各个方面层层配套、协调跟进。目前,制约语文新课程继续深入推进的问题尚多,突出的有下列几个:

第一,高考语文新方案急需出台。实验区高中语文新教材已在陆续出版,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却疑虑重重,在新高考方案未出台前,教师的习惯性思维难免是“跟着高考走”,因而依然难以释放自己的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不少教师个体乃至实验区学校表面上敷衍、骨子里观望——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尚有社会原因,毕竟读大学是一种最广泛的受教育需求。高考方案还直接影响着学生选修课自主权的落实。比较2008年9月才将实施的香港高中学制和课程改革,港府已在2005年向学校公布大学招生的具体准则、开发新的高三考试和教与学资源,[4]这将使得香港高中教师在实施语文新课程时心中有底、从容不迫。而大陆原定在 2007年秋季全面推开高中语文新课程,这当然使作为课改先锋的实验区学校语文教师心中迷茫、行动迟疑。

第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相对滞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建设中前所未有的一项重点工作,实验区学校已经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但总体而言,十分薄弱甚至有的学校尚未起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本地本校的特色资源出发,本质上取决于特长型、研究型教师的智力支撑——而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此类个性化师资的匮乏。由于指令型课程与教学中多数语文教师既无客观条件、也无主观意愿来积淀自身的语言文学素养,故课程栅栏撤去后,就难以有效利用新的合法的课程空间。这又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研究性学习,限制了教与学的领域的自由伸展。

第三,大班额束缚了新的学习方法的切实贯彻。语文教师面对60-70人的大班额,显然难以组织好高效教学,难以落实好自主、合作和探究这样的新语文学习方式。这样,教师目光往往只聚焦那些正在完成教师指令的“任务学生”,对其他普通生的非课堂表现则视而不见,从而使“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要求容易落空。特别当学生面对开放性文本而问题和质疑丛生时,教师就不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表现,更难以透视其心理流向了。

第四,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难以有效实施。从单一的终端评价转向兼顾终端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观的一大进步。其中,过程性评价适用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自主探究性活动)的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这对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但从实验区学校的实施情况看,过程性评价的操作尚存在如何细化、量化和科学化的难点,在没有提升过程性评价在学生总评价中的权重之前,在语文教师没有真正获得相对考试自主权、相对课程管理自主权之前,要将过程性评价的共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价实践,难度很大。

上述问题既有高中课程改革各学科的共同性,又有语文新课程实施中暴露出来的特殊性。从深层次看,它们涉及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各个层面,无疑需要上下协调、多方配合而予以化解。课程改革远不啻是专家或教师的事情,它其实是整个教育改革乃至社会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孤军深入难以获得最终成功。尽管问题重叠,但展望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前景,我们依然充满深切的期待和坚定的信心。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没有给新课程提供折返之路;前行的沉重,突破的艰辛,将伴随新课程的坚强崛起而成为一种必要的预付代价!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9.[2] 袁贵仁.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力师资保障[N].中国教育报,2005-7-25(2).[3] 崔允漷.期待突破的“森林之旅”[N].中国教育报,2005-11-13(3).[4] 程材.香港将改革高中学制与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第五篇:在新课程实施中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

在新课程实施中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

校长的领导力,顾名思义就是校长在领导一所学校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是校长在处理各项事务中的工作技巧,更是校长自身散发出的,一种令人钦佩折服的魅力。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内涵发展,校长领导力的开发与提升是关键。校长领导力是校长在领导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经历与经验,是支配力与影响力的统一,职务权威与自然权威的统一,知识、态度与能力的统一,主要由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建设能力、执行能力构成。校长的领导能力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那么,如何提升校长领导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好校长呢?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结合这些年来自己工作的体会,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业务学习,靠理论指导工作提高校长的领导力。作为一名校长,必须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用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使自己的管理模式能够推陈出新,使自己永远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学校管理的脉搏。同时,不断的学习,能让一名校长完成从一名管理者向一名学者的转变,这样就能网够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用渊博的学识征服心灵。

正确的价值取向下才可能产生正确的课程目标,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保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校长应该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以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为保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把握办学方向,注重细节落实,提升校长领导力。作为校长的首要任务应该要加强学习,加强对政策、法规的解读,明确办学方向,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大势。只有这样,教育的航船才不至于偏离正确的方向。在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校长要具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能够把握关键问题,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在工作的落实上下功夫,在细节上做文章。校长还须具有宽广的胸襟,应该高瞻远瞩,海纳百川,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教职工。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提升自已的领导能力。

三、深入教学实践,创设和谐氛围,提升校长领导力。校长是学校课程开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应促进学校积极挖掘自身的传统优势和隐含的潜力,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与水平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应以主体身份投入校本课程实践之中,探讨“ 实践—反思”教学模式,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学生的心理状态、社会需求和兴趣爱好,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导向,促进学生发展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原则。家长是与课程利益有关的人员,他们能够协助课程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领导力是经验性的,没有丰富的经历,校长领导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所以,校长应走入师生员工中间,深入学校实际,参与教学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加强与师生员工的沟通,虚心听取各方意见,让大家都来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校长还需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创设和谐氛围,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使各种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效率最大化,这样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稳步前进。走进教学一线,靠与教师齐心工作提高校长的领导力。

教学是学校管理的重点,课堂是学校管理的灵魂,一名好校长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学校发展的引路人,更应该是一名能够驾驭课堂,明晰课堂教学优劣的好老师。因此,作为校长必须走进教学一线,通过与教师们一起备课、上课、评课,在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传递给每一位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校长的内心想法与工作要求,与校长齐心协力办好教育。

四、加强自身修养,增强非权力影响,提升校长领导力。自古贤人重修养,修身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条件。正如讲座中谈到的:现在的管理更多受非权力性影响力制约,非权力性影响力大的校长,才有较高的威信,而非权力性因素即知识、能力,待人接物、表达等。所以校长要谨言慎行,善言敏行,经常反思自己的做人与做事,经常自检自己的言行,在反思中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增强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使之在师生员工的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头领”,政府和人民赋予他的权利使他能够统领整个学校。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权利会使校长渐渐“特殊”起来,殊不知这正是校长开始失去民心的前兆。因此,作为一校之长,校长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做人,校规校纪校长应该第一个遵守,会议决议部署校长应该第一执行,教师不管亲疏校长必须一视同仁……只有这样,靠着以身作则才能使校长赢得民心,提高自己的领导力。

五、营造民主氛围,靠赢得大多数教师的拥护来提高校长的领导力。

营造民主氛围就是让学校的全体师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实现学校办学和管理的民主化。真正的民主,能使教师感受到主人般的荣耀,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由命令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最终使校长得到大多数教师的拥护。校长的成长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摸索前行的,可以说每一次问题的处理,每一次工作的开展都能成校长走向成熟的阶梯。因此,校长应该具有一颗勤于反思总结的心,每天、每月、每学期,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看到成功要学会持守延续,看到问题要学会思考解决加以避免,以达到提升校长领导力的最终目的。

六、校长的领导力是课改实施的核心要素

实施课程改革,依然是今天基础教育的首要命题。基础教育存在脱离教育本真和偏离教育正轨的危险。学生负担重、学得累,教师教得苦、效率低,违规补课,有偿家教,择校问题等等。

提升教师素养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关健;校本研修是提升教师素养的最佳渠道。校本研修:即在校长领导下,围绕校本问题,组织领导全校教师进行研究学习,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让教师个人和团队在研修过程中提高素养。其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优秀教师群体。校本研修的基本特征是以开展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它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研究校本问题。校本研修追求的结果是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也包括校长的发展。教师是课改成败的关键,而校长则是教师成败的关键。校长在课改实施中起到的作用尤其重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校长的引领作用,校长的带头作用,校长的激励作用。校长的领导力是课改实施的核心要素,离开了校长的科学领导,课改实践就可能会出偏差,会走弯路。在校长对课程改革的领导中,除了校长个人的作用外,校长还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和机制的作用,这样就可以避免校长“孤军奋战”。

下载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在复式教学中实施新课程(合集五篇)

    怎样在复式教学中实施新课程 永修县虬津小学:江亮 随着我国入口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工作在农村的深入,农村每年的新生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这样,就使许多的农村学校,特别是山......

    情景体验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体验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实践 小学生害怕作文,一直是困惑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的一个大难题。一是学生无话可写。二是对练习习作的写作目标不大明确。三是无“欲”而写。家......

    情景会话在口语教学中的意义及实践

    情景会话在口语教学中的意义及实践 朱才华(华侨崇圣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情景会话 口语 论文摘要 情景会话是口语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情景会话包含三个要......

    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论文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它作为一种普遍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欣赏语文、表达语文、聆听语文、感悟语文。让听、说、读、写等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日积月累,真正形成习惯,从......

    情景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情景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宝应县曹甸镇下舍小学 闵信成 邮编220800 引言 根据:法国心理学家、外语教学家古恩在研究婴儿习得母语的过程后总结:学生学习外语要像幼儿学习母语的......

    情景教学在体育课中运用

    情景教学在体育课中运用经验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一直是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听看——练习”的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教学为主体的封闭式、注入式教......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心得体会 (共5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心得体会 高 二 语 文 备 课 组 吴 艳 华 2008年11月15日 高中新课程实施心得体会 吴 艳 华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碰到了许多问题,有着许多担忧,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