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论文

时间:2019-05-15 10:4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论文》。

第一篇: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论文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它作为一种普遍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是一切重大技术和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但要把他教好,让学生学好并非易事,下面我就谈谈怎样“结合课标、把握教材、设计教学”。

一、课标与教材。

1、课标。

是教育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生理特征和智力发展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拟定的,分阶段性实现的学习目标,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实现: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它的总体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材。

就拿北师版七年级上册来说吧。它的编写具备科学性、适应用;它展于“课标”中的第三阶段,其内容有:丰富的图形世界;有理性及其运算;字母表示数;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一元一次方程;生活中的数据等。

3、“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课标”对“教材”具有指导性和指令性作用;必须根据“课标”进编排教材内容;而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教学活动是实现“课标”的主要途径。要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实现课标;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组织、引导、实施、落实。

二、结合课标,处理教材,优化教学。

数学教材不同于其它教材,在他里面没有甜言蜜语;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更没有令人心旷神怡的人间仙境;仅有的是枯燥的数字、字母、公式、公理、定理……学生对此不感兴趣,这就给实现课标中的理念和目标带来了很大困难,很多人都怕数学就是这个原因。要解决这一困难,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浅析教材。

这本教材虽然是专家编写的,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但它根本无法结合各地方.各学校各班学生实际;为此,我们应该联系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环境,时代背景,挖拙学生的学习潜力,发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领作用;从而实现“课标”中的理念和目标。

2、教学方式。

“分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是目前最时尚的教学方式;这就要要求教师作好充分准备,科学地组织和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有必要插入幽默的、科学的、富有趣味的教学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如我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活动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各组讨论:-2与(-2)是否相等,采用“打官司辩论”的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又使学生深刻地解决了“易误点”。

3、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并不等同;把教材内容结合方方面面进行科学的处理,转化为贴近学生的,或者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熟悉的、感兴趣的;才能成为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内容,比如,我在组织“有理数加法”的学习活动时,事先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将商店的亏、盈情况,或学生体验卖报、做菜生意的亏盈情况记录下来),在学习活动时,使每位学生都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实现了组内讨论合作,组织交流互动、竞争。很快从多元化的结果中,归纳总结出了“加法法则”,使学习效果得到了提高。

4、教材中例题灵活改编。

1901年,英国数学家贝利演讲中提到“数学教育应当面向大众”。教材中的例题,一般离学生较远,学生不太感兴趣,不会主动去学习;若及其改编成学生身边的事,或者把学生编入题目情景中,学生就会产生浓厚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比如:我在组织“打折销售”的学习活动中,将教材(七上)中P187的应用题改编成“引言:开阳全新家电商场招聘一名门市部经理;待遇是5000元+提成。老板出了这样一道考题:‘我商场进了一种小型家电,按进价的50%标价,又打7折卖出,结果每台获利20元,请你算一算它的进价是多少?’看看大家去应聘能否成功。”这样,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不但激发了学生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实际能力和竞争意识。

三、融合师生情,构建和谐学习氛围。

“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果没有和谐的学习氛围,合作就不会愉快,就会顾此失彼。

1、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关心学生;使学生亲近你、相信你,视你为好老师、好朋友,才能使大家合作愉快,轻松获得知识。

2、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谈心,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使他们树立起自己的理想,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从而努力学习。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要结合地方、学校和学生生活实际;不断探索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巧设科学的、幽默的、富有趣味性的、适用的教师环节。在教学中就能得心应手,教学素材就能信手拈来,学生学数学的过程中经历“做数学,用数学”,从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第二篇:在新课程教学中

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用好教材,超出教材”

王敏勤

这次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老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新的教材观为什么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由于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的编写方面指导思想不同。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扣纲扣本),正所谓“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所以我们感觉新教材容易了,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老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我国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若干次,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但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认真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教学)。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如果学生连书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没有学会,联系实际又有什么用?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所谓“超出教材”,就是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替换教材的例子

为了说明基本概念,教材中往往选用一些例子。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所有学生,所以新课程提倡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学习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学习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忆。如小学《数学》中有一节教材是“找规律”,教材中选用了一些花朵、几何图形、人物图像等,让学生探索这些图案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有些教师在教学时照本宣科,按照书上的图案制作成幻灯片、剪纸、图画、学具等,在备课时费了很大的功夫。其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不用这些图案,因为教室里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寻找: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教室里的桌子排列有什么规律?窗户排列有什么规律?电扇排列有什么规律?同学们很快就会发现:教室里每排课桌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距离差不多;教室里的窗户南北都是对称的,窗户之间的间距差不多;每排电扇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的距离也差不多。通过这一引导,学生大致知道了什么是“有规律”。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一下,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学生就会发现:老师和同学衣服上的图案是有规律的,人的五官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想像:马路上会有哪些有规律的事情?学生就会联想到:马路旁路灯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树木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汽车和自行车的行走是有规律的„„这样逐步拓展,学生从眼前看到的,到脑子里想到的,对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这样的例子比教材上的例子更熟悉、更丰富,更符合学生认识和记忆的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放学后学生走在路上回到家里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找规律,这就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让学生体验课程。

二、拓展教材的主题

一般说来,文科教材的主题是比较明确的。比如初中语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写的是罗布泊的变化史:现在的罗布泊神秘、荒凉;过去的罗布泊是牛羊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它为什么消失了,与塔里木河有关:塔里木河过去也是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而后来由于盲目用水导致干涸,罗布泊断了水源也就成了死湖,成了沙漠,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木也成了“木乃伊”。最后作者提出“救救青海湖!”本文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但学生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就会觉得自己离罗布泊和青海湖很遥远,保护环境的意识还不强烈。如果教师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谈一下黄河的断流情况,海河的缺水情况,白洋淀的枯水情况,微山湖的污染情况,学生就会对课文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就会自发的发出“救救黄河”、“救救海河”、“救救白洋淀”、“救救微山湖”的呼声。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搞一些调研活动,了解附近水源的丰缺情况和污染状况,提出保护水源和环境的措施,教材的主题就会得到深化和拓展,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就会得到强化。

三、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开发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条件性课程资源,二是要素性课程资源。前边所说的替换教材的例子和拓展教材的主题,都是开发课程的要素性资源。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就是把单一的文本教材变成学生容易理解和喜欢的多种形式,如制作成挂图、剪纸、幻灯片、录像、录音等。这样平面的教材就变成了立体的教材,枯燥单调的书面资料就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对教材就会有兴趣,就愿意学习,也更容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

这次课程改革一方面通过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课程来整合学生的知识,如“科学”课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艺术”课整合了音乐、美术的内容;“历史与社会”整合了历史与地理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分科教材中也增加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加强不同学科的联系。如初中语文新教材设立了“科学”单元,生物新教材设立了“生物学与文学”栏目;历史新教材中有许多是文学、科技等文化发展史方面的内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教材则一方面强调语言的人性化,一方面穿插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讲述他们的科学精神与坚韧精神。这些,都是在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教师在运用这些教材时要理解编者的意图,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除了教材中已有的学科渗透外,教师在教学时可有意识的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与整合。如学习小学语文《第一场雪》(峻青),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到雪地里观雪景、滑雪、堆雪人、打雪仗、拍照,回来后写感受;也可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雪有关的小说、诗歌、散文、图画、照片、歌曲等;也可自己创作与雪有关的图画、文章等。这样上课时,在基本学习课文字词、结构和写作特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种体裁和形式的与雪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朗诵诗、唱歌、绘画等,内容都与雪有关系,丰富多彩,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等。

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与传统教材不同,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了发展的空间。如人教版历史新教材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中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初中生物新教材在引导学生讨论生物的共同特征时也写道:“请注意,关于生物的共同特征,专家们做出的概括也不尽相同。请你分析一下下面的概括是否全面、准确。你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补充建议吗?”这就引导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权威。这些设计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对于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教师如能做到以上几点,就能“超出教材”了。

第三篇:新课程环境下美术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摘要] 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的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实施以来,美术课堂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昭示着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为了适应新的角色,教师需要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实现新的蜕变和跨越。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么,我们该如何迎接这场严峻的挑战同时抓住这不可多得的机遇,在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中扬帆远航呢?本文主要从教学实践活动中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 美术 教学实践活动 经验总结

一、改变师生关系,转变角色定位

新的美术课程针对传统的一些不合理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互动,建构宽松、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美术课程革新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得到一个更好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的引导者、指路人。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双方积极有效地互动起来,教师不但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能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与学生自由的展开对话,共同研究学习问题,交流信息;学生自己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探讨问题,与教师、学生之间展开辩论,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结论。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学会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中学美术教学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它严重影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能力素质的发展。而实施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其人格,同时又注意课堂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这种角色定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实现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引导者,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自己去探索学习,去总结学习的方法和知识的结论。

2、体现课堂中的师生平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

3、积极进行反思。

4、由传统型教学转化为创新型教学。

5、成为一名研究、合作型的教师。美术新课程提倡同伴互助,共享资源,使个体备课、个人研究与集体备课、共同研究相结合,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与沟通。总之,新课程的实践确立了美术教师成为新的角色,转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对它有一个根本的认识。

二、重视认识体验,强调学生感受

美术新课程与旧课程在教学上有截然的区别,它特别强调学生通过自身的认识体验获得他们自己的感受,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的体验,享受审美乐趣。实施新课程以后,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让他们自己对知识进行体验认识,引导他们把感受说出来,然后教师给以点拨,在交流互动中,肯定正确,纠正偏差,引向深入。比如,《面具设计制作》这一课,面具是从民间流传下来的,它来源于古代封建祭祀活动,后来被演变成一种儿童玩具和装饰品。大多数学生在小时侯都玩过这种玩具。因此,学生对面具的感受很多。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谈谈是否喜欢面具。学生畅所欲言,把在生活中所见的,所接触的面具大胆的说出来,大多数同学认为面具很好玩,可以改变人的特定形象,给人一种神秘色彩、装饰美。教学中,我有意渲染气愤,给学生强烈的心理感受,而后引导学生从身边选择最熟悉的、自己最喜欢的、最漂亮的样式进行设计,设计过程采用“学生互教,学生互评,作品互展的”方法,由学生自己评出最佳的面具作品,让学生戴在自己的头上走上讲台展示,谈谈设计、制作的特点。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出对作品加以修改、加工的看法。最后请学生用美术的语言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这样教学,改变了以往被动、单调、灌输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体验。

三、注重审美素养,提高文化品位

美术的课程改革,最终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整体的美术审美素养,从而提高人民的文化品位。教美术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文化品位的提高。美术教学要以学生的审美素养为重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所应具备的素质为要求,一方面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反映美术新课程的特点。比如我国的传统绘画——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不能只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技能技巧,应该使中国画的基本精神让学生有所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为,中国画源远流长,她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法、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所以,我们应该把这种文化内涵贯穿于教学之中,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与历史的认识,确实提高学生的文化层面。并以这种新理念指导现在的美术教学。如在教七年级下册《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这一课时,我既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又注意艺术作品所包含文化意韵的教育,使学生不但欣赏了美术作品的美,而且能够领悟出艺术作品真谛。懂得任何一种艺术作品,不论是原始的,还是现代的;是现实的,还是传说、神话,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都蕴涵着丰富的信息,表现为“物我合一”、“情景交融”、“借物抒情”等文化特征;

人们只有真正理解了艺术作品,才能体现出作品的实际价值,才能使艺术作品通过审美创造和欣赏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只有把艺术作品的欣赏提高到能以理解文化底蕴的高度,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品位,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着眼潜能发挥,促进个性发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赋予美术教育新的理念与生机,对美术教育在提高人的潜能方面的独特作用给予空前的重视。人是时代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每个人都存在着不同的潜质,只有发挥人的潜能,才能更好的提高人的创造力。而要发挥人的潜能,就不能压抑学生的个性,因为个性与人的创造性直接相关。所以,新课程的理念强调把发挥人的潜能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认识,给他们言论与行为的自由,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自主意识,重视发展学生的特长,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的力量源泉。传统的美术教育常常给学生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模本,限制他们的个人经验,个人表达和创作的方式,结果造成学生大都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同样的画,设计同样的样式。所以,我们必须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病加以摒弃,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我布置的美术作业没有统一的要求,尽量多样化,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不同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设计。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活动一《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一课的教学。生活日用品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具有造型美观、设计新颖、色彩协调等特点。学习制作立体纸造型,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眼等能力,为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标新立异、展现自我创造了条件。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欣赏了形式多样的生活日用品,请学生谈感受,体会其创意,说明其特点。然后再自己动手创作。从而设计出新奇而不落俗套的作品。这样就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局面,能最大的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潜力,并激发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现代社会需要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总之,我们必须努力地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质,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活力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实现新课程环境下美术教学方式的大转变。

[参考文献] [1]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8月

第四篇: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

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

张远礼

今年秋季,广东开展了新一轮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各学校正如火如荼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我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地实施新课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积极探索、反思,寻求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争取把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课堂中。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和努力,可以算得上小有成就,摸索出点滴有一定成效的经验。鄙以为,要想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探究性学习,课堂情景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情景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要想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有相应的课堂情景,要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情景教学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及创设情景的主要方法。就教于方家,同时,也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的涵义及其作用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教学注重教学的探究性,有利于激发创新动机。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都离不开动机。创新活动同样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他没有别的什么天赋,只要强烈的好奇心。情境教学与创设情境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情境中揭发矛盾能诱发求知欲。如果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人民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事物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它激励着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探求规律。在教学中,情境教学

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进而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在情境中展开冲突能激发挑战性。

二、创设情景,进行情景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巧设导语,创设情景。

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很多,而设计精妙的导语是最常见也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好的导语往往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别出心裁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愉快地融入课堂学习。比如:我在讲授必修2中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这一课时,设置了这样的导语:思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道是“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思乡之情一直在人们心头盘旋,马致远的一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们的无尽乡愁,响彻古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抒写出了游离于祖国怀抱的海峡彼岸的人们的心声。乡愁就像一首饱含深情的老歌,愈唱愈难忘,那旋律一直在人们脑际回荡。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香港当代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让我们认真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浓郁的思乡之情。这导语很容易就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课文的学习中,融入了浓郁的思乡情中。结果这一课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巧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情景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三)巧设问题,创设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这一方法在启发式教学中广被采用,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拿来”,这对新课程的实施是大有用处的。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设问题情景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他们的思维的积极性,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不言而喻,设置得巧妙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强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阅读中就会保持一种持久的愉悦的心境,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一箭双雕,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对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能够巧妙地在课堂上施行情景教学,吾以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会是一件难事。良好的课堂情景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学生自然就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明显地突显出来了。当然,创设情景的方法远不止以上所列举的三种,还请各位行家指点迷津。

第五篇: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改的实施,新教材的应用,需要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传授给学生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新型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实行,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新的教材的使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使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

一、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的中心思想就是从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向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转移,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首先,教师要认清课堂中的主体,改变这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辅导者和指导者。这一观念的转变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应该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其次,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这样学生对一些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尊重主体就是全面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爱好不同,因材施教,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在提问、作业和考核中都是有层次性的,这样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加强教学的生动性

语文课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内容比较生动具有故事性。研究表明,启发思维和好奇心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能够熟练地驾驭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提高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并且乐于去学习。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同教师及时探讨,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三、教师要做到两个转变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即转变语文学科等人文学科不重视现代化教学的思想。现代化教学已经在教育领域实现全面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有了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与学的理论,从而使整个教学体制发生变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新课程标准里面重点推崇的。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不改变教学模式只是对教学内容、手段的改进,就好比医生口中“治标不治本”一样,是无法在语文课堂上体现素质教育的。现如今许多教师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软件,但是这只是方便了教师如何授课,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如何去学习,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探求知识的问题。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病,不改变这种现状,“师讲生听”的问题就不能解决。所以,教师要充分学习研究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互动性强、共享性好的优点,使用教师主导学生学习,二者相互结合的教学软件,建立全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学习者实现自我激励、自我监督,学生自己确定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制定课程进度,对本学期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寻找薄弱点。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内在动力支持自己,改变了从前逼迫学习的方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二)协作学习

协作的目的是为了信息与资源的共同分享,经过沟通,增大处理问题的角度。协作亦为一种“主动”的学习方法,一种扩展了的、几人参加的、自己的“、外向”主动学习方法。协作学习,需要科学地分配学习小组,按照学生的独特区别,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长,科学地实施分组。其中,小组长应该轮替担当,使每个学生均获得锻炼,让学生互相启迪、互相弥补、一起提升,使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积极参加,积极探究,使学生于快乐轻松中学习语文知识。

五、结语

如今的教育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更关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创新研究的精神。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尽可能多地展现学生的主导作用,传授给学生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融洽、民主的学习气氛中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清.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2]姜秀艳.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

下载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思考论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掌握方法,具有自学能力。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是由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一般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依赖于他人......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尼采曾经说过:教育乃是对创造物的爱,是超出自爱的厚爱。 教学不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而且与德性习得紧密相连。因为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给......

    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题一 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第二讲(上) 通过第一讲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课程理念 深刻的内涵 并对一些教师 自己认为贯彻课程理念的 教学片段 进行了分析 说实话要想把新的......

    实践新课程理念发挥愉快教学论文

    早在1854年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就提出了“愉快教学”。他主张“教育要使人愉快,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富有情感色彩”。这种愉快教学的原则其实质就是情感教学,以充分发挥人的主体......

    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实践论文

    创新能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英语学科来讲,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不是教给学生多少语言知识,而是应该灵活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尽一切可能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实践与思考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第一小学 阳金香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庭电脑的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一......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角色定位之思考(范文)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角色定位之思考 【摘 要】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体系,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而越来越多地得到关注和研究。实践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不能单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