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中如何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语言.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语言
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可见,学生能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就是学生的个性语言。培养学生的个性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在个性语言的发展中提高培养。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语言呢?
一、在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中培育个性认知
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早在19世纪梭罗就指出:“表达是整个人的活动,我们的语言机制或许连着血管的,如果没有心脏、肝脏和其他所有器官的帮助,智力是没有能力表达思想的。”在智力活动中培育个性认知,对个性语言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大千世界,多彩人生,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观察、在思考、在想象。同是观察,有的喜欢着眼于整体观察,把握整体特征;有的乐于观察局部,对细微之处也不轻易放过。同是思考,有的喜欢求同,概括出事物一般特征;有的则喜欢求异,追求答案的多样性;有的喜欢打破沙锅纹(问)到底,体现思维的深刻性;有的却如行云流水,灵活之极。同是想象,有的习惯于由此及彼地联想,有的却常常突发奇想,犹如天马行空,正因为有了智力活动的个性,才会有个性语言的表达。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时,既要教给一般的智力活动方法,如观察一般要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思考要从分析到综合概括,想象要有一定的原型等,同时要细心保护学生智力活动的天然的个性。比如观察时,教师指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有的学生却不照着做,答问时,能把局部说得很具体,而却把整体忽略了。从保护学生个性的认知出发,应首先表扬学生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再指点他看看、说说整体特征。此外,在教学中,应允许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爱怎么观察就怎么观察,爱怎么思考就怎么思考,在掌握一般的智力活动方法的同时,使个性认知也得到培育。
二、在感受、体验中培养个性情感
感受和体验是指在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过程中伴随着特殊的情感。没有情感的参与,智力活动将变得枯燥无味,甚至难以为继,诚如凯洛夫所说的“感情有着巨大的鼓舞力量。”
在感受、体验的过程中,个性的色彩最为强烈。如同是对待小狗,有的孩子喜爱有加,有的孩子无动于衷,有的孩子则十分厌恶;同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不同的心境感受则可能截然不同,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去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淫雨霏霏”的诗句。因此,在指导智力活动时,要允许学生真情的流露,而不能压抑学生的情感,不能让学生老是板着脸孔,甚至是一脸的哭丧相。
在指导表达时,要指导学生写出对生活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如,在一次题为《生日的礼物》的作文练习中,多数同学能按“生日前想礼物,生日时得礼物”的顺序写出事情的经过,但没有写出自己的感受,因而表达也就没有个性。讲评时,教师要求学生修改时补上“感受”;(1)生日想礼物,怎么想?心情怎样?(2)生日时得到礼物?心情怎样?有什么感想、联想?在作文中补上“感受”,语言的个性也就突出了,如,同是盼礼物,性急而外向型的孩子是吵着要,内向型的孩子则在焦急中默默地等待;家贫又善解人意的孩子则抱着既盼望又担心的矛盾心理,想得到自己喜欢的生日礼物,但又担心使爸爸妈妈为难……
三、在自由表达中培养个性语言
“爱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同样的道理,个性也只能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地发展。新大纲强调作文的核心是“自由表达”,这有助于个性语言的发展。
(一)在“简单”上下工夫
新大纲进一步把学生作文明确为练笔的性质,因而把“作文”改为习作,小学生习作是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而不是写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别人而写。因此,小学生作文应该简简单单,没有心理障碍。新大纲不要求小学生作文要有中心,把“有条理”改为“有一定的条理”,也是在“简单”上下工夫,降低作文难度,使学生没有心理障碍或比较容易克服心理障碍。
要培育学生的个性语言,就必须按新大纲要求,把习作难度降下来,学生习作时不要老是在乎别人怎样要求,而是怎样把自己的见闻、感想、想象写下来。
(二)要题材上放宽要求
学生能不能自由表达,题材是个很大的制约因素。既然是教学,就要有序,每次训练都要的一定的作文范围,训练次数多了,也就自然涉及到了题材的方方面面。但具体到每一次习作,若只局限于一定的范围而画地为牢,就有可能制约学生的自由表达。如“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出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样的题目,假若有的同学喜欢写大动物怎么办?也应该允许,前面的题目补上“也可以写大动物,写自己熟悉的方面”,这样一来,就照顾到全班同学都能自由表达,每个同学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不就容易体现出“个性”了吗?
四、在作文批改、讲评中指导欣赏个性语言
作文讲评,既可以纠编,也可以强化某种导向。指导欣赏作文中写得好的个性语言,可以强化学生在表达中培育个性语言。如传播所报道的,有的学生写出:“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等典型的儿童个性语言,体现了天真烂漫,他们把现实当作童话般的世界,因而赋平常的事物以奇特的想象。教师若能在批改时用眉批或在讲评进及时肯定、欣赏学生的表达,学生则可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个性语言来,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表达得更为精彩。不恰当的批评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使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样又怎么说得上创新意识的培养呢?
总之,培育个性语言是作文教学的一项任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第二篇: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闽侯县竹岐中心小学张维锋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小学体育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着重从学生兴趣出发,养成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关健词体育教学学生个性
教育学认为个性是个体在其自身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使其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的综合特性,它应该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方面。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采取多样化教学,让学生感受成功快乐的喜悦,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主观能动性。老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孩子的灵性,在倡导孩子的终身发展的实践中试图做一些适合学生个性爱好的研究和探索,引导儿童在教学环境中尽可能地自由发展、表现个性、表达自我。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重视老师的示范和讲解,强调的是学生“跟我学”,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同时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使学生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学生也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快乐体育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即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只有改变教学方法,因村施教,积极鼓励、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跳绳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长跳绳和短跳绳;并启发学生:用这些绳,还能想出什么样的方法来跳?于是正、反跳、跑跳,双人跳„„各种方法层出不穷。还可以启发他们用绳来做游戏,学生通过尝试,创编出许多游戏方法,用绳来摆数字、摆各种图形;用绳做起跳线、起跳线;将绳围成圈做游戏等许多有价值的创新游戏泉涌而出,扩充了学生的想像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整个课堂充满情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地位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寓体育于玩之中,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个体对事物、事件、人际关系以及各种活动的探索而反映出的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教学中,我把教材精心设计成各种新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亲自“玩耍”,在动中思、玩中学,从中获取知识,寓教于乐,最终达到发展身心的目的。例如在教授“立定跳远”一课时,我以“青蛙过河”的游戏方式编排,使小学生兴致浓厚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起到了较好的德育教育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乐趣和成功感,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从而培养锻炼习惯、意识,发展运动能力,真正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的目的。
三、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因材施教
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老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采用适宜的方式和
方法去引导和培养,使之得到充分发展。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我们不能只顾“满堂灌”,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育行为、思想的特点,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所以,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比如有的学生善跳;有的学生善于跑;有的学生有压力学得好,有的则相反;有的学生爆发力好;有的学生柔韧性好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帮助他们选择一种或两种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方法和技能。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强,更能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同时,在教学中高标准,严要求,能使学生形成严格、认真、勇敢、顽固的个性特征。
四、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可增强学生责任感。如在教学“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母鸡为了保护小鸡与老鹰搏斗,表现了伟大的“母爱”,小鸡在母鸡的带领下协同与老鹰搏斗,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又如队列队形练习,开展“我是一名好战士”的小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我是好当家”活动,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课堂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接受教育,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个性和人格,让每个小孩子都成为课堂上一名快乐的主角!
素质教育是优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技能和社会能力,并充分展示其个性特长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个性差异”的个性化教育。作为一名学校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学研究,以满足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要以高尚的师德、正确的言行,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给学生做出表率,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加强。
第三篇: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论文
[摘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本文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 个性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新一轮的教改也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学校体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教室里和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二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集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三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三、体育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一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的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的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就更少,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有限的选项的教改实验,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除按大纲要求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教学外,还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学生在完成第一教学任务外,可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中选择1-2个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权威、是教学的中心这种观念的影响,而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个性也就无法得到发展。新课程把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需求等情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标,并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例如安排上肢力量练习时,可以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把统一做引体向上改变为有的做引体向上,有的做斜身引体向上,有的做水平悬垂臂屈伸,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都能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中进行切合自己实际的练习,从而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满足,身心健康得到了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锻炼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三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都不能搞一刀切,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跳高教学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可以按不同的水平分组,每个组的目标、要求不同,预先向学生提出经过努力可以达至的指标,学生按预定的指标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教师给学生预定好这节课的指标。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目标,以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性比较强。在体育课中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更具有意义,但还应侧重于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争取胜利的进取动机,使学生体验体育活动中愉快的心情,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教师注意组织教法的改进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如分组练习可按水平分组、按兴趣分组、按性别分组,还可按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形式。教师的教学也应更多的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等形式。尊重学生的意愿,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
五、结论
体育课程全新的教学理念,既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也是对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体育教学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孟翔.体育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个性[J].科技平台,2007,(8).
[3]邓强松.浅谈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2).
第四篇: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耿秀秀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淄博 255100)
【摘要】个性化发展是美术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美术教学中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优化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运用鼓励性评价语言和注重因材施教。
【关键词】美术;教学;个性;发展
美术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强调趋异性思维,强调个性的保护和发展, 强调学生对同一事物观察之后所产生的不同的绘画表现和创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是美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下面,就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简要探讨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四条途径。
一、优化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源泉,没有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氛围,再好的学科体系、教育设施,也不会造就成功的个性,这是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所以,在课堂上作为教育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设法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每一点思维火花,大胆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个性。
譬如,笔者在一次素描静物教学中,为了启发、引导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改变以往教师预先摆好静物的做法,而是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艺术家的静物作品,并结合作品讲授素描静物的多种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可以选择任何物品去实现静物的摆放和设置。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他们开始拿着瓶瓶罐罐以及教室里一切能拿来用的物品摆来摆去,面对自己摆的静物,他们有说不完的理由和用不完的点子。这时,笔者又及时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予以肯定,并给以引导,每组同学摆的静物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水准和不同的味道。摆静物的过程实际也是绘画的构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发挥,同时也营
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作品产生的很快,形成的效果也好,可谓百花齐放,富有个性。
二、从培养兴趣入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我国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也就是一种兴趣。兴趣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它在个体认知发展和智力功能上起着激励性作用。当兴趣处于激活状态时,会激活快乐情绪,而快乐又反过来加强了兴趣,在兴趣和快乐结合的最优情绪背景下,学生的表现则倾向于自觉的想要吸收信息扩展自己,这种状态保证了兴趣和认知活动的联系,从而有利于思维与创造性的开发,为个性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那么美术教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以促进个性发展呢?一方面要注重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作为美术教师要善于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上除对基本的技法理论阐述清楚外,可以谈一些艺术家创作背后的生活、情感和当时的社会风尚与典故,以及由此而来的丰富的创作、感人的表现手法、魔术般的画材与工具等等,把单调的写生教学变得丰富起来,从而刺激学生的绘画欲望,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实现学生的学中有乐,乐中促学。另一方面要注重优化课堂结构。美术教学主要有两大步骤,示范和练习,而通常练习在美术课堂上占用时间较长,学生往往因长时间作画而失去兴趣,降低效率。如何才能使学生保持更长时间绘画的兴趣和热情呢?现代教育家布鲁姆说:“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注重优化课堂结构,除了要在课堂上亲自泼墨挥毫,做好示范,从直观上引导提升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与激情外,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练习时,要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与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一幅作品,获得绘画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证。
三、运用鼓励性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鼓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表现,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鼓励性评价的魅力,就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获得更大价值的个性发展。
运用好鼓励性评价,要因人评价,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每位学生对绘画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如有的学生手法细腻,画面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而有的学生用笔粗犷,画面呈现一种张力,作为教师在评价时就不能千篇一律,应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同时,要坚持“赏不过时”,即奖励应该选择在最佳时机,注重挖掘学生的亮点,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这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赞许与肯定,特别容易满足学生要求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也就更能激发他们继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四、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美术教育是一个十分强调个性作用的体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既符合艺术规律,也符合教育原则。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该从学生认知、技能、创造、情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并有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探寻新的发展空间的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辅导过程中,美术教师的因材施教一方面主要体现为手把手的个别传授示范,比如说在中国画等绘画课教学中,由于技巧性比较强,就需要美术教师手把手的个别传授示范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分类指导上,对于基础较扎实、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创新,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行艺术创作,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先需要加强他们的艺术熏陶,让他们刻苦钻研,打好扎实的基本功,然后再进行艺术创作。同时,教师在点评作品时,也要注重分析学生不同的兴趣和情感个性,对不同风格的学生作品有层次、分类别地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因势利导,长善救失,激发灵感,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教师有目的的培养下尽情绽放。
第五篇:浅谈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策略
浅谈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策略
厦门六中曾斌
在日常生活中“个性”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体现这个时代日益呼唤个性、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的现代理念。历史教学不可抗拒地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对于个性教育,其概念和理论人们并不十分陌生。但实施策略方面和操作方法上,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实践。本文笔者就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策略叙述几点拙见。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情感性体验
历史虽已逝去,但它以其丰富、张扬的生命力给人们以心灵的启迪。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一串串时间、一桩桩历史事件、一个个人名,也不能仅仅口头强加给学生各种“精神” “品质”,我们应该努力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去体验,寻找情感共鸣,促进个性发展。
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教师要积极采用多种手段直观教学创设情境,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象描述来传达历史信息“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触“境”生情。如通过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影片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可以扣击学生心弦,唤起 学生相应情感;通过生动形象、感人肺腑的言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选取大量富有个性特色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的活动和言行必将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如,立下赫赫战功的霍去病拒绝汉武帝为他建造的精美住宅,表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天下为公 ;描写张衡不求名利,有人讥笑他:你能使机轮自转,木鸟自飞,为什么自已却不能飞黄腾达当大官呢?张衡说:君子不怕官位不高,只怕品德低下;不以俸禄不多为羞,只以知识贫乏为耻。” 的人生追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的伟大生死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等有效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健康个性。
(二)注重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开展
个性是“一种新的形成物,它是在个体的各种重要关系中,由于个体的活动的改造而形成的。” 正因为个性是在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教育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发展学生的个性。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一定要作用于学生的个体认识,即通过设计多种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充分发挥眼、耳、口、脑、手的功能,在察中学、听中学、读中学、议中学、辩中学、写中学、练中学、做中学。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活跃思维,拓展视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以证实自己的能力,从中获得丰收的喜悦,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这种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极好动力。
如,历史辩论赛、成语故事演讲会、历史剧的编排、史学小论坛、历史知识竞赛等多样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参与设计完成,真正体验到主体的价值。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促进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得到发展。历史学科成为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课程。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引导
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应凸现善导善问的特点。
善导,有两层涵义。
其一,是指在指导模式上,变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指导为现代的“师生互导,生生互导”互动指导模式。教育家韩愈曾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里,教师的学识不可能涉及各个领域,而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他们的智慧和信息量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过老师。鉴于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中的“电脑高手”一同制作教学课件;与有绘画天赋的学生一起制作历史手抄报;与有朗读特长的学生为一幅历史画面配乐朗诵;与有写作爱好的学生编写历史剧:与有表演才能的学生编演历史小品„„。师生一起商讨、辩论、互相启发,相互诱导,教学相长。使学生乐于参于教学,展示个性潜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欣赏并促进个性发展。
其二,是指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导引。由于个性的可塑性特点,人们可以经过后天的学习发展和改变它。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同个性进行导引。一方面,对其个性中不良、消极的方面,要进行疏导和转变;另一方面,对其个性健康、积极的方面加以肯定,并努力发展使之完善。例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学业成功。而学习上的成功又能促进其开朗乐观,积极进取的性格发展。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发展其活泼开朗的优点,克服情绪容易波动的特点。在学习顺利的时候,要提醒他继续努力。当他遭到挫折的时候,需及时鼓励,提高他的自信心。
善问,包含两个意思。
其一,是指教师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实际,抓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课文中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这时启发学生,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吗?你们怎样看?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指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是什么?(中国禁烟)中国没有禁烟,英国也会找别的借口发动战争,甚至连借口都不找,直接发动侵略战争,这是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的。这样的启发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现象看本质,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二,是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善于提问题是极可贵的个性品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点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索。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问自己须知道什么,是如何知道的,想知道什么,还有哪些不知道的,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自己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新观点等。我们很难指望学生对史学领域提出什么新观点,主要的是要引导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精神对待学习,在寻常情境中发现问题,突破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对未知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考和提出问题。
(四)注重历史教学环境的和谐性创建
人的个性指人所独具的特性,属心理品质,形成中的个性,反映在行动上有个适度与过度的问题。比如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独立思考、质疑精神往往与爱说爱动、发言随便、爱开玩笑、爱插嘴、爱争论,不拘小节甚至不尊重人等相伴而生。学生的这些“过度”行为会在学生成长中,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中逐渐解决的。不能立即扼杀,否则思维活跃好奇心、想象力丰富、独立思考等好的个性也就夭折了。因此,应创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即宽而有度的氛围(“度”是指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创设这种民主、自由、融洽的和谐环境,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保障。这种和谐环境的创建,一般要有两个平等关系为前提。
一为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教师不能将自己与学生角色分工上的不同无限扩展,自视高学生一等,以家长作风及专横的态度和权力去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漠视学生的个性尊严。课堂上学生正是在与教师的平等,民主的合作过程中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和鼓励的情况下,才能逐步树立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信念,以此为基础,学生才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才敢对权威(教师的观点或教科书知识)提出质疑,才会培养对不同思想和观念的理解和尊重,才乐于提出和探索问题提出自己的创见,如此才能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为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关系。广大学生的每个个体先天就各不相同,又成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千差万别。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教师要坚持“一视同仁”的态度,以真挚的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例如,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能力不一样,成绩也不一样,需求不同,兴趣也不同,我们不能人为在学生中划出三六九等,不能将部分“差生”独立于课堂之外。平时应尽力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每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提问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不让学生觉得课堂是一个使他们暴露自己弱点的地方,一个使他们在其他同学面前难堪的地方,而是展示其特长,优势,各方面能力的舞台,那么学生形成中的良好个性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
(五)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性实践
教学组织指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分班、分组等。学生的个性差异
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以集体教学为主,它不适应学生在兴趣、能力、性格方面的差异。如何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教学,教师要开动脑筋不断探索创新。在创新试验的实践基础上,笔者认为班内分组教学是目前适应个性差异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较可行的组织形式。
笔者曾尝试过多种分组形式,在此简介一二。一种,把全班学生按照个性不同进行分组。能力与性格相近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这样教师既可对全班集体讲授,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选择探索领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便于教师指导。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在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爱好表演的同学组成一组,扮演航海家的探险活动过程,依据所掌握的资料自编台词;绘画组绘制新航路开辟的四条探险航线图,并能据图示向全班同学讲解;有一组是列表归纳15、16世纪的重大远洋航行,内容包括航行年代、航海家、出发国、到达地点或重大成就;有一组对新航路的开辟作出褒扬的评价,另一组作出批判的评价(都要求有史实辅证观点);有一组编一篇有关这个时期的故事;有一组准备小测验或问答题等等,根据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分组。
另一种是分组协作学习。按原座位组成4人或6人学习小组。把教材中的一堂课的内容分为若干部分或若干问题。第一步,由组员自己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这个问题的“专家”,在这个小组里,每个学生都是某一问题的“专家”。第二步,每个组员认真阅读并学习他们各自负责的一个“专题”,拟定提纲和要点,质疑并尝试释疑。第三步,不同小组的同一问题的“专家”集合在一起,共同探讨,相互借鉴,教师指导点拨。第四步,“专家”们回到他们自己的小组里,以个自的方式给小组其他成员“讲解”他所学习的“专题”的内容。第五步,教师对全班每个成员进行重点知识的测试。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又能尽量适应学生个性的需要。
还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分组,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有所得有所进步。
(六)注重教学评价模式的开放性操作
如果评价模式,仍是一卷定成绩,那我们所倡导的个性培育和发展,不外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应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允许学生间有差异,要多把尺子量人。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体系。评价形式由单纯卷面评价向笔试口试相结合,闭卷开卷相结合,由纯粹的文字表达和多种表达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转变;评价方法由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对学生参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由记忆型评价转化为理解型评价;评价主体由教师一方的评价转向学生自评、组评与师评相结合的多方评价,形成开放性评价体系。评价模式的开放性,让每个
学生的学习成果、点滴进步都受到尊重和肯定,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自尊,有利于形成他们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我们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教师若要培养丰富个性和创造力的学生,其自身必须要求教育者也具有丰富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我们知道,学生的感受性极强,受教师“权威”所左右,因此,教师的行为表现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勇于探索实践,追求“人格的发展,精神的自由”,以我们的创造智慧,合乎教育规律地培养出极个性化的、充满创造热情和成果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2、俞临明等著:《创造教育》,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钟志贤、范才生著:《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的使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5、孙立明、赵连山、陈佩编著:《创新能力与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指导》,沈阳出版社,1999年版
6、冒兵《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 《历史教学》 2004.117、《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8、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