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专音乐欣赏教学应坚持“五法”
职专音乐欣赏教学应坚持“五法”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费尔巴哈所言:“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像是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马克思曾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欣赏能力是多么的重要,音乐的活灵活现或是默然失色都在于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更谈不上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可见,我们要让学生完成高中音乐作品的欣赏任务,除了掌握新课标精神,明确教学目的,最为关键的就是在教学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尽力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能力,精心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音乐作品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在这种音乐意境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在职专音乐欣赏教学中,可把五种教学法进行尝试。
一、讲授法,交给学生要领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使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把握所传递的音乐知识及音乐常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例如:华?┚?的《二泉映月》,这是一部结构复杂,意蕴深刻,有一定份量的作品。欣赏时,可运用讲授法,介绍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讲述作品标题的由来,讲解变奏曲式及主题音乐等。这些内容都将对学生理解把握整部作品起到引导、启发和铺垫的作用,同时也为他们欣赏作品做好了心理和基础知识上的准备,许多难点要点在欣赏中也会迎忍刃而解。其他如欣赏交响、管弦乐等,也应该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欣赏的基本知识。如对交响乐队的乐器、编制及位置编排和曲式结构都要有一个大概了解。
二、直观法,激发学生兴趣
直观法是都展示实物、图片或利用电化教具等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直观法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对提高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欣赏《金蛇狂舞》辅以民间端午赛龙舟的图画;欣赏《牧歌》辅于蒙古大草原的幻灯片;欣赏《动物狂欢节》辅之以所描写动物的录像资料。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
三、比较法,体味作品风格
领会不同风格构成音乐作品的各种因素,都有一定的相对性。音乐作品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取决于各种音乐表现手法巧妙、和谐、有序的运用。比较法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欣赏相同音乐作品,不同表达手段的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按体裁品种、风格色彩、古今中外、演唱方法、乐器种类等进行比较。如按风格色彩比较: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舒伯特的《未完成交?惹?》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具有同样的时代背景,但作品风格不大一样。前者是一部悲壮宏伟的戏剧,而后者则是哀感动人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如按演唱方法比较,同样是描摹大自然百鸟的鸣叫,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和笛子独奏《荫中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但都把百鸟的鸣叫声摹似得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
四、体验法,身临其境体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声音的艺术。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在听了一首动人美妙的乐曲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温柔,生活多么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体验法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并巧妙地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的教学方法。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如当听到柔和流畅的琴声,能联想到清澈的小溪;听到婉转悠扬的短笛,能联想起清晨的山谷等。体验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动身、动脑,还可以动口(唱)、动手(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欣赏中,先让学生反复听辨音乐曲中的结构,熟悉乐曲集中表现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具有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的情感特点。接着让学生唱唱乐曲的旋律,最后让铜管乐队的学生为乐曲伴奏,既丰富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五、创作法,完成欣赏飞跃
创作法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要求学生把发展其智力,发挥其想象力和联想力感受到音乐,理解了的音乐表达出来。例如:在讲授音乐要素时,可选用圣一桑的《动物狂欢节》中“狮王”、“袋鼠”等乐段来让学生根据对节拍、力度、速度、音区音色、旋律特征的分析推测乐段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某些音乐要素来设计期限他动物形象。如“一群小鸡”、“温柔的大象”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设计来演奏。这样,学生对他们自己的创作形象效果非常感兴趣,同时对这些音乐要素的理解和记忆力也更为深刻。其他,也可由教师写出几句歌词,让学生谱写曲子;或由教师写段小曲子,让学生填上歌词等进行创作。当然,这些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要适当。类似这种创作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动用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的能力,满足了学生音乐创作的愿望。
总之,在职专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要合理运用好教法,恰当地指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让学生在“操千曲”的欣赏审美实践中,由浅入深地感悟音乐艺术特有的审美性质、手段和方法,提高审美敏感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欣赏情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力。
第二篇:后滚翻教学五法
后滚翻教学五法
后滚翻技术的动作要领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较难于学习与掌握,在教学实践中,与同行教师相互交流与切磋,总结出以下五种教学方法,以供大家共享。
1、口诀法:
我们可以利用口诀法向学生讲解后滚翻的动作要领,这样既能明确动作要领的技术重点,又便于小学生理解和记忆,可以提高讲解的效果。如:可以把后滚翻动作要领的技术概括提炼成六句话,“并腿蹲撑脚放正,低头含胸团紧身;蹬地后倒速度快,肩背着垫快放手,推撑及时力均匀,滚动圆滑似球形”。这样讲解通俗易懂,简洁形象,能使学生较快建立后滚翻动作要领技术的正确概念;同时小学生还可以边做动作边默念口诀,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后滚翻的正确技术。
2、标志法:
小学生学习后滚翻过程中,都普遍存在预备姿势即两脚和手掌部位不正确不合理的问题,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标志物固定手、脚位置,效果较好,如:在垫子一端粘贴两个用塑料剪成的脚印,两手撑垫部位粘上标志,让练习的学生蹲撑双脚并拢站在脚印上,双手撑标志物,使得预备姿势正确合理,有利于后续动作的顺利进行。
3、助力法:
初学后滚翻,小学生经常出现滚翻开始身体前移不够,两脚蹬地推手力量小,后倒滚动速度慢的问题,从而导致滚翻中途就失败了。小学生在练习时可以采用增加外力的方法,加大滚动速度,如:把垫子一端垫高成一个斜面,让学生由高到低,借助自然下滑的力量体会后滚翻技术。还可利用人为助力,即两人一组,当练习同学向后滚动至肩背着垫时,另一人两手扶练习者腰部,帮助上提并给予助力,增加滚动速度,使练习的同学在帮助下完成后滚翻的正确技术动作。
4、矫正法:
为了纠正小学生在滚翻时双膝分离,团身不紧以及身体展开的错误,让练习的同学双膝并拢,夹住一个小手帕,要求在滚翻过程中练习者低头含胸,用下颚或面部触及手帕,使练习学生始终保持团身圆形姿势,用上述方法矫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效果明显。
5、提示法:
大多数小学生在滚翻后半部,存在屈肘放手不及时和撑手力量不均匀的问题,为了使小学生及时放手撑垫,可以采用语言提示法,不断强化小学生正确技术,如:两人一组,一人做动作,另一人在一旁保护并及时用语言信号提示练习同学“放手”、“撑垫”;通过这种语言信号刺激,使小学生较快形成动力定型,掌握后滚翻技术。
第三篇:文题教学五法
文题教学五法
南海市西樵区中心小学 黄幼谦
文题,即文章的题目,它是文章的眼睛、“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它的作用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抓住文题则“举纲张目”,因此,文题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能忽视、偏颇。
那么,怎样从文题入手,进行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效有益的阅读教学呢?
一、因题设疑,以疑启思,激发兴趣
学过教育心理学的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原动力之。利用文题设疑求答,就像机器添加了润滑油,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方向,一定的学习心理。在教《珍贵的教科书》时,我在解题时对学生说,教科书是同学们必备之物,就像我们吃饭时的碗筷一样。新学期开学,当你拿到新教科书时,你感到它的珍贵吗?可是题目却用了“珍贵”一词,这不是很奇怪吗?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请大家阅读课文。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大增,思维被调动起来了。读完之后,我让学生回答教科书“珍贵”所在,发言特别踊跃,教学效果很好。教《中国石》时,我诱导学生,石头是一种很普通的东西,你能说出一些石头的名称吗?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被边防战士称为“中国石”,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呢?它的名称是怎样来的呢?你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中国石》告诉了我们,现在一起来学习。通过这样设疑,题目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学生探求的欲望被激发起来,在此基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学生对小姑娘发现石头的形状像雄鸡,而“我”由形似雄鸡联想到祖国的版图,定名为“中国石”的经过,读得特别津津有味,对战士们以“中国石”寄托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思产生了共鸣。
二、理解文题,抓住线索,把握重点
一些文题或暗示文章的写作重点,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理解文题从而理清层次,明确文章重点。《一次科反活动》、《高大的皂荚树》、《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这类题目的写作重点较明确,只需提醒,学生可以明白了。而有的同比较含蓄、隐晦,只是文章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辨析、思考理解。如《登山》,老师一般在解题时,只是说课文写列宁走过险路登山,让学生思考列宁为什么要走险路登山?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找出叙述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的段落,学生马上发现这些段落只是全文的一半内容。这样,学生有了疑惑。然后我又让学生在余下的段落归纳还写了什么内容?很快,学生概括出课文还写了日出景象和列宁毅然决然走险路下山的事,最后向学生点明题目《登山》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重点是列宁走险路自觉锻炼革命意志。接下来让学生找出描写列宁走险路的句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列宁的言行,体会小路的险,感受伟人的勇气和魄力。
三、对比分析,明确中心,品味构思
对于题材、体裁、写作方法相同,而中心思想不同的文章,通过对题目的对比分析,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如学习《倔强的小红军》时,我让学生与《小珊迪》和《倔强的小红军》的题材、体裁和写作方法基本相同,注重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刻划描写,以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互交替铺展情节,甚至主人公的结局也以死告终。从题目看,《小珊迪》作题平淡、苍白,这与作者要表现小珊迪的悲惨遭遇,揭示资本主义罪恶制度有关;而《倔强的小红军》则明确揭示了人物的倔强性格。《小珊迪》歌颂了手足情深、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倔强的小红军》则歌颂了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小珊迪命运悲惨,可怜可悲,令人同情、心酸,他的死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我”同情之余,内心是无奈;而《倔强的小红军》中小红军行为悲壮,可歌可泣,令人感慨、激昂。作者(陈赓)悲痛之余,心中是悔恨的。这样通过文题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了这两篇课文虽然体裁、表现手法、人物类型都基本相同,但写作目的不同,中心思想自然有有差异,所以在构思、材料安排上要为中心思想服务。《小珊迪》的“我”先误认为“可能上当”再详细道出实情,死前的细节描写“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表现了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倔强的小红军》的小红军用极为机智的办法谢绝陈赓的帮助,后来陈赓从联想中醒悟到自己被小红军“假装”的样子“骗”过了,他回头找到“倒在地上”的小红军,掏出小红军的干粮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这个细节把情节一下子推向高潮,这样构思有力地深化了中心思想,这“牙印”刻下的是小红军赤诚的心,坚强的意志。
四、吟诵比较,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吟诵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反复诵读,能逐层剥开语言的外衣,进入知、情、意、思相互交融的阅读境界,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样,文题教学也需要而且必须吟诵。《劳动最有滋味》这个题目,我读了三种语气让学生比较。先读成一般的陈述语气很平淡,表现不出作者鲜明的劳动观点,疑问语气也表达不出作者坚定的劳动信念,只有感叹语气才能准确地表现作者在劳动中获行的滋味和乐趣的感情。并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比较三种语气的差别,确定朗读课文的基调。然后进入对全文的朗读理解和诵读指导,同学们较准确地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以题导写,加强训练,培养能力 文题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思想,提高朗读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了课文作依照,学生在对具体的文题时如何审题、选材、构思、布局、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会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得到许多直接的感受,很好地发挥课文对作者文教学的范例作用。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效果就显而易见。主要方法有
(一)仿写。学了某一篇课文,设计一个相似的题目,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教了《高大的皂荚树》后,写《茂盛的榕树》;讲了《旅行家树》后,练写《四方竹》。
(二)迁移。迁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渗透、运用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将课文题目略作变化,成为作文题目。讲了《海滨小城》,换一个地点写西樵官山城区。因写作对象不同,学生模仿时必然进行必要的创作变化,从而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不改变题目原文的意思,将课文体裁改变,进行改写、扩写,也可以达到由读到写的迁移。教了古诗《寻隐者不遇》,要求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成记叙文,描写“我”与童子三番问答的情景和人物的神态、心理变化。因原诗以答代问,要改写成记叙文,必须展开想象,从而达到训练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目的。学生动起笔来有例文可依,因而言之有物,趣味盎然。
总之,我们重视文题的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注:本文所举的课文篇目,均源自人教版教材第七、八册。
第四篇:文题教学五法
文题教学五法
南海市西樵区中心小学 黄幼谦
文题,即文章的题目,它是文章的眼睛、“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它的作用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抓住文题则“举纲张目”,因此,文题教学是我们语
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能忽视、偏颇。
那么,怎样从文题入手,进行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效有益的阅读教学呢?
一、因题设疑,以疑启思,激发兴趣
学过教育心理学的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原动力之。利用文题设疑求答,就像机器添加了润滑油,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方向,一定的学习心理。在教《珍贵的教科书》时,我在解题时对学生说,教科书是同学们必备之物,就像我们吃饭时的碗筷一样。新学期开学,当你拿到新教科书时,你感到它的珍贵吗?可是题目却用了“珍贵”一词,这不是很奇怪吗?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请大家阅读课文。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大增,思维被调动起来了。读完之后,我让学生回答教科书“珍贵”所在,发言特别踊跃,教学效果很好。教《中国石》时,我诱导学生,石头是一种很普通的东西,你能说出一些石头的名称吗?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被边防战士称为“中国石”,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呢?它的名称是怎样来的呢?你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中国石》告诉了我们,现在一起来学习。通过这样设疑,题目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学生探求的欲望被激发起来,在此基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学生对小姑娘发现石头的形状像雄鸡,而“我”由形似雄鸡联想到祖国的版图,定名为“中国石”的经过,读得特别津津有味,对战士们以“中国石”寄托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思产生了共鸣。
二、理解文题,抓住线索,把握重点
一些文题或暗示文章的写作重点,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理解文题从而理清层次,明确文章重点。《一次科反活动》、《高大的皂荚树》、《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这类题目的写作重点较明确,只需提醒,学生可以明白了。而有的同比较含蓄、隐晦,只是文章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辨析、思考理解。如《登山》,老师一般在解题时,只是说课文写列宁走过险路登山,让学生思考列宁为什么要走险路登山?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找出叙述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的段落,学生马上发现这些段落只是全文的一半内容。这样,学生有了疑惑。然后我又让学生在余下的段落归纳还写了什么内容?很快,学生概括出课文还写了日出景象和列宁毅然决然走险路下山的事,最后向学生点明题目《登山》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重点是列宁走险路自觉锻炼革命意志。接下来让学生找出描写列宁走险路的句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列宁的言行,体会小路的险,感受伟人的勇气和魄力。
三、对比分析,明确中心,品味构思 对于题材、体裁、写作方法相同,而中心思想不同的文章,通过对题目的对比分析,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如学习《倔强的小红军》时,我让学生与《小珊迪》和《倔强的小红军》的题材、体裁和写作方法基本相同,注重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刻划描写,以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互交替铺展情节,甚至主人公的结局也以死告终。从题目看,《小珊迪》作题平淡、苍白,这与作者要表现小珊迪的悲惨遭遇,揭示资本主义罪恶制度有关;而《倔强的小红军》则明确揭示了人物的倔强性格。《小珊迪》歌颂了手足情深、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倔强的小红军》则歌颂了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小珊迪命运悲惨,可怜可悲,令人同情、心酸,他的死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我”同情之余,内心是无奈;而《倔强的小红军》中小红军行为悲壮,可歌可泣,令人感慨、激昂。作者(陈赓)悲痛之余,心中是悔恨的。这样通过文题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了这两篇课文虽然体裁、表现手法、人物类型都基本相同,但写作目的不同,中心思想自然有有差异,所以在构思、材料安排上要为中心思想服务。《小珊迪》的“我”先误认为“可能上当”再详细道出实情,死前的细节描写“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表现了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倔强的小红军》的小红军用极为机智的办法谢绝陈赓的帮助,后来陈赓从联想中醒悟到自己被小红军“假装”的样子“骗”过了,他回头找到“倒在地上”的小红军,掏出小红军的干粮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这个细节把情节一下子推向高潮,这样构思有力地深化了中心思想,这“牙印”刻下的是小红军赤诚的心,坚强的意志。
四、吟诵比较,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吟诵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反复诵读,能逐层剥开语言的外衣,进入知、情、意、思相互交融的阅读境界,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样,文题教学也需要而且必须吟诵。《劳动最有滋味》这个题目,我读了三种语气让学生比较。先读成一般的陈述语气很平淡,表现不出作者鲜明的劳动观点,疑问语气也表达不出作者坚定的劳动信念,只有感叹语气才能准确地表现作者在劳动中获行的滋味和乐趣的感情。并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比较三种语气的差别,确定朗读课文的基调。然后进入对全文的朗读理解和诵读指导,同学们较准确地把握了作
者的思想感情。
五、以题导写,加强训练,培养能力
文题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思想,提高朗读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了课文作依照,学生在对具体的文题时如何审题、选材、构思、布局、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会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得到许多直接的感受,很好地发挥课文对作者文教学的范例作用。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效果就显而易见。主要方法有
(一)仿写。学了某一篇课文,设计一个相似的题目,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教了《高大的皂荚树》后,写《茂盛的榕树》;讲了《旅行家树》后,练写《四方竹》。
(二)迁移。迁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渗透、运用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将课文题目略作变化,成为作文题目。讲了《海滨小城》,换一个地点写西樵官山城区。因写作对象不同,学生模仿时必然进行必要的创作变化,从而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不改变题目原文的意思,将课文体裁改变,进行改写、扩写,也可以达到由读到写的迁移。教了古诗《寻隐者不遇》,要求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成记叙文,描写“我”与童子三番问答的情景和人物的神态、心理变化。因原诗以答代问,要改写成记叙文,必须展开想象,从而达到训练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目的。学生动起笔来有例文可依,因而言之有物,趣味盎然。
总之,我们重视文题的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注:本文所举的课文篇目,均源自人教版教材第七、八册。
第五篇:无棣职专教学督导工作条例
无棣县职业中专 教学督导监控工作条例
为了有效地开展教学督导监控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制定本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推行教学督导监控是学校建立现代科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开展教学督导监控工作主要是通过发挥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等督导监控职能,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二条 教学督导监控坚持以评促建、督导监控并举、重在导向和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原则。
第三条 教学督导监控办公室是教学督导监控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由校长亲自抓,聘请企业专家和退休教师担任督导监控员,教务处、办公室、各专业教研组相关部门配合实施。
第四条 教学督导监控的主要工作是对教研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进行测评和指导;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第五条 教学督导监控对象以教务处的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主。
第二章 督导监控职责
第六条 教学督导监控办公室的教学督导监控职能和工作职责
1.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制度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督导监控制度。
2.负责提出教学督导监控队伍建设意见。
3.负责全校教学督导监控工作的规划制定和督导监控工作的安排。
4.组织、指导、协调和检查督导监控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5.收集、整理、汇总教学督导监控信息,定期发布教学督导监控简讯;
6.收集有关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改进教学及其教学管理提供依据;
7.负责并组织教学质量的评估与指导活动,开展对教学管理的监督与检查工作;
8.组织教学督导监控工作的研究;
9.对科室及教师个人教学工作进行督查; 10.接受校长委托组织开展专项督导监控活动。第七条 教学督导监控员的工作职责 1.认真执行教学督导监控条例;
2.参加教学工作质量的检查、监督、评估与指导工作; 3.参加经常性的听课、评课活动,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4.参加教学督导监控工作的调研活动,并撰写研究报告;
5.参与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的制定及其实施工作。
第三章 督导监控反馈制度
第八条 教学督导监控办公室负责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复议工作,被评价对象若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有异议,可向教学督导监控办公室申请复议,经教学督导监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后三周内做出答复。
第九条 教学督导监控办公室及督导监控人员完成督导监控任务后,应向被督查科(组)或教师通报督导监控结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推动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提高。
第四章 教学督导监控队伍建设
第十条 思想作风建设
1.努力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现代职教育理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2.加强作风建设,讲求实效,实事求是,不断提高教学督导监控工作质量。
3.谦虚谨慎,虚心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公道正派,廉洁自律,树立良好的形象。
第十一条 根据工作需要从学校在职(或退休)的教师中聘任若干名教学督导监控员,实施教学督导监控工作。教学督导监控员一般任期为一年,受聘者由学校颁发教学督导监控员证书,享受相应津贴待遇。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本条例由学校教学督导监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本条例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无棣县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