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感悟分享
新课改感悟分享
一、厌学——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为什么九岁的孩子想“退休”,想去一个没有烦恼的地方,甚至想尝试死的滋味。早晨,中国的大街上走的最多的人是学生,晚上,明灯最多的地方是学校。在学校饱尝压抑的儿童,回到家还要完成超负荷的家庭作业,有的父母还推波助澜,要求孩子作业不写完不让吃饭、不让睡觉,有的孩子还没有吃饭,就趴在写字桌上睡着了。所以说,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是学生厌学的罪魁祸首。
一则来自清明节的微信《清明节,让我们祭奠逝去的青春》中这样写道:“清明节有三天假。第一天要回小学祭奠一下,因为那里埋葬了我们的童年;第二天要回初高中祭奠一下,因为那里埋葬了我们的青春;第三天要回大学祭奠一下,因为那里埋葬了我们的理想„„”。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拿什么献给我们的学生?其实,我们且不讲拿什么献给学生,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童年看见“风景”。课改是一种“回归”,是让我们的教育回到符合教育规律的“回家”的路上。要让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课堂成为育人的“子宫”——安全、温暖、营养多元。
二、爱是最高的师德。教育就是要无条件接纳学生,而不要抱怨学生有多么差、多么调皮、多么难以管理。教师要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理念;要关爱一切学生,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地方(方面),都能获得足够的尊重。(如果我不是你的小孩,你还愿意爱我吗?,如果你不是我的父母,我还要做乖小孩吗?)
三、兴趣是最好的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更要授人以“欲”。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学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动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就是给学生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并帮助学生实现梦想。
四、课改从“改课”开始,构建新课堂。传统课堂注重知识及知识传授,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新课堂强调过程与结果都重要。新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决策权;学生是创造性学习的强大动力。新课堂注重问题及问题解决。从“知识”起点转向“问题”起点,从为“教”服务转向为“学”服务,由“教”中心转向“学”中心,由促进努力变为激发潜力,师生角色发生变化(师亦生来生亦师,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为本,以生为本。
五、校长是课改第一人(责任人)。校长是课改的引领者、组织者,课改的宣传发动以及课改培训都要靠校长,校长要研究新课改,精通新课改,要不断地对教师进行课改培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校长不主动,课改改不成;“校长进课堂,课改有希望”。“课改成在教师,败在校长”。推行课改力度要大,课改不是对旧课堂的修修补补,不是改良,而是推倒重建;是结构和建构的变化。
六、教学进度不应是教师“教”的进度,而应是学生“学”的进度。许多老师认为:老师的任务就是讲课,讲完就是完成任务,讲清楚讲明白就达到了目的,会不会是学生自己的事的问题。甚至还认为:讲了学生还不会呢,不讲怎么行?不少老师还担心搞课改耗时多,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那只是老师一厢情愿的设想,殊不知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老师们永远也无法想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多强。所谓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只是完不成教师“教”的任务,也只能说明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对教材缺乏合适的整合处理,这也是教师业务素质差的一种表现。
七、课改与成绩的关系。没有成绩,别谈素质;只有成绩,别谈教育(没有分数不体面,只有分数不全面)(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课改就是要提高质量,课改就是要提高素质。课改不敢保证拔尖生的分数有多突出,但至少可以保证潜能生的分数不会太低(提高全体学生的平均成绩)。课改一开始,因为教师和学生的不适应,或者说没有处理好“展与练”的关系,可能会影响一些成绩,但只要正确处理好课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下去会一天比一天强,提高成绩是必然的,要坚定信心。
课改贵在坚持(有行动才有收获,有坚持才有奇迹)。课改实施的第一步是选择,第二步是坚持,第三步是坚持,第四步还是坚持,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
酷,后天很美好。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是阳光。——永不放弃。
八、新课改环境下如何听课、评课。听课人在听课时不要过多地关注知识本身、学科本身,要抛开学科本位看课堂;应更多地关注课堂流程(包括时间安排、教学环节等)、反馈检测及课堂生成,更多地关注师生活动(尤其是学生活动)(对教师课堂评价“八度”:导学设计的细度、执行流程的精度、自主学习的热度、展示质疑的效度、师生互动的温度、反馈生成的高度、教师关注的广度、课堂放手的程度。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六态”: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
九、理念解放、破茧成蝶。我们的课改就是要解放教师、解放学生,使教师幸福生活,使学生快乐成长。而这种解放是基于理念的解放,存在着主动与被动的差别;正如鸡蛋,从外面打破了最多成为一盘菜,而从里面打破了,那就是一个生命。只有经历了探索的艰难和苦涩,品尝了成长过程的甘甜,才会认同这种理念。有人说:“幸福是自己的感觉,不是别人给予的”。如果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没有改变,课改只能是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不会有幸福和快乐可言。
十、教育是一种智力劳动、智慧劳动。教育是基于理念的行为,不是一种简单的操作行为。不要把智力劳动、智慧劳动变成简单的体力劳动。有些老师专业不专,教了一辈子书,天天都是“涛声依旧”,天天都在“重复那昨天的故事”,天天拿“一张旧船票”,让学生极不情愿地登上你的“破船”。
十一、民主化是教育的希望。由传统的“听话教育”走向学生“自主管理”,民主化是教育的希望。在落实学生自主管理时有两个关键点:(1)始终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2)学生的自主管理需要不断培训。而不是“撒手不管”。
十二、加强培训、少走弯路。课改重在培训(不断从理念层面和技术层面强化培训),课改起始要严把流程关(处理好临帖与破贴的关系),课改要在不断修正中前进(加强课题研究,积极进行反思,及时解决课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纠正偏差,保证课改工作的有效推进)。只有理念转变了,操作规范了,自然也就省时、省力了。有些学校、教师之所以感觉到课改模式耗时、费力,其根本原因是操作不规范,执行流程有偏差。
十三、“只有教师幸福了,才能让更多地孩子幸福”。校长要相信教师、解放教师、利用教师、发展教师、关心教师。
学校要加强五个中心建设:教师生活中心——兴趣爱好;教师情感中心——精神信仰;教师发展中心——课题研究;教师自助中心——人文关怀;教师“学校管委会”——责任意识。
十四、教育智慧个案——小语言、大激励。安阳殷都区实验小学三年级1班的一节体育课,因为下雨无法上室外课,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在教室里观看全国中学生花样跳绳比赛的视频。大家看得聚精会神、兴高采烈。结束时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大家今天看到的是高中生的比赛,我们现在才上小学三年级,如果大家从现在开始练,将来一定会比他们更优秀”。
十五、把握课改三大领域:课程、课堂、评价。
(1)课程建设。值得思考的问题:国家为什么要制定课程方案?为什么要一再强调开齐、开足课程?美国西点军校为什么开设雷锋课程和数学课程。英国律师资格考试为什么必考数学?美国人为什么让孩子自己打工和做义工?新的课程观强调,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什么是课程?一所学校有计划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切活动和一切活动的全过程都是课程。学科课程是课程,环境是课程,活动是课程,制度是课程,课堂是课程,教师是课程,学生是课程。
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活动最基本、最有效的载体。如果不进行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学校课程建设有两项主要内容:一是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活动化,不要知识化。学校要切实开发好以下校本课程:心理课程、活动课程、社团课程、阅读课程、入校课程、离校课程、家长会课程等。开发好校本课程有助于体现校长的课程思想,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新的教学常规要求教师要编写“课程纲要”、“作业规划设计”、“导学案”。开学第一节课就是教师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
(2)课堂建设。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由抱着走,到拉着走,再到自己走)。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向上向善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这样的课堂称为“道德课堂”。
(3)评价建设。评价是一种引领。“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评,评后有奖惩”。
义务教育绿色评价体系(健康体检)的内容包括:学生学业质量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质量影响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跨年度进步指数。高中增值评价要求:尊重差异、注重起点、关注过程、强调发展、学校间公平比较、由起点看进步。
十六、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五有”。校园文化包括有形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和无形文化(精神信仰、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人生理想、学习品质、行为文化、管理文化、集体舆论与班风等)。
(1)校园文化要有“形”:要有形式上东西,如标语、宣传屏、专栏、文化长廊等。
(2)校园文化要有“容”:要有丰富的涵盖。比如,要有文学的、科技的、德育的、活动的、自然的等等。
(3)校园文化要有“灵”:要有主题,要有“灵魂”。
(4)校园文化要有“层”:要有层次性,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营造不同层次的校园文化(小学段、初中段、高中段)。
(5)校园文化要有“情”:要蕴涵深厚的真实情感在内。人与人的、人与动物的、人与环境的等等。
十七、关于导学案编写、印制问题的建议。
①个人准备初稿,集体研讨定稿;②提前一周备课,编制导学案。③乡镇划片联合,每校一稿,片内共享;④每校分学科承担编写任务,教研室牵头集体备课,定稿后全县共享;电子稿存档,以后修补完善。⑤导学案的印制应考虑学校的设备情况,可采取精编导学案,选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导学(因为导学案不是教材的再现,它是对教材的二度设计,其重心在于问题设计和策略设计,贵在导,重在学,有时不必要追求面面俱到),一张八开纸可以缩印几个课时的导学案。⑥导学案上的“达标检测”可以选取资料上的题代替,仅在导学案上提示题号即可。⑦学校统筹安排各科导学案的印制时间,可提前,也可插花安排。⑧在不具备印制导学案的条件的乡村小学,导学案也可用移动小黑板加口头提示语代替。
十八、课改实施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独学”与“合作学习(对学、群学)”的关系。
合作学习(对学、群学)和独学都是“五步三查不可或缺的环节,但自学能力尤其重要。处理好了合作学习(对学、群学)和独学的关系,就能解决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关系问题。所以,要保证“独学”和“达标测评”环节所占有的时间。
2、处理好实施课改与强化训练的关系。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是一种很好的独学形式。没有合理的训练量作保障,很难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让学生应付当下的招考评价体系;也很难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因为课改最终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外,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成绩(即分数);这也是维持学校生存、防止生源外流的现实需求。所谓“只有分数不全面,没有分数不体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改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解决好“展”与“练”的关系问题;老师们要精心设计训练题(把练习题当作考题去设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保证学生课堂及课下训练量。既要让学生会合作、善展示,也要让学生会“做题”、拿高分;学习既要“乐”,也要“实”。要找到素质提升与分数提高的切合点。
3、处理好“放手”与“引领”的关系。
教师要敢于放手,要甘当幕后英雄(导演),把“主角”让给学生(因为教室里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学生)。“让老师住嘴,让学生去说”。“有困难,找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激发自我潜能”。不必担心学生不会学、不会展示,学生对新的学习模式有个适应期,由不会学到会学、由不会说到会说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由不敢说到说不好,由无声音到声音低就是很大的进步。
老师们是否该认真观察一下,当你在滔滔不绝“讲经”的时候,学生们都在做什么?有睡觉的吗?有„„的吗?也许你老是埋怨:“这个题我讲了十遍,学生还不会,这样的学生真笨”。但你是否反过来想一下:你讲了十遍都没把学生教会,到底是你笨还是学生笨?
但是,部分老师为了“证实”自己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课堂上不引导、不点拨、不纠错、不讲解、不点评,将课堂放任自流。殊不知,课堂教学要靠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的引领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是不可对立、不可偏废、不可分离、不可割裂的。
4、处理好“激趣”与“减负”的关系。
枯燥的学习方式,过重的学业负担,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部分中小学教师不负责任地让学生进行机械性的重复训练,是学生厌学的罪魁祸首。
所以,减负应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减轻学生的“操作负担”,要按照国家规定适量布置作业(小学低年级要少布置或不布置家庭作业,高年级布置作业也一定要考虑学生实际,不要给学生以过多地压力和负担。其次是要减轻学生的“情绪负担”,精心设置教学情境,选择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方式,以“预习、展示、反馈”为基本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由 “厌学”到“乐学”。
另外,要注意合理安排导学案的发放及独学时间。发放导学案让学生独学应在正式课时上完成(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在解读三三六教学模式时说:“预习、展示、反馈三模块都占正式课时”),以免都安排到课下,增加学生的课下负担。
其实,“减负”除了要解决教师的观念问题之外,不可否认也与评价机制有一定的关系。
5、处理好实施课改与强化培训的关系。
要想使课改工作顺利实施,强化课改培训是保障。无论是理念培训、操作技术培训还是课改实施中出现问题的研讨培训与反思,都应经常进行和不断强化。培训是指路明灯,培训是方向盘、是梯子、是扶手。没有不断、及时的培训和研讨作保障,课改容易走偏,容易低效。课改实施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反思、研讨,及时培训修正。课改培训有多种形式,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可以以课代训,也可以研代训。课改培训要靠校长,校长和业务领导都应成为培训责任人,校长和业务领导要研究新课改,精通新课改,要不断地对教师进行课改培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校长不主动,课改改不成。“课改成在教师,败在校长”。
6、处理好“耗时”与精准执行流程的关系。
自我县推行“五步三查”教学模式以来,众多的学校和教师反映,课堂耗时过多,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其实,问题的根源首先起自教师的备课和导学案的设计,由于备课不深入、不精细,造成导学案的设计不符合要求,编写导学案时需要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设置没有层次、没有做到对教材知识的整合、相关问题取舍、有探究价值问题的提取,很多不需要探究的问题占用
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处理导学案费时)。其次是在执行“五步三查”教学流程时对有关流程细节认识不透,执行有偏差,尤其是对大展示缺乏合理的备展,展示内容、任务分工及时间预设不合理,展示了很多不改展示的内容(无效展示),另外,学生不会展示也是课堂耗时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展示时要么不会说、冷场,要么出现展示、质疑过热,以至于造成“跑题”,新生成的问题多,处理费时,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大展示时占用大量时间,从而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课堂效率较低。解决的方法是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对相关问题进行必要的取舍,从中提取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突出重难点,精心编制导学案,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精准执行模式流程,认真研究各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科学调控整个课堂教学。
(1)想方设法使“大展示”更有效、更高效,是解决课堂耗时的重要途径。这也涉及到精准执行流程的问题。
在学生进行组内小展示时,教师要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教师通过巡查、指导发现问题,同时让各组组长反馈上来本组问题,然后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确定大展示的内容,分解大展示的任务(各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预设时间安排,让各小组积极备展,备展完成后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大展示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要展示,展示内容要突出以下几点:重点、难点、疑问点,易混点、共错点、生成点。该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制的体现。教师要适时进行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展示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展示是提升,不是问题的重复讲解,突出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问题性是指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共错点;互动性是指展示方式上要体现师生、生生交往,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等;创生性包括学习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成果展示等。
展示时要关注弱势群体,尽可能多给潜能生创造展示的机会,让其不断突破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树立信心,把握机遇,勇敢面对挑战。
(2)要保证课改工作不跑偏,必须要精准执行模式流程。执行模式流程如“临帖”,要清楚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每一步操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严格按要求去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真正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
堂指向。否则,会成为“邯郸学步”的笑谈。最后弄成“四不像”,以不成功而告终。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研究,积极进行课改反思,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课改工作顺利推进。
当然,精准执行模式流程不是僵死地去对待所有操作和步骤,精准执行流程与灵活使用各操作步骤之间不矛盾。对流程学透了、研细了,才能灵活运用,才能扎实高效。
十九、当前课改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重课堂教学改革,轻课程建设、评价建设和其它课改配套机制建设。(2)重模式框架,轻流程细节。(3)重固有模式,轻课型差异。(4)重合作学习,轻独立学习。(5)重课堂展示,轻达标测评。
(6)重小组活动,轻小组建设与小组评价。
(7)重课堂操作,轻课前设计(尤其是导学案设计)。(8)重课改实践,轻课改反思。(9)重课改实践,轻跟进培训。
(10)重展示过程,轻展示内容设计和时间预设(学生展示方面)。(11)重展示方讲解表述,轻听展方质疑探究(学生展示方面)。(12)重问题设计,轻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设计(导学案编写方面)。(13)重恭维赞扬,轻补充纠错和质疑对抗(学生点评方面)。„„
西华县教学管理中心
蔡山林
2014年4月
第二篇:新课改个人感悟
新课改工作汇报
我校从2004年9月开始对初一年级实施新课程改革。为保证课改工作顺利进行,依照上级要求,我们在新课程实施中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由领导班子开始转变观念,注重新课程改革:
开展课程改革,必须首先加强学习,在转变观念上狠下功夫,取得实效。为了让广大教师了解新课改,充分领会新课改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精神实质,从上学年开始,我校就充分利用教工大会、教研组长例会、班主任例会、教研等时间,大力气抓课改精神的宣传学习活动,传达有关课改精神,使课改工作较早地深入人心。并及时发给每位教师相关科目的《课程标准》等。使全体教师对新的课改工作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确立了正确的教育观、课程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等。
及时成立基础课程改革领导机构。由学校一把手任组长,学校各行政职能部门、教研组长等担任成员,教导处负责指导实施的新课程改革领导组,加强课题研究。领导组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制定了新课改改革工作计划,完善了校本教研的计划、制度;课堂管理常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仪表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并全部装框上墙。
二、狠抓教师培训,为实施课改蓄势储劲。
1.加强教师新课改思想政治学习,以提高他们对课改意义的认识,激发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上学期开始,教导处就分别利用教师例会、教研组、备课组会议,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帮助教师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法规,让教师明白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教师自我适应和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上网查询有关课改培训材料,打印给教师,让教师利用业余或教研时间认真学习。
2.选派教师积极参加培训。9月份我校组织学校的初一全体任
课教师以及初二、三的大部分教师到赵县进行了新课程的培训。并组织了学校骨干教师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示范课,返校后各教研组及时进行了专题教研。并由教导处组织了全校各科的大教研活动。
3.组织观看课改光盘,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9月中旬开始,由教导初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资料系列光盘,并要求每位教师在观看过程中认真做好记录。以学科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新课程标准具有较全面的认识,便于新学期初教学时能重点把握新教材,在课改工作中不致于手忙脚乱。并印发了教育局关于《辛集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的通知,使教师们达成了共识并收集了部分意见。
4.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新课改中的问题,专门配备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王建波老师),每天听课、座谈,研究新课改的方法和措施;此外,专门组织学科带头人去石家庄购买了新课改方面的有关资料。
三、强化课改过程管理,让管理出效益。
(一)、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向课堂要实效,努力实现新课标。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教师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我们要求教师在每堂课的实施过程中在要对照新课标认真备好课,在课堂实践中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1、课堂活动形式要服务于学生发展,力求实效。
2、课堂的时间管理,即教师要重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效率。
3、课堂的行为管理,即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及时纠正“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课堂现象。
(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利于新课改的实施 教育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的态度和方法。学生就要有较好的学习方法,才能与教师配合得默契,教与
学才能得到统一。因此教师在实施中,还必须指导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
1、指导学生学习及合理安排时间
(1)要求学生做好学习的几个重要环节,预习——听课——讨论——解题——质疑——发展——复习——巩固——预习等。当然这些环节是在教师的指导、督促、检查下,一天一天地培养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2)要求学生在自主完成作业的同时,还要增加阅读量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好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这样有助于个性的发展和知识的延伸,并有自我个性的特点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校图书室由专人负责,各班有专人负责图书借阅。使学生能够及时借阅到各种有益书籍。
(3)指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教师在作业上不加负担,学生也不能逍遥自在无所事事。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讲效率,不仅能适时完成课内的学习任务,同时也要懂得合理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锻炼,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2、开展一系列课外兴趣活动,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几个月来开展了几次的踢毽比赛、作文汇编、演讲比赛及各学科知识竞赛等,这些都是在教师和学校的主导作用下,选择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一些举措,力求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在能力脱颖而出,促进发展。
3、设立学生机构,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我校从各班挑选了2-3名学生组成了学生会,首先让部分学生参予到我们的管理中来,以带动大多数人的参予。并且设立值周班负责宿舍楼卫生及设施的维护、学生打饭排队等问题。这些对于我校刚刚步入全寄宿制管理确实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三)、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及时协调,有效运作。
加强教研活动,形成校本研究为主,开展课题研究。学校是课程实施的第一线,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渠道,而教研是课程实施的有效载体。为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性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积
极的做好课改工作,特结合我校实际建立了校本研训制度。力求做到“六个一”(教师每节、每周做一次后记;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每周向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每学期提交一份学科总结;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的教研科研模式)。要求全体教师立足学校实际,进行小组和大组相结合方式进行互助、研讨,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有较好的经验、信息及时传递。每周教研须做到“三到”:人到、心到、问题(或经验、建议)到。实行每个教研组自行拟定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利用各组约定的教研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和研究问题。通过教研活动,老中青教师在共同学习中共同进步。
四、新课改实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我校地处偏远乡镇,生源基础差。
2、新课改资料不足,要求老师自编校本课程等,缺乏手头资料,无法征集完整参考资料。
3、现行考试制度未改变。现行的考试制度无法与新课改挂钩,按课改的方向进行检测,而新课改的最终成果又必须要经过考试来检验,学生和教师还要为了应付考试(特别是中考)而放松新课改,课改的优势无法体现。因此部分教师顾虑重重,压力很大。
4、因办学条件有限,学生活动空间少。没有专用的音乐、美术教室以及多媒体教室,师生的教学和活动场所受到极大限制,这与新课改精神及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十分不适应的。
总之,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课改的重要与艰难,看到现有教学观念与课改精神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立足校情,勇于探索,不断实践,狠抓课改实效,规范学校各项管理,促进学校发展,抓住机遇,走科研兴校之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程。
小辛庄乡中学
2004年12月28日
第三篇:高中政治新课改的感悟
2012年思想政治学科论文
高中政治新课改的感悟
申张华
山东冠县武训高级中学
高中政治新课改的感悟
冠县武训高级中学 申张华
摘 要: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作为主导的教师在积极参与的同时,也应对新课改的实施进行必要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分析,力求更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使新课改实践更有效果,更符合实际。
关键词:课改 感悟 实践
我们在2004年如期迎来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已经不再适应教学实际。我带着一些迷茫,几多豪情,踏上了应该熟悉却又陌生的讲台。新课改实施已经有几年时间了,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可谓百种滋味在心头。传统教学主要关注学生的会、懂,而新课程教学更强调学生悟的过程。它打破了政治课程原有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实现了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性转变,这是新课改中高中政治实现飞跃的体现和标志。
课程改革实验使教育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对于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应该如何深入理解新理念,抓住这次教改机会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如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何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等等,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一、新课程新理念的认识
新课程理念是新课改的中心指导,只有在理解理念的前提下,教学内容才符合时代的要求,教学实践才会有好的效果。
(一)新内涵
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改变过去教学中单纯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导致课程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繁琐、困难的现状,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比如《政治生活》的许多知识和国内外大事紧密相关,那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增加时事要闻,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
(二)新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为此构建了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四个必修模块都体现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正是因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才使得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
(三)新导向
课程标准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与此观点相对应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使教育发生根本性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此教学理念有如下特征:时代性,即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时代特征相统一;针对性,即思想教育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开放性,即新课程内容与创造性思维对接。
(四)新课堂
构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课。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使课堂不仅实现知识间的转移和传递,而且让学习者主动地沉浸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让“生活”走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生活和知识达到最好的结合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的目的所在。
二、政治课教学实践的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生本意识。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认真教好每一节政治课,向课堂要效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调动兴趣 积极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教学效果的呈现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贵在善于引导和启迪,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应该少教一些,多给学生研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内在动机,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上升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高度。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把相对抽象的政治知识简单化,这样学生就会改变对原先的政治课理论性太强而不能参与其中,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的弊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经济学部分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环节,特别是一些专业的经济学名称和一些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词汇,如价值规律、价值、价格„„这些内容相似度很高,应用频率也很高。我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学生的现状,首先布置课下作业,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鼓励学生亲自去买同一种菜,坚持一段时间,从中总结菜价的变化状况,这是学生相对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在获得了一定的信息后,再开始这部分知识的讲解。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所以他们更有兴趣知道怎么解决问题,因而教学效率大大大提升。
(二)激活学生 创新思维 学起源于思,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灌输给学生,否则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束缚他们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要善于设问,这样学生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主动解决问题,也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消费的类型”的知识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谁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学生挖空心思找实例,说出了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内容,并且许多是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比如有的学生就提到购买的网络QQ币。知识源于生活,又贴近生活,适时的激发,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
(三)设计情境 组织探究
新课程教材设计了很多探究活动,这些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好工具。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活动进行讨论,甚至争论,这可以缓解教学课堂那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气氛。讨论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取长补短,能让学生学得生动愉快,学得积极主动。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这一环节,我们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给予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引导学生明确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后可设计一场辩论会,正方为“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为“传统文化是包袱”。通过辩论,既可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当然,教师应该扮演好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积极引导,适时点评。针对讨论、探究中遇到的焦点问题、重难点问题及易混、易错问题,教师要有所掌握。对较难理解的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提供科学的思路、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答案。对综合性强的问题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运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刻的道理通俗化。当然,讨论、探究与合作并不是每节课、每项教学内容都适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应该考虑到:探究活动是否有必要,探究结果是否有效。选择最适合的才是最科学的。
(四)强化练习以练促学
训练是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巩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关键。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练习题的设计需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问题的安排顺序要与学生思维发展相一致,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能创造性地领悟解决问题。训练后要有及时的讲评,讲评要有针对性,目的是更好的巩固已学知识。精选、精练、精讲,应该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在新课程推进中,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作为主导的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会学习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政治教师不仅要从知识学问上做学生的老师,而且在道德、人格上更要成为学生楷模,在能力和水平上要有常规性的一系列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全面提高整体综合能力,争当严师、名师、人师,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教育是科学,它不仅属于现在,而且属于未来;教育是艺术,懂得教育艺术的人才能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并不断推动教育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作为政治教师,我们一定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我们的新课程道路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困难在所难免,我们教师要努力践行新课程,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促进自己的成长。高中学生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因此,提高政治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革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结合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采取高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增加政治课堂的吸引力,是增强高中政治课实效性和体现新课程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布满荆棘,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渐行渐远。
第四篇: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感悟一 :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做了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什么是语文呢?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它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语文,用语文”如果语文课失去了工具性,那无所谓什么人文性、实践性了,因此工具性是语文的生命。语文课姓“语”,形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课的专责,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是语文课育人的最大价值根本所在。那怎样才能体现语文味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一张征集路名启事,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谈话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讲一个故事,然后出示征集路名启事,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善用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达到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在句子中做好批注,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要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少些无谓的清规戒律。凸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能够让学生充分交流互动,从交流互动中获得知识。只要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有趣、学得快乐、学得积极,就应该给学生“一路绿灯”。你“情不自禁”了,不举手也可以说;你的灵感就要稍纵即逝了,插嘴就插嘴吧!你可以顺应老师和教材的意思说,也可以向老师质询、向教材发难。你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话,进入讨论。教师可在课堂上常用“大家随便说”、“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谁还有其他想法或看法”、“开动脑筋,大胆相象”等语言来鼓励学生。教师是教育的促进者、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合作者、课堂教学研究者、未来生活设计者、人际关系艺术家,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发展问题找出规律,悟出新知,形成新联系。所以,我们不要去盲目苛求“纪律”,不要去苛求“顺利”与“安静”。《学习的革命》中说得好:“你的教室应该很少有完全的安静,轻松、喜悦的气氛是营造更有效的学习气氛第一步。分享以及相互交流是一种轻松气氛的关键部分。新发现、新的学习内容以及成功所带来的强烈的喜悦都需要表达。”
如在教学《唯一的听从》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文章你们明白了什么?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老人用支持、理解、宽容、激励作者不断地去努力。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不是老人的功劳,是作者自己付出汗水才获得收获。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肯定了作者自己的付出才使自己有了收获。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分的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张扬。
四、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只要我们正确地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能上出“语文味”。
第五篇: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几点感悟
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几点感悟
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i几要目的。与过去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相比,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整体性以及不确定性,更加凸显学生的i几体性。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笔者深深体会到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必须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变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为课程决策者,创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学习和吸取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发抨的机会、数学问题情景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儿点对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标志的高,},数学新课改的感悟。
首先,课程理念上更加细化新颖《数学课程标准》提出10个明确的基本理念,即提供发展平台,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差异:倡导积极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这些理念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的差异性。把过去强调的“双基认定为一个动态发展概念,在继承这一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摒弃过于繁琐的计算、人为设置的技巧化难题及机械记忆的负担。而把导数、数学处理、数学建模、统计与概率、微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数学作为新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增强应用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实践能力。新课改新教材改进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使高,},数学课程具有更全面的育人功能,在课程,},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与魅力。
一改过去《数学教学大纲》,},仅对数学的作用、高,},数学课程进行简短的阐述,而没有清晰的课程理念弊端,给师生以课程理念全新的感受。
其次,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有新意《数学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上有新的创意,提出多种选择方案,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设置面向全体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必修课数学外,又为部分学生希望在人文领域、社会科学方面发展设置选修系列,还设置供文理两类学生共同选择的富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选修课程系列。I旨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为提供更多选择性给子时间上的保证,这I要通过必修课时的减少来实现:《数学课程标准》必修课总课时数为《数学教学大纲》必修课总课时数减少10课时,使学生高,}}3年学习期间可自I选择选修课的课时数增加,选择性更能落到实处。过去《数学教学大纲》设置必修课、选修工和选修II及每朋书,},的研
究性学习课题来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但选择有限,必学有余,即选择不足。
第三,课程内容关注”学生体验与感受“和”知识产生的背景“,给人新启发新课标,},选取的内容与过去《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有一定变化。课程i要分为必修和选修,分为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3个部分。学生只要完成10个学分的必修课,即达到高,},毕业的要求。其课程的内容除新增算法、统计外,其余大部分与《数学教学大纲》相同,是能被大部分学生所掌握的。但要求有所变化,给子新的启发:新课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感受,强调知识产生的背景。新课标还对一部分内容重新设计,进行调整、整合,使得课程尽量符合每位学生的不同发展,提高学生自觉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处理课程内容,结果是学生有更多精力来理解数学的思想和本质,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而高质量地、有效地完成高,},数学新课程计划,达到其学业目标。
新课标还同时明确:数学探究、建模及数学文化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成相对集,},的活动形式,贯穿于整个高,},数学课程,渗透在各个模块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更加I动地钻研数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多方面、多层次预测学生集,},的活动,},提出或遇到的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引导者、促进者。而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作用I要在于”诱导“与”引导“,即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引导他们I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科学家走过的路,促其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让学生做数学学习的I人。
教师还要优化教学模式,摈弃教师独霸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
教学关系的形成。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i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i-_,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i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
总之,新课改,新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新的教学思
想,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爱学、乐学、想学的基础上,培养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