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指导:心理学填空和选择(一)

时间:2019-05-12 23:1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指导:心理学填空和选择(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指导:心理学填空和选择(一)》。

第一篇: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指导:心理学填空和选择(一)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指导:心理学填空和选择

(一)1.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2.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为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可以持续的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周。

3.心理特征指: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重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

5.“机能主义”的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还有杜威等,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6.“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美国的华生,特点是: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7.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

8.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9.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1897)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们学科的重要标志。

10.1967年美国人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1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主张还人以本来面目,研究活生生的、具体的、丰富的个人。

12.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分析、去顶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6个方面。

13.设计课程;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法,以便教授在任务分析中所确定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

14.评定成绩:按照教学目标来确定教与学的效果。

15.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的科学。

16.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的科学。

17.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包括:A,客观性原则,要遵循教育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即在研究中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客观事物的本来的面目反映事物。B,发展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教育性原则

18.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A,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行、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B,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影响C,调查法,是在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材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D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19.角色,也称社会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利来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的行为。

20.教师:指受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才。21.教师的领导方式分: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民主型是最理想的方式

22.典型的教学风格有2种;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23.师生态度产生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成为“罗森塔尔效应”

24.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25.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2部分。

26.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

27.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观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分为3种,对活动的反思,在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

28.教学反思过程分为以下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29.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的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30.教学的监控能力分为3个方面,A,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的计划和安排B,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反馈C,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31.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A,计划性与准备性B,课堂教学的组织性C,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D,沟通性E,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F,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G,职业发展性

32.在具备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后,教学的肩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33.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其教学的监控能力的外化形式,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实际上是其教学监控能力以教学行为为中介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34.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35.教师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36.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在S-R联结中,个体学到的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习惯。

37.(巴莆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应的基本规律,1.获得律与消退律。获得律指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被试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映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消退律指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回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2.刺激的泛化和分化律。泛化律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分化律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用作出不同的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心理学填空和选择

38.(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应答行为和操作行为。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2类,应答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行为是有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又称引发反应。操作行为是有机体自发作用作出的随意防御,又称自发反应。2.正强化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4,消退5,惩罚

39.主体的认知过程在复杂学习中起着主要的作用。40.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41.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42.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43.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44.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各阶段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

45.期望就是指学生对完成学习任务后将会得到的满意结果的一种预期,它可以为随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46.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47.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的接受者

48.动机指引起和维护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49.学习情境中的学习驱动力由以下3个方面组成:A,认知驱动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交往内驱力

50.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51.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的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5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3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53.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

54.这种对新异刺激进行反映的倾向性,就是动物和人类原始学习的需要,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探究反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学习需要就建立在这种原始的学习需要的基础之上。

55.整合是一个过程,是通过同化、顺应和重组3种基本途径来实现的

56.同化是指已有经验结构吸收新的经验成分或把新的经验成分纳入已有的经验结构之中去的过程。

57.顺应指已有经验结构不能把新的经验成分吸收和纳入自身之中时,个体调整原有经验结构,从而形成能包含新、就经验的更高的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变化的过程。

58.重组也称结构重组,是指习得的经验组成成分在新的组合中,仅仅在结构关系上(如程序和位置)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而经验的构成成分不变。

59.运用强度律、差异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

60.教师言语要作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61.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识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62.按记忆的内容划分,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人们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或逻辑记忆。情景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即动作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63.按时间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64.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语音编码或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系统的主要编码方式。

65.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遗忘有各种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暂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66.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起规律是先快后慢,呈现负加速型。

67.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来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的学习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68.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69.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70.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作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71.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72.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73.认知策略包括:注意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

问题就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问题一般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1、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2、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2、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认知操作才能改变给定状态,逐渐达到目标状态。

第二篇:心理学(填空)

一.填空与选择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

2.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旁宗岳1908译日本小泉著《教育实用心理学》;中国最早自编教材廖世承1924出版《教育心理学》。

3.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4.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高教心理学的研究原则:⑴客观性原则⑵系统性原则⑶实践性原则⑷道德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 6.系统性原则包括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组织适应性。人的心理包括四个层次:心理的社会实践结构、个性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结构及心理的物质结构。7.高等教育心理学有三种类型的研究:基础的科学研究、外推的基础研究、应用水平的研究。

8.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4)测量法(5)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6)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发展

1.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

2.兴趣是主体参与学习的倾向性品质。美国哈弗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3.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或愿望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学习意志是指个体完成学习任务而持续地克服困难的能力。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主动参与事关成败的活动时,不畏失败威胁,以期达成目标并获致成功经验的内在心理历程。

4.气质是指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得动力特征。人的气质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5.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的六种性格特征:竞争型、协作型、回避型、参与型、依赖型、独立型。

6.能力是与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特长是人们从事心理活动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7.人际关系反映了人们在交往中关系的深度、密切度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联系程度,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因素构成。

8.真诚原则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赞美是发自内心的对美好事表示肯定的一种表达。第三章: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1.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教师的劳动内容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2.社会角色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决定的,表现出符合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和态度的总模式。教师的社会角色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

3.威信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是指个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对于其他人的一种影响力。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和行动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它是有资历、声望、才能和品德所决定。4.职业成熟是指人的心理品质、性格特点和个性行为形成了一个与社会生活、职业工作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系统。

5.移情是指一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的共鸣反应,是一个人在观察处理某种情绪状态的另一个人时产生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

6.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和模式,是由不同成分构成的,包含了人的气质、性格等。7.盖兹达等人综合考察大量的相关研究,提出一个好教师具有的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及其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调控。

第四章:学习理论

1.人类区别与动物的学习特点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社会性学习,以语言为中介,具有积极主动性。2.学习的分类:

(一)学习水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二)学习结果:言语信息的学习、智力智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

(三)学习的性质和方式分类: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三)学习内容: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道德品质学习或者行为习惯学习。3态度指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做出行为选择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

4.桑代克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最有名的实验室饿猫开迷箱实验。斯金纳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创立于1977年,在斯坦福大学。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

论。

5.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正强化是指在机体反应后,通过呈现积极刺激增强该行为出现的反应概率;负强化是指在机体反应后,通过撤销厌恶刺激增强该行为出现的反应概率。

6.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过程、动机过程。

7.发现法是指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所有形式。(P124)

8.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含义: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9.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1)有意义的学习(2)有意义学习的同化理论。包括:类属学习,也称下位学习:是把新观念纳入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总括学习,也称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3)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10.加涅是学习的信息加工论的代表性人物。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1)信息的加工系统:感觉登记器(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预期和执行控制系统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世界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高度重视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性人物。

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发并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部驱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因。

第六章: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

1.复述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或将注意力维持在信息上所进行的重复过程。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有干扰作用,倒摄抑制。。2.所谓最优是指能够较好的安排自己的学习和活动,做到张弛结合。

3.可用性缺陷是指个体不知道某一策略,因而不会使用这一策略。产生性缺陷是指个体不知道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某一策略。

第七章: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1.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习新材料之前呈现出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将要学习的材料更抽象、概括、综合,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和新学习材料相联系。它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或桥梁。先行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2.在学习及其迁移中元认知有两种:即有关自己原有知识的思考和有关如何调控自己学习过程的思考。3.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可以分为本质特征的相似性和非本质特征的相似性。

4.定势又叫心向,是指从事某种活动时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

5.学习心态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过程的综合体现,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具有动力性的特点。

6.研究性学习是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的学习。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心理

1.智力智能也叫认知智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得心智操作(如解答算术题、分析句子成分)。动作技能也叫运动技能,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借助骨骼肌肉系统的协调而实现的外部活动方式(如走路、游泳)

2.问题解决的策略一般包括两类: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是一种基于规则的策略,对所有能够实现问题解决的可能性逐个进行尝试。启发式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采用选择的方式帮助问题解决者找到问题解决的捷径。问题解决的评价包括对结果的分析和对过程的分析。

3.心理定势指个体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固定化认知操作模式,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关于心理定势最著名的是陆钦斯的“量杯实验”。

4.功能固着:是指个体习惯了一种事物的某种或者某些惯常用途后,很难发现该事物其它用途的心理特点。酝酿效应指当人们反复探索问题而毫无结果时,暂时把问题搁置一段时间,转而从事其它工作,在几小时、几天或几周后反而可能会很快找到解决办法。这种现象称之为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指个体从其它事物或现象中受到启发,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5.创造性人格特征是人们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必备条件。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测量

1.评价量表是一种间接的观察技术,通过量化所观察的信息,可以迅速、简便地获得概括化的信息。2.站在公平无私的立场,排除一切推测和先入为主的想法,这是轶事记录法的基本点。

3.分半信度是指用分半法估计所得的信度系数。同质性信度是指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程度。4.以测量为代表的心理与教育测量工具是否稳定是测量工作成败的关键。

5.内容效度:就是测验用的测题对整个测验内容范围的代表性程度。内容效度的确定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法,工作思路是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作出判断,具体步骤如下:(1)明确预测内容的范围(2)确定每个题目所测的内容(3)制定评定量表。校标效度:反应的是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根据获取校标资料时间的不同,校标效度又可分为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结构效度: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或者说它是指测验分数能够说明心理学理论的某种结构或特质的程度。结构效度的确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1)提出理论假设;(2)依据理论框架,推演出有关测验成绩的假设。(3)用逻辑的和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假设。

第十章:大学生德育心理

1.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一般称为品德的理智特征。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爱慕、憎恨、喜好或者厌恶等情感体验。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一般称为品德的意志特征。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的最高表现形式,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者的结晶,是品德内化的标志。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道德意义的行动。习惯化的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最高表现形式。

2.道德行为最成熟的标志是达到慎独、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即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管理,表现为学生品德行为的自觉性、独立性、坚定性和一贯性。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正常状态。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第三篇:心理学试题填空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填空题精选

1、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活动。

4、注意的功能为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5、根据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

6、有意注意 是主动的、自觉的注意,是注意的各哦机形式。

7、德国心理学家为解释知觉的整体现象曾经归纳出多种原则,其中主要有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和连接性等原则。

8、记忆的种类有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9、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组成。

10、识记的是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

11、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3、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思考途径,探索各种可能结论思维。

14、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以及具体化、系统化等环节。

15、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6、意志是受意识的支配和调节,经过克服困难及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需要、动机和兴趣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即个体动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他成分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8、兴趣的品质包括:指向性、广博性、持久性和兴趣的效能性。

19、智力的核心内容是(抽象思维能力)

20、人在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诸方面都会表现出类型差异

21、根据个体的理智、情绪、意志在性格结构中占据的优势情况,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性、情绪型和一致型。

22、1990年情感智力概念被正式提出。

23、实现教育目的自觉性与坚韧性是教师的一致特征。

24、态度形成一般要经过“顺从到认同再到内化”三个阶段。

25、态度的转变过程一般为“解冻--变化--凝固”三个阶段。

26、教师威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权利另一个是人格影响即教师本人履行职责的努力和成效。

27、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

展。

28、学习需要以个体的一定成熟为其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

29、经验和施展证明,成熟受用尽废退的自然 法则所支配。

30、学习必须适应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31、审题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的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课题的影响。

32、技能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联系,使活动方式能够极少需要意识控制,能顺利、完善地进行时才形成。

33、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34、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

35、学习策略主要有元认知识和体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以及学习方法三个要素构成。

36、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指导、调节着学习者的认识过程。

37、监控学习进程,实际上就是根据确定的学习计划,检查评估学习方法与各种学习因素相符程度的过程。

38、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学习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学科学习直接相关的专用型的学习方法;一类是通用性较强的通用型学习方

法。

39、知觉策略是指知觉过程中,在元认知活动作用下,家感觉通道,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有机构合起来的一种机制。

40、概念学习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寻找事物或现象分类的依据

41、规则的发展学习是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42、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即算法和启发式。

43、一般说来预习有读、划、批、写、思、做等步骤。

44、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依赖与整个社会的存在。

45、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品德是通过个体反映了社会道德,它依赖和制约于个体。

46、一般认为,品德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种心理成分,即由知、情、意、行四个部分构成。

47、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

48、道德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49、研究表明,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三

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

50、从少年期开始,比较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51、人对自己行为的评定叫做自我评估。

52、一个人的道德评价水平同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成熟和智慧也有关。

53、儿童的活动主要是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

54、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55、七岁时儿童所掌握词汇的数量大约为三岁时的4倍。

56、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包括兴趣、害怕、快乐、依恋。

57、韩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58、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

59、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60、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61、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

62、道德情感的内容极其丰富,比如自尊感、友谊感、荣誉感、信任感、事业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阶级情感、爱国主

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感、革命人道主义感等。其中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的道德倾向性的核心,是标志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他们在人的整个道德情感中占有重要地位。

63、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64、与儿童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与性质都与幼儿存在完全不同的特点。

65、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阶段

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66、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

67、(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原因。

68、(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程)是第二原因。

69、(独立意志)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原因。

70、作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就总体情况而言,其重心应该是心理素质教育。

71、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成功。

7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正常的、健康的成长发展。

73、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

74、心理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背景教育。

75、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过程,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潜能开发。

76、学校辅导内容为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77、心理辅导的途径: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团组辅导、学科渗透、家庭辅导。

78、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成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

79、心理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包括:诱导式、自我分析模式、主体参与模式。

80、心理教育课的整个环节包括:确定主题、课前准备、上课。

81、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全体、和谐、互动特征。

8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必须抓好课前设计环节,课堂组织环节,师生交往环节。

83、对学生的心理偏差为偏爱、偏信。

84、班主任教育权威体现的是权利和威信的有机统一。

85、可以将班集体氛围归结为:人际、学习、教育、教师、群体、文化氛围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

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变式: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

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程。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里。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成倾向。

道行认识:是对关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指一个人表现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动。

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幼儿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年龄阶段。(幼儿园--幼儿期,入学以前--学前期)

依恋:指幼儿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发育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

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

适应。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

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

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

聆听法:即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方法。

松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

系统脱敏法: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的刺激源。

分题计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快乐学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

心理学的任务?

基本任务是:

1、描述:心理事实

2、揭示心理规律

3、指导实践活动。

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1)掌握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掌握心理保健知识,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并指导学生的心理保健。3)掌握心理学原

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

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意志行动及特征分析?

意志是受意识的支配和调节。意志行动(受意识支配、表现意志的行动),即意志的外部表现特点:1)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2)

意志行动与史服困难相互联系。

在复习中,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是什么?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提高复习自觉性。2)合理安排复习时间:1及时复习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3)得习方法多样化,要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 4)采用记忆术,提高记忆效果。

感觉的心理规律?

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间的相互作用4)联觉

个性的特征?

个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可塑性、一般性、独特性、社会性、生物性等特征。

影响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生物因素(物质基础)2)环境因素(决定作用)3)实践活动4)自我教育.气质的特征?

1)气质的动力特征2)气质是先天性的个性心理特征3)气质的独特性4)气质的稳定性、可变性。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1)气质可使同一性格者有不同的表现,2)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3)性格可制约气质的表现并改造气质。性格是个性中的核

心气质是附属。

性格的结构特征?

1)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2)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3)早晚差异4)性别差异

教师的智力品质?

1)灵活的思维能力2)敏锐的观察能力3)准确迅速的记忆力4)丰富生动的想象力5)富有成效的创造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1)组织教学能力2)言语表达能力3)了解学生的能力4)独立创造能力5)实际操作能力6)适应新情境

教师的意志特征?

1)实现教育目的的自觉性与坚韧性2)进行教育决策的果断性3)处理师生矛盾的自制性。

树立教师角色威信的意义?

1)是学生接受教育引导的心理基础2)是点燃学生积极传感的火炬3)教师威信是增强榜样力量的条件。

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有那些?

1)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矛盾,2)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3)主观高期望与工作实际效果的矛盾4)教师劳动的个

体性协作性的矛盾。

如何调适教师心理冲突?

1)充实提高、自勉自慰2)期望适度、不断成功3)情绪乐观、充满师爱4)宽的待人、乐交善处

知识巩固的途径与方法?

1)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3)科学使用各种标记方法(正确利用机械识记、必须重视无意识记、合理安排识记材料)4)

合理组织复习。

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

1)审题并形成课题的映像2)响应知识的重视3)课题的类化4)做出解题判断,并向实践转化。

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

1)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与巩固程度2)智力水平3)课题的性质4)当时的心理状态。

动作技能怎样培养?

1)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2)掌握有关知识和正确的练习方法3)根据技能形成各阶段的特点,适当分配联系的次数和时间4)提供信息

反馈,提高练习效率。

学习的特点?

1)目的的特殊性2)安排的计划性3)知识的间接性4)过程简短性5)数量的丰富性。

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方法?

1)适当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2)给学生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3)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注意策略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便来考虑?

1)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2)加强对学习任务的理解3)尽可能使学习活动有意义。

为提高记忆策略的水平,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学生记忆的元认知水平2)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记忆方法。

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1)元认知知识和体验2)学习的调节与控制3)学习方法。

学习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

1)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3)从他人到自己4)从片面到全面。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绪体验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3)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具体的途径和方法?

1)行为模仿2)行为重复3)有意练习4)与坏习惯作斗争。

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主观因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2)异常的情感3)意志薄弱4)不良行为习惯。

如何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1)提高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2)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3)针对不同的意志品质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第四篇:幼儿心理学填空

幼儿心理学填空

1、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不

同。

2、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动机、心理过程、个性 三个部

分。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4、认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5、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

6、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表现出初步稳定的个性倾向性。

7、最初的情绪表现主要是与婴儿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

8、微笑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行为。

9、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主要是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

10、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

11、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克服困难。

12、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注意的稳定性是有明显差异的。实验证明: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幼儿注意可持久10分钟左右,5~6岁的幼儿注意能保持20分钟左右。

13、幼儿的注意稳定比较差,与幼儿的自制能力差有密切关系

14、感觉和知觉的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15、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由感知觉开始的。

16、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17、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18、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

19、根据识记材料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

20、儿童最早出现的就是运动记忆。

21、形象记忆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狭义的形象记忆三类。

22、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而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23、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24、按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25、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越丰富、准确,想象就越新颖、越深刻、越合理。反之想象就会狭窄、肤浅甚至是荒诞的。

26、语言可以表现想象,语言水平直接影响想象的发展。

27、幼儿的再造想象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少。中班以后,逐渐出现创造想象成分。

28、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29、思维是高级的认识活动,是智力活动的核心。30、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1、具体性和形象性是具体形象思维的两个最为突出的特点。

32、幼儿初期的思维特点仍带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

33、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是由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34、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特点。

35、幼儿掌握的概念主要是日常概念、具体概念。

36、幼儿在判断事物时常从事物外在或表面的特点出发。

37、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常是孤立的,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能理解事物的内部含义。

38、跟据言语活动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而可分为三类:1.口头言语;2.书面言语;3.内部言语

39、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使用规则。

40、从交际的方式而言,口语可分为对话式和独白式两种。

41、情境性言语是幼儿言语从不连贯向连贯言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言语形式。

42、言语可按活动的目的和是否出声,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类。

43、出声的自言自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游戏言语”,另一种是问题言语。

44、书面言语产生的基础是口头言语。

45、吃出现的年龄以2~4岁为多。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

46、幼儿的言语发展主要表现为口语的发展。

47、幼儿期出现了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

48、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是以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49、原始情绪反应的特点县:感官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关联着。原始情绪反应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是本能的反应。50、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有推动或抑制作用,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各种行为;积极的情绪对人的行为起协调、组织的作用,愉快和兴趣是幼儿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可以提高幼儿智力操作的水平;幼儿可以从别人的情绪获得他人的感情信号,而他们也会将类似的感情信号传递给他人。成人可以从幼儿的情绪信号了解幼儿的心理世界;幼儿期情绪更容易受到感染和暗示,应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幼儿。

51、新生儿出生时就有原始情绪,在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逐渐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基本情绪在个体生活中的显现不是同时的,它们的发生有一个时间的顺序。这种顺序服从于婴儿的生理成熟和适应的需要。基本情绪的发生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体差异。

52、幼儿期情绪发展具有易冲动性、不稳定性和外露性,到了幼儿晚期,幼儿对情绪的控制能力、稳定性都有了明显发展。

53、幼儿的高级情感有了初步的发展。小班的孩子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的,中班孩子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到了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幼儿期是儿童理智感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的“破坏”行为是其理智感发展的特殊表现。、54、生活环境对幼儿情绪情感有直接影响。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班内教师与幼儿本人的关系及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幼儿期的基本活动形式是游戏。游戏不仅使幼儿直接从活动本身获得快乐,还可以满足幼儿的许多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就会使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55、成人对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幼儿情绪、情感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对儿童有较大影响的是父母和教师的态度和情绪。

56、个性的特点有独特性、整体性和稳定性.57、个性特征核心成分的是性格。

58、幼儿期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气质、性格及能力的发展等几方面。

59、自我意识是人和动物的最后分界。60、61、儿童在2~3岁的时候,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孩子逐渐会较准确地使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62、人原来的某些气质特点可以发生变化。

63、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期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儿童以后的发展。

64、儿童发展的三在方面: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65、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

66、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67、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也可以作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

68、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是幼儿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幼儿心理的发展,主要是在游戏活动中完成的。

69、幼儿的美术活动包括绘画、粘土造型(泥工)和纸工造型(折纸和剪纸)。

70、线条是儿童认识绘画的第一个信号,也是他们用于描绘的主要手段。线条的发展是由幼儿空间概念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71、音乐能力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即感受、理解音乐与表达音乐。72、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在倾听声音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第五篇:心理学填空

教师为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基本权利为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权是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享有的权利学生管理与学业评定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权利。

4获取劳动报酬和享受福利待遇权是教师应享有的基本物质利益权利。5 我国《教师法》对教师义务原则规定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

6《教师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教师进行休养。医疗机构应当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

7教师法》第三十条规定:“教师退休或者辞职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或者退职待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适当提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退休教师的退休金比例。

8中国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合格的中国公民;思想道德要求;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要求。

9中小学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资格的认定程序:申请;初审;专家审查;认定并颁发证书;教师资格法定凭证

11教师资格的认定程序之四教师资格法定凭证是指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

12转变教师任用机制的关键是教师聘任制度

13教师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关系。

14教育法律关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主体是学生与教师

15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首先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16《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原则 17教师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职责:结合学校教育教学进行预防犯罪教育;对中小学学生开展课堂教育以外的其他形式的预防犯罪教育;对中小学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对中小学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不得歧视犯罪的未成年人。

18目前我国教师任用的两种形式是教育行政部门分配教师和学校自主聘任教师

19教育职员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

20教师的权利包括一般权利和专属权利两个方面

21不得体罚学生属于消极义务

22教师的绝对义务是指对一般人承担的义务。

23教师待遇的高低决定着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同时也影响着教育的地位和水平的高低。

24教师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的毕业生,应当予以补贴

25对教师来说住房不仅是生活资料而且也是生产资料,这是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26教师职务与工资待遇挂钩,并有数额限制,不同于一次获得后终身拥有的学位、学历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

27教师聘任合同的续订,应当在原合同期满后6个月内进行

28新的教师任用制度包括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和教师职务制度三项

29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30教师与学生间的管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学校最重要的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总和,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

31教师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学生违法犯罪的,应当向公安机关举报,这是教师的义务

32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1、凡具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情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_平等_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2、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_其他监护人___应当依法保证其_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3、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5、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6、发生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7、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置接收_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的学校(班)。

8、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9、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_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年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10、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11、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 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

12、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3、教科书由国务院价格行政部门会同出版行政部门按照微利原则确定基准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行政部门会同出版行政部门按照基准价确定。

14、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15、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按照本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1.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2.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3.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4.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5.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6.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7.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

8.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

9.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

10.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11.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12.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13.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 14.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其任教时间计入工龄。

15.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6.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17.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18.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19.学校的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制定、调整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应当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

20.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1.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鼓励按照国家有关基金会管理的规定设立义务教育基金。

名词解释

1、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

2、校长负责制——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下载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指导:心理学填空和选择(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指导:心理学填空和选择(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简答题

    心理学的任务:基本任务是:1、描述:心理事实2、揭示心理规律3、指导实践活动。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1)、掌握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掌握心理保健知识,提高自我心理......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填空题

    1、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

    新疆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含答案)

    新疆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单项选择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

    心理学练习题1教师资格考试

    心理学复习试题(1) 一、 单选题 1、心理现象分为( ) (1) 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2)认知过程和心理特征(3)注意过程和心理特征 (4)意志过程和心理特征 2、心理学是研究 及其规律的科学。 (1)......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2、每小题1分,3、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4、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

    教育心理学A填空总结[精选]

    1.根据非正式学生群体的性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正面型非正式群体、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破坏型非正式群体。 2.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迁移与保持的认知结构的三大变......

    教育学心理学选择题137 填空

    教育学心理学选择题137 填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

    心理学案例选择

    案例(六) 咨询师:你来这里有什么问题,请谈谈吧! 求助者:我最近一个多月心情很烦,什么事都不想做, 也不想见人,压力很大,不知道该如何应付, 你能帮帮我吗? 咨询师:你能详细谈谈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