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外美术赏析有感

时间:2019-05-12 23:3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中外美术赏析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中外美术赏析有感》。

第一篇:论中外美术赏析有感

论中外美术赏析有感

——从“青花鸳鸯莲纹瓷盘”论 “青花瓷”的发展和现代运用

引 言:中国瓷器历史悠久,而青花又是其中的翘楚,别具民族特色, “青花鸳鸯莲纹瓷盘”是中国青花瓷的代表,它的出现,在瓷器装饰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直到今天青花瓷已经变成一种视觉符号,被大量运用在现代设计上。

关键词: 青花鸳鸯莲纹瓷盘;青花瓷;视觉符号;现代设计

瓷器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优秀的传统和灿烂的文化为世界各族人民所公认。她最早走出国门,在英语中,中国和陶瓷这两个词的拼写和读音是一样的,都是China江西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其瓷器:青如天、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滋润有细纹。而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的青花瓷则是景德镇的伟大创举,是景德镇传统名瓷中影响最大的品种。景德镇之所以闻名于世界也正是因为那千年盛烧不衰,永放不败的青花艺术.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随元代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了许多源远流长青花瓷器,青花鸳鸯莲纹瓷盘就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

青花鸳鸯莲纹瓷盘的青花纹饰设计分为三层:口沿一周菱形锦纹,盘内壁饰缠枝莲花六朵,盘心以五组莲花为主题纹饰,两只鸳鸯顾盼相逐,组成所谓的“满池娇”。盘外亦绘缠枝莲花六朵。在莲池中,鸳鸯与荷花穿插有序,构图既饱满又空透轻盈。画面动中有静,极为传神,反映了景德镇元代青花的绘画水平。

由此可推断,此时青花瓷的装饰技法多以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

青花的纹饰形状也相当有讲究,比如变形莲花瓣纹,常以8个莲花瓣作装饰带,在每个花瓣内又加绘多种花纹,有朵花、朵云、火焰、杂宝等等。莲花瓣的画法元代风格较为明显,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花卉纹饰在元时多以莲花和牡丹为主,其次为菊花。栀子花为元青花中独特纹饰。缠枝莲花纹。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云头纹。云头纹内多加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麟麟等,又称垂云纹,是元青花上极具特色的装饰,其他时代少见。由浪花与海水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在细线条描绘的海水纹中以粗实线勾绘浪花组成海浪纹饰,形成特色鲜明的元代海水纹。蕉叶纹常作边饰或纹饰间的装饰。如意云头。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又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这为手工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陶瓷生产突飞猛进,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自唐宋以来的又一个高峰。不仅工艺与器型

发展到一个较为完备的阶段,装饰风格也同样异彩纷呈。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而清朝,虽然政权更替,但在青花纹饰方面仍延续了明末的风格,全景山水陆续出现,题材上,也已从明末的戏曲人物故事背景过渡到了完整意义上的山水画。题款及印章在清代瓷器上大量出现,顺治早期多为隶书。需要说明的是,明末政治动荡,官窑长期处于衰败状态。至清初,政权初定,官窑仍处于停烧状态。大批山水瓷器大部分出自民窑,也可以说山水图在瓷器上的绘制即开创于民窑。官窑青花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民窑青花纹饰基本上是继承光绪纹饰的传统少有创新。

到了今天,青花瓷已经不仅仅代表一种瓷器类型,更转变为一种符号,事实上,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和信息交流的进行,都依赖于符号的存在。其中,视觉符号是人类传达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依靠图形直观地进行表述,它所具有的象征性在表达人类精神和情感方面是其他类型符号所不能比拟的。可见,它在人类认知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上文简单历数了青花瓷在中国的发展,青花瓷深深地烙上了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印迹。青花瓷早已超越了“事实之物”的领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青花瓷概念,即必须依托陶瓷材料而存在,而是融入了当今时代的特征、文化、精神,经过思维积极组织或构架重组后形成的替代品,即“青花瓷”视觉符号。

回顾设计史我们可以看到,探索具有中国意味的设计语言,是几代设计人一直追求的目标。上世纪末,“青花瓷”视觉符号已经引起了一些人在设计实践中的关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李少波1999年设计的《澳门回归主题海报》,就是将“青花瓷”巧妙地运用于现代招贴设计中。在这个作品中,设计者把青花瓷的典型器型、色彩、常用装饰题材、留白手法和文化意蕴与时代主题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又如李道亮设计的《传统与文化》招贴画,使用了青花梅瓶作为创作的基点,作品主题鲜明突出,形式新颖,极富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进入到新的世纪,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现代设计语言已成为一种自觉,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传统视觉元素和符号在各个领域中大放异彩。比如“中国结”“中国印”“福娃”等等,同样“青花瓷”奥运颁奖礼仪服饰也是倍受大家的关注和认可。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青花瓷,图案选自青花瓷上最具有代表性的青花图案作为服装装饰重点,以冷调漂白色为服装主色,用明度不同的两

种青花蓝作为服装的装饰配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蓝白色彩配置。设计激发了人们意识深处潜在的“本土记忆”,这是“青花瓷”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作品既蕴涵着浓浓的中国味又涌动着时代的气息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了北京人文奥运的理念,被誉为“会行走的中国瓷器”。

除了在平面、服装设计领域应用之外,具有青花瓷具象的形态纹饰在许多方面被进行了二次创作。坐落在“绿色家园媒体村”的“青花瓷”ATM自动提款机、北京10号线的北土城站与奥运支线相交入口、座椅及手枪纹饰、相机制造商Lomography 合作推出Diana 青花图案相机、惠普的青花瓷打印机。脱离了传统青花瓷的造型图案,现代视觉中多了份宁静、大气与优雅,透出的仅仅是青花的经典气质,然而每个设计却又明确告诉人们自己的功能与特色,透过自身设计展示自己的魅力,而不是借助青花瓷形态。我们不会感叹这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神的提炼,因为在传统文化分析中前辈早已对青花瓷的风格气质做了最凝练的叙述,但是我们赞赏设计师们能在理解吸收,并在现实的设计中把这些灵魂结合产品功能诉求用设计的形态视觉语言表达出来,让蕴含深厚文化的古典隽永高雅的青花瓷,变得象一阵流行的时尚风。

在201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给我们带来了惊喜。这首以中国青花瓷为主题创作的《青花瓷》曲调温柔委婉、淡雅脱俗。赏其意境,让人宛如面对一件青花瓷精品一样,不禁得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白衣素袂裙带纷飞的伊人而惊叹;聆其曲词,更为它的清泠透亮和素雅蜿蜒而心折。这首歌曲巧妙地融入了景德镇最富代表的青花瓷作为创作主题,使歌曲饱浸了青花瓷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的文化底蕴,从而轻易地唤醒了人们对青花瓷这一中国元素的通感。因此,歌曲《青花瓷》一经推出顿时引发了中国听众强烈的文化共鸣。恍然间,人们才发现时尚原来可以这样完美地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流行并非仅仅“喜新”,历尽沧桑,传承文化,凝聚精髓的中国元素也能铸就流行经典。

总 结:“青花鸳鸯莲纹瓷盘”的魅力直到今天仍深入人心,由于它的出现,让我们对青花瓷有了个清晰深刻的感官享受,让我们真实地触摸到青花瓷沉淀百年的坚不可摧的文化底蕴,就像佳酿一般越陈越香的气质、苍雄沉郁秀中清雅的格调,这种风格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在现代文

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青花元素作为能够彰显中国气质的重要部份,以其独具的魅力,不断向外延伸,一个看似含蓄、素雅的中国瓷器家族中的成员,在今天大放异彩,青花瓷充满了中华民族特色,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旗、戴云亮.中外美术赏析[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8 [2杨彧.浅谈中国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元素的融合[J].商品与质量,2010,(S4).[3]贾乐宾.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继承与延伸[J].科技信息,2010,(14).[4]尤珈.“青花瓷”背后的感悟[J].装饰,2008.10 [5]李爽.视觉符号的抽象程度与意义的表达[J].北京理工大学,2003.5(5):21-23 [6]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第二篇:读《中外美术史》有感

读《中外美术史》有感

暑假稍纵即逝,想着暑假前计划一大堆,可是完成的也就一二真是惭愧。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中外美术史》和几本杂志,谈不上有很多深刻的体会,却又加深了几分见解。我想就《中外美术史》谈谈自己的理解。

虽然这不是第一次接触这本书,但是有别于以前考编时候的埋头苦读,再一次的阅读又多了深一层的理解和领悟。

对我而言,学习中美史的时候深深的被中国文化的精深与宏伟所折服。我好奇远古图腾的神秘,实用且富有神秘纹样的彩陶艺术;我惊叹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和雄浑博大的美学风貌;我称赞魏晋南北朝的百家争鸣文化融合和精致细腻的线条;我佩服大唐盛世艺术题材形式多样,山水画的独立以及鲜明而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风格的石窟壁画;我向往两宋的朴素洒脱的文人画和奇特的边角山水艺术表现形式;我崇尚元清美术多元化发展及中外美术形式的融合。

说起西方美术,我好像走进到了另一个新天地,与中国美术形式意境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感受。在兴趣盎然中,乔托的觉醒,波提切利的韵昧,达芬奇的智慧,米开朗基罗的激愤,拉斐尔的优雅,乔尔乔内的建树,提香的追求和丁托列托的视角,感受丢勒的才情,普桑的力度,华托的情调,大卫的理想,安格尔的柔美,德拉克罗瓦的激情和莫奈的光影,深深吸引着我。另外,西方艺术流派及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华丽激情的巴洛克艺术;古典优雅的学院派;充满生活情趣阳光的荷兰小画派;夸张扭曲的折衷主义;真实和谐的写实主义;抽象豪放的野兽派;具有戏谑和象征意义的超现实主义······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了解并掌握中西方艺术形式表达不同点并且提高了鉴赏能力。中国画作浸染几千年的儒佛道家的神韵,古朴典雅富有诗意;西方画作充满人文主义色彩,追求科学写实。

记得看过某个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会见国画大师张大千谈论中西方艺术。毕加索说:“在这个世界上谈艺术,第一就你们中国人的艺术,第二就是日本人的艺术,但日本人的艺术是源于中国的,还有就是非洲黑人有艺术。”这话可以看出西方艺术大师对中国艺术的肯定,也体现出中国艺术的地位。还说:“齐白石先生画的鱼,不画水也感觉到鱼在水里游。”其实就是中国画跟西洋画本质的差异了,西洋画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用光影明暗去塑造对象。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 的效果。讲究意境、神韵;散点透视。如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很多差异,各自的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西方艺术形式多样化,而中国画只有扎根于本民族自己的艺术精神土壤中才不会失其本质。这民族艺术精神也正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中国绘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懂得审美,传承和发扬中国特色文化。

通过再次的阅读不仅使我加深了史论知识,而且还丰富了我的视觉印象。我们应欣赏美、创造美的东西,把美从个别具体事物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创作要投入真实的情感,打动别人作品才会引起共鸣。要有自己的风格,才不会平庸。是的,我们还需在艺术的长河中不停的探索和钻研,让艺术之舟到达真理的彼岸。

第三篇:读中外美术史有感

课程学习总结

古人云:“读书不多,画则不能近于雅;观理不清,则画不能规于正。”美术史是人类知识的一个分支,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部分。”学“史”、观“史”最终的目的是建立有系统思考体系,以便于在我们的专业中灵活的运用。通过这段时期对中外美术史的学习,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感受到了大师们的智慧、思想精神以及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意识到艺术的发展是绵绵不绝的,是传承发展的,使我受益匪浅。

回想这学期美术史的课程,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这些知识如瑰宝一般永远闪耀着它的光芒。对我而言,学习中美史的时候深深的被中国文化的精深与宏伟所折服。我好奇远古图腾的神秘,实用且富有神秘纹样的彩陶艺术;我惊叹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和雄浑博大的美学风貌;我称赞魏晋南北朝的百家争鸣文化融合和精致细腻的线条;我佩服大唐盛世艺术题材形式多样,山水画的独立以及鲜明而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风格的石窟壁画;我向往两宋的朴素洒脱的文人画和奇特的边角山水艺术表现形式;我崇尚元清美术多元化发展及中外美术形式的融合。

说起西方美术,我好像走进到了另一个新天地,与中国美术形式意境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感受。在兴趣盎然中,乔托的觉醒,波提切利的韵昧,达芬奇的智慧,米开朗基罗的激愤,拉斐尔的优雅,乔尔乔内的建树,提香的追求和丁托列托的视角,感受布勒格尔的气质,丢勒的才情,普桑的力度,华托的情调,大卫的理想,安格尔的柔美,德拉克罗瓦的激情和莫奈的光影,深深吸引着我。另外,西方艺术流派及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华丽激情的巴洛克艺术;古典优雅的学院派;充满生活情趣阳光的荷兰小画派;夸张扭曲的折衷主义;真实和谐的写实主义;抽象豪放的野兽派;具有戏谑和象征意义的超现实主义„„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并掌握中西方艺术形式表达不同点并且提高了鉴赏能力。中国画作浸染几千年的儒佛道家的神韵,古朴典雅富有诗意;西方画作充满人文主义色彩,追求科学写实。

首先,中西绘画的差异比较显著的就是哲学观念的不同。众所周知,西方的美术与西方的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的美术则潜移默化的受着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美术崇尚正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西方美术偏重从科学的角度寻找美的依据,主张个性和意志的自由。西方人考虑问题较为理性,多是侧重作品形式的抽象分析和阐释;而中国人则“以人为本”,多为感受性和经验性的评议,多结合对具体作品的品评,进而涉及作者的个性品格。西方美术对于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研究是相对透彻的,而中国画强调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人们通过画的本身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另一方面,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画作时“胸有成竹”,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而西方画家在造型上却不拘泥于表面的相似,而讲求在循规蹈矩中突破创新。

其次,题材重点也有不同。西方绘画最强调的是人,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天时,地利,人合”,人物甚至可以甘心沦落为风景的配角。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中国美术注重美术本身,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共处,注重美术的社会价值;西方美术理论更多地强调对作品形式美的自由,强调美术的无利害和非功利性。

当然,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笔,纸,颜料可谓各有各的特色。中国的绘画,可以在薄薄的纸绢上,勾勒出祖国的大好河山,恢弘而庄重;西方的绘画,则可以再方寸之间,宛如让时间停滞一般的精工细做,耐人寻味。

记得看过某个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会见国画大师张大千谈论中西方艺术。毕加索说:“在这个世界上谈艺术,第一就你们中国人的艺术,第二就是日本人的艺术,但日本人的艺术是源于中国的,还有就是非洲黑人有艺术。”这话可以看出西方艺术大师对中国艺术的肯定,也体现出中国艺术的地位。还说:“齐白石先生画的鱼,不画水也感觉到鱼在水里游。”其实就是中国画跟西洋画本质的差异了,西洋画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用光影明暗去塑造对象。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 的效果。讲究意境、神韵;散点透视。如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很多差异,各自的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西方艺术形式多样化,而中国画只有扎根于本民族自己的艺术精神土壤中才不会失其本质。这民族艺术精神也正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中国绘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懂得审美,传承和发扬中国特色文化。

另外,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了大量的史论知识,而且我还总结以下两点认识:

1.建立有系统的思考体系,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美术史重要的一点是建立有系统思考体系,以便于将来灵活的运用。光熟识哪一位大师的风格和作品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现代艺术有何帮助。从观看的对象,研究的对象,欣赏的对象,鉴赏的对象,阅读的对象中,有些甚至是毫无关系的事物、文化联系在一起,让那些零零散散的思绪,交融在一起,融会贯通形成流动的创新的思维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2.视觉经验的累积,对创作的辅助作用

学习美术史让原本思绪躁动或者漫无头绪的创作者有了灵感。美术史是有系统的、完整的体系,联系古今的文化与艺术形态,活用史论知识。比如:我们赞叹汉代画像石,魏晋佛教像,少数民族壁画的伟大的同时,不断努力地发掘它们相关的背景条件,了解作品更深层的含义。建立属于自己史观体系的目的是为自己在研究或创作时,方便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定位。我们经常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看到大量的属于传统的特定文化元素,也可以直接说明从传统中寻求创新路途的现象。

3.美术史教育在当前艺术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我们进入全球一体化,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在艺术方面,美术作品的鉴赏也变得尤为重要起来。外国美术的多样式、多观念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启迪作用,当下中国艺术的多维展开的动态结构和日益丰富的视觉形态多多少少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其次,外国美术多样化可以促使中国创意产业、视觉产业的健康发展。如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创新精神及表现手法对中国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及广告制作等领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在立足本土的情况下吸取外来优秀文化,使本土文化焕发光彩。我觉得,在社会多元文化发展下,如何有效地运行开展外国美术鉴赏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结合我自己的专业,我有如下看法:我本科学的是设计,研究生读的是美术学。美术学和设计的区别在于,一个强调装饰性,另一个更偏向于实用性。原来学过一些设计史,现如今学习了美术史,二者之间彼此联系彼此依存。人类首先是先有了“装饰”这一想法,再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新颖取代过时形成一个又一个新的设计。在油画的学习与研究中,从美术史来看,虽然油画起源于西方,它在中国当代文化生态中是具有生命力的。如今中国的写实油画必须放在美术史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不能以重复西方传统来定位自己的文化,更不能以模仿自然的视觉逼真而失去创作个性。我们应欣赏美、创造美的东西,把美从个别具体事物中解放出来。而现在我们不少学生,受到了填鸭式教育,思想已经被局限了,缺少主观理解与自我创造能力,只是为了应试。缺乏探索能力。用齐白石老先生的话来说:“学我者死,似我者生。”总之,艺术还是在于它的原创性。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矫老师有一句话我记得比较深刻:“我们的创作要投入真实的情感,打动别人作品才会引起共鸣。要有自己的风格,才不会平庸。”是的,我们还需在艺术的长河中不停的探索和钻研,让艺术之舟到达真理的彼岸。以上是我的一些拙见,有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批评指导。

第四篇:读中外美术史有感

读中外美术史有感

梵高,1853年3月30日诞生于荷兰格鲁脱·尚特脱。那里天空低沉,平原上布着笔直的运河。他的家是乡村里一座有许多窗户的古老房子。父亲是牧师,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少年温桑并不循规蹈矩,气质与周围的人不同,显得孤立。惟一与他感情融洽的是弟弟提奥。他不漂亮,当地人们老用好奇的眼光盯他,他回避。他的妹妹描述道:“他并不修长,偏横宽,因常低头的坏习惯而背微驼,棕红的头发剪得短短地,草帽遮着有些奇异的脸。这不是青年人的脸,额上已略现皱纹,总是沉思而锁眉,深深的小眼睛似乎时蓝时绿。内心不易被认识,外表又不可爱,有几分像怪人。”

1889年6月梵高于在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了一幅著名油画,被译为《星夜》或《星月夜》。《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中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火焰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记得一句关于梵高的话:“灿烂到极致不是黯淡就是死亡,所以梵高也只能毁灭了自己。”

梵高几乎不用平涂手法。他的人像的背景即使是一片单纯的色调,也凭其强烈韵律感的笔触推进变化极微妙的色彩组成。就像是流水的河面,其间还有暗流和漩涡。人们经常被他的画意带进繁星闪烁的天空、瀑布奔腾的山谷……他不用纯灰色,但他的鲜明色彩并不艳,是含灰性质的、沉着的。他的画面往往通体透明无渣滓,如同银光闪闪的色彩所画的西莱尼饭店,明度和色相的掌握十分严谨,深色和重色的运用可说惜墨如金。他善于在极复杂极丰富的色块、色线和色点的交响乐中托出对象单纯的本质神貌。

无数杰出的画家令我敬佩,如周日方、郭熙、吴镇、仇英、提香、柯罗、马奈、塞尚……我爱他们的作品,但并无太多的要求去调查他们绘画以外的事。可是对另外一批画家,如老莲、石涛、八大、波提切利、德拉克罗瓦、梵高……我总怀着强烈的欲望想了解他们的血肉生活,钻入他们的内心去。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看的到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他的生命力~~` 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象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为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

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

第五篇:中外爱情诗赏析

中外爱情诗赏析

芬 兰

伊迪丝·索德格朗

(1892——1923,女)

冷却的白昼

临近黄昏时白昼冷却下来„„ 吸取我的手的温暖吧,我的手和春天有同样的血液。

接受我的手,接受我苍白的胳膊,接受我那柔弱的肩膀的渴望„„ 这感觉有点陌生

你沉重的头靠在我胸前,一个唯一的夜,一个这样的夜。

今天我头一次看见我的主人; 战栗着,我马上认出了他。

此刻已感到他沉重的手在我轻柔的胳膊上„„ 我那银铃般少女的笑声,我那头颅高昂的女人的自由在哪儿?

此刻我已感到他紧紧地搂住我颤抖的身体,此刻我听到现实那刺耳的音调 冲击我脆弱、脆弱的梦。

星 星

当夜色降临

我站在台阶上倾听; 星星蜂拥在花园里 而我站在黑暗中。

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北岛 译)

[资料链接]

索德格朗,生于俄国当时的首都圣彼得堡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是讲瑞典语的芬兰人。她早年在圣彼得堡进入德语学校就读。使她有机会接触到了德国前期表现主义和俄国象征主义以及未来主义诗人们的作品。她从十四岁起就开始写作。她少女时代的诗歌主要是用德语写成的。1916年她的处女诗集《诗》问世了,但却遭到了评论界的冷遇,可这本诗集在数十年后被尊为北欧现代主义诗歌的开山之作。索德格朗一生贫困潦倒,有时无钱购买用于写作的稿纸,并且她一直有病。1923年仲夏,她在芬兰死于肺结核和营养不良,年仅三十一岁。她留下了两百多首诗歌作品。索德格朗是北欧现代主义诗歌鼻祖之一,是北欧现代文学的一代宗师。在《诗》《九月的竖琴》《玫瑰祭坛》《未来的阴影》《那并不存在的土地》这些诗集里,所有内容都是她对自己一生的生活、爱情和死亡的写照,对上帝的冥想,抒情而深刻。[名作欣赏]

读索德格朗的诗,感到节奏很明快,是一种真情的暴露。语言热烈,清新,有着内在的蕴藉和艺术的张力。她的诗没有怪诞的成分,只有着纯情的舞蹈在律动着,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和灵魂。诗人的奉献意识不时地张扬在文字之中,体现了爱的本质与真谛。

当白昼冷却下来的时候,在爱的世界里并不感到一丝寂寞和冷焰。手的温暖、胳膊和肩膀的渴望代替了白昼的温度。尽管这种渴望是苍白和柔弱的,易被忽略的。一颗沉重的头颅终于找到憩息的港湾,那么她的胸前就会绽开一朵美丽而多情的百合。爱是自私的,惟一的。“一个这样的夜”就是属于相恋的人所独有的。只有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人才可以分享。

在标号为三的这首诗里,诗人称自己的恋人为“我的主人”,这种说法是新鲜的。作者仍然在彰显着一种奉献意识。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是极其感人的。在恋人的那种热烈的拥抱里,“少女的笑声”和“那头颅高昂的女人的自由”已变得不复存在,她的心灵在一瞬间已经被爱所吞噬。对于爱的初次体验,诗人并不适应,但那“刺耳的音调”依然在冲击“脆弱的梦”。一个女人的使命得以完成,一个自然的女人终于还原为一个真正的女人。

在《星星》这首诗里描绘了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诗人浪漫而宁静的遐想。诗人假设着星光落地的夜晚,恋人赤脚在草地上散步,在内心发出的一种关爱和嘱告。面对“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这样坚硬的事实,赤脚的恋人要是踩上,一定会让诗人感到某种心灵的幻痛,所以诗人的嘱告是真诚的,发自于内心的。在那璎珞叮当的夜晚,哪怕是一颗清露,都会让诗人产生一声嗟叹。相爱的心灵是细腻的,共通的,柔美的。

诗言志。我们在这里同样领略了一种纯情的舞蹈。索德格朗的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次传到我国时,就受到了我国青年诗人的热烈推崇,这位北欧现代主义的大师,诗歌的女神,就像俄罗斯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一样,命运悲惨,但她的文字却是遗留在世的金子,闪烁着罕见而少有的光芒。它穿透时间的隧道,为后来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像天生的钻石,内敛着光芒。有着灵视之眼的读者一定会感受到那种质朴而真挚的语感和深蕴其中的情感火焰的。

从诗的本质上讲,索德格朗不是那种热烈奔放、情感外泄的火山喷发式的诗人,她的诗是外冷内热,巨大的能量是隐蔽着的,只有潜入到她每一个意象的背后,去提炼和获取那金子的成分,才能够真正解读透她作品的迷人之处的。她的自况和冷静的思考都建立在生命的绽放和纯情的高蹈之上。撇去那些银色的灰烬不谈,读她的诗,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北欧那巍峨的雪峰和成片的白桦林,那风声呼啸之后的冰熊的踪迹。索德格朗死时才三十一岁,作为一个女人她情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尽管她的青春期生活被疾病和饥饿所环绕,但是从这些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爱情的企求和切身的体验。而恋人间心灵的契合以及深情的关注,折射出她作为女性诗人的细腻和柔情,她的诗更多地梳理着一种爱情走过时留下的心理轨迹。

有如繁星闪耀的时刻,一颗星辰划过夜晚的头顶,索德格朗这颗早逝的星座,当她以她的才气和璀璨的光芒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兴盛带来了永世光荣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记住那只夜莺的歌唱。她歌唱过生命,歌唱过爱情,也歌唱过疾病和死亡。上帝在她的诗作里是神祗的化身,她关于上帝的冥想已成为世人美丽记忆的一部分。特别是对爱情的赞美,使我们想起橡树林和草丛里夜莺那忧伤而抒情的歌喉。

诗歌是主情的文体。没有情感的元素,就没有想像的动人,更谈不上对读者的策略性的煽动,让他们的心灵世界掀起狂澜。某种程度上,情感的寡淡就成了溶解或凝固意像块的制剂。正如狄德罗所说的那样:“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索德格朗的爱情诗是轻松的,在我的眼中看不出浓墨重彩的奢华,有的只是质朴,浪漫和动人。她是夜晚的仙踪,从晶莹的露水上披着纱丽而来的。

下载论中外美术赏析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中外美术赏析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外音乐剧赏析(精选)

    音乐剧《音乐之声》观后感 何林唏 104130512 《音乐之声》是我初次接触音乐剧的音乐剧作品,它不仅是经典传世的音乐剧,也是一场音乐的饕餮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音乐剧《......

    中外经典剧目赏析

    河南农业大学20—20学年第学期 《》考试试卷(卷)摘要:曹禺话剧《雷雨》是曹禺剧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运用了多种创作手法,惟妙惟肖及诙谐的刻画了剧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多......

    中外电影精品赏析

    电影《搭错车》观后感《搭错车》是我在课上看过的一部片子,感觉真是经典,课后又花了很长时间把这部电影下载下来准备以后多看几遍。开始看的时候我以为是一部普通的电影,但开......

    中外美术鉴赏

    艺术,我们存在的理由 ——美术欣赏课程随想 内容摘要:美术欣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

    中外美术史

    填空题 1.理论著作《林泉高致》为哪位画家的得意之作郭熙 。 2.《踏歌图》是哪位画家的得意之作马远 。 3.长沙楚墓中出土过两幅战国帛画,一幅是《人物龙风》帛画。另一幅是......

    中外数学名家赏析

    数学家的故事 ——陈景润 专业:交通运输 班级:交通L152 姓名:尹美航 中外数学名家赏析 学号:*** 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

    中外名著赏析论文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中外名著赏析》课程期末论文 题目: 《雾都孤儿》赏析学生姓名: 乔 李 贝学号: 2008400427 院部: 商 务 学 院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年 级: 08- 完成......

    中外经典剧目赏析作业

    中外经典剧目赏析 论赏析课程舞蹈剧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影响 姓名:张明明 院系:理学院13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3班学号:1308101074 摘要: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