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外经典动画赏析论文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1-2012学年 第2学期Term 22011-2012 Academic Year HeilongjiangInternationalUniversity
中国动画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一)中国动画的过去发展史
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很早,最早的动画出现在一九二几年,在那段时间我国拍摄了著
名的黑白电影动画《铁扇公主》以及《三毛流浪记》。解放后动画基本都是在长春电影厂和上海美术片厂制作,先是《大闹天宫》(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而后是《小蝌蚪找妈妈》(中国第一部水墨画电影)、《葫芦娃》、《黑猫警长》、《舒克贝塔》、《邋遢大王》、《小猪噜噜》、《哪吒闹海》、《九色鹿》、《魔方大厦》等。可以说从1926年的8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出现了一系列优秀动画作品。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例,50多年来拍摄了近500部动画片,累计20000多分钟,其中在国内获奖100多次,国际上获奖70多次,并在世界动画业树起了“中国动画学派”的旗帜。然而曾经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1966--1971这六年中,竟然没有一部动画片制作出来。之后的几年,形势似乎有了一点好转,但是1972-1977年间也只有每年2-4部动画出炉。这一段时期,中国的动画事业几乎是在原地停滞了十多年。
(二)中国动画的现在状况及问题
如今,中国动画在世界已经失去原有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动画创作相对
于世界动画的发展呈现了缓慢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动漫艺术的质量不高。首先,题材范围狭隘,针对低龄化人群。个人认为经典这种东西是适应当时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而产生的,记录着一个时代辉煌。旧作翻拍显然失去意义,往往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过这些都只是次要因素,重要的是定位问题。中国动画业消费面定位狭窄,成人市场长期被忽视。成年人是一个巨大的尚未得到开发的市场,具有极大地市场潜力。国产动画的服务对象本来就不是10岁以上的孩子,所以10岁以上的观众没有资格评论其好坏。可如今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社会节奏产生巨变,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现在的小孩普遍早熟,也就是说部分国产动画连低龄观众也觉得幼稚。如果中国动画仍将消费群集中在少儿,且过度重视教育感化功能,忽略动画漫画作为传媒产品应有的娱乐功能,导致我国动画产品政治性过强,娱乐性不足,缺乏吸引力。其次,中国制作水平低下,缺乏原创力。中国动画产业涉及面狭窄,大部分题材都与神话、传奇,如《葫芦兄弟》、《哪吒脑海》《封神榜传奇》或者是小动物为主的动画,如《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喜洋洋与灰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1-2012学年 第2学期Term 22011-2012 Academic Year HeilongjiangInternationalUniversity
太狼》等。虽然这些题材对少儿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成年人却对这些不太感兴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90年代动画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业运作上飞速产业化发展,制作手法上动画艺术逐渐和高科技接轨,表现手法则和电影电视越来越接近,题材越来越广泛,观众年龄阶层不断提高。
中国动画始终停留在少儿阶段,缺少创意,没有新技术的支持,必将导致我国动画产
业的发展滞后。最后,中国动画产业人才缺乏,投资不足。我国动画从业人数不到1万,仅占韩国的1/30.主要是因为各界对动画产业重视不足,当然,首先就是政府,全中国人口有13亿占世界1/3,国家级的只有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两个生产基地,且中国人均动画片拥有量也只有0.0012秒,而日本的人均拥有量是300-480秒。反而不少民营组织或个人本着对动画的热爱之心投入到动画制作中来。这些组织成员普遍年轻,充满热情,可是资金、设备的严重不足,加上不成体系,使之无法完成高质量的长篇动画和动画影片。动画人才的攻击和需求出于严重失衡状态,导致动画原创力不足。
(三)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策略
如今的我国经济及科技飞速发展,国民的精神娱乐需求越来越大,书刊,广播,电影,电视,游戏一步步深入百姓生活,而动画这种最直接,最生动,最综合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无所能及且运用广泛,所以理所当然的重新被人们重视。因此,我认为,只要我们即使更新观念,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们国家发展的前进道路,我们动画产业一定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新的浪潮。
首先,我们要更新观念,倡导创新精神。其次,我们要立足中国实际,发展民族特色。第三,我们要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动画创作水平。第四,我们要提高市场运作能力,繁荣动画产业。最后,我建议中国动漫少些虚幻,多些现实。真心希望中国动画走出国门,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篇:中外动画的比较研究(论文)
(一)中国动画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日本动漫的飞速发展,国内的竞相模仿也已到了令人反感的地步。这样的邯郸学步,甚至让日本动漫画家都提醒:中国的动漫要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内涵和特色。另外,国产动画形象不可爱、不好玩、缺少幽默夸张,故事老套,不吸引人,已是多年的老问题。而且,国产动画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取材也显得过多。业内人士指出,现实题材应该是动画产业的主战场。贴近生活的动画片可以吸引各年龄段的观众,从而引领更广阔、多层次的衍生产品市场。
“动画是一个电影类型,不是儿童片。”所以我们这年龄阶段看动画没什么大不了的。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观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动画片针对的年龄层次太小,不但国产的动画片只有7岁以下的人才看,连引进的动画片也只是针对12岁以下年龄层的。所以无怪乎几年前引进的《灌篮高手》会引起轰动,相信很多大人看见《灌篮高手》后也会惊呼:“居然还有适合高中生看的动画片!?”这是中国动画业的悲哀!
世界的动画大国,当然是美国和日本,而两国的动画作品风格也有所不同。老美的动画以数字化的电脑制作为主,号称“美国没有动画绘制人”。其特点是夸张的人物形象和动作,且节奏较快,体现了美国人的直率、爽快的性格。代表有迪斯尼、华纳等公司。而日本的动画以赛璐璐和喷笔绘制为主,体现的是一种唯美的风格。特点是以优美的人物造型,内涵丰富的对白及剧情吸引观众,但相对的,定格画面就较多(1995年的超人气大作《新世纪Evangel ion》创造了3分50秒定格且无对白的记录,但销售量仍排亚洲第一,庵野大神的功力真是高深莫测!),节奏也较慢。代表么……吉卜力,CAINAX、SUNRISE、东映……中国动画拥有的是什么呢?只要谈到这个话题,很多“专家”都会这么说:“民间流传的皮影乃动画之鼻祖,建国后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更是开了历史之先河……”再往后呢?再往后则是单调生硬的色彩,粗糙且毫无美感可言的人物造型,幼儿园小朋友都觉得幼稚的剧情,片中大人发音像3岁孩子,还有毫无感情的对白……可以说,中国动画的观众没有7岁以上的!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称之为“幼稚园动画”。
(二)问题与对策
然而,形成“幼稚园动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① 对动画概念的错误认识及对观众年龄的狭隘定位
前面提到,很多人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因此从编剧到配音都极尽幼稚童趣(所谓)之能事。因此把观众年龄层次定位在了一个想当然的低谷中,效益不好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可在日本,动画片被分为了3个等级,分别面对3—12岁、12—18岁和18岁以上的年龄层。美国更是把动画片做得老少兼宜,如《狮子王》、《海底总动员》。
解决方法:尽快改变对动画片的认识。
② 题材陈旧且无聊
长期以来,国产动画创作大都局限于改编动物童话、民间神话、古代故事,缺少反映青少年现实生活的题材。一些根据儿童文学改编的动画片,由于其产生的年代局限,多少存在明显的说教色彩,缺乏亲切感和童趣,这只能说是成人眼中的动画形象。国产的除了“葫芦娃斗妖怪”、“琴岛和海尔”就是“大灰狼和小白兔”、“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些东西,小学二、三年级以上就没人看了。说得再不客气点,日本的三流科幻片《咸蛋超人(奥特曼)》(按某些人的习惯把它归入动画片)都比它们来得好看。
解决方法:考虑采用受欢迎的剧本(如金庸小说)或年轻人写的剧本(贴近青少年生活)。③ 技术落后或盲目使用“新”技术
看起来,中国动画恐怕还停留在老式的“塑料纸+水彩纸”的“幻灯式动画片”阶段吧(未证实),既没美国的数字化技术流畅、动感强,也没有日本的“赛璐璐+喷笔”柔和、美观。偶尔有赶赶时髦,有电脑着色的作品也是用“画笔”一类的简单软件“填空”。色彩方面已不是缺乏过渡
感,而是干脆完全没有。不要说与美、日的优秀CG(电脑绘画)相比,就连传统上的手绘也不如,充其量也就是比儿童涂鸦略高一筹。如果有人指着电视屏幕上的一堆单调的色块得意地说:“这是咱们国家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那么我只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
解决方法:采用真正的新技术或更美观的传统技术(比如水墨画)。
④ 计划经济时代的荼毒
我国的动画片大多出自“××电视台动画部”或“××美术制片厂”,这些都是国家资金支持的,经济效益当然要排在社会效益的后面。于是乎,动画片成了没人爱看的“幼儿公益广告”或“幼儿教育节目”,当然也就比不过外国的“文化侵略”啦。与其不厌其烦地投巨资生产既没有市场又没有观众的垃圾片,不如花点力气营造一个良性动画市场。
解决方法:动画制作商业化、市场化。
⑤外行指挥内行或外行指挥外行加上缺乏敬业精神
现在什么样的人都在搞动画,内行也搞,外行也搞,只是因为它赚钱。“因为现在一般是决策者、策划者是制作人,而不是具体搞动画的。这好比一个不会开车的人教别人开车。”(徐克语)而国外“加工片”的泛滥,更导致了我国本来就少有的有能力的专业动画人员的思路匮乏,不思进取,夜郎自大。既然“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小孩本来就没有欣赏的能力,也就用不着花大力气制作”,因而也就有很多人可以经此借口偷工减料。
解决方法:培养专业的动画制作队伍,并合理使用;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⑥声优质量低劣
中国播出的动画片,无论是国产的还是国外的,配音不但毫无感情,而且经常可以看见我国配音的外国动画片的高中生尚未变声(例如月野兔)之类的情况。而无论是“酷哥”还是搞笑专家,在国内都是“千人一声”。港台的声优虽然有些“嗲”,但配音的效果与角色本来的年龄、性格倒没什么大的出入。
解决方法:提高配音的素质,可以学习日本,将声优当作明星宣传,既促进了他们的上进心,又使动画片加工更正规化。进口片放原声既体现了原来的气氛,又节省了经费,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的青少年,看的是《灌蓝高手》、《口袋妖怪》、《花木兰》,喜欢的是“酷”。而充满“乡土”气息的国产动、漫画早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近来出现了一些本土漫画杂志,虽然临摹的作品还比较多,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而我们的动画业呢?
我国总是引进一些外国动画,在引进动画片(尤其是日本的)时,由于引进者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动画片会受青少年欢迎,且内容要绝对“健康”(不排除某些人想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可能性)。大人气的《新世纪EVA》可能就是因为内容有一些“血腥”(?)或“少儿不宜”,或是还有其它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而索性“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不予引进。或者更简单的原因:他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部受欢迎的动画片(!)。
最近的《宝莲灯》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最高水平了。实际上,《宝莲灯》的水平绝对不低于日本(那当然与《EVA》还是没法比),但它还是失败在题材上,如果不经过再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当看到媒体报道《宝莲灯》首场由于张信哲出席而爆满且初中女生占大半时,我的心情的确只能用“悲哀”来形容。一部动画片需要歌星来拉票房,不是动画的悲哀又是什么!
国内现阶段的不少青春漫画作品,或多或少都摆脱不掉日本动、漫画的影子。在我们开创自己的青春漫画、动画新类型的阶段,模仿并受到国外作品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探索和发展中国风格的本土青春动画片需要一个过程。如今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国内的创作者已经具有了这种创作意识和创作思想,并始终相信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不会因模仿与学习而丢失。
(三)它山之石
中国动画始于1926年“万氏兄弟”拍摄的第一部无声动画短片《大闹画室》。至1936年,他们撰文高度赞扬美、苏、德等国的动画作品,并提出了中国动画的创作发展方向:“在中国电影界中,应该以中国的传统和故事为基础创作动画片,要符合我们的理智和幽默感,还要有教育意义。”他们提倡创作中国式幽默的动画片,寓教于乐,反对单纯意义上的娱乐片。以此为始,万氏兄弟开创了中国动画理论的先河,并使中国动画片从40年代起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举在亚洲取得了领先地位。
翻开《世界动画史》,对上个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动画的介绍有4页,而对日本动画的介绍不足两页。但从70年代至80年代末的介绍看,关于中国的不足两页,而对日本的介绍却有7页之多。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中、日动画之间的差距。同时,鉴于美国动画在世界动画发展史上所居的特殊地位,我们也愿把美国动画的一些特点列出加以比较研究。在对三国动画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比较时,我们从美、中、日三国动画片在艺术风格的发展程度来进行考量:我们认为在这方面美国是真正居于领先地位的。美国动画风格从三四十年代起就有了革命性的发展,他们首先摒弃了动画人物必须是喜剧化的固有观念,又有效防止了将动画人物变成画出来的演员这一限制动画片特有艺术表现力的创作风格,提出动画是用抽象的风格直接表现内容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从而使美国动画片中的人物及其性格都能得到多层次的塑造,显得丰满而给人较为深刻的印象。正是这种动画理论的发展,使美国在世界动画的统治地位从此持续了数十年之久。
而日本的动画片使用的却恰恰是这种被美国同行摒弃了半世纪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创意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动画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物形象个性化强,要么极其夸张,充满戏剧效果,要么稀奇古怪,充满神秘色彩。它们虽很有市场,但比较公允地说,日本动画人物的塑造就其艺术的深刻程度和表现力而言,不仅无法与美国相比,就是与部分优秀的中国动画艺术品相比,也有不如。
《北京晚报》前不久曾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动画太弱智》。作者在文中根据一项动画调查提出:“国产动画在小学以下反响还可以……初中观众几乎被日本动画一网打尽。”而之所以“初中观众几乎被日本动画一网打尽”,我认为,是因为中国动画缺少青春偶像片,这只能说明我们国产动画的受众面还不够广,适合中高年级孩子看的作品还够多,但这决不足以说明中国动画的“弱智”。文章过分褒扬日本动画而贬低我们自己作品的观点大可商榷。事实上,该文中所说我国中学生对日本动画情有独钟的现象,恰恰反映了80年代末以后出生的我国电视一代的文化品位。换句话说,这种热衷只能说明电视一代对文化和娱乐的浅薄需求。假如我们依照如此浅薄的文化品位来夸大日本动画的艺术价值,无疑将给我国动画事业本身带来一场灾难。
实际上,在世界上受通俗文化冲击最强烈的美国,当电视一代成长起来之后,动画界也曾面临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同样的问题,也走过相当长时间的弯路,但他们最终走出了浅薄艺术的藩篱,电视时代美国动画超级巨头海纳•巴贝拉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海纳先生在80年代对曾为本公司赢得巨额利润的粗糙动画作品提出尖锐批评并感到无地自容:“实际上,我有时看我们好些片子时真恨不能钻到椅子下去。”这种觉醒使美国动画界许多有识之士坚持沿着高品位发展道路前进,为在美国的电视一代中保留一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四)前景
最近,上海美影集团制作的青春动画片《我为歌狂》已经在上海及其他地区播出,受到青少年的喜爱。中央电视台目前也正在制作系统动画片《梦里人》。该片原是一部在初、高中学生及部分大学生中备受欢迎的原创漫画作品。在众多动画节目里,这类反映国内中学生校园生活的青春动画片吸引了许多青少年观众的关注。
我们应该看到,目前中国动画界的有识之士并没有走简单模仿日本动画片作品的道路,没有单纯为市场而适应电视一代的浅薄艺术品位,没有用我们的作品加入摧毁青少年想象力的行列。中国有志气的动画工作者们在自己的探索尚不成熟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将在艺术上征服欧美主流市场视为已任,从未放弃用动画这种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现更为深刻、更有启发性的内容,引导而不是简单地适应青少年的文化品位。承担起拯救下一代想象力的重任,成为我国动画工作者矢志不移的目标。
中国动画的明天,将是灿烂的。
五、研究体会
在调查实践过程中,我们一开始遇到了不少困难,因为我们对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情况了解得并不深。后来我们上网搜集有关资料,查找有关书籍,组员之间互相帮助与鼓励,分工合作,不断讨论与修改论文,最终得出研究成果。
这次研究性学习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任何一项工作的成功,不仅需要大家的团结与努力,还需要用亲自实践来证明理论。我们学到了一些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也提高了实践能力。
这次研究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了解到现阶段中国动画业的一些问题,并分析总结出其原因及出路,为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也献上了一份力。以后,我们将会继续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去面对学习,面对工作。
第三篇:动画赏析论文《狮子王》
动画赏析论文
《狮子王》动画赏析
《狮子王》是动物界中的“哈姆雷特”、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多国语言动画片、华特迪士尼公司的巅峰之作。1994年6月15日在美国首次上映,是华特迪士尼公司的第32部经典动画长片。主角为一头名叫“辛巴”(Simba)的狮子。并且本片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获得灵感,成为迪士尼动画的里程碑作品之一。
《狮子王》利用了当时最先进的2D动画技术,并且配上宏伟的交响乐,融合非洲当地原始音乐,荣获1994年奥斯卡最佳原著音乐和最佳电影主题曲两项大奖。《狮子王》这股热浪随后席卷世界各地。此片配置了27种不同语言,在46个国家和地区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英语影片。
《狮子王》时长89分钟,其类型属于喜剧、冒险、音乐、动画。当太阳从水平线上升起时,非洲大草原苏醒了,万兽群集,荣耀欢呼,共同庆贺狮王穆法沙和王后沙拉碧产下的小王子辛巴的诞生。由此,矛盾在这刻开始上演。辛巴作为主角,天性顽皮,然而在以后的成长历程里却给他带来了身心的巨大变化。儿时受到叔叔刀疤的欺骗与仇恨因单纯而丝毫没有察觉他复杂的野心,背负“杀父”的罪名而流浪漂泊;在身心疲惫的时候友情的来临给他以新生的希望与活力,在与丁满和彭彭的开解下体会了生命的快乐与友情的珍贵;而一次与儿时同伴娜娜的再遇,得知叔叔刀疤的恶行后变得勇敢而成熟;最后与刀疤的决战里更体现出那份王者风范„„这一切的经历中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从单纯幼稚向成熟自信转变,所经历的事情都有着相同之处。如果人不受欺骗,根本无法了解被骗的愤怒;如果不经历流浪的艰辛,又何以知道友情所带的温情的珍贵;如果不经历命运的挣扎,谁能够证明自己潜在的能力?我能自然地与他的生命产生共鸣,也许人生需要的就是那么一点成长的挫折与颠簸,只有这样我们才懂得成长的重要性与生命的特别意义。
《狮子王》以初生的红日开场,地平线上升起的红日唤醒了整个大草原,场景中仅有的一颗树更是和空旷的草原形成了对比,12秒的镜头把观众带到了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影片开场,几个画面切换后,镜头跟随一只飞翔的鹦鹉,引出了故事的开端。在影片中,大量的垂直俯视镜头把视觉主体和视觉对象的位置关系交代清楚。狒狒巫师把辛巴举起示众前的一个90°俯视镜头,将场景空间中的纵度感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象征着权利的居高临下,将动画的场景空间展现的淋漓尽致,达到了使观众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通过镜头移动表现场景的空间位置变化、各场景之间的切换是影片表现空间效果的手法之一。《狮子王》中用到了很多推拉镜头表现场景深度,通过摇移镜头展现草原广袤。移动镜头展现空间区域:纵向引领观众体会空间的深度,横向展现空间景物变化;场景造型的比例、光影展现出空间的内容层次,镜头放大或缩小,从全景至细节,表现场景造型、角色形象的视觉范围外扩和内缩,整个过程把视觉主体融入到场景,借用画面语言拓展影片情节。
在影片中,老狒狒拉飞奇看到刀疤登上王位时感到无奈的镜头,用了大全景到局部全景的镜头组接,在这7秒钟的画面中,巫师动作神情没有很变化,所在画面中的位置也没有变化,通过转场将背景更换,从外部开旷的空间换到小的局部空间,表现角色环境和时间的改变。这种表现方法在影片中多次用到:小狮子辛巴和猫鼬丁满、疣猪彭彭一起生活时,在森林中、瀑布前、小桥上也是用了同样的表现方法,通过它们所处背景变化来表现空间环境和时间变化,推动剧情发展。
这些镜头中包含主体动作一致的联系,使得场景转换变化自如,通过场景变换推进剧情发展,不至于使观众产生时空紊乱的感觉,同时将场景的时代背景和剧情进展一笔带过。在二维动画中,不管用哪种方式表达空间,都要体现空间层次的丰富和画面的内容。
影片《狮子王》中的音乐,在人物的塑造和情绪的表达上也充分地运用了多种音乐表现手段的结合。辛巴发现父亲的尸体时,误认为是自己害死了父亲。此时,由主题曲《荣耀大地》变奏而成的葬礼进行曲,在弦乐队与合唱队的轻声演绎下,表现了辛巴的无助、自责与痛苦。
通过《狮子王》的动画赏析,我们看到了非洲草原上一只小狮子的成长故事,将人类对爱、生命和责任的思考,诠释得淋漓尽致。背景则搬到了非洲草原。这是一部充满冒险和传奇色彩的故事,拟人化地描述了动物间悲欢离合,诠释了爱情、责任和生命的真谛。美轮美奂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其中,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震撼人心的舞台场景让人眼界大开,纯正的英语原声、悠扬的主题音乐配合107种非洲打击乐器更犹如天籁之音动人心弦。
《威风凛凛进行曲》本是著名作曲家艾尔加为庄严场合而创作,伴随着这首交响乐,动画片讲述起一个古老的诺亚方舟的故事。但故事的主人公并非诺亚,而是唐老鸭:音乐一开始,号角声打破了动物们平静的生活,随着音乐的缓缓行
进出现紧张、急切的主题,画面中一名老者清楚森林即将面临一场洪水,并将拯救重任降到了唐老鸭的身上,此时交响乐逐渐变得声势浩大,华丽而威风凛凛的_毛部主题强有力地呈现出来,动画作者也赋予了它英雄般的气度和领导使命,唐老鸭担负起了挽救动物们的重任,音乐的紧张进促,将唐老鸭烘托成一个救世主形象。它苦口婆心将众人唤醒,说通了众人需要紧急避险,在避险中,伴随着庄严的进行曲,动物们都有节奏的,成功地被组织上了船,这种将拯救动物世界的重担独揽一身大使形象,一改以往唐老鸭慢、啄、笨的形象,成为一个大英雄和一个领导者形象。这使一个十分正式、严谨的交响曲,成为充满了乐趣与遐想空间视觉盛宴。时而紧急,时而舒缓,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把世界末日的那种撼天动地还有万物生灵的飘渺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第四篇:中外名著赏析论文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中外名著赏析》课程期末论文
题目: 《雾都孤儿》赏析
学生姓名: 乔 李 贝
学
号: 2008400427 院
部: 商 务 学 院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 级: 08-(5)完成日期: 2010 年 12 月 20日
《雾都孤儿》赏析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第一部伟大的社会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小说主要反映刚刚通过了济贫法的英国社会最底层生活。作者在创作上爱憎分明,形象生动的特点也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他笔下的人物富有鲜明的个性,整个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狄更斯堪称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擅长运用讽刺、幽默和夸张的手法,他笔下的人物风貌和语言风格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这部作品的主角奥立佛是个孤儿,在贫民救济院里长大,一直受到别人的歧视。因为不堪虐待而逃到伦敦,误入贼窝,受骂挨打,成长过程中不知吃了多少苦头。虽然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但奥里佛有一颗善良的心,不管受多少苦,他不愿做坏事的决心是最大的。他受恩于人,永远也忘不掉感谢恩主。虽然他受到一些好心人的同情并收养,如布朗鲁先生,梅里太太,但盗贼集团里的人仍不放过他,而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也想致他于死地。奥立佛的命运是悲惨的,但他又受到好心人的帮助,查明了他的身世,并获得了遗产。他的命运最终得到了改变,可望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部作品在开头就写了奥里佛在贫民救济院的情况,狄更斯在描写贫民院的生活情况时用了极其讽刺的手法:“每个孩子有一碗薄粥,一点也不能增多,只有遇到重要的公共节日,除一碗粥外才能增加二又四分之一盎司的面包。他们吃过的粥碗从来不需要洗,孩子们总是用调羹刮碗里的残汁,一直刮到碗锃明烁亮。刮碗这件事完成之后,他们坐在那里眼睁睁地盯住大铜锅,仿佛他们能够把一块块灶砖都吞下去。这是他们还穷凶极恶地舔着自己地手指头,巴望着有几滴溅过来地粥星儿。”从中可以看出那些孤儿的生活是多么的贫困,整天都处在饥饿状态中,无望地舔着自己的小指头,巴望着溅过来的粥星儿。可想而知,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而奥里佛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下。狄更斯正是用小说形式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下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贫困,贫民的生活就如作品中写的一样。狄更斯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眼睛,因为用小说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东西用小说的形式再呈现出来。所以说,这部作品的内容正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而我觉得作者在描写贫民救济所的孤儿的生活时用了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也是一种犀利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在狄更斯写这部作品的前几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救济法,取消了对贫民的救济,而是直接将贫民收容到贫民救济院去。狄更斯笔下的贫民救济院就是当时的贫民救济院的真实写照。贫民在救济院中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只有被虐待,挨饿受冻,一个个面黄肌瘦,随时都有倒地死亡的可能性,而那些教区干事们,那些总管们,一个个却吃得肥头肥脑的,精神十足。狄更斯在作品中对贫民救济院的生动描写就是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有人认为狄更斯的这部作品是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因为这部作品提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这部作品中狄更斯成功地刻画了一连串人物,如教区干事班布尔,贼头儿犹太老头和慈善学校的学生诺亚,破屋大盗蒙克斯等等。没有一个不刻画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但是,作品中最成功刻画的人物还是主角奥立佛以及女偷南茜。奥立佛天生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懂得知恩图报。他吃了很多很多苦,但最后总算遇到好人。不管是布朗鲁先生,还是梅里太太,或是梅里小姐,对待奥里佛都如同亲人一般,尽管他是个“贼”,他们都同情他,收养他,并使他接受良好的教育,最后还弄清了他的身世,争回他的遗产。在描写奥立佛所有的事件中,我最钦佩的还是第六章节中讲他受嘲讽时奋力抵抗这一事件,如同作者所说的那样“从表面上看我所记述的是那么微小又不重要,可是事实上他对奥立佛的前途及发展却间接地影响,并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奥立佛虽说在贫民院中长大,本身就没有自由,受人使唤,但他还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面对诺亚的人身攻击,他显得异常激动。而因为诺亚对奥立佛死去的母亲的恶毒侮辱使他义愤填膺,热血沸腾。“他立刻跳了起来,一把掀翻了桌椅,然后揪住诺亚的喉管,用尽全身暴怒中的力气抖动着诺亚,一直抖得诺亚的牙齿发出格格的响声,然后又聚集了他全身的力气给诺亚狠狠一拳,直把他打翻在地。”奥立佛激烈的反应令我迷惑,按常理来说,他一直是个文静的,温和的,虽受到非人虐待却是个垂头丧气自甘倒霉的少年,此刻却凝聚全身的力量揍诺亚。是什么力量使他敢于做出这样的决定,或许不应该是“决定”吧,强烈的愤怒感使他失去了理智,他不允许别人对他的母亲有丝毫的侮辱。虽然奥立佛对他的母亲毫无印象,记忆中从来就不知道母亲长什么样子。然而,对母亲的尊重感却一直伴随着他。所以,当诺亚侮辱他的母亲时,奥立佛显现出从没有过的激动。这一事件的结果是奥立佛受到了毒打并被关押起来。狄更斯在写这一细节时不仅是为下文埋下伏笔,还更深刻地刻画了作品的主人公奥立佛的形象,为维护母亲的尊严而不顾一切
众多学者都认为作品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是南茜,虽然作品以奥立佛为主角,但从社会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南茜的角色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南茜是个心理复杂的年轻女性,从小在盗贼集团中长大,没有人知道她的身世,她进入贼窝后也没有遇到任何善良的人,当然最后也遇到了布朗鲁先生和梅里小姐,但那时已经太晚了。最后她惨死在强盗赛克斯的手中,她的命运是悲惨的,就如同现实社会中的孤儿陷入黑社会后的下场一样。南茜看透了盗贼集团中一切丑陋的东西,她厌恶那种奸诈、凶狠、残暴无情,灭绝人性的东西,但她对盗贼集团也有一定的感情,又舍不得离开。她同情奥立佛,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般对待他,在危急时刻能够不顾自己的安危而挺身相救他,但他又不得不亲手将奥立佛推上盗贼之路。她羡慕有文化教养,有温暖家庭的女性,但她又因自己的卑微身份而不敢迎上去,不敢奢望这样美满的生活。她的内心是矛盾的,当布朗鲁先生和梅里小姐劝她离开盗贼集团重新做人时,她却拒绝了他们的好意,虽然她向往着这样的生活。南茜的矛盾可以从她的原话中看出:“我不愿意那么干!我不愿意那么干!虽然他是魔鬼,甚至他对我比魔鬼还更加恶毒,但是我不想那么干„„另一个理由是,他过得是罪恶生活,我过得也是罪恶的生活,我们在一起许多年过得都是这样的生活,所以我不能出卖他们,何况他们当中有一些本来也可以出卖我,但他们没有出卖,尽管他们也是坏人。”她内心的矛盾冲突是真实的,符合正常人的一般心理。有很多少年女性犯罪者,一旦误入歧途就可能会产生类似南茜的这种矛盾思想:既想脱离犯罪同伙又舍不得离开。南茜虽然对赛克斯所做的一切深恶痛绝,但又离不开他,有人认为南茜的行为不合乎情理,但不管怎样,她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真实的。人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为问题,不可能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解决的。
奥立佛和南茜是这部作品中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是不可否认的。狄更斯在刻画这两个人物时也用了绝妙的手法。然而,我还想谈另一个形象人物蒙克斯。蒙克斯是奥立佛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此人却残忍无比,为得到弟弟的财产而不惜毁掉自己的弟弟。我觉得狄更斯在描写蒙克斯的行为时用了巧妙的安排。而蒙克斯这一角色正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贵族子弟的放浪的行为。蒙克斯是聪明人,他知道怎样才能安心地获得弟弟的财产。狄更斯在刻画蒙克斯这一人物形象上可谓是步步为营。首先,蒙克斯是在找班布尔先生时才出现的,作者在前文中并未提到他,以致于我在读到班布尔先生与陌生客人见面这一情节时,直觉就告诉我这一作品的情节将达到另一高潮。神秘人现身,定是有好戏,但我没有想到这个所谓的神秘人竟会是奥立佛的哥哥,而且没想到在后文中他竟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狄更斯赋予了蒙克斯“聪明”的头脑,设置了一个无衣无缝的计划,而蒙克斯在施行这一计划时也不吝于跟盗贼首领犹太老头合作,可谓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最后他们的计划还是败露,蒙克斯也是惨败收场。我想,狄更斯把奥立佛的哥哥写成一个贪婪、残暴、无耻的人,一方面能使作品的剧情达到高潮,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示了现实社火中为达目的而不顾亲情的悲惨现象。作者用这种犀利的笔锋讽刺当时的社火,同时又希望能唤醒那些可悲的人们,唤醒他们的良心与觉悟,唤醒所有人民的觉悟。
在《雾都孤儿》中我们好象看不到作者自己的影子,但是却可以通过主人公奥里佛的经历联想到作者童年的遭遇。小说《雾都孤儿》后来改编成了多种电影、动画片、连环画,搬上了荧屏、舞台。在中国,《雾都孤儿》大概可以算得上一代又一代读者最熟悉的世界文学名著了。“奥立弗要求添粥”一节编入了我国出版的多种英语教科书。想起初中时代的那个自己,也曾有冲动想要亲身体验一下奥里佛的种种惊险经历,不过这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了,作为一部经典,一部我最先阅读的外国名著,即使他并不是作者最好的作品,《雾都孤儿》在我心目中也永远是唯一的。
第五篇:中外动画鉴赏
中 外 动 画 赏 析
之《料理鼠王》的观后感
姓名:孙存
班级:英语翻译1201班 学号:12402102
上课时间:周二
《料理鼠王》观后感 纵使一个人再平庸,他也有追求梦想的权利。这是这部动画电影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有怀揣梦想的权力,哪怕他只是一只生活在阴沟里的老鼠呢。别看人家是老鼠,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瑞米,而他的梦想,是成为法国五星级饭店厨房的掌勺。也许作为人类的你,可能不会觉得这个想法有多么地惊世骇俗,但它是一只老鼠,是你在厨房里最没办法接受的动物。
由于在嗅觉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瑞米的一生都浸透在“厨师”的光辉理想之中,并且努力地在朝这个方向艰难地迈进,丝毫不去理会摆在自己面前的事实:厨师是这个世界上对老鼠最怀有病态恐惧的职业。不要以为所有的老鼠都像瑞米这样“不切实际”,至少他的家人都还算正常,而且对于瑞米的异想天开皆嗤之以鼻,只是快乐而满足地过着老鼠都在过的与垃圾堆为伴的生活。这个时候的瑞米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凡是看到能吃的东西,他都会情不自禁地尽情想象。
有的时候距离梦想与现实,真的只有一步之遥。瑞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竟然搬到一家法国餐馆的下水道里安家。这还不算什么,最神的是,这家餐馆的创始人,恰恰就是瑞米毕生的偶像--法国名厨奥古斯汀·古斯特,他曾说过的那句“人人都能当厨师”早就被瑞米奉为金玉良言。可是瑞米也有自己的麻烦,因为他不能让自己在厨房中被发现,否则就会引起惊天动地的可怕混乱,他很苦恼,因为自己是一只老鼠。
就在瑞米饱受折磨准备放弃的时候,却发现餐馆厨房里有一个倒霉的学徒林格尼,因为生性害羞而遭排斥的他,在厨艺上更是没什么天赋,即将面对被解雇的命运。于是乎,同被逼上绝境的一人一鼠,竟然结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同盟:林格尼以人的身份在前台“表演”,瑞米则奉献了他那有创造力的大脑,在幕后进行操纵--没想到,他们竟然共同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林格尼在瑞米的帮助下,成为了整个法国饮食业的“天才厨师”,他们撼动的,可不仅仅是巴黎,还包括整个世界的价值观。
整个故事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只能在厨房打杂的小青年的美食梦;另一条则是主角–老鼠审视自己能力和生存状态的严肃命题。命题尽管严肃,但放在一个老少咸宜的动画片里自然要“儿戏化”,老鼠在升华自己生存价值的过程中遇到的艰辛数不胜数,最后依然能够达成目标。
《料理鼠王》通过一个老鼠告诉观众的事,没有你做不成的,只要你肯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即使最后与目标失之交臂,只要你觉得奋斗没有白费,开心、快乐才
是最重要的,要懂得发掘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乐趣。结局也许不像许多人想像中的那么美好,但是你看,无论是小厨师还是小老鼠,他们难过吗?一点也没有,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让自己开心的元素。
《料理鼠王》最让我感动的话来自一开始凶神恶煞的评论家艾格为瑞米的菜 写的评论,“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伟大的艺术家可能来自任何地方”。有时候,评论家也会冒险。那就是在他们发现并维护新生物的时候。世界对新的天才和新的创造总是不友好的,新生事物需要人们的包容”,而很多时候,评论家的生活很简单,我们的风险很。,我们也很享受可以随意品评厨师和他们厨艺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肆意做出批评,随心所欲,哗 众 取 宠,但 我 们 不 得 不 面 对 的 事 实 是 :在 许 多 情 况 下,即 使 是 在 普 通不过的垃圾食品,它本身都要比我们的评价有意义得多。这是一种可贵的生活态度,所有人都需要被尊重。我们可以口无遮拦的对任何人或事物品头论足,但人们应该有的是给予这些被评价人或事物身上哪怕一丁点儿价值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