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3
铜梁县2013年度教育科研专项课题
“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贺小红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们小组申报的《“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县级课题已由铜梁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室批准。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论证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正式启动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各位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审议指正。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的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只有牢固确立课改新理念,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卓越课堂教学中采用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与提高,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实践证明,实行新课改理念与卓越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是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卓越课堂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也主要是“填鸭式”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部分教师改变为容量更大的“电灌式”教学。学生长时间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学习热情锐减,学习效率下降,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积极地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睡倒一片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在各年级中都存在。师生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教学和学习上,但最终效果不理想。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特色课堂、“有生命”的课堂,贯彻落实市教委《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精神,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构建和谐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打造卓越课堂。在此背景下,我校提出““卓越课堂”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
(二)选题的意义
一是“卓越课堂”推进的需要,二是有利于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三是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四是能促进课堂开放性和多元化发展。
二、核心概念界定 1.卓越课堂 “卓越课堂”是重庆市教委全面落实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在“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基础之上,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进一步打造的最优化的一种“有生命”的课堂形态,即“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关注发展”的“真教育”,也就是陶行知先生口中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2.“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模式
“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育教学模式,即在民主的前提下,构建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教”的高效和“学”的高效。出于对教育真谛的探索。在遵循“民主性、趣味性、鼓励性、实践性、全员性、合作性、探究性、创造性、终身性”的教学改革原则下,只要是强调了课堂的民主性、和谐性、开放性、生命性,并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课都符合这一创新模式。
三、同类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市教委《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要求深化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引导、控制和调节,这同样需要教师建构一个高效的、“有生命”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再认识和适当的调整。
近几年,对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有: 国外目前有帮助学生克服注意力分散,提高学习效果的训练的研究,学习策略的训练的研究,阅读提高训练的研究等,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
国内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针对某一学科的卓越课堂教学方法研究。1.县外有研究:(1)合川区保合小学的《“五步教学法”打造卓越课堂》;(2)梁平县城西海鸣初级中学的《卓越课堂背景下的134课堂教学模式研究》;(3)开县赵家初级中学的《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卓越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2.县内有研究:(1)铜梁县第一实验小学的《构建多元教学模式推进“卓越课堂”建设》;(2)铜梁县安居初级中学的《打造卓越课堂培育创新人才--“班班通环境下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3)铜梁巴川中学的《“三变六动九环节”教学类模式的创新研究》、走班制教学的创新探究。
这些研究有的只是从理论的角度研究,有的研究对象的是小学生教育教学,有的只是片面地强调课堂学生接收知识的的高效,有的只是针对初中某一学科的研究。而我校这次提出的“卓越课堂”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是对初中各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是在我校《“三变六动九环节”教学类模式的创新研究》、走班制教学的创新探究的研究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更深层次的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每个阶段研究的成果都将放在教学实践中去检验,通过实践进一步升华理论,最终目的是打造“卓越课堂”下的一种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为我校及广大教师提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理论依据 杜威的教学论
杜威倡导“从做中学”是他从哲学的认识作出的推论,也是他从教育实践得出的结论。归纳杜威关于“从做中学”的论证,他所着重的是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他说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而力求克服,自然引起他们高度注意。儿童的知识虽然贫乏,但当他全力以赴探讨感觉需要解决的疑难时,他会像真正科学家那样肯于动脑筋和费心血。一般教师脱离儿童生活而仅仅为准备考试才向学生提出问题,儿童却是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的。实际上,锻炼良好的大脑比在大脑中堆放不能消化的公式和定理有价值得多。再则,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的教学,或则招致学生反感,或则迫使他们敷衍应付,最终事倍功半。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把思维活动分为五步,设计教学法包括:1.要安排真实的情境;2.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3.要有可利用的资料以作出解决疑难的假定;4.要从活动去证验假定;5.根据证验成败得出结论。杜威所倡导的教学是“问题解决教学”。
(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他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可分为三种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杜威的教学论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指导我们打造有特色,“生命”的“卓越课堂”,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有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一)研究的创新
“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是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核心理念,在“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基础之上,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进一步打造最优化的一种“有生命”的课堂形态。其精髓在于“有生命”的“高效”课堂,即在民主的前提下,构建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教”的高效和“学”的高效。
(二)研究假设
(1)强化教研,优化备课 创新集体备课,发挥团队智慧是我校一贯的教研传统。我校备课是以各年级学科组为单位进行的一种校本教研。在集体备课中,要避免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在追求集体智慧的锤炼中,充分发挥了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优化了教学设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激活日常教研,把办公室、教室变成“研究室”,做到校本教研日常化、平常化、真切化、生活化,让教研活动常态化。(2)加强培训,全面引领
要求新教师一年站稳讲台,两年打好基础,三年合格,四年成为骨干,五年成为名师。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手笔提高教师素质。分批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学科组长、骨干教师等前往实地学习考察。通过听课、交流、观摩、听报告等形式,学习全国知名学校的先进经验,并带回来在教研组、学科组内宣传、学习,使全体教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育人观念。解决好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实施有效课堂,培育高效课堂,追求卓越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3)以课题带动卓越课堂教学研究 我校常年有至少四个小课题。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基于解决自身的教育教学困惑或具体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微观的应用研究。小课题研究是自主、自发的,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解决这些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问题的微研究,教师在对教学过程的干预和对教学方法的改进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入了研究状态。这种研究状态并不是要描述和解释什么教育现象,也不是想构建教育理论,而是一种直接指向课堂,追求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不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解读、评价别人的教育,而是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真实疑问去推进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完善(4)致力打造“生命课堂”
课堂的根本点是基于生命,课堂应该是促进生命持续发展繁荣的课堂。在这个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与学生平等的首席,是组织者、引导者。这样的课堂,老师必须带着情感、带着思想、贴近生活的去教、去感化、打动学生,只有这种贴近生活的有情感、有思想的鲜活课堂,才能让学生不断感悟、体验生命的发展,丰富、完善、发展学生的情感世界,生成高智慧思维和创意。“生命课堂”具备以下几个特质: 学生享受尊严,内心充满力量和安全;课堂充满活力,生机盎然,学生参与度高,发挥自如;知识与生活接轨,创新是永恒的主题;集体感强,彼此认同,互相合作;深刻的过程:在追求美妙而理想化的课堂过程中,真实而不虚假,深刻而不肤浅。简而言之,“生命课堂”是主体与主导的和谐统一,是鼓舞人心的、充满生机的课堂,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是情理交融、激情四射的魅力课堂。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各学科特色的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模式,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实施策略。研究内容
在实验中,我们着重进行以下内容的研究:
1.打造高效、有特色,有“生命”的“卓越课堂”;
2.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模式”;
3.构建和谐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4.制定“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流程;
5.制定“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标准;
6.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教学与“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的对比与研究。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为了使所选样本更好地反映实际和具有代表性,我们采用整群抽样法,从铜梁县巴川中学初2015级中的28个班中随机抽取10个教学班(其中1-4班为英语特色小班,5-28班是大班,每个层次的班均属平行分班)为研究对象。所抽取的10个班分别为:1班、3班、6班、7班、8班、13班、14班、15班、21班、22班为实验班.同时在初2016级抽取了2班、3班、7班、8班、10班、16班、18班、21班、22班、25班为实验推广班.八、研究思路、方法及路线
(一)研究思路
以课题组为单位,由各负责人具体实施,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加强理论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当前教改的前沿理论,在平时教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卓越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通过举行研讨课,发现问题,完善操作思路,进一步补充、完善“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实效性。开展课题组内研究,组织听课小组听课、评课;围绕“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模式”开展研讨会;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理论知识,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形成课堂教学模式案例。
(二)研究方法
1.专家会议法:聘请市县教科研教育和理论研究专家,指导本课题的研究工作。2.分析统计法:对我校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建立相关的材料档案。
3.文献法:从网络、媒体和书籍中搜集有关校本培训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理论,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计划和措施,指导研究工作的实施,提炼经验理论。
4.个案研究法:研究我校中、青年教师的共性和个性,找出问题和不足,进而找到普遍性的问题,针对性的开展研究,形成有指导性的经验和理论。
5.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有意义的教研教改课,经验交流,专家培训指导等活动,对研究内容实施研究、探索、分析、综合,归纳总结,形成预期成果,达到相应的效果。
(三)研究路线
1.以学科组为单位,成立主课题下的子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深入课堂,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层体验与感悟,开展讲课、观课、评课活动,通过专题座谈、教研组座谈,不断探索高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3.组织学科组外地观摩学习成功学校课改经验,反思我校研究行为,完善教学模式。
4.实施读书工程,组织教师开展深度阅读,组织读书大赛,举办读书论坛,征集读书随笔等活动,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为实现教师“决胜课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5.定期阶段性总结。我们要发挥好两个作用:
(1)发挥好本校名师工作室、学科组长的骨干示范作用;
(2)发挥好评价考核的导向引领作用:通过评价考核机制的修订与实施,引领教师聚焦课堂,善于研究,分析反思、交流,推动我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型课堂建设的顺利开展及课堂效益的极大提高。
九、研究的实施步骤(2013年9月——2015年12月)第一阶段:研究准备(2013年9月——2013年12月)
成立课题组;进行选题和论证,分解子课题;文献的搜集、梳理、分析和学习;申请立项,撰写课题论证报告,确定研究方案;申报、答辩、反思、修改,撰写开题论证报告,召开开题报告会,同时邀请县教科所专家指导;开题论证、再反思、再修改。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5年6月)
定时进行理论学习与研讨,积累相关信息,丰富文献材料,完善研究方案。各子课题根据主攻方向进行“卓越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将理论成果放到教学实践中检验,从而再总结,升华理论。对各阶段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交流、提炼并撰写论文。第三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
对研究过程中各种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完善各子课题所研究的成果,编写相关的《“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案例集》和《“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集》,录制教学光碟,物化成果。在总结、归纳、概括各子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结题报告,申请完成课题验收。预计结题时间:2015年12月
十、预期成果 主要阶段性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开题准备阶段
(2013.09—2013.1)
拟定实施方案,培训实验教师,建立课题机构,搜集研究资料,确定实验对象
文字资料
课题负责人
研究阶段
(2014.01-2015.06)
1.阶段调研报告
文字资料
主研教师
2.阶级总结报告
文字资料
主研教师
3.体现“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育教学模式的各学科示范课教学视频、优秀课件
光碟等影音资料
主研教师
4.优秀论文集、课堂教学案例集
文字资料
主研教师
总结阶段
(2015.07-2015.12)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整理和完善各子课题所研究的成果
文字资料
主研教师
2.“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集和案例集
文字资料
课题负责人 主研教师
3.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文字资料
课题负责人 主研教师
最终研究成果
序号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成果物化阶段
(2015.10-2015.11)
《“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工作报告、结题报告
文献
课题负责人 主研教师
成果物化阶段
(2015.10-2015.11)
《“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教案图片光碟集》
文字、图片、视频材料
课题负责人 主研教师
十一、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学校成立科研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傅尚廷副组长:张安全贺小红
主要成员:周必仁、周成友、杨建、彭婷、谷生文、胡成云、何蔚、唐卫、周礼才、王兵、贺小华、卢开会
十二、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障
1、制度保障
包括资料收集制度;专家指导制度;课题组学习研修制度;会议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等。如每学期在期初、期中、期末召开三次课题研讨会,研讨课题计划及进展情况。我校一直注重教学科研,科研工作搞得轰轰烈烈,形式多样,效果明显。
2、条件保障(1)经费保障
学校对课题经费给以实报实销的保证。(2)人员素质保障
课题负责人贺小红,年富力强,学校教务副主任,大学语文本科毕业,长年从事教学工作,业务能力、领导能力、科研能力都为全校教师称赞,参加过多个课题研究。
主要参研人员13人中有中学高级教师,一级、二级教师,年龄结构黄金组合。这些人员均先后承担过国家、市级课题的研究,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3)硬件保障
我校现有全新的多媒体网络班班通教室,数码摄像机,多功能展示平台,功能齐全、图书种类齐全的图书室,每个教师配有便携式手提电脑。(4)研究环境和氛围
我校长期为重庆市教研试验基地;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教研课改,学校规定每个校级领导都必须申请一个课题,作课题研究的带头人;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教研教改会议,经常安排领导、教师走出去向别的学校学习。今年春期我校就安排了一大批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领导分批远赴湖南、江西名校学习,开阔了教师眼界。
十三、课题经费预算 序号
经费开支科目
经费预算
金额(元)
资料费
1840.00
国内调研差旅费
6500.00
小型会议费
1850.00
计算机使用费
500.00
印刷补助费
1100.00 管理费
550.00
其他
1660.00
以上7个科目 预算经费合计
14000.00
年度 预算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3500.00元
4500.00元
6000.00元
其他经费来源
各研究人员自筹
经费管理单位名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开户银行、帐号
铜梁县预算外资金管理部邮编
402560 207—51234
自筹经费课题经费保障说明
学校对课题经费按年度预算实报实销,并保证专款专用。
十四、实施本课题的基本要求 《“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是一项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我校正在研究的“三变六动九环节”卓越课堂教学模式县级课题,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一方面多向专家请教,多请专家指导工作;另一方面,也希望学校领导重视,纳入工作议程,定期听取汇报,正确导向,给予人力,财力和经费的保障,经常对实验运作情况调研,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同时也希望参加具体研究工作的教师严格按照课题组的管理制度完成各项工作,服从课题组的安排,及时上交相关研究资料,注重过程资料的积累,经验的总结,物化成果,确保课题目标的完成。
为了更好地贯彻市教委《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的精神,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课题组将竭尽全力搞好课题研究,同时建构一个高效的、“有生命”的初中课堂教学模式,为我县的初中教学水平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十五、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朱德全:《现代教育理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年 6.[美]威廉·维乐斯曼著,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郑金洲:《教育研究专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王锦金:《追求教材的“高附加值”——浅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006年26期 9.汤竹云:《素质教育下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分析》,2005年
第二篇:“互联网 ”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2015年的“互联网+”计划让“互联网+”成为热点词汇,教育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正是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议题。文章根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研究。首先介绍“互联网+”的基本内涵;其次比较“互联网+”背景下对传统教学的冲击;最后构想“互联网+”教学的具体手段。本文的研究为未来的教育模式探索一条发展道路。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S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8-0016-02
2015年是中国“互联网+”元年,标志着中国“互联网+”成为各行各业追捧的热词。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提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这些都说明“互联网+”行动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量。
社会中的很多行业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教育行业也同样如此。“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和挑战,教育行业如何面对和适应“互联网+”,需要教育工作者探索出一条科学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提高教学服务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认识“互联网+”
(一)“互联网+”概念
国内“互联网+”的首次提出,可以追溯到2012年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的发言,他首次提出“互联网+”的理念。随后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2015年马化腾提交两会议案、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第二届互联网大会,都纷纷提出积极推进“互联网+”的议题,以推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行业创新能力。
“互联网+”在我国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截止目前,官方把“互联网+”的解释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讲,就是“互联网+传动各行各业”,但不是简单机械的相加,而是利用通信技术让网络与行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空间。
(二)“互联网+”的特征
有了对“互联网+”概念的介绍,对其特征的阐述,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互联网+”的内涵。它主要包含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
1.跨界融合。把网络与传统行业深度结合,这是开放的、变革的、重塑的融合。从行业的角度来说,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跨界合作,让创新基础更加坚实,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更加便捷。从消费的角度看,融合也代表身份的转换,消费者变成投资人、参与者等身份参与创新。
2.创新驱动。中国一直以粗放型增长方式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低廉劳动力成本为竞争优势。随着世界经济形式的变化,传动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对传动行业的融入,让经济模式发生了改变,更注重以创新带动增长。互联网思维正是求变化、自我革新、创新,这是互联网的特质。互联网的特质正满足传统行业创新革新的要求,二者的融合,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推向一次高潮。
3.重塑结构。互联网时代就开始了重塑结构的变化,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地缘、文化结构、权利、规则都不断发生着改变。这些变化来源于互联网的具有信息革命、全球化的特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会让结构重塑继续变革,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4.尊重人性。互联网的巨大力量根本源自对人性的最终、对体验的敬畏、对发挥的重视。例如当下火爆的分享经济,摩拜单车、滴滴打车等经营模式,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同时也节约了很多资源。人性的光辉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力量,互联网与行业的融合,正是对人性光辉的发扬,对社会进步促进,对文化繁荣的推进。
5.开放生态。互联网的生态特征是十分重要的,保持开放的生态,就是要把传统行业中制约创新的环节去掉,间接信心孤岛,让人性决定如何创新驱动,让各行各业实现更大的价值。一个优化的生态环境,是做好企业内部生态与外部生态的对接,形成生态的融合。如信息技术与金融结合生态,教育研究与网络连接生态等。
6.连接一切。“互联网+”的一个目标是连接一切,连接所有人,所有事物。即落脚点在于对整个社会、世界施加影响。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将实现连接一切的目标,让未来的世界充满无限可能。还要注意这种连接是人性化的,是有层次、有差异的连接。互联网时代的各行业需要抓住机遇,把握未来。
二、“互联网+”对教育学模式的冲击
互联网的具体应用如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对传统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教育业同样如此。互联网正深刻的改变着教育的形式与内涵,把传统课堂教学推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当“互联网+”教育组合在一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育行业在技术手段上的革新,更是对教与学模式上的?_击,以及对教学理念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1.资源开放程度的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知识的传授局限于课堂,教学资源集中在学校这个物力空间内,满足特定人群的学习需求。“互联网+”教学,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储存能力、技术优势,可以用短时间吸引海量教学资源和信息,形成一个资源库。资源库通过使用终端用户上传、发布新的资源而保持源源不断的扩大。慕课(MOOC)就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典型代表,它是只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就是“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形式。2008年慕课在美国逐步发展,目前在中国也收到了很大关注。慕课三巨头平台之一的Coursera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注册用户达到65万人,美新增8个用户,有一个就来自中国。慕课的教育形式为有学习欲望的90后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
2.教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课题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听讲的形式开展。学生被动的灌输新知识,学习效果相对不好。互联网改变了这种传统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中心,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所以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作用逐?u下降。随之而变的是,教师成为了学习的辅导者、服务站,教学方式从灌输到互动改变,也就是我们说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指学生课前在网络上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评估,教师负债答疑解惑,这是对传统课堂功能的改变。翻转课堂的应用也代表“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的改变,倒逼学校传统教学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从教学模式角度看,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网络课前预习、监督学习表现、检验学习效果;又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多样化,对教师来说是新的考验。
3.学习模式的改变。传统教学有固定教室、教学设备、上课时间、课上采用课堂一对多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模式下,教学可以变成无固定场所、无固定时间、只需要电脑或者移动设备接入网络就可以随时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突破了校园的局限,实现了时空的自由。新型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学生在过程中可以自主选课、选择教师,采用闯关模式来激励学生完成课后复习与预习,同时利用网络社区,每个人可以将学习中的心得分享给同学或老师,课程结束后还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受到监督。
“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模式给学生带来了时空上的自由、同学间相互关注带来的正向促进作用等,这些方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服务的中心对象,最大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相反的,自主学习模式也会带来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效果不系统、缺乏深度思考的弊端。学生在学习中有可能受到网络中趣味化、娱乐化内容的吸引,进而难以耐心学习枯燥的基础知识。对于数量众多的网络课程,学生缺少甄别能力,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学习效果有可能适得其反。
三、“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构想
2015年,“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国内“互联网+”教育也逐渐呈现发展趋势。就目前来说,国内还没有形成有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教学模式。所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个性化的教学体验。
网络教学平台的有点之一是可以集合国内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海量图书、期刊、专题、讲座等资源共享。供教师备课参考和学生学习。它打破了学校的地域限制,体现了当下资源共享的高效学习模式,充分发挥校外教育资源的价值,给老师和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学生在平台学习过程中,根据课程、阅读、兴趣等行为进行学习互动的交互。它是打破学校、班级、专业、地域构建的学习小组,大家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加入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和信息分享。个人可以发布分享和查看好友的分享,了解好友的最新动态,构建人脉平台。
教师端通过网络平台统计学生问答、投票、作业情况,生成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日志及分项统计信息。利用手机摇一摇随机选人回答问题,或者实现学生分组讨论;教学视频并支持弹幕功能。
2.有效的学习监督
鼓励学生按时收听课程和完成作业,采用打卡送积分、游戏闯关等激励形式,能防止学生跳集或拖拽学习。平台同时具有网络社交功能,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学生之间的相分享和影响,侧面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端用户可以监控学生出勤情况;鼓励学生发言,通过移动端抢答,给予积分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统计学生问答、投票、作业情况,生成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日志及分项统计信息,给予学习评价。
未来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校园管理等都将纳入互联网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一所智慧校园。是及智能化、信息化、物联化为一体的新型学校。这是“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
3.丰富的教学评价
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好处之一是可以搜集大量数据信息,客服传统评价依据信息单
一、片面的情况。通过网络模式,评价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如教育数据、情感因素、实践能力等,从而完善评价结果,让教育评价的内涵不断补充完善。
网络平台的评价可以含有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家长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做到每个人都可以是评价的主体,也可以是被评价的对象,每个人处于动态进步的过程中,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胡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学习生态环境构建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2]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2016.[3]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01):13-18.[4]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39-43.作者简介:蔡璐(1986--),女,辽宁沈阳人,经济学博士,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课题:“互联网+”视角的高职学生学习模式研究(JG17EB105)
第三篇:《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二、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我省中小学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是“穿着新鞋子,走着老路子”。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总体来说,在实施新课改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因此,作为一名站在中小学教育前沿的教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进行研究,去探索,去实践,真正地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起责任来,为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地教学改革贡献力量。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学生成长方面。因过分强调以提高教学成果为前提,免不了会产生教学的“固化”现象,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因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活泼好动,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过分强调探究创新,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产生浮躁、华而不实的心理,引起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的趋势。
教师培训方面。因过分强调教师培训的形式,忽视了培训的有效性,忽视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忽视了教师教育基本素养的提高,忽视了对教师的基本教育理论培训,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很多强制性要求下教师们只是忙于一些应付式的培训。显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学习特征、能力发展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那么他的课堂徘徊于传统课堂的“囹圄”之中也视为正常,教学中难免会充斥着大量的、无意义的、无效的教学活动。
为此,我们需要冷静地对待新课改,我们的学生需要在情感态度、文化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我们需要思考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怎样的有效的教与学
三、课题研究的目
1、使参研教师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其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建以促进师生主动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研究机制和发展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及实验区的确定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年级学科。
课题实验区的主区域为城关中心校区初中的各年级段学生,并以此为基础,将辐射到各中小学校。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于本课题,我们将结合初中语文、数学、英语、思品、历史、地理、物理、化学、音乐、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分别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进而构建融合新理念、新行为、新变化的新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问题
2、研究有效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和影响。
3、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思路:
1、采取先培训后研究的措施,通过专家引领,校本培训,是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方式、方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形成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性认识,基本把我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在校本教研中利用调查法,调查了解、分析研究目前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设计的新问题,采用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形成调查报告。
2、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研究方式,使课题研究滚动发展。
3、及时进行课题中期结题,总结经验,调查研究方向。
4、按时进行最终结题培训,及时做出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等有关结题报告。
六、本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
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等经典教育教学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些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I)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是一种能力或一组能力,这种能力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多元智能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除此以外,加德纳认为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创造力、烹调能力、嗅觉以及综合其他智力的能力等。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设计及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所进行的研究,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环节进行。先由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参照别人某些做法,提出研究计划,再根据预测做出决策之前,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计划,然后组织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断改进和调整计划,通过反思改善工作,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2、调查法:对我校教与学 的现状进行调查,并作可行性分析和研究,制定教与学的相关 对策。
3、文献研究法:通过有关文献理论的学习,研究过程设计:
2010年3月~6月,界定课题、开题论证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资料,2010年8月~2009年7月,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教学有效性研究,认真研读、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011年3月~6月,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近两年有关教案和教学设计,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
2011年5~6月,结论性研究阶段。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预期研究成果:
1、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县市教学论文评比,编印论文集,并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2、课例:举行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结题报告:撰写5000字左右,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市级获奖或发表。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及人员分工
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设计合理:本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的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实验、反思总结等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课堂的草根化校本教学研究,适合于一线教师,有研究的师资条件,研究时间也能得到保证。
2、方法得当: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资料数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开展研究活动。
组织保证:
本课题组成员由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为了提高对所研究问题的准确性和普遍性,本课题组还吸收了兄弟学校(清河职教中心,清中附属初中,小屯中心校区初中)有一定教学研究经验的骨干教师作为课题组的成员。
课题组组长:张连华
副组长:刘其志孙延芳
成员:孙炳谦向伟徐平珍王月桂魏香芝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实 验 方 案
课题编号:HZJ246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已形成了共识,要将新课程教育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从课堂教学入手,研究实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一轮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高中新课程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所构成。新课程的改革冲破了中国半个世纪的传统教学模式,它呼唤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学系统要素间的关系实现四个转换: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学习主体;媒体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义建构过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构建适合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校在“十五”期间一直在尝试探索“主体性教学”的学习模式研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长期以来,高中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牵制,一些全新的课程理念难以一下子转化在教师的课堂行为中,教师原有的经验体系、较长的教学经历的积淀、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心理,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单一性、课堂结构的封闭性、教学方式的专制性、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有着强大的惯性。不克服这种惯性,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方式就不能改变。
因此,在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在席卷而来的课改浪潮中,致力于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并进行推广的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模式建构、整合与推广的操作性策略,在理论上,是对教学论的优化和具体化,并为校正传统教育学所存在的某些落后观念和错误命题提供有力依据;在实践上,对新课程的实施起积极的导向作用,可以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切实帮助教师解决相关问题;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则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教育科研意识、丰富教学艺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我们在大量地学习研究、实践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课题
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人们经常提及,但对它的理解却千差万别,往往被等同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
最早对此作系统研究的专著是美国乔伊斯(B.Joyce)、韦尔(M.Weil)合著的《教学模式》(1972),书中对教学模式提出了如下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它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我国教育界对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尽一致。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为:
第一,模式不是方法,它与讲授、谈话等教学方法显然不属于同一层次;
第二,模式不是计划,计划只是它的外在表现,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
第三,模式也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蕴涵着程序、结构、方法、策略等远远比纯理论丰富得多的东西。
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它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的概括。2.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有如下特点:
(1)正确设定的教学目标: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2)精心整合的教学内容:融合科学与人文,交汇书本与生活,既符合标准,又充满个性。
(3)自主探究的学生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帮助、指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活动。
(4)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需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5)合理应用的教辅手段:它不是课堂的简单点缀,而是真正有利于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操作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6)努力优化的评价体系:作业练习的设计和布置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协调发展,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现实性、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
本课题所关心的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实践层面客观存在的疑难问题。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课程标准实施中,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其意义在于深刻理解新课程变革过程的实质,提高新课程变革的成效。同时达到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设计供师生参考的实施策略和典型范例,起到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构建好便于广大教师运用的新的教学模式。本课题强调:
1.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我们将大量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2.要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内容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的丰富多彩,信息呈现多样化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等。所有这一切都为了形成学生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课题
四、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的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进行基础性、创新性、探索性地学科研究与实践,开展新课程各学科、各模块教学新模式的实践探索,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实验目标
1、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特点。通过各学科组的参与研究、实践,在终极成果上,能形成一批富有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案例。在此基础上,再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富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实践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的研究,力求在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结构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生成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师生活动的互动性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专题成果。
2、通过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基本的学习途径。
3、通过研究骨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探究出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基本的教学途径。
4、使课堂“内容呈现”、“教师操作”、“学生学习”三大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
5、增强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
(三)实验内容
1、探索构建适合高中课程八个学习领域及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结构中关于主题、目标、程序、策略整体组合、整体优化的研究。
3、以“三维目标”为导向,课堂教学结构开放化、生活化的研究。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
5、课堂教学中预设性与生成性和谐统一的研究
6、课堂教学创设真实教学情境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探索适合高中课程八个学习领域及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2、实施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
3、开发一批与课题相关的教学软件和课件。
(四)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1、本课题研究的内涵是:以构建新课程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为目标的教学研究及教师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
2、研究的本质是:一种理性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3、研究的特点是:使研究组成员做自己本学科的研究,研究自己。
4、研究的方法是:以校本教研为主,由各学科组长组织一支具有一定科研素养的教师参与实践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个案分析及行动研究等方法,不断输理、汇总实践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案例学习、反思、分析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实验前,课题组根据研究需要,按以下项目进行常模统计,量表测验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前测,积累数据和资料,以备研究后期进行统计对照和问题分析时使用。(1)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理解(问卷)
(2)教师对新课程各模块的驾御能力(问卷)
(3)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诊断测验)
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课题
(4)学生的智力水平(智力的测验)
课题实验研究的后期,将根据研究的内容,设计检测项目,进行后测,获得充分的、有说服力的数据与资料。
研究的方式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的研究。
5、研究的思路是:
(1)实施滚动式推进,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集体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齐头并进。(2)开展案例(个案)研究,在研究中我们确立三条基本思路:
①从寻找问题出发——根据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解决问题的方 案设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和验证。②从总结经验出发——教师通过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再次运用于教学实践,经加工、提炼、筛选,从而形成教师特有的课堂教学模式。③从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通过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教学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施、检验。
同时建立有效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制度,明确各学期、各个月的研究重点、内容、人员和目标。
(五)课题预期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研究成果形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文本成果
论文集:将各学科研究与探索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汇编 研究报告:课题组在各学科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 论著:出版2本课题研究专集:《新课程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新课程教学案例与分析》
2、校本成果
(1)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学生主体发展指数良好,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普遍提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涌现一批教学创新型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2)学校形成“创新性”、“科研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个性化教学特色,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声望。
(六)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及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2006年9月--2007年8月为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有:
(1)成立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收集整理教学经验、相关理论、教学内容。(3)参加专家讲座,外出参观学习。
(4)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及其相关理论。
(5)进行实验前测工作,积累数据资料,整理调查情况分析,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理解(采用问卷)
B教师对新课程各模块的驾御能力(采用问卷)C学生对新课程学习热情、智力水平等(采用问卷)
(6)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做好课题研究课的准备。第二阶段:2007年9月--2009年8月为实验阶段。(1)将理论的学习思想、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进行探究。
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课题
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如专家讲座、培训、观摩研究课、论文和优质课竞赛以及其他研究交流活动)
研究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研究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过的规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教学活动有效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探索和发展过程,获得成功体验。
(2)积累典型录相课、案例及阶段论文。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着手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
资料的搜集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要重视日常的搜集和积累,有针对性地搜集和积累;可以从看书阅览材料中搜集,也从教育教学实验中搜集如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设计实验课,编拟的教案、记录等;还应从上课的实践中搜集和积累。建立教例撰写制度,开展案例研究,进行教学效果分析等。
第三阶段:2009年9月--2010年9月,为课题完成、成果鉴定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实验教师精心收集、整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2)撰写研究报告,优秀论文结集,教师研究个案结集。
(3)对实验中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详细的定量、定性分析。
(4)总结课题成果,积累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整理有新课程科目、模块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保存实验教师优秀课堂教学实录及课堂教学设计方案。(5)申请进行课题成果鉴定。
五、研究保障
(一)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1、基于对国内外开展的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活动现状的了解,基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积累与反思,基于现阶段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需要。
2、本课题研究在我校有较好的基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学生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十五”期间,学校开展了以“主体性教学”“创新教育”等新教学模式的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为我们新课程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课题组拥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以期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系统深
入的研究。不仅将课题研究拓宽、加深,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而且将研究成果较快地应用到教学实际中。
4、本课题遵循教育科学研究的规范程序,将采取“理论引领———培训教师———制订方案———实践研究———中期评价———修改方案———继续实施———终期评价———推广成果”等组织与实施环节,以整体推进研究进程。“尊重多元、重视反思、追求规范”的研究思想,亦将贯穿于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5、本课题将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通过课题简报、课题组例会、课题成果定期自检等形式保证课题研究的方向性与实效性,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不断充实和完善研究进程。课题组成员各司其职、合作攻关,确保研究计划按期完成。
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课题
(二)实验过程的管理和物质保障。
(1)确定研究方案,制定实施步骤,要树立明确目标,处理好理念与现实的冲突,从现实出发,做到安排有序,落实到位。要本着求真务实,创新奉献的精神去真抓实干,稳步前进。
(2)实验过程中,加强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确保实验顺利进行。(3)在实验过程中随时对实验中产生的数据材料进行收集,加以整理分析。
(4)学校将在时间、空间上提供足够的保障,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大力的支持,确保实验顺利开展。
(5)学校硬件全面信息化,为课题的实施,在信息的收集与应用上提供全面服务。
六、题研究主要成员及分工
组长:李殿明(负责领导课题策划活动)
副组长:张永贵
潘丽敏
谢翎翎(负责组织各子课题组活动)
研究组主要成员:由各学科教研组长担任
曲东魁(负责数学科子课题研究)
李占营(负责生物科子课题研究)赵志新(负责语文科子课题研究)
陈东伟(负责地理科子课题研究)孙
萍(负责英语科子课题研究)
穴桂珍(负责历史科子课题研究)陈春玉(负责物理科子课题研究)
关
琦(负责政治科子课题研究)胡
静(负责化学科子课题研究)
白秀波(负责信息科子课题研究)齐世斌(负责体育艺术科子课题研究)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2011-05-15 00:12:15| 分类: 总结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讲话中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的关键落实在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上,要求教育要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也明确提出“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新时代的要求与传统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加剧了教育的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题,这充分体现了加强课堂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勇于改革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注重知识构建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有注重学生的全体发展又有注重个性发展的有效课堂,但由于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及教师观念落后的影响,目前仍有大多数教师摆脱不了课堂教学的概念化、模式化和陈旧化,课堂教学打着“新课程理念”的幌子,却实施着“穿新鞋、走老路”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方法单调、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果低微。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系统受到破坏,课堂学习低效。有的学校和教师热衷于加班加点,利用节假日和晚上时间补课,增加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教育的现状,体现了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紧迫性。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特色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又诞生了新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美国梅里
尔·哈明著《教学的革命》等。
国内,受国外有效教学研究的影响,不少学者和教授也着力于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叶澜、裴娣娜、余文森、黎奇、崔允漷等。从研究发展的总体形势看,人们越来越关注有效教学的实施,注重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学习
方式及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了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与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相统一。
2、构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构建的积极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
义的主动构建者。
3、叶圣陶全面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理论。叶圣陶认为:一堂课的微观设计,要照顾的全体学生,特别是发展滞后的学生;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关心全体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教师传授知识应符合学生需要。
4、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研究认为:教学就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们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等,有效
教学因此诞生。
5、多元智力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多年来,课堂教学只是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形式,教师充当传声筒,学生成为接收器,“填鸭式”课堂教学仍旧普遍存在,课堂教学呆板、僵化,没有生气,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急需改革,需要寻找能有效提高课堂
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
2、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长期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课题研究可以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学习,促进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传声筒向课堂教学研究者转变,让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促使教学与研究“共
生互补”,这样更能有力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课堂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有效性教学研究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学生有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为课堂学习的探讨者、研究者,学生在学习中变得快乐、幸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高,阅读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创新实践能力都会得到提
高,这样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4、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实施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能够把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就会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能够着力从三维目标上去培养学生,能够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让学校教育充满活力、充满生气,学校教育就能得以
长足性发展。
5、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需要。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已提出多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现实教学中大多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旧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出现的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缺是昏昏欲睡的情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仍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把教学改革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改革。
6、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社会、家长追求优质教育的需要。新时期,社会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要求越来越高,优质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环境、硬件设施上,更主要的是优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优质、高效、高境界的教学要求,它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满足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主要思路重在课堂,分别从研究和分析当前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弊端、研究分析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各方面因素、研究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分析教师备课和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分析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等方面去实施研究,进而去构建融合新观念、新行为、新变化的新课堂。
1、研究和分析当前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弊端。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分析是为了找出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做法和影响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和弊端,把握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及存在的主要问
题,能有针对的开展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
2、重点研究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以教师有效性“教”来促进学生有效性“学”,从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等准备策略,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策略(包括教学的方法、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及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策略(教师的教学后记、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研究分析教师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促进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注重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注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
思和评价。
3、研究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策略。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主要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上,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重点开展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促进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他要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建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求,进而达到课堂有效性教
学的目的。
4、研究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就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效性评价的策略,通过研究教师发展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和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标准及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评价标准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1、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针对现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现状和存在的弊端进行研究分析,探求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各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法。其次,认真学习有关理论,以理论为指导,在借鉴他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来指导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力争有创新,有突破。最后,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边分析边总结,不断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探索出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方法、策略,积累丰富的课堂有效性教学经验,同时探索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方法和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评价体系,完善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理论体系和资料建设。
2、研究方法。(1)、文献学习分析法。学习中外著名教育家和各地在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从理论上找到支撑、找到依据,为研究做好理论指导。(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通过课前教学准备、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实施,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方法方式的观察分析,通过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等途径进行研究。
(3)调查研究法。采取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等方式调查研究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
效性方法和途径。
(4)、经验总结法。研究人员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研究及时做好资料搜集和整理,对资料进行分析总
结,找出研究的规律和研究的成果。
(5)个案分析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根据各自的个性特点而言的,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因此实施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典型案例进行个性化分析研究,从
特殊中找出一般,从个性中找出共性。
3、研究的过程及步骤。第一阶段(2010年9月——12月)准备阶段。调查研究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各方面因素,分析课堂有效性教学和无效性教学的特点,借助文献研究和理论学习,撰写方案,确定子课题,成立组织,明确分工,启动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实验研究实施阶段。借助各种研究方法开展下列具体研究。①开展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听、评、教活动,编写典型教学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②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性研究,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实践和编辑。③建立有效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对课堂有效性教学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完成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论文集编制。④调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课堂有效性学习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可行性报告。⑤根据研究形成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和学生有效性学习评价制度。⑥根据不同阶段的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作出阶段性研究分析。
第三阶段(2012年1月——6月)总结、结题阶段。对不同阶段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对研究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归档,撰写结题报告,召开课题结题鉴别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申请结题验收并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全校以至全县进行推广。
七、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
为了加强本课题的组织领导,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课题工作领导组及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及工作职责。
课题工作领导组:
组长:权循熙(校长)
副组长:冯立龙(分管副校长,课题组负责人)
成 员:李广宏(教导主任、课题负责人)、邵永连(教科室主任、课题组成员)、王和彬(政教处主任、课题组成员)、王朝政(教导处副主任、课题组成员)、王忠华(教科
室副主任、课题组成员)
课题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冯立龙:负责课题的论证、方案制定,负责课题研究的统筹安排及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学校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的调查研究,对课题研究实施全程指导、监控和成果汇总。
李广宏:负责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工作实施。邵永连:负责教师课堂有效性研究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工作实施。
王和彬:负责学生课堂有效性学习方法研究的工作实施。
王朝政:负责教师课堂有效性教学及学生课堂有效性学习评价体系的实施。
王忠华:负责课堂有效性教学手段运用的研究工作实施。
吴化运、谈宗淮、张勇、陈多廷、方良淑及各教研组长参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工作。
八、经费保障
学校积极支持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所需经费给予充分的支持,保障课题研究 的顺利进行。学校先期投入一批经费购买相关资料、文献书籍,再者在具体研 究中投入经费作为研究人员津贴,对研究成果进行奖励,以此推动学校教科研
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九、预期成果
经过研究实践可能形成下列预期成果 a)课堂有效教学案例、教学实录。b)课堂有效性教学分析、总结报告。c)课堂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论文集。e)课堂有效性教学评价体系。f)课堂有效性教学优质资源库。g)阶段性经验总结和终结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