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的翻译教学一直是大学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的环节。提高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就一定要突破这个环节。在本文中通过对大学中的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客观存在的问题,以及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改进翻译教学中的方法。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翻译能力 语言能力
教育是振兴我中华民族以及加快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提升我国国民素养以及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翻译是一门即科学又专业的一种交流工具。对于翻译人才来说,他们与一般的外语人有着很大的区别,翻译人才是经过专业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他们所接受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般的外语专业的教学模式所可以替代的。专业的翻译人员一定要掌握语言翻译规律以及两种语言间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专业的翻译人员不仅可以熟练地掌握翻译的技巧,还要具备非常广阔的知识层面。所以说一个非常合格的翻译人员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外语人才所可以替代的。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现状
培养专业的翻译人才不能用传统的外语人才的培养所替代。我国教育部在2000年时所发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就明确的规定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比如,在此大纲中对于本科毕业生的“翻译”能力,要求如下:“能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翻译。”
高等院校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学成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我国的外交以及经济、金融、军事、文化各方面还有教育、新闻等其它的方面培养出了一批批非常专业的外语人才,为我国的社会建设以及文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专业的翻译人才与之相比较,存在了一些缺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
1.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的教材基本上不进行编写,而且学生们也基本上不进行练习。如今的大学中的英语教材,对于翻译的知识面,以及技术方法都没有全面系统地进行介绍,学生也由于考试成绩不怎么样,也是只有非常少的一句半句的练习。就很自然地导致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讲”,甚至于不讲,进而泯灭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再加上学生自身对于英语翻译教学也不重视,所以使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不到重视,而且地位非常低。
2.忽视翻译教学作为独立语言能力的培养。
3.培养专业的翻译人才的规格以及标准没有建立起来。造成了我国英语翻译人才的高水平翻译不能得到市场的满足,有着很大的人才缺口,对于翻译专业领域中所需要的高级翻译人才几乎没有,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和翻译能力的人才稀少。
4.由于在交际教学法的影响作用下,大学中的英语教学过于向自目单语化倾向,普遍存在母语和翻译受到排斥的现象发生。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可以提供英语口语交际的场景,都在使用英语教学,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这种英语教学方法不切实际,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出真正适应学生实际环境的教学内容,效果并不理想。此外,现在大学中的英语老师对于学生日常翻译的练习量不够,在进行考试的过程中,英语试题中的翻译题目非常少,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学生翻译能力处于劣势。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强翻译教学的策略
1.增强学生外语能力的一种训练手段。大学英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译”作为了一种语言教学的手段运用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当中,为的是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语法以及各种词汇,也可以用来检查学生们对于英语的理解度以及表达能力的测试。翻译不是训练的目标而是一种训练手段的过程。培养专业的翻译人才来说,这种语言的训练不管是,训练量、训练程度都不能达到要求的标准。专业的翻译人才进行笔译的训练最起码要进行十几万字或者是几万字的训练,口译的训练最起码要进行上百个小时,只是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下才可以达到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要求,才可以培养出高层次的应用型的专业翻译人才。
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对翻译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了解翻译的价值体现。将翻译的各种资源充分地利用到课堂教学中,必要时需超越课本中的难度对大学生进行额外地补充训练。与此同时,进行翻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训练翻译技能,例如,对于学生文化知识的导入问题中进行加强,使每个学生都了解国家的历史,以及政治,人文风情,为的是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将原文进行理解。另外教师应结合教材,系统讲一些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避免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及逐字翻译的现象发生。
2.改进翻译教学的方法。要想使翻译教学进一步进行改进,就需要各大院校将翻译教学改革提到日程中去。各大院校对于翻译教学的课时应适当增加,英语翻译教学的内容适当进行丰富。又或者各大院校应当加开翻译选修课等。对于英语四、六级考试也相应性进行改革,对于考试中的翻译题目的分值要适当增加一些,这样各大院校的学生和教师才能更加地重视翻译教学。
之前翻译教学的模式相对来说比较传统化,几乎一堂课下来全是教师在进行讲解,而学生进行实践机会非常少。虽然教师的动机非常好,为的是讲清楚道理,但是对于翻译课堂教学来说,实践性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而老师一味地讲解,忽视了翻译教学中这一较强的特点。因而,所以在进行翻译教学的课堂讲解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精彩地讲解,使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说“批评法”是一个非常有效地教学方法,是指在学生进行翻译的练习后,相互间进行错误的指出,再进行批改,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增加应变以及创造的能力,提升翻译的水平。
3.适当讲授翻译理论。在进行翻译教学时,应当进行适当地理论讲解,将翻译理论的知识充分利用到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减少翻译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翻译实践过程中的科学性。在进行翻译理论的课堂讲解时,一定要顾及到学生的知识架构,以及课堂教学的目的。目前学生的英语翻译知识的架构不清楚,比如:对于忠实以及可以接受的度把握不准,对于宏观性的语言结构上的各种转化不能正确地认识;微观上对于语义的理解定位上不知道用什么样子的逻辑思维方法来进行判断。因而,在进行英语的翻译教学中首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译文意识”,利用英汉语言之前的相互对比,再加一些基本性的理论知识,同时,采用直译以及意译两种学习手段的基础上遵守“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就意译”的原则。
4.大学英语教材中应多增翻译资源。目前高校中的英语教材都有英汉互译的段落,可以说英语课堂教学的教材也提供最基本的翻译机会以及材料。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由于课时紧张等一些原因,常常将其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了学生,又或者把答案直接用投影仪放在屏幕上由学生自己比对,不进行任何性的指导。对于大学中的英语教材我们满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翻译技能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学生翻译能力的技能培养过程中,首先要从句子的翻译开始。同时也要呼吁相关教育出版部门在教材中增加完善系统的翻译知识、翻译技巧,使师生能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学有所依。
5.应当重视学生翻译能力的测评。教师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时,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要结合于翻译的内容也要结合于课文中的句型翻译技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的大量练习,再到后期利用一切实际中的技术资源进行翻译的训练练习,加强学生实践中的翻译能力的水平。同时,各高校在测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过程中,还要将翻译能力的水平重视起来。进行多种多样的翻译能力测试,可以将四级新题型中的汉译英填空题形式加以借鉴,还可以有翻译段落,或者是英汉句子翻译等。通过进行以上测评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于翻译的重视,还提高了他们对于翻译的兴趣。总结:英语在世界的语言种类中也是很普遍的一门学科,英语如果可以学习好,学生未来的前景可以更加的光明。翻译是英语能力的重要部分,如果拥有良好的翻译技能不仅可以进行流利地交流,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学习英语的目的,达到了学习英语的真正用处。所以大学师生应该分析目前的翻译教学现状,掌握翻译技巧,使得英语的学习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宁光,张博.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J].高教前沿.2011(11).[2]陈颖聪,严峻.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J].宜宾学院学报.2009(09).[3]周晓武.浅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
第二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 要:德育教育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大学英语教学不可能脱离英语文化而单独存在。如何秉承“文化之间只有区别,没有高下”的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作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五单元“优雅的双手(Graceful hands)”作为例证,具体说明该课堂可以开展的死亡教育、与他人及与自然的关系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大学英语;死亡教育
一、引言
1.德育教育的基本概念。我国唐代的学者、散文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克特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王平丽,2007.9,今日科苑)。《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和发展纲要(2010-2020)》在战略主题中提到“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和发展纲要(2010-2020)》,2010)。
2.大学英语教学的德育功能。教育必须有载体或者媒介,言传身教的言与身就是媒介之所在,同理文化的传播必然以语言作为重要的媒介。反过来讲,任何语言学习和教学也不可能脱离母语文化而单独存在,曾经热热闹闹的世界语(Esperanto)的推广正是因为没有文化根基而只能风光一时。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课时、学分占比很高的课程,总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英语国家的文化,忽略也罢,重视也好,她总是在那里。
然而,决策层和学术界对于此问题的关注度还明显不够。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描述教学目标时与德育教育有关的措词是“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该文件将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分成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各层次分别对听力、口语、阅读、书面表达、翻译和词汇量作了规定,对于德育教育没有明确提及。从文本可以解读出目标的设定侧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对于文华素养的培养关注不够,偏重于“术”而不是“道”。
在中国知网(CNKI)以德育教育为关键词,包含大学英语进行搜索得到的相关论文有84篇。宏观论述居多,具体事例较少。
3.实现途径(文化对比)。作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通过文化的对比来实现。在语言学习中涉及文化内容时坚持文化之间只有异同、没有高下的原则,坚持观察而不评判的原则,基于现代文明所形成的基本共识,探究不同文明在对待自然、自我和他人时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异同,力争取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二、优雅的双手(Graceful hands)一文中的德育教育
优雅的双手(Graceful hands)是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五单元的A篇课文,作者从专业护理人员的角度讲述了自己与濒死的克拉克夫人相处最后一夜的故事。故事中,克拉克夫人坦然谈论自己的死亡;为了避免家人难过而打发他们离开;将自己在人世弥留的最后一夜与作者一起度过。读者如果对东西方文化没有深入思考,不熟悉文章来龙去脉也许并不会觉得文章有任何感人之处,激发的最多只是同情和悲悯之情而已。然而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节选时被删除的内容,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打造一道文化大餐。
1.对待死亡。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未知生,焉知死”,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民间文化追求以各种方法延长生命,直至长生。尽管在历史上出现过庄子这样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智者,但是汉文化的主流是把谈论死亡看作一种禁忌(taboo),担心公开地谈论死亡会带来死亡。在中国文化长期的历史中,“视死如视生”的观点促使人们追求厚葬,墓穴与陪葬品高度追求与生人相似。
本篇文章中克拉克夫人坦然面对自己死亡的事例可以作为极好的契机进行启迪性的死亡教育。教学过程可以结合耶鲁关于死亡的公开课,BBC纪录片“人体漫游”的第七集(死亡)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方主流观点对待死亡的态度。耶鲁关于死亡的公开课主要从学术角度阐释死亡的定义,过程等等,BBC“人体漫游”的第七集(死亡)讲述了主人公Herbie同意BBC拍摄自己从患癌症到死亡将近一年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了知自己的疾病时的淡定与从容以及面对死亡来去自如的态度。Herbie去世后他的妻子和亲朋按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他生前种植的玫瑰花丛,一位朋友唱起“如果你走了,我们一起注视你离开”(If you go,let’s see you go)。这些内容可以拿来和中国文化对于死亡的态度相比较,和我们的厚葬之风相比较,倡导陶渊明所提倡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河”,同时也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生态文明不谋而合。
2.对待家人。中国文化一直高度期待去世时家人、特别是子女,尤其是儿子的陪伴,传统的算命先生都会说上“生有几子,几子送终”的话,所以临终前的陪伴和人死后的嚎哭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之事。优雅的双手(Graceful hands)一文中主人公克拉克夫人在和作者不多的交流中断续提到“我把家人都打发回家了,不想让他们看到……”(I sent… my family … home … tonight … didn’t want … them … to see …)。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说明克拉克夫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淡定与从容,同时也说明她为家人所作的种种考虑。
3.对待他人。今天的中国社会,医患关系高度紧张,彼此之间互不信任,“医闹”流行直至伤医、杀医等事件频繁发生。如何重构医患之间的信任,优雅的双手(Graceful hands)提供了另一种视角。故事中,克拉克夫人谈到打发全家人离开,却让作者留下(You … stay…)陪伴她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表面看来这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从省略掉的头尾发现作者其实是一个由于病人投诉正处于留岗查看的看护者,克拉克夫人也一定了解作者的处境,所以在生前安排了为作者“正名”。一方面她让作者陪伴走完人生的末路,体现出对作者高度的信任,另一方面在她死后的讣告中专门对作者的护理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从而在作为钢琴教师育人无数的基础上又在生命的终结之时,为另一个正处于麻烦之中的生命提供了一只援助之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只要为师者自身具备较高的东西方文化素养,具备为事业投入的精神,刻苦钻研,勤于积累,大学英语的教学完全可以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之外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平丽.德育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J].今日科苑,2007,9:260.[2]陆月华.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人文社科,2005,7:115.[3]陈爽.大学英语教学渗透思想道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6:25-26.[4]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和发展纲要(2010-2020)[S].2010.[5]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2007.(作者单位:装甲兵工程学院基础部)
第三篇: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
摘要:语言的学习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其中口语是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扩大,社会不仅急需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的人才,同时也急需能熟练用英语交流的人才。口语交际能力愈来愈受重视,大学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本文是作者在教学中形成的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几点看法。关键词:口语训练 大学英语教学 语用功能 教学模式改革 文化背景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趋势:
1987年全国实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有十五年之久了。一直以来这项考试制度备受学生、教师、教育机构甚至是用人单位的关注,其地位在逐年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无论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这项考试都充当了指挥棒的角色,社会对英语的重视逐渐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体现出来了。在这种影响之下,教学不得不走入一个怪圈,即过分强调笔试能力和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实际语言能力即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最基本的方面,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即使是通过四、六级的学生,也很难将已掌握的语言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口语交际中。
四、六级成绩所反映出来的英语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反映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的强弱,更不能作为衡量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唯一尺度。
事实上,全国高校英语教学的纲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可见,语言交际能力是衡量语言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准。在当今日趋国际化的社会里,尤其是在中国成功加入WTO之后,口语交际愈来愈受重视,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大学外语教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二、语用能力和口语训练:
1、语用能力的培养:
Bachman 认为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策略能力或语言认知策略)。人们在特定情形下的语言表达有其特定的意义。就语言表达这一语篇而言,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语言形式,而且在于语言及其所在的环境或者称之为语境。同样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含有不同的意义,要进行有效交际,就要求语言的学习者不仅仅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要具备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恰当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Canale和Swain(1980)把交际能力概括为: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语法能力相当于Chomsky 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后几部分被称为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实际上是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理解他人意思和意图,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笔者曾就语用能力方面,在新生入学时对自己所带的班级的新生进行过简单测试,经过至少6年的英语学习后,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接电话时做出“Who are you?”或“Are you?”的提问; 约一半的学生,不能对正式场合及非正式场合进行判断,不同场合与他人打招呼时不知如何区分“Hello”,“Hi”,“ How are you?”,“How do you do?”等,这都反映了我们长期以来只注重语言本身的教学,而忽视文化导入,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缺乏了解,导致语言运用出错的问题。语言运用错误事实上是一种“文化错误”。“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它将引起外国人与中国人感情上的不愉快。(胡文仲,1997)。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灌输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汉英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同语言习惯和特点的认识。
2、教学模式改革
除了文化背景等知识的灌输之外,教师还应改革教学模式,创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口语教学中一个常用的模式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提问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思考、准备和讨论。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这种方法可以与多种教学相结合。笔者曾经在一次精读课上采用这种方法,提前布置学生,分配任务,一组准备文章的一个部分,让学生自由选择授课方式,或讲解或role-playing。事实证明,学生的认真参与使他们至今对那次课的内容记忆犹新。新的教学方式既有助于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又能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交际,将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有效地结合起来。
3、听与说有机结合
口语不是单纯地说,而是包含听和说两个方面。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口语中听和说是两个过程,但二者在口语中都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因此,要想提高口语水平,一定得注意听说结合,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开口说话,说的过程中结合听,听的过程中融入说。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语言习得中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说明了听在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Krashen的i+1理论中,这种输入必须是理解的(comprehensible)、大量的(sufficient quantity)。语言的语感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逐渐得到培养;只有多听,才能增强语言的敏感性,提高语言的理解性。听力材料不过是他人的口语的书面材料,通过多听就能熟悉口语的常规表达方式,形成较地道的口语表达。
输入与输出的结合要求多听的同时还须多说。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习了大量语言知识之后,最大的输出就是做题目,而真正的输出是指语言运用,它既包含语法词汇的运用,也包含对这些知识的技能方面的操练及口语练习。当学生越来越多地生成外语时,他们的口语表达也对其他同学形成了自然的,可理解的输入。笔者在听力授课时常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即兴学生复述或进行role-playing或讨论听力材料涉及的内容,以增强学生语言运用频率,这对掌握语言大有裨益。
4、语言知识的记忆
口语的训练及提高离不开记忆,只有在熟记了一定的语法规则及一些固定用法之后,才能达到顺利表达的目的。口语与书面语毕竟还是不太一样。教学中应将学生口语中常用的短语和书面语中常用的短语按照同义词和反义词等范畴进行归纳总结。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语境的使用及其在委婉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比如让学生弄清 “He’s not alive.”,“He is dead.”,“He has passed away.”,“He has kicked the bucket.”等的区别。
口语的训练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生获取语言信息,并将其运用于口语练习中。Cook和 Ellis认为语言信息主要有两种——“公式化表达”(formulaic expression)和“熟悉语篇”(intimate discourse), 这些语言信息是学习者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基础。“公式化表达法”指的是一些固定的词组、句型或是运用于特定场合的语言片段,如会话套语(conversational routine),礼貌公式语(politeness formula)等(高海虹,2000)。许多时候,有些片段并不能通过规则很好地描述,比如说,通常我们说somebody else, someone else, something? else,但是不说sometime else。这些句子段式就被称为“语块”(吴潜龙,2000)。它们是某些句子中的较紧凑的一个单位,其用法也是约定俗成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能够掌握数十万“语块”,而第二语言的学生要达到母语般的熟练程度,就必须掌握大量的此类结构,只有熟记了这些结构,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因此,口语的提高必须依靠这些“语块”的作用。
5、对教师的要求
英语教学中的口语交流不仅仅发生在学习者之间,还也发生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而后者是最有效的教与学的途径(张红玲,2000)。教师自身的口语水平很高,声音清晰,表达流畅,能准确传递信息,进行交际。这对学生本身就是极好的示范模本。每一堂课就是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场所,这个场所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
语言使用的语境,提高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历来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外语教学这个语言环境下,本身也是一个语言学习的过程,而且通过这种交流,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并指出学生的表达缺陷和交际技能方面的缺点。同时自身口语流利地道的老师也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通过日常接触,模仿老师的表达,能够使自己的语言运用和口语表达得到巩固和强化。
教师在课堂式语言学习过程应多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内容丰富的语言交际活动,以使学习者通过这种互动状态形成意义共建及交互修正(interactional ?modification),大大增进语言习得(庞继贤,吴薇薇,2000)。教师授课过程中如能通过适当引用国内外的最新材料作为口语交际材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又能促进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不但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有益,而且会使其受益终身。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口语训练的开展,除了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语言使用环境,有利于巩固所学之外,还能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口语训练环境的提供,能缓解学生的焦虑感,促进学生对学习语言的兴趣的培养,发挥其积极主动性。总的来说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口语水平普遍不高,老师对全班的授课往往使很多学生感到紧张,有压力,长久下来,就会形成一种负担,影响学习进度。宽松、自然的口语交流能使他们放松,也能增加他们的兴趣,而且,经常性的口语交流能暴露出学生学习上的一些问题,有利于老师对症下药。
除了营造课堂小环境(毕竟时间短,昙花一现),教师还应在课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如多媒体教学、英语角、英语广播等。当学生的语言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际时,心理上的满足必将转化为巨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积极投入进一步的学习之中。结束语
随着对外经济交流的不断发展,口头交际能力愈来愈受重视。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是摆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英语口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环境,我们应该采用灵活务实的教学途径,因人制。
第四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八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李 科
【摘 要】德育工作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它既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包括大学英语教师在内的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使命。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课堂这一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语言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生力军,他们的道德水准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甚至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道门槛,如果这道门槛在道德水准上把关不严,把一大批思想品格不合格的人群推向社会,必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工作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他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道德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全员全程参与,对于有着最大受众面的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德育工作责无旁贷。
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必要的德育教育
第八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2007年公布的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有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也有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而文化素养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也是德育的基本范畴。显而易见,要真正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然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2、学生课堂上大量接触西方信息,有必要进行德育教育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增强英语语感,教师常常会鼓励学生去收听英语广播(如VOA、BBC等),登陆英语网站(如Times、Washington Post、Financial Times等)。通过收听英语广播或者登陆英语网站,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纯正地道的英语语言,领略到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这种做法确实能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媒体往往都是西方大国的重要喉舌,它们为西方利益服务,宣扬西方的意识形态,传播资本主义价值观,甚至有部分媒体常常充当反华的急先锋,抹黑中国政府,污蔑中国人民,煽动舆情,企图制造和平演变,无所不用其极。年轻的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比较欠缺,是非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被一些虚假的、片面的信息所蒙蔽,从而误入歧途,做出对国家、对人民和对自身有害的行为。
3、学生在跨文化的语境中,德育工作将会更加卓有成效 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也涉及到对这种语言所承载文化的体味和解读。因而,大学英语教学必然会在一种跨文化语境中开展。在这种跨文化语境中,对各种文化进行分析和比对不可避免,这也为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一方面,在分析和比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文化所共有的、体现 第八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真善美的道德准则,这些在各种文化中都有所体现的道德准则更能折服学生,从而对其产生更加持久而深远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当多种文化存在冲突时,学生会有更多的困惑,这些困惑会促使学生积极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也为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加理性的、全面的和辨证的看待西方文化及其价值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4、以话题为依据进行的教材编写,为德育渗透创造了条件 在中学阶段,很多英语教材都以语法点作为划分单元的依据。但是当下的大学英语教材一般都是以话题为主要依据来进行单元的划分。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第一册为例,该书一共包含了十个单元,每个单元主题分别为外语学习、代沟、奉献与牺牲、肢体语言、艾滋病、职业选择、枪支问题、创造力、学业成功和诚信。这些话题要么本身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要么是很好的德育切入点。显然,有了这种由于教材编写所带来的便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
1、利用课程导论进行德育渗透
为了让大学新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很多教师会在新生入学后第一次上课时开设大学英语导论课,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大好时机。一般来说,导论课主要解答三个问题,即why(因何而学)、what(学什么)和how(怎么学)。在向学生解释“因何而学”时,我们不能只是向学生介绍说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它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沟通的工具,也不能简单的说学生只有通过一定的英语等级考试才能顺利毕业,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强调我们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Learn from foreigners to compete with foreigners)。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教师可以联系当前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分析我们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取得的进步,指出我们与世界强国的 第八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差距。这样,我们就不但解答了学生为何要学习英语的疑惑,也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回答“学什么”时,教师应强调学生应不仅学习英语语言技能,还应通过语言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即吸收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这些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回答“怎么学”时,教师可以强调坚持就是胜利(Perseverance prevails),态度决定一切(Attitude is everything),这些也是学生日后走向成功所必需的意志品质。
2、利用新课导入进行德育渗透
新课导入不仅是用于激发学生探讨文章主题兴趣的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平台。以外研社《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第一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Section A的课文标题为A Good Heart to Lean On,主要讲述一个瘸腿的父亲如何坚强的面对人生的故事,父亲和坚强成了本文的两个关键词。笔者在进行新课导入时,特意从网络上下载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视频,一个真实的故事:邝丹的秘密。在这段短短的视频中,主人公邝丹(一名15岁的初三学生)在初中最后一次班会上含着热泪向同班同学描述了她的平凡而又伟大的、靠着替学生修理自行车维持生计的父亲,自豪之情、感恩之心溢于言表。课堂上,看完这段视频之后,几乎所有的学生眼里都噙满了泪水。此时,笔者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How do you think of Kuang Dan’s father? 2.If your father is a bike fixer near the college and you, together with your classmates(most of whom are from well-off families), are passing where your father fixes bicycles, will you say hello to him? Why or why not? 3.In your eyes, what kind of person is your father? 很多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了讨论,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赞美之词全部用在了邝丹的父亲身上,也表示如果自己真有这么一位修自行车的父亲,即使有着很大的压力,他们也会当着同学朋友的面叫他一声“爸爸”,有一部分学生还走上讲台饱含深情地向同学介绍了他们的平第八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课后,很多学生都反馈说他们不但上了一堂精彩的英语课,也上了一堂深刻的道德课,他们认识到了父亲的伟大,明白了感恩的意义,并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由此可见,新课导入也是大学英语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3、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如前所述,目前各高校普遍选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各单元的划分都以话题为依据,每个单元不仅主题明确,而且都很有教育意义。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讲解课文语言点的同时,深刻挖掘文章所蕴涵的道德元素,并以此为切入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以外研社《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第一册第十单元为例,本单元主题为Being Honest and Open,这是一个绝好的诚信教育题材,教师在讲解文章所涵盖的词汇、短语、语法及写作思路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认真把握和体会该文所提到的关于诚信做人的几条重要原则,并鼓励学生以此原则为指引,做一个真正的诚实守信、道德高尚的人。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例文或例句时,也应该尽可能选用那些具有积极的指引和教育意义的例子。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学生的道德水准也会随着学识的增长而不断提升。
4、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德育渗透
第二课堂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也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活动,如英语短剧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写作大赛,英语辩论赛等。所有这些活动,只要主题积极上进、组织得力,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升英语学习兴趣,也可以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达到德育的目的。
5、通过师德师风进行道德渗透
教师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在其言行举止上,而这些言行举止又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影响。因而,要有效的进行德育渗透,所有大学英语教 第八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师须具有正确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正因为如此,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曾经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 教师的一言一行, 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一定要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 全面以身作则, 自觉率先垂范, 这样才能为人师表。”
德育工作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它既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包括大学英语教师在内的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使命。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课堂这一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语言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天赋.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践及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2] 黄伟.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2)
[3] 徐在中.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
第五篇:大学英语教学中饮食文化的导入
大学英语教学中饮食文化的导入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但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不可能真正学好英语,更不可能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本文着眼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饮食文化的研究,介绍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汉英两种语言中饮食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消除中西方语言障碍,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饮食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外语人才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能够有效地进行文化交流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只有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进行有效交际。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就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导入文化知识就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礼仪,作为人类之间交流的规则,起着尊重他人和畅通交流的作用。而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我们跨国交际益增,中西方礼仪文化的碰撞越来越多,差异也越发明显,这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本书以中西交际中最重要的日常交际形式为切入点,集中探究中西礼仪文化中日常交际的异同,深入分析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中差异的形成原因,希望能帮助大家增强对,这种差异的敏感力和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性,避免因为礼仪不同而产生的误解。
宴客是人们交流的重要社会活动。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宴客习俗上有很多不同的传统和习惯。为了避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在宴客活动中的交际失败或者产生误解,非常有必要对中西方宴客习俗的差异作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中西方宴客形式的差异
虽然宴客就是请客吃饭,但也有不同的形式。这一点在西方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的宴客形式从正式到非正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有席位的宴请、自助餐、正式午餐、招待会、鸡尾酒会、聚餐会、野餐、茶会。人们在宴请时采取哪种形式一般取决于客人的身份、主人想要达到的目的以及他的方便程度。比如,商业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是午餐形式。款待来访的外国元首要举行国宴;款待规格较高的外宾或内宾要举行正式宴会。上菜后,人们一般是各自一盘,各吃各的。西方的宴客并不重吃,而是重宴客形式的自由化、多样化。
中国人请客吃饭,强调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桌上的菜肴。同时宴客非常讲究排场,一般正式的宴席至少有十个菜式,而且菜肴往往要超过人们所能消耗的量。菜式越丰富,越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好客。比较随便的形式则是几个朋友聚在一起,不讲究礼仪,不讲究饭菜的样式,追求轻松和谐的气氛。
二、中西方宴客观念的差异
由于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国家首先在宴客的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时,首先非常重视端上宴席的菜肴。按照中国的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我们吃饭时都是把追求美味作为首要目的。所以人们在宴客时一定要准备丰富多彩的酒菜,否则,很难称的上是在请客。当西方人在中国的传统宴席上看到不断端上桌的凉菜和热菜时,他们都不得不惊呼菜式如此层出不穷。因为他们的传统饭菜比较单一乏味,即使是正式的西餐宴席通常也只有六道菜,其中只有两道是主菜。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一般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菜式的好坏优劣,看重菜式能否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可以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感觉,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烹饪的过程也极具趣味性,而这也正是中国饮食的魅力。当我们把美味作为饮食的最重要目的时,我们却忽视了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和中国的饮食观念相比较,西方则是一种讲求营养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的菜式比较单一,在烹饪方面更是逊于中国,但是他们很重视食物对人的营养,注重食物本身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含量到底有多少,什么样的烹饪方式能让人们充分吸收食物的营养,以及对人体有无任何副作用。所以在烹饪过程中,不同于中??破坏营养成分的油炸和蒸煮方式,他们尽量保持食物原有的营养和味道,比如很多蔬菜都是生吃,很多菜式也是清淡少油。
三、中西方宴客礼仪的差异
(一)就餐座位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宴请的礼仪上也有很多差异。宴客的礼仪首先体现在就餐座位的安排上。西方国家宴客时,人们一般围坐在长方形的餐桌,客人坐在桌子的两侧,主人则坐在桌子的两头。女主宾一般坐在男主人的右边,她可以是一位年龄最大的女士,也可能是一个刚刚订婚的年轻女孩子,或者是男主宾的夫人。男主宾则坐在女主人的右边。也可以按照主人的安排,让男女客人分成两侧坐下。中国人宴客传统上用方桌,有南尊北卑的观念,以面向南为上座,以面向北为下座。在大多数的宴会中,客人中的主宾、年长者、或者位高权重的
人首先入座并坐上座,其余的客人再入座,主人则最后入座并坐下座。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有别于西方尊重女性、女士优先的原则,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宴会上女性的排位都是受到忽视的。
(二)进餐时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使用筷子。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中国人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
英国人则使用刀叉进餐,这是因为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在使用刀叉过程中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 切东西的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不用刀时,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西方人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它们的用法都有各自的?矩。在中国,端上一桌菜,一桌人都可以用筷子夹。但是,在西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但是随着中西文化经济的交往发展,很多西方人学着用筷子,而中国人也开始常常进西餐厅使用刀叉用餐。另外一个方面,中国人宴客开始时,所有的客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宴会才开始。一般来说,主人会给主宾和年长者夹菜,请其先用,以示尊敬。西方人宴客的礼仪还体现在主人和客人的着装,餐具的质地规格和菜式的类别上。首先,参加宴会衣着要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其次,餐具要擦拭干净,玻璃器皿要闪闪发光,菜式要适合客人的口味。
四、中西方宴客气氛的差异
最后,中西方宴客在餐桌气氛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宴客时,主人特别热情,大家滔滔不绝,追求热闹欢快的气氛。宴席一开始,主人就频频地向客人劝酒劝菜,不但口头上劝他们一定要吃好喝好,而且还不断地为客人夹菜添酒。无论桌上的菜多么丰盛,主人嘴上总要谦虚地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得不好,随便吃点”。中国人在餐桌上表现出来的这种热情、好客和谦虚常常令西方人难以理解、无所适从,甚至觉得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的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
西方人宴客也追求轻松和谐的气氛,但不会那么讲究排场,准备的饭菜比较简单。主人尊重客人的个人意愿,不会频频向客人劝酒劝菜,各自吃各自的,想吃什么自己随意添加。中国人在西方国家做客时,对此则很不习惯,觉得主人对自己不够热情,甚至有点冷漠。总的来说,中国人在宴席上追求觥筹交错的热闹欢快氛围,西方人在餐桌上则显得比较安静,想让客人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
五、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
中国的饮食习惯还是以和为主,强调味道。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味道的描述,如甜、酸、辣、香、咸、臭、苦、浓、淡等,但同时却又忽视了营养。西方人对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
验室。”
六、结语
由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在宴客的观念、形式、礼仪、气氛等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经常会导致一些误会和尴尬。所以只有更好地了解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研究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习俗的不同,才能尽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解、不快或者冲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中国文化与使用英语国家文化的比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餐饮礼仪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间的和谐。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社交礼教有利于强化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奕,马琼.美国文化探奇[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