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轼 蝶恋花读后感
苏轼 蝶恋花 读后感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首次拜读苏轼的这首蝶恋花,似乎记住的只有“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句。平时要是哪个小伙伴失恋了,我们几乎都用这句词安慰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再次去读这首词的时候,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于感情的豁达心态,同时还有对时光流逝的“后来”式的感慨以及人生难得十全十美的“一生所爱”式的无奈。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开篇描写暮春景色,用花褪和残红来表达错过的美好,仅仅是“花褪”和“残红”两个词就将一幅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凄迷寥落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但一句“青杏小”则又将这种衰败赋予了孕育新生的意境。读至这句,让我不禁感慨,这世间一切既终有繁华落尽之时,也有必有春风破土之日。
古诗词中常用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的方式描景,于是接着写到的是飞燕,绿水与人家。这一句很美的地方是把飞行的燕子作为自然景象,而把绿水赋予了生命,这样一来一种活泼烂漫的气息就喷薄而出。于这样盛开的春天里,我也忍不住嘴角上扬,心中充满着喜悦或者说是爱。突然想起“都是月亮惹的祸”这首歌里面的一句词,“我认都是月亮惹的祸,那样的月色太美你太温柔,才会在刹那之间只想和你一起到白头”,也许美景总是更会让人情不自禁的打开心扉去付出或者接受爱。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两句我早就烂熟于心,但读起来仍会忍不住随着诗句不舍,遗憾到放开,豁达。柳絮纷飞,春色将尽,眼看着就要与这“春色”分别,我也能感受到那种留恋的回望和始终不忍松开的手,这一刻,我似乎看到齐天大圣与紫霞仙子最后诀别的画面。很多事情再怎么挽留,最终也注定如细沙流尽于指尖,倒不如豁达的解脱自己,给自己勇气往前走,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词中虽写的是古时,我感觉到的却更多是当今。一堵墙,便是两个世界,墙里秋千墙外道,一个世界里的人正安逸的享受生活,另一个世界里的人正奔波于道路上,墙外是行人,墙里是佳人,我想墙外的行人应该是想认识墙里笑声如银铃般的佳人的吧,或许墙里的佳人也想知道墙外的行人去过哪些个江河湖海,有过怎样的悲欢离合。尽管觉得很悲哀,但我也必须承认,现在的我们很多时候也是被一堵堵墙隔开在自己的世界里,明明能听到能看到自己想要结识的朋友,甚至我们确实很合得来,但却始终无人愿意去翻过这堵墙。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结局就是两个人就这样错过了。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很多时候两个人还来不及互相了解便已经成为了对方生命里的过客。而多情的人不论多的是爱情或者是友情,终究是不能在分开以后心里的涟漪就消失掉。这两句让我感觉到极大的无奈和悲哀,不被自己希望理解的人理解和终究要与自己在乎的人分开,我想这一定是人生中极为悲哀的两件事情吧。
良久,我才从这种悲观中醒来,再读一遍,最后一句对于感情宏观的解释让我不禁有种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感觉。是啊,不论是爱情还是友情,不过总是两个人中更在乎的人为另一个人烦恼,难过,担心,忧愁罢了。既然感情本就不是用来放在天平两端的东西,那我还有什么好放不下的呢。放开过去,在以后的日子里尽力去做一个多情的人,为自己在乎的每一个多情人或是无情人担心、忧愁、烦恼、难过亦或是开心、激动、欣喜若狂,这才是人生最美好的感触吧。
第二篇:蝶恋花(苏轼)教案
福安二中教务、教研文档——电子教案
《蝶恋花》(苏轼)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欣赏苏轼作品清新婉丽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本词借此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三、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敞。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二、诵读全词:
1.对照注释,注音 2.听读录音 3.齐读
三、整体感知:
1.白话宋词:
春天已经接近尾声,残花落尽,树上的杏子还是青青小小的。燕子飞来的时候,绿水涨满了溪河,围绕着人家。
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枝上的棉絮越吹越少;白色的柳絮随着风而四处飞扬,远达天涯海角。而天涯海角一定到处长满了青青翠翠的芳草;但芳草是不是像柳絮一样,会愈吹愈少呢?
附近有一户人家,墙内的秋千上有一位美丽的女子玩得正高兴;青翠的笑声传到了墙外,吸引墙外的我停下来观看。
看着看着,渐渐的女子的笑声愈来愈小,最后竟然回屋里去了,留下我独自懊恼着女子的无情和自己的自作多情。
2.词的故事:
词的故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跟随他二十几年,不但乖巧,而且忠诚,所以苏轼相当宠爱她。这首词,就是苏轼作给她唱的,她的歌声轻柔,唱起这种婉转的词调正合适。一个初秋的日子,秋风阵阵,落叶萧萧,苏轼和朝云一面饮酒,一面唱着歌,朝云唱到这首,“蝶恋花”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突然泪下如雨,哽咽不成声。苏轼很惊讶,就问她缘故,她回答说这两句她唱不下去了。苏轼听了大笑说:“我正因为秋天来了,四处一片凄凉景象而悲秋,你却反而悲起春来了。也罢,我们就不要唱这首吧!”
过不久,朝云得了病去世了。苏轼突然失掉了二十几年来相依为命的知心人,非常悲痛,从此不再听这首词,也不再唱它了。
四、文本研习: 福安二中教务、教研文档——电子教案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燕子”二句,既交待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蒋夔寄茶》)。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
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墙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全词构思新巧,奇情四溢。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走,风格清新婉丽。清人王士禛认为:“‘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这正是作者韶秀词风的体现。《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侍姬)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朝云的悲泣,是因为她体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旷达与感伤相杂的情怀。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这种精神是贺词中所没有的。苏轼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第三篇:苏轼《蝶恋花》赏析
苏轼《蝶恋花》赏析
龚玥 2007050207
摘要:清新婉丽如此诗,上片写境,下片抒情,隐显顶真,回味无穷。“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关键词:晚春/隐显/顶真/矛盾
一道短垣隔开天涯,墙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墙外是背井离乡愁思难抑。本已是伤春恼人,被佳人笑声一撩,更是愁上加愁,愈添惆怅。景伤人情又伤人,人生能有几回情!
一、晚春之景
词的上片是写景,且寓情于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这头一句就很有特色。宋初词人宋祁有一句很著名的词:“红杏枝头春意闹”,写的是淡红色的杏花盛开在枝头,呈现出浓郁的春意。相比之下,苏轼笔下的杏树枝头,已经是春意将尽了。既写了衰亡,亦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形成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之景,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波。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名时间是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感叹,把他惋惜春光将逝的感情和长期漂泊的感叹更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作者就这样在上片用四组富有牲的景物,描绘出晚春的自然风光,又赋予了浓重的感情色彩。
下片到处都由芳草引起,即到处都有美好的事物来替自己宽慰。但这样美好的事物正像景色的恼人那样,也不免令人烦恼。“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道”即是道路。在道路旁的院墙里,有人在荡秋千。当行人(作者)经过这里,正听到墙里传出阵阵笑声。他听得出,这笑声显然发自荡秋千的女子,而他又该是个“佳人”。在古代,女子有在春天荡秋千的风俗,秋千架就搭在院子或花园里。这位行人所碰到的就是这种美好的情景。他深深地为这笑声所吸引,想借这种美好的情景来排遣心头的抑郁。然而,“笑渐不闻声渐悄”却使他扫兴。悄,寂静无声的意思。这里,不仅笑声逐渐不见,就是墙里佳人发出的荡秋千的声响也消失了。想来,她已经玩罢秋千回房间里去了吧。而这里的行人呢,却感到“多情却被无情恼”。“恼”是使人懊恼的意思。行人,也就是作者,本来想借美好的事物来排遣抑郁的。这种对墙里佳人的多情,却由于墙里佳人根本看不到墙外行人,因而对墙外行人显得毫无感情,使墙外行人想排遣抑郁的愿望落空,更陷入一种莫名的怅惘之中。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到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即下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第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阙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且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二、矛盾之情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阙之间,往往体现出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参考文献
[1]胡云翼.唐宋词一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郑孟彤,李儒炯,王春煜.苏东坡词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自评:90分
第四篇:蝶恋花苏轼原文及翻译
蝶恋花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蝶恋花苏轼原文及翻译,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蝶恋花的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的翻译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蝶恋花的鉴赏:
苏轼在杭州曾收一侍女名朝云,后收为妾,侍奉苏轼二十三年。朝云美丽贤惠,长于歌舞,陪伴苏轼颠沛流离,沉浮官场,历经无数艰难,承受无数打击,是苏轼至亲至爱的患难伴侣。在惠州,一日,苏轼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于是,苏轼请朝云歌唱《蝶恋花》词。朝云唱了几句,忽然歌喉哽咽,满目噙泪,苏轼问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的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说罢禁不住潸然泪下,泣不成声,自此,朝云终日惆怅,不久抱病而终。真正是:一曲伤春词,肠断多情女。此后,苏轼亦郁郁寡欢,终生不再听唱此词。就是这首《蝶恋花春景》。这首词的上阕重在伤春。春花凋零,残红落地,青杏初现。春燕在绿水环绕的人家低飞。柳絮飘飘流落远方,哪里是它栖身的芳草呢?一切只是正在逝去的春景;心中唤起的却是年华流逝伤春之情。想到和苏东坡流浪漂泊,朝云怎不伤心落泪,难抑悲情?苏轼却笑曰:“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悲秋伤春同样反映出深沉的时间忧患的恐惧,联系苏轼作词时的背景,可体会到苏轼当时壮志难酬,对时间流逝的叹惋;历经磨难,如同那残红败絮,朝云悲凉甚至于绝望的心境可以想见。下阕重在伤情。苏轼巧妙地抓住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创作了一幕富含理趣的悲喜剧。“墙”犹隔也。墙内佳人,墙外行人,一墙之隔。佳人笑语,行人动情。笑语者不知墙外有人,动情者但闻笑声不见人。笑声渐渐远逝,多情的行人却凭空生出无限的烦恼。这种哀怨缠绵的情感,从作品表层看,似乎是描写生活中邂逅的恋情;从深层次揣磨,却是反应了苏轼密州生活时政治上抑郁的心境。“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流露出苏轼渴望朝廷理解的情结,然而“浮世事,俱难必”,苏轼与朝廷之间也是隔着一堵墙的。“佳人”之喻,不正有屈原“香草美人”的意味么?朝云的绝望也许正是这种隔而生出的悲剧。
第五篇:蝶恋花读后感
苏轼——蝶恋花读后感
苏东坡乃北宋一代大文豪,其书法与诗词并雄于世。词风则更是独具一格,自成一家。后人皆称之为豪放派代表,曰其词风流豪迈,大气浑雄。然而他的多情婉约之作却占多数,此首便是极具典型的伤春多情之作。
此词作于东坡被贬惠州途中,时值残春,遂开句便点出时节,正是伤春之笔,与“红英落尽青梅小”异曲同工。道旁流水人家,轻燕斜飞,何等幽美安详之境!此一笔乃为过片写“秋千佳人“作暗示和铺垫。紧跟着的两句最为要紧,乃全篇之警策。
此作上片写春天的景色,本应美好的春景在词人眼中却变成了“花褪残红青杏小”让人感到词人的落寞。“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二句,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
下片抒写出了词人见不到佳人的相思之愁,随只有一墙之隔,却咫尺天涯,词人驻足观望,只看到露出墙头的秋千架。闻得墙里佳人笑,原来词人只是一行人。让读者深深的感受到词人的懊恼与惆怅。“天涯何处无芳草”词人强打精神,安慰自己。让读者看到词人乐观豁达的人生观,虽不得志却懂得随遇而安。我很是佩服苏轼的情怀,经历了种种,面对这一切还能泰然处之,一笑解千愁,虽然这个笑是自嘲的笑,可谁又能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词中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毕竟是人,大诗人苏轼也是有矛盾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学会诗人的洒脱,也要看出面对世间的种种,他们是用什么来充实,来调节自己的内心的。我认为人生观是我们很重要的一课,当你遇到不如意,不得志时,应该怎样去面对这一切,苏轼很好的诠释给了我们,从中我们能得到许多的哲理,随遇而安。做人不能一味的激进,有时退一步海阔天空,面对困难,不如意,我们不仅要学会去克服,有时也要懂得妥协。
以苏轼的为例说说吧: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 二句。“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