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时间:2019-05-12 23:0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县月江镇棉花小学校

李多林

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塑造我们的灵魂,引导我们积极向上,涵养我们的精神;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使我们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和凭借。

学生是阅读感悟和发展语文综合素质的能动的活生生的主体。养成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教学任务。那么什么是阅读能力呢?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想能力。

阅读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感性认识能力。即对文章表面的理解能力。读过一篇文章,能弄懂词、句所表述的意思,知道文章是什么体裁、写的是什么,能对所写的内容进行复述。

二、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精读文章后,能理清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各种关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和把握语言的深层含意,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

三、鉴赏性理解能力,即评判能力。能对文章进行认真的评析,能考察其真实性,能判定其是非曲直。阅读时,能在全面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对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能品味作者的优劣:看到佳处,能道出其中的高妙;发现缺陷,不为其错误迷惑。

四、创造性理解能力。读过的东西经过思维的过滤,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并能因此生出新意。从阅读中生出新意,就是能活读书,跳出书本的范围,从书中走出来。

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应该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词语训练要让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张冠李戴”可这样引导:第一步:结合字典,初步理解。第二步,联系语境,具体理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张冠李戴”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我”是如何“张冠李戴”的。第三步:根据关系,深入理解,让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理解课文中“张冠李戴”的因果关系,再用“如果不„„必须”造句,让学生知道,“要想不张冠李戴,必须认真看书”,进一步理争体会鲁迅对“我”的关心。

二、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才能够做好。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1、精心创设情境,培养阅读兴趣。教师可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我就用电脑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配音朗读并设置悬念: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蝙蝠就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也不会撞上任何物体,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学生边看边听,提出的问题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2、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也各有不同。按照小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教师推荐课外读物也要因人而异。低年级的学生,应推荐篇幅较短、图文并美,浅显易懂的古诗、儿歌、童话和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应推荐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爱的教育》,科普类作品《昆虫记》,童话类的《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高年级学生由于自主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可推荐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书。如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类的《中外名人传记》,歌颂人的美好心灵的《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 等。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好,而阅读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3、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教育学生读书、读好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名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三、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很快掌握知识。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学习了《少年闰土》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闰土的形象,可以有目的地阅读《故乡》一书。

2、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默读法运用的过程是:①粗条默读,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概况。②分析默读,进一步剖析具体的内容和形式。③记忆默读,边读边写边记忆,同步进行。④反复默读,以求理解的深化,能举一反三,变他人的知识为自己的。

3、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精读法是一种层次较高的阅读方法,一般适合于教科书、经典著作、信息量丰富且价值较高的读物。精读法是一种细嚼慢咽、反复品味式的阅读方法,往往要结合运用圈点、眉批、笔记等形式,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一事一物地深入理解,一遍

一遍地反复琢磨、探究、品味,真正达到会意,才能寻到精华之处,才能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4、摘录评价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把学习指导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既传授语文学科知识,又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

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养成阅读习惯,首先让学生知道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什么?阅读的习惯一般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号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那如何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

1、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

2、培养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

3、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

4、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要养成这一习惯,必须做到姿势要端正,端正的身心容易唤起注意、记忆、思考等各种心理历程;阅读时应尽力避免干扰,做到安静,空气清新,光线适度。

5、培养有序阅读的习惯:有序阅读指阅读要有计划性,阅读时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废。阅读的行为要有条不紊,书放在什么位置,笔记和笔放在哪里,暂时不读时怎么做记号等等。

五、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的自学创造条件。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经过全班讨论,还理解不深不透的,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以给予必要的讲解。经常这样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体现和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就活跃起来,对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等必然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提出让教师预料不到的问题和想法,教师应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持欢迎态度,对学生那种克服从众心理,敢于发表创见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并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使提出的问题妥善解决,使不同意见得以发表,切不可压制、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小学教学的重点,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率,发展小学生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活动过程。我们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2016年1月18日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目前已经是人们获取知识、建构能力的基本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效材料、归纳阅读方法、逐步提升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文中将具体阐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顺利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

课前设计阅读任务

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主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习参与数学探究,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要想让小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就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题可解。为此,教师可在课前设计数学阅读任务,围绕课堂重难点知识引导学生整理数学材料,自主阅读数学知识的起源、发展,丰富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数学概念。如此,可让学生积累有效预习经验,也能直接改善学生在课

堂上的学习行为。

在问题解决中组织阅读

有人认为,要想促使小学生会学数学,那么就必须组织丰富多元的问题解决活动,由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促使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解题活动通常会伴随着丰富的数学阅读活动,小学生需要自主阅读题目条件、分析设问方向,并由此猜想问题答

案,然后围绕问题整理数学资料,展开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从而顺利解题。因此,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组织数学阅读指导活动,让学生主动摄入有效的数学知识素材,效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比如在“快乐的家园”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要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在数学课上自主参与问题解决活动,我设计了多个练习题。第一道练习题写出“3”这个数字,然后让学生观察几组图画,按照“3”去划掉多余的图形。第二道练习题则是学生根据数字去补充图形的数量,本身便是考查学生对数字的认读能力,可以直接锻炼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因此在数学课上,我组织学生认真阅读题目条件,让学生根据审题结论去填充、删减图形,由此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读数。另外,我还会在数学课上编写一些应用题,用此类题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以绘本资源组织拓展阅读

在课外拓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从而顺利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其中,为了确保小学生能够在课外自主阅读数学绘本,教师要利用数学绘本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为了促使学生在课外自主参与数学阅读活动,我每天都会让学生阅读一个数学绘本,如《首先有一个苹果》《爸爸,我要月亮》《让谁先吃好呢?》《裘裘和皮皮》《会吐银子的石头》等。这些数学绘本中

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道理,只要小学生能够理清故事的主要线索与内容,有效更新知识结构,内化更多的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为了及时检测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益,我还会不定期组织数学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通过绘本阅读所积累的数学知识、最喜欢的数学阅读绘本故事,以便让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相关问题,同时也能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组织数学阅读教学指导活动可以直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顺利实现有意义学习。为此,教师便要在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教学环节丰富数学阅读活动,根据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整理数学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

第三篇: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

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

梨园小学:江宇

如今,全面推行均衡教育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应试教育基本被取缔,学生们,能够较轻松地学习,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及家长已没有了考试升学的压力,部分孩子对待学习开始松懈,连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拒绝,该完成的作业不做,该听的课不听,真担心进入中学后该何去何从?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还是在思想品德修养中,都要求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律能力。那么,什么是自律呢?自律:是指自我约束。与他律(指接受他人约束)相对。所谓“律”,即约束之意也。约束,今人又常称“监督”。因此,自律,也可以说就是同体即自我的检查监督;他律,就是异体,即接受他人的检查和监督。自律能力是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又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1.通过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儿童入学后,面临着全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科目和要求、新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同时,与幼儿园相比较,小学对儿童提出了更多的约束,要求儿童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及各具特色的校规等。

如要求儿童按时到校、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发言要举手、上课时不讲小话、不搞小动作等。上述这些外部的要求和影响属于“他律”的范畴,而这正是小学生自律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这些外部的影响和要求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其内部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种道德信念且表现在一定的行为中的时候,在学生身上才开始形成自律的能力。这就是说,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必须通过并利用“他律”来进行。他律是基础手段,而自律是结果、是目的。对小学生进行他律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够自律,是为了使他律转化为自律。而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其在校的时间主要是在课堂中度过,并且无论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是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等都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来完成的。因此,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他律因素来进行。这里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有效地利用各种课堂常规和课堂纪律来培养小学生的自制力,从而发展其自律能力。

2.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处于学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但由于受其身心各方面品质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还缺乏约束自己的能力,其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也较低。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无论在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在道德行为的养成上都主要是在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他们的行为也往往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指导,即儿童主要是通过他律来接受教育的。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及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主体意识也日益觉醒,有一种逐渐摆脱教师和家长的约束而趋于自主自力的倾向。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开始形成和发展,这为小学生自律能力的产生奠定了客观的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其年龄特征制约的。虽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但它却是我们提出教育措施和方法的依据。因此,如何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成为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关键。

3.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社会角色的心理特征是复杂多样的,他既是父母的代理者、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监督者、集体的组织者,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而且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更是自己的榜样。加之,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未成熟性和依赖性及其强烈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巨大示范作用。教师总是作为一个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学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学习和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如果一名教师具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等优秀品质,无疑有助于学生相应品质的培养。正如一名外国著名教育家所说的,思想只能通过思想来培养,品德也只能通过品德来培养,“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要求教师严于律己。通过教师的榜样影响学生并形成他们的自律能力是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4.通过锻炼儿童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儿童自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其年龄特征制约的,其中儿童意志品质的发展与自律能力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这两种心理品质有诸多相同的成分。如他们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在一定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并且都与克服一定的困难相联系。具体讲,儿童意志的锻炼和培养是形成他们自律能力的基础。通过锻炼意志品质,使他们养成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自制力),而自制力是自律能力内部构成要素的核心,这样儿童自律能力才能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因此,通过小学生意志的锻炼来培养其自律能力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下面几方面锻炼和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①教育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②培养小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习惯;③从平时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培养其意志;④要有意识地使小学生在困难的环境中得到锻炼。

5.启发小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自律能力从本质上讲,是个体出乎内心意愿的一种行为。从学生自律能力形成过程的心理机制来看,它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①外部的影响和要求(他律);②有选择性地接受外部的影响,并把这些外部影响和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的道德需要;③在内部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④学生根据已确立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调节和控制,即在行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道德自律能力。

在上述四个阶段中都贯穿着学生内部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自己来审视自己、支配自己、约束自己,并以此来调节、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惟有如此,小学生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

第四篇: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

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 ————小课题研究规划

主题: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在当今教育,语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明白,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实验假设

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

5.“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四年级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半年)1.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4月)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2.实验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

(5月)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执教一堂汇报课。

(6月)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7月)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2012年8、9月)进行实验后测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课题验收。

七、形成的成果 通过近半年的研究,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了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增强了他们作文的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

第五篇: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初探(范文模版)

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初探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等都需要计算活动的参与,因此计算教学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内容的学习,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现在的新课程要求中不断地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加上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独立计算能力越来越被师生所忽视。从近几年来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并不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出现了下降趋势。这无疑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在教学中,我有几点想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教学是相对枯燥乏味的,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调动他们的计算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的引领下,走进并喜欢上计算。而新的一轮课改也避免了原来教材中计算内容教学的呈现方式的单一性,更加注重了生活性,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和用好教材,使教材中的素材真正地发挥其显性和隐性的功能,使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开始并进行计算内容的学习。

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在教学中,计算练习可设计成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二、注重计算算理和算法的教学

1.注重算法、算理的整合。传统的计算课教学注重了计算法则的传授,学生通过熟记法则,然后机械进行计算,强化形成技能。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不理解计算中的算理,形成的技能与数学应用脱节。新课改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探究等形式,让学生确实理解算理,自主掌握计算方法,形成技能。

2.鼓励算法“多样化”,而不失“优化”。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

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现状。要真正落实好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我们看到,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有些方法并不有效甚至是不太合理的,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算法多样化简单地理解成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算法多样化,而不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

三、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提高计算能力。

1.注重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能力也一定较好。根据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受影响,不稳定的特点,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口算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最易见到成效。培养口算能力,教师一般可采取如下步骤进行训练:可在课堂中安排3―5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课前,每人准备一本口算本,班长或教师组织进行。

2.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列入教材中,充分反映出估算在数学计算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估算能力也是一个人计算能力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具备良好的估算能力:一能帮助我们预知计算结果;二可以提高数学分析能力;三可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四能检查结果是否基本正确。

3.注重简算意识的培养,提高计算的灵活性。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简算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发展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让学生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

4.加强记忆性训练,可以提高计算能力。教学中,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数据,要求学生记熟,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若学生记熟这些数据,对进行分数、小数的计算,对许多几何图形的计算可收到快束、准确之效。

(1)常用的特殊积。如:25×4=100,125×8=1000。(2)常用分数、小数对应值。(3)熟记1-25的平方数;(4)熟记2π到10 π的值。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让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于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不错不漏。

2.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让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4.让学生养成估算验算的习惯。教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5.建立病题卡的习惯,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一般地说,学生在练习时产生的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又具有普遍性,在教师指导下,有些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有些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所以我在平日教学中善于及时了解、收集笔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则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形成;依赖于教师的激励、训练与培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下载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家长都比较溺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有的父母更甚,孩子住校了,家长担心他们的生活不能自......

    浅谈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多年的数学教学,让我在对如......

    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

    如何培养小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献县大陈庄小学孙德君 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中,听力既是英语的基本技能之一,又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小学英语教学中有一条原则,就是听......

    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初探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加对文章内容、语言文字、主题意境的理解,积累大......

    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

    小学生如何培养数学提问能力 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大力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各种渠道和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尝试,乐于探索和掌握数学......

    如何培养小学生识字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识字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专科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姓 名:余耿泉学 号:1144001406367 专 业: 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