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阅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知识,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目的在于不仅传授知识,还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挖掘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本文就课前、课中、课后和复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几种阅读法的应用等内容进行探讨,以期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探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
指导 阅读法 高中生物教学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旨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合理有效的阅读教材内容能使学生抓住知识中心,学会找出各种问题,并能设法解决问题。因此,阅读过程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认识过程教学,而是通过对书本信息的加工与思考,不断做出判断推理,并不断获得修正,从而理解意思的一种主动学习过程。指导学生阅读能实现由教师教转为学生学,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新理念。因此加强阅读指导与能力培养是密切相连的。对于高中生物中一些相关的过程、概念等知识,大多重在理解与应用,而高中生又具有相对较强的思考与理解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的讲解与诠释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例如阅读、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也尤为重要,本文就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与分析,以期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指导阅读重在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良好的引导能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从而启迪思维。为了避免学生阅读中走马观花肤浅应付,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有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等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阅读,教师都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正确指导,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
1、预习阅读
为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必须先拟好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
定的课文,并要求阅读后作出解答和提出疑难。如“减数分裂”一课,我设计下列预习提纲:①回顾以前学过的有丝分裂过程,注意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②设想一下,若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那么,从上一代到下一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会发生了什么变化?③ 什么是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是什么?④什么细胞进行减数分裂?⑤什么数被减?⑥数被减了多少?在第几次分裂发生减数?⑦全过程染色体数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以此为提纲,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阅读课文,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有目的进行自学,又能激发学生积极独立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课中阅读
在上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进程有目的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解,做出比较、归纳和总结,是让学生对于教材知识主动的理解、归纳再加工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主动学习活动。其效果是教师的讲解所不能比拟的。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过程时,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观察教材上减数分裂过程的图解,试图说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细胞名称和数目的变化等,然后总结减数分裂的过程,最后,阅读课文“生殖细胞的形成”,以精子的形成为例总结减数分裂的过程,这种阅读,对于学生梳理和理解整个过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比如,在学习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关于水毛茛叶子的相关介绍,通过阅读,学生不但能理解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综合决定的结果。而且能举出类似的许多例子出来。
3、复习阅读
复习阅读是在学完一个单元或全部课程后,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强化记忆,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法进行专题阅读,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高三一轮复习时,我要求以染色体为线索,阅读教材,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①染色体的形态、数目;②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③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形态;④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⑤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有丝分裂的传递与减数分裂的传递的比较;⑥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与3个遗传规律的关系;⑦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通过这 2
样的阅读与整理,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关于染色体的相关知识。从而起到从点到面的理解和掌握。
4、课外阅读
对于高中生来说,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和动手能力,所以,课外阅读可以分为科普性的和研究性的,但由于生物学课外参考书种类很多,不论哪种类型,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推荐,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紧张的课内学习之余,对于课外知识的拓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遵循可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般做到:①有所侧重;②弃粗取精;③做好笔记。课外阅读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
二、几种阅读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1.通读归纳法
对知识内容较简单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教材可用此法。首先使学生通读全文,领悟要点,归纳知识结构。总结的形式根据内容可用条文、表格或线索结构式。这种方法既使学生学会提纲挈领的归纳方法,又训练学生养成动手的好习惯。在阅读学习后教师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效率,增强求知欲。也可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的精神。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种群和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均可采用此法。注意针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总结通过巩固训练测评其阅读效果。对于学生归纳总结的知识结构可以评比,选出优秀的通过展出以示鼓励。使其有成就感增强阅读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2.填表比较阅读法
教师针对教材先列出知识线索或比较表,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找出关键词和重点内容填表并进行分析讨论的阅读方法。如:各种细胞器的分布、结构与功能;DNA、RNA组成与结构;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的比较。此阅读法能够帮助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较,加强记忆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3.疑问阅读法
先出示阅读索引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知识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相互间可讨论,对较难理解的问题筛选出来,由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模型、挂图、3
录像等手段讲解得出结论。此法有助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物质的跨膜运输;基因的遗传规律;DNA的结构与复制等。4.摘要精读法
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采取摘要精读法,先让学生对重点句群精读细读,重点落实,使其明确听课目的,提高学习效率。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找规律,由教师适时引导,师生一起归纳总结,经过多方思维、多角度探求、全方位总结、精练提纯、深入加工、高度概括,培养了学生主动思维能力。如:减数分裂----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变化规律。5.引导联想阅读法
针对课文中无明确文字说明,而隐含在插图中的未显内容。这些隐含内容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经教师正确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释疑解难,使学生产生联想从中找到知识内容。要求教师要形象科学准确通俗地阐述,使学生悟出书中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不但促进了学生对图形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如:有丝分裂周期中分裂间期与分裂期的时间问题: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心体的复制时期等。6.图文对应阅读法
教材中附的插图和图解,往往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这些插图和图解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却常被学生忽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识图读图,图文结合、以图促文、图文并重,运用图文对应阅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文字上的叙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题能力。如:光合作用过程的图,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基因控制蛋白合成的图等。7.专题阅读法
在总复习时运用,可针对教材中不同章节在空间时间上连续、行式上类同、知识上关联的内容,可进行专题阅读然后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此法可使学生对相关内容掌握的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统,同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综合运用和融汇贯通能力。如: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合成与 DNA的结构和功能;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DNA、基因、性状等一系列内容均进行综合性专题阅读,8.并列对比阅读
对比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对比认识事物间的异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认识得到深化。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辨析异同,探求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综合思维、归纳概括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识记。如: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单倍体与多倍体;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的异同;
三、阅读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意义
1、学会联想,增强理解能力
在阅读教材中各种概念、规律性等知识内容时须指导学生学会联想,找到与之相似相近的有关知识,使其结合起来进行辨析,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强化对各类知识的记忆,防止死记硬背,能把相关联的新旧知识和各种问题融为一体,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在阅读光合作用时指导学生联想到前面学过的细胞结构,从器官结构功能到生理过程等方面联想阅读。从而既达到记忆的目的,又能理解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关系。不但有效的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2、学会概括,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在阅读教材中各种生物现象和事例等较大篇幅的内容时,须指导学生概括出要点,找出其包含的共同点,归纳总结出中心内容,并加以规律化等。如学习生物进化内容时,通过阅读,找出其中的达尔文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中心内容,进行归纳比较从而理解生物进化知识。
3、学会利用教学插图,丰富想象能力
在阅读教材中各种插图、图示等文字说明的内容时,须指导学生学会看图,领会其中表达的生物意义,并逐渐的由表及里找到问题的实质等。如在阅读《减数分裂》时,指导学生看减数分裂的过程示意图,让学生通过图形想象减数分裂的动态过程,从而理解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的变化规律。这样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使所学内容变得形象具体,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
4、学会比较,提高分析能力
在阅读教材中各种相关联易混淆的概念和原理的内容时,须指导学生找到其中的区别和联系,归纳整理出其本质特征,并加以分析比较。在阅读《光合作用》
时可指导学生用对比方法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比较他们之间的联系和本质上的不同,这样能使学生便于记忆和掌握,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总之,指导阅读教学法的运用,首先,教师要熟悉大纲教材,能灵活驾驭教材,在教学中要因材选法,学生的阅读与教师要求同步,有目的性和条理性,阅读的知识内容要循序渐进的积累,阅读的结果力求问题有一个科学的结论。其次,引导阅读学习要结合灵活多样的检测训练,把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主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巩固拓展知识。使“苦学”变“乐学”,使“被动接受”变“主动汲取”,既掌握知识又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人的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2】瑞珍:《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3】王兴举:《知识.学习与教学—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课程教学教材法》,2003年1月
【4】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出版
【5】郑和钧、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贵州省普定县第一中学
刘永红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在学校广泛普及,这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对于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造型人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是现代教育的标志,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手段。它可使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合理应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教学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得以突破。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手段,集幻灯、动画、投影、录像、照片、挂图、录音于一体,通过将图、文、声、色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传输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课堂教学能促进师生互动,增加教学容量,既可保证教学质量又可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能从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创新能力、探求新知的能力等。
一、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帮助创设教学情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趣的情境创设,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当学生对某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情境,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如应用flash动画演示人教版必修Ⅰ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中“氨基酸脱水缩合”,加上每产生一根肽键时的声音刺激,学生很快就进入探求新知的境界,再加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通过观察再开始找规律(氨基酸个数、肽链数、肽键数,脱下来的水分子数等之间的关系),这样既生动、直观、形象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类似的还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主动运输”、“被动运输”、“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光合作用的过程”等。
二、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功能模式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功能模式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校园网、互联网、电子书刊、各种教育网站等生动活泼的平台上探索新知。这种环境下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情感会异常地活跃和丰富,从一开始的跃跃欲试到最后的敢想、敢说、敢做,无不说明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得以增强。这同时也是一种和谐、积极、健康、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为了让学生弄清楚物质的转移途径,两组实验中分别提供H218O、CO2和H2O、C18O2,可在教学时设置被同位素标记的H218O中的O用红色字体且该红色的O还转移到了O2中,C18O2 的O用黄色字且该黄色的O还转移到了C6H12O6中,通过观察、分析学生也就一目了然。同时也为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打下基础,如让学生在以此方式学习完“光合作用过程”后分析:突然停止光照供应会引起ATP、NADPH等物质发生什么变化,突然停止二氧化碳供应会引起C3、C5等物质发生什么变化,通过哪些可行的途径可增加大棚或大田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量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增强学生对生物学重点知识的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有助于提高识记的效率。据国外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视听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约65%。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即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等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生物知识掌握更加透彻,更加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突破了传统教学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四、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快速突破教学难点
许多生物学知识很抽象,仅靠老师的表述和借助挂图学生学完了还是云里雾里。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如flash动画,展示复杂的组成结构或生理过程,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大大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以下教学内容中会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如:用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内,通过追踪含3H的分泌蛋白的转运途径(含同位素的分泌蛋白所经过的细胞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以便理解各细胞器之间在分泌蛋白合成过程中的作用——协调配合,从而证明了细胞内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赫尔希和蔡斯为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分别用32P标记DNA和35S 标记蛋白质,证明DNA确实是遗传物质;米西尔森和斯塔尔为了证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用15N标记大肠杆菌的DNA使其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均为15N,以含14N的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证明了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的复制方式;卡尔文为了弄清光合作用原料之一“CO2”中碳元素的行踪,用14C标记14CO2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探明了CO2中的碳可通过光合作用转移到有机物中,即14CO2——14C3——(14CH2O)。以上内容使用flash动画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知识,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新颖有趣,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五、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信息技术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集中注意力并探求新知识。如讲“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都可先让学生观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动画,再强调学生注意DNA、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等的数量及其在细胞中分布位置的变化,尔后再分时期慢慢演示各时期的变化,这样枯燥抽象的分裂过程等以生动直观、形象逼真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全新的感受,学生的兴趣和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立刻调动起来,从而强化了学习的动机和需要,激发了学习热情,学习过程愉快而顺利地得以进行。
总之,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生物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探求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更强的自信心和好奇心及其学习热情,借助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性的脑力劳动提供更加优越、全面的条件,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使我们的生物科学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自西、杨付英,高中生物学教育多媒体技术应用
生物学教育 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几点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三篇:学案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学案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教学新课改已经过了二年多,课改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课堂教学中关注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和谐统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促使学生知情和谐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决定了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学案导学式”教学做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引起学界和教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学案导学”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变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它不同于其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学案与导学密切结合,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导”,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导教”的作用。供学生在课下预习、课上使用和课后复习巩固。
一、学案的编写
(一)学案的编写原则
学案是导学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写不同的学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应是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好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观,这种新的知识观不是现成的真理和结论,而应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是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的。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二)学案内容的编写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当采用启发式,使学生“跳跳摘桃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
学案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学案的编写大有文章可做,而且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学案之潜力。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如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时,我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它所需运用的基本理论:有关概率的基本定理。
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二、学案教学的操作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三、学案教学的评价
(一)看课堂上的教与学用不用学案。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通过体悟而策划设计的师生共同拥有的“学习节目表”。它能减少课堂运行的被动与盲目。它能养成教师的研究能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二)看教师教得是否轻松。课堂教学是师生不断“合”、“分”的动态过程。教师不能去抢学生的活,要善于把“皮球”踢给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实施“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做好主持人。教师教得是否轻松是评价“学案课堂”成功与否的显著标志。
(三)看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强调教师教学发扬民主。要把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是否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是否与学生商量着进行,是否根据学情灵活使用学案,作为评价“学案课堂”的关键指标。强调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关爱、宽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实行学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减少学生分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学生透过学案,就可以清晰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给学生了一份学习活动提纲。
学案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学案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自学能力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学案导学”的研究前景还很广阔,需要我们不断的认真细致的研究,挖掘出“学案导学”的巨大潜力,使“学案导学”适应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篇:益智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益智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的综合素养来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通过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智力素养,以及思想道德素养等综合素质。益智课堂的形式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我们可以通过益智课堂的构建和优化来促进学生生物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生物;益智课堂;生物教学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基础教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高中生物课教学中,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综合素养,借助生物教学这样一个平台,借助益智课堂的构建,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点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中有明确要求。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对于强调习惯养成灌输知识、强化记忆、机械训练的现状,应力求突破,倡导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探索、主动协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策划者与实施者的教师,必须面对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展示机会,让面对大多数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实施高效课堂。通过益智课堂的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益智课堂围绕生物学这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和主动研究等活动,开阔学生的思路。
一、在高中生物益智课堂上可以确定学习的目标用学习任务来驱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在高中生物益智课堂上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相关的生物学课题的探索研究活动,通过探索研究的过程,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生物学综合素养。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习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时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种子萌发外部条件的探究,指出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中的三个要素,能用合理的方法来证明各要素对种子萌发的必要性;能对萌发条件各要素的作用做出合理推断。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
二、在高中生物益智课堂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
构建高中生物的益智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首先重视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给学生平等的发展机会,要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以每一位学生均等的机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给予均等的机会,有时意味着给予弱者更多的关爱与机会。例如笔者在课堂提问时是随机的,对那些学习差一些、长相一般的、身材瘦小的性格内向的等,更注意认真聆听、仔细分析,不敢懈怠,让他(她)感受到自己同样是课堂活动中的一员,是一个主体,是不可忽视的。在课堂上目光的注视,要照顾到第一排最左右两侧的、后排及角落座位的学生,不应由于座位编排的缘故而漠视他们的存在。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后,我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三、在益智课堂上,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出探究式的学习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创设情景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通过精心设计,人为设置和创造的有利于学生感知和体验某种物质环境或心理氛围,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了更好的引出学生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在打造教学情境的时候,可以结合丰富的资源来进行,例如,通过讲相关生物科学家的故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事件,通过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演示实验的手段,都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促进高中生物益智课堂的生成
要让学生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要给学生创设小组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之内,通过相互的协作来完成相应的探究活动。
在学习“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时,先让学生描述自己培养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将种子放于疏松的土壤中,置于温暖处,每天浇水……”然后请学生思考并提出:“在这一过程中,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或参照课本提供的资料作出假设,提出:“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进而学生提出水分、温度和空气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外部条件,哪么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虽然学生已在课外提前做了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的实验探究,但是不一定科学,此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完善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的实验方案,有利于学生课外进一步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他们此时可能会想到很多的生物学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并且会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资源和方法。
总之,在高中生物益智课堂的构建和发展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为学生生物学综合素质的发展搭建优质的平台。高中生物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要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要能够接受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教育的基本技能。要为学生生物学综合素养的提高,做出自己切实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金宁.益智课堂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民营科技,2017,(06)
[2]戴小军.益智游戏如何走进数学课堂――以“四色俱全”游戏为例[J].小?W教学参考,2016,(30)
(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中学 331200)
第五篇:高中生物教学中开放式教学的应用
高中生物教学中开放式教学的应用
【摘要】一般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老师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只是单纯的接受老师教授的理论知识而已,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封闭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针对这一现象,实施新的开放式教学的方案,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老师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中能够进一步的提高高中生物的学习。
【关键词】高中生物 开放式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60-01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方式是教育者在不断的研究和更新中创新的一种方案。开放式教学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做课堂上的主人,并且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获得跟生物有关的知识。本课题主要是针对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研究,研究的方面主要从开放式教学实施的内容、策略以及优势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细致化的分析。
一、开放式教学实施的内容
(一)开放生物教学的内容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内容大都是依据生物教材来进行讲解,教材是学生能否掌握生物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首要的就是要开放课堂教学内容。开放生物教学内容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方面是从知识面上进行拓展,不要单一的对生物教材进行讲解,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补充;另一个方面是根据生物领域的最新成果来进行补充学习,了解更多的生物科技知识。
(二)开放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开放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其实就是让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平等的交流,在生物课堂上老师要与学生主动的探讨交流,传授自己的教学思维;学生在课堂上也要积极的配合老师,主动积极的向老师请教,这样才能够促进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三)开放生物教学手段
开放生物教学手段主要是指让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进科学。不要让学生的学习场地只局限在教室,可以充分利用学校里的生物实验室、学科阅览室和科技馆等资源,最大限度的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扩大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认知,让学生从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手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在人教版教材中对于单细胞动物的学习,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验室用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学生对于亲自观察学习的知识更能够轻松的把握。
二、开放式教学实施的策略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策略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更好的掌握和学习生物知识,对于老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能够让高中生物更好的与生物科技发展相结合,培养生物科技型人才,首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要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要仅仅是依赖于课本教材来进行讲解,最重要的是要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其次,要让学生有能够实践操作的教学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面对学生要进行创新性的教学,根据与生物知识相关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增加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提高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最后,针对生物家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学生对于教学的反映,及时的调整教学的课堂安排,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能够主动去解决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开放式教学的优势
①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积极性,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自由的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知识,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积极性。
②实施开放式教学的优势是营造一个比较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创造了一个涉及氛围比较宽广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由于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宽广,这样针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也就更加的全面和深入。总而言之,开放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③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目前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开放式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高中生物中实施开放式教学,主要是要把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让学生能够走出去课堂,走进社会,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不断的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开放式教学的实施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对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总结:本课题主要是从开放式教学的内容、开放式教学的策略以及开放式教学的优势来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研究,重点在于打破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式的生物教学方法不仅是从课堂教学内容、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生物教学的手段这几个方面,还有更多的教学方面都需要来进行研究分析,比如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等一些方面,因此这就要求老师能够不断的完善开放式教学计划,学生能够更好的配合老师,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在高中生物学科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洪永清.浅谈开放式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02)
[2] 周敏.试论高中生物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1(01)
[3] 杨海燕.关于高中生物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