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毕业论文
SHANDONG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创作设计说明书
村居—得意忘形
学
院:
美术学院 专
业:
美术学
学生姓名:
曾琪
学
号:
1111211040
指导教师:
曾琪
2015年6月
消失的光年
摘 要
山水画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而且钟爱之人甚多,这么长时间的存在,肯定有其存在的道理。书本上对此的解释是因为我们受儒释道哲学的影响和出于对自然的喜爱。如果仅仅是因为对自然的热爱和受儒释道的影响,山水画被所有王朝时代杰出的人物热衷了一千多年,这是不可能的。“热爱自然可以理解,但如此的痴迷且一成不变的画了一千多年,这就让人不好理解啦”修禅的人告诉我们,古人通过体验对内在世界的认知,达到超越自我、超越客观世界和超越神。他们在追求一种不同的全新的精神世界。绘画的最终目的不是绘画,而是要我们的精神世界不再依赖与神,不在依附于思想和理论,更不要依赖情感,绘画最终的目的是使我们回归到自然。
关键词: 临摹,写生,创作,精神,山水画
一、山水画需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山水画的学习需要进行不断的临摹、写生和创作。山水画的学习过程则是需要一步一步往上慢慢学习。学习山水画的同时我们需要了解道家、儒家和佛教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对中国传统的临摹和学习是一个艺术家必须学习的过程,我们需要从古人的画面中去学习他们的构图、用笔和气韵精神。当一个画家的理论知识和技法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我们需要走进自然,去感受自然界中的山山水水,对景写生,用我们自己面对自然的感受去寻找一种不同于他人的语言,这也是我们将来毕业创作的素材积累。创作的动力来源于我们平时对自然的积累,所以说,当你积累了大量素材之后,对创作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很显然,山水画的创作是建立在不断临摹和写生的基础上。对山水画的临摹是学习山水画必经的过程和途径,也是山水画学习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古人在对山水画的学习过程总结中这样说道:“首先我们要以古人为老师,再以造物为老师,最后我们以自己的内心为老师。”简单的讲,就是说学习山水画首先的学习借鉴前人的传统和方法,掌握绘画的形式或者构图。然后再走进大自然,最后把两方面都 2 结合在一起表达自我的。这就是我们需要向前人去学习的一些经验总结。在山水画上学有所成的画家都会告诉你:“初学山水画之人要想明白笔墨,就必须先临摹古人传统。”从中国绘画的发展史上看,我们可以看到历代的大师没有一个不是从临摹入手的。就算当代一些已经在社会上成名的先生,他们也不断的再临摹,这一点,我们需要向张大千、黄宾虹先生学习。张大千对于临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认为学习古人的作品不要怕反复练习,要临摹到能够默写出,能够背熟,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让别人拿着你的作品和真迹分辨不出真伪,只有这样学习才可能知笔墨,学到古人的精神”。张大千靠临摹石涛,达到以假乱真,学石涛又超越石涛,以至于他名声大振,三十岁他就已经有了南张北溥和石涛第二的美誉。在声名大振的情况下,张大千依旧还在选择临摹,一九四一年,他步入敦煌,本来只是打算去考察学习两三个月的张大千,来到敦煌之后看到满洞的壁画后被深深吸引和震撼,一停就是近三年的时间,三年里,敦煌壁画的临摹影响了张大千的线条、色彩、及构图,这位张大千万年画风奠定了很大的基础。从张大千先生我们就可以看到临摹得作用有多大。所以,我也是一直以临摹为主,从芥子园、龚贤课徒稿入手,然后画王原祁上追至文征明、王蒙。为我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即自然,所以我们需要走进自然,那么绘画创作永远离不开对自然的写生,山水画更是。山水画写生与创作之间密切联系,山水写生在传统山水画中被称之为“师造化”,所有的山水大师都无不努力实践着,历史上有成就的中国画家都非常的重视“师造化”,凡是师法自然的,在艺术道路上都会有所成就。深入生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研究方式。作为山水画家,要想贴近生活,就必须走进大自然,在自然中,事物变化万千,自然中的山石、树木流泉等客观物象的形象和生存状态等待我们去发掘和了解,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自然去写生,因为只有通过写生的手段才能从自然中获得自然事物的形象和意象。而且写生还能够帮助画家更进一步的了解自然和掌握自然规律,从自然中学习构造和绘画技法。艺术来源于生活,当一个失去创作灵感的时候,他就需要走进自然万物之中,与自然对话,融入自然,就会有不断的新发现,新的体验和创造,就会有机会悟道自然在变化中的规律,就会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体悟人生的境界,从而完善完善山水画的创作。写生的源泉来源于自然生活,打个比喻说,写生的过程就像蜜蜂采蜜,它需要从自然界的花朵中采集花粉酿蜜,它必须的经历这个过程。绘画也是一样,艺 术家需要从自然生活中采集,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升华,将自然界的事物客观物象转为主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修养。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在不断发展着,想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不然就会停滞,面临消亡。有创新才能发展,创新为艺术输送了新鲜活力。山水画的基础是写生,而写生在山水画中被称之为“师造化”,“师法自然”才能在艺术之路取其成就。1950年,李可染先生曾经在《人民美术》的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谈中国画的改造》上说过,“要想改造中国画,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必须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源泉”,这句话就很明确的说出了中国画的心声。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自明清以来,大部分画家只是一味的临摹古人闭门造车,脱离了与现实的交流,放弃了大自然,所以他们所画的山水画毫无艺术感觉,只是在画画,而不是艺术。要想重新把艺术的源泉挖掘出来就必须抛弃闭门造车的观念,重新走进大自然。黄宾虹老先生在谈到山水画创作时也说道,山水画必须要走的四个过程有 :”登山临水、坐忘苦不足、山水为我所有和三思而后行。” 所以在我的山水画创作中,我也遵循黄宾虹先生的箴言,于是我踏上旅程,游历山水间,走进大自然是很迷茫的,面对如此大的场景,我都无从下手去描绘。在自然中找法,需要用心去体验和感悟。万物静观皆自得,于是我静下心,根据自己的心性去从大自然搜集自己需要的东西。我向往一种乡间男耕女织的生活,以至于找到自我需要表达的心境,于是我的取材大部分就从乡间的田野、小路和人们的生活中来,描写乡下生活的安静,一种慢节奏的生活。当你走在乡间小道,感受整个人与自然的接触,那算是一种极度的精神享受,把我心中所需要表达的情感记录在我的画笔之中,有山川、小溪、稻田、树林等。把生活中的美都用艺术形式表现在我的画面中为我所有,最后回来整理素材,把自己心中所需要表达的心境全部用画笔表达出来,我需要做到的就是得意忘形,忘掉那些所谓物体的形体,需要做的而是通过画面气与势的营造,笔与墨的经营,实与虚的置换,做到心与自然的融合,得到中国画的意境。1954年,李可染先生携张仃、罗铭两位先生南下三个多月的写生行,他们通过写生,打破传统,用自己的行动拯救中国山水画,可见写生在山水画当中的重要地位。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多翻阅古人和现代大师的书籍、多参加画展观看大师作品等,这些方式也有利于不断提高我们的绘画水平和眼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欣赏绘画作品和它也是一个道理,看得东西多了,自然而然也就会有稍许收获,当然,不是 一开始你就能全部读懂,可能刚开始你会看不懂,你不知道他的画面中表达的是什么,它好,好在哪个地方; 不好,又是哪个地方不好。只有当你越看越多,你的眼力打开以后,也就会品出其中的滋味,要达到读懂一张画面,是需要时间的积淀。前期,你可能发现这么一个问题,找出作品的优点比缺点更容易,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你会发现两者都差不多一样。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不是去寻找一张作品中的好坏,挑一幅作品的毛病去批判这张作品。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为了从这张绘画中寻找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一个画家的品格修养。山水的写生要向石涛学习,学习他的那种“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这样在山水画的后期创作中必将游刃有余。我们现在自己面临的状况就是这样,对山水的写生陌生至极,见过的山水少之又少,临摹的作品也是很少。所以到了正式创作时,头脑掏空也没能有好的东西表达,所以在创作前期我就四处奔走,为的是体验山水,亲近自然,让自己走进自然去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创作并不是拿着画笔对某一处景色的照搬照抄,拼凑垒砌,它是画家在长期的生活观摩中所积累的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画家思想品德的高低,决定着作品格调的高低,最终体现的是画家身心素养,因此,要求画家具备一定的修养情怀。
二、山水画最终需要表达作者内心追求的东西--精神
我们借老庄哲学来反射到绘画上,拿山水画来说,崇尚于无心处写山,与山之外求美而臻妙,又如,中国艺术重内美、静美,贵明不贵光,即贵在内中通明、透彻,不贵表面光华耀眼,贵在自然纯真,从不勉强做作,实在是与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哲学精神息息相关,即不妄为,不妄事,不妄求味,甚至能从极淡泊中品出味来,是去除妄念而返归真璞的境界。
很多人认为,画山水画不过是在画面上经营山林丘壑并根据自己的性情来用笔用墨,我认为问题不在于画家是否能“率性”地描绘出丘壑,而是要看他对自己所要表达的景物是否真的有个人的理解。那便是说,一个画家到底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有些人,走出去写生,只是一味的追求数量,不考虑质量。匆匆忙忙简单的勾勒了一些非常简略的轮廓,记录下来一些简单的外形,回来再按自己的习惯来作画,这样的创作,画出来的作品基本千篇一律,顶多只是能看出来大概画的是哪个地方,但绝对不能深入对自然真实的反映。因为,自然界中 5 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山水画表现自然景物也是无穷无尽的。面对自然写生的时候,每一笔都应该是有自己的感受和生活体验的。这样的绘画才是对生活本质美的表现。山水写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再认识。写生并不是看到什么画什么。很多人对他所要画的东西并不了解,平时也并不注意观察和体悟,也就跟着画,就是看着好看,觉得画出来的效果应该不错,然后再借鉴一个大师的构图,大师的色调,就考试着手画开啦,最后完稿,然后很多人会觉得很好看,画得不错,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在说“假话”,他自己都不理解他画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这么画,他要通过画面表达什么。他只知道,这样画完好看。写生应该是借景抒情,通过画面表达自己的心境。所以在选择绘画对象时一定要仔细的观察,画的时候不要坐下就画,要对景久坐,对景凝思,要设计画面。这张作品要表达什么思想,如何加工画面,他是什么色调,是暖调子还是冷调子。
要学会观察生活,认识对象,在写生时一定要虚心,而在创作时要充满信心,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下笔要是犹豫,整个画面就会软弱无力,力量来自于肯定,这就要求我们绘画时下笔要肯定,不能犹豫。在面对对一个陌生的景色时,不要怕,墨色该浓就浓、该淡就淡,千万不要怕这怕那。一张画不可能没有缺点,但要在画完之后去总结,而不是在刚开始画就犹豫不决,这样一定是画不好的。
三、创作心得体会
本次毕业创作,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赶紧绘制画面,而是先从意境、笔墨、设色等几个方面深入考虑。考虑我想要表达什么,有什么方式去表达。我开始搜集素材,寻找到我所想要表达的乡间景色,结合我需要表达的乡间景观特征。翻阅并参考了好多中国传统山水作品加以学习和临摹,尤其是对文征明的山水情有独钟,对他的笔墨技法不断学习和研究,最终总结出了一些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赋予山水所有的感受,还要强调其特征的完整、生动。感受笔墨和造型结构的统一。在创作过程当中,赵老师提议我多参考名家的创作作品,借鉴人家的构图和表现手法,同时多看看国学书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然后创作山水画是要学会随机应变,不能死搬硬套,如果想要表现出清新雅致的山水,那就需要用墨气淋漓的感觉去表现。要以书法入画,中锋侧锋并用,力求提高线条的表现力。色调方面尽量淡雅一点,丰富一点,不要用太浓艳的色彩,给人以安静淡雅的感觉。
此次的毕业创作,在处理画面山石和树木上颇有心得,在开始创作前,我通临了芥子园画谱,芥子园上讲的很清楚,教我们怎么画树,它告诉我们画树必先画幹,幹立加点则成茂林,增枝为枯树,还说树分阴阳向背,要左右顾盼,当争当让。当我们画一颗树时,可能都没有问题,难点就是当你面对几颗或者一片树木时,那时该怎么处理,我是根据芥子园画谱中五铢树法中提炼,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虚一实。在中远距离的树木,这样的树木组合便会要求严谨,以密为主,以疏为辅,疏密关系当然是根据自己画面而定。笔法需中锋、侧锋并用。在用墨时重墨在前淡墨在后,杂树的排列在先,枯树在后,树木的根部位置千万不能画到一条水平线上,那样空间感就全没有了。在画树叶时,先以淡墨写之,再用浓墨醒叶,拉出树叶的层次感,画夹叶时,必须书法用笔,中锋,钉头鼠尾,不能用勾线的方式去描叶子和树干,这样整棵树木都是软塌塌的,一点精神气都没有。在一幅作品画面中,近中远景的树木是相对存在的,远处的树木尽量往虚的层次去绘制。远处的树木形体简散,所以,不需要太多的用笔,需要画实的地方,比如树干,可以稍微用湿淡一点的墨画;树叶之类的地方,可以用稍微干而浓点的墨画。这样,出来的效果会在干、湿、浓、淡的笔墨交替中产生虚实相生、相互交融的效果。
在处理山石上面,处理石头方法有很多,我们都知道,古人对大自然中山石长期的体验观察,总结出来的皴法甚多,简单的说可以分成点皴、面皴、线皴三种。这些皴法的结合主要是用来表现山石体感和质感。有了皴法的应用,更加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在我的毕业创作中,我以点皴为主,在点皴的基础上加进了长皴的技法,相当于把点皴和长皴结合,用积墨法的方式皴擦石头,使石头更厚重。在淡墨和中墨的皴擦下山石会显得光滑、冷硬; 然后在主体山的周边使用积墨方法来表现树、石,能使画面更加的有厚重感。积墨的时候,墨色会盖住很多的败笔,使得山石结构更加清楚准确,同时使用王蒙的哆笔,在山石树木边缘线加以哆笔,使山石树木更具有苍的感觉,为了营造画面的意境,我大部分画面中都加入了田园,表达自己的内心,田园以极其简单的笔墨带过,使得整个画面有一种安静隐逸的感觉。所以,此次我的创作也是充分利用了这一方法方能显现画面的厚重感。
通过本次创作,让我了解到了何为山水笔墨,在芥子园画谱中写的很明确,古人说,画山水需要有笔有墨,我觉得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曲解了它的意思,很多人认为笔墨就是所谓的书法用笔和有墨的干湿浓淡,照这么说,那随便找张纸画上 一笔有浓有淡的墨色就叫有墨气,再书法用笔画上一笔,就成啦有笔有墨,其不让后人笑哉。芥子园解释的很到位,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即谓之无墨。山水中的笔墨是建立表现山石之中的。
这次的创作主要是以田野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在田野的处理上我是用相对简单的笔墨来处理,树木、山石精心处理,没怎么刻画的田野反而在不起眼中被衬托出来,成为了我要表达的主旨,创作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画出画面,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画面传达出我内心向往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内心,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我不希望我的画面过于浮躁,所以在我的画面中,整个画面的色调就是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通过田园的表现,表达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本次毕业创作,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享受到了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了解到了山水的精华,我想通过一次的创作所领会的山水画的真正精华还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是需要以后的多加练习,不过,通过创作,我成功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忘掉了画面的外在形。让笔墨得以升华,最后得到山水画的灵魂-意境。
参考文献
[1]文若愚:道德经[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1月.8 [2]龚贤:荣宝斋古代画谱[M].荣宝斋出版社,1997年7月.[3]吴蓬:芥子园画谱[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4] 姜松荣:中国美术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1月.[5]陈洛加:外国美术纲要[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6] 雷子人: 画非画[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7] 陈传席: 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4月.[8]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4年1月.[9] 修·昂纳/约翰·弗莱明:世界美术史[M].南方出版社,2002年5月.[10]洪惠镇:中西美术比较十书[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谢辞
在毕业创作最后时期,我要感谢赵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指导和教育,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一直认真负责,每一步都对我们批评指正,教我们怎木做到更好,因为有老师的帮助,我最后才能顺利的完成自己的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真心的在这里感谢我的导师,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回报老师对我的教导。
第二篇:美术系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我》的创作——对梵高油画
人物语言的借鉴
美术系 美术学 2010级3班 1014170314 梁青锋 薛勇 讲师 系(院)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二〇一四年六月五日
独 创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〇一
****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滨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二〇一
****年**月**日
I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我》的创作——对梵高油画人物语言的借鉴
摘 要
本创作受到印象派大师梵高绘画的影响和启发,将现代绘画技巧与梵高独具一格的绘画方式相结合作,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发笔者对中国当代油画人物创作的一些思考,以此来丰富现代油画绘画技巧。通过对梵高绘画语言的研究与分析深受启发。本课题主要通过对梵高绘画语言的研究与学习,把梵高独具一格的绘画语言与绘画技巧应用到笔者的创作中,在深入研究梵高绘画构图、造型、笔触肌理及精神意味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己绘画风格的作品。在毕业创作中,以笔者为主体,把传统油画的写实手法与梵高油画的表现手法相结合,运用夸张、变形等造型手法进行尝试,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关键词:梵高;绘画风格;绘画语言
I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The Creation Of The “I”-Characters Of Van Gogh
Painting Language
Abstract
This creation is affected by the impressionist masters Van Gogh painting and inspiration, to the modern painting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Van Gogh unique way of painting, and thus to cause some of the author to the character of Chinese modern oil painting creation thought, in order to enrich the modern oil painting skills.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Van Gogh painting language inspired.This topic is main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Van Gogh painting language and learning, the Van Gogh unique painting language and the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the author's creation in the further study of Van Gogh painting composition, shape, brushwork texture and spiritual meaning, on the basis of form your own style of painting.At the graduation creation by the author as the main body, the traditional paintings of realism and Van Gogh painting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the combination of use of exaggeration and deformation modelling to try, have certain realistic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Van Gogh;Painting style;Painting language
II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
引言 ······································································································································· 1 第一章 梵高绘画风格 ········································································································· 1 1.1早期绘画风格 ················································································································ 2 1.2中期绘画风格 ················································································································ 2 1.3晚期绘画风格 ················································································································ 2 第二章 我对梵高绘画的借鉴 ······························································································ 2 2.1梵高的笔触 ···················································································································· 3 2.2梵高的色彩 ···················································································································· 3 第三章《 我》的艺术创作 ································································································· 3 3.1创作过程 ························································································································ 4 3.2创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 ························································································ 4 3.3创作心得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6 致谢 ······································································································································· 7
i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引 言
作为一个美术爱好者,我喜欢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梵高是表现主义的开创者之一,对二十世纪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至今依然被广大美术爱好者所喜爱。梵高的油画艺术魅力让人们再次领略了表现绘画的蓬勃生命力。梵高一生都在不懈探索,一步步地进入艺术的理想境界。梵高自身对艺术语言不懈地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及梵高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给予笔者莫大的启发和鼓舞。通过绘画《我》的创作来研究新的油画人物绘画形式。本创作受到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影响和启发,以及中国传统油画人物绘画的作用和影响。把传统油画人物的写实手法与梵高油画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借鉴、运用梵高的油画人物技法使其与自己的绘画语言融合为一,能为自己所熟知并在自己的绘画中表现出来;《我》的创作会使自己时刻提醒着自己珍惜热爱生活,时间在不停地流逝要好好珍惜。
第一章 梵高绘画风格
首先,是对梵高绘画风格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社会背景以及师承关系的了解与认识,概括梵高早期艺术风格的形成;其次,分析梵高绘画风格的演变及其绘画中独特的艺术造型特质,认识梵高作品风格由早期写实逐渐转向写情注重绘画表现性的风格;最后是梵高晚期绘画率意深沉、劲健老辣的艺术风格分析。
1.1早期绘画风格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文: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梵高的初期生活,毅然决然的投身于从事艺术品商人的工作。经历了短暂的教职生涯后,他成了贫困的采矿工人的传教士。直到30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早期作品从1881-1883年,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在这期间没有受过传统意义的绘画教育,可以说是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重带有荷兰写实主义风格的画作是梵高这一期作品的一大特色。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2中期绘画风格
在弟弟的劝解下梵高来到巴黎,结识了西涅克、毕沙罗等印象派、后印象派艺术家。在这里梵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刺激,开始临摹研究一些日本浮世绘,这让他一度狂热和澎湃起来。梵高在绘画中期受革新文艺思想的推动和浮世绘的启发,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大胆探索内心感受,使线与色融合,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寓意性。代表作有《阿尔的卧室》、《邮差鲁林》等。
1.3晚期绘画风格
晚期梵高绘画更注重情感的表现,颜色纯度已达到顶点,线条多为短促、激进、有如弯曲的盘蛇、狂躁的怪兽,他是在用自己的画宣泄、呐喊。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平衡他内心。在绘画中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所学的绘画知识,漠视学院派所有的规则教条,长期压抑的内心使梵高更加自我、更异于常人的心里,这也是梵高走上了不归路。代表作:《向日葵》、《星月夜》、《割耳朵自画像》、《麦田的乌鸦》等。
第二章 我对梵高绘画的借鉴
2.1我对梵高绘画的借鉴 2.1.1梵高的笔触
梵高的笔触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笔触在梵高的在绘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梵高使用生命和情感在作画,在他的画面上分别体现了不同力量的笔触。梵高的笔触是具有力度、节奏、有情景的,象征他自身精神的意义。梵高用真实的笔触来表达真实感受的主题,蕴含着梵高自己真实的情感,在绘画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笔者把梵高笔触特点归纳为以上四点,下面逐一分析:梵高的笔触是有力度的,用笔的力度表现出线条的轻重虚实,并根据描绘对象的具体感受而定;梵高的笔触是拥有节奏的,就像钢琴一样,只要具备丰富的音节,就能弹出绝妙的旋律;梵高的笔触是有情境的,梵高用断续的、显露的、厚重而紧密排列的线条笔道把不同色彩放在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背景上显出一种动感,这是他内心的情感流露,一种既强烈 2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又悲伤,既燥动又孤寂的情感意境之美;梵高的笔触象征着他自身精神,梵高在绘画中所表现的是对生命的热爱。
梵高作为表现主义先驱,凭借沸腾的生命力和敏感的心灵,创作出表现内心的作品,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梵高的绘画艺术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征。梵高赋予了笔触特定的造型、态势和气质,使油画笔在律动自如、奔放汹涌中具有了生命的灵性。笔触已成为梵高和对象内在联系的桥梁,是人与自然这个同一体的再现密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定梵高每幅画都像是他的自画像。
2.1.2梵高的色彩
笔者对梵高的色彩概括如下:色彩是心灵之光,梵高用色彩抚慰人的心灵,梵高使每位观赏者深信,只有拥有虔诚、谦卑的心灵,就能画出这种圣洁的光色,心灵是梵高绘画色彩的最强光;色彩是抒情的,梵高的作品中常常看到他用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色补色的强大对比来表达突出情感;色彩是创造性的,梵高始终追求并且创造出独特的、强烈对比、感染人的色彩和绘画风格,也契合切合自身表达需要与理念。
在梵高之前还没有画家能够像他那样,将原色红黄蓝和间色橙绿紫直接画到画布上,在一系列高纯度的色彩运用中,产生了光亮明快的装饰美;梵高大色块的运用极具概括性和抽象性,像日本版画一样进行简化与概括,他从日本的套色木刻中认识了简化色彩的方法,把一切自然物像的反光抽象掉,将一块又一块的颜色并列在一起,并用坚实的线条围框起来,色彩并置所产生的对比与和谐的效果最佳,给色彩的审美价值提升到前所未有过的高度。
第三章《
3.1 创作过程
在创作之初笔者画了大量的素描头像,以提高笔者的素描能力保证在油画创作中不出现较大的造型问题,因为笔者觉得形在《我》的油画人物中占据者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我》的创作中首先确定为有四分之三侧带肩头像。
确定素描稿之后开始在油画布上上色,在铺第一遍色时将自己的“印象”色迅
我》的艺术创作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速铺在相应位置,等待颜色稍微干些后进行第二遍铺色,第二遍铺色在兼顾造型的同时着重色彩在脸部的冷暖变化,并保证色彩在较高的纯度上;局部刻画,从局部依次到整体以色造型兼顾画面的冷暖效果;根据画面的整体效果确定画幅;整体修改。
3.2 创作中的问题及解决
在《我》自画像的创作中笔者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调色上颜色的纯度与画面协调找不到平衡点;颜色比较单薄不够丰富且概括能力不强;画面的整体感不强,整个画面颜色衔接的不是很理想。在素描上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人物造型不够准确干练。
提高画面色彩的纯度。在画面上尽量直接用纯颜色绘在画面上,不协调的地方再加修改;增加颜色的厚度,画完一遍后等颜色干后再进行涂色以免颜色中和;直接在画面上涂上较厚的纯颜色;增多对比色的使用。
加强基础素描练习。临摹大师头像作品,了解大师对形的概括;加强写生练习了解笔者自身结构特点。
阅读绘画书籍增强理论知识。3.4 创作心得
通过这一幅油画创作,收获颇多,笔者从开始做油画底子到最后整理画面都非常认真,同时明确了今后在油画人物方面的奋斗目标。笔者首先了解梵高在绘画中对造型、色彩的运用处理及画中的内在精神。在笔者的画面中努力向大师梵高学习。与创作实践相结合,通过对表现对象颜色的适度夸张、改变,来突显人物的表现力,在造型中赋予笔者情感。尝试运用独特的造型语言与艺术表现形式,表现人物。在进行创作时遇到过很多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此次创作,探索新的油画表现语言。将自身绘画特点与梵高绘画作品中独特的人物造型语言相结合,为笔者的毕业创作指明了方向。通过研究梵高的绘画,丰富了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创作手法。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结 论
本次创作吸收借鉴梵高绘画特点并将其应用到创作中,从中学习到梵高的绘画是对内心的表现。通过本创作对梵高绘画技法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并得知绘画不仅要吸收借鉴,更重要的是创新,不要只注重绘画的外在表现,更要注重对主观精神的表现。需要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创作来研究和探索油画的绘画语言。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本人意识到自己对梵高绘画绘画技法还仅仅是管中窥豹,有好多内容没有研究,为此,在以后的创作中有了明确的方向,还将继续进行实践探索,寻找新的方法来丰富自己油画技法使笔者油画与理论相结合。把传统油画人物的写实手法与梵高油画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在自己的油画《我》创作中吸收、借鉴、运用梵高的油画人物技法使其与自己的绘画语言融合为一,能为自己所熟知并在自己的绘画中表现出来;《我》的创作会使自己时刻提醒着自己珍惜热爱生活,时间在不停的流逝笔者也只能好好珍惜。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付娜.《飞翔的耳朵》[M].吉林:吉林出版社,2011年5月版:001-015.[2]梁人.《论笔触在梵高绘画中的运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3).[3]罗纳德•皮克凡塞,张敢译.《梵高在阿尔》[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4]赫伯特•里德著,王柯平译.《艺术的真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 版:121-139.[5]小虎.《西方绘画史桂》[M].吉林: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版.001-015.[6]欧文·斯通[美],常涛译.《梵高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2月版.001-005.[7]彭锦,南丽萍.《激情背后的理性-论梵高绘画语言》[J]池州学院报,2011-4.(1).[8]李丰、黄苗苗.《谈梵高绘画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和表现》[J],黑河学刊,2011-6.(10).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致 谢
在滨州学院四年的学习即将结束,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颇多。
本文从搜集材料到拟定、定稿,历数月。在此,我要首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薛勇老师。原谅了我很失礼的地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给我批改论文,指导毕业创作,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他的严格要求使我受益匪浅。在此我谨向薛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我还要感谢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的榜样。你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工作,成为国家的栋梁,不辜负老师们的殷切期望。
再次,我要感谢我的同窗同学们,每次在一起的探讨我都有很大的收获,每一次的鼓励和安慰都给了我动力,这份友情值得我铭记。
第三篇:美术学毕业论文
武夷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浅谈黑白木刻版画形式美与意境美 ——解读组画《专注系列》
院
系 :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武夷学院艺术系 08美术学3班
200841010
助教
2012年5月 20日
武夷学院教务处制
摘 要
黑白木刻版画具有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无法模仿,无法取代的独特表现魅力。黑白木刻版画有其独特之处:造型简练概括,有色彩的终极黑白之艺术美;有木刀所形成的刀法之美;有因印刷而独具的印痕肌理之美。本文以毕业创作作品《专注系列》组画为案例,力图从木刻版画的黑白色彩、削刻刀法、印痕肌理及情感触动等维度来概括表现木刻世界的精彩。
关键词:专注系列;黑白木刻;刀法;印痕;情感
Abstract
Black-and-white woodcut prints with any other art forms cannot imitate, cannot replace the unique performance of charm.The black-and-white woodcut prints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modelling succinct summary, has the color the ultimate black-and-white artistic beauty;wood formed by the cutter blade beauty;due to printing and unique prints the texture beauty.Based on graduation works of“ focus” for the series: case, tries hard from the woodblock prints in black and white colors, cutting blade, mark texture and emotional touch dimensions to generalize performance.The world is wonderful.Key words:Focus series;Black and white wood;Blade;Mark;Emotion
目 录
1引言„„„„„„„„„„„„„„„„„„„„„„„„„„„„„„„„„1
2色彩之美——黑与白的交流 „„„„„„„„„„„„„„„„„„„„„„1
3刀法之美——削与刻的融合 „„„„„„„„„„„„„„„„„„„„„„2
4印痕之美——自然与人为的印制 „„„„„„„„„„„„„„„„„„„„3
5触动之美——创作与情感的领悟 „„„„„„„„„„„„„„„„„„„„3 6
结语„„„„„„„„„„„„„„„„„„„„„„„„„„„„„„„„„4 致辞 „„„„„„„„„„„„„„„„„„„„„„„„„„„„„„„„„„4 参考文献 „„„„„„„„„„„„„„„„„„„„„„„„„„„„„„„„5
浅谈黑白木刻版画形式与意境美
——解读组画《专注系列》 引 言
随着社会和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版画的领域也在逐渐地拓宽;而黑白木刻作为其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也随之渐渐地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它那单纯而又质朴的黑白对比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烈震憾,展示着一种感觉的直接与心灵的真实。
美国著名的版画大师洛克威尔·肯特曾经说过:“戏剧欢腾热烈的场面,固然可以造成强烈的气氛,但单人的独白往往更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在繁华的色彩舞台上,我最喜欢用单纯的黑白独白。黑白最单纯、最醒目,因为在远距离的视觉中,一切中间调子都会消失,简单而淳朴的理解,却最能打动人的心扉。”[1]从肯特的这句话中,我们足以看出他对黑白版画之美的迷恋。
《专注系列》黑白木刻版画,是本人创作的以拍照者为主画面、表现不同拍照者的专注表情为目标的作品,共4副。现就其中一副作品《专注系列一》去试图解读黑白木刻版画中不同风格的形式美。色彩之美——黑与白的交流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世界。除了在梦中,人们很少有机会目睹一个黑白的世界。人们用美丽的色彩再现这个变幻的世界,这是人之常情。但在黑白木刻版画创作者的眼中,黑与白才是永恒的色彩。
黑白在色彩上属于中性色,也就是无色彩体系;二者在明度上形成了最为鲜明的对比,对视觉的刺激也最甚;但黑白又是相对的,只有在临接的条件下才能表现出各自的视觉特性:没有黑,白就不白;没有白,黑则不黑;白中显黑,黑中显白;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否则就会改变或者失去各自的特性。黑白产生于互相对比之中,而黑白两色对比的视觉强度又因它们之间各种关系而有所变化。[2]比如在《专注系列一》黑白木刻版画中,人们完全可以感悟到版画艺术黑白的强烈特点,其精妙之处在于:作品背景大胆的用黑色展现,画面柱子为白色调子,他们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不露任何痕迹。白寓意在黑之中,黑通过白表现张力,两者在相互依存中发挥各自作用。而画面中人物整体的灰色调又与背景、柱子形成和谐统一。其中黑与白、白与灰、黑与灰构成了 1
黑白木刻明暗对比的主要形式。这样不同的黑白灰层次,形成了大气、强烈、简练的艺术效果。黑与白的交流显得整个画面的黑白色调富有感染力。刀法之美——削与刻的融合
刀法之于木刻,就如同笔墨之于中国画,亦如其它绘画形式,色彩的冷暖、浓淡、明暗、厚薄和肌理、笔触等等艺术表现手法一样。外加上木刻的刀味、木味,以及其纯粹、震撼、深刻为标志的艺术效果,使得木刻版画拥有了别具一格的独特情趣。
在《专注系列》作品中刀法之美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首先,下刀要“准”,彰显精确。对于创作者而言,“准”是刀法中一个基本要求,一刀下去要能准确地刻画出作品的形体和结构。这是考验创作者的刀工基本力度和用法。即使一刀刻错也不能擦去重刻,也不能像油画般覆盖,只能因势利导,将错就错,因此要注意用刀时的凝神屏气,刀法组织上不仅要互相连贯呼应,而且刻画的要干脆利落。在创作作品中《专注系列一》中,还存在着比较多的下刀不准,且刀法比较拘谨之处。而在创作的作品《专注系列二、三》中则稍微的熟练了一点,在每一步的刻画之前都先深思熟虑,但由于是初学木刻,还是不能做到完全的精确度,然而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创作就是经验的积累,只要通过几张创作后就会找出不足,产生心得想法;只有不气馁,懂得吸取前面创作的不足之处,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这话在《专注系列四》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画面中人物刀法干脆利落、黑白分明,这样的刀法使人充满美感。
其次,刀法要有表现力,体现丰富。根据表现主题的内容和形式,要采用最贴切的刀法去体现。[3]在毕业创作《专注系列一》中,画面整体的外轮廓造型力求简洁流畅,物象柱子大多采用大圆刀浑厚的平行线、弧线及平刀所舒展出遒劲粗犷的趣味,与背景纯黑色形成鲜明地对比。而画面主体人物的脸部,则用不规则的三角刀刻出人物脸部亮部的起伏结构,且用干脆利落的线条表现出头发飘逸顺畅的感觉。而着装上刀法严谨有序,亮部主要采用小圆刀密集有组织的排列。中间调运用大小角刀的密集交叉的刀法组织,再结合小圆刀和小角刀细小的点组合形成的灰调子。极力体现了点线面的微妙变化,这种刀法细腻形成的调子及刀法的组织具有其规律性与具体性,再现了其丰富的表现力。
最后,刀法要统一,追求整体。即使局部是如何具有表现力的,但都要从整体去考量,刀法的整体是形式整体的前提。在毕业创作《专注系列一》中,尽最大可能性以对象的某一局部来精雕细刻,同时也要考虑画面整体的效果。创作作品基本采用大小圆刀的平行线及小角刀的交叉线的刀法组织,通过每组平行线和交叉线来表现不同明暗和肌 2
理。刀法流畅紧密疏松、用刀的简繁结合,这样有变化又统一的刀法组织是完成创作整体的保证。有利于气氛的烘托,追求的是一种整体的精神。印痕之美——自然与人为的印制
当代版画艺术实践证明,木刻版画的印痕之美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比拟的。在版画印痕中,痕迹是对印痕美的创造,而自然痕迹与人为痕迹的渗入是黑白木刻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黑白木刻版画主要通过刻刀在木板上运动、镂刻的痕迹所产生的图形,与木质本身的肌理经过磨压印制在纸上而完成的。由于木板、油墨、纸这“四昧”的融合,使得印制完成的木刻作品独有一种再创作后的“印痕肌理”之美。使作品工整而精致,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在作品《专注系列》中巧妙运用了“四味”,造就了木刻版画独特的印痕肌理美。这种印痕美与手画出的痕迹不一样。画面中的物象柱子主要采用圆刀、平刀,利用圆刀的圆润深厚、雕刻柔和的线以及平刀的刚劲相结合,彰显了柱子的体积感。而人物大部分运用三角刀,根据人物的结构妙用尖锐的三角刀刻出细致的点、线,提升了主体人物的质地,丰富的刀味增强了木刻版画的层次感。纸味和墨味通过拓印产生黑白印痕美,使得画面明亮美观。
自然与人为的印刷它会给你无穷无尽的生命启示。通过自我心灵的破译,印出永恒的印痕。触动之美——创作与情感的领悟
黑白版画《专注系列》的创作主题主要是以不同的摄像镜头来捕捉大自然的淳朴、生动的景象,继而运用黑白木刻独特的表现手法来传递自己对大自然的那份敬畏与热爱之情。此时想通过黑与白两种大色调来阐述内心的想法,故而原本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在我脑海构思里展现出的却是简单而又具有不同意义的现象。最后通过作品画面人物之间的错落分布表现出不同的摄像视角韵律感,达到了一种让人们也想一窥摄像头下另外一个完美世界的目的。则在黑白版画的世界里,意境是黑白版画的最为生动灵魂所在,意境美有其动静及自然之美,而动静是产生画面神韵的内因。在作品《专注系列》中,人物专注摄像的不同动势与画面中的背景等静态相融合,其动静之美是意境中最具鲜明的,是贯穿生命节奏中的情感跳跃。
创作初期,自己亲身体会了大自然的真实美并搜集到了大量的素材,随之便有了创 3
作《专注系列》这一作品的初衷;开始考虑用一叠叠的照片来向人们展示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却又希望把这种情感融入到自己的黑白木刻作品中,但问题出现了:木刻要求不能把素材直接运用于画面,而是要把照片转化成绘画语言来展示作品。在请教导师并在其精心指导之下,我首先将素材进行了主观的创造、提炼和升华,并以线描稿表现出来。接着在线描稿上进行黑白灰构成处理,为刻画服务,同时考虑画面的整体效果以及刀法肌理的把握。最后才把完整的画稿细心的绘制于木板之上。
在刻画过程当中,我了解到了画面整体的重要性,尤其是背景和人物之间的磨合,要将两者进行仔细对比,不然就可能会出现混乱、主题不明确等问题。这种观念在我创作过程中深有体会;而在表现一处场景或者人物形态时,空间感也很重要,每当处理边缘线时我都很小心谨慎,力求清晰却又不乏空间感。创作期间我经常与导师和同学探讨、积极听取意见,才知道原来在处理物体和背景时,线条的运用更要整体性;也就是物体与背景必须先用大面积概括出来,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细节的刻画;通过不断的对比,修正与调整,我的作品最终得以成功完成。
从这次创作当中我发现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有真正创作的时候才会遇到很多平时发现不了的问题,而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更需要我在今后多多磨炼。这次创作使我也懂得了很多的道理:细节真的可以决定成败,只有你耐心、细心、认真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情,成功定会青睐与你。
结 语
黑白两色神秘莫测、变化无穷,有着表现不完的情感、展现不完的故事,如同一棵坚实的支柱,撑托起整个的色彩世界;每一次创作都是作者与读者的一个情感交流;只有触动人们心里最敏感部分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好作品;很多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感觉,但却很难表达出来,而绘画者的任务就是要帮读者将他们心难以表达的东西完美的展示出来。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我会更加的努力,力求完美。
谢 辞
感谢王恒战导师对我学业上的培养和关爱!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忙,但在我创作的每个阶段,从收集素材到草图的修改乃至定稿的每个过程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还要感谢一起毕业创作的同学们,在作画的过程中也给予我很多的建议,给我带来了很好的学习气氛。4
同时,也感谢各位评审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来审阅我的论文,谢谢各位老师的指导。
参 考 文 献
[1] 李曙光.黑白画技法[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1993.7.[2] 丁军力.黑色在版画作品中的艺术功能.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9).[3] 张天星.版画艺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第四篇:小学美术毕业论文
论中小学美术教育理念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美术课程改革并非完全抛弃知识与技能,也并非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的做法,而是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生活美术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性美术的角度组织教学。
关键词:美术教育;生活美术;审美定位。
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教育也日益重要。现在,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中,美育就是美术教育,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在一次美术学习情况调查中发现,近七成以上的同学认为,学习美术就是能画画,标准就是像不像,接受美术学习的目的是将来吃美术专业这门饭或成为一名画家,或者是学生自感缺少绘画这种“天赋”,他们对美术课感到迷茫和困惑,总是哀叹自己画得一团糟,固执地声称没有“美术细胞”。导致这样的调查结果是什么原因呢?长期以来,由于美术课程的发展和人们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过于突出美术学科本位主义,导致学生及家长认为,学习美术就是关注和强调美术技能的学习和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美术学科的联系和构建,甚至我们一些美术教师也希望每个学生和自己一样热爱美术,片面地关注和掌握美术的技能和技法,以美术应试为中心,部分学校在评估美术教学时,把学生参加美展与竞赛获奖多少作为教学业绩,迫使美术教师热衷于对少数学生进行技术训练,以求显效,从而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家长和学生认为培养美术兴趣爱好,就是偏重于如何画画,对孩子掌握一技之能存在着虚荣与期盼,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素质”。同时,由于美术教育过于注重技术,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丧失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美术的兴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美术课程改革并非完全抛弃知识与技能,也并非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的做法,而是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生活美术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性美术的角度组织教学。新课改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及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风景画的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绘画艺术的内容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事物,从而引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和提 1
高在生活中发现绘画题材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动物画的教学时,让学生在画中蕴含着对人类的朋友——动物的关爱,它们和人类一起生活在地球上,拥有共同的家园;在人物画的教学时,使学生在画中能寄托对师长、朋友、同学及亲人的深情,以情带画,让学生学习美术就不再是任务,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在静物画的教学时,使学生通过静物画的欣赏、练习,去感悟物质的生命存在,其静物的内容还是以学生经常能接触到的、易于表现的,并具有一定情趣的物品,如花卉、水果、餐具等。
初中美术教育同样隶属于基础教育,从现状来看,初中生不可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从事美术作为终身职业的也很少,但也不能就此抛弃美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就是有很强专业性的技能、技巧。因此,初中美术教学既要重视素质教育感受美术文化,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两方面都要得到发展的话,还是让我们从生活美术教育的角度进行美术教学。
一、发展中小学学生生活美术教育。
1、生活美术教育,更接近于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感受美术、体验美术。
美源自于生活,所以,我们所学的美术也要源于生活。生活中不乏美的事物,缺少的却是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注重呈现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美术这堂课,要学的不仅仅是画画,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作为学生,最好的美术题材莫过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所以美术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从生活和学生的感受出发,教师创设生活情景进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和体验,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所学的知识不但“活”、“牢”,而且能“用”。
2、生活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兴趣是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如果教师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去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从课的一开始便充满兴趣,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与学生有关的学习生活美术创造,以趣乐学,让学生处于一个自己要做,促进自己做好的一种状态。
对此,我个人有深刻的经验。兴趣是打开学习大门的钥匙。比起压力、家长的鼓励等元素更加有效。曾经,我对画素描静物很讨厌,也很害怕。因为素描基础不好,对于形、明暗关系、透视等都不会把握。为此,我对学习素描静物很逃避。后来,老师发现了,他叫我画色彩静物。比起素描,色彩对于形的把握少了。同时,由于我个人对于色彩还是挺有感觉的。所以,渐渐的我喜欢上了色彩静物。老师再叫我由色彩静物画色彩静物。因为有了兴趣,消除了不自信,画起来还挺得心应手。
3、生活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是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在校内外的生活是学好美术的丰富资源,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带给学生有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地活动所能开发利用的材料和素材,如图书材料、音响材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走进现实生活,了解具体的人,了解生活是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所以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当然也意味着关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使得人得以完整地发展。生活美术,是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最真实的美。对于这个,学生应该要善于去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的美。或许只是路边的一朵野花,或许是脚下的一块石头,再或许是身边吃饭的碗。身边不乏美的事物存在,只是要善于去发现。当学生们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着那么多 “美”,他们对于生活,对于学习有更高的热情度,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二、发展中小学学生美术教育的审美定位。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
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加强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
2、美术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
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发展中小学学生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储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
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 些作用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另外,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美有术,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协调运用,对美术行为过程和结果(作品)都感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4、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总而言之,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传统美术教育是迫在眉睫。作为新一代的美术老师,我觉得在加强自我文化修养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对于美术这一门课程的态度和观点,还要与时俱进,与生活所联系。参考文献:
[1]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版。
[2]章咸,张援:《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玛琳·加博·林德曼(Marlene Gharbo Linderman):《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4]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1999(3)。
[5]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4)。
第五篇:美术函授本科毕业论文
美术学、艺术设计本科函授毕业论文选题库(学生可根据选题范围拟定具体论文题目,也可超出选题范围自定题目)
教学类
1.浅谈中学美术教学课堂组织
2.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3.怎样利用绘图软件上好美术课
4.高考中色彩的教学
5.美术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改革探索
6.美术课中思想教育的实践
7.校园美术比赛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8.网络环境下美术教学新模式
9.图案课在审美教学中的作用
10.美育在整个学生教育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11.怎样让学生在美育方面得到发展
12.从一次全校性美术大赛得到的启迪
13.探索学生文化课与美术课的关系
绘画、设计类
14.南宋与北宋两时期工笔画特色
15.浅析范宽《溪山行旅图》
16.中国山水画的起源
17.刘海粟及中国美术教育
18.从齐白石的《虾》看其艺术特色
19.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历程
20.油画中的写意性探索
21.西画中的线与中国画中的线
22.凡高绘画艺术中的表现主义特性
23.绘画的心理与画面迹象
24.探索电脑绘画与传统绘画的关系
25.封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26.创意图形的表现方法
27.室内设计中空间的分割
28.女书与图案设计
29.达达主义在设计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