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课例研究
初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案例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第一单元“单元探究活动”新授课
教学起点分析: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习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也以“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为例探讨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本节课以探究碳铵消失的原因为载体,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主动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并学会对结论进行反思与交流。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巩固给固体加热的操作技能,会根据现象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发生。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完成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并能提出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教学主要方式: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与药品:铁架台(带铁夹),硬质大试管,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上述仪器组成的给固体加热的装置28套;烧杯(内装澄清石灰水)28个。
多媒体材料:课件:(1)碳铵分解的flash动画(2)碳铵哪儿去了的幻灯片及习题16张。
文字资源:鲁教版《八年级化学全一册》中的“单元探究活动”
三、教学实录:教学地点:化学实验室。【复习回顾】:
(师)请大家以“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的实验探究” 为例,在小组内说一说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生)通过回忆、看书、询问等途径获得答案后回答: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与交流。【探究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农民伯伯为了使玉米生长的茎秆粗壮,常给它们施一种叫做碳铵的化肥。有经验的农民经常在雨后施肥,且要把化肥施在土层下约3厘米的深度,且不要接触庄稼的根部。可是有一次小明想给妈妈一个惊喜,悄悄地帮妈妈施肥,他在一个阳光明丽的天气把碳铵施在了土层的上面,结果一会碳铵就不见了,碳铵哪去了呢?碳铵的消失是因为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小明是帮了妈妈呢,还是给妈妈帮了倒忙?请同学们提出你的猜想:
(二)建立假设
(生)组内同学各抒己见,提出猜想。
(师)请各组说出自己的猜想,重复的不说。(生)各组代表(1—2个)站起来回答。(师)把猜想写到黑板上。
一组:碳铵被庄稼吸收了,碳铵发生了物理变化; 二组:碳铵挥发到空气中去了,发生了物理变化。
三组:碳铵受阳光照射分解变成了别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现有的条件(包括实验台上的现仪器药品),交流先来验证哪组的猜想比较方便。
(生)组内达成共识,组间交换意见,一致同意先验证三组的猜想。(师)那么用什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生)用加热法代替阳光照射,对碳铵进行加热。(师)既然同学们想加热碳铵,那么,为了实验的安全,我么先回忆给固体加热的注意事项。(生)组内交流。
(师)多媒体出示注意事项。
(师)请各组设计实验步骤,交流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
(生)设计实验,在草纸上拟定实验步骤和预观察内容,并在班内交流。
(师)投影展示各组的设计,随时请同学评判,然后进行总结,并以flash动画形式用多媒体展示各步操作:
对碳铵进行加热的实验步骤: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装:用药匙和纸槽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碳铵,将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插入试管口;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给试管里的碳铵加热,先预热再固定加热;观察现象。
(三)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设计组装一套加热固体的装置进行实验,注意安全,注意节约药品;在实验中要学会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生)学生分组实验(共 25个小组,每组 2 人)
(1)检查装置气密性,(2)把碳铵固体放在试管里,(3)试管口塞一双孔橡皮塞,一孔插一口朝上的玻璃弯导管,一孔插一导管伸入澄清的石灰水中,(4)給试管加热,观察试管内壁的变化,闻上面导管导出的气体的气味,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生)试管内壁有水滴出现,上面导管导出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每次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后,点击多媒体出示答案。)(师)试管内壁的水雾说明了什么?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什么气体?
(生)经过组内讨论一致认为:试管内的水雾说明有水生成,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但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知是什么。(师)这种气体你们在哪里闻到过吗?(生)夏天在厕所里闻到过。(师)对,这种气体叫氨气。
(师)(板书)碳铵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碳铵→水 + 二氧化碳+氨气
(四)得出结论(师)通过实验发现,由碳铵这一种物质受热变成了三种新物质,可见碳铵发生了化学变化。分析此反应特点,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二种,像这种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我们叫它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首先必须是化学反应,而且要符合“一变多”的特点。
(练习)判断是否为分解反应(1)蒸发食盐水
(2)碳酸钙→氧化钙 + 二氧化碳
(五)反思与交流:
(师)1你对此次探究实验有哪些质疑? 2你认为应该如何保存碳铵化肥?
请同学们自由回答,有不同意见的可起来补充。(生)纷纷抢着提出问题: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吗? 试管内的无色液体一定是水吗? 怎么证明那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就是氨气?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意义,请同学们给点掌声。
(师)完美的描述,道出了化学变化的实质,请同学们给点掌声。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吗?请各组交流后回答。(生)组内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什么样的气候是施用碳铵的最佳时机? 什么样的土壤环境最适合施用碳铵?
(师)请同学们课下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你的将你的探究方案,交给老师,经老师许可后完成探究实验。
(六)反馈练习及作业
(七)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生畅言)
四、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
本节教学,从课堂气氛来看很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的互动及小组内生生互动及组间生生互动进行的很好。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都很成功。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仪器的组装,检查装置气密性的过程,装加药品的过程,加热过程,以及检验生成物的过程直观而有详细,有效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本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验探究,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培养提高。不足之处是只验证了一个猜想,其它猜想是否成立没有给学生一个信服的例证。再就是碳铵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教师直接告诉了学生该气体是氨气,没有介绍验证方法。从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是一节较成功的新授课,不过通过本课教学再次提醒教师要充分备学生。
第二篇:初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现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到进行着。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演员只管自己演出是否成功,而对观众能否接受理解演出内容并不关心。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要由演员变为导演,让学生去做演员。在教师的导演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演好自己的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之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角色为何需要发生变化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其结果必然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新课程改革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 以“问题”为载体;注重调查。研究性学习以研究问题为目的,没有教材和大纲,这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2. 呈开放性态势,注重实践。从研究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获得,到研究结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
3. 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注重能力培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学习的内容,自由组合小组,制定实施计划,设计方案。直至完成学习任务。
4. 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研究过程。可见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
二、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想法设法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解,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面对新教材,我们的化学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
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体会中写到:“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素质教育问题,而素质教育在我们的学科的突破口到底在哪儿?课程改革从目标上为教师提供了具体做法和指导,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教知识为教方法,变重知识的掌握为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变重学习成绩为重学生的发展。”这位教师的体会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教师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些“变”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呢?不言而喻,恰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课程改革实验,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就是要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主持”。在新课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二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过去,教师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教材抛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俨然是化学的绝对权威,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死记那些所谓的重点知识,再加上大量的反复地训练、课程改革后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做法。教师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所谓“培养”学生了。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时,学生设计出十多种方案,研究各个方案是否可行,让学生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又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那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该如何扮演?我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3.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外在的表现就是对化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三篇:化学课例研修心得
通过化学化学网络研修,我在教学的有效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化学学科,学生能够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取得明显的学习收获,并在学习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一、在研修理念下,我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研修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
1、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2)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5)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题研讨式教学,体现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不唯一。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实践反思
1、专业引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保持良好的教学心理。对学生突发思维或心理,教师应用人文精神的理念去驾驭,或课后个别给予满意的答复,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做到“心理换位”——从学生学习的心理感受去思考教学流程,抛弃师道尊严;“稚化思维”——从学生学习思维发展的过程去设计每一个教学目标,优化有效教学。
2、教学反思,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学反思能及时发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教师为了解决发现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其他教师和教学反思得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更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此基础上撰写反思札记。这样,教师的教学就能较快地与学生的课堂心理和思维产生共振,对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成果积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教师通过反思札记、教学案例、课例研究或优秀探究片段的归类整理、积累保存,并根据积累适时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教学研究或教学沙龙活动,广大教师群策群力共同攻克难关,对教师今后进行有效教学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鼓励教师针对性的、选择性的上研究课,撰写化学论文或教学案例,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4、勤奋善教,调动学生乐学心理。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发展,自己要不断地提高,今天是蜡烛,明天必须是明灯。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电”,认真“善教”,照亮学生。“善教”,首先是教师应树立人格魅力,因为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教育的终极关怀总是指向学生的人格,旨在让学生养成理想的人格:其次必须注重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找准切入点,点击兴奋点,寻求发散点,形成整合点。“乐学”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因为学生的“乐学”是建立在教师“善教”基础之上的。没有教师的“善教”,学生只能“苦学”甚至“厌学”。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课堂心理调控和实施有效教学。要调动学生乐学心理必须做到:立足主体性,发挥能动性,富于批判性,展现创造性。“善教”和“乐学”是提高该教学实验质量的重要保障因素。
第四篇:如何讲清初中化学课的基本概念
如何让学生理解九年级化学课的基本概念
四川省营山县天伟初级中学
吴林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一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气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胆矾晶体的形状变化”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变化前后的形状改变。这个变化特点是吸是物质的形状发生的改变。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玻璃破碎、汽油挥发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词,明确概念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通过生活经验,迁移、类比、总结概念
生活与自然科学是紧密相连的,许多生活中的知识可通过自然科学相关知识去解释,同样,在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中,也可有意识的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从实际生活中引出并总结概念。如潮解,可从生活中食盐、白糖、衣服等久置会发潮的现象引出潮解并顺理成章的说明了潮解是物理变化;又如合金,可从家用的门窗、炊具、餐具等引出。
五、通过阶段性学习,深化概念
注重知识的阶段性就是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特点,掌握好知识处理的分寸,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在不同阶段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当然,注重概念的阶段性,并不能忽视其科学性,对于那些阶段性的概念,或某些概念形成的初始阶段,教师讲解应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这样才能处理好科学性与阶段性的关系。如燃烧概念,开始时定义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而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讲到氢气性质时从补充实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启疑,讨论得出燃烧不一定要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
六、通过计算、练习,巩固概念
解题过程可启发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由基础知识、智力以及解题技能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当学生因某种因素不能判别当前的题目与已有知识的关系时,教师若能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适当的”认知桥梁”,唤起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当前景象关联起来,问题则可顺利解决。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指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极不方便,同时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提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什么?由学生计算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即1.993×10-26千克×1/12 ≈1.66×10-27千克,再提出如何求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呢?再由学生计算得:氧的相对原子质量:2657×10千克/1.66×10 ≈16,氢、碳、铁呢?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到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它的国际单位为“一”,最后归纳指出如果每次均如此计算也比较麻烦,自然引出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及关系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E—mail:wln_2001@tom.com)
第五篇:初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王香英
摘要:新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本文将通过对师生角色的转变的剖析,浅谈在基础教育下的师生角色如何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角色『新课程教育网』
现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到进行着。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演员只管自己演出是否成功,而对观众能否接受理解演出内容并不关心。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要由演员变为导演,让学生去做演员。在教师的导演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演好自己的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之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角色为何需要发生变化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其结果必然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新课程改革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以“问题”为载体;注重调查。研究性学习以研究问题为目的,没有教材和大纲,这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创造空间。2.呈开放性态势,注重实践。从研究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获得,到研究结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
3.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注重能力培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学习的内容,自由组合小组,制定实施计划,设计方案。直至完成学习任务。
4.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研究过程。可见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
二、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
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想法设法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解,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面对新教材,我们的化学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
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体会中写到:“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素质教育问题,而素质教育在我们的学科的突破口到底在哪儿?课程改革从目标上为教师提供了具体做法和指导,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教知识为教方法,变重知识的掌握为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变重学习成绩为重学生的发展。”这位教师的体会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教师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些“变”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呢?不言而喻,恰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课程改革实验,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就是要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主持”。在新课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二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过去,教师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教材抛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俨然是化学的绝对权威,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死记那些所谓的重点知识,再加上大量的反复地训练、课程改革后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做法。教师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所谓“培养”学生了。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时,学生设计出十多种方案,研究各个方案是否可行,让学生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又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
那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该如何扮演?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