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黄石十八中教育事业发展的报告
关于十八中建设新教学综合楼的情况说明
2017年春季,我校在校在读学生有928人,专任教师58名,共设置了18个教学班(其中有两间教室设在临时板房),平均班额超过50人。教辅用房仅有理化生实验室、阶梯教室、微机室,其他如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档案室、医务室等必须的功能室均无房设立。我校校园当前的占地面积约为9015㎡,生均面积不足10㎡。学校现有的主体建筑是两栋各4层的教学楼,两幢教学楼于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总面积为2869㎡,生均使用面积不足3㎡(依照《黄石市普通初级中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独立设置的初中,学生人数在900-1500人的,建设用地面积为19634-31547㎡,即生均不低于21㎡;校舍建筑面积7801-14201㎡,生均为8.67-9.47㎡,使用面积4681-14201㎡,生均为5.20-5.68㎡;体育用地面积在8533-11546㎡,生均为9.48-7.7㎡;绿化用地1350-2250㎡,生均为1.5㎡)。2012年我校借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加大了校园标准化建设改造力度,建成了风雨操场和塑胶跑道,操场面积约3600㎡,跑道总长度则不足150m,校园绿化面积仅150㎡。从当前情况看,我校班级规模及班额标准早已突破了上限标准,所有办学条件无一项达标。
然而,我校每个年级能够容纳的学生数早已达到临界值,学校现有的接收学生就读的能力与区教育局每年实际下达的应完成的480人的招生任务相距甚远。最近几年,由于我校临近区域内房地产业迅猛发展,以万达广场为中心的商住圈集聚了大量的城镇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早在2015年春季,我校报名就读学生就出现“爆棚”局面,以致学校不得不“狠心”地将许多符合就近入学条件的学生拒之门外,生源急剧膨胀的严峻形势如果得不到纾解,必然会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我校结合现实情况,拟定了黄石十八中长远发展建设规划,期望分三期实行,即
一期:先行建成黄石十八中新教学综合楼
地址:延安路41号
土地:十八中校园内,与老虎头小学新教学楼平齐
朝向:南北
楼层:六层,一楼为乒乓球馆(我校传统体育项目),二至六楼为教室,每层设置三间教室(五层共十五间教室)、一间办公室或功能室。
每层面积:600m2
建筑面积:3600m
2建设时间:2017年~2018年
建成后,学校教室可达30间,可容纳学生1500人
按照学校发展需要,设想规划在一期工程竣工后,校园面积为13.52亩,校舍建筑面积将由2869㎡增至6469㎡,按照生均占有9.47㎡的标准计算,可新增接纳400人入学,招生规模接近区教育局下达任务数。
校园规划情况:先期校园总体建筑面积为4600㎡,分两期实施。一期建设一栋综合楼,建筑面积3600㎡,建设资金720万元,其他配套资金303万,计划一期总投资1023万元。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校园改扩建工程立项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2、学校东面两条废弃的通道尚未正式划归学校作为学生活动场地(或绿化用地);
3、纳入棚户区改造中的黄棉五栋第一栋虽属于原红线规划范围内的教育建设用地,但拆迁后的土地使用权需进一步明确归属十八中;
4、黄棉五栋中的其他四栋拆迁后土地,属原红线规划范围内的非教育建设用地,需要变更土地用途,划拨为教育建设用地。
黄石十八中
2017.03.10.
第二篇:教育事业发展报告
教育事业发展报告
一、2005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2005年,贵阳市教育工作,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通过全市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使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一)科学规划教育发展目标,理清教育发展思路
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会,结合我市教育发展的需要,围绕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流,依照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研究制定了《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对我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干部和人事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确保教育事业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环境。
为了使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得到较好的落实,完成了三城区初级中学及部分完全中学移交区级人民政府管理工作,贵阳七中等二十三所直属中学全部移交三城区管理,结束了我市多年来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规范的历史。
(二)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积极开展“五爱一讲”主题活动,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组织开展了《中华传统美德名篇导读》读书活动,推出《中小学生礼仪读本》并在全市投入使用。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教工作及班主任工作,倡导文明班风、校风。
完成了全市国民体质监测6~18岁城乡汉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任务,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师资培训工作。举办了全市青少年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少儿体操、武术、羽毛球、珍珠球、蹴球等十余项体育锦标赛和元旦越野赛跑比赛。组织了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全市中小学校“班班有歌声”的比赛活动,开展了全市少儿书画大赛。
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制定了贵阳市安全文明校园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多种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确保全市教育系统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三)构建金阳新区基础教育体系,完善新区教育服务功能
为构建金阳新区小学、初中、高中相互配套的基础教育框架,切实解决新区居民子女读书问题,加快了贵阳一中金阳新校、贵阳三中新校和贵师附属实验小学的建设步伐。贵阳一中金阳新校于9月正式投入使用。完成了贵师附属实验小学的组建工作,200多名小学适龄儿童到学校就读。贵阳三中新校建设工程已于9月正式破土动工。
(四)实施“温馨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让人文关怀覆盖全体农村学生
2005年农村学校全面铺开“温馨工程”,共投入资金135万元,建设了661个小伙房;投入资金495万元,改造或建设学校厕所693个;投入资金285万元,建设了655个创业实践基地,各村级小学均在不同程度开展或确定了创业实践基地的发展项目。一些区、县还自发地开展了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的试点工作。
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总计投入资金1231万元,改造项目31个,危房改造面积21209平方米。
(五)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制定出台了《贵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标准化学校督导评估细则》等系列文件,59所中小学经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达到了标准化办学标准,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继续加强市直属薄弱学校的建设,总计投入资金1672万元,重点改善了13中、21中、30中、33中四所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六)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规模保持增长,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2005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2325人,在学研究生5527人,毕业生739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6.32万人,在校生20.71万人,毕业生3.9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42万人,在校生7.58万人,毕业生1.4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31万人,在校生6.13万人,毕业生1.53万人;普通初中招生5.21万人,在校生15.77万人,毕业生5.33万人;普通小学招生6.36万人,在校生37.53万人,毕业生5.55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8.65万人;全市特殊教育招生232人,在校生1687人,毕业生176人。
(七)建设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机制,保障远教功能的充分发挥
继续加强远程教育硬件建设工程,组织实施了第二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投入资金240万元,建成了150个卫星教学收视点,基本完成了对我市农村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覆盖。在硬件设施基本到位的情况下,适时将工作重点放在远程教育管理和使用的长效机制的研究和建设上,建立了远教工作例会制度,制定了《贵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区、县、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经费不能低于费改税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经费的5%。
(八)认真落实“两个为主”,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开展大规模的调研统计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情况底数。制定了《贵阳市加强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方案》,将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纳入贵阳市人民政府义务教育工作范畴。加强城郊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地公办学校建设,接纳更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共投入1040万元重点对云岩、南明、小河三城区7所公办学校进行了改造,有近4000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获益,免费到公办学校就读。
(九)合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规范民办教育管理
安排职业教育经费300万元,比上年增长400%,主要用于试行职业教育券和农村职教中心建设等。同时,中职扩招20%,对初中生实行了“一考多分流”的办法,鼓励报考中职校效果明显。
民办教育专项补助费由上年的20万元增至100万元,增幅达400%,用于对承担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生均补贴公用经费,同时继续为民办学校建校贷款贴息300万元。加大了对民办学校规范发展的引导力度,出台了《贵阳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设置暂行标准》,并从今年起按新标准对民办学校进行审批。
(十)以《贵阳市教育督导规定》的实施为着力点,确保教育全局工作的全面顺利完成
率先在全省出台了第一部教育督导政府规章──《贵阳市教育督导规定》(贵阳市人民政府令),对加强我市教育督导工作,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保障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及教育目标的实现,推动我市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二、2006年贵阳教育工作展望
2006年,教育工作坚持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进贵阳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进一步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认真做好谋划未来工作。颁布和实施《贵阳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明确“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制定《贵阳市2010年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力争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进一步落实农村教育政策,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统筹城乡教育,大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及设备购置工程”,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制定出台贵阳市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贵阳市标准化学校建设评估标准》,按规划、按标准,合理有效地使用市、区(县)两级教育经费全面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2006年创建一批城乡标准化学校(含农村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三小”工程建设,探索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长效机制。
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全面落实县级政府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管理责任。做好实施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的政策。
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弱势学生群体帮扶政策。对云岩、南明、小河、白云、高新5个区和全市18个贫困乡镇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对全市城市低保家庭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实行“两免”。切实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关政策措施,2006年改善城区8所公办接纳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学校,城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尽可能安排空余学位招收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入学。
加强市移交三城区初级中学的管理及业务指导,确保移交学校的平稳过渡。年内完成三十六中等4所薄弱初中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工作。全面完成贵阳三中新校建设,确保9月1日正式开学。
重视学前教育发展。以县级示范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教研科研工作,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同时,重视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
积极推进普通高中稳步发展。启动或完成贵阳一中二期、贵阳二中、六中、民族中学改扩建工程,鼓励支持实验三中、民族中学、息烽中学、修文中学争创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确保清华中学、开阳一中、乌当中学、白云二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二次评估,鼓励支持贵阳十中、十四中、二十五中按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办学标准办学。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扩大招生规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继续实行“职业教育券”制度。2006年重点扶持4所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进行公办职校引进民间资本的试点,鼓励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教育,扩大中职校招生规模,提高中职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扩大就业范围。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积极支持贵州大学金阳新校区的建设,力争年内动工。加快我市“一本两专”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筹建集学前教师教育、初等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一体的教师教育分院。加大市属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力度,力争完成组建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完成贵阳卫生护理职业学院建设任务。
民办教育的重点是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引导向非义务教育发展,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开展对民办中学的教育督导评估试点工作,督促指导民办学校依法办学,提升办学水平。对承担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给予一定的生均公用经费补贴,鼓励支持民办学校自建校舍,继续为民办学校建校贷款贴息。
(三)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深入开展素质教育调研工作,提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措施,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相互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加强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监控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认真做好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对全市青少年体质调研结果分析研究工作,完成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研究报告。研究制定2006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方案。以开展预防传染病及学生常见疾病、加强学校食品工业安全管理为重点,认真抓好农村学校食品卫生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实现我市农村中小学和所有行政村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的目标。切实加强远程教育网站资源和教学软件及光盘库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维护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全面开通贵阳教育城域网,建设贵阳市教育局局域网,基本完成“贵阳市市民受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继续推进城区中学“班班通”工程建设。加强对全市教育的宏观研究,开展义务教育公平入学,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等重大课题研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大力推进中考招生改革。按照“梯级测评、整体提高”的思想,搞好高中会考的改革和组织工作。创新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平台,继续开展英语教师暑期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对全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水平,确保我市各级各类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全省同级同类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
(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工作量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启动新一轮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抓好学科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工作,重视新任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加强各区(市、县)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培训机构的作用,重点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
继续深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育系统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做好面向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工作,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建立城镇教师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促进干部、教师合理流动。做好筹划建立教师人才交流市场的前期调研工作。
(五)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推进地方性配套教育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切实加强教育执法监督和依法治校工作,完善学校法人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确保80%学校成为安全文明校园,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坚持落实《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政策,规范向学生收取服务性收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举办或变相举办文化学科类实验班、特长班,研究缓解“择校热”问题的办法,严格执行公办普通高中招生“三限”政策。
第三篇:教育事业发展报告
教育事业发展报告
一、2007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2007年,贵阳市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完善结构,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创新,教育事业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教育民生问题提到前所未有高度
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意见》。切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07年,全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共计125976人,小学100050人,初中25926人,其中,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达4.35万人,接收比例为34.52%。
“两免一补”范围继续扩大,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中央、省共补助资金3406.2万元,市补助资金1894.5万元,免除全市农村和城市低保人群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并对住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全市享受“两免一补”的学生达57万人次,比2006年增加10万人次。
改扩建8所公办学校用以接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制定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学杂费补助实施方案,对就读民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每人补助100元,共计投入资金820万元。
(二)依照规划推进学校基本建设,积极推进标准化办学
按照全市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共完成32所农村寄宿制标准化学校建设,投入资金4902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478万元,地方资金2424万元。花溪区、修文县、息烽县、清镇市获得国家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奖励项目8个,总投资1073万元,其中国债资金700万元。安排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项目28个,投入资金3953万元,现已有8个学校开工建设。高中建设取得新进展,贵阳一中二期主体工程完工;贵阳六中学生食堂、宿舍完成建设;贵阳民族中学扩建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已进入施工招标阶段。积极做好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创建工作,贵阳实验三中、贵阳民族中学接受了省教育厅的验收评估。
(三)职业教育得到较快发展
出台了《贵阳市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认真抓好两所高职院校的建设,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开阳、乌当、修文、息烽等4所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启动一批有特色的优势专业实训基地。全市中职招生完成21000人,超计划数5000余人,完成中职生国家助学金发放工作。市级投入资金200万元,发放职业教育券4000张。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巩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果
建设并开通了 “贵阳教育信息网”,开发了贵阳市民受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建成了以贵阳市教育科研网为门户的教育科研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切实加强农村远教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为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配送一套英语教学光盘。
(五)中考及高中招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高考成绩喜人
制定《2007年贵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改革方案》,明确规定2007年贵阳市四城区普通高中招生采取网上录取的方式进行,确保高中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高考成绩整体大幅度提高,全市共有高考考生22404名,其中理科考生14805名,文科考生7599名,高分段学生所占比例居全省之首。
(六)开展师德教育专项活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
出台了“师德专项教育年活动”的工作方案、建立了师德教育巡查机制,开展了演讲、征文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大校级干部的培养、培训和管理力度,举办了为期60天的贵阳市教育系统县级干部培训班,选送了62名校级干部到北师大参加“新时期成功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培训。认真做好面向社会人员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已认定高级中学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8607人。全市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4%、98.2%、95.1%。
(七)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全市整体形象
圆满完成了国家一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语言文字工作迈入国家一类城市行列。贵阳幼师的舞蹈作品《银项圈》荣获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金奖,获第六届中国舞蹈大赛荷花奖“大地之舞杯”民族民间舞银奖,代表贵州参加全国第七届舞蹈大赛,并进入决赛。
(八)严格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不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坚决治理学校乱收费。通过检查督促,各学校大都严格按规定收费,基本未发现自立项目收费、超标准收费、回扣或提成代办费等违规行为和“坐收坐支”等违反“收支两条线”的现象。
二、2008年教育工作展望
2008年,教育工作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教育公平为宗旨,抓住“两基”迎“国检”这一契机,切实落实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的相关内容,努力构建比例合理协调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核心,为实现我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学有所教”目标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现有教育资源,切实落实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的相关内容,制订“学有所教”行动计划并全面推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坚持把有限的财政教育经费向农村、农民工子女、城乡低保人群和薄弱学校倾斜,确保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公用经费基准定额,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教育发展差距。
2008年元月发生的特大凝冻灾害使贵阳市各级各类学校受灾达到961所。要积极开展以“保开学、促发展”为核心的灾后学校重建工作。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周密方案,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一手抓灾后重建,一手抓加快发展,最大限度地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春季新学期顺利开学。
(二)以“两基”迎“国检”为契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把“两基”迎“国检”放在全年工作的突出位置,落实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目标责任,在规定时限内完成2008年办学条件达标任务。全部初中、小学各自对照标准逐项开展校级自查,按要求完成乡(镇、街道、社区)级和县(区、市)级自查,确保“两基”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按规划、按标准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合理有序有效地使用市、区(县)两级教育经费,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规模办学。在云岩区、南明区做好义务教育学区化建设试点工作。做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两免一补”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工作。
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措施。在两城区改扩建或新建2所标准化中小学,其他各区
(市、县)县城各改扩建或新建1所标准化中小学。公办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市级财政投入1620万元,对承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提供生均公用经费补贴,用于抵顶部分学费和改善必要的办学条件。
加大对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倾斜,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三)统筹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与招生,稳步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高等教育地方性学科建设
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扎实推进贵阳二中、六中、民族中学改扩建工程,完成十二中运动场拆迁,继续支持各区(市、县)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标准化普通高中建设,继续鼓励和支持息烽中学、修文中学改善办学条件并申办省级示范性高中。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统筹管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招生和就业工作。出台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意见,继续推行“中等职业教育券”制度,组织好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工作。重点扶持5所县级职教中心和5个优势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引导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健康发展。建立民办教育专项补助机制,用于扶持高中阶段民办教育的建设贷款贴息、教学设备补充、开展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等方面。
加快贵阳学院地方性学科体系建设,力争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开工,实现贵阳护理职业学院搬迁,促进贵阳市高等教育良性发展。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深入开展素质教育调研,总结成功经验,提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做好普通高中课改试点工作,建立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坚持“梯级测试、整体提高”的原则。
认真做好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组织实施2008年中考体育考试工作,举办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
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推进“班班通”和“堂堂用”,不断丰富中小学课堂教学手段。完成贵阳市市民受教育管理系统和学籍管理系统建设。完善教育城域网网络建设,开发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和“贵阳市教育电子地图”查询系统。全面推进学校和社会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五)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制度和人才选用制度
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积极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和科学决策的制度建设,规范办学行为,修订完善相关政策、规章和制度,促进学校建立健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科学安排有限的教育经费。加强对教育项目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的论证,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继续深入推进全市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加大校级干部的培养、培训和管理力度,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任期目标管理制度,完善校长和教师的交流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将师德建设成效纳入学校评估和校长考核体系,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支教服务期制度。继续开展全市中小学名师工程。做好教师公开招聘、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审工作。
(六)以生为本,规范办学,推进教育公平,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
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重点学校或重点班的规定,不得改变或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校务公开,严肃查处各种违规乱收费行为,清理和规范学校服务性收费,禁止一切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的行为。
健全资助体系,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机会。继续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困难家庭子女的资助和农村“留守儿童”的近距离亲情教育工作,保障女童和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继续推进农村
中小学“三小工程”建设,探索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长效机制。
严格规范招生考试秩序。继续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在全市实行中考网上报名、网上评卷、高中三年入出口网上公开评价和网上阳光录取。
第四篇:教育事业发展报告
教育事业发展报告
一、2006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2006年,贵阳市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为主线,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努力构建和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稳步推进教育的改革、发展、创新,教育事业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谋划“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
“十一五”是贵阳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贵阳教育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全市着重开展了《贵阳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在科学分析教育发展形势,把握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今后五年的教育工作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对全市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进一步落实农村教育重中之重地位,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1.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作
2006年春秋两季,中央和省补助资金共免除280581名中小学生杂费2609.10万元。为81986名贫困学生提供了价值708.11万元的免费教科书。按200元/年的标准,为11413名贫困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228.26万元。此外,为18个国家级贫困乡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贫困寄宿生8217人提供生活补助164.33万元。同时,还为全市城镇低保家庭及18个国家级贫困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30804人提供价值256.93万元的免费教科书,为5885名学生免除学杂费79.42万元。
2.大力推进“三小工程”建设
2006年,继续安排了全市农村中小学“三小工程”建设运转、维护专项经费,全市农村小学共建设学校沼气池80口。目前,遍布全市农村的656个小伙房每天有4万余名农村孩子中午可在校内吃上热饭、热菜;677个创业小基地拥有种植、养殖、加工、制作等多种生产和经营模式,截至目前已累计创收90余万元;664个干净卫生的小厕所,让20余万名农村孩子感受到文明生活的气息。
3.深入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一年来,全市有8个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已竣工验收,24个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共计完成投资1800万元,新建寄宿制学校4万平方米。
2006年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项目共计39个,投入资金2479.45万元,改造面积46635平方米,受益学生2万多人。
4.持续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
2006年实现了农村中小学和所有行政村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的目标,建设完成农村中小学卫星接收点150个。迄今为止共建成卫星接收点1144个(含党员活动室)。
(三)加快学校建设,加强教学科研,提高办学水平
为推进金阳新区建设,努力构建起金阳新区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的基础教育体系,2006年重点推进了贵阳三中新校建设,启动了贵阳一中二期、贵阳二中、六中、民族中学改扩建工程,开展了贵阳四中教学楼、贵阳二十一中教学实验楼、贵阳二十五中教学楼、贵阳三十中教学楼、贵阳经贸学校食堂的建设,鼓励支持贵阳十中、贵阳十四中、贵阳二十五中按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办学标准办学。此外,各区、市、县也积极筹措资金,周密部署,狠抓学校建设,提高学校硬件水平。
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认真开展了贵阳市第四届中
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特教学校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二是狠抓了小学和高中阶段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三是召开了全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会,出台了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四)完善结构,加强引导,努力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2006年,开展了组建申报贵阳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通过了设置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评审,省政府下达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成立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批复》,相关手续已报送教育部备案。
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安排1220万元作为市级职教专项经费,其中200万元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券”,800万元用于扶持乌当、开阳、修文、息烽等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并首次安排中职学校贫困学生助学金20万元,配合铁路部门为符合条件的3201名在校学生购买乘坐火车的优惠卡。
(五)加大招生宣传,实行“阳光招生”
进一步加强了招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网上报名、考生电子信息采集、考试数据处理、电子文档建立等工作,初步建立了贵阳市自考考生电子档案。同时,进一步加大招生工作的宣传力度和透明度,继续在各级各类招生工作中落实完善以“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
全年全市研究生教育招生2406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5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8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26万人,普通初中招生5.35万人,普通小学招生6.35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8.52万人,全市特殊教育招生197人。
(六)加强学校管理,强化执法监察,规范办学行为
2006年,对各区、县(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各学校“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等相关教育收费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各区、县(市)“两免一补”的经费都按规定拨付到位。招收有农民工子女的城区中小学校都较好的落实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借读费”规定,收费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全市中小学均按照《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对春、秋两季的教育收费项目进行了公示,绝大部分学校都能够做到按照规定规范收费。自立项目收费和超标准收费等违规行为以及违反“收支两条线”等情况较往年有进一步的好转。
(七)加强教师的招考、培训、评聘及资格认定工作,师资力量得到提高
经市人事局、市编委办公室同意,2006年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招聘教师147名,经过资格审查和复核,按照相关程序严格选拔后,共录用123人。各区、市、县也根据本地教师缺编情况,开展了补员招聘工作。全市有7500余人经过认定取得了教师资格。
2006年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师德修养、新课程通识、教育教学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培训,制定了《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2006年共选派220名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
(八)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和体卫艺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举办了贵阳市青少年学生“八荣八耻”、用“文明礼仪”、书法、绘画作品比赛。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17所学校获“贵阳市绿色学校”称号。组织全市中小学生以“传承长征精神、共话多彩贵州”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月活动。
完成138所学校《2000~2006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报送工作;完成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贵阳片区)工作。组织近万名学生参加了全省第六届民运会和市十届运动会。
二、2007年贵阳教育工作展望
2007年,贵阳市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起点、争创新优势,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核心,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主旨,确立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贵阳”的基石,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构建比例合理协调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为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
(一)确立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贵阳的基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要切实加强全市教育系统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专业化建设。二要切实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保证各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比例。三要依照《贵阳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继续加强分类指导和分区规划,推进各区(市、县)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的完成,继续完善《贵阳市2010年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四要积极做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件实事中有关教育的目标工作。五要积极营造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把为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发展机会均等的学习条件作为第一要务,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全面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2007年启动8所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除三城区以外的其他各区(市、县)各保证建设一所。同步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三小工程”建设。
确保完成中央、省下达“两免一补”计划,继续扩大“两免一补”的范围,对全市农村学校和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面实施“两免”。2007年启动建设“蓝天学校”和改扩建公办接纳农民工子女学校共计8所。进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补贴发放工作。
出台《贵阳市加快幼儿教育发展的意见》,以县级示范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65%。重视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
继续支持各区(市、县)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示范性、标准化普通高中建设,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完成贵阳一中二期工程,启动贵阳二中、六中、民族中学改扩建工程,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十二中运动场拆迁,启动建设十一中小学初中部危房迁建,鼓励支持实验三中、民族中学、息烽中学、修文中学争创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着力办好县级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07年重点扶持3所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启动2个优势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制定中职学生公用经费标准,扩大中职校招生规模,加大对技能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力度。
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支持贵阳学院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启动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加快贵阳护理职业学院建设。
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引导向非义务教育发展。建立民办学校专项补助制度,完善民办学校建校贷款贴息办法。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的内容、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探索建立贵阳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高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成中小学教育城域网中心机房升级工作,完善教育城域网的功能和安全建设,全面推动信息技术在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四)积极推进依法治教,逐步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制度和队伍管理制度
强化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逐步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完善学校法人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规范办学行为,修订完善相关政策、规章和制度,颁布实施《贵阳市中小学管理工作规程》。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严格规范学校经费的使用,实行“收支两条线”
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任期目标管理制度和交流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支教服务期制度。做好2007年市教育直属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工作,完成面向在职教师和社会人员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做好“十一五”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相关工作及教师必学必考教材的培训工作,努力做好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工作。继续开展全市中小学名校名师工程。
进一步完善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检查工作的统筹,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教育经费投入、学前教育、民办教育、远程教育、学校管理、规范办学、安全卫生等各项专项督导评估工作。
(五)以生为本,力促教育公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
坚持落实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校务公开,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政策,清理和规范学校服务性收费。
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资助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建立和完善勤工俭学机制,继续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保障女童和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做好2007年招生工作计划安排和落实工作,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就业指导培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机构,加强师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开展好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第五篇: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县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推进我县工业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能否把我县教育事业做大、做强、做优,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事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县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对我县教育事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xx县辖x个乡镇,xxx个行政村,总面积xxx平方公里,总人口xx万人。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 xx 所,其中小学xx 所,初中xx所,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各xx所。全县现有幼儿园xx所。全县现有专任教师xx人,其中小学xxx人,初中xx人,普通高中xx人,职教中心xx人,特教学校xxx人,幼儿教师xx人。全县中小学在校生xxx人,其中小学xxx人,初中xxx人,普通高中xxx人,职业高中xxx人,在校残疾儿童少年学生xxx人。全县在园幼儿xx人。
二、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振兴xxx经济的战略措施,教育事业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高度重视,积极担负县域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责任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县切实将教育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分析情况,制定规划,研究措施。坚持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视、同期部署、同步考核。县委、政府两办督查室定期组织专项督导,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每学期组织召开一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全县教育工作。
理清思路,明确责任,充分落实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教育人事调配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中小学公用经费由财政统一拨付,县教育支付中心统一管理。严格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县、乡政府抓投入、抓建设、抓硬件;教育局及各学校抓管理、抓质量、上水平。为促进各项责任目标的落实,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亲自调研,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确保全县教育工作健康、优质运行。
2、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1)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我县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校舍建设进程。一是xxx迁建项目。该项目预计投资xx亿元、占地xxx亩,目前已经完成立项、选址、土地预审、设计与勘察招标等前期手续,一期工程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二是城区xxxx小学新建项目。该项目占地xx亩、总投资xxx万元,现正在开工建设,xx月份投入使用。三是中小学、幼儿园校舍提升工程。正在进行中的xx个全面改薄项目、xxx所农村幼儿园改造项目,xxx年xx月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2)学校内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xxx年全县投资xxx余万元用于学校、幼儿园内部装备购置。其中投入xxx万元购置了多媒体器材xxx套、录播设备xx套以及部分电脑、图书、音体美器材等,xx处学校达到“人人通”。投资xxx万元对xx所日托幼儿园进行建设,配备了先进的教学器材和大型玩教具等。
3、加大力度,全面优化育人环境
(1)育人环境实现跨越提升。一是“美丽校园”创建初见成效。各中小学以“净、绿、美”为目标,因地制宜对校园整体环境进行了科学规划,制定了具体可行的管理办法,xx所试点校以点带面,共投资xxx万元,大力开展了校园植树、种花种草等活动,实现美丽校园全覆盖,校园环境由外及内“靓”了起来。二是学校文化建设异彩纷呈。各学校充分利用本校历史资源,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内涵,xxx镇希望小学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打造的xx文化,被光明网记者报道;xx中学的xx文化、xx小学的xx文化、xx小学的xx文化等,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环境文化育人效果进一步增强。(2)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扎实推进。进一步明确责任,全体干部教师认真履行安全职责,形成了“时时处处有人抓,人人肩上有责任”的安全工作合力;全面加强了师生安全法制教育,县局建立了“安全信息快播平台”,各学校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和法律知识讲座,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获奖学生xx多名;牢牢抓住“五个重点”,多措并举,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及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全县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连续六年受市局及县政府表彰。
4、多措并举,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
(1)积极引进人才,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我县建立了稳定的教师补充体制,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录用特岗计划教师等形式,每年均选聘一批优秀教师,全部充实到乡村和偏远学校,逐步解决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学科不专业、不专职等问题,增强队伍整体素质和活力。xxx年,为农村中小学、幼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xxx名,录用特岗教师xxx名。
(2)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制定了《校长及教师交流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农村教师享受农村教师津贴、职称评审倾斜等优惠政策。
(3)梯队性开展教师培训,引领专业化发展。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先进教学思想和方法。近年来,组织优秀教育干部、教师参加省市县培训,每年共选派外出培训xxx余人次;组织中心校长、中学校长先后到先进学校参观学习;聘请专家来我县进行专题业务培训,开展县级培训约xx场xxx人次,选派人员外出培训xxx余人次;开展了小学数学、英语、语文和音美教师观摩课活动,受益教师xxx余人次。二是积极实施教育干部和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工程。确定了各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目标,大力支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和教学比赛活动;全面落实教育干部任课和听评课制度,切实提高了校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4)坚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教育正能量。一是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问卷”“师德论坛征文”等活动,提高了教师师德水平和依法从教意识。二是成功举办“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教师幸福成长”报告会,提高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继续在全系统开展了“寻找身边最美教师”等活动,录制身边最美教师典型事迹宣传片,使全县教师学有榜样、行有表率、比有目标。三是强化师德师风考核。规范了师德评价体系,在教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中对师德师风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全县干部教师层层签订《师德承诺书》和《在职教师拒绝有偿补课承诺书》,加大督查力度,严肃查处教师乱办班、乱征订、体罚学生等违规违纪问题,维护了教育良好形象。
5、全面育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系列活动。(1)开展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着力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每年组织多次全县性思想教育主题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成长,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第四届“阅·知·行”爱国主义读书教育等八次全县范围的校园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丰富校园活动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开展素质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按照“全面实施、示范引领”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全县首批xxx所“素质教育示范校”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校本课程资源,组织举办了学校文化建设专题讲座与论坛活动,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推动全县各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6、深化课改,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不断深化校本课程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深化校本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薄弱学科教学,重点督查中小学音美教学情况,确保开课率和教学质量。
(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落实《xx县教育局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通知》精神,实行作业公示和抽查制度,严格控制作业留量,改革作业形式和内容,精选精批,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3)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作用和团队合作优势,构建跨城乡、跨学校、全员参与、即时探讨的“大教研”体系,积极推广先进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网络集体备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通过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历年组织教师多媒体应用培训xxx余人次。
7、乘势而上,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1)进一步推进乡镇中心园和日托园建设。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规范”的原则,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园条件,切实解决幼儿接送难问题。
(2)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依据《xx县学前教育工作综合评估标准》,对各幼儿园进行经常性、全方位督查评估,充分发挥县直幼儿园的“六中心”作用,积极组织送教下乡、邀请幼教专家讲座、外出参观学习、玩教具展评、技能技巧比赛等活动,提高了幼儿园教师素质与保教质量,促进了幼儿园办园水平升级上类。xxx年,全县有xx所农村幼儿园通过沧州市农村示范幼儿园验收。
8、齐抓共管,不断提高普及程度
严格按照《xx县教育局关于严格中小学生入学和转学管理的暂行规定》,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就近入学,切实解决无序择校和大班额问题,促进校际间生源的相对均衡。严格落实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流向实行动态监控,实现学籍管理规范化。将控失保学工作任务分解到全体教育干部和教师,并列为绩效考核重要指标。
9、整体推进,确保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普通高中教育。xxx立足校情,因校制宜,努力推动内涵式发展。强化制度落实,向管理要质量;提升师德师能,向团队要质量;推进课程改革,向科研要质量。
(2)职业教育。县xxx积极拓宽渠道,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常规管理,提升管理声誉;坚持“老专业升级改造,适时增加新专业”办学思想,加强校企联办,借助外力为学生设计成长路径。
(3)特殊教育。县、乡政府及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建立健全了随班就读保障体制,提高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县特教中心内部设施齐备,注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4)成人教育。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科技、农业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搞好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5)民办教育。制发了《xx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民办幼儿园管理的通知》,不定期对城区民办教育机构进行专项督查整治,不断规范办学行为,依法取缔各类非法民办教育机构。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上级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城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城区学校班容量过大问题较为突出。二是学校标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教师队伍配置不均衡、年龄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教育干部及教职工的观念、作风、能力与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还不完全适应。
四、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建议
综合分析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教育发展应确立以下基本思路:坚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动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紧扣我县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寻求新突破,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着力构建立足经济、面向社会、服务各业的现代化教育事业新格局。
首先,继续增强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加教育事业投入,增大教育事业办学规模。着力眼下,聚焦项目建设,加快进程,进一步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xxx迁建项目。加快推进速度,力争尽快开工建设。二是全面改薄工程及幼儿园提升项目。今年规划全面改薄项目xx个、农村幼儿园改造项目xxx个,争取今年年底投入使用,解决部分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问题。
其次,不断提高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是提高队伍综合素质。继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师德满意度测评,严肃查处违背师德行为,切实提高教师依法从教意识。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组织外出观摩学习,实施骨干教师带动策略。严格落实教育干部任课评课制度,促进全县干部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二是不断引进师资。进一步加大教育人才招录力度,为教育发展蓄足后劲,注入活力。
最后,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一是规范督导考评,狠抓工作落实。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优化管理为抓手,严格落实好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考评制度,继续推行全县教育工作大督查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健康、顺利开展。二是创新办学理念,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抓实抓牢xxx所试点示范校,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三是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潜心开发校本课程, 盘活课程资源,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