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一、评《搭配中的学问》一课
《搭配中的学问》,这部分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对这一领域的设计思路,课标中有这两段话是值得关注的:
1、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2、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由这两段话来观照“综合与实践”课,我们可以发现,关键词就是两个“数学活动”及“数学思考”。那这两方面是什么关系呢?是谁高谁低?还是并列?其实应该是相融互促的关系。即:数学活动要能启发促进学生思考;而学生的思考又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这才是综合实践课的价值。
具体到这节课,我认为我们听这节课,最值得观察、思考的就是:操作活动是否有实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
以此来观照方老师的这节课,可以发现这节课在几个方面都给我们上好综合实践课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1、活动有趣味
毕竟是三年级孩子,爱玩爱动。怎样把一个个零散的数学活动变成孩子们想参与爱参与的活动呢?方老师很有办法,她用“看、吃、玩”生活中孩子们最爱的三件事,串出一个情境串,吸引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乐不思蜀。活动的趣味性是活动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2、活动有层次
从用学具卡片摆搭配方法,到不用学具摆,用最简洁的方式表示搭配方法,这渐进的活动也迫使学生逐渐进入深层思考。每个活动都不是一场走秀,而是一场带着问题操作的数学头脑风暴,给孩子们带去深层体验与感悟,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经历与成长收获。
3、活动有比较 在各个活动汇报时,方老师很注意倾听孩子们的不同想法,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适时地将不同想法进行比较。“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还能表示得更简洁吗?”、“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等一系列追问,将学生的思考推进深化,很好地将“一一对应”、“优化”、“符合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暗藏于这些追问、思考中,提升了这节课的数学价值。
4、一点建议
三个情境活动汇报了各种搭配方法之后,是否能再次比较,找出各种方法的共同点:不管是文字连线、数字连线还是字母连线、图形连线,都是两类,两类之间的每一个都在进行一一对应的搭配。由此让最简洁的那副连线图成为模型牢牢刻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二、评《什么是周长》一课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新教材一节经典的概念教学课。在原有的旧教材中是没有这节课的,课改后,各版本教材都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之前,特意安排一节课来让学生体验理解周长概念,可见这个概念、这节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周长的基础,也是六年级学习圆的周长及与圆相关的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基础。
但是这节课又是很难上的,因为概念如何内化是很难的。我曾经听过很多次《周长》一课,都存在一些问题。如揭示定义过于轻率,都是通过一个情境、一个活动就出示了周长的定义,好像学生会读会记那句话就是理解了周长;又如教学内容整合不当,层次杂乱,认识了周长后又进行描边线的活动;还如习题安排过多,堆砌了各种求周长、量周长、比周长的习题等等。这些问题凸显出,很多教师对于周长概念的教学浮于表面、未及内心,没有顾及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体验、感知及内化。
周长概念的本质是什么?蕴含着怎样的教学价值?如何让学生内化周长概念?这些是值得我们课前思考的,是我们上好课的基础。事实上,周长是研究一个平面图形的度量特征,是对“一维空间”(线)的度量。认识周长,首先要明确度量的对象,即图形的“边线”;然后再明确度量的长度,而在比较或度量长度时,有些可以用直尺直接度量,还有一些需要想办法把不能直接度量的转化为能直接度量的,其思想就是“化曲为直”。由此可见,周长概念本身是有层次,有内涵的。周长概念的内化就应该是可递进的、可转化的、可变化的。以此来观察思考王老师的这节课,可谓是“活动丰富体验深刻”,有几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1、逐步推进,体验有层次
对周长概念的剖析可知,周长概念本身可分解为两层含义:一周→一周的长度。与此相对应的适于学生的数学活动也可分为两层:描一描→量一量。王老师在课中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层次,不急不躁,逐步推进,先是看一看、比一比,再是描一描、摸一摸,让学生体验“周”的含义;然后是是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让学生体验“周长”的含义;在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内存于心,呼之欲出之时,再揭示周长的定义,非常恰当,水到渠成。
2、直观演示,体验很简明
如何使学生从对“周”的理解进一步达到对“周长”的理解,王老师在两者之间有个独具匠心的设计。就是在指一指教具三角形和圆形的一周边线之后,让学生估计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一周边线谁长谁短,并且还将两个图形的边线给拉直,进行比较。这样做至少有两点好处:
①对周长的概念理解非常直观明晰。既直观看到周长本质上就是“线”,不是“面”;又明确了周长“是可以度量的”。一举轻松突破了周长内涵的两个方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②在将圆的一周边线拉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暗示、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方法和思想,给学困生后续的学习思考提供了示范。
3、动手动脑,体验能深入
王老师在这节课中,不断以“动手”促“动脑”,不断促进孩子们对周长深入体验。如描一描、指一指的操作;估一估、数一数的操作;尤其是小组协作量一量的操作;这样不同程度的操作,促进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使学生对周长概念的体验逐渐深入、逐渐内化。
4、从学到用,体验更丰富
在课内安排了一系列活动,明确了周长的含义之后,王老师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了量头围、腰围、做相框等生活中应用周长的事例,再次回归生活,为周长寻求生活情境的释义。这样的做法,既使得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周长的联系,又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体验,对周长的理解更实际、更丰富。
5、一点建议
后面的估一估、数一数、量一量这三个环节可否调整为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因为估和量用的是同样的学具,目的都是为了理解“周长”之“长”这层含义;从学习心理来看,学生在估了之后,是很想也很习惯去量出准确长度的,为何不顺势而为呢?至于数一数这个环节,教材就是安排在量一量之后,并且配上了格子图。乍一看,似乎比量一量要容易,应该先数再量;细思量,本意是故意走进学生的思维误区,用面积进行干扰,再通过辨析排除干扰,更深刻地理解“周长”为线而非面。所以,数一数还是要放在量一量之后,并进行深度设计。
第二篇:三年级《搭配中学问》评课稿
三年级《搭配中学问》评课稿
《搭配中的学问》,这部分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对这一领域的设计思路,课标中有这两段话是值得关注的:
1、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2、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由这两段话来观照“综合与实践”课,我们可以发现,关键词就是两个“数学活动”及“数学思考”。那这两方面是什么关系呢?是谁高谁低?还是并列?其实应该是相融互促的关系。即:数学活动要能启发促进学生思考;而学生的思考又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这才是综合实践课的价值。
具体到这节课,我认为我们听这节课,最值得观察、思考的就是:操作活动是否有实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
以此来观照方老师的'这节课,可以发现这节课在几个方面都给我们上好综合实践课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1、活动有趣味
毕竟是三年级孩子,爱玩爱动。怎样把一个个零散的数学活动变成孩子们想参与爱参与的活动呢?方老师很有办法,她用“看、吃、玩”生活中孩子们最爱的三件事,串出一个情境串,吸引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乐不思蜀。活动的趣味性是活动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2、活动有层次
从用学具卡片摆搭配方法,到不用学具摆,用最简洁的方式表示搭配方法,这渐进的活动也迫使学生逐渐进入深层思考。每个活动都不是一场走秀,而是一场带着问题操作的数学头脑风暴,给孩子们带去深层体验与感悟,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经历与成长收获。
3、活动有比较
在各个活动汇报时,方老师很注意倾听孩子们的不同想法,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适时地将不同想法进行比较。“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还能表示得更简洁吗?”、“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等一系列追问,将学生的思考推进深化,很好地将“一一对应”、“优化”、“符合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暗藏于这些追问、思考中,提升了这节课的数学价值。
4、一点建议
三个情境活动汇报了各种搭配方法之后,是否能再次比较,找出各种方法的共同点:不管是文字连线、数字连线还是字母连线、图形连线,都是两类,两类之间的每一个都在进行一一对应的搭配。由此让最简洁的那副连线图成为模型牢牢刻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第三篇:三年级《搭配中学问》评课稿
三年级《搭配中学问》评课稿2篇
三年级《搭配中学问》评课稿1今天有幸聆听了赵老师的《搭配中的学问》一课,简单谈谈我个人粗浅的想法。这节课是简单的组合,内容很抽象。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了赵老师设计了写一写、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表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整节课非常具体、细致地给我们呈现了“三步导学”精致化的目标达成过程,不仅认识追求思想实质,操作要求也精准到位,最后的结果更是务实高效。
以自主学习为例,我们看到:
首先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具体的学习要求。任务的选择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的感受亲切了、真实了,就很容易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调动学生积极的去探索。
其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交流,保证了活动的`真实有效。通过实际操作,合作交流,学生的感知从片面到全面,从无序到有序,在不断地分析和比较不同思考方式的过程中将内化的思维方式再次外显出来,让学生感受符号化思想并深化了有序思考的意识。
另外,这节课中针对自主学习的评价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有自评、他评,有针对学生学习的个人评价,也有针对学习小组的集体评价,既有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评价,也有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还有对学生优化学习之后水平提升的评价。
之后,赵老师不断变化条件,促使思考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抽象概括,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体现了有序思考的价值。
总之,这节课的自主学习,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并坚持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不仅达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也非常好的达成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搭配中学问》评课稿2《搭配中的学问》,这部分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对这一领域的设计思路,课标中有这两段话是值得关注的:
1、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2、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由这两段话来观照“综合与实践”课,我们可以发现,关键词就是两个“数学活动”及“数学思考”。那这两方面是什么关系呢?是谁高谁低?还是并列?其实应该是相融互促的关系。即:数学活动要能启发促进学生思考;而学生的思考又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这才是综合实践课的价值。
具体到这节课,我认为我们听这节课,最值得观察、思考的就是:操作活动是否有实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
以此来观照方老师的这节课,可以发现这节课在几个方面都给我们上好综合实践课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1、活动有趣味
毕竟是三年级孩子,爱玩爱动。怎样把一个个零散的数学活动变成孩子们想参与爱参与的活动呢?方老师很有办法,她用“看、吃、玩”生活中孩子们最爱的三件事,串出一个情境串,吸引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乐不思蜀。活动的趣味性是活动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2、活动有层次
从用学具卡片摆搭配方法,到不用学具摆,用最简洁的方式表示搭配方法,这渐进的活动也迫使学生逐渐进入深层思考。每个活动都不是一场走秀,而是一场带着问题操作的数学头脑风暴,给孩子们带去深层体验与感悟,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经历与成长收获。
3、活动有比较
在各个活动汇报时,方老师很注意倾听孩子们的不同想法,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适时地将不同想法进行比较。“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还能表示得更简洁吗?”、“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等一系列追问,将学生的思考推进深化,很好地将“一一对应”、“优化”、“符合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暗藏于这些追问、思考中,提升了这节课的数学价值。
4、一点建议
三个情境活动汇报了各种搭配方法之后,是否能再次比较,找出各种方法的共同点:不管是文字连线、数字连线还是字母连线、图形连线,都是两类,两类之间的每一个都在进行一一对应的搭配。由此让最简洁的那副连线图成为模型牢牢刻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搭配中学问》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搭配中学问》评课稿2篇
三年级数学《搭配中学问》评课稿1今天有幸聆听了赵老师的《搭配中的学问》一课,简单谈谈我个人粗浅的想法。这节课是简单的组合,内容很抽象。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了赵老师设计了写一写、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表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整节课非常具体、细致地给我们呈现了“三步导学”精致化的目标达成过程,不仅认识追求思想实质,操作要求也精准到位,最后的结果更是务实高效。
以自主学习为例,我们看到:
首先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具体的学习要求。任务的选择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的感受亲切了、真实了,就很容易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调动学生积极的去探索。
其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交流,保证了活动的真实有效。通过实际操作,合作交流,学生的感知从片面到全面,从无序到有序,在不断地分析和比较不同思考方式的过程中将内化的思维方式再次外显出来,让学生感受符号化思想并深化了有序思考的意识。
另外,这节课中针对自主学习的评价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有自评、他评,有针对学生学习的个人评价,也有针对学习小组的集体评价,既有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评价,也有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还有对学生优化学习之后水平提升的评价。
之后,赵老师不断变化条件,促使思考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抽象概括,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体现了有序思考的价值。
总之,这节课的自主学习,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并坚持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不仅达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也非常好的达成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数学《搭配中学问》评课稿2老师在教学本课时,能以直观的内容为主,以探索学习活动做保障,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整节课调理清楚,层次分明,下面就这节课的亮点说一说: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具有极强的层次性。
本节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小丑服装搭配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在探究时,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简单问题入手,逐步加深难度,从看到摆到画最后到发现规律,层层递进。让学生经历了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的过程,借助动手摆学会有序思考,利用画图体会符号表示的简洁性,通过探寻规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层次清晰,步步深入,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2、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上课伊始,以“马戏团的小丑要表演,选服装”的情景导入,先让学生帮助搭配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然后由穿衣的搭配引入到食物的搭配衔接自然流畅,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路线的搭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高,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3、在操作中感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在操作中感悟数学,体会数学。十分符合这次展评课的.主题“做中学”。本节课教学中老师注重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索,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由于组合知识的抽象性,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在行动中感受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使学生在互相补充,互相交流中提高,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汇报进一步扩大了交流范围,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加深学生对组合思想方法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的锻炼机会。
4、语言简洁指导性强,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解决策略。
老师课堂语言非常精炼,问题指向性明确,小结指导性强。本节课在探究穿衣搭配的问题时引导学生发现搭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并探究多种形式的解决策略:图形、连线、字母标序号等,让学生体会最优化策略。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有几点不足之处:
1、在数学教学中是存在美学思想的,我们应当抓住教学的契机对学生进行“美”学的指导。
2、课后的练习不够充分,也没有更深入的拓展与提高。
针对这些不足,我的建议是:
1、对于“美”的指导,例如:在教学搭配衣服时还可以问“那种搭配更美观,那种搭配不和谐等问题,说说你的理解。”渗透美,使学生愉悦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2、可以再加入一些联系生活的练习题,也可以增加搭配的数量,让学生联系,知识得到拓展与提升。
总之,老师这节课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语言,形象的活体材料,趣味的活动形式,恰当的评价语言,一次次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是一节实用高效的课。
第五篇:《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本课《搭配中的学问》,这部分内容在《课标》中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
赵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赵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秦老师以聪聪过生日为主线巧妙地将选择衣服——吃早餐-——送礼物(帮小动物组数)——聪聪家到少年宫的路线等这些生活素材串联起来,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在衣服搭配这个环节上,教师又开展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在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先确定上衣,由上衣搭配下衣;也可以先确定下衣,由下衣来搭配上衣。在教学例2时,不是例1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例1的基础上增加“拓展”这一块,这样学生对“排列和组合”意义的理解就加深了印象。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4、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秦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又激励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
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搭配问题。
总之,赵老师结合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遵循新授课四步教学策略对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赵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