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还要不要“教学模式”(5篇)

时间:2019-05-12 23:3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还要不要“教学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还要不要“教学模式”》。

第一篇:课堂还要不要“教学模式”

课堂还要不要“教学模式”

问题:我是一名小学教师,目前我们学校正在推“活力课堂”。学校提出,不要教学模式,不想让“模式”来束缚教师的教学行为,只要能体现相应理念的课堂教学,都是活力课堂。这样虽然给予我们教师很大灵活度,但我更加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请问专家,是不是现在教学模式已经过时,课堂是否需要教学模式?

专家:课堂要不要考虑“教学模式”,已成为一个矛盾:不要“教学模式”,教师有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做”;要“教学模式”,课堂有可能因此被束缚。教学模式作为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不能轻率地摒弃教学模式,但也不能刻板僵化地完全遵循。因此,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要”或者“不要”教学模式,而在于如何“要”。从一个教师的成长历程来说,对于教学模式的学习与运用,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

走进教学模式。教师在执教之初,对课堂教学还未形成成熟的认识,对具体的环节设计、课堂生成等处理都很生疏时,不妨了解并运用相关教学模式,比如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等。这一阶段,“教学模式”为新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脚手架”。但需注意的是,即使是新教师,也不能简单地将某一种教学模式运用于所有课堂之中,而应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挖掘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研究教学模式。当教师已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对各种教学模式比较熟悉时,应该从学习教学模式转向研究教学模式。每一种教学模式的运用都有一定的条件,对应着特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学情境。教师应该对这些条件进行归纳,并结合教学实践反思——在具体课堂中,当遇到并不完全符合这些条件的教学情境时,如何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因此,问题中的这所小学,在提出“活力课堂”时,应首先推动教师进行研究和反思,而不是简单的让教师“不要”教学模式,这样容易造成教师的茫然而无所适从。

超越教学模式。当教师对特定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后,就应该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对特定模式进行调整和处理,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课堂教学,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但是,这种对原有教学模式的超越必须是符合教育规律、能够真正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绝不能为了超越而超越。当教师能够结合具体教学情境,不断地调整固有教学模式时,每一堂课都可能会在特定教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特定的教学模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杨清)

第二篇:班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不要精神鼓励

班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不要精神鼓励

班组思想政治工作是工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和工厂两个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工厂的生产、质量、安全以及各项管理最终都需要班组来落实完成,而所有这一些工作完成的好坏又直接和班组职工思想活动状况密切相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班组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发生了新变化。班组在完成生产、质量、安全等工作过程中,传统的精神鼓励形式,如一本荣誉证书、一面锦旗、一块奖牌、一座奖杯等在部分职工心目中,远不如三、五十或上百元人民币来得直接、实惠,片面的摒弃精神鼓励或提倡物质奖励,都将直接导致班组思想政治工作不健康发展。

一、职工单纯追求物质奖励的原因

1、班组思想政治工作淡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传媒的高度发达,对职工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方面职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不断的变化,少数职工产生了“重物质,轻精神”,“讲索取多,讲奉献少”,“重金钱,讲个人利益”的倾向。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少数职工(多为青年职工)一味追求物质利益,造成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没钱不干的现象。另一方面作为班组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的班组长、党团员在思想理论水平、工作方法、方式上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缺乏必要的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方式,理论与实际脱节,致使部分班组的思想政治工作滞后,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脱节,使之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个别班组片面强调用经济手段管理班组,只是单纯的利用“奖”与“罚”,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虚的、空的,是软指标,使得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2、精神鼓励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工厂改革发展的步伐。在工厂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团结、教育职工振奋精神,提高觉悟,为实现工厂跨越式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的任务。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下,职工的思想、行为与物质利益问题的联系更为广泛、更为密切,更为直接,对物质利益的关心也更为强烈,而传统的精神鼓励又没有及时跟上工厂改革发展的步伐,造成了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的发展不平衡。加强班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引导职工正确认识物质利益。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两者是辨证的。在新的形势下做好班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坚持“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和疏通引导的具体工作方法,而且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般工作原则,把思想教育同物质利益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调动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二、对策及建议

1、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奖励是物质利益原则在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为了提高班组成员的生产工作积极性,促进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给予做出突出成绩的职工以一定的物质奖励,让他们在精神与物上得到实惠。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导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吃“大锅饭”的现象,只会严重挫了职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实践证明,在班组思想政治工作中只有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对于那些先进的班组职工实行必要的、恰当的物质奖励,才能较充分地调动起全体班组职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但是,奖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有时精神鼓励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运用表扬先进,给予荣誉等办法来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鼓舞职工上进,使职工为实现工厂的方针目标而努力奋斗。因此,实行精神鼓励,会使班组先进职工的突出成绩得到全厂广大职工群众的承认,受到职工群众的尊敬,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2、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具体形式。众所周知,人的需求是不同而有层次的。由于需求的不同,人对报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一些人比较重视金钱、实物奖励,而另一些人更加重视名誉等非物质奖励。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两者要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偏于某面就会削弱激励效果。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则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随着新形势、新任务的不断变化,班组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也要不断变化。在开展班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必须划清物质利益原则与“一切向钱看”的本质区别。正确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的辨证关系,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责

任制、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手段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大力提倡“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甘做老黄牛”精神的同时,在做班组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切合实际,对职工正常合理的需求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职工正确区别重视金钱,不是搞拜金主义;重视个人利益,不是搞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界限。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与多样化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性教育与日常性教育结合起来,帮助职工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利用各种传媒大力宣传树先进典型,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橱窗有像,厂报有文,形成立体宣传,使他们成为职工议论的焦点,赶超的目标,学习的榜样。

3、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脱离了物质奖励,离开了职工的实际利益,就会变成单纯的说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搞物质奖励,不讲精神鼓励,就会失去精神支柱,那就见物不见,就必然把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到邪路上去。只有职工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劳动态度端正了,才能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同时,时刻不忘各尽所能,自觉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物质奖励离开了正确思想的指导,离开了思想政治工作,那就会在一部分职工群众中产生“按酬付劳”的雇佣思想。班组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关心职工的物质利益,实行必要的物质奖励;另一方面要关心职工的精神需要,坚持以精神鼓励为主。思想政治上的积极性是最可贵的积极性,物质奖励不能代替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也不能代替物质奖励。

4、充分发挥班组的作用,加强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工厂生产经营中心,紧密结合工厂实际,用十六大精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职工,用爱国、爱厂、爱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凝聚人心,为工厂的改革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要强化竞争意识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向职工灌输市场经济和竞争意识,把转变观念的重要意义和市场竞争的观念,在职工中讲清楚,让职工自觉地融入到市场竞争当中,使职工认识到个人工作的质量、进度、安全等直接影响工厂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和优劣。

二要正确引导职工理解和支持工厂的改革。要向班组职工讲清政策,讲清工厂改革的目的,讲清为什么要进行人员调整、转岗分流等,并且针对班组职工的思想变化,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引导他们参加新的竟聘,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班组职工理解工厂的困难,认识到工厂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要注重发挥榜样骨干的积极带头作用。党团员、班组长是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要加强对这些人的培养教育,克服那种重技术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俗话说“兵强强一个,将强强一帮”。因此,在强化对班组长、党团员、技术骨干培训的同时,还必须鼓励帮助他们积极探索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通过必要的培训、讲座、成果发布以及外出交流,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加强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班组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学会掌握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并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和影响班组成员努力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力争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本单位、本班组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开创工厂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还要不要段落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还要不要段落教学

段落是构成文章重要的意义结构单位之一。段落介于文章的词句和篇章之间,有自然段和逻辑段之分。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历来比较重视段落训练。以大纲为例,国家1987年、1993年大纲中明确要求“中年级侧重读懂一段话,并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可见段落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教学一线,很多教师十分“迷信”段落教学,逢文必分段概括段意,又是归纳,又是概括,忙得不亦乐乎,对此,笔者以为不妥。不仅如此,笔者以为传统段落教学在操作中确实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教学弊端:首先是许多教师教学落脚点不清。为什么要给课文分段?分段、概括段意的目的何在?这些问题老师们不是没有想过,但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能给出个一个满意的答案并实实在在体现在教学之中的。许多老师为分段而分段,为概括而概括,分段概括段意成为教学“必需”的一个内容、一个环节。许多老师把得出一个结论、完成教学程序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没有看出分段概括段意形式的背后主要指向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训练。第二,轻过程重结论,教师越俎代庖。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必须在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形成,必须在学生“动了天君”(叶圣陶语)后才能形成。然而很多老师为省时间赶进度,教学中往往不经学生深入思考就把结论匆匆告诉学生,从而大大压缩了学生思维的“行程”,降低了训练的成效,教学的最终结果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了若干年的段落训练后学生依然不会分段概括段意,当然更谈不到对文章进行独立解读了。第三,压抑学生思维,束缚学生创造。分段概括段意作为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的一个手段,它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却往往用一个统一的“结论”去规范学生的解读活动,这样做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影响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影响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如果向深处作进一步剖析,可以说我们主要犯了一个重大策略性的错误――分段概括段意作为理解文章的一种手段,却并非唯一的教学手段――为了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语文教学不仅不能回避其他教学方式,还要充分利用其他方式,比如诵读感悟、背诵积累、培养语感等。但是我们过去的教学却习惯于对课文进行“分析解剖”,这样既造成教学的机械琐碎,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脱离了教学本体(语言文字),引领学生过分地关注了那些非本体的许多“东西”,从而背离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最终导致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

段落教学是一个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的复杂问题―一从教学目标上看,段落教学指向学生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从教学内容分析;段落教学可以指向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学,也可以指向叙述性知识教学(比如具体的段落内容教学等);从教学方法上分析,段落教学涉及到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涉及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等――所有这一切都为段落教学的实施带来了难度。开展段落训练首先必须解决一个“要不要”的问题,其次才是一个怎样教学的问题。依笔者见,这“要不要”的问题从深层次又可以细化为三个具体问题。语文教学要不要分析、概括等理性训练方式

众所周知,分析、概括等理性训练方式在我国语文教育界曾“流行”一时,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这种训练方式开始遭受到教学者、研究者的口诛笔伐。1993年洪镇涛先生在《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一文中就对“分析归纳”式的语文教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批评。洪先生指出,传统语文教学最大的误区之一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不仅如此,洪先生还对学习语言与研究语言这两种教学取向进行了深入比较:“学习语言的目的是提高吸收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研究语言的目的是寻找语言规律;学习语言要求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化为己有,研究语言只要求从语言材料中抽取系统的语言知识;学习语言,重感受、领悟和积累,研究语言,重分析、比较和归纳;学习语言,主要方法是语感培养,强调直觉思维;研究语言,主要方法是理性分析,强调分析思维。”文章大声呼吁,应充分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强化学生语感培养,强化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积累。

平心而论,洪先生的分析在当时可谓切中时弊,振聋发聩,它对纠正传统语文的教学弊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即便如此,洪先生文章中通篇却弥漫着“二元对立”“否定一切”的思辨色彩和论辩特征,对知识教学、分析概括的理解方式抱有极大的认识偏见,对此我们不能苟同。以阅读教学为例,众所周知,读者阅读文章包括思想、思考、思维、理解、求真和情感、熏陶、体验、欣赏、审美两个向度,阅读既是一个感受性过程,又是一个分析、比较、综合的思考性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交、相渗,水乳交融地共同推进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作为理解文章的方式之一,感受性阅读较多发生在阅读活动的初始阶段,随着读者对文章理解的进一步深入,读者必然会要求对文章的选材、主旨、构思、结构因素等进行一番理性的梳理,藉此去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内容精华、审美因素,这是阅读审美活动深入展开的必然,也是理解活动进入更高一级阶段的鲜明标志。这样说来,阅读离不开感性的体悟,也离不开理性的分析,分析概括和感悟体会不能相互取代。没有感性的体悟就没有阅读的开始,然而没有理性的分析,就没有阅读的深入――从这个角度说,盲目地否定段落教学不仅不符合语文教育的辩证法,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语文教学需不需要知识教学

要不要段落教学从教学的层面看还是个“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所以涉及到对“语文知识”的教学态度――语文教学要不要语文知识教学,究竟怎样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刘大为先生《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堪称是解决语言知识与语文教学关系的一篇力作。刘先生在文中充分客观地分析了语言知识的类型,并从语感与语言知识互补、对语言自身的认识探究需要及对无语言能力培养等方面回答了语言知识对语言能力培养所起的作用,指出引入一定的语言知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如此,文章认为语言知识于语文课堂教学同时“不可或缺”。刘先生说:“让学生通过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来丰富积累、发展语感,通过更多地从事语文实践活动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是它们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堂上,教师总得有所作用,总得开口言说。教学的目的可以指向学生的语感,但是教学过程不能始终处在混混沌沌不可言传的感觉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语感所直接要求的方法单独支撑起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恐怕是难以胜任的”,于是“语言知识的问题就突出在我们的视野中了”。作者断定“从根本上说,失去了必要的言语知识作为支撑,语文教学必然是一个无序、失控,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的过程。越是强调师

生之间积极的互动对话、越是强调学习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也就越是需要语言知识的控制”。笔者以为,尽管刘先生这里论述只是“语言知识”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但它对我们开展语文知识教学也颇多启发价值――毋庸置疑,语文课程目标主要指向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但我们以为无论是就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构建,还是对课堂教学的支持而言,语文知识的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不是还要不要知识教学的问题,而是怎样进行知识教学的问题。质言之,《课标》不是全盘否定语文知识教学,否定知识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课标》反对的只是“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的教学倾向,反对的是以知识教学作为唯一目标趋向的教学行为。段落教学怎样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段落教学第三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的主体性问题。谁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这是一个理论上再清楚不过但在操作上又“模糊不清”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教师需要发挥一定“主导”作用的时候。分段、概括段意对学生思维要求很高,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怎样做才能不超越学生思维水平同时不妨碍学生思维发展?怎样注意不同阶段学生的心智特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如何革新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兴趣盎然地学习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让老师在操作中为之困惑,也易使教师们在段落教学中“迷失自我”。

笔者以为,即便在新课程视野下,语文对段落及其训练也是不可能完全回避的。不是还要不要段落教学的问题,而是怎样进行段落教学的问题。段落训练切不可因噎而废食。

我们说要开展段落教学,并不是说所有的文章、每一课时都必须“无条件”地进行段落教学,更不意味着要对所有年级的孩子都进行段落教学,恰恰相反,在现今讲风盛行、分析肢解大行其道的今天,笔者更要像洪先生那样大声呼吁:语文教学千万不要让学生去研究语言!笔者之所以强调要段落教学,是因为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全盘否定理性训练的倾向,存在着矫枉过正的教学危险。段落教学要明确训练的要旨,遵循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规律

传统段落教学的弊端之一便是将段落训练的目的与课堂训练的方式混为一谈,将解段能力培养等同于段落知识的传授(或将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段落知识的传授)。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不等同于能力,知识是客观的,可以传递的,能力是个体的,是不能传递的。将能力教学的问题等同于知识教学问题的问题,这本身就是教学的“错位”。再有,是传统教学将能力的转化寄希望于“知识一能力”直线转化模式上,以为学生有了知识必然会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其实不然,研究表明,知识转化为能力有三个条件,这就是知识的主体化、能力的目标性定位和科学训练,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语文知识都需要、都能够转化为语文能力的,比如像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文体常识就只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其本身也并不指向于某种能力培养。依此观之,想用“传授”的方法解决段落教学的问题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于事无补,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语文实践性活动,让学生经历段落分析、归纳的过程,学生的分析理解等逻辑能力才能真正培养起来。即便是进行知识教学也要弄清知识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梅耶等把人类掌握知识的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种。心理学研究表明,陈述性知识的心理机制是记忆,但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却不能靠简单的传授。在笔者看来,如果说段落教学起点是知识教学且存在着知识教学的话,教学者主要的教学精力应该放在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学而非陈述性知识教学上,换言之,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分段、如何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教学上而非具体的分段结果上。开展段落教学,还要针对不同学生语文学习实际、语文学习状况

阅读教学中分段、概括段意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很高,因此,在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教师应将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语言文字形式上,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多读去积累语感、积累语文学习的素材,提高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待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教师再变换形式突出理性分析和能力培养,促进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

所以,笔者以为,新课改下的段落教学理应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教学策略,体现出鲜明的教学要求,这便是:

循序渐进――低年级以读书感悟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高适当增加一点段篇训练。但即使是小学的高年级或是中学,也要彻底摒弃把分段、概括段意作为必不可少训练程式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读书感悟、主动探究、分析理解、迁移运用等多种活动有机结合的阅读教学新程式,要将段落训练的内容有机穿插在学生的多样的学习活动中。

有效性――摒弃每课必练的程式化思维,精选训练点,强化训练过程,目标直指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以确保训练成效。

主体性――像读书感悟一样,段落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教学为辅。为降低学习难度,可结合具体教材,发动学生讨论,组织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的同时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段落教学才能教有所得,同时也才能保证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中学语文,1993(5)

[2]朱学冲,徐武汉,魏星,语文的魅力,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3]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03(9)

[4]夏浩,“语文能力”内涵及其与知识、智力本质联系刍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第四篇:121课堂模式教学心得体会

以住,我认为成就高效课堂应该具备的三个要素是:第一,认真教学,即认真做好教学的五环节,踏实地上好每一堂课;第二,敬业爱生,即兢兢业业教好良心书,用心爱护学生;第三,积累经验,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让课堂活跃起来。这些方法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自己总感觉很累,而且,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事实证明,要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凭自己的热情去打造所谓的激情飞扬但缺少有生命力的课堂;也不能完全凭自己的经验去讲一堂所谓的实惠而没有活力的课;更不能一味地任自己的敬业精神去主宰一堂“老牛拉车”式的无聊课堂。当然,并不是说教师的热情、经验和素质就不重要了,而是这些优秀的教育素质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模式下才能发挥它更大的作用。就如一辆好的法拉利跑车,它只有在适合它的路面和跑道上才能一展它名车的风采。我感觉目前这种“5215”的课堂模式应该是目前我们追求高效课堂的有效跑道!我将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用心去感悟和认真去落实,争取在课堂上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那么怎样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又如何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呢?

注重“5215”课堂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基本上每一堂课的前十分钟,我都要以多种形式去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或复习情况,这将促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学习惯。这样一种手段同是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自学目标在课堂实现,那么他主动学习的欲望就会增强,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起来。即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那么在接下来的小组交流或班级汇报的过程之中得到及时的订正,这样的当堂改错,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注重“5215”课堂模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好的学习方法能成就学生一个学期或一生的学习。授人鱼,更要授人以渔。我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一但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就能解决若干同类型的问题,这既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减轻自己工作负荷的一种有效途径。在“5215”课堂模式之中,学生汇报,合作探究的这一环节里,就有学生直接介绍学习方法的,有小组在汇报中交流学习方法的,还有我相机引导传授学习方法的。整个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感受是很强烈的,同时学生用取得的方法又在兴致勃勃地解决实际问题的。

在“5215”课堂模式中还要注重了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取。上一次我到市里参加小学五年级的统考阅卷时做了质检员,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字词的积累和改写句子等基础知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当然我自己所教学的班级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后来,我做了比较深刻的反省,自己意识到:对于小学生而言,课文的学习首先是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然后才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或是朗读训练,或是对重点句子的体会,或是学习写法等等。而平时自己在教学之中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较多,有时甚至是整堂整堂的分析引导,可能在当时的我看来,有条理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之中挖掘出自己预设的道理或生活启示,那这一堂语文课就算是成功了,其实这只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学生学习课文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而达到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如果我们平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分析理解得较多,而来联系于课文内容中的词语仿写或归类训练,句子变换或仿写训练等相对就较少的话,即使是期末通过专项的集中训练,一部分学生可能还是不能很牢固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而目前,学校推行的“5215”课堂模式中,确保了每一堂课都有结合当堂所学的课文或语文基础知识而出的相应的练习题,在这种学以致用,要求所学知识当堂过关的课堂形式下,学生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就能得到很好的巩固,且学生的印象还特别深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之中,我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一个信念:来自于课堂之中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引导和训练是决不可少的,给学生举的语文基础方面的练习题例子尽量结合本班实际水平,一句话:就是要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第五篇:121课堂模式教学论坛

121课堂模式教学论坛

石胜新

以住,我认为成就高效课堂应该具备的三个要素是:第一,认真教学,即认真做好教学工作,踏实地上好每一堂课;第二,敬业爱生,即兢兢业业教好良心书,用心爱护学生;第三,积累经验,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让课堂活跃起来。这些方法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自己总感觉很累,而且,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事实证明,要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凭自己的热情去打造所谓的激情飞扬但缺少有生命力的课堂;也不能完全凭自己的经验去讲一堂所谓的实惠而没有活力的课;更不能一味地任自己的敬业精神去主宰一堂“老牛拉车”式的无聊课堂。当然,并不是说教师的热情、经验和素质就不重要了,而是这些优秀的教育素质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模式下才能发挥它更大的作用。“121”的课堂模式跟我提供了一个有效选择。在实践中,我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注重“121”课堂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基本上每一堂课的前十分钟,我都要以多种形式去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或复习情况,这将促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学习惯。这样一种手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自学目标在课堂实现,那么他主动学习的欲望就会增强,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起来。即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那么在接下来的小组交流或班级汇报的过程之中得到及时的订正,这样的当堂改错,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注重“121”课堂模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好的学习方法能成就学生一个学期或一生的学习。授人鱼,更要授人以渔。我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解决若干同类型的问题,这既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减轻自己工作负荷的一种有效途径。在“121”课堂模式之中,学生汇报,合作探究的这一环节里,就有学生直接介绍学习方法的,有小组在汇报中交流学习方法的,还有我引导传授学习方法的。整个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感受是很强烈的,同时学生用取得的方法又在兴致勃勃地解决实际问题的。

在“121”课堂模式中还要注重了学生读图信息的获取。地理课堂,离不开地图,如何培养学生读图的习惯,如何从图中获得地理信息,这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每年的地理中考,涉及到读图内容的比例都很高,而学生往往失分的也很多,可以说,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基本决定了其掌握地理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所以,在“121”课堂模式中,我以锻炼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有了这个抓手,也相当于牵牛鼻子了,课堂效果有了明显的变化

通过实施“121”课堂模式的改革,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难免产生一些问题,包括后进生问题、作业量问题、合作过程把控问题,学生主动性问题等等,毕竟课堂只有45分钟,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能很好适应这种变化,而对于后进生,10分钟的自主学习,往往完不成自学任务,导致课堂夹生饭的现象。由于八年级要面临生地会考,教学进度要求比较快,所以课时内容较多,课堂作业反馈时间往往不够,学生合作过程的把控也不容易深入到位,往往都是点到而已,后进生的主动性难以调动,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解决。

下载课堂还要不要“教学模式”(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还要不要“教学模式”(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要迷信DC模式

    千万不要迷信DC的自动模式首先,DC都有微距模式,而且数码相机的广角一般较大,达F2.0左右。在自动模式下,相机的程序也倾向于使用较大的光圈以缩短快门时间,防止震动。但摄影常识告......

    综合实践活动还要不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还要不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2001年,在国家教育部新课程计划指出,全国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这样的契机下,全国上下开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综合实践活动了。综......

    121课堂模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四班“121”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情况姚 昌琴 七里河区王家堡小学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四班“121”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情况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 我......

    121课堂模式

    对“121”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与思考 伴随着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东风,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结合我校实际,我校提出了“121”课堂教学......

    121课堂模式

    “121”课堂改革模式 迄今,我校作为监利县首批试点优质化工程学校,在各级领导的精心呵护、众多专家的技术支撑、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走过了一年半艰辛而快乐的历程,在监......

    大学课堂不要点名

    大学课堂不要点名 大学课堂到底该不该点名?首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传统教育下老师要求学生要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旷课,当然应该通过点名来强制学生按时上课,既然出现......

    “五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每堂课至少向三个层次的学生提问。 2、每堂课至少要给学生创造三次提问或展示的机会。 3、每堂课至少要表扬、鼓励学生三次。 4、每堂课至少要......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摘要】有效教学,指课堂学习中,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方法技能的行为或策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主动求学并自主建构是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