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生活化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策略
基于生活化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策略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背景的衬托,离不开生活实践的历练。教学中如果能理论联系实际,那么一定能事半功倍,让数学绽放光彩。
[关键词]生活 数学学习领悟 估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85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如此看来,数学是应当与生活“牵手”的,依托生活背景来降低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并努力挖掘数学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有施展的舞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一、以生活背景作衬托,加强学生的领悟能力
缺乏了实质意义的知识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数学也不例外。在数学教学中,将理论结合生活的意义在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本质,体现数学的价值,并以生活背景为依托,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由知道上升为理解,由解题上升到应用,由单一扩散到多元。
例如,“图形覆盖的规律”的教学,如果给定一列数,告诉学生要覆盖其中的相连几个数,求有多少种不同的覆盖方法。学生面对这样冰冷的学习材料会失去探索的欲望。而给这样的问题加上生活的“包装”,如“小明和表哥去买电影票,一排座位有12个,想买相连的两张票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学生的兴趣则被激发出来,有的用列举的方法,有的用画图的方法,有的用连线的方法,最后殊途同归,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问题就是从一列数中覆盖其中相连的两个,用画图的方法就可以找出其中的规律,学生显然乐于接受这样“有用”的规律。这时,教师再将生活中用同样方法可解决的覆盖较多个数图形的问题和封闭图形中覆盖相连的几个图形的问题展现给学生,学生会发现尽管规律不尽相同,但是原理是一样的。这样的举一反三的过程能增强学生对问题掌握的熟练程度,帮助学生完成数学建模。
二、以生活实践为载体,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学生在学习一些知识时,有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缺乏,生活经验不足。那么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当创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生活,以生活实践为载体进行数学推理,加强估算能力。
例如,“千克和吨”的单元教学,“千克”和“吨”两个单位的新授课都借助了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出“千克”这个单位用在一般情形下的物体计重,而“吨”这个单位用在比较重的物体上。习题:蓝鲸是最重的海洋生物,成年蓝鲸的体重达到260()。不少学生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用“千克”为单位,原因在于学生体会不出260千克和260吨的区别。在学生的印象中,260吨和260千克都是一个大的重量,只不过大的程度不太一样。而且蓝鲸是个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动物,那到底用“千克”还是“吨”就不得而知了。针对这样的问题,应当让学生以生活实践为载体,体会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我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的重量开始体会:1.大概要多少个小朋友加起来体重和才为1吨?一个小朋友的体重大约是多少,那么260千克相当于多少个小朋友的体重和?可能是蓝鲸的体重吗?2.前面介绍过大象的体重约为2吨,是多少千克?相当于多少个260千克?那么大象的体重可能相当于4个蓝鲸的体重和吗?3.蓝鲸的身长大约为33米,想象一下这个长度大约是几个教室的长,那么蓝鲸的体重是260吨合适还是260千克合适?通过这些生活中的情形的类比,让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有思考的方向,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和估计能力。
三、以生活应用为归属,增进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除了将生活经验作用于数学学习,还能由数学知识反作用于生活,这样互相衬托,体现出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小数的除法”学习中,我设计了问题:老师家的客厅长和宽分别为7.8米和4米,现在要铺边长为80厘米的正方形瓷砖,至少需要多少块?很多学生分别计算出客厅的面积和瓷砖的面积,然后用客厅的面积除以瓷砖的面积来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瓷砖假如不是正好铺满,那么多余的面积是要裁剪掉的,所以用面积相除的方法来解决不科学,应该分别算出沿着客厅的长需要的瓷砖的块数和沿着客厅的宽需要的瓷砖的块数,然后相乘,如果出现余数,应当用进一法。对于不同想法,经过画图示意和解释,其他同学都大受启发,第一时间解决了这个易错的问题。由此可见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也是有着广阔的应用的,学生只要有这样的应用意识,数学能力一定会不断提升,数学素养自然水涨船高。
总之,让数学牵手“生活”是必要而重要的,就像人要有两条腿走路才稳当一样。只有从生活中汲取数学学习需要的养分,才可以提炼规律,促进数学理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事半功倍。
(责编 金 铃)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富源县老厂镇老厂小学 李卫仙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充实的、有意义的,更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质疑、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教师从生活事例引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路口观察来往 车辆的数据。边组织学生研究收集数据的方式,边引导学生整理 数据,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据的收集、整理也来自生活中。问题的提出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联系生活的实际,进行学习回忆生活经历与经验,带着好奇心主动探索,使学习有物可寻、有话可说,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程学习。
三、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四、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儿童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用有关“分数、百分数”的知识来说明咱们班男、女学生人数的关系,同学们各抒已见: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在教学如何计算“百分率”后,让学生计算咱们班学生每天的出勤率是多少,计算每次单元测试咱们班的优秀率、及格率分别是多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用数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当一个活生生的生活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教学之所归。如:学习了“利息”的知识后,让学生当一回爸妈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在学习了“工程问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红星期天去佩佩文具店买文具,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笔记本,可以买10本,如果全部买铅笔,可以买15支,现在她先买了4本笔记本,余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支铅笔?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如果将8盒香烟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 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通过实践,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用数学的知识去创造现实生活
数学学习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从现实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实现数学观念的构建,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由于实际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真正地学好数学。例如,许多学生都梦想设计出他们的理想卧室。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和体积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如下一道作业:设计你的卧室。在这个练习中,学生的设计受到尺寸和价格的限制。他们必须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覆盖物、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调和供热设备等。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设计好图纸后,有的去建材市场咨询地板和油漆价格,有的在网站上查找空调的型号、功率、价格„„活动的结果令人惊喜,他们已经开始评价布局的合理性、物品的性能价格比、美观与实用的关系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又从中了解了社会。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数学学习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小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5(12)[2]黄健华,林晓玲.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导刊.2004(06)[3]张明.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鲜活——关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生活化的探索[J].河南教育.2001(12)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偏差。有的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只注重了课堂表面的热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做能使我们迷失的课堂回归本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如何实施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实施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那么,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
1、深入钻研教材,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教师要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浅也要适中。内容太深,学生不能接受;内容太浅,又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
2、备课必须要找准教学的真正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因此,要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应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关键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3)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4)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拔和引导?(5)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和主要目标。
2、备课必须要强化目标意识。
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其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如何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整体落实三维目标呢?加德纳指出:“贪多,是现代课程设置的致命伤。”如果贪多,最好的情况不过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皮毛,弄不好则会失败。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宁少勿多,这样课堂中不仅可以扎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打好桩,还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人教版三下年级《面积与面积单位》,教材在安排时不仅要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学习三个常见的面积单位,还要通过操作学具使学生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如果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上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于是,我对目标进行了如下定位:(1)通过直观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2)经历用不同方式比较图形面积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交流、实践能力。将“米”和“分米”两个面积单位的认识安排到了下一课时。
虽然学习目标少了,但课堂更实在了,学生既理解了面积,建立起了1平方厘米的表象,而且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经历了面积单位的形成过程,获得了积极的数学情感的体验。
3、备课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
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些具有生命价值的生活资源应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按比例分配》这一课例题本来是:“银燕电器厂有职工270名,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个?”这个应用题给我们展示了“按比例分配”的一般题型,但离学生的生活现实较远,学生在生活中恐怕很难遇到这类问题,人为编造的痕迹太重,不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基于对此的认识,在备课时,教师选择了一件“非常平常的小事”——冲泡果汁这样常见的生活情景来教学。“泡制一杯400毫升的果汁饮料,果汁与水的比为:1:7。果汁放多少毫升?水放多少毫升?”上课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伙伴操作,最后一杯杯香甜可口的果汁终于成功配制出来。整个课堂气氛其乐融融,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其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资源。备课前,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认真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生活资料“为我所用”,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力争做到:学“生活”、用 “生活”、服务“生活”、创造“生活”。
4、备课中必须要学会自我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终身备课的思想,不再把备课看作是短期的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应成为教师有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备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反思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分析的研究活动。也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事件和教学效果并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做合宜的调整和修改。就备课而言,可以反思的问题很多,诸如:上一节课或在更早的时候,我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相关?这个问题我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吗?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样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及到某些“教学理论”问题?我的教学技能完善吗?我的情感丰富吗?我的态度积极吗?当然,反思的目的不会终于理解问题,而应该努力解决问题,改进方法。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可能由此而获得某种“教学机智”,而“机智本身可能也变成一种习惯。” 也只有这样来备课,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有实效。
二、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增强课堂教学氛围,促进有效教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我们不得不自问: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我认为可以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等等。
1、创设真实生活的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根据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创设以学生生活为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加以解决。这种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笔算乘法”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师随意在学生们的课桌上借用了6盒水彩笔,将这些水彩笔整齐摆放于讲台后问学生:“同学们,这些水彩笔每盒有12支,你们能帮老师算出6盒一共有多少支吗?试做一做,看你能想出几种算法。”真实的物体,真实的数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创设问题思考的情境。
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思维的动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思考问题。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通过摸球、猜球等游戏活动的开展,学生对“一定”“可能”“不一定”等概念有了初步的感受后,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口袋里有10块奶糖和3块水果糖,要想摸出水果糖的可能性大,怎么办?”通过思考和与同伴的交流讨论,学生很快得出“把奶糖数量减少”“把水果糖数量增加”等方法。教学中,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学生很具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合作交流,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深化有效教学。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新课程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积极背景,如:立足生活、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等,作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因素,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广度、时间、方式、及效果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3、把“想”的时间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针对提出问题多想,这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如教材中所出现的“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什么规律?”“你能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吗?”“你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这些都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认识过程,亲身感知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4、把“问”权利放给学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起源于“疑问”。多问是开拓创新之门的钥匙。好奇和好问是学生的天性,是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如在教学“分数意义”时,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又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问题多去探索,提出不同见解。有时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不作简单的答复,而是巧妙地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解“疑”。
5、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重要,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而组织课堂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同时在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特别是与众不同的见解。对于学生见解,无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只要在思考,只要敢说,就应表扬、鼓励,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使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姿态,主动参与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6、把“练”的舞台供给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搭设一个“练”的舞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精心设计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一是学生实物举例、分组讨论:探索圆的特征。二是小组合作,放手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图钉、线绳、铅笔头在作业线上画圆。三是小组交流画圆时应注意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小组是怎么画的。四是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分组讨论圆的特征。五是自学课文,学习用圆规画圆。整堂课融入活动中,学生在活动的开展中,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异常积极,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四、善于激励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有效教学。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吸取别人的长处,摈弃自己的短处。
3、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总之, 要实现有效教学, 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老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 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 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 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 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能力的机会。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加格达奇区第一小学
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然选择。我们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在加区教委的指导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教改实践带动学校的学科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倡导全员参与、全方位投入、全过程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课题研究活动,大兴教科研之风,为学校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简要回顾
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以分析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基础,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根据已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2006年11月,学校承担了地区和加区组织的《小学语文能力评价研究与实验 》课题推进会的教学研讨活动,推出的语文研究课两节,省语委办到加区进行小学一年语文教科版教材调研评估到我校听课评课指导,曹雪飞、王丹华在专家的亲自指导下做课,课堂形式别具一格,意义深远,体现了新课改实验的整体性,均衡性,促使我校参与新课改的教师在自我成长的道
1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07年地区组织的课题推进会上李晓萍出课《掌声》,在“金烛杯”大赛活动讲课教师也纷纷取得好成绩,在担任地区校本教研现场会研讨活动中学校三、五年组的带着问题进课堂的教学研讨获得与会的赞赏。几年来课题活动丰富多采,通过丰富的科研活动,使学校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二、研究目标
1.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构建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和应用,形成操作性很强的策略体系,用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取得显著的课堂教学效益。
2.探索并构建小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3.形成有效教学的评价细则。
4.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改革、规范和不断完善。
三、研究内容
1.教学准备策略的研究。我们认为教师备课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2.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如何创设有益于构建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氛围,以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等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3.教学监控策略的研究。它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估。
四、研究措施与方法
(一)健全教育科研机构,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健全的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构是课题研究得以深化的关键,建立了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学校教务处具体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建立了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处主任—— 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管理体系。
(二)健全制度管理,促进教育科研规范开展
根据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自身特点,逐步健全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制度,如:《教育科研的常规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的学习制度》、《课题研究例会制度》、《科研资料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的评估考核和激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促使教育科研工作落到了实处。为了使科研活动落到实处,我们积极开展校级科研活动和区级展示活动,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我们确立了学校的主课题,并形成了从主课题到教研组到教师个人的三级课题网络。为了保证课题正常运作,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五个一”:①开学初制订一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②每月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③每学期上好一节课改实验课;④每月上交一篇理论摘抄和教育随笔;⑤期末写好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或总结。教科室对“五个一”进行考评,结果纳入教师平时考核项目。教科室积极优质课比赛,定期召开学术沙龙。每学期都邀请教研员来校讲学指导。在教师中大力推进读书活动,每月至少去阅览室读书两次,开展教师读书笔记展览活动。
(三)建立了以分析有效教学策略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研究伊始,我们就认真学习了相关课题的理论,但是如何把课题的研究和教师教学的自觉需要结合起来,怎样在教学中实施我们仍感茫然。一次偶然的研究课让我们找到了研究方法。
在一次研究课后,三年级组的几位老师的评课让大家耳目一新——以前大家评课就是走走过场,泛泛而谈。而这次评课,评课者有备而来,紧紧围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策略”这一研究课题来评课。寻找课堂教学中问题所在,研讨教学策略和学法的改进方法,通过对一节课的研究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在研究时,以日常教学中的各备课组为单位,根据教师们在教
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障碍、问题,共同确立某个课题作为本学期的研究主题。课题组老师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教学预设,然后轮流试讲一次,其他老师根据自己在课前所确定的研究课题的子课题,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分析思考,研究者与执教者共同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作出合理解释和重新决策。
(四)建立了以分析有效教学策略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迫切地感受到: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有效、低效还是无效,必须建立一个相应的评价细则去衡量。课题组的教师在反复观摩、实践、反思、研究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建立了课堂教学评价细则。
五、研究效果
1.教师教学观念有了明显转变,研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了教学行为,提高了研究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教学行为已经从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不仅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还落实到了教学行为上。
2.教师教学行为有了明显改善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回顾研究之路,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实施策略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多人次被评为教育工作者和先进单位,优秀论文十于篇。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促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六、思考与反思
我们看到收获时,也在思考我们仍然需要努力的地方。第一,提高教学研讨活动的实效,保证每位参与教师有明显收获,在个性与共性上如何体现与结合好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将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第二,丰富校本研训形式,满足教师不断提高的研训需求。并为教师提高个性化服务,促进更好的个性化专业化成长。第三,加强课题管理,提高教师研究课题能力。
今后,我们要在继续抓好课题研究的础上,重视理论水平的提高,使实验成果上升为理论,为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而不懈努力。2008年10月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策略
山东省平度市门村镇唐田中学赵书高
[关键词]历史课改;概念教学;学科渗透与整合;科技创新;名人名言
[摘要]
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主旋律:主要手段是加强概念内涵教学,进行概念的比较与辨析,注意概念的细微区分等;加强学科渗透与整合,激活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手段是建立函数关系,运用数学覆盖原理,加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等;运用科技史料,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运用历史名人名言,洞察民情,砺炼意志,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会停滞不前,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所以,教育科研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进行开拓性的工作。
——作者手记
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教育教学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我有幸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躬身实践者,并由此走上了治学的道路,我深深感谢我所经历的伟大时代。在新课改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几番耕耘,几番收获,几番艰辛,几番欣慰。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新一轮历史教学改革中的收获与体会和大家共同交流与商榷。
一、此情犹思:加强历史概念教学,仍是基础知识教学的主旋律
历史概念仍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材,虽然淡化了历史概念的定性描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略讲甚至不去推究历史概念,相反,我们应根据教材的需要,从内涵、外延、方式等多个角度去丰富完善和把握它,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因为概念毕竟是历史学科知识的细胞。
加强概念内涵的教学,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以“禅让”为例,在我国古代发展史上,在由“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过渡中,“禅让”是一个重要环节。而“禅让”这一概念,新教材上只是运用例举法介绍的,倘若教师照本宣科式地讲读,学生仅能得到粗浅认识,为了丰富其内涵,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加以补充说明:禅让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必须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等。这样学生就会准确地把握“禅让”这一重要的社会政治制度。
进行概念的比较与辨析,也能使学生获得对历史事物的本质认识。以“新文化运动”为例,教材中对“新文化运动”大致是这样表述的:1915年,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进步知识分子为代表,为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的一场文化运动。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从课本中,学生仅仅能获得表层认识。这时,教师应在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诸如此类,“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出了思想准备;“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历史中的“文艺复兴”,实质是一场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进一
步说,就是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名而开创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思想运动等。上述具有同类性质的概念还有很多,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加以对比研究,才会从中引出一些具有共同规律的东西来。
注意概念的细微区分,也是学生准确清晰地把握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一些历史考卷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像“西安事变”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部分学生常混为一谈,看成同一概念,其实差异很大。平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强调:“西安事变”指的是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这一史实;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指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蒋介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人们常说,切”,这种观点同样可运用于历史教学中。
二、他山之石:加强学科渗透与整合,激活历史课堂教学
我认为,新课改后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因此,作为一名现代历史教师,必须具有中学各门学科基础知识,虽不能说精通,但必须至少做到略通。这样才能在历史教学中灵活运用,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各学科在历史教材中的渗透内容,发挥各学科知识的功能与优势。下面结合几个典型事例加以分析。
建立数学函数关系式,年代计算“别有洞天”
大家知道,现在世界上通用公元纪年。所谓公元纪年,就是把传说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这一年以前称作公元前多少年,为了与国际接轨,便于时间计算,我国政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确立公元纪年。按照这种纪年方法,西汉(前202—9
结束了民国纪年。我翻阅过不少地区的历史试卷,涉及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在实际考查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存在模糊现象,如当我提出:
公元哪一年”时,不少学生哑然失声。针对这种状况,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究。那么“民国纪年”是怎么定义的呢?历史教科书指出:
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年就是民国2年,1914年就是民国
束。为了准确迅速地反映这种换算关系,我创造了这样一个函数关系式:
其中T表示民国纪年,t表示公元纪年,它们的取值范围分别是:
≤38。如当t=1912时,T=1为民国元年;当
一简洁的函数式在反映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关系中是何等的准确迅速?!由此,我们不得不惊叹数学的力量。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严正地指出:
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地发展了。
运用数学覆盖原理,答案“托盘而出”
“罗马帝国的初年,相当于中国的西汉;而与罗马帝国并存的东方大帝国却是东汉。这个问题刚提出时,学生感到愕然,迟迟不得其奥妙。这时,我拨动思维之琴弦,将罗马帝国、西汉、东汉的存在时间进行对比。罗马帝国:前
年—9年;东汉:25年—220年。如果将它们存在的时间反映到历史数轴上,运用数学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观点,即覆盖原理,问题的答案便显而易见了。罗马帝国与西汉并存了36年,与东汉并存了195
次领略到数学的力量。
马克思指出:“外国语是一种人生斗争的武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材,外国语在历史教材中的应用也日渐凸现出来。年代计算,在历史教学中常常用到。1912年就是民国元年,即民国3年„„1949年就是民国t=1949”历史学科教学也何尝不是这样呢?。我在讲世界史时,经常进行中外对比。如”极言外语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细节决定一 这一年以后的叫公元多少年。“中华民国八年五月四日是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1年,191338年。至此,民国纪年结T=(t+1)-1912,1912≤t≤1949;1≤TT=38为民国38年。你看,这“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在成 ”27年—476年;西汉:前202现在举例说明,年)是惟一跨越公元前后的王朝。新中国成立后,我国“1912”由此看出,时,年。当问题分析到此处时,学生便豁然开朗!我们再一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危机过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为了反映工人失业人口多,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以及就业难度大等严重的社会现象,课文中插上一幅“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广告牌,内容是一段英文:“Iknow 3 trades, I speak 3 languages, fought for 3 years, have 3 children and no work for 3 months, but I only want one job。”由于部分学生外语水平不是很高,面对这一广告牌不得其解。为了增加教学生机,体现教学的主动性,我根据已有英语知识积累,借助《英汉大辞典》,将其流利地翻译为:“我会三项技能,我会说三国语言,我已经有三年工龄了,我有三个孩子,我已经失业3个月了,我现在仅仅需要一份工作。”学生乍一听,惊呆了:我们的历史老师真棒!接下来教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攻玉”,这话一点也不假。教师的准确翻译,既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增添了教师自身的魅力,何乐而不为呢?
现代历史教学中,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日益密切。又如历史小论文的撰写与语文有关;历史中关于台湾问题可与时事政治相联系;
诸如此类,还有许多事例可举。
三、科海泛舟:运用科技史料,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历史课是一门知识小百科,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无所不包。如果能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科技创新精神,必将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例如,我国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从小就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不仅如此,祖冲之还撰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术》
在这段史料教学中,要着意分析其思想意义和教育价值。从现在做起,树雄心立壮志,做一个“小小科技发明家”
本领报效国家。又如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他顽强地坚持对医药学执著的爱,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广泛采集药物标本,搜集民间药方,亲自进行药物学性能试验。在刻苦钻研大量古代医药学书籍的基础上,历经个春秋,终于在晚年写成《本草纲目》一书,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在我国教育史上曾有这样一种观点,便是这样典型的代表。李时珍的成长成才,当代青少年只要敢于吃苦,勇于克服困难,就会不断走向成才之路。在成才的道路上,不论出身高贵或低微,只要雄怀远大志向,执著追求,也定会有所探索,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科技发展的历史。综观世界科技发展史,不难看出,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创造,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少年时期。如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时是
时,分别是22岁和28
起源》;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是
居里夫人发现钍、钋、镭三元素的放射性时是
岁,提出广义相对论时才
大志向,并积极投身于实践创造而取得的。我们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开发利用历史教材以外的相关资源,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四、走近名人:运用历史名人名言,洞察民情,砺炼意志,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俗话说,“学史使人明智”,长大之后做一名大科学家。爱科技,爱祖国,将来以实际29岁,发明电灯时是37岁;等等。他们的杰出成就大都是从青少年时代就树立远,名人名言将从诸多方面给我们后人以启迪。如伟大的爱“他山之石,可以历史事物的空间分布与地理学科相关。“自古英才多磨难”。不错,李时珍“逆境成才”38岁;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22岁,后来写出了著名的《物种31岁;贝尔发明电话时是31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才2729岁;26,唐朝时被用作学校的课本,后来传到日本、朝鲜等国。教师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但落榜不落志,也再一次验证了定律。我认为,岁;达尔文进行环球航行时是
国诗人屈原《离骚》中有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译成现代汉语便是:“我长叹一声禁不住流下眼泪,哀怜人民的生活这样多灾多难。”诗句既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困苦处境,也反映伟大诗人屈原挚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思;南宋抗元大臣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浩瀚的海面,写下流传千古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反映了文天祥浓烈的爱国情怀;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更是激励后人在各种环境下成才的警言佳句;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体现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成为历代英杰或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我荡漾在中华民族浩瀚的精神海洋里,流连忘返,禁不住感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之博大。揭示世代更替和历史发展规律一类的名言,更应纳入我们教学的重点。如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舌战群雄,竭力发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呐喊。是的,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又如《吕氏春秋·察今》中云“时变法亦变”,意思是说,时代变了,法律或法令制度也要随之相应地变化。的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学习历史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揭示和把握历史规律,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史教科书中的名人名言,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受现行考试体制的影响,不少历史教师淡化了对历史名人名言的教育与运用,结果造成重要资源的流失,很是令人遗憾。我认为,我们要深刻挖掘名人名言资源并充分利用,不能因现行考试体制的影响而动摇。虽然这似乎有点“带着镣铐跳舞”的味道,但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回归历史教育之本位。学史贵于用,俗话说,“以古为镜,可鉴知往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个人,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飞翔。因此,我们再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历史考卷中的“选择、填空和解答”了,我们确实需要获得历史学科中内在性的东西,真正把握历史学习的灵魂。因为,我们国家现在需要的大概不是最会考试的人吧!
我们欣幸处在新课改这一伟大的教育变革时代,新课改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我想,只要我们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潜心研究,必将会涌现出更多更新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那么就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拥抱这个美好而伟大的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