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363123)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章海辉
【摘 要】新课程理念和教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效果并不是特别的理想,教学活动由多个环节组成的,涉及到教学的各个方面,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全面考虑影响教学的众多因素,并在教学中注意一些问题。本文就是这些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高中数学 教学 问题 新课程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到一条“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的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以孩童的眼光、诗人的灵感、哲人的睿智去感受理解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去探索、发现水面下的八分之七。
课程改革的基点是要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我们整个教育的方方面面,而课堂教学就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战场。
在教学中,我们首要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奋。因此,每一个新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在课堂教学方面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当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结合这些问题谈一谈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作为教师,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每个教师教学成功的基础。花费时间、精力去认真准备和投入教学,是教师们最有价值的投资之一。
1.1 了解你的学生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花费一些时间去了解你的学生,是永远值得做的。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有助于师生相互尊重,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以及困扰,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规划成功的教学。
1.2 让学生充满希望
在教学之初,学生会不断的审视你:在我面前的这个老师是谁?他会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在他的课堂上可以做什么?因此,我们需要垫清洋溢并对学生充满期待。如果教师缺乏热情,别指望学生对你的教学感兴趣。为自己的开场白注入活力,把身体站直,目光坚定而自信,同时并不吝惜自己的微笑。
1.3 给学生提出要求
向学生表明期望和要求,制定规则和规范,让学生从第一天开始就以一定的规范要求自己。例如,我在教学之初便要求学生做作业时作业本的每页右边部分折出一列,专门用于改正作业中的错误或记录一些解题的心得体会。我对他们说:“我并不要求你们每次做作业都很完美,我只希望你们力争做到最好,并不断取得进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在于不断地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2.创建成功的课堂
柏拉图(plutarch)有句名言:“教育并不是被动地灌输,而是开启孩子的智慧之门。”任何一堂课的最终目的都在于传输信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的方法。每天当你走进教室时,就应该确切地知道你的目的以及如何实现你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当学生走进教室时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而一堂课后他们走出教室时,变得胸有成竹。
2.1 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在教学前应制定详细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特别是每一节课的目标要具体,详细说明通过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后学生发生哪些变化,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好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可以让我们合理地规划每周或每天要完成的任务。同时,目标的制定要现实,切合实际,不能大而空。
2.2 精心备课,因材施教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开局有着重要意义,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讲授的内容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备课中,要琢磨这节课要学生观察什么?从观察中发现什么?对发现的是否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对有兴趣的发现如何进行探索?这个探索会有多少种结论?如何引导出正确的结论?也要琢磨自己上课的教学行为,学生在看到和听到时,会有什么样的反映。这种反映积极吗?更要琢磨什么样的问题,问那个同学更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琢磨如何根据这堂课的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如何进行课外辅导和检测所学内容是否落实。这样,有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
2.2.1教师要研究教材,解决好两个矛盾。一是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与教材内容的扩展增多的矛盾;二是教学材料及其改构建的相对稳定和高考不断更新的矛盾。要对新教材的每一章每一单元都要对比旧教材研究删减及增加内容,把其中体现的教学思想挖掘出来。2.2.2要研究教学过程。要明确常规教学的基本环节及地位和作用,要抓好常规教学中 “备、教、改、辅、考、评”等基本环节,其中关键是抓好“备课”这环节。要抓住教学难点进行研究,解决:难在哪里?为什么难?如何突破?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而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学习内容应是学生所必需的,学习目标必须是清楚、明确的。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最近发展区为出发点,合理的设计出新的知识点生成过程,顺应学生的思维形成和发展规律,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性,突出知识形成于发展的大背景、大框架,有利于学生从本质和源头上理解知识,让探究的思路更加自然、更贴近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使思维更富有大气、灵气之势。
如何让学生能够自然的投入学习之中,不断地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自在,显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这往往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当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3 积极反思,专业成长
教学完后,作好每节课的教学记录,记下自己认为讲得比较精彩的部分以及需要改进的部分。并在后面的教学中做出改进。同时,每天留出一定的时间反思当天的教学。哪一部分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哪一部分有待改进?下一次上课时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使用卡片或活页笔记本,随时记录和教学有关的心得体会。随时翻看自己的记录,考虑是否在下一步的教学中采纳新的想法,并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把自己的教学纳入更广泛的教学体系之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实践+反思=成长。“经验之中有规律”。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实践后不反思,那么,教师就很难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教学反思的关键是不求全面,但求深刻。反对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的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或同行的教学活动的回顾思考、重新认识、再评价和经验总结,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意义极大。引导学生课外提高和自我总结
在教学中,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利用开展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专题讨论,写小论文等方法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大多数同学都处于正态分布的中间,我们可以不定期地在小卡片或黑板上写下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作自我总结,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可控度。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让学生自我总结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意识到什么,注意到什么,疑惑的有哪些内容,体会到什么等等。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记住了学了多少知识,而是能够使他们自然的领悟到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以及其间所包含的人生哲理,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必需关注的。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5: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二篇:新课程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新课程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周本香
整体性原则:
1、整体设计三年教育目标。
2、将三个模块全部通读后,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学习过程。
3、整体规划全体学生学习过程,确定学生三年学习后应达到的平均水平。阶段性原则:
将整体目标分阶段实施,即高一、二、三阶段,高一上下学期阶段,高一上上下半学期等以此类推,分解为不同阶段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
个性原则:
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学生的兴趣领域,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别,制定不同的学习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订和完善。例:根据我校学生为一级达标校中上水平能力的实际,根据学生一般的学习习惯和心理,高一学习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主,因此可以补充或者选择趣味性较强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调动积极性,高二分科后,理科以会考为目标,文科以向高考过渡,培养能力为目标,高三就完全以高考的知识、能力两方面的要求为目标。根据这一整体设计,高一两个模块学习可以按照课标的要求,课标的顺序安排教学,注重模块的专题特点,不考虑完整性,如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知识点,模块一侧中其在完善民主法制方面的内容和转折性意义,模块二侧重其在经济体制经济建设中的决策及其转折性意义。到高二文科模块三学习中则侧重其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注重联系模块一、二的内容,到高三复习中则应该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概念进行一个整合,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和发展的速度,根据其实际情况,对个体提出三年目标,对班级整体也提出三年目标,对三年的教学规划有较大的帮助。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对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这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共识。课程改革本身的目的就在于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创造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得到相适应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课程改革使得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是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过去统一模式的教学要求,重点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新课程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方向。
首先,新课程强调课程的人性化,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人类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活动,包括学生外在的行为以及内在的数学认知、情感、兴趣、态度、动机等等。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以及用来处理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的经验,进行形式符号语言的运算推理。实践表明,课程呈现方式刻板、单
一、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事实上,新课程主要做到生动、活泼、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可见,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当今新课程强调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主要受学生个体发展水平、学校教育方式、数学课程安排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数学课程不但影响着人们对数学学习实质、特点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方法以及学习的成果。我认为,数学课程是对学校数学教育内容、标准和进度的总体安排和设计,是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它也是联结师生的桥梁。作为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规定,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个性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保证学生乐于学习,学生则根据新课程规定的数学内容、标准、进度进行有效学习,发展自我。因此,数学新课程必须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规律,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更体现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其次,新课程力求课程内容的安排接近生活。新课程内容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适应,这也是近年来课程改革的另一方向。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中学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阶段,这种转化基本定型或成熟。数学课程的安排,必须考虑这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改变,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在概念教学中,以相关知识为载体,运用多媒体揭示概念本质,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便于深刻理解概念。多媒体本着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射影这样的特点,对于教育教学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网络资源的高度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实现了从黑板到屏幕、从粉笔到鼠标的全新的改革。例如,在教学“函数单调性”时,运用课件第一次演示,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单调性的概念,再次使用时,帮助学生理解单调性概念的本质,从而使学生从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理解,加深了理解,使学生认识从表象提升到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教学高二数学解析几何时,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曲线的课件,并将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电脑动画演示出来,不但能使学生认识到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定义的来源,而且更能通过动画的演示深入理解曲线的性质。因此,丰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的新角色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获得有效学习方法的引导者。以此只要教师合理地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同时发挥传统教学的长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教学,一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最后,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更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改革,使得教师不再像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学生一听到底,课堂成为教师的表演舞台,而学生成为被迫学习的工具,这种填鸭式的学习只能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到最后一事无成。教师要把课堂留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职责就必须进行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具有高效率和更有创造性的活动,做一位能掌控全局的指导者。同时还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影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由此可见学生从被迫的学习到自主的感兴趣的学习,效果不同,认识水平不同,所学到的知识也有所不同。通过对比可知,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标改革的理念,都对教师的“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此,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不但要创造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更要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服务于教学,将新课程改革全方位地融入教学改革当中,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风貌。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想迅速成长,须合理、有效地对我们教学进行反思,才能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数学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中间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适应我们教学对象(学生)的教学方法,走出认识的误区。新课程改革只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避免用某种教法作为新课改的唯一方法。只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的方法,都应该是合理的。
一、改变教学观念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重视初高中知识衔接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改变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得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四、学生学习方法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学习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小组合作学习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1)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2)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5)合作时间给予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合作学习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下次开展合作活动学生也懒得配合了。(6)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指导作用没有跟上,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7)评价体系没有跟上,三重三轻突出,小组合作名存实亡。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一听就知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课堂合作学习太多”。这样只能适应个别尖子生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教师需关注学情,安排适当的内容让学生来完成。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挖掘合作点,恰如其分的引导,使学生会合作,合作内容应该少而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在的学习能力。
六.加强自身学习,紧跟时代步伐:
俗话说得好,”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另外新课改更要求教师要有团体,合作的精神。我们新教师应该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取经,博采百家之长为己所用。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数学教育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丘成桐 《数学与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广州市第十二届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学习材料汇编》2006、8
4、张雅君
教师的教学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6、2
5、章水云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
2006、8
第五篇: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摘 要】高中教学是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其今后的学习能力。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高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不断革新的高中课程教学体制,尤其需要加强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制度创新;为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有必要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融入课堂实践中。本文主要阐述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高中数学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教学
创新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高中数学教育有两个优点,即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两个问题,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两者成为高中教学的两大主要问题,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依据。为此,面对新的挑战,教师必须从根本的教学思想入手,改变固有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方法,以期能够找到新课程标准下最佳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一、高中数学教学现存的问题
1.在教学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固有的教学观念已经跟不上改革步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更具探索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为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素材和基础。而面对新的形势和教学制度改革,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墨守成规,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学生压力大、负担重。我国高中生目前学习仍处于压力过大、负担过重的状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为了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应对高考,高中数学教学通常是将三年的教学内容压缩在两年内进行,学习进度的追赶成为压力和负担来源之一;第二,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进行大量重复的训练,机械性的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压力和负担来源之一;第三,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针对考题的训练而忽视了基本知识的巩固。以上三个方面共同造成了高中生面临的过重压力和负担。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1.情境模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数学教学要加入数学情境模拟,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融入具体的数学情境中,将教学知识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情境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如情境创设的能力,将基础的死板的知识点转化为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等。在课程开始阶段就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的情境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2.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创新思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挥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创造能力。高中数学教师教学时要在讲授教材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融入研究性学习思维,认真钻研教材知识点和题目,通过合理地选题,探索整合具有研究性的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的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的学习习惯。
3.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索、合作学习。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采用机械、呆板的被动学习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这也成为教师的一大挑战。新课标下,教师在课堂中既要起到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探索性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组织的确定都要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远比学到的知识更加有意义,因此,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由探索能力和协作能力是新课标下教学的关键。
4.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现代化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经逐渐展现出诸多的优势,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能够同时展现多种信息,将抽象、难懂的概念深入浅出地展示给学生。新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扩大课堂的信息量,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改变枯燥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利用形象的形式能够全面、简单地展示抽象的定理和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虽然多媒体技术有诸多的优点,但它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要合理使用,课堂上仍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总而言之,目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去粗取精,积极地探索更加合理、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国东.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3):39-40.[2]丁建林.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2):103.[3]郑维林.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2(29):71.[4]?舜?伟.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探讨[J].电子制作,2014(1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