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模式的转换讲座稿
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符志伟老师
开场白:
感谢各位同行朋友今晚的光临。
课堂教学是我们一线老师最平常的活儿。各位都有妙招。我们的群活动里,专家们谈课堂教学理论的很多,进行教改践行的一线老师也多,但讨论教改实践的话题少。
我是一线普通教师,渴望学习分享各位老师的课改实践做法和经验。今晚我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我在课堂教学方面试着改革的一些做法和体验。纯粹草根式的,以期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朋友们不吝指教,多多提出多批评指正。
一、教改背景:那时很绝望
三年前的上一届高三课堂,记忆犹新,感受很深。后面两排学生全部睡死,前面学生也已昏昏欲睡。整堂课40分钟,从头到尾,几乎我一人讲到底。无奈时还得自问自答,常嗓子冒烟干痛,还得苦撑下去。
升学压力,也是生存压力。上班苦,内心悲。对职业不仅是倦怠,更是绝望。互动
相似困惑 绝望、跳槽,你有吗? 接下来这届高中的前两年,即高一高二时,我伴着自救意识学习,想改变,哪怕一丁点儿。第三年高三下,即今年三月份,机会来了。
二、教改班级简介:艺考类理科班
14级高三6班,报考美术专业类的理科班。高一高二时边学美术边上文化课。大家都明白这类学生把学文化课是当业余活动。到高二下时,已经修炼到物理课堂上几乎全部睡死的程度。正苦恼授课已经无法进行时,学校安排停文化课,学生外出美术专业课强化培训三个月。我得以暂时解脱。到高三下学期,今年三月中旬时,学生陆续回校冲刺文化课。
三、教改时间段:2014.3月中旬---六月底。共三个半月。
四、教改前状况:现实特骨感
1、物理成绩极差:成绩班平26.8分。互动。你们遇到的最差的班成绩是咋样的?
今年三月中旬,学生回校就遇到一次全校模拟考试:总分110,该物理成绩班平26.8分,濒临。。
2、复习时间严重短缺。
学美术耽误的时间不算,明面上的复习时间比正常班级也少3个月。一轮复习拉一遍知识点都不够时间
五、教改勇气:破罐我敢摔
巧妇也难无米之炊,何况,我不是巧妇。在《教学勇气》里强调的自身职业认同感极低下的情况下,我毅然决定在这个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勇气却是来自------实话说:这样的班,都太破的罐了,我敢摔。
六、重要准备工作:选好复习资料。
互动 你们都使用哪种复习资料,选中的原因?
这个班的复习用书:《习题化知识清单·高三物理》 该书特点:
其一:便于导学化的问题驱动处理,便于学生自学。便于先学后教、。
该书的“习题化”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学,问题驱动”特征。是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通过特定的习题情境,将知识目标化、目标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层次化、层次梯度化、梯度渐进化,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大引擎,引导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发展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二:适合该班学生实际情况
这本书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过手的书,而且难度处于中等水平很适合这个班的学生使用
七、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新教学模式概要:
程序: 自学------互学-----展学------领学
2、新模式解读
模式解读
(一):在基础知识的网络中“自学”
该书《知识网络清单》板块,完全由学生“自学”完成。让学生自己建立起课本基础知识的网络体系,这也是高三一轮复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自学时我要求学生不准讨论,很多遗忘了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自己去翻课本解决,这样,既熟悉了知识在课本上的来龙去脉,又加深了学生自己的印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学习个性。
本环节留给学生充分独立自学的时间让他们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模式解读
(二)在知识与能力的转化生成中合作“互学”
“合作互学”这个环节主要是依托复习资料上《能力清单》板块来进行的。这个板块的问题化题目都是能力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问题较多,但也不是完全不会而动不了笔的问题。相互间经过讨论,绝大多数问题学生间通过相互讨论都能解决。
小组内部的合作互学是学生之间交流面最大的环节和最直接的环节。绝大多数的教学目标是在这个环节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之间的大量的知识和能力问题是在这个环节生成的。
合作互学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不仅满足了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需要,更有助于形成学生学习和交往的技能,促进学生学历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发展。
这个互学的环节,通过对学、讨论或小组内互帮,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达成学习目标。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
由于是小组内从学生自己的视角去发现问题,是从学生自己的视角去解决问题,相对于老师笼统讲标准答案,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更切合每个学生自己独特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都有交流互助中获得的成就感,自然就不会有人对学习索然无味。课堂绝无打瞌睡睡觉的情况。这个环节很好的体现了课堂的宽度和密度。
模式解读
(三):在易错问题中激情“展学”
《易错清单》这个版块,仍然是以习题化的模式呈现出学生间典型的错误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难点所在。但并不是所有小组的学生都不能解决这些较难问题。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基本上每个难点问题,班上都会有一两个小组能解决。
展示内容:
成果分享,思路展示 错误分享,问题展示 拓展分享,变式展示
优质课一定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课堂,师生体验愉悦的课堂,教师感受职业幸福的课堂。
这个环节,是展示学生才华和老师激励学生的时间。展示中,既有学优生与全班同学智慧的分享,又有学生之间的讨论、质疑、对抗和共鸣。
一次运动学题目的“展学”阶段,对一个题目的解答,分别有两个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了三种不同解法。在学生之间的质疑和对抗中,学生们又现场迸发智慧的火花,展现出来了另外三种解法,比我预设的解法还多出一种。这堂课充分展现了课堂的深度和温度。
这个环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物理课堂中的有难度的题目,基本在这个环节被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集体智慧有效消化掉了。展示的小组有分享和成功的喜悦。其余学生有在接受、质疑和对抗中疑惑得到解决的满足。所有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智慧都得到了升华,内化为了学生对继续学习的渴求和动力。
防止优生垄断 模式解读
(四):师生都可参与的提升“领学”
这个环节我的处理时这样的:知识和规律本身由学生梳理,学生不易看到的知识间的横纵联系和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哲理则有老师来提出,以引领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关。
八、教改实践效果
效果
一、全员学习,绝无一人睡觉。
照片解释: 刘**同学。班上年龄最小,以前班上成绩最差学生。物理成绩可以忽略的几分十几分水平。可能做差生早就习惯了,性格反而是大方开朗阳光,很讨人喜欢的娃娃。这个以往完全学不懂物理的娃娃,教改后变了一个人,积极学物理了,经常向同学请教问题。这张照片是她在课堂上忘我凝神深思,写写算算。都忘了保持淑女姿态!见她都居然都学得懂物理了。都这样进入忘我的进入物理世界了,感动。我情不自禁拍下了这张照片。最可能睡觉的都积极学习,绝没人睡觉了。
效果二: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谈论互学时学生自动分组聚合共同解决问题,场面热闹。展学时,学生才情迸发,展示各自的智慧,全班同学都在享受思维的乐趣,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在这样的课堂环境里,我被学生们积极健康的学习状态所感动时,照过一副课堂上学生合作互学的照片,在群里展示过。学生为成几块学习讨论。有一块儿是靠墙站着的,其他几块在座位上或座或站,姿态各异,但都透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内心充盈着学习获得的乐趣和满足。可惜现在那张照片弄丢了。
效果三:课堂上我很闲
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很快适应了,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学生为主的课堂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显著提升,我的参与度越来越低。
课堂上的我,越来越闲了。开始是有意识控制自己的参与度,后来学生习惯了甚至是喜欢上了这种自学互学激学领学的教学模式。课堂上需要我出现的时间越来越短,最后每节课需要我参与知识讨论引导的时间变得只有五分钟左右。需要我维护课堂秩序的时间几乎为零。实事也是,课堂上我时常无事可做,就溜出教室回办公室坐下休息,好几次班主任老师奇怪的问“你不是有课吗?”顿觉影响不好。后来我就溜到隔壁人少的小办公室“安全”休息。(聊天记录截图)
更多的时候,我在一旁欣赏着班上娃娃全员积极自学,互学,展学,领学。空闲中时常被他们的学习场面感动。六月底,高考前,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幸福地闲在高三课堂里” 效果四:学习成绩超常提升 自身纵向成绩对比图:
与正高考常升学班级成绩对比: 大家都是内行,这样的成绩当初出来后,我很震感震撼。我也被自己居然这么悠闲的高三课堂教学感动。
但想想他们让我感动的那么多课堂学习画面,也就不难解释了。效果五:我收获职业幸福感
师生关系极其融洽 药蜂蜜饼干没有摔书男生把我抛起来很高 女生女儿般依偎在怀里搂着照相
我是用心的教师,看到学生全体都被带动,都在彼此协作学习,在教室里我常忍不住内心欢喜。真的,当我引导学和激发我的学生们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他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智慧之光所照亮,那时,我常被这个群体感动,教学成了一项很美好的工作。九:我的课堂总览:两个七字诀
教师课堂教学“七字诀”
生本教育是理念 魅力课堂重实践 先学后教要遵循 学生主讲是关键 核心问题两三个 学生展示上台前 教师启发学生讲 质疑对抗精彩现 一题多解参与广 变式展示多提炼 错误分享是资源 探究反思知丰歉 激情飞扬思维活 加分激励是经验 天纵之教有真谛 学生自然多迷恋
学生课堂学习“七字诀” 魅力课堂我做主 快乐学习聚众智 情境自学多思考 保持安静严自律 合作互学都参与 难点问题才展示 走上讲台最重要 不急不慢高声语 面向全班能脱稿 抬头挺胸讲姿势 台上台下多呼应 质疑对抗有深度 提升领学找规律 智慧求知有雅趣 人人发言都主动 成长进步每一日
十、几点真实感想:
(一)、传统教学越来越与时代相悖
仍有生命力 缺乏人性 不尊重生命
想起过去三年前的高三课堂,想起以前的以前,教过的那么多的学生。。同样是新鲜而健康的生命,同样是灿烂的青春,他们却在我的课堂里,感受学习的无趣,感受人生的挫败,感受生命的无奈。每当想起以前的那些娃娃,想起同样是包含殷切希望和信任的家长,我就有深深的负罪感。。
好在我们已经开始改变。。
(二)、改革不易,何况是变革 认识不齐 培训不够 浅尝辄止
群内老师对新课改反对多,反感的多,认同的多,实践的也多。7.28日早上,总群你一个开过讲座的嘉宾嘉宾,明确反对课改: 原话:见截图
关于培训我的聊天截图
失败困惑
(三)、理论太多,重在重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繁琐的教学理论,花样翻新的教法,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充斥着我们课堂,很多教师时常在思考:为什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其原因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
(四)、强大的理论学习是课堂改革的基础 生本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新课程教学论 理论大家这个假期学得太多。我不赘述
(五)、观念更新是课堂改革的行为先导
1、树立新的学生观
学生不仅仅是教育对象,学生还是最丰富、最鲜活、最重要、最能起决定作用的教育资源。
学生是解决教学困难和问题的智慧之源 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和才华。教育者要保护学生的主动性,关键是放下自我。训练场上老是教练在动,运动员何来成绩?这个道理到家都明白。前几天看到一个收费视频的课视频,满堂灌,其实是把自己讲的很满意,以为学生懂了而已。三年前我也这样讲课,二十多年前我的物理老师也这样讲。现在想想,缺乏人性。
这样,学生学得满意而且轻松。老师也解放出来了,把时间更多的放在观察学生学习、支持学生学习和组织课堂教学这个层面上,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老师不累,但学生却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新的教师观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生命的牧者 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 学习金字塔,还学习给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放下自我,少讲精讲,其实就是在学生面前示弱,这是一种智慧,还学习空间给学生去发展。
培养和养成学生高效的合作互学,最根本的还是要老师大胆而彻底地树立新的教师观和教学观。彻底抛弃教师是课堂主宰者的观念。彻底抛弃课堂问题的良好解决都非我莫属的观念。
3、新的教学观。
要做毕福剑,不做易中天。前者是做平台,让大家展示表现; 后者是成就自己,独占讲坛!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学生主动、学生互动、师生发展联动
满堂灌的“十宗罪”
单调的“标准化”导致固步自封 统一的“程式化”导致创新匮乏
纯粹的“应试化”导致枯燥乏味
极端的“功利化”导致压抑人性
流行的“填鸭式”导致疲于应付
“重结果轻过程”导致舍本逐末
“重教法轻学法”导致南辕北辙 “重灌输轻探究”导致浅尝辄止 “重教材轻学生”导致兴趣丧失 “重知识轻能力”导致眼高手低
三精讲、三不讲
三精讲:重点、难点、知识易错点 放在学生学习后 三不讲:凡是学生独立学习能解决的问题,不讲
凡是学生能合作互学解决的问题,不讲
凡是学生能通过生生相传的方式解决的问题 不讲
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
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 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
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学习,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习,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习,在自我展示中探究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感想
(六):回归教育的本真,顺应教育发展方向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学生乐学,老师乐教 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太多学校只剩下高升学率
从事有道德的教育 打造有魅力的课堂 追求有良知的高效
教书的最高境界是发动自学
结束语
“灵魂的工程师”变成了“生命的牧者”,当“教棍”变成“鞭儿”,老师的工作就由苦变甜,由忙变闲了。
教育的事业就变成了教师生命的精彩。
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索,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工作得更愉快,生活得更美好。
谢谢朋友们这么晚的捧场。
第二篇:管理思维模式的转换
案例:如何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请独自想一想你会怎样做?)某公司有一个开放式大办公室,共有8个部门200多人在此办公。最近,公司老总数次发现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办公室的灯光、空调等没有关掉,浪费电源。老总生气之余,指示行政部经理加强管理。聪明的读者,如果你是这位行政部经理,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答案在后面的文章里)
什么是制度和制度依赖
制度依赖和机制缺失是中国社会或企业管理过程中同时出现的两大问题!我们需要深刻反省,看一看在自己的管理活动中,是否存在同样的情况?
所谓制度,就是管理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口头的或文字化规章、标准或约定等。制度的例子很多,比如: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出勤管理制度;员工要按时上下班,员工不能擅离职守,官员不得贪污……可见制度通常是针对“人”而设的。为了制度的落实,一般还会辅之以奖罚(以罚为主)措施,在文字上的表述也多种多样。有管理经验的人都知道,为了有效执行制度,还需要付出管理和监督成本。
专家和管理者都强调,要用“制度”管人!“制度”如何、如何重要!由于缺乏对管理规律的理解,人们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解决管理问题的老套模式,那就是:管理上出了问题制订一个制度执行制度对违反者实施处罚。久而久之,在管理者中,早已经产生了一种叫做“制度依赖或制度迷信”的病态(不健康)管理思维。小到企业,大到社会,人们都期望通过制度来实现对人的有效管束!
比如,针对员工频频失误造成产品不良问题,管理者制定一制度:员工一定要按标准操作,不得马虎,每次操作错误罚款十元。又比如,针对员工下班不关电脑的问题,管理者又制定一个制度:员工下班一定要关掉电脑,发现没有关电脑的每次罚款20元。再比如,为了杜绝官员腐败,高一层领导机关也会制定一个制度:官员不得受贿,否则将处以党纪处分,情结严重的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我们可以想一想,这样一些管理制度到底能否起到我们所期望的作用呢?多数时候,这样的制度短期内可能是一种威慑,时间长了就可能沦为某种摆设。更有甚者,在一些易发安全事故的企业里,制度还成了规避领导责任的有效手段,有心的读者可能会记得,某某大型煤矿(有一些管理基础的)矿难发生之后的调查结论是:员工违规操作(没有按制度或操作规程办),造成爆炸事故!多好,领导可以免予上一级领导的追究和处罚。
制度依赖或制度迷信的后果相当严重,制度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复杂,执行力越来越差,效率越来越低,抱怨越来越多,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大企业病”了。有专家说,如果执行不好的话,有制度比没有制度还糟糕,因为让被管理者学会了藐视制度。在许多已经患上大企业病的企业里,经营者或者毫无察觉,或者有察觉但不知问题何以出现,并且继续发挥其聪明才智,不断增加着引起大企业病的管束人的制度。在这些企业里,员工往往对层出不穷的制度采取藐视的态度,并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机会实现群体突破(法不责众,一起扛过去,就像闯红灯)。而管理者的毅力(持续坚持的毅力)往往没有被管理者的(群体漠视)好。
期望改善管理的人们,请用心了解一下,在我们身边到底有多少制度,而又有多少制度能够成为员工的共识,进而成为员工良好的习惯或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什么是机制和机制缺失?
所谓机制,就是实现高效管理或自主管理的结构化方法,或者一些能够带来长期管理或绩效效果的系统化方法。真正好的机制并不需要许多文字的表述,即便需要,也主要是对机制运营方法的描述,并不直接针对被管理者的态度和行为。
在实践中,机制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防呆”设计的不出错误的管理办法,即傻瓜都能做对的方法;另一种是“纠错”设计的防范错误造成后果的管理办法,即出现错误时可以得到及时提示或警示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的共性是,通过系统或机制设计来达到管理目的,而不是通过对人的管束来达到管理目的。
下面以一个“经典的分粥故事”来说明制度和机制的差异。
有一个7人团队,大家平等和平凡,没有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听从了专家教授关于“制度”十分重要的意见,期望通过“制度”来解决每天公平吃饭的问题---分粥。在没有称量工具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呢?
首先,他们决定指定一个人主持分粥事宜(即所谓授权或工作分配),并辅之以一个“岗位职责描述”(制度的一种)。大家很快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有人提议轮流值日,但结果还是一样……人们说:私心太重,素质太差,不可救药!
之后,他们决定选举一个大家信得过的素质好的人分粥,并且制订选举办法、粥的分法、分粥人的绩效考核等(形成一个10来页纸的制度),开始还能公平,时间长了他也开始为自己和那些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人们又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需要加强监督!
再后来,他们根据权力分治的原则,决定分别选举分粥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并辅之以一个更加详细的操作标准和管理制度(变成一个制度集,足可以装满一个文件夹)。分得倒是比以前公平了,但总是吃不到热粥,团队成员还是抱怨不断……有人说:为了公平,牺牲效率在所难免!正是此种妥协造就了效率低下的“大企业病”。正当团队成员为如何吃上热粥困惑不解的时候,一位老农给出了一个好办法(因为他们乡下就是那样分东西的)!七个人每天值日分粥,负责分粥的那个人最后领粥,结果每一次都能分得(大致)一样多,公平而高效!
这位老农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机制,而且是良好的(防呆)机制。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设计制度更多地需要知识的支持,而设计机制所需要的主要是智慧!我在清华对MBA或企业家学员上课的时候,经常告诫他们,“简单做管理”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却需要大量的智慧!卓越企业的卓越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发掘被管理者(员工)的智慧。
待续......管理思维模式的转换
案例:如何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请独自想一想你会怎样做?)
【公司有一个开放式大办公室,共有8个部门200多人在此办公。最近,公司老总数次发现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办公室的空调等整夜没有关掉,浪费电源。老总生气之余,指示行政部经理加强管理。聪明的读者,如果你是这位行政部经理,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绝大多数管理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到用制度来约束人。有人提出来在门上贴一张“人走灯灭的”的温馨提示;有人建议指定专人负责或轮流值日管理电源开关事宜;有人建议做一个“点检表”,由最后走的人负责检查电源关闭情况;还有人提出来要加强监督检查,查出来没有关灯的责任人处以一定额度的罚款等等,不一而足。这样一些办法,基本上都没有跳出“制度”的范畴,起初执行起来效果还好,时间久了就会不了了之。
这里简单介绍两个更有效的我称之为“机制”的方法。
一个是酒店的“防呆做法”,把关门的钥匙和电源总开关联动起来。只要客人要离开房间,就必须从电源座上拔出钥匙,拔出钥匙就关掉了电源。这种方法的效果最好最可靠,完全不需要第三方监督,就可以实现客人自主管理。
另一个是某办公室员工自己发明的“纠错做法”。她制作了一个熊猫小卡通,巧妙地悬挂在门顶上。在锁门的一刹那,熊猫小卡通正好落到关门者眼前,卡通上写着“你关灯了吗?”几个大字。提示你,如果忘了关灯,回去关掉为时不晚。这种方法,巧就巧在卡通是动态的,即便没有第三方监督,员工基本上可以实现自主管理。
老套的思维模式是:管理上出了问题,首先想到制订一个管束人的制度,并辅之以相应的考核或处罚措施,而后执行制度和监督制度执行状况,对违反者实施处罚。
我们需要来一次彻底的反省和思维模式的转变。每当管理上出现问题,首先应该考虑有没有防呆的机制,能够使问题不再发生;如果一时找不到防呆的办法(智慧不够),那就应该考虑是否有纠错的机制,出错后能及时报警或警示,以免造成不良后果;既找不到防呆机制,又没有想出纠错机制的时候,可以考虑暂时以制度或告知(图片、文字或口头提示)的形式替代,以引起被管理者注意。
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时刻抱有持续改善的思想,发掘被管理者的智慧,走出制度迷信或制度依赖的误区,不断找出有利于管理员工和员工自主管理的机制和方法。只有这样,企业才不会患上越来越严重的“大企业病”,社会才不会患上越来越严重的“官僚主义”。
结论是:制度固然重要,但机制往往比制度更重要!
第三篇:教学模式的建构方法讲座
教学模式的建构方法讲座
南部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斯阳
说明:任何课堂教学模式都有其先进性、特殊性和一定范围的适应性。学习和借鉴他人经验和模式,必须进行科学、实事求是的审视和反思,才能避免生搬硬套和强行入轨。必须根据学校条件、教师状况、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根据学情合理选择适合学生的模式。模式建构应该基于“教什么、怎样教、怎样教得好”、“学什么、怎么学、怎样学的好”的理念,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体验、认知和情感特点,基于学科属性和教师个性风格进行选择。世界教育教学发展趋势是一元主导到多元发展。课程改革要实现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转换,教学模式也需要从单一到多元。适合的、多元的教学模式才是最好的。任何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运用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实践,旨在给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基本套路”,而不是限制或扼杀教师的创造性。
(一)什么是教学模式,它有什么作用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不断减少教学中低效和负效行为,在成功课堂教学基础上通过优化和总结而形成的教学流程和教学行为习惯。教学模式来自于实践,是对一定的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教学模式要依据教学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符号、图示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框架,以便于人们对某一教学理论的理解,也为这种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提供较为完备的可操作性的实施程序。
成功的教学模式能为学科教学提供有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它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们主张建立教师课堂教学模式是因为教学改革的根本在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师要建构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建构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讲课就会放不开,心中就没有坚定的路子,当然也很难实现课堂高效。
(二)学习成功的教学模式,体会教学模式建立的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今世界有较大影响的教学模式有几种常见的教学程序:
1、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发现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材料、作出假设;检验假设;作出结论。
2、瓦根舍因(德国教育实践家)——范例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序(四个阶段):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用典型事物阐明事物本质特征——归类、推断出事物的普遍特征;掌握规律和范畴——获得经验;认识更为抽象的规律。
3、凯洛夫(原苏联著名教育家)——教学结构模式: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教学模式的建立并不神秘,有的模式是按教学流程的时间分配来建立的,比如:5+15+20教学模式;有的是按教学流程的本质特征来命名,比如: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有的是按教学流程的环节和步骤命名:比如4×4学习模式;有的是按教学流程的形象特点来命名,比如五步梯教学模式;有的直接是用教学环节和流程取名,比如“自学、讨论、展示”教学模式,“读、议、讲、演、练”教学模式。在新课改背景下兴起的高效课堂建设中,我国产生了许多成功的教学模式,老师们可以认真感受体会其精髓,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等。
(三)用新课改理念坚持教学实践,寻找自己最满意的课堂教学方法
南部县高效课堂建设主张教师建立符合学科、教师、学生实际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作为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实践表达的高效课堂建设,其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它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教师,首先应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按新课标要求积极主动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师在思想观念转变方面要努力做到三转变:一变教案为学案:教师研究学生比研究课程更重要,在导学上要下足功夫,要把导学案的设计变成一张学生认知、发现、创造的路线图,要以学生已知的东西,去打开未知的门,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发现和建构新知;二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从课堂主宰地位转为主导地位,最终转向引导地位,要让学生通过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到知识的建构和生成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三要变课堂教师精彩为学生精彩: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更要不断开发最宝贵的学生资源,采取有效手段不断激励和唤醒学生潜能,让学生在课堂充分享有课程阅读权、问题思考权、语言表达权、实验操作权,在课堂展示出他们学习的成果和思辩的精彩。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是高效课堂建设的灵魂,只要我们做到心中有学生,随时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多机会,我们的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就成为他们快乐和幸福的事情,高效课堂的形象特征“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就能在我们课堂不断展现,当然自己满意的成功的课堂也就会不断产生。
(四)从最满意的课堂教学入手,提炼和优化个性化教学模式
有了成功的满意的课堂,这仅仅有了建立教学模式的基石,要想建立个性化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成功课堂基础上,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用新课改理念提炼和优化出自己的成功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习惯和风格。“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成功教学模式的产生它往往要经历教师个人长期打磨或同行之间团队协作、集思广益才能形成。如果教师没有最满意的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产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必须从成功的教学案例入手,要通过教师和教研组成员不断提炼和总结才能产生。我们主张自己的娃要自己取名,当然教师自己的教学模式当然也应由教师根据最满意的课堂教学流程的环节、本质或形象特征自己来命名。
(五)教学应该有模式,但模式不应一成不变,应该不断充实和发展
教学应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应该有模式,但模式不应僵化。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在变化发展中,我们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虽主张教师要建立高效课堂模式,但我们却不主张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就语文这一学科而言,诗歌和散文、现代文和古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教学模式可能就会不一样,同样,文科和理科、数学和物理、生物等学科它们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只要我们善于从学科、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去发现和总结成功的教学案例,你就会发现教学模式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模式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是一种教学流程和教学习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当今高效课堂模式都应该且必须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第四篇:小议侦查模式的转换和改革
文章标题:小议侦查模式的转换和改革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引起人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转变。这一社会现象在刑事侦查领域里反映强烈。侦查人员对证据的调查和运用,随之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对各种言词证据的收集、调查和运用,出现了“三难”和“三多”。“三难”即通知人们到案难,到案以后说实话难,再令其出庭接受控辩双方质证就更难;所谓“三多”是指证人翻证的多,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多,作案不留证据,留下证据毁灭的多。长期以来,刑事侦查深受“口供主义”的影响,把证据的收集和案件事实的认定,总是寄托在口供、语言或被害人的揭发上。可是,在市场经济下的“人”在变,各种人证是靠不住的,言词证据的证明力是多变的。面临各种新的变化,作为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必须要审时度势,认真思考,对传统的侦查模式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
我国1996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把律师介入诉讼的时间提前到侦查阶段,即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这一新的规定不仅仅是辩护制度的一大改革,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导致我国侦查模式、侦查程序、侦查体制的重大变革。长期以来,我国受封建专制主义纠问式诉讼的影响,缺乏甚至根本没有控辩式的侦查观念,在这种封建主义诉讼观念之影响下,秘密侦查、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现象较为严重,使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侦查模式难以贯彻执行。因此,《刑事诉讼法》的实施,侦查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一、现行侦查模式分析
从立法上来看,我国的侦查模式应属“由证到供”的侦查模式。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与由证到供侦查模式的精神是一致的。此外,《刑事诉讼法》第43条还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这明确了法律对非法取证,特别是刑讯逼供行为的严厉否定。
但从近两年的实践来看,我国的侦查模式,特别是反贪案件侦查模式基本上还是沿用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侦查机关在掌握了一定的犯罪线索以后,立即讯问犯罪嫌疑人,然后再以犯罪人的口供为线索收集其他证据。如果收集的其他证据与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有出入,就继续讯问犯罪嫌疑人。整个刑事侦查程序基本上都是围绕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来进行的。实际部门把这一侦查模式形象的比喻为“挤牙膏”,挤一点查一点,挤多少查多少。
由供到证侦查模式的形成与我国侦查的现实条件紧密相联,与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发的水平相适应。我国侦查机关和队伍无论是在机构建制、人员素质,还是技术装备、办案经费上都无法与西方国家相比。而刑事犯罪在新的形势下所呈现的高智能、高隐蔽性及我国处于转轨时期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我国侦查机关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无法摆脱口供主义的影响,通过其他途径难以收集到确实、充分的证据。在侦查任务繁重,群众法律意识里惩罚犯罪的要求远较保护人权的要求强烈的条件下,侦查人员只好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来查证案件事实也就在所难免了。此外,司法投入不足及我国侦查技术研究的相对滞后,也使侦查人员收集罪证面临着现实的困难。群众普遍不愿作证,不愿涉讼的现象比较严重。诸如此类的实际困难,都成为我国由供到证侦查模式得以形成的外在因素。值得一担的是,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里明确规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但深受口供主义影响的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审判时没有被告人口供通常不敢下判,这更使得侦查人员即便是在其他证据确实、充分时,也竭力获取被告人口供。
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案件自身的特殊性,也是导致我国刑事侦查中由供到证侦查模式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贪污贿赂案件的主体是国家人员,其中不少是领导干部,在中国官本位观念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其他国家人员在不涉及其自身利益时通常不愿作证,老百姓因害怕报复往往不敢作证。并且,这些犯罪嫌疑人往往关系网密,保护层厚,有着盘根错节的反侦查信息渠道和较强的反侦查能力,这也给反贪人员收集其他证据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其次,与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通常有显露的犯罪现场和明确的被害人的刑事案件相比,检察机关侦查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往往行动隐秘,不留痕迹,即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更使反贪侦查人员客观上不得不重视口供。最后,反贪贿赂犯罪往往涉及到会计、审计、证券、金融、外汇等专业性的业务领域,在我国会计制度极不严格,资金管理比较混乱,反贪侦查人员
知识和能力不足又缺少细致的专业分工的情况下,收集其他证据还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所有这些在收集其他证据方面遇到的现实困难都迫使贪污贿赂犯罪的侦控人员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力图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来突破案件。
总之,我国现行的侦查模式可概括为“从供到证”,即口供本位。其特点有五:一是深受口供主义的影响,采取“无供不定案”的惟口供主义;二侦查过程秘密进行,缺乏侦控对抗;三是“三对口”的定案方法,即犯罪嫌疑人承认,两个证人证明,就万事大吉了,以拿口供找证据为中心展开侦查;四是案件的质量难以保证,诉讼进行中翻证翻供普遍存在;五是侦查中的“夹生饭”较多,大部分案件经不起诉讼程序和历史的考验。
二、转换侦查模式势在必行
传统的侦查模式的弊端和危害决定了必须要破旧立新。旧侦查模式的弊端和危害有四:一是它违背了刑事诉讼的规律和原则,违背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原理,使案件的质量没有了物质保障。任何一个案件只有建立在扎实可行的实物证据的基础上,才能成为铁案。仅凭张三这么说,李四那么说就定案,显然其质量不能得到保证。二是历史经验和侦查长期以来的成功或失败的教训都告诫我们口供主义害死人。因此,《刑事诉讼法》把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作为我国证据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加以规定。三是在刑事诉讼中以口供等言词证据作为定案的惟一根据,从而侦查终结、移送起诉和审判,是一种危险的做法。因为被告人或证人一旦改口,案件必然卡壳,诉讼程序必然走回头路。大量的实践已经证实,以口供为中心或只靠言词证据定案,必然造成诉讼成本浪费,甚至冤假错案丛生。解决这个问题惟一的办法,就是要转变侦查模式,要从口供是证据之王的传统观念转变到物证是证据之王上来。四是这种侦查模式必然会侵害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口供主义之下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刑讯逼供、刑讯逼证、致伤致残、致死人命时有发生的情况,不能不使我们想到,传统的侦查已经发展到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否则,它必然成为推进依法治国、保障人权,实现司法现代化的绊脚石。
侦查模式的转换是由刑事侦查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在封建社会的纠问式诉讼制度下,逼取被告人口供是全部刑事诉讼活动的中心。这种专横而又野蛮的诉讼制度引起了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学家的鞭挞。于是,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率先在其《刑事诉讼法》中规定废除刑讯,刑事侦查模式实现了由供到证的初步转换。随后美国《宪法》第5条修正案又将产生于英国中世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被迫自证其罪的特权加以吸收,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从而使刑事侦查模式实现了由供到证的彻底转换。1966年6月13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裁决确立了米兰达规则,规定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告知其享有沉默权,从而使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再次得到有效限制。同年12月10日联合国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又将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吸收为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一项基本内容,要求世界各国予以遵守。该公约我国于1998年10月5日签署,现正等待全国人大批准生效。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确立“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甚至赋予被告人沉默权势在必行,这一发展了的形势,必然导致侦查模式的改革和转换。
转换侦查模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内在要求。如前所述,从立法上考察,我国的侦查模式应属于“由证到供”,我国侦查实践中过分倚重犯罪嫌疑人口供的做法是不符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的。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1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属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语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65条也作了类似的规定。过于倚重犯罪嫌疑人口供和各种人证,必然要导致刑讯逼供。通过刑讯而获取的证据,迟早是要翻案的。如果因过于重视犯罪嫌疑人供述引起刑讯逼供,使真正的犯罪分子仅仅因侦查人员的过错而逃脱法律制裁,这显然是违反侦查的初衷的。从这一角度讲,我们也应尽早实现侦查模式转换。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提高刑事案件破案率,必须转换侦查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和科学技术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在反贪污贿赂侦查中,犯罪的主体是国家人员,其关系网密,保护层厚,逃避侦控的能力强,过早讯问犯罪嫌疑人会打草惊蛇,必然导致毁灭证据、串供、订立攻守同盟、托人说情、逃跑等 妨害诉讼的行为,给侦查带来阻力和障碍。相反,采用由证到供侦查模式,先取证后控制犯罪嫌疑人,通过讯问核实其他证据的真伪,这样就可以大大侦查和反侦查的矛盾冲突,从而提高刑事案件的侦破率。
刑事审判的实践告诉我们,许多案件的被告庭上翻供,并指责侦查人员刑讯逼供,这一现象常常使侦查机关非常被动。从这一现实考虑,我们也应转换侦查模式。
转换模式更是保护人权的迫切需要。刑事司法中的人权瓮中保障问题,根据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进程,已经提到了党中央和国家的议事日程,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刑事侦查中刑讯逼供现象时有发生,在国内外造成了很不好影响,这与司法实践中被告由供到证侦查模式是不无关系的。此外,案件侦查的结果,总会有一些犯罪嫌疑人被证明是冤枉的,过早地采用刑讯的方法讯问犯罪嫌疑人会给其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给其生活和造成不便,破坏侦查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从改变政法机关的形象,使人民群众放心、满意方面考虑,转变侦查模式也势在必行。
三、从口供本位转向物证本位
口供本位是指侦查的过程中以收集口供、语言等言词证据为主的侦查方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有五方面:一是侦查活动的中心是拿口供,其指导思想是以口供主义为指导,只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认就万事大吉;二是侦查程序的启动或强制措施的适用,并没建立在一定的证据基础上,只要有了犯罪的线索或一定的举报,就启动各种强制性措施,采用先抓人后取证的侦查方法;三是定案的模式和标准按照“三对口”的方式。只要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承认,有两名以上的证人证明,就认为已达到案件的证明标准,宣告侦查终结;四是审讯被告和调查证言的方法,常常会发生刑讯逼供(证),骗供(证)、诱供(证)的现象。因为侦查活动中,各种矛盾冲突已经决定,诱发刑讯逼供的可能性较大,其具体表现是侦查人员急于拿下口供,嫌疑人被告人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对矛盾的冲突激化的结果,很容易产生刑讯逼供,所以,形形色色的逼供、打人、诱供、骗供等问题,久禁不止,屡禁不止;五是案件事实的认定,证据的质量较差,因为各种言词证据证明力的一个本质牲,就是缺乏客观性和稳定性,而变化无常,导致诉讼反复,庭上翻供翻证的多,一审后上诉的多,二审后申诉的多,审判监督程序混乱,诉讼成本加大,诉讼资源浪费,诉讼效率和公正无从谈起。
物证本位是指诉讼的进行要以实物证据的调查、收集和运用为主,以言词证据为辅的一种侦查思路和模式。其特点:一是侦查的指导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对任何一个案件的认识,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思路和方法,坚决消除口供主义的影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案件的查处不是建立在张三这么说,李四那么说的言词证据上,而是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实物证据之上;二是在侦查思路和方式上,采用先取证后动(抓)人的模式,只有在拿到一定的比较可行的证据后再采用强制性的侦查手段是对口供的适用上,坚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侦查的重心不是拿口供,重点要放在各种实物证据的收集上;四是在供与证的关系上对任何一个嫌疑人采用强制措施,包括传讯,必须是先有证据,然后再动人,一经传讯或在采用强制措施后的第一次讯问时,即便其拒供,侦查人员也必须用证据予以反驳,在侦查的策略上,一定要用证据打掉犯罪嫌疑人的观望、侥幸心理和对抗情绪;五是物证本位的侦查模式,对各种言词证据的调查和适用要以“三个确有”为标准,进行审查判断,即是否确有此事,是否确有此物,是否确有此款。“事”、“物”、“款”的有无,不是只凭有关人员的言词证明,而是要事出有据,物来有根,款来有源,即便已经挥霍,吃光花完,也要查清其去向;六是物证本位的侦查模式,在收集证据的方法上要大力发展和使用科学技术措施,要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因为在物证本位的侦查模式中,所适用的物证是广义的物证,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既有肉眼看得见的,又有肉眼看不见的。这些材料的获得和判断,必须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才能奏效。
从口供本位转向物证本位要经历一个艰难的磨合过程。在侦查领域中实现这一转变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因为转变的过程不仅涉及到思想观念形态之转换,而且还要以一定的物质、技术、资金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侦查队伍,这支队伍不仅懂法律,还要懂技术,这是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实现侦查现代化的过程,更是在侦查领域中实现依法治国设计图的过程。
四、转换侦查模式的对策和措施
完成诉讼价值观念的转变是关键。传统的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在我国长期存在,甚至根深蒂固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传统,自秦代以来历代王朝的刑事诉讼都是实行“无供不录案”、“无供不定案”的口供主义。这种封建主义的“重口供,轻证据”的诉讼传统在短期内消除,其任务是相当艰巨的。此外,我国古代刑事审,重点要放在各种实物证据的收集上;四是在供与证的关系上对任何一个嫌疑人采用强制措施,包括传讯,必须是先有证据,然后再动人,一经传讯或在采用强制措施后的第一次讯问时,即便其拒供,侦查人员也必须用证据予以反驳,在侦查的策略上,一定要用证据打掉犯罪嫌疑人的观望、侥幸心理和对抗情绪;五是物证本位的侦查模式,对各种言词证据的调查和适用要以“三个确有”为标准,进行审查判断,即是否确有此事,是否确有此物,是否确有此款。“事”、“物”、“款”的有无,不是只凭有关人员的言词证明,而是要事出有据,物来有根,款来有源,即便已经挥霍,吃光花完,也要查清其去向;六是物证本位的侦查模式,在收集证据的方法上要大力发展和使用科学技术措施,要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因为在物证本位的侦查模式中,所适用的物证是广义的物证,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既有肉眼看得见的,又有肉眼看不见的。这些材料的获得和判断,必须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才能奏效。
从口供本位转向物证本位要经历一个艰难的磨合过程。在侦查领域中实现这一转变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因为转变的过程不仅涉及到思想观念形态之转换,而且还要以一定的物质、技术、资金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侦查队伍,这支队伍不仅懂法律,还要懂技术,这是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实现侦查现代化的过程,更是在侦查领域中实现依法治国设计图的过程。
四、转换侦查模式的对策和措施
完成诉讼价值观念的转变是关键。传统的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在我国长期存在,甚至根深蒂固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传统,自秦代以来历代王朝的刑事诉讼都是实行“无供不录案”、“无供不定案”的口供主义。这种封建主义的“重口供,轻证据”的诉讼传统在短期内消除,其任务是相当艰巨的。此外,我国古代刑事审判中一直实行有罪推定,建国至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正前,法律对疑案的处理未作规定,司法实践中实行“疑罪从挂”,实质上仍然是有罪推定,即所谓“被告进门三分罪”。既然犯罪嫌疑人在判决生效前已被先入为主地认定为有罪,侦查人员对其百般讯问,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实现侦查模式的转变,关键还在于诉讼价值取向的转换。因为从根本上说,任何法律制度的设计及应用都以实现一定的法律价值为基本点和归宿,侦查模式的设计更是如此。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古国,在一个曾经长期处于封建集权统治下的国度里,国家的权力是具有极大权威、不可侵犯的,社会整体利益是绝对高于个人利益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上,“犯罪控制观”便成为侦查模式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在这一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刑事侦查成为控制犯罪的工具和手段,更新换代了其本身应有的独立价值,侦查活动往往不惜牺牲个人的合法权利,而片面地追求揭露和惩罚犯罪的高效率,即在权利和效率的冲突中选择了效率。因此,要实现侦查模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讲,侦查的价值观和出发点必须从单纯的以社会利益为本、片面地追求效率,转变到以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同时兼顾的价值选择上,即不仅要积极主动地追究犯罪,而且要把侦查行为建立在科学、合法、程序公正的基础上,把单纯的“犯罪控制观”同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保障有机地结合起来。刑事侦查的价值选择不仅要追求效率,而且要实现效率与权利保护的同时兼顾。要在侦查中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必须做到先查证后取供,亦即先拿到证据后再捕人。
大力发展和使用刑事科学技术是侦查的发展方向。刑事科学技术是侦查机关用来调查、分析作案人和案件证据的一种专门技术,如用机器设备排查、传送个人情况数据,用计算机摹拟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等。现代技术可大大拓展侦查人员的认知能力。刑事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从不限制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常规侦查措施中获取的证据,分析出许多对侦破犯罪具有重要价值的案件信息,被西方学者认为是一种能够实现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兼顾的理想侦查方式。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刑事科学技术一直重视不够。侦查模式的转换要求我们从倚重供述转向注意其他证据形式,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刑事侦查的技术研究,大力提高侦查机关的技术装备水平,从而实现侦查在技术含量是的提升。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侦查信息网络系统。许多犯罪通常没有明确的受害人和明显的犯罪现场,且行动非常隐秘,因此拓宽侦查的信息渠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刑事侦查的信息来源主要有群众举报、犯罪人自首、领导交办和公安司法机关办案中发现等几种途径,信息来源非常有限。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有以下信息渠道是可以利用的:一是其他部门接受的报案、控告、举报线索。目前,我国的人大、纪委、监察、公安、法院等许多部门都设有信访办公室或举报电话等算什么接受群众报案、控告举报,但这些部门之间在信息的使用上很少进行沟通,今后有必要加强信息的登记管理,并由中央有关部门牵头,将全国所有接受群众报案、控告和举报部门的计算机进行联网,实现全国信息的资源共享;二是政府部门管理的国家公务员财产申报资料。目前我国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还极不规范,根据国外的做法,国家公务员的财产申报不仅应该包括工资收入,工资以外的其他各种收入,包括接受赠与、股票证券收入、银行存款利息等都必须定期申报。将这些信息纳入信息网络系统,对于侦查人员及时核查被追诉都的支出中是否含有非法收入,准确侦控犯罪,将重要意义;三是新闻媒介接受或报道的与犯罪有关的情况等等。
健全和完善侦查的配套法律、法规。我国立法关于侦查中收集和运用证据的规定,还相当不完备,甚至存有严重的空缺。例如关于收集各种证据的程序规定,也是不完整的。当前特别关于证人作证制度、证人作证的强制与保护制度等,几乎是空白。另外,还要制定系统的规范秘密侦查的法律、法规。秘密侦查是指经过严格的批准程序,在严密的指挥和监控下,秘密使用跟踪、设伏、录音监听、摄像、伪装潜入等合法的手段,掌握侦查对象的动向,控制其活动,从而发现和揭露犯罪的一种侦查方法。秘密侦查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随着犯罪的智能化、隐秘化和组织化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形势“提出对这些新型犯罪最适合的法律与司法工具问题”。美国1968年《公共汽车犯罪控制与街道安全法》明确规定,对贿赂犯罪可以采用秘密监听手段;意大利1988年《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侦查可以采用“通讯窃听”手段;法国于1991年7月10日通过的第91-646号法律在原《刑事诉讼法典》中增加了“电讯的截留”一节,对秘密监听的程序作出了详细规定;我国澳门地区1997年颁行的《刑事诉讼法典》也专章规定了“电话监听”。秘密监听是侦控高智能、高隐秘性的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的必要手段。并且由于是在被追诉者及一般社会公众均未知晓的情况下进行的,能避免来自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措施,所获取的证据也通常比较真实可靠,同时还能比较有效的防止给最终被证明无罪的犯罪嫌疑人的名誉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避免给其本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但秘密监听的适用将导致对犯罪嫌疑人隐私权的侵犯和限制,因此亟需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秘密侦查的方式、条件、审批机关、适用程序、违法责任等问题作出严格的规定。
加大侦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与讯问犯罪嫌疑人只需在室内进行相比,其他侦查方式将涉及到更广泛的侦查空间和更复杂的侦查操作,因而也就需要更充足的司法投入,如检验物证、书证需要购置技术设备和培训操作人员,勘验现场需要出动车辆和大批侦查人员,制作视听资料需要比较先进的技术、人员和设备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大对侦查的司法投入。
优化侦查队伍的专业结构,建立一支专家型的科技侦查队伍。刑事案件涉及许多的专业知识和特殊技能,有些是可以通过短期培训来完成的,有的则是只有经过长期的系统学习甚至专业训练的人员才能掌握,如会计、金融、财务、证券、外汇、计算机甚至测谎器等高级技术装备的操作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在进行侦查人员的人事管理时仅注意配备法律方面的人才,甚至吸收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进行侦查的人事管理模式,大力引进精通会计、金融、财务、证券、外汇、计算机甚至心理学和语言学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提高侦查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只有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化侦查队伍,侦查模式的转换和改革才有希望。
《小议侦查模式的转换和改革(第3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小议侦查模式的转换和改革(第3页)。RYM
第五篇:5P教学模式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角色转换研究
5P教学模式下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角色转换研究
课题阶段性小结
枣阳市七方镇罗岗中学备课组
组长:王天成副组长:王亮尤兴照成员:英语教师
所谓5P教学模式就是Preparation(准备),Presentation(呈现),Practice(操练),Production(运用),Progress(巩固,提高),5p就是这几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的,是新课程实施后,刘道义、龚亚夫等专家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他们构建一个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的平台。通过一学年教学实践,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英语教研小组,定期召开小组教研会,共同探讨5P教学在课堂中的得与失。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45分钟传受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我们学校为我们师生提供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我们把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尽量的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就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它渠道获取知识,有时候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同时我们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所以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我们发现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能力和优良的人格,是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先决条件。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多种能力,不光能让学生敬佩,对学生要有感染力,而且,这也是学生生动活泼、充满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象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初中英语新授课5P教学模式,是以新课程理念为背景,充分体现“以学定教”教学思想,以“预习反馈、目标导入——> 主题探究、呈现新知——> 练习实践、答疑解惑——>综合运用、拓展提升——>总结巩固、反思重建”五个环节为课堂基本流程的英语新授课教学模式。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些值得探究的问题:
1.师生角色转换不到位,教师“一言堂”状况仍然存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也未得到确立。我们新老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不时出现,后期有所改观。
2.课堂教学情景性不够,信息量小,特别是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没有得到均衡发展。
有时辛苦创设的英语语境口语训练却不到位。
3.教学形式单调、方法简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未得到充分利用,因而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结构松散,教学过程呆板,师生双边活动少,情感交流也不够。
以上情况制约了英语教学的发展,是违背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呼唤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我们通过改革英语课堂教学,对其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促进师生角色转换,进而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这是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现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谈我们的一些体会:
一、师生关系要民主化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在组织教学时老师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适时激发、启发他们,调动学习的内部动因,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以提高课堂凝聚力。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让朗读好的同学领读;让书法好的同学板演;让有表演才能的同学进行对话演练,通过这些举措,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要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加以鼓励。
二、教学内容要情景化
初中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相对较短;同时,其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不满意呆板的教学模式。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期以往,便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创造情景,通过情景化的教学向学生展示英语知识,并让他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加以运用,培养其语言能力。
三、英语课堂中师生要有效互动
(一)合理有效的语言互动
1.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2.平衡的师生话语比例
3.让学生学会提问
(二)平衡有序的行为互动
师生互动是靠教师对课堂交流的控制和学生的呼应而形成并得以维持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经常启动chain work和group work的操练模式,就可以使每个学生有均等的语言实践机会,从而有序有效地参与互动。
(三)自主高频高效的小组互动
互动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多向的合作、竞争、共享中得到快捷、直观、高效的收获。
四.真实自然的情感互动
互动的课堂需要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心理和遇到的困难,耐心加以指导,积极鼓励,使学生从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形成积极的心理准备,达到教与学双方默契配合与和谐呼应的境界。
总之,通过一学年教学实践探究,我们更加充分认识到: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合作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